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595326U - 一种引线电极、引线电极与ic的连接结构及oled - Google Patents

一种引线电极、引线电极与ic的连接结构及oled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595326U
CN205595326U CN201620456450.6U CN201620456450U CN205595326U CN 205595326 U CN205595326 U CN 205595326U CN 201620456450 U CN201620456450 U CN 201620456450U CN 205595326 U CN205595326 U CN 2055953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lead
wire electrode
join domain
lead w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45645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志猛
张色冯
田景文
赵云
张为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ruly Semiconductors Ltd
Original Assignee
Truly Semiconductor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ruly Semiconductors Ltd filed Critical Truly Semiconductors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45645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5953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5953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5953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引线电极、引线电极与IC的连接结构及OLED。该引线电极上预设有IC连接区域,所述引线电极包括第一电极和设在所述第一电极上的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从所述IC连接区域外走线至所述IC连接区域的边缘,所述第二电极从所述IC连接区域外走线至所述IC连接区域内;在该引线电极与IC连接时,所述IC直接与第二电极连接,减小IC连接时引线电极与IC出现相对偏位的情况,易于实现,无需增加额外的物料、制程和设备,提高OLED的良品率。

Description

一种引线电极、引线电极与 IC 的连接结构及 OLED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引线电极、引线电极与IC的连接结构及OLED。
背景技术
OLED已被视为未来的显示及照明之星,然而高成本、低良率的现状制约其市场份额的扩大,解决该难题势在必行。
现有技术中,OLED的 AA区向外引出有引线电极,用以连接驱动IC,所述引线电极包括ITO电极和辅助电极,辅助电极的结构一般为Mo/Al/Mo(简称MAM)。实际生产中,由于MAM的模具对位精度、模具的热胀冷缩、显影条件及其他制程中的偶然因素等原因,MAM与ITO容易出现相对偏位。
绑定IC时,IC以MAM为对位基准,由于IC对位有一定的精度(一般5μm左右),必然会出现IC相对MAM偏位的现象,此时,若IC和MAM的接触面积足够大,则对导电影响不大;但若MAM与ITO也出现相对偏位的情况,则会出现IC与MAM的相对接触面积减小的情况,导致OLED器件亮度低,情况严重的还会出现IC与相邻ITO出现短接的情况。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引线电极、引线电极与IC的连接结构和OLED。该引线电极的第一电极在IC连接区域内采用避空设计,在该引线电极与IC连接时,所述IC直接与第二电极连接,减小IC连接时引线电极与IC出现相对偏位的情况,易于实现,无需增加额外的物料、制程和设备,提高OLED的良品率。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引线电极,所述引线电极上预设有IC连接区域,所述引线电极包括第一电极和设在所述第一电极上的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从所述IC连接区域外走线至所述IC连接区域的边缘,所述第二电极从所述IC连接区域外走线至所述IC连接区域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极为ITO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为辅助电极。
进一步地,所述辅助电极为金属电极或者多叠层电极。
进一步地,所述多叠层电极的CAP层的厚度为800-4000Å
一种引线电极与IC的连接结构,所述引线电极为上述的引线电极,所述IC连接在所述引线电极上预设的IC连接区域上。
进一步地,所述引线电极与所述IC的连接方式为COG绑定或柔性OLED IC绑定。
一种OLED,包括上述的引线电极与IC的连接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OLED为PMOLED或者AMOLED。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该引线电极的第一电极在IC连接区域内采用避空设计,在该引线电极与IC连接时,所述IC直接与第二电极连接,减小IC连接时引线电极与IC出现相对偏位的情况,易于实现,无需增加额外的物料、制程和设备,提高OLED的良品率;
(2)ITO电极采用避空设计,IC直接与辅助电极连接,所述辅助电极的电阻较小,不会对电子器件的亮度及功率效率产生影响,因此,本实用新型适用于高亮度、或高功率效率的电子设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引线电极的B-B剖面图;
图3为图1所示引线电极的C-C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3所示,一种引线电极1,所述引线电极1上预设有IC连接区域2,所述引线电极1包括第一电极11和设在所述第一电极11上的第二电极12,所述第一电极11从所述IC连接区域2外走线至所述IC连接区域2的边缘,所述第二电极12从所述IC连接区域2外走线至所述IC连接区域2内,其中,图2和3中还包括IC 3和基板4。
IC连接区域2内的引线电极1采用避空第一电极11的设计,无需增加任何物料、制程或设备,就能保证IC 3连接时,将IC 3与IC连接区域2内的引线电极1的偏位风险降低,IC 3与引线电极1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且不发生短路,可以从根本上规避IC 3连接的偏位风险,弥补了因制程因素及设备精度不足产生的不良影响,解决了因第二电极12与第一电极11相对偏位、第二电极12与IC 3相对偏位导致的绑定不良问题。
所述第一电极11为ITO电极;所述第二电极12为辅助电极,所述辅助电极为金属电极或者多叠层电极,所述金属电极优选但不限定为纯金属Cu、Ag、Al等或者合金Cr-Cu、Cu-Ni、Mo-Nb等,所述多叠层电极优选但不限定为Cr-Cu/Cu/Cr-Cu、Cr-Ni/Cu/Cr-Ni、Mo-Nb/Al/Mo-Nb、ITO/Ag/ITO等;所述多叠层电极中的CAP层加厚,所述CAP层的厚度优选为800-4000Å,以防止所述多叠层电极中的金属导电层可能产生的针孔危害。
本实施例中,因所述ITO电极采用避空设计,IC 3直接与辅助属电极连接,辅助电极的电阻较小,不会对电子器件的亮度及功率效率产生影响,因此本实施例适用于高亮度、或高功率效率的OLED;本实施例中的引线电极1也可以采用第二电极12避空设计,即辅助电极避空设计,但第一电极11一般采用ITO材质,ITO的方阻较大,若采用辅助电极避空设计,则会对电子器件的亮度及功率效率产生影响,效果不如采用第一电极11避空设计的方案。
