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482443U - 一种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482443U
CN205482443U CN201620266686.3U CN201620266686U CN205482443U CN 205482443 U CN205482443 U CN 205482443U CN 201620266686 U CN201620266686 U CN 201620266686U CN 205482443 U CN205482443 U CN 2054824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 exchange
liquid space
space
liq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26668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学亮
石景祯
沈卫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SHENSHI ENERGY CONSER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SHENSHI ENERGY CONSER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SHENSHI ENERGY CONSER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SHENSHI ENERGY CONSER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26668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4824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4824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482443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And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至少一个待换热单元,包括相对设置以形成流通空间的第一换热面和第二换热面,流通空间包括输入区,输出区以及连接二者的通道区;输入区适于同时接纳至少一种流体;在形成通道区的第一换热面上设有若干互不连通、且开口朝向第二换热面的第一容液空间,在形成通道区的第二换热面上设有若干互不连通、且开口朝向第一换热面的第二容液空间;一个第一容液空间的开口与至少两个第二容液空间的部分开口相对,一个第二容液空间的开口与至少两个第一容液空间的部分开口相对;至少一个换热单元,与待换热单元贴合设置。当用于传统换热器时,体积小,换热效率高;当用于反应液换热时,反应液混合效率高,换热效果好。

Description

一种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化工、能源、动力、军事、电子等领域中换热用微通道换热器,尤其适用于流体混合反应换热。
背景技术
在化工领域,两种液体物质混合,有时会反应生成大量的反应热。若这些反应热不能及时散出,就会改变上述两种液体物质混合的温度环境,进而影响反应速率及反应过程。研究表明,反应过程中温度的控制对反应过程、产物、速率等存在很大影响。
中国专利文献CN105107443A公开了一种高效混合换热微通道反应器,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分散混合构件01,和若干个设置于所述分散混合构件01后端的反应液流道模片02和换热介质流道模片03,所述反应液流道模片02和换热介质流道模片03交替设置;所述分散混合构件01设置有使两种或两种以上反应液分散流入并混合形成混合反应液的分散混合通道04,所述反应液流道模片02设置有反应液流道021和换热介质通孔022,所述换热介质流道模片03设置有反应液导通孔031、换热介质流道032和与换热介质流道032导通的流入孔033、流出孔034;相邻的两个反应液流道模片02的反应液流道021为串联结构,两种或两种以上反应液从分散混合构件01的前端分散流入,在分散混合通道04内分散混合,从分散混合构件01的后端流出,进入反应液流道模片02的反应液流道021中;相邻的两个换热介质流道模片03的换热介质流道032为并联结构,流入孔033和与流入孔033相通的换热介质通孔022形成流入通道,流出孔034和与流出孔034相通的换热介质通孔022形成流出通道,换热介质从流入通道流入,从流入孔033分别进入各自的换热介质流道模片03的换热介质流道032,经各自的流出孔034进入流出通道汇聚流出。
上述专利文献中的技术方案,虽然能够实现不同反应液的混合,并能够将混合产生的反应热散发出去,然而仍至少存有以下技术缺陷:1)反应液混合效率低;反应液流道模片02内部虽然设置有多条反应液流道021,然而这些反应液流道021之间除首尾位置外互不连通,由于无法保证流入到每一条反应液流道021内部的多种反应液之间的比例与形成最终混合液所需的比例一致,因而即便是流入到一条反应液流道021内部的多种反应液能够充分混合,这些反应液从反应液流道021流出后还要与从其他反应液流道021流出的混合液再次混合,如此重复多次,才能最终得到混合均匀的混合液;另外,虽然反应液流道021是弯曲设置的,然而这种弯曲设置并不会给流经其的液体带来更多扰流,因而这种弯曲设置对于加快反应液的混合效率效果并不理想;2)上述专利文献中的反应器,反应液仅与反应液流道021的两个侧壁以及上下壁接触,换热面积小,进而导致传热系数低,散热效果差。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混合换热微通道反应器的反应液混合效率低、且换热效果差的技术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反应液混合效率高、且换热效果好的换热器。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
