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604404U - 雨水收集储存利用一体化系统 - Google Patents

雨水收集储存利用一体化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604404U
CN205604404U CN201620232740.2U CN201620232740U CN205604404U CN 205604404 U CN205604404 U CN 205604404U CN 201620232740 U CN201620232740 U CN 201620232740U CN 205604404 U CN205604404 U CN 2056044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inwater
water
permeable membrane
stores
collec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23274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听昌
童薇
田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MING PURETOWN ENVIRONMENTAL TECH Inc Co
Original Assignee
KUNMING PURETOWN ENVIRONMENTAL TECH Inc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MING PURETOWN ENVIRONMENTAL TECH Inc Co filed Critical KUNMING PURETOWN ENVIRONMENTAL TECH Inc Co
Priority to CN20162023274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6044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6044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604404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雨水收集储存利用一体化系统,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适应不同降雨量情况下雨水的弃流、储存、净化的雨水收集储存利用一体化系统。该系统包括前仓、后仓,调节池、深度净化池、所述前仓中设有弃流装置,所述前仓底部设有弃流管,所述深度净化池内设置透水膜。该一体化系统可利用弃流装置实现不同雨量、不同时长的降雨的初期弃流和后期收集、储存、净化,并有效的过滤雨水中的沙粒、微生物、油脂、重金属等杂质,且透水膜不会被沙粒堵塞,可长期使用。雨水净化速度可以根据雨水的水质进行调整,提高了净化后雨水的品质。

Description

雨水收集储存利用一体化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雨水回收利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雨水收集储存利用一体化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城市雨水排放一般都是有组织排水,地面的雨水通过径流汇集排至雨水管道,再通过雨水管道系统排入自然水体。使得初期雨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病原体、重金属、油脂、悬浮固体等污染物质,因此,初期雨水的污染程度较高,甚至超过了普通的城市污水的污染程度。为了有效地利用雨水,必须对初期雨水进行分离,将降雨初期的雨水分离出来排至污水管道,送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经过一定的降雨过程后,地面的污染物大部分被初期雨水冲刷干净,然后将后期雨水储存起来并进行利用。
后期雨水中的污染物多为沙石、灰尘,以及雨水形成初期时其中包含的杂质和微生物,因此为了有效地利用后期雨水,也必须对后期雨水进行有效的过滤和净化,使其达到相应的标准。
