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540336U - 一种能够避免温度过冲的分区控制温升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能够避免温度过冲的分区控制温升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540336U CN205540336U CN201620348684.9U CN201620348684U CN205540336U CN 205540336 U CN205540336 U CN 205540336U CN 201620348684 U CN201620348684 U CN 201620348684U CN 205540336 U CN205540336 U CN 20554033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mperature
- housing
- avoided
- temperature rise
- rise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Temperat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能够避免温度过冲的分区控制温升装置,包括底座、壳体和顶盖,所述壳体周围封闭、上下开口且相通,壳体安装于底座上且能够快速拆卸,顶盖安装于壳体上,壳体的外表面上安装有多个互不重叠的加热装置,每个加热装置对应的加热区域内分别安装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温控器的温度信号输入端连接,温控器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与加热装置的控制信号输入端连接。通过本实用新型所述分区控制温升装置既可对试验件的温度分布进行分区控温,同时又能避免温度加载结束后温度过冲对试验件的影响,避免了温度过冲导致试验件寿命缩短、功能失效等弊端,尤其适用于对温度加载要求较高的环境试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能够控温的温升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能够避免温度过冲的分区控制温升装置。
背景技术
当仪器或设备等需开展温度环境适应性试验时,对于不适宜直接加装加温装置的试验件,多放置于温度箱中按照设定升温曲线对试验件开展相关研究;但温度箱对内部加温区域只能均匀控温,不能分别对不同的区域按照不同的温升曲线进行控制;同时对于试验件的加热属于间接加热过程,需首先对温度箱内空气进行加热,然后主要通过对流、辐射的方式对试验件进行加热,在试验件温度达到目标最高温度停止加热后,由于温度箱空间较大,空气中残存热量大,试验件温度仍然会按照惯性上升,这就是温度过冲现象,该现象对试验件可能造成影响。对于对温度较为敏感的试验件,温度过冲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试验件寿命缩短、功能失效等弊端。
为避免温度过冲对试验件的影响,且能分区控制温升曲线,温度环境的加载需采取如下措施:1)可对加热区域进行分区,采用多组加热装置分别控制各加热区域的温升曲线;2)温度加载结束后可以立即去除加温装置,防止温度过冲对试验件造成影响。目前市场上和公开文献中均未出现能够满足上述要求的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能够避免温度过冲的分区控制温升装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能够避免温度过冲的分区控制温升装置,包括底座、壳体和顶盖,所述壳体周围封闭、上下开口且相通,所述壳体安装于所述底座上且能够快速拆卸,所述顶盖安装于所述壳体上,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上安装有多个互不重叠的加热装置,每个所述加热装置对应的加热区域内分别安装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温控器的温度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温控器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与所述加热装置的控制信号输入端连接。
上述结构中,加热装置分别对相应的加热区域进行加热升温,并通过温度传感器和温控器形成实时监测闭环控制,置于壳体内的试验件的不同部位会产生不同的温升速度,从而实现分区控制温升的目的;在完成试验后,可以快速拆卸壳体与顶盖,使壳体内的热量快速散发,避免封闭空间内停止加热后依然存在的温度过冲现象。
根据应用需要,所述顶盖与所述壳体之间能够快速拆卸;或者,所述顶盖与所述壳体一体成型。
为了便于拆卸顶盖和/或壳体,所述顶盖和/或所述壳体上设有手把或把带。
根据应用需要,所述壳体一体成型,或由两个半壳体相互连接而成。
为了避免底座对壳体内温度的影响,所述底座与所述壳体之间设有隔热板。
优选地,所述加热装置为电热丝或电热片,这样便于通过温控器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通过本实用新型既可对试验件的温度分布进行分区控温,同时又能避免温度加载结束后温度过冲对试验件的影响,避免了温度过冲导致试验件寿命缩短、功能失效等弊端,尤其适用于对温度加载要求较高的环境试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能够避免温度过冲的分区控制温升装置的半剖主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能够避免温度过冲的分区控制温升装置包括底座5、壳体3和顶盖2,壳体3周围封闭、上下开口且相通,壳体3一体成型或由两个半壳体相互连接而成,壳体3安装于底座5上且能够快速拆卸,底座5与壳体3之间设有隔热板6,顶盖2安装于壳体3上且能够快速拆卸,顶盖2和壳体3上设有手把4,手把4也可只设于壳体3上,手把4也可为把带,壳体3的外表面上安装有多个互不重叠的加热装置7,每个加热装置7对应的加热区域内分别安装有温度传感器9,温度传感器9的信号输出端与温控器8的温度信号输入端连接,温控器8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与加热装置7的控制信号输入端连接。
上述结构中,壳体3与底座5之间、顶盖2与壳体3之间通过搭扣锁或卡箍等常规的快速连接装置1连接,实际应用中,壳体3与底座5之间的快速连接装置1也可以采用螺栓等拆卸速度稍慢的部件,这样使壳体3与底座5之间连接更加稳固,在拆卸时可以先快速开启顶盖2,再稍慢移出壳体3;壳体3一般采用金属制作,便于快速导热,且一般为圆管式结构,便于应用;顶盖2可采用导热性能差的工程塑料等材料制作,也可以采用金属材料并在内侧敷设隔热材料;底座5根据需要选择承重能力强的材料,一般选用金属制作;手把4选用导热性能差的材料制作,以便于手拿;隔热板6采用常规隔热材料如石棉等制作;加热装置7优选电热丝或电热片,便于通过温控器8控制温度;温度传感器9和温控器8采用常规的温度传感器和温控器即可;顶盖2与壳体3也可以一体成型。
如图1所示,使用时,壳体3内部放置试验件,通过温控器8分别设置每个加热区域的温度加热曲线,并通过温度传感器9进行闭环加温控制,从而实现对试验件的分区温升控制;加温结束后,将壳体3快速拆卸移出,也可以先快速开启顶盖2,再移出壳体3,使试验件周围的热量快速散发,避免残余热量对试验件的不良影响。