待换热单元,至少为一个,包括相对设置以形成流通空间的第一换热面和第二换热面,所述流通空间包括输入区,输出区以及连接所述输入区和所述输出区的通道区;
所述输入区适于同时接纳至少一种流体;
所述输出区适于与外接装置连通;
所述通道区用于为进入到所述输入区的流体提供流入到所述输出区的通道;在形成所述通道区的所述第一换热面上设有若干互不连通、且开口朝向所述第二换热面的第一容液空间,在形成所述通道区的所述第二换热面上设有若干互不连通、且开口朝向所述第一换热面的第二容液空间;一个所述第一容液空间的开口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容液空间的部分开口相对,一个所述第二容液空间的开口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容液空间的部分开口相对;
进入到所述输入区的流体只能以先进入一个所述第一容液空间,然后从与该所述第一容液空间的开口相对的一个所述第二容液空间的部分开口位置、流经该所述第一容液空间的侧壁顶面,再进入该所述第二容液空间的形式逐渐流到所述输出区;
换热单元,至少为一个,与所述待换热单元贴合设置,用于与所述待换热单元进行换热。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容液空间和/或第二容液空间的横截面形状为三角形,多边形或圆形。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容液空间和所述第二容液空间的侧壁上设有支撑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容液空间侧壁上的支撑部与设置在所述第二容液空间侧壁上的支撑部正对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撑部与所述第一容液空间侧壁的顶面平齐,或凸出一定高度;和/或,所述支撑部与所述第二容液空间侧壁的顶面平齐,或凸出一定高度。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撑部为圆柱形。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容液空间和/或所述第二容液空间的横截面形状为正多边形,所述支撑部在所述第一容液空间和/或所述第二容液空间侧壁上均匀布置。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容液空间和/或第二容液空间为正六边形;所述支撑部均匀布置在所述正六边形的三个角顶点位置。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容液空间和/或第二容液空间侧壁的厚度b1大于0mm且小于3mm,高度大于0mm且小于1.5mm,所述第一容液空间和/或第二容液空间的两个平行内壁之间的距离b2大于0mm且小于20mm。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待换热单元包括:
第一换热面;
第一网格结构,固定在所述第一换热面上,由若干个阵列排布的第一网格组成,一个所述第一网格与所述第一换热面一起形成所述第一容液空间;
第二换热面;
第二网格结构,固定在所述第二换热面上,由若干个阵列排布的第二网格组成,一个所述第二网格与所述第二换热面一起形成所述第二容液空间。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在靠近所述输入区和/或输出区的所述第一网格结构和/或所述第二网格结构外壁上,还均匀设有若干导流筋,用于向所述通道区或所述输出区均匀分配流体。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导流筋的末端还设有圆柱形结构。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待换热单元与所述换热单元间隔层叠设置;
不同层的所述待换热单元之间并联设置,和/或,不同层的所述换热单元之间并联设置。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换热单元具有换热液输入区,换热液输出区以及连接所述换热液输入区和所述换热液输出区的换热液流道;
所述换热单元上设有分别与所述输入区、所述输出区连通,却不与所述换热液流道连通的第一过孔、第二过孔,不同层的所述待换热单元通过所述第一过孔和所述第二过孔并联设置;
