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618588U - 可调节的混合悬浮减振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可调节的混合悬浮减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618588U
CN205618588U CN201620418609.5U CN201620418609U CN205618588U CN 205618588 U CN205618588 U CN 205618588U CN 201620418609 U CN201620418609 U CN 201620418609U CN 205618588 U CN205618588 U CN 2056185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rmanent magnet
magnet
vibration damping
fixedly connected
damping cyli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41860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启寅
胡林
黄晶
陈勇
吴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62041860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6185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6185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618588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调节的混合悬浮减振装置,在减振筒体(4)的轴向中心位置设有开口向上的内套筒(7),外套筒(1)开口向下,外套筒(1)从减振筒体(4)的顶端伸入减振筒体(4)与内套筒(7)之间的位置且在减振筒体(4)的开口处设有上端盖(2)和垫片(3),推杆(11)的下端伸入内套筒(7)内部,推杆(11)的上端与外套筒(1)的内顶端对接,外套筒(1)下部固定连接有上永磁铁,减振筒体(4)的下部固定连接有下永磁铁,上永磁铁与下永磁铁之间相互排斥,推杆(11)下端固定连接有上电磁铁(9),内套筒(7)底部固定连接有下电磁铁(8),下电磁铁(8)与上电磁铁(9)相互排斥;在减振筒体(4)的外壁设置有具有铝涂层的散热片(10)。本实用新型是一种使用寿命较长、结构简单、可调节性强的可调节的混合悬浮减振装置。