现有的一部分雨水收集储存利用系统只含有雨水收集、储存功能,不包括初期雨水弃流装置,使收集存储的雨水水质很差,无法使用。另一些雨水收集系统包括初期雨水弃流装置,但对于后期雨水的处理措施较为简单,多是使用普通的网状过滤器,这种过滤器只能过滤雨水中的部分沙石,对其他微粒杂质、微生物杂质、油脂等无法有效净化。还有一些雨水收集、净化装置,其净化是使雨水从上向下流过特制的净化层净化雨水,特制的净化层为了有效净化雨水,其透水孔尺寸很小,由于雨水中沙粒很多,净水层容易让沙粒堵塞净化层,导致净化装置无法使用。
现有的雨水收集储存系统中的净化装置,其过滤雨水的速度是无法 改变的,对于不同水质的雨水过滤的效果不一样,导致过滤后的雨水的水质下降,而且降雨量是根据天气环境改变的,因此相应的雨水储存池的容量往往很大,使雨水收集系统的体积很大,建造成本很高。
专利CN201410604734.0中所述的一种防止地面沉降变形的雨水收集渗透系统,其过滤净化池包括第一过滤室和第二过滤室,在所述第一过滤室内由下至上依次设有过流通道层、陶粒层、石英砂层及过流通道层,在所述第二过滤室内由上至下依次设有过流通道层、陶粒层、石英砂层、活性炭层及过流通道层,第一过滤室主要用来沉降雨水中的沙粒,第二过滤室主要用来净化雨水,该系统的过滤结构为分段式结构,体积较大,且雨水流动时仍然会从第一过滤室带走一定量的沙粒,导致过滤层堵塞。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适应不同降雨量情况下雨水的弃流、储存、净化的雨水收集储存利用一体化系统。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雨水收集储存利用一体化系统,包括设置在道路两侧的箅子,箅子下方设有集水槽,集水槽的底端与进水管的入口连接,所述进水管下方设置前仓,前仓底部设有过滤管,前仓附近设有后仓,所述过滤管的出口与后仓下部连接;所述后仓的上部设有收集管,收集管的出口与调节池连接;调节池的上部设置溢流管,所述溢流管的出口与雨水管网连接;所述调节池顶部设置调节管,调节管的一端伸入调节池内,另一端与深度净化池后部侧壁上的通孔连接。
优选的,所述前仓中设有弃流装置,所述前仓底部设有弃流管,弃流管的出口与市政污水管连接;所述后仓底部设有生物滤层。
优选的,所述深度净化池内设置透水膜,透水膜将深度净化池分隔成上腔、下腔,所述透水膜沿深度净化池左右方向的截面为V型,所述透水膜沿深度净化池的后方向前方设有逐渐降低的斜度;所述深度净化 池前部中央的侧壁上开有竖直的通槽,所述透水膜上、下侧分别设置可在竖直通槽内滑动的上密封板、下密封板,所述透水膜靠近深度净化池前部、V型截面的底部设置穿出竖直通槽的引流管。
优选的,所述引流管沿深度净化池的前后方向设有与透水膜一致的斜度,所述引流管的出口处设置引流调节阀;所述上腔的顶部通过气管与调节气室的下气室连接,所述调节气室的下气室与上气室之间设置具有气密性的气压调节板,所述气压调节板的上表面通过调压弹簧与调节气室的顶板连接;所述下腔内还设有雨水品质传感器。
优选的,所述调节气室的上腔、下腔分别和气管、气泵连接并各自构成密闭的空气循环;所述调节气室的下腔内,或上腔内还设有空气净化装置。
优选的,所述弃流装置包括竖直设置在前仓内的空心转轴,空心转轴的内侧上端与进水管的出口连接,所述空心转轴的外侧分别通过轴承与上导轮、下导轮连接;空心转轴内侧下端位于下底板的中央正上方,所述上导轮还与设置在转轴上的扭杆机构连接,所述扭杆机构包括扭杆弹簧,扭杆弹簧的一端与上底板连接,另一端通过杠杆与过滤管上设置的第一开闭阀的开闭机构连接;所述下导轮还与棘轮机构连接,所述棘轮机构包括与下底板一起旋转的棘轮,棘轮与摇臂上设置的齿形相啮合,所述摇臂上缠绕拉绳,拉绳的另一端与第一开闭阀上的开闭机构连接。
优选的,所述上导轮包括圆盘形上底板,上底板下表面设有筒形的上侧外壁,上侧外壁内侧面设有上导流板;所述下导轮包括上窄下宽的漏斗形下底板,下底板上表面四周设有筒形的下侧外壁,所述下底板的上表面、下侧外壁的内侧设有螺旋形的下侧内壁,下侧内壁的侧壁上设有下导流板,下导流板上设有贯通的导流孔;所述下导流板与下底板之间留有间隙,所述下底板四周环形设置多个贯通的出水孔,所述多个出水孔的流量之和小于进水管的流量;所述下侧外壁与上侧外壁之间设有 防水罩。
优选的,所述透水膜的截面为多层结构,所述多层结构自底向上依次为过滤层、透水性支撑体层、吸水层、过滤层,所述过滤层、透水性支撑体层、吸水层之间使用耐水性粘接剂紧密连接;所述过滤层为表面涂有硅酸钙涂层、含有多个透水孔的硬质塑料膜;所述透水性支撑体层为天然硅砂与无机碳材料形成的蜂窝状结构;蜂窝状结构中填充活性填料;所述吸水层为改性海绵材料。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利用弃流装置实现不同雨量、不同时长的降雨的初期弃流和后期收集、储存、净化功能。设置深度净化池,可以有效的过滤雨水中的细微沙粒、微生物、油脂、重金属等杂质,深度净化池的上腔和下腔之间的压力差使雨水从透水膜下表面析出到上表面,净化效果好,且透水膜不会被沙粒堵塞,可长期使用。雨水净化速度可以根据雨水的水质进行调整,提高了净化后的雨水的品质。
