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540858U - Rfid标签 - Google Patents

Rfid标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540858U
CN205540858U CN201620102150.8U CN201620102150U CN205540858U CN 205540858 U CN205540858 U CN 205540858U CN 201620102150 U CN201620102150 U CN 201620102150U CN 205540858 U CN205540858 U CN 2055408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rfid
sided
layers
protective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10215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怀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City Stone Mate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Fuqua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62010215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5408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5408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5408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RFID标签。包括: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第一组件包括:RFID组件、第一保护层以及第二保护层,RFID组件中包括RFID芯片;第一保护层设置在RFID组件的第一表面;第二保护层设置在RFID组件的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其中,第一保护层的厚度为0.15~0.3mm,第二保护层的厚度为0.1~0.3mm;第二组件包括:抗金属材料层、导电材料层以及至少第一双面胶层和第二双面胶层,抗金属材料层通过第一双面胶层与第一组件贴合,抗金属材料层通过第二双面胶层与导电材料层贴合。通过以上方式,本实用新型解决RFID标签在使用过程射频信号由于距离过长造成的潜在风险,确保信息安全。

Description

RFID标签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RFID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RFID标签。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Devices,无线射频识别)智能卡和屏蔽材料属于分离状态,无法在使用过程确保由于读写距离、使用的不确定场所、使用过程中的距离因素等信号识别的窃取。并且,屏蔽卡套或者屏蔽卡套为单一屏蔽功能,无法在没有RFID卡状况下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RFID标签,能够解决RFID标签在使用过程射频信号由于距离过长造成的潜在风险,确保信息安全。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RFID标签,包括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第一组件包括:RFID组件、第一保护层以及第二保护层,RFID组件中包括RFID芯片;第一保护层设置在RFID组件的第一表面;第二保护层设置在RFID组件的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其中,第一保护层102的厚度为0.15~0.3mm,第二保护层103的厚度为0.1~0.3mm;第二组件包括:抗金属材料层、导电材料层以及至少第一双面胶层和第二双面胶层,抗金属材料层通过第一双面胶层与第一组件贴合,抗金属材料层通过第二双面胶层与导电材料层贴合。
其中,第一组件还包括第一印刷面料层和第一PVC层压带胶膜层,其中,第一印刷面料层和第一PVC层压带胶膜层依次设置在第一保护层上,通过层压成型。
其中,RFID组件包括:RFID芯片、RFID天线、导电胶层以及PET层,PET层上设置RFID天线,RFID天线上依次设置导电胶层和RFID芯片,并通过层压成型。
其中,第二组件还包括第三双面胶层,第三双面胶层设置在导电材料的与第二双面胶层相对的表面上。
其中,第二组件还包括第二印刷面料层和第二PVC层压带胶膜层,其中,第二印刷面料层和第二PVC层压带胶膜层依次设置在第三双面胶层的远离导电材料层的表面上,通过覆合成型。
其中,第二印刷面料层的厚度为0.15~0.3mm,第二PVC层压带胶膜层的厚度为0.04~0.08mm。
其中,第一双面胶层、第二双面胶层以及第三双面胶层的厚度为0.04~0.08mm。
其中,抗金属材料层的厚度为0.1~0.4mm。
其中,RFID标签的厚度范围为1.25mm至1.3mm。
通过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RFID标签包括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第一组件包括:RFID组件、第一保护层以及第二保护层,RFID组件中包括RFID芯片;第一保护层设置在RFID组件的第一表面;第二保护层设置在RFID组件的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其中,第一保护层的厚度为0.15~0.3mm,第二保护层的厚度为0.1~0.3mm;第二组件包括:抗金属材料层、导电材料层以及至少第一双面胶层和第二双面胶层,抗金属材料层通过第一双面胶层与第一组件贴合,抗金属材料层通过第二双面胶层与导电材料层贴合,解决RFID标签在使用过程射频信号由于距离过长造成的潜在风险,确保信息安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RFID标签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RFID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的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RFID标签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RFID标签1包括第一组件10和第二组件11。第一组件10包括:RFID组件101、第一保护层102以及第二保护层103。RFID组件101中包括RFID芯片。第一保护层102设置在RFID组件101的第一表面。第二保护层103设置在RFID组件101的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其中,第一保护层的厚度为0.15~0.3mm,第二保护层的厚度为0.1~0.3mm。优选地,第一保护层102的厚度为0.2mm,第二保护层103的厚度为0.15mm。第二组件11包括:抗金属材料层106、导电材料层107以及至少第一双面胶层108和第二双面胶层109。抗金属材料层106通过第一双面胶层108与第一组件10贴合。抗金属材料层106通过第二双面胶层109与导电材料层107贴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RFID标签只在第一组件侧能够进行射频识别,即该RFID标签为单方向射频识别,有利于增加用户安全意识,确保个人信息安全。
在更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组件10还包括第一印刷面料层104和第一PVC层压带胶膜层105。其中,第一印刷面料层104和第一PVC层压带胶膜层105依次设置在第一保护层102上,通过层压成型。其中,第一印刷面料层111的厚度为0.15~0.3mm,第一PVC层压带胶膜层112的厚度为0.04~0.08mm。
参见图2,RFID组件101包括:RFID芯片1011、RFID天线1012、导电胶层1013以及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层1014。PET层1014上设置RFID天线1012,RFID天线1012上依次设置导电胶层1013和RFID芯片1011,并通过层压成型。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组件11还包括第三双面胶层110。第三双面胶层110设置在导电材料层106的与第二双面胶层109相对的表面上。第二组件11还包括第二印刷面料层111和第二PVC层压带胶膜层112。第一印刷面料层111和第二PVC层压带胶膜层112依次设置在第三双面胶层110的远离导电层107的表面上,通过覆合成型。其中,第二印刷面料层111的厚度为0.15~0.3mm,第二PVC层压带胶膜层112的厚度为0.04~0.08mm。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双面胶层108、第二双面胶层109以及第三双面胶层110的厚度均为0.04~0.08mm。抗金属材料层106的厚度为0.1~0.4mm。形成的RFID标签1的厚度范围为1.25mm至1.3mm,解决RFID标签在使用过程射频信号由于距离过长造成的潜在风险。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RFID标签包括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第一组件包括:RFID组件、第一保护层以及第二保护层,RFID组件中包括RFID芯片;第一保护层设置在RFID组件的第一表面;第二保护层设置在RFID组件的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其中,第一保护层的厚度为0.15~0.3mm,第二保护层的厚度为0.1~0.3mm;第二组件包括:抗金属材料层、导电材料层以及至少第一双面胶层和第二双面胶层,抗金属材料层通过第一双面胶层与第一组件贴合,抗金属材料层通过第二双面胶层与导电材料层贴合,解决RFID标签在使用过程射频信号由于距离过长造成的潜在风险,确保信息安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RFID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RFID标签包括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
所述第一组件包括:RFID组件、第一保护层以及第二保护层,所述RFID组件中包括RFID芯片;所述第一保护层设置在所述RFID组件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二保护层设置在所述RFID组件的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其中,所述第一保护层的厚度为0.15~0.3mm,所述第二保护层的厚度为0.1~0.3mm;
所述第二组件包括:抗金属材料层、导电材料层以及至少第一双面胶层和第二双面胶层,所述抗金属材料层通过所述第一双面胶层与所述第一组件贴合,所述抗金属材料层通过所述第二双面胶层与所述导电材料层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RFID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件还包括第一印刷面料层和第一PVC层压带胶膜层,其中,所述第一印刷面料层和第一PVC层压带胶膜层依次设置在所述第一保护层上,通过层压成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RFID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护层和所述第二保护层为PVC材料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RFID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RFID组件包括:RFID芯片、RFID天线、导电胶层以及PET层,所述PET层上设置RFID天线,所述RFID天线上依次设置所述导电胶层和所述RFID芯片,并通过层压成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RFID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组件还包括第三双面胶层,所述第三双面胶层设置在所述导电材料层的与所述第二双面胶层相对的表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RFID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组件还包括第二印刷面料层和第二PVC层压带胶膜层,其中,所述第二印刷面料层和所述第二PVC层压带胶膜层依次设置在所述第三双面胶层的远离所述导电材料层的表面上,通过覆合成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RFID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印刷面料层的厚度为0.15~0.3mm,所述第二PVC层压带胶膜层的厚度为0.04~0.08mm。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RFID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双面胶层、所述第二双面胶层以及所述第三双面胶层的厚度为0.04~0.08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RFID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抗金属材料层的厚度为0.1~0.4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RFID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RFID标签的厚度范围为1.25mm至1.3mm。
CN201620102150.8U 2016-02-01 2016-02-01 Rfid标签 Active CN2055408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102150.8U CN205540858U (zh) 2016-02-01 2016-02-01 Rfid标签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102150.8U CN205540858U (zh) 2016-02-01 2016-02-01 Rfid标签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540858U true CN205540858U (zh) 2016-08-31

