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586235U - 一种治疗荨麻疹的配穴贴膜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治疗荨麻疹的配穴贴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586235U
CN205586235U CN201620153233.XU CN201620153233U CN205586235U CN 205586235 U CN205586235 U CN 205586235U CN 201620153233 U CN201620153233 U CN 201620153233U CN 205586235 U CN205586235 U CN 2055862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d pasting
location
acupuncture points
acupuncture
p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15323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aching Hospit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
Original Assignee
Teaching Hospit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aching Hospit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 filed Critical Teaching Hospit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
Priority to CN20162015323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5862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5862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5862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inger-Pressure Mass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治疗荨麻疹的配穴贴膜,包括耳穴定位贴膜、主穴定位贴膜和配穴定位贴膜中的至少一种,耳穴定位贴膜、主穴定位贴膜和配穴定位贴膜上均设有穴位定位部,耳穴定位贴膜上至少设有4个穴位定位部,配穴定位贴膜上至少设有2个穴位定位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种穴位定位贴膜,可以单独使用,也能配合使用,操作方便,可以提高临床操作效率;三种穴位定位贴膜配合使用时相得益彰,共奏益气固表,养血活血,祛风除邪止痒消疹之功效,对缓解慢性荨麻疹患者病情、防止复发疗效显著,可以更为有效地治疗荨麻疹,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Description

一种治疗荨麻疹的配穴贴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治疗荨麻疹的配穴贴膜。
背景技术
荨麻疹(Urticaria)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粘膜过敏性疾病,其皮损表现为剧痒的一过性局限性水肿性发疹。其临床特点为皮肤上出现红色或苍白色风团,病情反复发作,迁延数月,经年不断,时隐时现,是一种瘙痒性过敏性的皮肤疾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全球范围内发生的疾病,可见于任何年龄,发病率高低取决于病因。人群发病率为1-30%,中国研究患病率为23%。
当前研究认为,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可能是,过敏、自身免疫、药物、饮食、吸入物、感染、物理刺激、昆虫叮咬等原因引起肥大细胞依赖性和非肥大细胞依赖性导致的炎症介质(组胺、5-羟色胺、激肽及慢反应性物质等)的释放,造成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炎症细胞浸润。
现代医学临床方法多采用抗组胺类药物和对症治疗,虽暂时控制病情,但停药后病情易于反复,并且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药物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而刺络放血疗法是中医传统自然疗法,通过调整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以实现促进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的目的,能够有效缓解疾病症状,并可防止疾病复发。
