CN105821966B - 一种支撑平推式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支撑框架体系 - Google Patents

一种支撑平推式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支撑框架体系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21966B
CN105821966B CN201610341010.0A CN201610341010A CN105821966B CN 105821966 B CN105821966 B CN 105821966B CN 201610341010 A CN201610341010 A CN 201610341010A CN 105821966 B CN105821966 B CN 10582196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side plate
plate
cover plate
fix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34101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21966A (zh
Inventor
陈永昌
郝际平
樊春雷
薛强
孙晓岭
刘斌
黄育琪
王磊
何梦楠
尹伟康
刘瀚超
张峻铭
赵子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 Jianda Assembly Steel Structur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61034101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821966B/zh
Publication of CN1058219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219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219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2196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18Structures comprising elongated load-supporting parts, e.g. columns, girders, skeletons
    • E04B1/30Structures comprising elongated load-supporting parts, e.g. columns, girders, skeletons the supporting parts being composed of two or more materials; Composite steel and concrete construc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18Structures comprising elongated load-supporting parts, e.g. columns, girders, skeletons
    • E04B1/185Connections not covered by E04B1/21 and E04B1/2403, e.g. connections between structural parts of different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Joining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支撑平推式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支撑框架体系,包括从左到右依次分布的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及第三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之间设有若干连接杆,各连接杆自上到下依次分布,上下相邻两个连接杆之间设有支撑系统,支撑系统包括第三H型钢梁、第一支撑方钢、第二支撑方钢、第三支撑方钢及第四支撑方钢。本发明的使用寿命长,可观性较好,并且结构简单,框架的刚度较强,施工方便。

Description

一种支撑平推式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支撑框架体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框架体系,具体涉及一种支撑平推式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支撑框架体系。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矩形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GECS159:2004)提供的用于钢管梁柱节点一榀框架主要由内隔板式、外环板式等形式的节点。但到目前为止,现有技术中钢管混凝土组合柱与钢梁节点连接存在以下不足:
1)内隔板式节点中的内隔板与梁的翼缘在同一水平面内时,节点满足刚性节点的要求,但这种节点当管柱边较长时才能使用。因为当边长较小时不仅焊接困难,而且将妨碍管内混凝土浇筑,另外梁翼缘与内隔板在柱壁同一处两侧熔透焊缝,焊缝的质量较差,钢材产生较大焊接残余应力,使得节点处的钢材容易产生分层或脆性破坏,进而降低框架的使用寿命。
2)影响建筑外观和使用。如外环板节点,该节点施工简单、传力明确,并不受钢管边长的限制,但需要足够大的水平环板保证节点的强度,用钢量比内隔板节点大。并应用于边角柱时,水平环板不仅妨碍墙板的安装,而且造成加强环突出建筑立面,使得室内外节点处有凸角,影响观感,需要靠装饰或吊顶来解决。
3)框架中节点力学性能和施工的简易性、经济性不能两全。在实际应用中,有些节点类型力学性能较好,框架的整体刚度也好,但材料用量大,施工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支撑平推式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支撑框架体系,该框架体系的使用寿命长,可观性较好,并且结构简单,框架的刚度较强,施工方便。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述的支撑平推式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支撑框架体系包括从左到右依次分布的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及第三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
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之间设有若干连接杆,各连接杆自上到下依次分布,上下相邻两个连接杆之间设有支撑系统,连接杆包括第一H型钢梁及第二H型钢梁,第一H型钢梁的一端与第二H型钢梁的一端相连接,支撑系统包括第三H型钢梁、第一支撑方钢、第二支撑方钢、第三支撑方钢及第四支撑方钢,其中,第三H型钢梁的中部通过第一支撑方钢与上方连接杆中第一H型钢梁的另一端及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侧面相连接,第三H型钢梁的中部通过第二支撑方钢与上方连接杆中第二H型钢梁的另一端及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侧面相连接,第三H型钢梁的中部通过第三支撑方钢与下方连接杆中第一H型钢梁的另一端及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侧面相连接,第三H型钢梁的中部通过第四支撑方钢与下方连接杆中第二H型钢梁的另一端及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侧面相连接;