和/或,所述待换热单元上设有分别与所述换热液输入区、所述换热液输出区连通,却不与所述通道区连通的第三过孔、第四过孔,不同层的所述换热单元通过所述第三过孔和所述第四过孔并联设置。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在相邻的所述待换热单元和所述换热单元之间还设有间隔板,所述间隔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过孔相对并连通的第一穿孔,与所述第二过孔相对并连通的第二穿孔,与所述第三过孔相对并连通的第三穿孔,以及与所述第四过孔相对并连通的第四穿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器,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待换热单元包括相对设置以形成流通空间的第一换热面和第二换热面,且流通空间包括输入区、输出区以及连接二者的通道区,其中在形成通道区的第一换热面上设有若干互不连通、且开口朝向第二换热面的第一容液空间,在形成通道区的第二换热面上设有若干互不连通、且开口朝向第一换热面的第二容液空间,并且,一个第一容液空间的开口与至少两个第二容液空间的部分开口相对,一个第二容液空间的开口与至少两个第一容液空间的部分开口相对,当将至少一种流体同时输入输入区后,流体会先进入第一容液空间,然后从与该第一容液空间的开口相对的一个第二容液空间的部分开口位置,流经该第一容液空间的侧壁顶面,再进入该第二容液空间的形式逐渐流到输出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流体没有被限制在一条不与其他流道连通的流道中,在流动的过程中可以与来自不同位置的流体互相自由混合,因而混合效果好;流体在上述的流动过程中充分翻转、冲击,产生大量扰流,并能够冲击所进入的第一容液空间或第二容液空间,从而大大加快了不同流体的混合效率,并增加了换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流体不再仅仅是与流道的侧壁及上下面接触,而是与众多第一容液空间和第二容液空间的周向内壁及上下面接触,与现有技术相比,换热面积大大增加,更有利于流体的核态沸腾,从而使换热效率大大提升。另外,流体翻转、冲击前进的流动方式,能够加剧流体的核态沸腾速度,从而更有利于换热效率的提升。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当用与传统换热器时,体积小,传热系数高,换热效率明显增加;当用于反应液换热时,反应液混合效率高,换热效果好。
2.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第一容液空间和第二容液空间的侧壁上设有支撑部,且设置在第一容液空间侧壁上的支撑部与设置在第二容液空间侧壁上的支撑部正对连接,从而能够对第一换热面和第二换热面稳定支撑,提高设备强度。进一步的将支撑部设置为圆柱形,降低流动阻力的同时还有利于后期结合,方便生产制造。
3.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将支撑部设置为与第一容液空间侧壁的顶面平齐,流体翻越第一容液空间进入第二容液空间时能够加剧产生扰流,促进流体的迅速混合和换热;将支撑部设置为凸出于第一容液空间侧壁的顶面一定高度,可以降低流体翻越第一容液空间进入第二容液空间时的阻力,提高流体传输速度。
4.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第一容液空间和第二容液空间均为正六边形,使得每一个第一容液空间(或第二容液空间)的开口都与三个第二容液空间(或第一容液空间)的三分之一开口相对,使第一容液空间和第二容液空间的开口对位更加均匀整齐,能更好的为流体的流动进行引导,从而有利于高效率产生扰流和冲击,进而提高流体的混合和散热效率。
5.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在第一容液空间和第二容液空间的横截面形状为正六边形时,设置第一容液空间和第二容液空间侧壁的厚度b1大于0mm且小于3mm,高度大于0mm且小于1.5mm,第一容液空间和第二容液空间的两个平行内壁之间的距离b2大于0mm且小于20mm,能够获得更好的流体混合和换热效果。
6.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待换热单元包括第一换热面,固定在第一换热面上、且由若干个阵列排布的第一网格组成的第一网格结构,其中一个第一网格与第一换热面一起形成第一容液空间;第二换热面,以及固定在第二换热面上、且由若干个阵列排布的第二网格组成的第二网格结构,其中一个第二网格与第二换热面一起形成第二容液空间。网格结构以阵列排布的方式密集排布有多个网格,每一个网格都可与流通面构成容液空间,从而可以很方便的形成大量的容液空间,制造方便。网格结构可以采用蚀刻的方式加工,也可以采用冲压的方式加工,加工方便。网格结构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可以通过钎焊或者原子扩散的方式进行结合,当使用原子扩散的方式进行结合时,无需使用任何焊料,且具有更强的耐腐蚀能力,无接触热阻,具有较强的承压能力,也适于二氧化碳的临界和超临界循环。
7.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在靠近输入区和/或输出区的第一网格结构和/或第二网格结构外壁上,还均匀设有若干导流筋,用于向通道区或输出区均匀分配流体。导流筋的设置不仅有利于流体更均匀的流过通道区,还有利于增强边缘位置的接触强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现有技术或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对现有技术或具体实施方式描述中所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中混合换热微通道反应器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反应液流道膜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换热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第二换热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第一换热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部分网格放大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4中A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8是第一网格结构与第二网格结构叠加后的局部结构图。