荨麻疹属于中医“风疹”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内因禀赋素弱,外因风邪为患。西医认为是一种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以及渗透性增强而引 起的局限性、一过性水肿反应。属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针刺治疗既能益气固本、疏风散邪、对症治疗,又可通过多种作用多途径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改变体内某些活性物质的量,起到免疫调节作用。
刺络法,又称为放血法,因常用的针具为三棱针,所以又称为三棱针法,属于针灸的一种。刺络法包括点刺法、丛刺法、散刺法和挑刺法。点刺法:先推按所选择的部位或穴区,使它充血,消毒后,以左手夹持被刺穴区,右手拇指、食指捏住针柄,中指指腹紧靠针身下端,针尖露出0.l~0.2厘米,迅速刺人,立即出针,轻轻挤压针孔周围,出血少许,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止血。本法应用面较为广泛。丛刺法:用三校针在一个较小的部位反复点刺,使其微微自然出血。常与拔罐法结合,即前面所提到的刺络拔罐法。丛刺法多用于急、慢性软组织损伤。散刺法:散刺法和丛刺法相似,但刺络皮肤面积较大,点刺的距离也较大。根据病灶大小,点刺10~20下不等。多用于丹毒、神经性皮炎等面积较大的病灶。挑刺法:它是点刺法的一种发展。主要是选用某些疾病在体表皮肤有关部位上出现的异常点进行挑刺,这些点可表现为压痛、酸困、丘疹及皮下结节等不同情况。并根据病情,出现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常见于背部第七颈椎至第五颈椎两侧。若为丘疹,多稍突起于表皮,如针帽大小,呈灰白、暗红、棕褐或浅红色不等。挑刺时,局部消毒后,左手按压固定皮肤,右手持小号三棱针,挑破表皮,深人皮下,针身倾斜并轻轻提高,将白色纤维样物挑断十数根至数十根。挑刺完毕,拭去血迹,覆盖消毒敷料,并加以固定。
研究表明,刺络法对荨麻疹有一定的疗效,但疗效的好坏与选择的穴位非常相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荨麻疹的配穴贴膜,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治疗荨麻疹的配穴贴膜,包括耳穴定位贴膜、主穴定位贴膜和配穴定位贴膜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耳穴定位贴膜、主穴定位贴膜和配穴定位贴膜上均设有穴位定位部;所述耳穴定位贴膜上至少设有4个穴位定位部;所述配穴定位贴膜上至少设有2个穴位定位部;所述主穴定位贴膜上设有2个或3个穴位定位部。
进一步的,所述耳穴定位贴膜为圆形。
优选的,所述主穴定位贴膜上有3个穴位定位部,3个穴位定位部在一条直线上。
进一步的,所述主穴定位贴膜为长方形,1个穴位定位部在长方形的中心,另外2个穴位定位部在长方形短边的中点处。
进一步的,所述主穴定位贴膜包括两个三角形,两个三角形有一个对顶角,所述对顶角的角平分线垂直于两个三角形的底边,两个三角形的底边与水平面平行,所述3个穴位定位部设于三角形的顶点上。
进一步的,所述配穴定位贴膜包括水平部和竖直部,所述竖直部的一端与水平部相连接,所述竖直部垂直平分水平部;所述竖直部顶端中央设有穴位定位部。
优选的,所述水平部为矩形,所述水平部的四个顶角上分别设有1个穴位定位部。
优选的,所述水平部为长方形,水平部的长边与竖直部垂直,水平部两 条宽边的中点处分别设有1个穴位定位部或者水平部底边的中点处设有1个穴位定位部。
进一步的,所述主穴定位贴膜为长方形,主穴定位贴膜上有2个穴位定位部,2个穴位定位部分别设于主穴定位贴膜的顶角上,2个穴位定位部位于长方形的同一条对角线上。
优选的,所述竖直部顶部为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与水平部平行,所述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处设有1个穴位定位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种穴位定位贴膜,可以单独使用,也能配合使用,三种穴位定位贴膜配合使用时相得益彰,共奏益气固表,养血活血,祛风除邪止痒消疹之功效,对缓解慢性荨麻疹患者病情、防止复发疗效显著,可以更为有效地治疗荨麻疹,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另外,本实用新型治疗荨麻疹的配穴贴膜使用方便,可以提高临床操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实施例1中耳穴定位贴