附图说明
图1为雨水收集储存利用一体化系统示意图;
图2为前仓示意图;
图3为弃流装置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A剖视图;
图5为图3中B-B剖视图;
图6为图5中C-C剖视图;
图7为深度净化池示意图;
图8为深度净化池轴测剖视图;
图9为图7中D-D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3所示的雨水收集储存利用一体化系统,包括设置在道路两侧的箅子1,箅子1的形状可以是矩形的网格形状,也可以是菱形的网格状,所述箅子1下方设有集水槽2,所述集水槽2的底端与进水管 3的入口连接,集水槽2与进水管3的入口之间设有阻挡树枝、石子的粗滤网,进水管3的入口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多个。所述进水管3的下方设有前仓4,前仓4中设有弃流装置5,前仓4底部两侧分别设有过滤管6、弃流管7,前仓4附近设置后仓8,所述过滤管6的出口与后仓8下部连接,弃流管7的出口与市政污水管连接。
所述弃流装置5包括竖直设置在前仓4内的空心转轴51,空心转轴51的内侧上端与进水管3的出口连接,所述空心转轴51的外侧分别通过轴承与上导轮52、下导轮53连接,空心转轴51内侧下端位于下底板531的中央正上方。所述上导轮52包括圆盘形上底板521,上底板521下表面设有筒形的上侧外壁522,上侧外壁522内侧面设有上导流板523,所述上导轮52还与设置在转轴51上的扭杆机构54连接,所述扭杆机构包括扭杆弹簧54,扭杆弹簧54的一端与上底板521连接,另一端通过杠杆与过滤管6上设置的第一开闭阀61的开闭机构连接,所述第一开闭阀61可以是常用的旋转阀,则其开闭机构为旋转轴以及旋转轴上套设的弹簧,这时扭杆弹簧54通过杠杆与旋转轴上套设的弹簧连接,所述第一开闭阀61也可以是闸门形式的开闭阀,这时其开闭机构为设置在过滤管6中的闸门,以及使闸门上下滑动的导轨和闸门拉索,扭杆弹簧54通过杠杆与闸门拉索连接。
所述下导轮53包括上窄下宽的漏斗形下底板531,下底板531上表面四周设有筒形的下侧外壁532,所述下底板531的上表面,下侧外壁532的内侧设有螺旋形的下侧内壁533,下侧内壁533的侧壁上设有下导流板534,下导流板534上设有贯通的导流孔535;所述下导流板534与下底板531之间留有间隙,所述下底板531四周设置多个贯通的出水孔536,所述下侧外壁532与上侧外壁522之间设有防水罩55,所述防水罩55可保证上导轮52和下导轮53之间的水密性,且可相对于上导轮52、下导轮53旋转,所述防水罩55可以是螺栓连接的左右对称结构,在防水罩55上、下端设置密封压条,也可以设计成整体结构,在防水 罩55上、下端设置轴承,轴承外设置法兰,与上导轮52、下导轮53通过法兰连接,在法兰连接处设置密封垫。
所述下导轮53还与棘轮机构56连接,所述棘轮机构56包括与下底板531一起旋转的棘轮,所述棘轮与摇臂57上设置的齿形相啮合,所述摇臂57上缠绕拉绳58,拉绳58的另一端与第一开闭阀61上的开闭机构连接。
所述摇臂57上设有可使摇臂57与棘轮56分离的脱开机构,所述脱开机构通过脱离拉绳32与进水管3上设置的转阀31的转轴连接;所述脱开机构可以是摇臂57沿横向滑动,与棘轮脱开的结构,也可以是棘轮沿横向滑动,与摇臂57脱开的结构。所述脱开结构通过脱离拉绳32与进水阀31的转轴连接,这样当雨水流入进水管3时,冲开进水阀31,使进水阀31旋转一定角度,这时棘轮和摇臂57啮合,当没有雨水流入进水管3时,进水阀31关闭,其转轴没有旋转,这时棘轮和摇臂57脱开。
所述第一开闭阀61的开闭机构与第二开闭阀71的开闭机构形成机械互锁,这样可以在雨水弃流的时候保证后仓8内不会有雨水进入,而干净的雨水进入后仓8时,第二开闭阀71有效关闭,保证干净的雨水不产生浪费。所述第一开闭阀61的开闭机构与第二开闭阀71的开闭机构之间的机械互锁可以是通过拉锁联动实现,也可以通过多个连杆之间联动实现。
为了保证小雨量时下导轮53旋转,大雨量时上导轮52旋转,更好的实施方式是,所述多个出水孔536的流量之和小于进水管3的流量。为了保证在雨量很大,上导轮52中无法容纳更多雨水的情况下,保证气流装置5不被损坏,更好的实施方式是,所述上底板521靠近空心转轴51的位置环形设置多个贯通的溢流孔524,所述多个溢流孔524的流量之和大于进水管3的流量。当过量的雨水从上底板521的溢流孔524中溢出时,为了保证上底板521不产生积水情况,更好的实施方式是, 所述上底板521为上窄下宽的漏斗形状。