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与第三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之间设有若干第四H型钢梁,其中,各第四H型钢梁自上到下依次分布,且第四H型钢梁的一端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侧面相连接,第四H型钢梁的另一端与第三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侧面相连接。
第四H型钢梁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之间通过第一固定件相连接;第四H型钢梁与第三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之间通过第二固定件相连接。
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第一上盖板、第一下托板、第一连接角钢、第二连接角钢、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第一上盖板固定于第四H型钢梁中上翼缘的上部,第一下托板固定于第四H型钢梁中下翼缘的下部,第一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正面,第二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背面,第一侧板正对第二侧板,第四H型钢梁的端部伸入到第一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与第二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之间,第一连接角钢及第二连接角钢固定于第四H型钢梁中腹板的两侧,第一螺栓穿过第一侧板及第一连接角钢将第一侧板与第一连接角钢相连接,第二螺栓穿过第二连接角钢及第二侧板将第二连接角钢与第二侧板相连接。
所述第二固定件包括第二上盖板、第二下托板、第三连接角钢、第四连接角钢、第三侧板及第四侧板,第二上盖板固定于第四H型钢梁中上翼缘的上部,第二下托板固定于第四H型钢梁中下翼缘的下部,第三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三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正面,第四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三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背面,第三侧板正对第四侧板,第四H型钢梁的端部伸入到第三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与第四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之间,第三连接角钢及第四连接角钢固定于第四H型钢梁中腹板的两侧,第三螺栓穿过第三侧板及第三连接角钢将第三侧板与第三连接角钢相连接,第四螺栓穿过第四连接角钢及第四侧板将第四连接角钢与第四侧板相连接。
还包括第五侧板、第六侧板、第一加劲板及第二加劲板,其中,第五侧板侧面的中部固定于第三H型钢梁的正面,第六侧板的中部固定于第三H型钢梁的背面,第一加劲板及第二加劲板分别位于第三H型钢梁上方及下方,其中,第一加劲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五侧板的内侧面及第六侧板的内侧面相连接,第二加劲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五侧板的内侧面及第六侧板的内侧面相连接,第一支撑方钢的下端插入并固定于第五侧板上部的内侧面与第六侧板上部的内侧面之间,第二支撑方钢的下端插入并固定于第五侧板上部的内侧面与第六侧板上部的内侧面之间,第三支撑方钢的下端插入并固定于第五侧板下部的内侧面与第六侧板下部的内侧面之间,第四支撑方钢的下端插入并固定于第五侧板下部的内侧面与第六侧板下部的内侧面之间,且第三支撑方钢的下端及第四支撑方钢的下端分别位于第二加劲板的两侧,第一支撑方钢的下端及第二支撑方钢的下端分别位于第一加劲板的两侧;
第一支撑方钢下端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支撑上盖板及第一支撑下盖板,其中第一支撑上盖板及第一支撑下盖板插入于第五侧板上部的内侧面及第六侧板上部的内侧面之间;第一支撑方钢插入并固定于第一支撑上盖板与第一支撑下盖板;
第二支撑方钢下端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第二支撑上盖板及第二支撑下盖板,其中第二支撑上盖板及第二支撑下盖板插入于第五侧板上部的内侧面及第六侧板上部的内侧面之间;第二支撑方钢插入并固定于第二支撑上盖板与第二支撑下盖板;
第三支撑方钢上端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第三支撑上盖板及第三支撑下盖板,其中第三支撑上盖板及第三支撑下盖板插入于第五侧板下部的内侧面及第六侧板下部的内侧面之间;第三支撑方钢插入并固定于第三支撑上盖板与第三支撑下盖板;
第四支撑方钢上端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第四支撑上盖板及第四支撑下盖板,其中第四支撑上盖板及第四支撑下盖板插入于第五侧板上部的内侧面及第六侧板上部的内侧面之间;第四支撑方钢插入并固定于第四支撑上盖板与第四支撑下盖板。
还包括若干组第三固定件,其中各组第三固定件均包括第七侧板及第八侧板,第七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正面,第八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背面,其中,最上面的支撑系统中第一支撑方钢的端部及最上面的连接杆中第一H型钢梁的端部均插入固定于最上面一组第三固定件中第七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与第八侧面另一端的侧面之间;上一个支撑系统中第三支撑方钢的下端、下一个支撑系统中第一支撑方钢的上端及该相邻两个支撑系统之间的第三H型钢梁的端部均插入并固定于第七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与第八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之间,最下面的支撑系统中第三支撑方钢的端部及最下面的连接杆中第一H型钢梁的端部均插入于最下面一组第三固定件中第七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与第八侧面另一端的侧面之间;
第一H型钢梁端部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第五支撑上盖板及第五支撑下盖板,其中第五支撑上盖板及第五支撑下盖板插入于第七侧板的内侧面及第八侧板的内侧面之间;第一H型钢梁插入并固定于第五支撑上盖板与第五支撑下盖板;
第三支撑方钢下端的上下两侧面分别设有第六支撑上盖板及第六支撑下盖板,其中,第六支撑上盖板及第六支撑下盖板插入于第七侧板的内侧面及第八侧板的内侧面之间;第三支撑方钢插入并固定于第六支撑上盖板与第六支撑下盖板之间;
第一支撑方钢上端的上下两侧面分别设有第七支撑上盖板及第七支撑下盖板,其中,第七支撑上盖板及第七支撑下盖板插入于第七侧板的内侧面及第八侧板的内侧面之间;第一支撑方钢插入并固定于第七支撑上盖板与第七支撑下盖板之间。