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2实施例1中第一种主穴定位贴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3实施例1中第二种主穴定位贴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4实施例1中第三种主穴定位贴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5实施例1中第一种配穴定位贴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6实施例1中第二种配穴定位贴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7实施例2中耳穴定位贴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8实施例2中第一种主穴定位贴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9实施例2中第二种主穴定位贴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10实施例2中第三种主穴定位贴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11实施例2中配穴定位贴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12实施例3中耳穴定位贴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13实施例3中第一种主穴定位贴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14实施例3中第二种主穴定位贴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15实施例3中第三种主穴定位贴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16实施例3中配穴定位贴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17实施例4中耳穴定位贴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18实施例4中第一种主穴定位贴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19实施例4中第二种主穴定位贴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20实施例4中第三种主穴定位贴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21实施例4中第四种主穴定位贴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22实施例4中配穴定位贴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耳穴定位贴膜、2-主穴定位贴膜、3-配穴定位贴膜、4-穴位定位部、5-水平部、6-竖直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治疗荨麻疹的配穴贴膜,包括耳穴定位贴膜1、主穴定位贴膜2和配穴定位贴膜3中的至少一种,耳穴定位贴膜1、主穴定位贴膜2和配穴定位贴膜3上均设有穴位定位部4;耳穴定位贴膜1上至少设有4个穴位定位部4,主穴定位贴膜2上至少设有2个穴位定位部4,配穴定位贴膜3上至少设有2个穴位定位部4,主穴定位贴膜2上设有2个或3个穴位定位部4。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1.配穴方法
选择如下穴位组:耳穴:耳尖、肝区、肾上腺、神门;主穴:血海、膈俞、足三里、三阴交;配穴:大椎、肺俞。
2.相应穴位的筋络图、穴位定位贴膜以及使用方法
本实施例中穴位定位部4以黑点的方式标识在耳穴定位贴膜1、主穴定位贴膜2和配穴定位贴膜3上,作为施针时的穴位定位点。
2.1耳穴定位
耳尖、肝区、肾上腺、神门均为耳穴,可以置于一张贴膜上,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耳穴定位贴膜1为圆形,耳穴定位贴膜1上设有4个穴位定位部4,优选的,4个穴位定位部4均位于圆形区域内部。耳穴定位贴膜1上的4个穴位定位部分别对应耳尖、肝区、脾区、肺区。耳穴定位贴膜用于耳穴定位,使用方法:将贴膜的最高点与患者耳朵的最高处重叠,黑点对应处分别为耳尖、肝区、脾区、肺区4个穴位,施针时根据穴位定位部4进行施针即可。
2.2主穴定位
主穴定位采用主穴定位贴膜2,如图2、3、4所示,本实施例中主穴定位贴膜2有三种,这三种主穴定位贴膜2上均设有3个穴位定位部4,3个穴位定位部4在一条直线上。