上述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只要是不经过创造性劳动即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实现的技术方案,均应视为落入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权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能够避免温度过冲的分区控制温升装置,包括底座、壳体和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周围封闭、上下开口且相通,所述壳体安装于所述底座上且能够快速拆卸,所述顶盖安装于所述壳体上,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上安装有多个互不重叠的加热装置,每个所述加热装置对应的加热区域内分别安装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温控器的温度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温控器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与所述加热装置的控制信号输入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够避免温度过冲的分区控制温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与所述壳体之间能够快速拆卸;或者,所述顶盖与所述壳体一体成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能够避免温度过冲的分区控制温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和/或所述壳体上设有手把或把带。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能够避免温度过冲的分区控制温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一体成型,或由两个半壳体相互连接而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能够避免温度过冲的分区控制温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与所述壳体之间设有隔热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够避免温度过冲的分区控制温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为电热丝或电热片。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348684.9U CN205540336U (zh) | 2016-04-22 | 2016-04-22 | 一种能够避免温度过冲的分区控制温升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348684.9U CN205540336U (zh) | 2016-04-22 | 2016-04-22 | 一种能够避免温度过冲的分区控制温升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540336U true CN205540336U (zh) | 2016-08-31 |
Family
ID=567961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0348684.9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540336U (zh) | 2016-04-22 | 2016-04-22 | 一种能够避免温度过冲的分区控制温升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540336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717953A (zh) * | 2016-04-22 | 2016-06-29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 | 一种能够避免温度过冲的分区控制温升装置 |
-
2016
- 2016-04-22 CN CN201620348684.9U patent/CN205540336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717953A (zh) * | 2016-04-22 | 2016-06-29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 | 一种能够避免温度过冲的分区控制温升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039690B (zh) | 一种外部加热方式的浸出槽 | |
CN205540336U (zh) | 一种能够避免温度过冲的分区控制温升装置 | |
CN105717953B (zh) | 一种能够避免温度过冲的分区控制温升装置 | |
CN207515380U (zh) | 一种烘箱 | |
CN207197115U (zh) | 一种中药饮片烘箱 | |
CN203916504U (zh) | 一种加热涂料用的搅拌装置 | |
BR112017002225A2 (pt) | forno de micro-ondas de aquecimento composto | |
CN207635607U (zh) | 内置电热丝的空气加热装置 | |
US2418254A (en) | Testing device | |
CN204776736U (zh) | 一种用于生物制药的新型恒温保温箱 | |
CN107449330A (zh) | 一种低易损慢烤试验装置及方法 | |
CN107460124A (zh) | 一种动物胚胎培养装置 | |
CN209027201U (zh) | 自动门烤箱 | |
CN204180772U (zh) | 一种新型的热风循环电热烤鸭炉 | |
CN204594138U (zh) | 一种改进的物料加热炉 | |
CN207591883U (zh) | 一种安全型精密恒温箱 | |
CN206231055U (zh) | 一种印刷纸张的干燥装置 | |
CN206350829U (zh) | 一种胶囊生产线的除湿机 | |
CN206396240U (zh) | 一种胚胎培养恒温装置 | |
CN206062326U (zh) | 一种制鞋用可旋转烘干箱 | |
CN203773383U (zh) | 恒温发热装置 | |
CN207733001U (zh) | 一种锥形陶瓷加热器 | |
CN109405541A (zh) | 一种变压器线圈的废料加工装置 | |
CN208730067U (zh) | 一种pvc胶粒加热装置 | |
CN202734439U (zh) | 一种实验用干燥箱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3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0216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