还包括若干组第四固定件,其中各个第四固定件均包括第九侧板及第十侧板,第九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正面,第十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背面,其中,最上面的支撑系统中第二支撑方钢的端部及最上面的连接杆中第二H型钢梁的端部均插入固定于最上面一组第四固定件中第九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与第十侧面另一端的侧面之间;上一个支撑系统中第四支撑方钢的下端、下一个支撑系统中第二支撑方钢的上端及该相邻两个支撑系统之间的第三H型钢梁的端部均插入并固定于第九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与第十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之间,最下面的支撑系统中第四支撑方钢的端部及最下面的连接杆中第二H型钢梁的端部均插入于最下面一组第四固定件中第九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与第十侧面另一端的侧面之间;
第二H型钢梁端部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第八支撑上盖板及第八支撑下盖板,其中第八支撑上盖板及第八支撑下盖板插入于第九侧板的内侧面及第十侧板的内侧面之间;第二H型钢梁插入并固定于第八支撑上盖板与第八支撑下盖板之间;
第二支撑方钢下端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第九支撑上盖板及第九支撑下盖板,其中第九支撑上盖板及第九支撑下盖板插入于第九侧板的内侧面及第十侧板的内侧面之间;第二支撑方钢插入并固定于第九支撑上盖板与第九支撑下盖板之间;
第四支撑方钢上端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第十支撑上盖板及第十支撑下盖板,其中第十支撑上盖板及第十支撑下盖板插入于第九侧板的内侧面及第十侧板的内侧面之间;第四支撑方钢插入并固定于第十支撑上盖板与第十支撑下盖板之间。
第三H型钢梁与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侧面通过第五固定件相连接,其中,所述第五固定件包括第三上盖板、第三下盖板、第五连接角钢、第六连接角钢、第十一侧板及第十二侧板,第三上盖板固定于第三H型钢梁中上翼缘的上部,第三下盖板固定于第三H型钢梁中下翼缘的下部,第十一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正面,第十二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背面,第十一侧板正对第十二侧板,第三H型钢梁的端部伸入到第十一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与第十二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之间,第五连接角钢及第六连接角钢固定于第三H型钢梁中腹板的两侧,第五螺栓穿过第十一侧板及第五连接角钢将第十一侧板与第十一连接角钢相连接,第六螺栓穿过第六连接角钢及第十二侧板将第六连接角钢与第十二侧板相连接;第三上盖板的宽度小于第十一侧板与第十二侧板之间的间距,第三下盖板的宽度大于第十一侧板与第十二侧板之间的间距。
第三H型钢梁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侧面通过第六固定件相连接,其中,所述第六固定件包括第四上盖板、第四下盖板、第七连接角钢、第八连接角钢、第十三侧板及第十四侧板,第四上盖板固定于第三H型钢梁中上翼缘的上部,第四下盖板固定于第三H型钢梁中下翼缘的下部,第十三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正面,第十四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背面,第十三侧板正对第十四侧板,第三H型钢梁的端部伸入到第十三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与第十四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之间,第七连接角钢及第八连接角钢固定于第三H型钢梁中腹板的两侧,第七螺栓穿过第十三侧板及第七连接角钢将第十四侧板与第七连接角钢相连接,第八螺栓穿过第八连接角钢及第十四侧板将第八连接角钢与第十四侧板相连接;第四上盖板的宽度小于第十三侧板与第十四侧板之间的间距,第四下盖板的宽度大于第十三侧板与第十四侧板之间的间距。
所述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及第三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横截面均为呈长方形状。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述的支撑平推式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支撑框架体系包括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及第三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之间通过若干连接杆及第三H型钢梁相连接,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与第三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之间通过第四H型钢梁相连接,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可以在工厂中进行焊接,避免由于现场采用传统的熔透焊进行焊接,保证焊缝质量,从而提高框架的使用寿命。上下相邻连接杆与第三H型钢梁之间设有第一支撑方钢及第二支撑方钢、或者第三支撑方钢及第四支撑方钢,其中第一支撑方钢、第二支撑方钢及第三H型钢梁形成一个K节点,第三支撑方钢、第四支撑方钢及第三H型钢梁形成一个K节点,承载能力较强。同时本发明以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为主体,在制作时,可以根据墙体的宽度控制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厚度,从而使本发明的厚度与墙体的厚度一致,避免室内外节点处有凸角,可观性较好,同时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力学性能较好,从而使本发明具有较好的刚度,另外,在施工时,只需将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H型钢梁及支撑方钢连接即可,施工较为简单。
进一步,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固定于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正面及背面,从而有效的保证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完整性,便于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浇筑。
进一步,由于连接杆通过第一上盖板、第一下托板以及第一连接角钢及第二连接角钢将弯矩剪力传递给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使得第四H型钢梁可以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分离,减少了第四H型钢梁的净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第四H型钢梁的高度,满足住宅用户对住宅功能的需求。
进一步,第二固定件包括第五侧板及第六侧板,第一支撑方钢、第二支撑方钢、第三支撑方钢及第四支撑方钢插入于第五侧板的侧面及第六侧板的侧面之间,通过第六侧板及第七侧板作为整个第一支撑方钢、第二支撑方钢、第三支撑方钢及第四支撑方钢的边缘约束条件,可提高其承载能力及耗能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第一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第一支撑方钢81、第二支撑方钢82、第三支撑方钢83、第四支撑方钢84的位置关系图;