如图2所示,第一种主穴定位贴膜2为长方形,1个穴位定位部4在长方形的中心,另外2个穴位定位部4在长方形短边的中点处。例如,定位曲 池穴时,使用方法:将贴膜的两端分别置于股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与肱骨外上髁,中间的穴位定位部4(黑点)对应处即为曲池穴。
如图3所示,第二种主穴定位贴膜2为长方形,1个穴位定位部4在长方形的中心,另外2个穴位定位部4在长方形短边的中点处。例如,定位膈俞穴时,使用方法:将贴膜的中间黑点处置于第7胸椎棘突下,两侧1.5寸两侧穴位定位部4(黑点)对应处即为膈俞。
如图4所示,第三种主穴定位贴膜2包括两个三角形,两个三角形有一个对顶角,对顶角的角平分线垂直于两个三角形的底边,两个三角形的底边与水平面平行,3个穴位定位部4设于三角形的顶点上。例如,定位血海、足三里时,使用方法:将贴膜中间的定位部4(黑点)处置于右侧髌底,上方穴位定位部4(黑点)置于大腿内侧,对应处为血海,下方穴位定位部4(黑点)置于腓侧,对应处为足三里。
2.3配穴定位
配穴定位采用配穴定位贴膜3,如图5、6所示,本实施例中配穴定位贴膜3有两种。
如图5所示,第一种配穴定位贴膜3包括水平部5和竖直部6,竖直部6的一端与水平部5相连接,竖直部6垂直平分水平部5;竖直部6远离水平部5的一端为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与水平部5平行,等腰三角形的顶角远离水平部5,等腰三角形的顶角设有1个穴位定位部4,水平部5底边的中点处设有1个穴位定位部4,水平部5优选长方形,竖直部6垂直于水平部5的长边;优选的,两个穴位定位部4之间的距离为3寸。例如,定位支沟穴时,使用方法:将贴膜的下方穴位定位部4(黑点)置于腕背侧远端横纹中点处,上方3寸穴位定位部4(黑点)对应处即为支沟穴。
如图6所示,第二种配穴定位贴膜3为长方形,1个穴位定位部4在长方形的中心,另外2个穴位定位部4在长方形短边的中点处,优选的,相邻两个穴位定位部4之间的距离为2寸。例如,定位天枢穴时可采用此膜,使用方法:将贴膜的中间穴位定位部4(黑点)处置于肚脐,两侧2寸穴位定位部4(黑点)对应处即为天枢穴。
在实际治疗时,可以根据本发明穴位盒确定穴位后施针,也可以不采用本发明穴位盒,而直接根据本发明配穴方法选择穴位进行施针。
施针方法:用三棱针在所选穴位上点刺,耳穴操作使每个穴位挤压出血3~5滴后消毒棉球压迫针孔止血,腧穴操作点刺后挤压出血3~5ml,每3~5天点刺一次。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1.配穴方法
选择如下穴位组:耳穴:耳尖、肝区、肾上腺、神门;主穴:血海、膈俞、足三里、三阴交;配穴:大椎、肺俞。
2.相应穴位的筋络图、穴位定位贴膜以及使用方法
2.1耳穴定位
耳尖、肝区、肾上腺、神门均为耳穴,可以置于一张贴膜上,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耳穴定位贴膜1为圆形,耳穴定位贴膜1上设有4个穴位定位部4,优选的,4个穴位定位部4均位于圆形区域内部。耳穴定位贴膜用于耳穴定位,使用方法:将贴膜的最高点与患者耳朵的最高处重叠,黑点对应处分别为耳尖、肝区、肾上腺、神门4个穴位,施针时根据穴位定位部4(黑 点)进行施针即可。
2.2主穴定位
如图8、9、10所示,本实施例中主穴定位贴膜2有三种,第一种和第二种主穴定位贴膜2上均设有3个穴位定位部4,3个穴位定位部4在一条直线上。主穴定位贴膜2用于主穴定位。
如图8所示,第一种主穴定位贴膜2为长方形,1个穴位定位部4在长方形的中心,另外2个穴位定位部4在长方形短边的中点处,优选的,相邻两个穴位定位部4之间的距离为1.5寸。例如,定位膈俞穴时可采用此膜,使用方法:将贴膜的中间穴位定位部4(黑点)处置于第7胸椎棘突下,两侧1.5寸处的穴位定位部4(黑点)对应处即为膈俞。
如图9所示,第二种主穴定位贴膜2包括上下设置的两个三角形,两个三角形有一个对顶角,对顶角的角平分线垂直于两个三角形的底边,两个三角形的底边与水平面平行,3个穴位定位部4设于三角形的顶点上。例如,定位血海、足三里时,使用方法:将贴膜中间的定位部4(黑点)处置于右侧髌底,上方穴位定位部4(黑点)置于大腿内侧,对应处为血海,下方穴位定位部4(黑点)置于腓侧,对应处为足三里。
如图10所示,第三种主穴定位贴膜2为长方形,主穴定位贴膜2上有2个穴位定位部4,2个穴位定位部4分别设于主穴定位贴膜2的顶角上,2个穴位定位部4位于长方形的同一条对角线上,优选的,长方形的长为3寸。定位内踝尖、三阴交时可用此膜,使用方法:将主穴定位贴膜2的下方的穴位定位部4(黑点)置于内踝尖处,则上方3寸穴位定位部4(黑点)处即为三阴交穴。
2.3配穴定位
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配穴定位贴膜,包括水平部5和竖直部6,竖直部6的一端与水平部5相连接,竖直部6垂直平分水平部5,竖直步顶端中央设有一个1个穴位定位部4,水平部5两端中央分别设有一个穴位定位部4;优选的,水平部5为长方形,水平部5的长边与竖直部6垂直,水平部5两条宽边的中点处分别设有1个穴位定位部4,竖直部6远离水平部5的一端为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与水平部5平行,等腰三角形的顶角远离水平部5,等腰三角形的顶角设有1个穴位定位部4;优选的,水平部的长边为3寸。定位大椎和肺俞时可用此膜,使用方法:将贴膜最上端穴位定位部4(黑点)与第七颈椎重叠,则上方穴位定位部4(黑点)处即为大椎穴,下方第三胸椎两侧旁开1.5寸的穴位定位部4(黑点)处为肺俞。