实施例二
如图1-3所示,一种引线电极1与IC 3的连接结构,包括引线电极1和与所述引线电极1连接的IC 3;所述引线电极1上预设有IC连接区域2,所述引线电极1包括第一电极11和设在所述第一电极11上的第二电极12,所述第一电极11从所述IC连接区域2外走线至所述IC连接区域2的边缘,所述第二电极12从所述IC连接区域2外走线至所述IC连接区域2内;所述IC 3连接在所述引线电极1上预设的IC连接区域2上,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IC 3连接在所述引线电极1的第二电极12上,其中,图2和3中还包括基板4。
IC 连接区域2内的引线电极1采用避空第一电极11的设计,无需增加任何物料、制程或设备,就能保证IC 3连接时,将IC 3与IC连接区域2内的引线电极1的偏位风险降低,IC 3与引线电极1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且不发生短路,可以从根本上规避IC 3连接的偏位风险,弥补了因制程因素及设备精度不足产生的不良影响,解决了因第二电极12与第一电极11相对偏位、第二电极12与IC 3偏位导致的绑定不良问题。
所述第一电极11为ITO电极;所述第二电极12为辅助电极,所述辅助电极为金属电极或者多叠层电极,所述金属电极优选但不限定为纯金属Cu、Ag、Al等或者合金Cr-Cu、Cu-Ni、Mo-Nb等,所述多叠层电极优选但不限定为Cr-Cu/Cu/Cr-Cu、Cr-Ni/Cu/Cr-Ni、Mo-Nb/Al/Mo-Nb、ITO/Ag/ITO等;所述多叠层电极中的CAP层加厚,所述CAP层的厚度优选为800-4000Å,以防止所述多叠层电极中的金属导电层可能产生的针孔危害。
本实施例中,因所述ITO电极采用避空设计,IC 3直接与辅助电极连接,辅助电极的电阻较小,不会对电子器件的亮度及功率效率产生影响,因此本实施例适用于高亮度、或高功率效率的OLED;本实施例中的引线电极1也可以采用第二电极12避空设计,即辅助电极避空设计,但第一电极11一般采用ITO材质,ITO的方阻较大,若采用辅助电极避空设计,则会对电子器件的亮度及功率效率产生影响,效果不如采用第一电极11避空设计的方案。
所述引线电极1与所述IC 3的连接方式为COG绑定或柔性OLED IC绑定,但不局限于此。
实施例三
如图1-3所示,一种OLED,从所述OLED的AA区向外引出有引线电极1,所述引线电极1连接有IC 3;所述引线电极1上预设有IC连接区域2,所述引线电极1包括第一电极11和设在所述第一电极11上的第二电极12,所述第一电极11从所述IC连接区域2外走线至所述IC连接区域2的边缘,所述第二电极12从所述IC连接区域2外走线至所述IC连接区域2内;所述IC 3连接在所述引线电极1上预设的IC连接区域2上,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IC 3连接在所述引线电极1的第二电极12上,其中,图2和3中还包括基板4。
IC3连接区域2内的引线电极1采用避空第一电极11的设计,无需增加任何物料、制程或设备,就能保证IC 3连接时,将IC 3与IC连接区域2内的引线电极1的偏位风险降低,IC 3与引线电极1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且不发生短路,可以从根本上规避IC 3连接的偏位风险,弥补了因制程因素及设备精度不足产生的不良影响,解决了因第二电极12与第一电极11相对偏位、第二电极12与IC 3偏位导致的绑定不良问题。
所述第一电极11为ITO电极;所述第二电极12为辅助电极,所述辅助电极为金属电极或者多叠层电极,所述金属电极优选但不限定为纯金属Cu、Ag、Al等或者合金Cr-Cu、Cu-Ni、Mo-Nb等,所述多叠层电极优选但不限定为Cr-Cu/Cu/Cr-Cu、Cr-Ni/Cu/Cr-Ni、Mo-Nb/Al/Mo-Nb、ITO/Ag/ITO等;所述多叠层电极中的CAP层加厚,所述CAP层的厚度优选为800-4000Å,以防止所述多叠层电极中的金属导电层可能产生的针孔危害。
本实施例中,因所述ITO电极采用避空设计,IC 3直接与辅助电极连接,辅助电极的电阻较小,不会对电子器件的亮度及功率效率产生影响,因此本实施例适用于高亮度、或高功率效率的OLED; 本实施例中的引线电极1也可以采用第二电极12避空设计,即辅助电极避空设计,但第一电极11一般采用ITO材质,ITO的方阻较大,若采用辅助电极避空设计,则会对电子器件的亮度及功率效率产生影响,效果不如采用第一电极11避空设计的方案。
所述引线电极1与所述IC 3的连接方式为COG绑定或柔性OLED IC绑定,但不局限于此;所述第二电极12往AA区方向,优选但不限定于0.3mm的距离开始避空设计所述第一电极11,即所述第二电极12从所述IC连接区域2的边缘进入所述IC连接区域2内的长度优选但不限定于0.3mm。
所述OLED为PMOLED或者AMOLED。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但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形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引线电极,所述引线电极上预设有IC连接区域,其特征在于,所述引线电极包括第一电极和设在所述第一电极上的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从所述IC连接区域外走线至所述IC连接区域的边缘,所述第二电极从所述IC连接区域外走线至所述IC连接区域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线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为ITO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为辅助电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引线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电极为金属电极或者多叠层电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引线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叠层电极的CAP层的厚度为800-4000Å。
5.一种引线电极与IC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线电极为权利要求1-4中任一所述的引线电极,所述IC连接在所述引线电极上预设的IC连接区域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引线电极与IC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线电极与所述IC的连接方式为COG绑定。
7.一种OLED,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5或6中任一所述的引线电极与IC的连接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OLED,其特征在于,所述OLED为AMOLED、或者PMOLED。
CN201620456450.6U 2016-05-19 2016-05-19 一种引线电极、引线电极与ic的连接结构及oled Active CN2055953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456450.6U CN205595326U (zh) 2016-05-19 2016-05-19 一种引线电极、引线电极与ic的连接结构及oled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456450.6U CN205595326U (zh) 2016-05-19 2016-05-19 一种引线电极、引线电极与ic的连接结构及oled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595326U true CN205595326U (zh) 2016-09-21