图4为本发明中第三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1为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为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3为第三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21为连接杆、22为第三H型钢梁、23为第三H型钢梁、31为第一侧板、32为第二侧板、33为第五侧板、34为第六侧板、35为第七侧板、36为第八侧板、4为第一上盖板、5为第一下托板、6为第一连接角钢、7为第一螺栓、81为第一支撑方钢、82为第二支撑方钢、83为第三支撑方钢、84为第四支撑方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考图1、图2、图3及图4,本发明所述的支撑平推式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支撑框架体系包括从左到右依次分布的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1、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及第三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3;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1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之间设有若干连接杆21,各连接杆21自上到下依次分布,上下相邻两个连接杆21之间设有支撑系统,连接杆21包括第一H型钢梁及第二H型钢梁,第一H型钢梁的一端与第二H型钢梁的一端相连接,支撑系统包括第三H型钢梁22、第一支撑方钢81、第二支撑方钢82、第三支撑方钢83及第四支撑方钢84,其中,第三H型钢梁22的中部通过第一支撑方钢81与上方连接杆21中第一H型钢梁的另一端及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1的侧面相连接,第三H型钢梁22的中部通过第二支撑方钢82与上方连接杆21中第二H型钢梁的另一端及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的侧面相连接,第三H型钢梁22的中部通过第三支撑方钢83与下方连接杆21中第一H型钢梁的另一端及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1的侧面相连接,第三H型钢梁22的中部通过第四支撑方钢84与下方连接杆21中第二H型钢梁的另一端及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的侧面相连接;;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与第三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3之间设有若干第四H型钢梁23,其中,各第四H型钢梁23自上到下依次分布,且第四H型钢梁23的一端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的侧面相连接,第四H型钢梁23的另一端与第三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3的侧面相连接。
第四H型钢梁23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之间通过第一固定件相连接;第四H型钢梁23与第三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3之间通过第二固定件相连接;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第一上盖板4、第一下托板5、第一连接角钢6、第二连接角钢、第一侧板31及第二侧板32,第一上盖板4固定于第四H型钢梁23中上翼缘的上部,第一下托板5固定于第四H型钢梁23中下翼缘的下部,第一侧板31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的正面,第二侧板32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的背面,第一侧板31正对第二侧板32,第四H型钢梁23的端部伸入到第一侧板31另一端的侧面与第二侧板32另一端的侧面之间,第一连接角钢6及第二连接角钢固定于第四H型钢梁23中腹板的两侧,第一螺栓7穿过第一侧板31及第一连接角钢6将第一侧板31与第一连接角钢6相连接,第二螺栓穿过第二连接角钢及第二侧板32将第二连接角钢与第二侧板32相连接;第一上盖板4的宽度小于第一侧板31与第二侧板32之间的间距,第一下托板5的宽度大于第一侧板31与第二侧板32之间的间距。所述第二固定件包括第二上盖板、第二下托板、第三连接角钢、第四连接角钢、第三侧板及第四侧板,第二上盖板固定于第四H型钢梁23中上翼缘的上部,第二下托板固定于第四H型钢梁23中下翼缘的下部,第三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三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3的正面,第四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三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3的背面,第三侧板正对第四侧板,第四H型钢梁23的端部伸入到第三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与第四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之间,第三连接角钢及第四连接角钢固定于第四H型钢梁23中腹板的两侧,第三螺栓穿过第三侧板及第三连接角钢将第三侧板与第三连接角钢相连接,第四螺栓穿过第四连接角钢及第四侧板将第四连接角钢与第四侧板相连接;第二上盖板的宽度小于第三侧板与第四侧板之间的间距,第二下托板的宽度大于第三侧板与第四侧板之间的间距。
本发明还包括第五侧板33、第六侧板34、第一加劲板及第二加劲板,其中,第五侧板33侧面的中部固定于第三H型钢梁22的正面,第六侧板34的中部固定于第三H型钢梁22的背面,第一加劲板及第二加劲板分别位于第三H型钢梁22上方及下方,其中,第一加劲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五侧板33的内侧面及第六侧板34的内侧面相连接,第二加劲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五侧板33的内侧面及第六侧板34的内侧面相连接,第一支撑方钢81的下端插入并固定于第五侧板33上部的内侧面与第六侧板34上部的内侧面之间,第二支撑方钢82的下端插入并固定于第五侧板33上部的内侧面与第六侧板34上部的内侧面之间,第三支撑方钢83的下端插入并固定于第五侧板33下部的内侧面与第六侧板34下部的内侧面之间,第四支撑方钢84的下端插入并固定于第五侧板33下部的内侧面与第六侧板34下部的内侧面之间,且第三支撑方钢83的下端及第四支撑方钢84的下端分别位于第二加劲板的两侧,第一支撑方钢81的下端及第二支撑方钢82的下端分别位于第一加劲板的两侧;第一支撑方钢81下端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支撑上盖板及第一支撑下盖板,其中第一支撑上盖板及第一支撑下盖板插入于第五侧板33上部的内侧面及第六侧板34上部的内侧面之间;第一支撑方钢81插入并固定于第一支撑上盖板与第一支撑下盖板;第二支撑方钢82下端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第二支撑上盖板及第二支撑下盖板,其中第二支撑上盖板及第二支撑下盖板插入于第五侧板33上部的内侧面及第六侧板34上部的内侧面之间;第二支撑方钢82插入并固定于第二支撑上盖板与第二支撑下盖板;第三支撑方钢83上端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第三支撑上盖板及第三支撑下盖板,其中第三支撑上盖板及第三支撑下盖板插入于第五侧板33下部的内侧面及第六侧板34下部的内侧面之间;第三支撑方钢83插入并固定于第三支撑上盖板与第三支撑下盖板;第四支撑方钢81上端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第四支撑上盖板及第四支撑下盖板,其中第四支撑上盖板及第四支撑下盖板插入于第五侧板33上部的内侧面及第六侧板34上部的内侧面之间;第四支撑方钢84插入并固定于第四支撑上盖板与第四支撑下盖板。