实施例3
1.配穴方法
选择如下穴位组:耳穴:脾区、肺区、肾上腺、神门;主穴: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配穴:风门、脾腧。
2.相应穴位的筋络图、穴位定位贴膜以及使用方法
2.1耳穴定位
耳穴定位使用耳穴定位贴膜1,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耳穴定位贴膜1为圆形,耳穴定位贴膜1上设有5个穴位定位部4,优选的,5个穴位定位部4均位于圆形区域内部。使用方法:将贴膜的最高点与患者耳朵的最高处重叠,上方的穴位定位部为耳尖,下方穴位定位部4(黑点)对应处分别为神门、脾区、肺区、肾上腺4个穴位,施针时根据穴位定位部4(黑点)进行施针即可。
2.2主穴定位
主穴定位使用主穴定位贴膜2,如图13、14、15所示,本实施例中主穴定位贴膜2有三种,第一种和第二种主穴定位贴膜2上均设有3个穴位定位部4,3个穴位定位部4在一条直线上。
如图13所示,第一种主穴定位贴膜2为长方形,1个穴位定位部4在长方形的中心,另外2个穴位定位部4在长方形短边的中点处。例如,定位曲池穴时可采用此膜,使用方法:将贴膜的两端分别置于股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与肱骨外上髁,位于中间的穴位定位部4(黑点)对应处即为曲池穴。
如图14所示,第二种主穴定位贴膜2包括上下设置的两个三角形,两个三角形有一个对顶角,对顶角的角平分线垂直于两个三角形的底边,两个三角形的底边与水平面平行,3个穴位定位部4设于三角形的顶点上,优选的,两个三角形均为等腰三角形,两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互为对顶角。例如,定位血海、足三里时可采用此膜,使用方法:将贴膜中间的定位部4(黑点)处置于右侧髌底,上方穴位定位部4(黑点)置于大腿内侧,对应处为血海,下方穴位定位部4(黑点)置于腓侧,对应处为足三里。
如图15所示,第三种主穴定位贴膜2为长方形,主穴定位贴膜2上有2个穴位定位部4,2个穴位定位部4分别设于主穴定位贴膜2的顶角上,2个穴位定位部4位于长方形的同一条对角线上,优选的,长方形的长为3寸。定位内踝尖、三阴交时可用此膜,使用方法:将主穴定位贴膜2的下方的穴位定位部4(黑点)置于内踝尖处,则上方3寸穴位定位部4(黑点)处即为三阴交穴。
2.3配穴定位
配穴定位采用配穴定位贴膜3,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中配穴定位贴膜3,包括水平部5和竖直部6,竖直部6的一端与水平部5相连接,竖直部6 垂直平分水平部5,竖直步顶端中央设有一个1个穴位定位部4,水平部5两端中央分别设有一个穴位定位部4;优选的水平部5为矩形,竖直部6远离水平部5的一端为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与水平部5平行,等腰三角形的顶角远离水平部5,等腰三角形的顶角设有1个穴位定位部4,水平部5的4个顶角处均设有穴位定位部4,优选的,水平部5的水平尺寸为3寸。定位风门、脾腧时可用此膜,使用方法:将贴膜最上端穴位定位部4(黑点)与第七颈椎重叠,则下方第二胸椎两侧旁开1.5寸处的穴位定位部4(黑点)为风门,第十一胸椎旁开1.5寸处的穴位定位部4(黑点)为脾俞。
实施例4
1、配穴方法
选择如下穴位组:耳穴:耳尖、脾区、肺区、神门;主穴:曲池、膈俞、足三里、三阴交。配穴:风门、脾腧。
2.相应穴位的筋络图、穴位定位贴膜以及使用方法
2.1耳穴定位
耳穴定位使用耳穴定位贴膜1,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中耳穴定位贴膜1为圆形,耳穴定位贴膜1上设有4个穴位定位部4,优选的,4个穴位定位部4均位于圆形区域内部。使用方法:使用方法:将贴膜的最高点与患者耳朵的最高处重叠,最上方穴位定位部4(黑点)为耳尖,下方穴位定位部4(黑点)对应处分别为神门、脾区、肺区3个穴位,施针时根据穴位定位部4(黑点)进行施针即可。
2.2主穴定位
主穴定位使用主穴定位贴膜2,如图18、19、20、21所示,本实施例中主穴定位贴膜2有四种,第一种、第二种和第三种主穴定位贴膜2上均设有 3个穴位定位部4,3个穴位定位部4在一条直线上。
如图18所示,第一种主穴定位贴膜2为长方形,1个穴位定位部4在长方形的中心,另外2个穴位定位部4在长方形短边的中点处。例如,定位曲池穴时可采用此膜,使用方法:将贴膜的两端分别置于股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与肱骨外上髁,位于中间的穴位定位部4(黑点)对应处即为曲池穴。
如图19所示,第二种主穴定位贴膜2为长方形,1个穴位定位部4在长方形的中心,另外2个穴位定位部4在长方形短边的中点处,优选的,长方形长为3寸。例如,定位膈俞穴时可采用此膜,使用方法:将贴膜的中间穴位定位部4(黑点)处置于第7胸椎棘突下,两侧1.5寸处的穴位定位部4(黑点)对应处即为膈俞。