雨水收集储存利用一体化系统收集不同雨量、不同时长的降雨的使用方法如下:
没有雨水流入时,第一开闭阀61为闭合状态,第二开闭阀71为打开状态,进水阀31为关闭状态。
当降雨为微量降雨时,雨水从箅子1中流入集水槽2、进水管3,推动进水阀31旋转,进水阀31的转轴旋转带动脱离拉绳32动作,使棘轮和摇臂57相啮合,雨水从进水管3、空心转轴51流入下导轮53中,如图6所示的,雨水通过下底板531与下导流板534之间的缝隙,从出水孔536中流至前仓4的底部,最后由弃流管7流入市政污水管,实现弃流。
当降雨为小量短时降雨时,雨水从进水管3、空心转轴51流入下导轮53中,如图5-图6所示的,小部分雨水通过下底板531与下导流板534之间的缝隙流过,从出水孔536中留至前仓4的底部,另一部分雨水冲击下导流板534,并从导流孔535中流过,这时下导轮53受到雨水的冲击开始旋转,并带动棘轮、摇臂57动作,所述摇臂57转过一定角度,带动拉绳58动作,所述拉绳58有一定的空行程,因此在一定时间内,拉绳58不会带动第一开闭阀61上的开闭机构动作,这时降雨全部从弃流管7中流入市政污水管网。
当降雨为小量长时降雨时,拉绳58的空行程走完后,第一开闭阀61的开闭机构动作,使第一开闭阀61打开,由于第一开闭阀61与第二开闭阀71之间设有机械联锁机构,因此这时第二开闭阀71关闭,实现了初期雨水弃流,后期雨水收集的功能,降雨结束后,进水阀31回到原位,使棘轮和摇臂57脱开,这时拉绳58没有拉力,第一开闭阀61自动关闭,第二开闭阀71打开,为下一次降雨做准备。
当降雨为大量短时降雨时,首先下导流板534受到冲击,使下导轮53旋转,由于多个出水孔536的流量之和小于进水管3的流量,下导轮 53内的雨水水位会逐渐升高,使雨水进入防水罩55包围的区域,拉绳58有一定的空行程,因此短时间内第一开闭阀61并不会开启,全部雨水仍然流入弃流管7,实现弃流。
当降雨为大量长时降雨时,首先下导流板534受到冲击,使下导轮53旋转,由于多个出水孔536的流量之和小于进水管3的流量,下导轮53内的雨水水位会逐渐升高,使雨水进入防水罩55包围的区域,在一定时间内前期雨水弃流,经过一定时间后,弃流装置5内的雨水水位升高至上导轮52内,雨水经过螺旋形状的下侧内壁533的引导,其流动方式为旋流,如图4所示的,上导轮52内的雨水会旋转冲击上导流板523,使上导轮52旋转,并带动扭杆机构54动作,扭杆机构54和第一开闭阀61的开闭机构联动,这时第一开闭阀61立即打开,第二开闭阀71关闭,实现后期雨水的收集。
由于弃流装置5的工作原理是利用雨水的旋转冲击带动上导轮52、下导轮53旋转来对雨水是否弃流进行判断,因此弃流装置5内受到雨水冲击的部件不仅需要具有足够的强度,还需要优良的防腐蚀性能,因此更好的是,所述上导流板523、下侧内壁533、下导流板534的材料为铝合金材料,所述铝合金材料的组分按照以下质量组分配制:Zn2.5-3.5wt%、Mg 1.0-2.5wt%,、Zr 0.02-0.1wt%、Ti 0.02-0.05wt%、Si 0.05-0.08wt%、0.1-0.2wt%的稀土元素,不可避免杂质元素的总含量≤0.3wt%、余量为纯铝,所述稀土元素由Sc、Y、La、Ce、Tm中的一种或任意几种组成,经过验证,由以上组分配置的铝合金材料可长期承受冲击且防腐性能良好,提高弃流装置5的耐久性能。
所述后仓8底部设有生物滤层81,生物滤层81可以是生物海绵滤层,也可以是微生物滤层,也可以是其他方式的生物滤层,生物滤层81的作用是吸收雨水中的部分重金属、油脂、微生物等杂质。所述过滤管6伸入后仓8的部分管壁侧面开有多个过滤孔,雨水从过滤孔中均匀的流到生物滤层81上进行过滤。为了方便的检查弃流装置5,更换生物滤 层81,更好的是,所述前仓4上部设有前仓检查口41,所述后仓8上部设有后仓检查口83。
所述后仓8的上部设有收集管82,收集管82的出口与调节池9连接。可以在后仓8内、生物滤层81中设置与收集管82连接的水泵,利用水泵将雨水送入调节池9,也可以是后仓8与调节池9的高度不一致,利用虹吸原理将雨水从后仓8送入调节池9。所述调节池9的上部设置溢流管91,所述溢流管91的出口与市政雨水管网连接。当降雨量很大,调节池9无法储存更多的后期雨水,多余的后期雨水通过溢流管91流入市政雨水管网。所述调节池9顶部设置调节管92,调节管92的一端伸入调节池9内,另一端通过水泵,与深度净化池10的侧壁上的通孔连接。
