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596749U - 一种温室加热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温室加热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596749U CN205596749U CN201620329676.XU CN201620329676U CN205596749U CN 205596749 U CN205596749 U CN 205596749U CN 201620329676 U CN201620329676 U CN 201620329676U CN 205596749 U CN205596749 U CN 20559674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reenhouse
- attemperater
- heating
- water
- solar energ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3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6
- 239000008236 heat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5000020679 tap water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8399 tap wat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41000893018 Armeria Specie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1131 transforming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755 form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125000004435 hydrogen atoms Chemical group [H]*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72 regener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219122 Cucurbit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9852 Cucurbita pepo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196324 Embryophyt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034 coal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83 diesel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34 energy con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2055 fruits and vegetable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927 fu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431 greenhouse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307 hel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4 hel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SWQJXJOGLNCZEY-UHFFFAOYSA-N helium(0) Chemical compound [He] SWQJXJOGLNCZE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257 hydro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9 hyd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11 modific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345 natural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93 optoelectronic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1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agriculture
- Y02A40/25—Greenhouse technology, e.g. cooling systems therefor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40—Solar thermal energy, e.g. solar towe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6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 Y02P60/12—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using renewable energies, e.g. solar water pumping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6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 Y02P60/14—Measures for saving energy, e.g. in green hous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温室加热系统,包括保温水箱和温室,保温水箱一端通过太阳能加热进水管路与太阳能循环泵及太阳能加热装置连通,保温水箱另一端通过太阳能加热回水管路与太阳能加热装置连通;保温水箱通过管路与空气热泵连通;所述温室内设置有散热器,散热器一端通过温室加热进水管路与所述温室加热循环泵和保温水箱连通,散热器另一端通过温室加热回水管路与保温水箱连通;所述太阳能循环泵、空气热泵、散热器和温室加热循环泵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给温室进行加温,同时通过传感器对各种加热装置进行监测,由控制器控制加热装置使得温室内的温度保持在一个高精度的温度范围内,更环保更加节约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温室内温度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绿色环保可以自动控制温室内温度使得温室内温度能够保持在恒定温度值的温室加热系统。
背景技术
温室一般都配备必要的供暖设备,尤其是在冬季低温环境下,保持温室内维持一定的温度,有利于温室中反季节种植的瓜果蔬菜等的正常生长。目前,常规的温室加温方式是利用柴油、煤炭或天然气等单一的能源加热,成本较高。
太阳能是由太阳内部氢原子发生氢氦聚变释放出巨大核能而产生的,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人类所需能量的绝大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太阳。太阳能的利用有光热转换和光电转换两种方式,太阳能发电是一种新兴的可再生能源。现有的温室加热系统中并没有将新兴的太阳能这种可再生能源很好的运用在温室加热系统中。传统的太阳能温室加热系统,并不能根据温室的温度来进行有效的控制加温或者停止加温,因为温室内的植物对于温度的要求是很高的,一般单纯的加温并不足以满足要求。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以通过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给温室进行加温,同时具有控制器和传感器对各种加热装置进行控制使得温室内的温度保持在一个高精度的温度范围内,使用更方便、更环保、更加节约成本的温室加热系统。
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温室加热系统,包括装有水的保温水箱和温室,所述保温水箱通过管路与自来水进水管连接,所述管路上设置有进水阀门,保温水箱一端通过太阳能加热进水管路与太阳能循环泵及太阳能加热装置连通,保温水箱另一端通过太阳能加热回水管路与太阳能加热装置连通,形成太阳能循环加热回路;保温水箱通过管路与空气热泵连通形成空气热泵循环加热回路;所述温室内设置有散热器,散热器一端通过温室加热进水管路与所述温室加热循环泵和保温水箱连通,散热器另一端通过温室加热回水管路与保温水箱连通,形成温室循环加热回路;所述太阳能循环泵、空气热泵、散热器和温室加热循环泵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通过太阳能加热装置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使得太阳能加热装置内的水温升高并通过太阳能循环加热回路使得升温后的水进入保温水箱中,再将保温水箱内的水通过温室循环加热回路对温室内部空气进行加热,使其适合生物的生长环境,保证温室内的温度维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同时,当阴天或者夜晚太阳能加热装置无法使用时,通过空气热泵对保温水箱内的水温进行加热,同样再将保温水箱内的水通过温室循环加热回路对温室内部空气进行加热,使其适合生物的生长环境,保证温室内的温度维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两种方式保证了不受环境以及天气的影响,都能够保证温室内的温度维持在一定范围内。在天晴时,通过使用太阳能加热装置,起到了很好的节能环保的效果。通过设置有控制器并与太阳能循环泵、空气热泵、温室加热循环泵和散热器电连接,可以使控制器来控制太阳能循环泵、空气热泵、温室加热循环泵和散热器的开启和关闭,从而达到自动控制的效果,使用更方便。空气热泵利用空气中的能量来产生热能,不仅能够消耗最少的能源使得温度上升,同时更加节能环保。
进一步的,所述太阳能加热装置由若干个真空集热管构成。通过设置真空集热管来将太阳能转换成热能加热真空集热管内的水使其水温升高。