如图20所示,第三种主穴定位贴膜2包括两个三角形,两个三角形有一个对顶角,对顶角的角平分线垂直于两个三角形的底边,两个三角形的底边与水平面平行,3个穴位定位部4设于三角形的顶点上。例如,定位足三里时可使用此膜,使用方法:将贴膜中间的定位部4(黑点)处置于右侧髌底,下方穴位定位部4(黑点)置于腓侧,对应处为足三里。
如图21所示,第四种主穴定位贴膜2为长方形,主穴定位贴膜2上有2个穴位定位部4,2个穴位定位部4分别设于主穴定位贴膜2的顶角上,2个穴位定位部4位于长方形的同一条对角线上,优选的,长方形长为3寸。定位三阴交时可用此膜,使用方法:将主穴定位贴膜2下方的穴位定位部4(黑点)置于内踝尖处,则上方3寸穴位定位部4(黑点)处即为三阴交穴。
2.3配穴定位
配穴定位采用配穴定位贴膜3,如图22所示,本实施例中配穴定位贴膜3,包括水平部5和竖直部6,竖直部6的一端与水平部5相连接,竖直部6 垂直平分水平部5,竖直步顶端中央设有一个1个穴位定位部4,水平部5两端中央分别设有一个穴位定位部4;优选的水平部5为矩形,竖直部6远离水平部5的一端为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与水平部5平行,等腰三角形的顶角远离水平部5,等腰三角形的顶角设有1个穴位定位部4,水平部5底边的中点处设有1个穴位定位部4,优选的,水平部的长边为3寸。。定位风门、脾腧时可用此膜,使用方法:将贴膜最上端穴位定位部4(黑点)与第七颈椎重叠,则下方第二胸椎两侧旁开1.5寸处的穴位定位部4(黑点)为风门,第十一胸椎旁开1.5寸处的穴位定位部4(黑点)为脾俞。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方式,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以下通过试验例具体说明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试验例1 临床病例统计
(一)收治患者标准(或诊断标准)
患者性别及年龄范围:患者78例,年龄18~51岁,女性46例,男性32例,总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5年,治疗时间最短7日,最长3个月。诊断标准:荨麻疹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2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4〕中的有关标准:①发突然发作,皮损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水肿性斑块,境界清楚。②皮疹时起时落,剧烈瘙痒,发无定处,退后不留痕迹。③部分病例可有腹痛腹泻,或有发热、关节痛等症。严重者可有呼吸困难,甚至引起窒息。④皮肤划痕试验阳性。⑤皮疹经过三个月以上不愈或反复间断发作者为慢性瘾疹。
中医(或西医)症状特点:临床表现为皮疹突然发作,皮损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水肿性板块,境界清楚。风团反复发作,皮疹色淡白或成肤色,伴有面色淡白无华,唇、爪甲色淡白,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或有心悸失眠,头晕目眩,形体消瘦,手足发麻,舌质淡白,脉细缓。
诊断:慢性荨麻疹(血虚风燥型)
(二)治疗标准
参照卫生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有关标准拟定。
治愈:风团消退,临床体征消失,不再发作者。
好转:风团消退30%或消退后复发间隔时间延长,瘙痒等症状减轻者。
无效:风团及瘙痒无明显改善者,或消退不足30%。
(三)治疗方法
1、给药方法:明确诊断后,78例患者均采用如下穴位组:耳穴:耳尖、脾区、肺区、神门;主穴:曲池、膈俞、足三里、三阴交。配穴:风门、脾腧。
制备方法:先用真空罐吸拔所选部位,至皮肤潮红、充血为度,然后用三棱针在所选穴位上点刺,耳穴操作使每个穴位挤压出血3~5滴后消毒棉球压迫针孔止血,腧穴操作点刺后用真空罐抽血3~5ml,每3~5天点刺一次。
治疗期间饮食清淡,忌肥甘厚味,忌甜食、海鲜食物及热性水果,忌烟酒,嘱多食蔬菜。7~14天洗一次澡,水温宜38摄氏度以下,平时可用内服药汁冷敷皮损部位。
2、无明显用药禁忌。
(四)治疗结果
治疗时间:四周
疗效判定:结果如下
表1 78例患者经过4周治疗后的疗效
治疗结果 病例数(例) 有效率(%)
痊愈 46 58.87
好转 28 35.89
无效 4 5.12
总计 78 94.88
不良反应:刺络放血治疗期间未见不良反应,偶见部分患者治疗初期精神紧张,有口干、乏力症状,经休息调整后,得到缓解、控制。部分患者查血象、肝肾功能无异常。
由试验结果可知,慢性荨麻疹患者恢复相对较慢,以上患者均无不良反应,无复发现象。临床观察显示本发明可改善患者自身免疫,促进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对控制慢性荨麻疹的瘙痒的症状及防治慢性荨麻疹的复发有一定疗效。
(五)典型病例