图9为支撑部与容液空间侧壁顶面平齐时的结构图。
图10为支撑部凸出于容液空间侧壁顶面时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01-分散混合构件,02-反应液流道模片,021-反应液流道,022-换热介质通孔,03-换热介质流道模片,031-反应液导通孔,032-换热介质流道,033-流入孔,034-流出孔,04-分散混合通道;
1-待换热单元,11-输入区,12-输出区,13-通道区,14-第一容液空间,15-第二容液空间,16-第一开口部分,17-第二开口部分,2-换热单元,30-安装标识,5-支撑部,6-导向筋,7-圆柱形结构,83-第三过孔,84-第四过孔,9-间隔板;101-第一待换热面,102-第二待换热面,103-第一网格结构,104-第一网格,105-第二网格结构,106-第二网格,100-第一面板,110-第一进口,120-第二进口,200-第二面板,210-第二出口,220-第二进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下述的实施例不是本实用新型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其他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器,如图3-5所示,包括:待换热单元1,至少为一个,包括相对设置以形成流通空间的第一换热面101和第二换热面102,所述流通空间包括输入区11,输出区12以及连接所述输入区11和所述输出区12的通道区13;所述输入区11适于同时接纳至少一种流体;所述输出区12适于与外接装置连通;所述通道区13用于为进入到所述输入区11的流体提供流入到所述输出区12的通道;在形成所述通道区13的所述第一换热面101上设有若干互不连通、且开口朝向所述第二换热面102的第一容液空间14,在形成所述通道区13的所述第二换热面102上设有若干互不连通、且开口朝向所述第一换热面101的第二容液空间15;一个所述第一容液空间14的开口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容液空间15的部分开口相对,一个所述第二容液空间15的开口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容液空间14的部分开口相对(重叠方式可参考图8所示);进入到所述输入区11的流体只能以先进入一个所述第一容液空间14,然后从与该所述第一容液空间14的开口相对的一个所述第二容液空间15的部分开口位置、流经该所述第一容液空间14的侧壁顶面,再进入该所述第二容液空间15的形式逐渐流到所述输出区12;换热单元2,至少为一个,与所述待换热单元1贴合设置,用于与所述待换热单元1进行换热。
具体的流动方向可参考图8所示,位于第一容液空间14内部的流体,在翻越形成其的侧壁的时候,会从第一开口部分16位置进入第二容液空间15,由于第二容液空间15除了朝向第一换热面101的开口之外没有其他出口,因而进入到第二容液空间15内部的流体会从第二开口部分17进入另一个第一容液空间14,如此重复进行,直至流至输出区12。
本实施例的换热器,来自不同位置的流体在流动的过程中,互相之间可以自由混合,混合效果好;流体在流动过程中充分翻转、冲击,产生大量扰流,并能够冲击所进入的第一容液空间14或第二容液空间15,从而大大加快了不同流体的混合效率,并增加了换热效率。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流体与众多第一容液空间14和第二容液空间15的周向内壁及上下面均接触,与现有技术相比,换热面积大大增加,更有利于流体的核态沸腾,从而使换热效率大大提升。另外,流体翻转、冲击前进的流动方式,能够进一步加剧流体的核态沸腾速度,从而更有利于换热效率的提升。
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可以用于多种流体的混合换热,多种流体混合反应时的换热,以及单一流体的单独换热。
第一容液空间14和第二容液空间15的侧壁上均设有支撑部5,设置在第一容液空间14侧壁上的支撑部5与设置在第二容液空间15侧壁上的支撑部5正对连接,从而对第一换热面101和第二换热面102提供稳定支撑,能够提高设备强度。进一步的将支撑部5设置为圆柱形,还有利于后期生产时的工艺结合,方便生产制造。
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容液空间14和第二容液空间15的横截面形状均为正六边形,支撑部5均匀布置在正六边形的三个角顶点位置。另外,第一容液空间14和第二容液空间15侧壁的厚度b1为1.5mm,高度为1mm,第一容液空间14和第二容液空间15的两个平行内壁之间的距离b2为10mm。
作为变形设计方案,第一容液空间14和第二容液空间15侧壁的厚度b1可以在0~3mm之间自由选择,高度在0~1.5mm之间自由选择,第一容液空间14和第二容液空间15的两个平行内壁之间的距离b2在0~20mm之间自由选择,均可以达到较好的混合和换热效果。