进一步的,所述太阳能加热回水管路上设置有集热管温度传感器,所述保温水箱内设置有保温水箱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室内设置有温室温度传感器,所述集热管温度传感器、保温水箱温度传感器和温室温度传感器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通过集热管温度传感器可以采集真空集热管内的水温值,并通过与控制器电连接,可以将采集到的真空集热管内的水温值传输给控制器。通过保温水箱温度传感器可以采集保温水箱内的水温值,并通过与控制器电连接,可以将采集到的保温水箱内的水温值传输给控制器。通过温室温度传感器可以采集温室内空气的温度值,并通过与控制器电连接,可以将采集到的温室内空气的温度值传输给控制器。
进一步的,所述太阳能加热进水管路一端设置在保温水箱的底部,所述太阳能加热回水管路一端设置在保温水箱的顶部并高于保温水箱内的水面。通过将太阳能加热回水管路的位置设置在高于保温水箱内的水位,可以防止水箱内的水位对太阳能循环加热回路的影响。
进一步的,所述温室加热进水管路一端设置在保温水箱底部,所述温室回水管路设置在保温水箱顶部。
进一步的,所述保温水箱温度传感器设置在保温水箱内的水中。通过将保温水箱温度传感器设置在保温水箱的水面以下可以使得保温水箱温度传感器能够更好的测量保温水箱内水的温度。
进一步的,所述保温水箱顶部设置有通气管,所述通气管顶部密封侧部设置有通气孔。通过设置通气管,使得保温水箱与大气之间形成通气回路,防止由于密封造成水箱内的压力与外界压力不一致。
进一步的,所述太阳能加热装置底部一侧设置有支架。通过设置支架,使得太阳能加热装置往一侧倾斜,不仅增大了真空集热管与太阳的接触面积同时减少了太阳能加热装置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减少了所需占用的面积。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太阳能加热装置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使得太阳能加热装置内的水温升高并通过太阳能循环加热回路使得升温后的水进入保温水箱中,再将保温水箱内的水通过温室循环加热回路对温室内部空气进行加热,使其适合生物的生长环境,保证温室内的温度维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同时,当阴天或者夜晚太阳能加热装置无法使用时,通过空气热泵对保温水箱内的水温进行加热,同样再将保温水箱内的水通过温室循环加热回路对温室内部空气进行加热,使其适合生物的生长环境,保证温室内的温度维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两种方式保证了不受环境以及天气的影响,都能够保证温室内的温度维持在一定范围内。在天晴时,通过使用太阳能加热装置,起到了很好的节能环保的效果。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有控制器并与太阳能循环泵、空气热泵、温室加热循环泵和散热器电连接,可以使控制器来控制太阳能循环泵、空气热泵、温室加热循环泵和散热器的开启和关闭,从而达到自动控制的效果,使用更方便。空气热泵利用空气中的能量来产生热能,不仅能够消耗最少的能源使得温度上升,同时更加节能环保。
3、本实用新型通过集热管温度传感器可以采集真空集热管内的水温值,并通过与控制器电连接,可以将采集到的真空集热管内的水温值传输给控制器。通过保温水箱温度传感器可以采集保温水箱内的水温值,并通过与控制器电连接,可以将采集到的保温水箱内的水温值传输给控制器。通过温室温度传感器可以采集温室内空气的温度值,并通过与控制器电连接,可以将采集到的温室内空气的温度值传输给控制器。
4、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天晴的时候,集热管温度传感器采集当前集热管内实时的水温值与控制器内预设的集热管控制温度值进行比较,如果集热管内实时的水温值高于控制器内预设的集热管控制温度值且时间在09:00~17:50区间内时,通过控制器启动太阳能循环泵使得太阳能加热装置开始加温,使得保温水箱内的水温升高便于后续对温室进行加温。当天阴或者夜晚时,如果保温水箱温度传感器采集当前保温水箱内实时的水温值低于控制器内预设的保温水箱温度目标值时,通过控制器启动空气热泵将空气中的能量转化为热能对保温水箱中的水进行加温便于后续对温室进行加温。由此,通过控制器的灵活运用,可以在节能环保的条件下对温室进行加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真空集热管,2、太阳能加热进水管路,3、太阳能循环泵,4、控制器,5、保温水箱温度传感器,6、保温水箱,7、温室加热进水管路,8、温室加热循环泵,9、空气热泵,10、温室温度传感器,11、散热器,12、温室,13、温室加热回水管路,14、进水阀门,15、通气管,16、太阳能加热回水管路,17、支架,18、集热管温度传感器,19、太阳能加热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装有水的保温水箱6和温室12,所述保温水箱6通过管路与自来水进水管连接,所述管路上设置有进水阀门14,保温水箱6一端通过太阳能加热进水管路2与太阳能循环泵3及太阳能加热装置19连通,保温水箱6另一端通过太阳能加热回水管路16与太阳能加热装置19连通,形成太阳能循环加热回路;保温水箱6通过管路与空气热泵9连通形成空气热泵循环加热回路;所述温室12内设置有散热器11,散热器11一端通过温室加热进水管路7与所述温室加热循环泵8和保温水箱6连通,散热器11另一端通过温室加热回水管路13与保温水箱6连通,形成温室循环加热回路;所述太阳能循环泵3、空气热泵9、散热器11和温室加热循环泵8分别与控制器4电连接。