Description

可调节的混合悬浮减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减振装置,具体是涉及一种电磁与永磁技术相结合的磁悬浮减振装置。
背景技术
到目前为止,应用与车辆的减振装置多采用弹簧、液压、油气减振器来达到缓冲减振的目的。这几种减振器使用寿命短、维修性差,长期使用后易出现故障。弹簧体的变形量随着所受的载荷的增大而增大,一般呈线性关系,反复频繁的形变易使其产生范性。而且弹簧减振器的伸缩位置受限,刚度难以调节,其固定不变的减振力难以适应不同的路面环境;液压减振器需要极高的密闭性,结构复杂,一旦发生漏油易引起阻尼和减振失效。磁悬浮力与永磁体的间距成反比关系,磁力将产生非线性的变化。这一特性有利于提高减振性能,能够承受更大的载荷。当使用钕铁硼材料(Nd-Fe-B)作为永磁铁材料,表面积25平方厘米,体积130立方厘米,质量约800克时,其能够产生约1000千克的磁悬浮力。可见其具有体积小、承载能力强的特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使用寿命较长、结构简单、可调节性强的可调节的混合悬浮减振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调节的混合悬浮减振装置,减振筒体开口向上并在所述的减振筒体的轴向中心位置设有开口向上的内套筒,外套筒开口向下,所述的外套筒从所述的减振筒体的顶端伸入所述的减振筒体与所述的内套筒之间的位置且在所述的减振筒体的开口处设有上端盖和垫片,推杆的下端伸入所述的内套筒内部,所述的推杆的上端与所述的外套筒的内顶端对接,所述的外套筒下部固定连接有至少一个上永磁铁,所述的减振筒体的下部固定连接有至少一个下永磁铁,所述的上永磁铁与所述的下永磁铁之间磁极相对,相互排斥,所述的推杆下端固定连接有至少一个上电磁铁,所述的内套筒底部固定连接有至少一个下电磁铁,所述的下电磁铁与所述的上电磁铁饶向相反,通电时磁极相对,相互排斥;在所述的减 振筒体的外壁设置有具有铝涂层的散热片。
所述的下永磁铁为下环形永磁铁,所述的上永磁铁为上环形永磁铁。
所述的上永磁铁、下永磁铁、下电磁铁和上电磁铁的侧面均设有防护套,与套筒壁为滑配连接。
所述的上永磁铁、下永磁铁、下电磁铁和上电磁铁的上下表面设有缓冲材料。
在所述的上端盖上还设置有防尘防水套。
在所述的下电磁铁和所述的上电磁铁的侧面和内部开设导线槽。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可调节的混合悬浮减振装置,通过永磁减振部分的固定刚度和电磁减振部分的可变刚度相互配合,不仅解决了永磁悬浮刚度不可调的问题,而且减少了电磁悬浮的电能需求。通过在减振器的外壁设置具有铝涂层的散热片,通过减振器本体与散热片之间良好的热传递效果,将减振器内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外部,通过空气将热量带走。
永磁铁、电磁铁侧面设置有金属防护套,防止磁铁磨损。
永磁铁、电磁铁上下表面设置有缓冲材料,防止磁铁撞击碎裂。
内、外套筒可以起到导向作用。
上端盖上还设置防尘防水套,防止水渍、杂质等进入缸体内部。
电磁铁通过改变磁铁通电的大小,实现磁力大小的改变,从而达到了调节刚度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突出的技术效果在于:
1、利用磁铁的斥力起减振作用,同时可调节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实现刚度调节。
2、本实用新型为非接触式减振,通过多组磁体间的排斥作用实现缓冲效果。
3、由于磁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故本实用新型能提供良好的非线性力,承载能力大。
4、本实用新型运动平稳,响应迅速,密闭性要求低。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是一种使用寿命较长、结构简单、可调节性强的可调节的混合悬浮减振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外套筒、2-上端盖、3-垫片、4-减振筒体、5-上环形永磁铁、6-下环形永磁铁、7-内套筒、8-下电磁铁、9-上电磁铁、 10-具有铝涂层的散热片、11-推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可调节的混合悬浮减振装置,减振筒体4开口向上并在减振筒体4的轴向中心位置设有开口向上的内套筒7,外套筒1开口向下,外套筒1从减振筒体4的顶端伸入减振筒体4与内套筒7之间的位置且在减振筒体4的开口处设有上端盖2和垫片3,推杆11的下端伸入内套筒7内部,推杆11的上端与外套筒1的内顶端对接,外套筒1下部固定连接有上环形永磁铁5,减振筒体4的下部固定连接有下环形永磁铁6,上环形永磁铁5与下环形永磁铁6之间磁极相对,相互排斥,推杆11下端固定连接有上电磁铁9,内套筒7底部固定连接有下电磁铁8,下电磁铁8与上电磁铁9饶向相反,通电时磁极相对,相互排斥;在减振筒体4的外壁设置有具有铝涂层的散热片10。
进一步地,上环形永磁铁5、下环形永磁铁6、下电磁铁8和上电磁铁9的侧面均设有防护套,与套筒壁为滑配连接。
进一步地,上环形永磁铁5、下环形永磁铁6、下电磁铁8和上电磁铁9的上下表面设有缓冲材料。
进一步地,在上端盖2上还设置有防尘防水套。
进一步地,在下电磁铁8和上电磁铁9的侧面和内部开设导线槽。
如图1所示,上环形永磁铁5与下环形永磁铁6之间磁极相对,相互排斥。下电磁铁8与上电磁铁9饶向相反,通电时磁极相对,相互排斥;加大电流时,排斥力增大。通过磁铁与套筒壁之间为滑配连接来提供阻尼。本实用新型通过上环形永磁铁5、下环形永磁铁6、下电磁铁8和上电磁铁9的配合,不仅解决了普通减振器难以调节弹簧刚度的问题,而且不易出现漏油、异响等情况,具有结构简单、质量轻便的特点。需要说明的是,下电磁铁8和上电磁铁9的作用是为整个装置提供一个可变刚度的条件,通过改变电磁铁的电流来影响其所能产生悬浮力。在汽车低速行驶时,可以通过调节悬架,增加车身高度,以提高汽车通过性;在汽车高速行驶时,降低车身高度,以提高汽车动力性。此减振装置调节简单,可以提高整车负载能力,同时也能够改善乘坐舒适性。通过在减振器的外壁设置具有铝涂层的散热片10,通过减振筒体4与具有铝涂层的散热片10之间良好的热传递效果,将减振器内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外部,通过空气将热量带走。

Claims (6)