作为对第一容液空间14和所述第二容液空间15横截面形状的变形设计,其横截面形状还可以是三角形(尤其是正三角形),多边形(尤其是正多边形),以及圆形等。在所述第一容液空间14和第二容液空间15的横截面形状为正多边形时,支撑部5在第一容液空间14或第二容液空间15的侧壁上均匀布置。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所述支撑部5与所述第一容液空间14侧壁的顶面平齐,所述支撑部5与所述第二容液空间15侧壁的顶面平齐。作为变形设计方案,如图10所示,还可以设计支撑部5凸出第一容液空间14侧壁的顶面一定高度,或者设计支撑部5凸出第二容液空间15侧壁的顶面一定高度,以降低流体翻越第一容液空间14进入第二容液空间15(或相反)时的阻力,提高流体传输速度。
本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待换热单元1具体包括:第一换热面101;第一网格结构103,固定在所述第一换热面101上,由若干个阵列排布的第一网格104组成,一个所述第一网格104与所述第一换热面101一起形成所述第一容液空间14;第二换热面102;第二网格结构105,固定在所述第二换热面102上,由若干个阵列排布的第二网格106组成,一个所述第二网格106与所述第二换热面102一起形成所述第二容液空间15。
网格结构103,105以阵列排布的方式密集排布有多个网格104,106,每一个网格104,106都可与流通面101,102构成容液空间14,15,从而可以很方便的形成大量的容液空间14,15,制造方便。网格结构可以采用蚀刻的方式加工,也可以采用冲压的方式加工,加工方便。网格结构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可以通过钎焊或者原子扩散的方式进行结合,当使用原子扩散的方式进行结合时,无需使用任何焊料,且具有更强的耐腐蚀能力,无接触热阻,具有较强的承压能力,也适于二氧化碳的临界和超临界循环。
为保证第一换热面101和第二换热面102的正确安装,在第一换热面101和第二换热面102上均设有安装标识30,仅在第一换热面101和第二换热面102上的安装标识30完全对齐时,第一换热面101和第二换热面102上网格结构的相对位置关系才符合要求,因而当第一换热面101和第二换热面102的安装标识30没有对齐时,可提醒工人重新安装,避免错装。本实施例中,安装标识30为设置在第一换热面101和第二换热面102边缘位置的半圆形通孔,人们也可以根据需求制作其他形状的安装标识。
如图7所示,在靠近所述输入区11和输出区12的所述第一网格结构103和所述第二网格结构105外壁上,还均匀设有若干导流筋6,用于向所述通道区13或所述输出区12均匀分配流体。导流筋6的设置不仅有利于流体更均匀的流过通道区13,还有利于增强边缘位置的接触强度。进一步的,在所述导流筋6的末端还设置有圆柱形结构7,且控制筋间距b4≤b1+b2,筋宽b3≥b1,圆柱形结构7的直径满足条件:0.5d1<d2<5d1。
本实施例图3中示例性的画出了一层待换热单元1与一层换热单元2结合的情形,然而在实际使用中,待换热单元1与换热单元2可以有多层,当待换热单元1和换热单元2均有多层时,所述待换热单元1与所述换热单元2间隔层叠设置;且不同层的所述待换热单元1之间并联设置,不同层的所述换热单元2之间并联设置。
所述换热单元2具有换热液输入区,换热液输出区以及连接所述换热液输入区和所述换热液输出区的换热液流道;换热液流道的设置方式可以是现有的设置方式,也可以参考通道区13设置,本实施例中,换热液流道的设置方式与通道区13类似,不再重复描述。
所述换热单元2上设有分别与所述输入区11、所述输出区12连通,却不与所述换热液流道连通的第一过孔、第二过孔,不同层的所述待换热单元1通过所述第一过孔和所述第二过孔并联设置。
所述待换热单元1上设有分别与所述换热液输入区、所述换热液输出区连通,却不与所述通道区13连通的第三过孔83、第四过孔84,不同层的所述换热单元2通过所述第三过孔83和所述第四过孔84并联设置。
在相邻的所述待换热单元1和所述换热单元2之间还设有间隔板9,所述间隔板9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过孔相对的第一穿孔,与所述第二过孔相对的第二穿孔,与所述第三过孔83相对的第三穿孔,以及与所述第四过孔84相对的第四穿孔。间隔板9的设置,能够有效避免流体与换热液的混合。
如图3所示,在由待换热单元1和换热单元2叠加形成的工作层外侧,还设有第一面板100和第二面板200,其中第一面板100上设有用于向输入区11输入不同类型流体的第一进口110,和向外界输出混合后的混合液的第一出口120,第二面板200上设有用于向换热液输入区输入换热液的第二进口220,以及向外界输出使用后的换热液的第二出口210。
本实施例中换热器的使用过程如下:
首先,向第二换热液入口220输入换热液(如水、盐溶液、乙二醇、三氯乙烯或其他载冷剂),换热液进入换热液输入区后,经换热液流道逐渐向换热液输出区流动,并在此过程中,对贴近换热单元2的待换热单元1进行换热;
其次,向第一流体入口110同时注入至少一种流体(在同时注入多种流体时可采用多通接头),流体进入输入区11后,经通道区13向输出区12流动,在此过程中,流体不断翻滚混合,与换热单元2进行充分换热;
当同时有多个待换热单元1并联设置时,从第一流体入口110注入的流体会经设在换热单元2上的第一过孔,设在间隔板9上的第一穿孔,同时向多个待换热单元1的输入区11流动,从而使多个待换热单元1同时启动工作;流经混合通道区13的混合流体会经设在换热单元2上的第二过孔,设在间隔板9上的第二穿孔汇合,集中排出。