所述深度净化池10内设置透水膜101,透水膜101将深度净化池10分隔成上腔110、下腔120,所述透水膜101沿深度净化池10左右方向的截面为V型,所述透水膜101沿深度净化池的后方向前方设有逐渐降低的斜度;所述深度净化池10前部中央的侧壁上开有竖直的通槽,如图8所示的,所述透水膜101上、下侧分别设置可在竖直通槽内滑动的上密封板103、下密封板104,所述透水膜101靠近深度净化池10前部、V型截面的底部设置穿出竖直通槽的引流管102,引流管102沿深度净化池10的前后方向设有与透水膜101一致的斜度,所述引流管102的出口处设置引流调节阀105;所述上腔110的顶部通过气管与调节气室130的下气室连接,所述调节气室130的下气室与上气室之间设置具有气密性的气压调节板131,所述气压调节板131的上表面通过调压弹簧132与调节气室130的顶板连接。
深度净化池10的工作过程是:水泵将调节池9内的雨水抽入深度净化池10的下腔120内,由于水泵不停的抽水,使下腔120的压力大于上腔130的压力,这时透水膜101还来不及析出雨水,因此透水膜101和引流管102在下腔压力作用下向上运动,上腔110内的气体被压至调 节气室130的下腔,推动气压调节板131向上运动,并压缩调压弹簧132;这个过程中上密封板103、下密封板104可保证上腔110、下腔120的密封性。下腔120内雨水的水位达到一定值时,水泵停止工作,然后透水膜101在其自身重力和调压弹簧132的压力作用下、慢慢向下运动,使下腔120内的水被析出到透水膜101的上表面,然后沿着透水膜101的斜面流动到引流管102内,当引流管102内的雨水聚集到一定量并对引流调节阀105产生足够的压力时,引流调节阀105被打开,净化后的雨水从引流管102内流出。净化过程是雨水从透水膜101的下表面析出至其上表面,雨水中的沙粒会聚集在透水膜101的下表面,并逐渐沉底,不会影响透水膜101的净化能力。
为了有效的对不同水质的雨水进行净化,所述调节气室130的上腔、下腔分别和气管、气泵连接并各自构成密闭的空气循环,所述下腔120内设置雨水品质传感器121。当下腔120内的雨水杂质较少时,可以通过增大调节气室130的上腔和下腔之间的压力差,以提高透水膜101的析水速度,当下腔120内的雨水污染程度较高时,则减小调节气室130的上腔和下腔之间的压力差,以降低透水膜101的析水速度,更好的净化雨水。
所述调节气室130的下腔内,或上腔110内还设有空气净化装置140,以保证上腔110内的空气洁净,减少对透水膜101和雨水的影响。
由于后期雨水中仍然含有部分的重金属、微生物杂质、微粒杂质、油脂等污染物,透水膜101需要具有多种杂质的过滤功能,更好的是,如图9所示的,所述透水膜101的截面为多层结构,所述多层结构自底向上依次为过滤层112、透水性支撑体层113、吸水层114、过滤层112,所述过滤层112、透水性支撑体层113、吸水层114之间使用耐水性粘接剂紧密连接,所述的耐水性粘接剂为不含有重金属元素、有毒有机物等对人体产生危害添加剂的粘接剂;所述过滤层112为表面涂有硅酸钙涂层、含有多个透水孔的硬质塑料膜,硬质塑料膜可以是普通的PVC塑 料膜、PP塑料膜,也可以是透水性更好的纳米分子材料的塑料膜;所述透水性支撑体层113的作用是保持透水膜101的形状,并且需要承受一定的压力,因此其结构为为天然硅砂与无机碳材料形成的蜂窝状结构;蜂窝状结构中填充活性填料。
为了保证良好的透水性和一定的强度,所述透水性支撑体层113的制作方法为:将天然硅沙与白灰按10:1的重量份混合,含水率3-5%,在充满氮气的密闭容器内储存2-3小时,再与活性炭粉按6-8:1的重量份混合,放入模具中制成板状混合物;将板状混合物放入蒸压釜中,通入高压蒸汽,在170-220℃、0.5-0.8Mpa的压力下保持12h以上形成含有活性炭的硅酸钙蜂窝状网架;将蜂窝状网架放置在充满氮气的密闭容器内冷却5h以上;所述活性炭的炭质原料是生物质炭粉。
为了具有良好的吸水性能,所述吸水层114为改性海绵材料,为了提高改性海绵的使用寿命,所述改性海绵材料的制作方法为:将洗净、晾干后的海绵浸泡在体积分数为3-5%的HCl溶液中24-32h,取出后洗净、晾干,再将海绵浸泡在浓度为0.5-0.8mol/L的NaOH溶液中24-32h,取出后洗净、晾干。

Claims (8)

1.一种雨水收集储存利用一体化系统,包括设置在道路两侧的箅子(1),箅子(1)下方设有集水槽(2),集水槽(2)的底端与进水管(3)的入口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3)下方设置前仓(4),前仓(4)底部设有过滤管(6),前仓(4)附近设有后仓(8),所述过滤管(6)的出口与后仓(8)下部连接;所述后仓(8)的上部设有收集管(82),收集管(82)的出口与调节池(9)连接;调节池(9)的上部设置溢流管(91),所述溢流管(91)的出口与雨水管网连接;所述调节池(9)顶部设置调节管(92),调节管(92)的一端伸入调节池(9)内,另一端与深度净化池(10)后部侧壁上的通孔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收集储存利用