1.一种可调节的混合悬浮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减振筒体(4)开口向上并在所述的减振筒体(4)的轴向中心位置设有开口向上的内套筒(7),外套筒(1)开口向下,所述的外套筒(1)从所述的减振筒体(4)的顶端伸入所述的减振筒体(4)与所述的内套筒(7)之间的位置且在所述的减振筒体(4)的开口处设有上端盖(2)和垫片(3),推杆(11)的下端伸入所述的内套筒(7)内部,所述的推杆(11)的上端与所述的外套筒(1)的内顶端对接,所述的外套筒(1)下部固定连接有至少一个上永磁铁,所述的减振筒体(4)的下部固定连接有至少一个下永磁铁,所述的上永磁铁与所述的下永磁铁之间磁极相对,相互排斥,所述的推杆(11)下端固定连接有至少一个上电磁铁(9),所述的内套筒(7)底部固定连接有至少一个下电磁铁(8),所述的下电磁铁(8)与所述的上电磁铁(9)饶向相反,通电时磁极相对,相互排斥;在所述的减振筒体(4)的外壁设置有具有铝涂层的散热片(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的混合悬浮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永磁铁为下环形永磁铁(6),所述的上永磁铁为上环形永磁铁(5)。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调节的混合悬浮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永磁铁、下永磁铁、下电磁铁(8)和上电磁铁(9)的侧面均设有防护套,与套筒壁为滑配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调节的混合悬浮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永磁铁、下永磁铁、下电磁铁(8)和上电磁铁(9)的上下表面设有缓冲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调节的混合悬浮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上端盖(2)上还设置有防尘防水套。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调节的混合悬浮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下电磁铁(8)和所述的上电磁铁(9)的侧面和内部开设导线槽。
CN201620418609.5U 2016-05-10 2016-05-10 可调节的混合悬浮减振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6185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418609.5U CN205618588U (zh) 2016-05-10 2016-05-10 可调节的混合悬浮减振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418609.5U CN205618588U (zh) 2016-05-10 2016-05-10 可调节的混合悬浮减振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618588U true CN205618588U (zh) 2016-10-05

Family

ID=570261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418609.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618588U (zh) 2016-05-10 2016-05-10 可调节的混合悬浮减振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618588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82307A (zh) * 2016-05-10 2016-07-20 长沙理工大学 可调节的混合悬浮减振装置
CN106286666A (zh) * 2016-10-08 2017-01-04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九研究所 磁阻式电磁主动吸振器
CN106286665A (zh) * 2016-10-08 2017-01-04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九研究所 可调式非线性双层隔振装置
CN106337893A (zh) * 2016-10-08 2017-01-18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九研究所 磁阻式电磁主动隔振器
PL422722A1 (pl) * 2017-09-01 2019-03-11 Politechnika Poznańska Amortyzator magnetyczny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82307A (zh) * 2016-05-10 2016-07-20 长沙理工大学 可调节的混合悬浮减振装置
CN105782307B (zh) * 2016-05-10 2018-01-26 长沙理工大学 可调节的混合悬浮减振装置
CN106286666A (zh) * 2016-10-08 2017-01-04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九研究所 磁阻式电磁主动吸振器
CN106286665A (zh) * 2016-10-08 2017-01-04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九研究所 可调式非线性双层隔振装置
CN106337893A (zh) * 2016-10-08 2017-01-18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九研究所 磁阻式电磁主动隔振器
CN106286666B (zh) * 2016-10-08 2019-06-04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磁阻式电磁主动吸振器
PL422722A1 (pl) * 2017-09-01 2019-03-11 Politechnika Poznańska Amortyzator magnetyczny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618588U (zh) 可调节的混合悬浮减振装置
CN205618587U (zh) 一种可调节的混合悬浮减振装置
CN104309438B (zh) 一种多工况车辆悬架
CN203770501U (zh) 电磁悬浮式动态缓冲减震器
CN201851572U (zh) 一种电磁减震器
CN104196944B (zh) 动力总成半主动颗粒阻尼橡胶悬置
CN203670591U (zh) 一种可调节电磁减震器
CN105805205B (zh) 一种双板式直线运动电涡流阻尼器
CN106641062A (zh) 磁电反应式可变阻尼减震器
CN105782307A (zh) 可调节的混合悬浮减振装置
CN107387631A (zh) 一种自感磁阻式电磁阻尼器
CN103629283A (zh) 一种可变刚度磁悬浮减震装置
CN206309833U (zh) 磁电反应式可变阻尼减震器
CN106385158B (zh) 一种液冷式音圈电机主动悬架
CN213981803U (zh) 一种电力变压器阻尼弹簧减振器
CN208646535U (zh) 一种永磁和电磁交联悬浮型馈能式主动悬架作动器
CN204025493U (zh) 一种用于汽车动力总成的半主动颗粒阻尼橡胶悬置
CN104999899A (zh) 一种发动机悬置软垫总成
CN109305010A (zh) 一种永磁电磁耦合控制馈能悬架作动器
CN102352904A (zh) 有悬浮磁体并自动调节阻尼的减震器
CN104443369A (zh) 起落架缓冲支柱的缓冲装置
CN208900623U (zh) 一种新型汽车减震器总成
CN204755691U (zh) 一种磁场力式减震装置
CN105715722A (zh) 一种可调节的混合悬浮减振装置
CN201078424Y (zh) 一种磁减振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005

Termination date: 2018051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