本发明还包括若干组第三固定件,其中各组第三固定件均包括第七侧板35及第八侧板36,第七侧板35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1的正面,第八侧板36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1的背面,其中,最上面的支撑系统中第一支撑方钢81的端部及最上面的连接杆21中第一H型钢梁的端部均插入固定于最上面一组第三固定件中第七侧板35另一端的侧面与第八侧面另一端的侧面之间;上一个支撑系统中第三支撑方钢83的下端、下一个支撑系统中第一支撑方钢81的上端及该相邻两个支撑系统之间的第三H型钢梁22的端部均插入并固定于第七侧板35另一端的侧面与第八侧板36另一端的侧面之间,最下面的支撑系统中第三支撑方钢83的端部及最下面的连接杆21中第一H型钢梁的端部均插入于最下面一组第三固定件中第七侧板35另一端的侧面与第八侧面另一端的侧面之间。第一H型钢梁端部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第五支撑上盖板及第五支撑下盖板,其中第五支撑上盖板及第五支撑下盖板插入于第七侧板35的内侧面及第八侧板36的内侧面之间;第一H型钢梁插入并固定于第五支撑上盖板与第五支撑下盖板;第三支撑方钢83下端的上下两侧面分别设有第六支撑上盖板及第六支撑下盖板,其中,第六支撑上盖板及第六支撑下盖板插入于第七侧板35的内侧面及第八侧板36的内侧面之间;第三支撑方钢83插入并固定于第六支撑上盖板与第六支撑下盖板之间;第一支撑方钢81上端的上下两侧面分别设有第七支撑上盖板及第七支撑下盖板,其中,第七支撑上盖板及第七支撑下盖板插入于第七侧板35的内侧面及第八侧板36的内侧面之间;第一支撑方钢81插入并固定于第七支撑上盖板与第七支撑下盖板之间。
本发明还包括若干组第四固定件,其中各个第四固定件均包括第九侧板及第十侧板,第九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的正面,第十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的背面,其中,最上面的支撑系统中第二支撑方钢82的端部及最上面的连接杆21中第二H型钢梁的端部均插入固定于最上面一组第四固定件中第九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与第十侧面另一端的侧面之间;上一个支撑系统中第四支撑方钢84的下端、下一个支撑系统中第二支撑方钢82的上端及该相邻两个支撑系统之间的第三H型钢梁22的端部均插入并固定于第九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与第十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之间,最下面的支撑系统中第四支撑方钢84的端部及最下面的连接杆21中第二H型钢梁的端部均插入于最下面一组第四固定件中第九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与第十侧面另一端的侧面之间;第二H型钢梁端部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第八支撑上盖板及第八支撑下盖板,其中第八支撑上盖板及第八支撑下盖板插入于第九侧板的内侧面及第十侧板的内侧面之间;第二H型钢梁插入并固定于第八支撑上盖板与第八支撑下盖板之间;
第二支撑方钢82下端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第九支撑上盖板及第九支撑下盖板,其中第九支撑上盖板及第九支撑下盖板插入于第九侧板的内侧面及第十侧板的内侧面之间;第二支撑方钢82插入并固定于第九支撑上盖板与第九支撑下盖板之间;
第四支撑方钢82上端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第十支撑上盖板及第十支撑下盖板,其中第十支撑上盖板及第十支撑下盖板插入于第九侧板的内侧面及第十侧板的内侧面之间;第四支撑方钢82插入并固定于第十支撑上盖板与第十支撑下盖板之间。
第三H型钢梁22与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1的侧面通过第五固定件相连接,其中,所述第五固定件包括第三上盖板、第三下盖板、第五连接角钢、第六连接角钢、第十一侧板及第十二侧板,第三上盖板固定于第三H型钢梁22中上翼缘的上部,第三下盖板固定于第三H型钢梁22中下翼缘的下部,第十一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1的正面,第十二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1的背面,第十一侧板正对第十二侧板,第三H型钢梁22的端部伸入到第十一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与第十二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之间,第五连接角钢及第六连接角钢固定于第三H型钢梁22中腹板的两侧,第五螺栓穿过第十一侧板及第五连接角钢将第十一侧板与第十一连接角钢相连接,第六螺栓穿过第六连接角钢及第十二侧板将第六连接角钢与第十二侧板相连接;第三上盖板的宽度小于第十一侧板与第十二侧板之间的间距,第三下盖板的宽度大于第十一侧板与第十二侧板之间的间距。
第三H型钢梁22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的侧面通过第六固定件相连接,其中,所述第六固定件包括第四上盖板、第四下盖板、第七连接角钢、第八连接角钢、第十三侧板及第十四侧板,第四上盖板固定于第三H型钢梁22中上翼缘的上部,第四下盖板固定于第三H型钢梁22中下翼缘的下部,第十三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的正面,第十四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的背面,第十三侧板正对第十四侧板,第三H型钢梁22的端部伸入到第十三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与第十四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之间,第七连接角钢及第八连接角钢固定于第三H型钢梁22中腹板的两侧,第七螺栓穿过第十三侧板及第七连接角钢将第十四侧板与第七连接角钢相连接,第八螺栓穿过第八连接角钢及第十四侧板将第八连接角钢与第十四侧板相连接;第四上盖板的宽度小于第十三侧板与第十四侧板之间的间距,第四下盖板的宽度大于第十三侧板与第十四侧板之间的间距。
所述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1、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及第三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3的横截面均为呈长方形状。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仅限于此,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的推理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由所提交的权利要求书确定专利保护范围。

Claims (1)