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仓(4)中设有弃流装置(5),所述前仓(4)底部设有弃流管(7),弃流管(7)的出口与市政污水管连接;所述后仓(8)底部设有生物滤层(8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收集储存利用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深度净化池(10)内设置透水膜(101),透水膜(101)将深度净化池(10)分隔成上腔(110)、下腔(120),所述透水膜(101)沿深度净化池(10)左右方向的截面为V型,所述透水膜(101)沿深度净化池的后方向前方设有逐渐降低的斜度;所述深度净化池(10)前部中央的侧壁上开有竖直的通槽,所述透水膜(101)上、下侧分别设置可在竖直通槽内滑动的上密封板(103)、下密封板(104),所述透水膜(101)靠近深度净化池(10)前部、V型截面的底部设置穿出竖直通槽的引流管(10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雨水收集储存利用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102)沿深度净化池(10)的前后方向设有与透水膜(101)一致的斜度,所述引流管(102)的出口处设置引流调节阀(105);所述上腔(110)的顶部通过气管与调节气室(130)的下气室连接,所述调节气室(130)的下气室与上气室之间设置具有气密性的气压调节 板(131),所述气压调节板(131)的上表面通过调压弹簧(132)与调节气室(130)的顶板连接;所述下腔(120)内还设有雨水品质传感器(12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雨水收集储存利用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气室(130)的上腔、下腔分别和气管、气泵连接并各自构成密闭的空气循环;所述调节气室(130)的下腔内,或上腔(110)内还设有空气净化装置(140)。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雨水收集储存利用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弃流装置(5)包括竖直设置在前仓(4)内的空心转轴(51),空心转轴(51)的内侧上端与进水管(3)的出口连接,所述空心转轴(51)的外侧分别通过轴承与上导轮(52)、下导轮(53)连接;空心转轴(51)内侧下端位于下底板(531)的中央正上方;所述上导轮(52)还与设置在转轴(51)上的扭杆机构连接,所述扭杆机构包括扭杆弹簧(54),扭杆弹簧(54)的一端与上底板(521)连接,另一端通过杠杆与过滤管(6)上设置的第一开闭阀(61)的开闭机构连接;所述下导轮(53)还与棘轮机构(56)连接,所述棘轮机构(56)包括与下底板(531)一起旋转的棘轮,棘轮与摇臂(57)上设置的齿形相啮合,所述摇臂(57)上缠绕拉绳(58),拉绳(58)的另一端与第一开闭阀(61)上的开闭机构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雨水收集储存利用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轮(52)包括圆盘形上底板(521),上底板(521)下表面设有筒形的上侧外壁(522),上侧外壁(522)内侧面设有上导流板(523);所述下导轮(53)包括上窄下宽的漏斗形下底板(531),下底板(531)上表面四周设有筒形的下侧外壁(532),所述下底板(531)的上表面、下侧外壁(532)的内侧设有螺旋形的下侧内壁(533),下侧内壁(533)的侧壁上设有下导流板(534),下导流板(534)上设有贯通的导流孔(535);所述下导流板(534)与下底板(531)之间留有 间隙,所述下底板(531)四周环形设置多个贯通的出水孔(536),所述多个出水孔(536)的流量之和小于进水管(3)的流量;所述下侧外壁(532)与上侧外壁(522)之间设有防水罩(55)。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雨水收集储存利用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膜(101)的截面为多层结构,所述多层结构自底向上依次为过滤层(112)、透水性支撑体层(113)、吸水层(114)、过滤层(112),所述过滤层(112)、透水性支撑体层(113)、吸水层(114)之间使用耐水性粘接剂紧密连接;所述过滤层(112)为表面涂有硅酸钙涂层、含有多个透水孔的硬质塑料膜;所述透水性支撑体层(113)为天然硅砂与无机碳材料形成的蜂窝状结构;蜂窝状结构中填充活性填料;所述吸水层(114)为改性海绵材料。