Family

ID=569321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456450.6U Active CN205595326U (zh) 2016-05-19 2016-05-19 一种引线电极、引线电极与ic的连接结构及oled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59532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48103A (zh) * 2017-03-30 2017-06-13 昆山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oled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48103A (zh) * 2017-03-30 2017-06-13 昆山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oled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58007B (zh) Oled阵列基板、显示装置及其暗点修复方法
CN103921531B (zh) 分离设备
CN205609530U (zh)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
CN104882451B (zh) 一种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205067932U (zh) 防止静电花屏的lcd结构
US20210151468A1 (en) Array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03439844B (zh) 阵列基板、显示装置及制作阵列基板的方法
CN109686752A (zh) 像素模块及显示设备
CN205595326U (zh) 一种引线电极、引线电极与ic的连接结构及oled
CN106711181A (zh) 一种邦定电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5469734A (zh) 透明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208385409U (zh) 用于电子设备的显示面板及具有其的电子设备
CN101777627B (zh)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08847450A (zh) 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基底及其制作方法
CN101814574A (zh) 一种发光二极管基板散热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CN101692483A (zh)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01789493B (zh)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08807482B (zh) 一种oled显示屏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6129234A (zh) 一种化银板及其制作方法
CN204189783U (zh) 降低mos芯片内阻的封装结构
CN102082239B (zh)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显示器及其应用
CN104362137A (zh) 一种高散热性二极管
CN204216026U (zh) 一种高散热性二极管
CN103985820A (zh) 一种pm-oled阴极引线布局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206194783U (zh) 一种低破片率的led芯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