1.一种支撑平推式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支撑框架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从左到右依次分布的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1)、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及第三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3);
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1)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之间设有若干连接杆(21),各连接杆(21)自上到下依次分布,上下相邻两个连接杆(21)之间设有支撑系统,连接杆(21)包括第一H型钢梁及第二H型钢梁,第一H型钢梁的一端与第二H型钢梁的一端相连接,支撑系统包括第三H型钢梁(22)、第一支撑方钢(81)、第二支撑方钢(82)、第三支撑方钢(83)及第四支撑方钢(84),其中,第三H型钢梁(22)的中部通过第一支撑方钢(81)与上方连接杆(21)中第一H型钢梁的另一端及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1)的侧面相连接,第三H型钢梁(22)的中部通过第二支撑方钢(82)与上方连接杆(21)中第二H型钢梁的另一端及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的侧面相连接,第三H型钢梁(22)的中部通过第三支撑方钢(83)与下方连接杆(21)中第一H型钢梁的另一端及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1)的侧面相连接,第三H型钢梁(22)的中部通过第四支撑方钢(84)与下方连接杆(21)中第二H型钢梁的另一端及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的侧面相连接;
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与第三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3)之间设有若干第四H型钢梁(23),其中,各第四H型钢梁(23)自上到下依次分布,且第四H型钢梁(23)的一端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的侧面相连接,第四H型钢梁(23)的另一端与第三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3)的侧面相连接;
第四H型钢梁(23)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之间通过第一固定件相连接;第四H型钢梁(23)与第三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3)之间通过第二固定件相连接;
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第一上盖板(4)、第一下托板(5)、第一连接角钢(6)、第二连接角钢、第一侧板(31)及第二侧板(32),第一上盖板(4)固定于第四H型钢梁(23)中上翼缘的上部,第一下托板(5)固定于第四H型钢梁(23)中下翼缘的下部,第一侧板(31)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的正面,第二侧板(32)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的背面,第一侧板(31)正对第二侧板(32),第四H型钢梁(23)的端部伸入到第一侧板(31)另一端的侧面与第二侧板(32)另一端的侧面之间,第一连接角钢(6)及第二连接角钢固定于第四H型钢梁(23)中腹板的两侧,第一螺栓(7)穿过第一侧板(31)及第一连接角钢(6)将第一侧板(31)与第一连接角钢(6)相连接,第二螺栓穿过第二连接角钢及第二侧板(32)将第二连接角钢与第二侧板(32)相连接;第一上盖板(4)的宽度小于第一侧板(31)与第二侧板(32)之间的间距,第一下托板(5)的宽度大于第一侧板(31)与第二侧板(32)之间的间距;
所述第二固定件包括第二上盖板、第二下托板、第三连接角钢、第四连接角钢、第三侧板及第四侧板,第二上盖板固定于第四H型钢梁(23)中上翼缘的上部,第二下托板固定于第四H型钢梁(23)中下翼缘的下部,第三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三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3)的正面,第四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三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3)的背面,第三侧板正对第四侧板,第四H型钢梁(23)的端部伸入到第三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与第四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之间,第三连接角钢及第四连接角钢固定于第四H型钢梁(23)中腹板的两侧,第三螺栓穿过第三侧板及第三连接角钢将第三侧板与第三连接角钢相连接,第四螺栓穿过第四连接角钢及第四侧板将第四连接角钢与第四侧板相连接;第二上盖板的宽度小于第三侧板与第四侧板之间的间距,第二下托板的宽度大于第三侧板与第四侧板之间的间距;
所述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1)、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及第三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3)的横截面均为呈长方形状;
还包括第五侧板(33)、第六侧板(34)、第一加劲板及第二加劲板,其中,第五侧板(33)侧面的中部固定于第三H型钢梁(22)的正面,第六侧板(34)的中部固定于第三H型钢梁(22)的背面,第一加劲板及第二加劲板分别位于第三H型钢梁(22)上方及下方,其中,第一加劲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五侧板(33)的内侧面及第六侧板(34)的内侧面相连接,第二加劲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五侧板(33)的内侧面及第六侧板(34)的内侧面相连接,第一支撑方钢(81)的下端插入并固定于第五侧板(33)上部的内侧面与第六侧板(34)上部的内侧面之间,第二支撑方钢(82)的下端插入并固定于第五侧板(33)上部的内侧面与第六侧板(34)上部的内侧面之间,第三支撑方钢(83)的下端插入并固定于第五侧板(33)下部的内侧面与第六侧板(34)下部的内侧面之间,第四支撑方钢84)的下端插入并固定于第五侧板(33)下部的内侧面与第六侧板(34)下部的内侧面之间,且第三支撑方钢(83)的下端及第四支撑方钢(84)的下端分别位于第二加劲板的两侧,第一支撑方钢(81)的下端及第二支撑方钢(82)的下端分别位于第一加劲板的两侧;
第一支撑方钢(81)下端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支撑上盖板及第一支撑下盖板,其中第一支撑上盖板及第一支撑下盖板插入于第五侧板(33)上部的内侧面及第六侧板(34)上部的内侧面之间;第一支撑方钢(81)插入并固定于第一支撑上盖板与第一支撑下盖板;
第二支撑方钢(82)下端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第二支撑上盖板及第二支撑下盖板,其中第二支撑上盖板及第二支撑下盖板插入于第五侧板(33)上部的内侧面及第六侧板(34)上部的内侧面之间;第二支撑方钢(82)插入并固定于第二支撑上盖板与第二支撑下盖板;