患者陈某,女性,37岁,初诊主诉:全身发风疹3年,疹块呈地图状,色紫红,发作时奇痒难忍,以四肢较明显,时轻时重。发作时伴心烦易怒、口干;不伴有腹痛、腹泻、呼吸困难等不适;在外院曾使用钙剂、抗过敏药、激素类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反复发作。查体:全身有大片风疹,色微红,疹出皮面,舌红苔腻,脉弦滑。辨证:患者体质为湿热内盛型,病机为外感风邪致风淫血燥,营卫不和。治则:清热凉血,祛风除湿。操作:用上法针12次,三棱针点刺拔罐5次,风疹块基本消失,皮肤无瘙痒。又巩固治疗1 个疗程,半年后随访未复发。
上述实验表明,针对本发明选择的穴位组,采用刺络放血的方式治疗,可以有效缓解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患者病情、防止复发疗效显著。

Claims (10)

1.一种治疗荨麻疹的配穴贴膜,其特征在于:包括耳穴定位贴膜(1)、主穴定位贴膜(2)和配穴定位贴膜(3)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耳穴定位贴膜(1)、主穴定位贴膜(2)和配穴定位贴膜(3)上均设有穴位定位部(4);所述耳穴定位贴膜(1)上至少设有4个穴位定位部(4);所述配穴定位贴膜(3)上至少设有2个穴位定位部(4);所述主穴定位贴膜(2)上设有2个或3个穴位定位部(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荨麻疹的配穴贴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耳穴定位贴膜(1)为圆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荨麻疹的配穴贴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穴定位贴膜(2)上有3个穴位定位部(4),3个穴位定位部(4)在一条直线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治疗荨麻疹的配穴贴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穴定位贴膜(2)为长方形,1个穴位定位部(4)在长方形的中心,另外2个穴位定位部(4)在长方形短边的中点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治疗荨麻疹的配穴贴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穴定位贴膜(2)包括两个三角形,两个三角形有一个对顶角,所述对顶角的角平分线垂直于两个三角形的底边,两个三角形的底边与水平面平行,所述3个穴位定位部(4)设于三角形的顶点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荨麻疹的配穴贴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穴定位贴膜(3)包括水平部(5)和竖直部(6),所述竖直部(6)的一端与水平部(5)相连接,所述竖直部(6)垂直平分水平部(5);所述竖直部(6)顶端中央设有穴位定位部(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治疗荨麻疹的配穴贴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部(5)为矩形,所述水平部(5)的四个顶角上分别设有1个穴位定位部(4)。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治疗荨麻疹的配穴贴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部(5)为长方形,水平部(5)的长边与竖直部(6)垂直,水平部(5)两条宽边的中点处分别设有1个穴位定位部(4)或者水平部(5)底边的中点处设有1个穴位定位部(4)。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荨麻疹的配穴贴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穴定位贴膜(2)为长方形,主穴定位贴膜(2)上有2个穴位定位部(4),2个穴位定位部(4)分别设于主穴定位贴膜(2)的顶角上,2个穴位定位部(4)位于长方形的同一条对角线上。
10.根据权利要求6、7或8所述的治疗荨麻疹的配穴贴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直部(6)顶部为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与水平部(5)平行,所述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处设有1个穴位定位部(4)。