通过太阳能加热装置19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使得太阳能加热装置19内的水温升高并通过太阳能循环加热回路使得升温后的水进入保温水箱6中,再将保温水箱6内的水通过温室循环加热回路对温室12内部空气进行加热,使其适合生物的生长环境,保证温室12内的温度维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同时,当阴天或者夜晚太阳能加热装置19无法使用时,通过空气热泵9对保温水箱6内的水温进行加热,同样再将保温水箱6内的水通过温室循环加热回路对温室12内部空气进行加热,使其适合生物的生长环境,保证温室内的温度维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两种方式保证了不受环境以及天气的影响,都能够保证温室内的温度维持在一定范围内。在天晴时,通过使用太阳能加热装置19,起到了很好的节能环保的效果。通过设置有控制器4并与太阳能循环泵3、空气热泵9、温室加热循环泵8和散热器11电连接,可以使控制器4来控制太阳能循环泵3、空气热泵9、温室加热循环泵8和散热器11的开启和关闭,从而达到自动控制的效果,使用更方便。空气热泵9利用空气中的能量来产生热能,不仅能够消耗最少的能源使得温度上升,同时更加节能环保。其中太阳能加热装置19由若干个真空集热管1构成。通过设置真空集热管1来将太阳能转换成热能加热真空集热管1内的水使其水温升高。
其中,太阳能加热回水管路16上设置有集热管温度传感器18,所述保温水箱6内设置有保温水箱温度传感器5,所述温室12内设置有温室温度传感器10,所述集热管温度传感器18、保温水箱温度传感器5和温室温度传感器10分别与控制器4电连接。通过集热管温度传感器18可以采集真空集热管1内的水温值,并通过与控制器4电连接,可以将采集到的真空集热管1内的水温值传输给控制器4。通过保温水箱温度传感器5可以采集保温水箱6内的水温值,并通过与控制器4电连接,可以将采集到的保温水箱6内的水温值传输给控制器4。通过温室温度传感器10可以采集温室12内空气的温度值,并通过与控制器4电连接,可以将采集到的温室12内空气的温度值传输给控制器4。其中,太阳能加热进水管路2一端设置在保温水箱6的底部,所述太阳能加热回水管路16一端设置在保温水箱6的顶部并高于保温水箱6内的水面。通过将太阳能加热回水管路16的位置设置在高于保温水箱6内的水位,可以防止保温水箱6内的水位对太阳能循环加热回路的影响。其中保温水箱温度传感器5设置在保温水箱6内的水中。通过将保温水箱温度传感器5设置在保温水箱6的水面以下可以使得保温水箱温度传感器5能够更好的测量保温水箱6内水的温度。
实施例二:本实用新型包括装有水的保温水箱6和温室12,所述保温水箱6通过管路与自来水进水管连接,所述管路上设置有进水阀门14,保温水箱6一端通过太阳能加热进水管路2与太阳能循环泵3及太阳能加热装置19连通,保温水箱6另一端通过太阳能加热回水管路16与太阳能加热装置19连通,形成太阳能循环加热回路;保温水箱6通过管路与空气热泵9连通形成空气热泵循环加热回路;所述温室12内设置有散热器11,散热器11一端通过温室加热进水管路7与所述温室加热循环泵8和保温水箱6连通,散热器11另一端通过温室加热回水管路13与保温水箱6连通,形成温室循环加热回路;所述太阳能循环泵3、空气热泵9、散热器11和温室加热循环泵8分别与控制器4电连接。通过太阳能加热装置19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使得太阳能加热装置19内的水温升高并通过太阳能循环加热回路使得升温后的水进入保温水箱6中,再将保温水箱6内的水通过温室循环加热回路对温室12内部空气进行加热,使其适合生物的生长环境,保证温室12内的温度维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同时,当阴天或者夜晚太阳能加热装置19无法使用时,通过空气热泵9对保温水箱6内的水温进行加热,同样再将保温水箱6内的水通过温室循环加热回路对温室12内部空气进行加热,使其适合生物的生长环境,保证温室内的温度维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两种方式保证了不受环境以及天气的影响,都能够保证温室内的温度维持在一定范围内。在天晴时,通过使用太阳能加热装置19,起到了很好的节能环保的效果。通过设置有控制器4并与太阳能循环泵3、空气热泵9、温室加热循环泵8和散热器11电连接,可以使控制器4来控制太阳能循环泵3、空气热泵9、温室加热循环泵8和散热器11的开启和关闭,从而达到自动控制的效果,使用更方便。空气热泵9利用空气中的能量来产生热能,不仅能够消耗最少的能源使得温度上升,同时更加节能环保。其中,太阳能加热装置19由若干个真空集热管1构成。通过设置真空集热管1来将太阳能转换成热能加热真空集热管1内的水使其水温升高。
其中,太阳能加热回水管路16上设置有集热管温度传感器18,所述保温水箱6内设置有保温水箱温度传感器5,所述温室12内设置有温室温度传感器10,所述集热管温度传感器18、保温水箱温度传感器5和温室温度传感器10分别与控制器4电连接。通过集热管温度传感器18可以采集真空集热管1内的水温值,并通过与控制器4电连接,可以将采集到的真空集热管1内的水温值传输给控制器4。通过保温水箱温度传感器5可以采集保温水箱6内的水温值,并通过与控制器4电连接,可以将采集到的保温水箱6内的水温值传输给控制器4。通过温室温度传感器10可以采集温室12内空气的温度值,并通过与控制器4电连接,可以将采集到的温室12内空气的温度值传输给控制器4。
其中太阳能加热进水管路2一端设置在保温水箱6的底部,所述太阳能加热回水管路16一端设置在保温水箱6的顶部并高于保温水箱6内的水面。通过将太阳能加热回水管路16的位置设置在高于保温水箱6内的水位,可以防止保温水箱6内的水位对太阳能循环加热回路的影响。其中温室加热进水管路7一端设置在保温水箱6底部,所述温室加热回水管路13设置在保温水箱6顶部。
其中,保温水箱温度传感器5设置在保温水箱6内的水中。通过将保温水箱温度传感器5设置在保温水箱6的水面以下可以使得保温水箱温度传感器5能够更好的测量保温水箱6内水的温度。