第三支撑方钢(83)上端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第三支撑上盖板及第三支撑下盖板,其中第三支撑上盖板及第三支撑下盖板插入于第五侧板(33)下部的内侧面及第六侧板(34)下部的内侧面之间;第三支撑方钢(83)插入并固定于第三支撑上盖板与第三支撑下盖板;
第四支撑方钢(81)上端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第四支撑上盖板及第四支撑下盖板,其中第四支撑上盖板及第四支撑下盖板插入于第五侧板(33)上部的内侧面及第六侧板(34)上部的内侧面之间;第四支撑方钢(84)插入并固定于第四支撑上盖板与第四支撑下盖板;
还包括若干组第三固定件,其中各组第三固定件均包括第七侧板(35)及第八侧板(36),第七侧板(35)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1)的正面,第八侧板(36)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1)的背面,其中,最上面的支撑系统中第一支撑方钢(81)的端部及最上面的连接杆(21)中第一H型钢梁的端部均插入固定于最上面一组第三固定件中第七侧板(35)另一端的侧面与第八侧面另一端的侧面之间;上一个支撑系统中第三支撑方钢(83)的下端、下一个支撑系统中第一支撑方钢(81)的上端及该相邻两个支撑系统之间的第三H型钢梁(22)的端部均插入并固定于第七侧板(35)另一端的侧面与第八侧板(36)另一端的侧面之间,最下面的支撑系统中第三支撑方钢(83)的端部及最下面的连接杆(21)中第一H型钢梁的端部均插入于最下面一组第三固定件中第七侧板(35)另一端的侧面与第八侧面另一端的侧面之间;
第一H型钢梁端部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第五支撑上盖板及第五支撑下盖板,其中第五支撑上盖板及第五支撑下盖板插入于第七侧板(35)的内侧面及第八侧板(36)的内侧面之间;第一H型钢梁插入并固定于第五支撑上盖板与第五支撑下盖板;
第三支撑方钢(83)下端的上下两侧面分别设有第六支撑上盖板及第六支撑下盖板,其中,第六支撑上盖板及第六支撑下盖板插入于第七侧板(35)的内侧面及第八侧板(36)的内侧面之间;第三支撑方钢(83)插入并固定于第六支撑上盖板与第六支撑下盖板之间;
第一支撑方钢(81)上端的上下两侧面分别设有第七支撑上盖板及第七支撑下盖板,其中,第七支撑上盖板及第七支撑下盖板插入于第七侧板(35)的内侧面及第八侧板(36)的内侧面之间;第一支撑方钢(81)插入并固定于第七支撑上盖板与第七支撑下盖板之间;
还包括若干组第四固定件,其中各个第四固定件均包括第九侧板及第十侧板,第九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的正面,第十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的背面,其中,最上面的支撑系统中第二支撑方钢(82)的端部及最上面的连接杆(21)中第二H型钢梁的端部均插入固定于最上面一组第四固定件中第九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与第十侧面另一端的侧面之间;上一个支撑系统中第四支撑方钢(84)的下端、下一个支撑系统中第二支撑方钢(82)的上端及该相邻两个支撑系统之间的第三H型钢梁(22)的端部均插入并固定于第九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与第十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之间,最下面的支撑系统中第四支撑方钢(84)的端部及最下面的连接杆中第二H型钢梁的端部均插入于最下面一组第四固定件中第九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与第十侧面另一端的侧面之间;
第二H型钢梁端部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第八支撑上盖板及第八支撑下盖板,其中第八支撑上盖板及第八支撑下盖板插入于第九侧板的内侧面及第十侧板的内侧面之间;第二H型钢梁插入并固定于第八支撑上盖板与第八支撑下盖板之间;
第二支撑方钢(82)下端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第九支撑上盖板及第九支撑下盖板,其中第九支撑上盖板及第九支撑下盖板插入于第九侧板的内侧面及第十侧板的内侧面之间;第二支撑方钢(82)插入并固定于第九支撑上盖板与第九支撑下盖板之间;
第四支撑方钢(82)上端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第十支撑上盖板及第十支撑下盖板,其中第十支撑上盖板及第十支撑下盖板插入于第九侧板的内侧面及第十侧板的内侧面之间;第四支撑方钢(82)插入并固定于第十支撑上盖板与第十支撑下盖板之间;
第三H型钢梁(22)与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1)的侧面通过第五固定件相连接,其中,所述第五固定件包括第三上盖板、第三下盖板、第五连接角钢、第六连接角钢、第十一侧板及第十二侧板,第三上盖板固定于第三H型钢梁(22)中上翼缘的上部,第三下盖板固定于第三H型钢梁(22)中下翼缘的下部,第十一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1)的正面,第十二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1)的背面,第十一侧板正对第十二侧板,第三H型钢梁(22)的端部伸入到第十一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与第十二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之间,第五连接角钢及第六连接角钢固定于第三H型钢梁(22)中腹板的两侧,第五螺栓穿过第十一侧板及第五连接角钢将第十一侧板与第十一连接角钢相连接,第六螺栓穿过第六连接角钢及第十二侧板将第六连接角钢与第十二侧板相连接;第三上盖板的宽度小于第十一侧板与第十二侧板之间的间距,第三下盖板的宽度大于第十一侧板与第十二侧板之间的间距;
第三H型钢梁(22)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的侧面通过第六固定件相连接,其中,所述第六固定件包括第四上盖板、第四下盖板、第七连接角钢、第八连接角钢、第十三侧板及第十四侧板,第四上盖板固定于第三H型钢梁(22)中上翼缘的上部,第四下盖板固定于第三H型钢梁(22)中下翼缘的下部,第十三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的正面,第十四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的背面,第十三侧板正对第十四侧板,第三H型钢梁(22)的端部伸入到第十三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与第十四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之间,第七连接角钢及第八连接角钢固定于第三H型钢梁(22)中腹板的两侧,第七螺栓穿过第十三侧板及第七连接角钢将第十四侧板与第七连接角钢相连接,第八螺栓穿过第八连接角钢及第十四侧板将第八连接角钢与第十四侧板相连接;第四上盖板的宽度小于第十三侧板与第十四侧板之间的间距,第四下盖板的宽度大于第十三侧板与第十四侧板之间的间距。
CN201610341010.0A 2016-05-20 2016-05-20 一种支撑平推式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支撑框架体系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82196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41010.0A CN105821966B (zh) 2016-05-20 2016-05-20 一种支撑平推式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支撑框架体系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41010.0A CN105821966B (zh) 2016-05-20 2016-05-20 一种支撑平推式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支撑框架体系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21966A CN105821966A (zh) 2016-08-03