CN201620153233.XU 2016-02-29 2016-02-29 一种治疗荨麻疹的配穴贴膜 Active CN2055862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153233.XU CN205586235U (zh) 2016-02-29 2016-02-29 一种治疗荨麻疹的配穴贴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153233.XU CN205586235U (zh) 2016-02-29 2016-02-29 一种治疗荨麻疹的配穴贴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586235U true CN205586235U (zh) 2016-09-21

Family

ID=569280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153233.XU Active CN205586235U (zh) 2016-02-29 2016-02-29 一种治疗荨麻疹的配穴贴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58623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61330A (zh) * 2018-01-19 2018-07-10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一种治疗荨麻疹的揿针疗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61330A (zh) * 2018-01-19 2018-07-10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一种治疗荨麻疹的揿针疗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16254B (zh) 一种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筋骨劳损的中药熏蒸制剂
CN101239171B (zh) 脏腑筋骨消痛膏及其制备方法
CN103070965A (zh) 一种消肿止痛、活血通络的中药
CN113456779A (zh) 一种按摩涂抹中药药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4096178A (zh) 治疗脏腑筋骨疼痛的康复贴
CN108785578A (zh) 一种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外敷药剂
CN205586235U (zh) 一种治疗荨麻疹的配穴贴膜
CN105616146A (zh) 一种治疗荨麻疹的刺络放血疗法
CN109966399A (zh) 一种清除周围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中药组合物
CN104324097B (zh) 治疗痛痹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外用中药组合物
CN1772245A (zh) 按摩推拿保健蛇药酒及其应用
CN112190682A (zh) 具有暖宫驱寒功效的安睡裤
CN102423411A (zh) 一种治疗肾虚的黄金艾条
CN106389557B (zh) 一种用于中医灸疗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4771469A (zh) 一种治疗踝部软组织损伤的外用中药
CN104706862A (zh) 一种治疗风湿、类风湿性骨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547193A (zh) 用于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三辛椒膏摩
CN109757941A (zh) 一种自制艾姜枕及其使用方法
CN109674974A (zh) 一种补肾固精养元膏药及其制备方法
Tang GUA SHA: An Ancient Therapy for Contemporary Illnesses
CN104524133B (zh) 一种补肾固胞养颜的中药组合物
CN103191247A (zh) 用于砭石熨烫灸的中药药袋
Lin et al. Chinese herbal foot bath plus acupoint massage beneficial to the improvement of grade 0 diabetic foot
CN106511696A (zh) 补肾强筋壮腰汤
Zhang et al. Therapeutic observation of ‘warming-unblocking needling technique’for knee osteoarthritis due to deficiency of liver and kidne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