实施例三:本实用新型包括装有水的保温水箱6和温室12,所述保温水箱6通过管路与自来水进水管连接,所述管路上设置有进水阀门14,保温水箱6一端通过太阳能加热进水管路2与太阳能循环泵3及太阳能加热装置19连通,保温水箱6另一端通过太阳能回水管路16与太阳能加热装置19连通,形成太阳能循环加热回路;保温水箱6通过管路与空气热泵9连通形成空气热泵循环加热回路;所述温室12内设置有散热器11,散热器11一端通过温室加热进水管路7与所述温室加热循环泵8和保温水箱6连通,散热器11另一端通过温室加热回水管路13与保温水箱6连通,形成温室循环加热回路;所述太阳能循环泵3、空气热泵9、散热器11和温室加热循环泵8分别与控制器4电连接。通过太阳能加热装置19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使得太阳能加热装置19内的水温升高并通过太阳能循环加热回路使得升温后的水进入保温水箱6中,再将保温水箱6内的水通过温室循环加热回路对温室12内部空气进行加热,使其适合生物的生长环境,保证温室12内的温度维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同时,当阴天或者夜晚太阳能加热装置19无法使用时,通过空气热泵9对保温水箱6内的水温进行加热,同样再将保温水箱6内的水通过温室循环加热回路对温室12内部空气进行加热,使其适合生物的生长环境,保证温室内的温度维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两种方式保证了不受环境以及天气的影响,都能够保证温室内的温度维持在一定范围内。在天晴时,通过使用太阳能加热装置19,起到了很好的节能环保的效果。通过设置有控制器4并与太阳能循环泵3、空气热泵9、温室加热循环泵8和散热器11电连接,可以使控制器4来控制太阳能循环泵3、空气热泵9、温室加热循环泵8和散热器11的开启和关闭,从而达到自动控制的效果,使用更方便。空气热泵9利用空气中的能量来产生热能,不仅能够消耗最少的能源使得温度上升,同时更加节能环保。其中,所述太阳能加热装置19由若干个真空集热管1构成。通过设置真空集热管1来将太阳能转换成热能加热真空集热管1内的水使其水温升高。
其中,太阳能加热回水管路16上设置有集热管温度传感器18,所述保温水箱6内设置有保温水箱温度传感器5,所述温室12内设置有温室温度传感器10,所述集热管温度传感器18、保温水箱温度传感器5和温室温度传感器10分别与控制器4电连接。通过集热管温度传感器18可以采集真空集热管1内的水温值,并通过与控制器4电连接,可以将采集到的真空集热管1内的水温值传输给控制器4。通过保温水箱温度传感器5可以采集保温水箱6内的水温值,并通过与控制器4电连接,可以将采集到的保温水箱6内的水温值传输给控制器4。通过温室温度传感器10可以采集温室12内空气的温度值,并通过与控制器4电连接,可以将采集到的温室12内空气的温度值传输给控制器4。其中,太阳能加热进水管路2一端设置在保温水箱6的底部,所述太阳能加热回水管路16一端设置在保温水箱6的顶部并高于保温水箱6内的水面。通过将太阳能加热回水管路16的位置设置在高于保温水箱6内的水位,可以防止保温水箱6内的水位对太阳能循环加热回路的影响。其中,温室加热进水管路7一端设置在保温水箱6底部,所述温室加热回水管路13设置在保温水箱6顶部。其中,保温水箱温度传感器5设置在保温水箱6内的水中。通过将保温水箱温度传感器5设置在保温水箱6的水面以下可以使得保温水箱温度传感器5能够更好的测量保温水箱6内水的温度。
其中,保温水箱6顶部设置有通气管15,所述通气管15顶部密封侧部设置有通气孔。通过设置通气管15,使得保温水箱6与大气之间形成通气回路,防止由于密封造成保温水箱6内的压力与外界压力不一致。
实施例四:本实用新型包括装有水的保温水箱6和温室12,所述保温水箱6通过管路与自来水进水管连接,所述管路上设置有进水阀门14,保温水箱6一端通过太阳能加热进水管路2与太阳能循环泵3及太阳能加热装置19连通,保温水箱6另一端通过太阳能回水管路16与太阳能加热装置19连通,形成太阳能循环加热回路;保温水箱6通过管路与空气热泵9连通形成空气热泵循环加热回路;所述温室12内设置有散热器11,散热器11一端通过温室加热进水管路7与所述温室加热循环泵8和保温水箱6连通,散热器11另一端通过温室加热回水管路13与保温水箱6连通,形成温室循环加热回路;所述太阳能循环泵3、空气热泵9、散热器11和温室加热循环泵8分别与控制器4电连接。通过太阳能加热装置19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使得太阳能加热装置19内的水温升高并通过太阳能循环加热回路使得升温后的水进入保温水箱6中,再将保温水箱6内的水通过温室循环加热回路对温室12内部空气进行加热,使其适合生物的生长环境,保证温室12内的温度维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同时,当阴天或者夜晚太阳能加热装置19无法使用时,通过空气热泵9对保温水箱6内的水温进行加热,同样再将保温水箱6内的水通过温室循环加热回路对温室12内部空气进行加热,使其适合生物的生长环境,保证温室内的温度维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两种方式保证了不受环境以及天气的影响,都能够保证温室内的温度维持在一定范围内。在天晴时,通过使用太阳能加热装置19,起到了很好的节能环保的效果。通过设置有控制器4并与太阳能循环泵3、空气热泵9、温室加热循环泵8和散热器11电连接,可以使控制器4来控制太阳能循环泵3、空气热泵9、温室加热循环泵8和散热器11的开启和关闭,从而达到自动控制的效果,使用更方便。空气热泵9利用空气中的能量来产生热能,不仅能够消耗最少的能源使得温度上升,同时更加节能环保。其中,太阳能加热装置19由若干个真空集热管1构成。通过设置真空集热管1来将太阳能转换成热能加热真空集热管1内的水使其水温升高。其中,太阳能加热进水管路2一端设置在保温水箱6的底部,所述太阳能加热回水管路16一端设置在保温水箱6的顶部并高于保温水箱6内的水面。通过将太阳能加热回水管路16的位置设置在高于保温水箱6内的水位,可以防止保温水箱6内的水位对太阳能循环加热回路的影响。其中,温室加热进水管路7一端设置在保温水箱6底部,所述温室加热回水管路13设置在保温水箱6顶部。