CN105821966B true CN105821966B (zh) 2019-02-01

Family

ID=565309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41010.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821966B (zh) 2016-05-20 2016-05-20 一种支撑平推式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支撑框架体系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82196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59904A (zh) * 2016-11-23 2017-05-31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预制装配扁柱钢框架‑支撑结构体系
CN111661746B (zh) * 2019-03-07 2023-03-24 江苏金风科技有限公司 吊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60017A (en) * 1994-12-13 1997-08-26 Houghton; David L. Steel moment resisting frame beam-to-column connections
JP4197460B2 (ja) * 2002-09-12 2008-12-17 新日本製鐵株式会社 無耐火被覆高力ボルト接合部構造
CN102995831A (zh) * 2012-12-03 2013-03-27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带水平缝内隔板多腔体钢管混凝土柱及作法
CN103195171B (zh) * 2013-04-15 2015-02-25 刘西嘉 一种隐蔽式型材梁、柱连接结构
CN103321296B (zh) * 2013-05-23 2015-07-01 江苏沪宁钢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环形双层桁架及其制作方法
CN205637139U (zh) * 2016-05-20 2016-10-1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支撑平推式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支撑框架体系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21966A (zh) 2016-08-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12089B (zh) 开网复合切变连接结构
CN105756235B (zh) 一种装配式钢‑混凝土框架剪力墙建筑体系
CN105113659A (zh) 装配式住宅的预制墙体
CN207700527U (zh) 一种钢管与缀板组合的建筑柱
CN203684526U (zh) 一种pbl加劲型矩形钢管混凝土空间桁架
CN205875394U (zh) 一种干法连接的抗震混凝土梁柱
CN105821966B (zh) 一种支撑平推式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支撑框架体系
CN106284644B (zh) 一种适用于工业化生产的居住建筑结构体系及其建造方法
CN103821256A (zh) 一种钢管束和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结构体系
CN103912074A (zh) 一种框架-钢管束和钢板混凝土剪力墙组合结构体系
CN206737200U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
CN205637139U (zh) 支撑平推式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支撑框架体系
CN202577580U (zh) 一种多层大跨度装配整体式空间钢网格建筑结构
CN203808296U (zh) 一种框架-钢管束和钢板混凝土剪力墙组合结构体系
CN206916998U (zh) 一种框架节点装配式墙体构件
CN205530820U (zh) 一种带有加劲拉条的钢结构墙体构件
CN205617611U (zh) 一种约束混凝土的钢结构分隔墙构件
CN205637141U (zh) 支撑插入安装的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支撑框架体系
CN205637140U (zh) 支撑平推装配的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支撑框架体系
CN205637142U (zh) 带侧板的预制梁柱节点一榀框架
CN103850349A (zh) 一种用于工业化居住建筑的框架-钢管束组合结构体系
CN105821959B (zh) 一种支撑平推装配的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支撑框架体系
CN105821965B (zh) 一种支撑插入安装的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支撑框架体系
CN106639105A (zh) 一种卡接结构的组合式房屋的屋架
CN203546908U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墙梁稳定连接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731

Address after: 710055 Shaanxi province Xi'an Beilin District Yanta Road No. 13

Patentee after: Xi'an construction division big Assets Manage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710055 Shaanxi province Xi'an Beilin District Yanta Road No. 13

Patentee before: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812

Address after: 710055 Campus of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 13 Yanta Road, Beilin District, Xi'an City, Shaanx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Xi'an Jianda Assembly Steel Structure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Address before: 710055 Shaanxi province Xi'an Beilin District Yanta Road No. 13

Patentee before: Xi'an construction division big Assets Management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