CN201620232740.2U 2016-03-24 2016-03-24 雨水收集储存利用一体化系统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6044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232740.2U CN205604404U (zh) 2016-03-24 2016-03-24 雨水收集储存利用一体化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232740.2U CN205604404U (zh) 2016-03-24 2016-03-24 雨水收集储存利用一体化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604404U true CN205604404U (zh) 2016-09-28

Family

ID=569645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232740.2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604404U (zh) 2016-03-24 2016-03-24 雨水收集储存利用一体化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60440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72446A (zh) * 2016-03-24 2016-06-15 昆明普尔顿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雨水收集储存利用一体化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72446A (zh) * 2016-03-24 2016-06-15 昆明普尔顿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雨水收集储存利用一体化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59172B (zh) 一种城市生活小区雨水分流收集处理系统
CN105672445B (zh) 雨水集合、弃流、溢流、净化无动力一体化装置
CN207277426U (zh) 一种绿色建筑的雨水收集装置
CN205502184U (zh) 雨水集合、弃流、溢流、净化无动力一体化装置
CN107381887A (zh) 一种城市污水环保沉淀处理装置
CN105672446B (zh) 雨水收集储存利用一体化系统
CN207211547U (zh) 一种房屋雨水分流与收集装置
CN102021930B (zh) 雨水收集自动分流站
CN207727714U (zh) 海绵城市生态渗滤系统
CN207700339U (zh) 一种可自动调节降雨初期雨水弃流量的雨水口
CN108797756A (zh) 一种景观绿化内雨水渗透净化储蓄系统
CN105350607A (zh) 一种城市雨水收集再利用系统
CN208934081U (zh) 一种海绵小区雨水利用智能管理系统
CN205604404U (zh) 雨水收集储存利用一体化系统
CN207646788U (zh) 一种屋顶雨水收集装置
CN205502120U (zh) 雨水收集储存利用一体化系统的控制系统
CN207176864U (zh) 用于海绵城市的雨水收集系统
KR101202895B1 (ko) 빗물 저류 장치
CN207331947U (zh) 一种安全分流沉砂装置
CN106400927A (zh) 雨水收集综合生态系统
CN207079127U (zh) 基于污染修复技术的海绵城市系统
CN107724512B (zh) 一种可自动调节降雨初期雨水弃流量的雨水口
CN206512847U (zh) 一种雨水初期弃流过滤装置
CN109020014A (zh) 一种雨水资源化管理系统
CN212881422U (zh) 一种雨水收集利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928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