其中,太阳能加热回水管路16上设置有集热管温度传感器18,所述保温水箱6内设置有保温水箱温度传感器5,所述温室12内设置有温室温度传感器10,所述集热管温度传感器18、保温水箱温度传感器5和温室温度传感器10分别与控制器4电连接。通过集热管温度传感器18可以采集真空集热管1内的水温值,并通过与控制器4电连接,可以将采集到的真空集热管1内的水温值传输给控制器4。通过保温水箱温度传感器5可以采集保温水箱6内的水温值,并通过与控制器4电连接,可以将采集到的保温水箱6内的水温值传输给控制器4。通过温室温度传感器10可以采集温室12内空气的温度值,并通过与控制器4电连接,可以将采集到的温室12内空气的温度值传输给控制器4。保温水箱温度传感器5设置在保温水箱6内的水中。通过将保温水箱温度传感器5设置在保温水箱6的水面以下可以使得保温水箱温度传感器5能够更好的测量保温水箱6内水的温度。保温水箱6顶部设置有通气管15,所述通气管15顶部密封侧部设置有通气孔。通过设置通气管15,使得保温水箱6与大气之间形成通气回路,防止由于密封造成保温水箱6内的压力与外界压力不一致。
其中,太阳能加热装置19底部一侧设置有支架17。通过设置支架17,使得太阳能加热装置19往一侧倾斜,不仅增大了真空集热管1与太阳的接触面积同时减少了太阳能加热装置19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减少了所需占用的空间。
一种如上述所述的温室加热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在控制器3内输入预设定的集热管控制温度值A、保温水箱温度目标值B和温室控制温度值C;
步骤二:通过集热管温度传感器18采集当前真空集热管1内实时的水温值a,保温水箱温度传感器5采集当前保温水箱6内实时的水温值b,温室温度传感器10采集当前温室12内实时的空气温度值c;
步骤三:将采集到的真空集热管1内实时的水温值a传输给控制器4并与控制器4内的集热管控制温度值A进行比较,如果真空集热管1内实时的水温值a高于集热管控制温度值A且时间在09:00~17:50区间内时,通过控制器4启动太阳能循环泵3使得太阳能加热装置19开始加温,否则关闭太阳能循环泵3;
步骤四:将采集到的保温水箱6内实时的水温值b传输给控制器4并与控制器4内的保温水箱温度目标值B进行比较,如果保温水箱6内实时的水温值b低于保温水箱温度目标值B时,通过控制器4启动空气热泵9使得空气热泵9开始加温,否则关闭空气热泵9;
步骤五:将采集到的温室12内实时的空气温度值c传输给控制器4并与控制器4内的温室控制温度值C进行比较,如果温室12内实时的空气温度值c低于温室控制温度值C时,通过控制器4启动温室加热循环泵8和散热器11进行温室加温,否则关闭温室加热循环泵8和散热器11。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温室加热系统,包括装有水的保温水箱和温室,所述保温水箱通过管路与自来水进水管连接,所述管路上设置有进水阀门,其特征在于:保温水箱一端通过太阳能加热进水管路与太阳能循环泵及太阳能加热装置连通,保温水箱另一端通过太阳能加热回水管路与太阳能加热装置连通,形成太阳能循环加热回路;保温水箱通过管路与空气热泵连通形成空气热泵循环加热回路;所述温室内设置有散热器,散热器一端通过温室加热进水管路与所述温室加热循环泵和保温水箱连通,散热器另一端通过温室加热回水管路与保温水箱连通,形成温室循环加热回路;所述太阳能循环泵、空气热泵、散热器和温室加热循环泵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温室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加热装置由若干个真空集热管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温室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加热回水管路上设置有集热管温度传感器,所述保温水箱内设置有保温水箱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室内设置有温室温度传感器,所述集热管温度传感器、保温水箱温度传感器和温室温度传感器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一种温室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加热进水管路一端设置在保温水箱的底部,所述太阳能加热回水管路一端设置在保温水箱的顶部并高于保温水箱内的水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温室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室加热进水管路一端设置在保温水箱底部,所述温室回水管路设置在保温水箱顶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温室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水箱温度传感器设置在保温水箱内的水中。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温室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水箱顶部设置有通气管,所述通气管顶部密封侧部设置有通气孔。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温室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加热装置底部一侧设置有支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329676.XU CN205596749U (zh) | 2016-04-19 | 2016-04-19 | 一种温室加热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329676.XU CN205596749U (zh) | 2016-04-19 | 2016-04-19 | 一种温室加热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596749U true CN205596749U (zh) | 2016-09-28 |