Family

ID=567752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102150.8U Active CN205540858U (zh) 2016-02-01 2016-02-01 Rfid标签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54085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39274B2 (en) Portable dual-interface data carrier with metal frame
CN104166870B (zh) 双界面金属智能芯片卡及其制造方法
WO2017177906A1 (zh) 一种可以射频通讯与支付的金属芯片卡
MX2007011702A (es) Metodo para fabricar tarjetas inteligentes avanzadas con electronica integrada utilizando materiales adhesivos termoestablecidos isotropicos con superficies exteriores de alta calidad.
CN101420069B (zh) 天线与智能卡的连接方法以及双界面智能卡
CN103034900A (zh) 一种高频易碎防伪防转移rfid电子标签及其制成方法
CN205540858U (zh) Rfid标签
CN205486225U (zh) Rfid标签
CN204087243U (zh) 双界面金属智能芯片卡
CN205540859U (zh) Rfid标签
CN205121612U (zh) 一种计时标签
CN203118028U (zh) 一种高频易碎防伪防转移rfid电子标签
CN204178386U (zh) 一种用于集装箱上的电子标签
CN203838739U (zh) 吸附式智能卡
CN107392297A (zh) 柔性抗金属rfid电子标签及制造方法
CN201583988U (zh) 多频率复合式电子标签
CN204557537U (zh) 磁条图书标签
CN202514731U (zh) 智能徽章
KR101105732B1 (ko) 임의 탈착을 방지하기 위한 알에프 카드 제조 방법 및 이에 의한 알에프 카드
CN205121603U (zh) 非接触卡的片材
CN206224559U (zh) 一种可视智能卡
CN201302727Y (zh) 一种双界面智能卡
CN206480015U (zh) 信息识别牌
CN205845077U (zh) 一种应用于医疗器械管理的rfid标签
CN216388121U (zh) 一种rfid射频芯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1227

Address after: 518000 Guangdong,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Longhua New District, Guanlan street, Guanlan Pavilion, Guange community Bao Guan Science Park, No. 168, building 5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City, stone mate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Fuqua

Address before: 518057 Beek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ilding, No. 9, Nanshan District scientific road,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401B, 401B

Patentee before: Li Huaigu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