Family
ID=569736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0329676.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596749U (zh) | 2016-04-19 | 2016-04-19 | 一种温室加热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596749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865056A (zh) * | 2016-04-19 | 2016-08-17 |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 一种温室加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06765459A (zh) * | 2016-12-21 | 2017-05-31 | 大连宝锋机器制造有限公司 | 有多种能量加热器以谷电为主的节能环保供暖系统及方法 |
CN109618755A (zh) * | 2018-12-11 | 2019-04-16 | 江苏大学 | 一种用于温室大棚的太阳能电热联供系统 |
-
2016
- 2016-04-19 CN CN201620329676.XU patent/CN205596749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865056A (zh) * | 2016-04-19 | 2016-08-17 |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 一种温室加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06765459A (zh) * | 2016-12-21 | 2017-05-31 | 大连宝锋机器制造有限公司 | 有多种能量加热器以谷电为主的节能环保供暖系统及方法 |
CN109618755A (zh) * | 2018-12-11 | 2019-04-16 | 江苏大学 | 一种用于温室大棚的太阳能电热联供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629083U (zh) | 一种高效可调温太阳能热水器 | |
CN105865056A (zh) | 一种温室加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5596749U (zh) | 一种温室加热系统 | |
CN109668336A (zh) | 一种太阳能热水器远程控制系统 | |
CN105104021A (zh) | 一种用于设施栽培的太阳能增温系统 | |
CN206817589U (zh) | 一种利用多种自然环保能源的智能集成热利用装置 | |
CN106052153B (zh) | 利用太阳能聚光器的冷热双供温室 | |
CN104807206A (zh) | 严寒地区太阳能光伏光热一体化集成系统 | |
CN205316696U (zh) | 一种三合一太阳能热水器 | |
CN201819297U (zh) | 一种太阳能采暖系统 | |
CN103835447B (zh) | 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热气流发电通风与供热系统 | |
CN214746485U (zh) | 一种适用于低温环境的太阳能热泵控制系统 | |
CN206207761U (zh) | 利用太阳能聚光器的冷热双供温室 | |
CN106305214A (zh) | 一种农用节能环保温控大棚 | |
CN203758032U (zh) | 太阳能热泵两用热水器 | |
CN105716141A (zh) | 一种无辅助热源太阳能暖房 | |
CN207383081U (zh) | 一种日光温室的增温系统 | |
CN208652932U (zh) | 一种高效智能化太阳能热水装置 | |
CN107750763A (zh) | 一种日光温室的增温系统 | |
CN207767061U (zh) | 一种用于大棚种植的智能温度调节系统 | |
CN206459372U (zh) | 一种太阳能光伏利用的工业厂房 | |
CN201517809U (zh) | 太阳能光电互补智能型供热装置 | |
CN207585108U (zh) | 一种基于风能及太阳能电池板的防冻裂太阳能热水器 | |
CN205337050U (zh) | 节能太阳能光伏农业大棚 | |
CN202149534U (zh) | 太阳能与空气源热泵组合供热水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928 Termination date: 20190419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