在多个待换热单元1并联设置时,多个换热单元也可以并联设置,从第二换热液入口220输入的换热液经设在待换热单元1上的第三过孔83、第四过孔84,设在隔板9上第三穿孔、第四穿孔,同时向多个换热单元2的换热液输入区流动,从而使多个换热单元2同时启动工作,流经换热液流道的换热液会经设在待换热单元1上的第四过孔84,设在隔板9上的第四穿孔汇合,集中排出。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4)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待换热单元(1),至少为一个,包括相对设置以形成流通空间的第一换热面(101)和第二换热面(102),所述流通空间包括输入区(11),输出区(12)以及连接所述输入区(11)和所述输出区(12)的通道区(13);
所述输入区(11)适于同时接纳至少一种流体;
所述输出区(12)适于与外接装置连通;
所述通道区(13)用于为进入到所述输入区(11)的流体提供流入到所述输出区(12)的通道;在形成所述通道区(13)的所述第一换热面(101)上设有若干互不连通、且开口朝向所述第二换热面(102)的第一容液空间(14),在形成所述通道区(13)的所述第二换热面(102)上设有若干互不连通、且开口朝向所述第一换热面(101)的第二容液空间(15);一个所述第一容液空间(14)的开口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容液空间(15)的部分开口相对,一个所述第二容液空间(15)的开口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容液空间(14)的部分开口相对;
进入到所述输入区(11)的流体只能以先进入一个所述第一容液空间(14),然后从与该所述第一容液空间(14)的开口相对的一个所述第二容液空间(15)的部分开口位置、流经该所述第一容液空间(14)的侧壁顶面,再进入该所述第二容液空间(15)的形式逐渐流到所述输出区(12);
换热单元(2),至少为一个,与所述待换热单元(1)贴合设置,用于与所述待换热单元(1)进行换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液空间(14)和/或第二容液空间(15)的横截面形状为三角形,多边形或圆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液空间(14)和所述第二容液空间(15)的侧壁上设有支撑部(5),设置在所述第一容液空间(14)侧壁上的支撑部(5)与设置在所述第二容液空间(15)侧壁上的支撑部(5)正对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5)与所述第一容液空间(14)侧壁的顶面平齐,或凸出一定高度;和/或,所述支撑部(5)与所述第二容液空间(15)侧壁的顶面平齐,或凸出一定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5)为圆柱形。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液空间(14)和/或所述第二容液空间(15)的横截面形状为正多边形,所述支撑部(5)在所述第一容液空间(14)和/或所述第二容液空间(15)侧壁上均匀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液空间(14)和/或第二容液空间(15)为正六边形;所述支撑部(5)均匀布置在所述正六边形的三个角顶点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液空间(14)和/或第二容液空间(15)侧壁的厚度b1大于0mm且小于3mm,高度大于0mm且小于1.5mm,所述第一容液空间(14)和/或第二容液空间(15)的两个平行内壁之间的距离b2大于0mm且小于20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待换热单元(1)包括:
第一换热面(101);
第一网格结构(103),固定在所述第一换热面(101)上,由若干个阵列排布的第一网格(104)组成,一个所述第一网格(104)与所述第一换热面(101)一起形成所述第一容液空间(14);
第二换热面(102);
第二网格结构(105),固定在所述第二换热面(102)上,由若干个阵列排布的第二网格(106)组成,一个所述第二网格(106)与所述第二换热面(102)一起形成所述第二容液空间(15)。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靠近所述输入区(11)和/或输出区(12)的所述第一网格结构(103)和/或所述第二网格结构(105)外壁上,还均匀设有若干导流筋(6),用于向所述通道区(13)或所述输出区(12)均匀分配流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流筋(6)的末端还设有圆柱形结构(7)。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待换热单元(1)与所述换热单元(2)间隔层叠设置;
不同层的所述待换热单元(1)之间并联设置,和/或,不同层的所述换热单元(2)之间并联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单元(2)具有换热液输入区,换热液输出区以及连接所述换热液输入区和所述换热液输出区的换热液流道;
所述换热单元(2)上设有分别与所述输入区(11)、所述输出区(12)连通,却不与所述换热液流道连通的第一过孔、第二过孔,不同层的所述待换热单元(1)通过所述第一过孔和所述第二过孔并联设置;
和/或,所述待换热单元(1)上设有分别与所述换热液输入区、所述换热液输出区连通,却不与所述通道区(13)连通的第三过孔(83)、第四过孔(84),不同层的所述换热单元(2)通过所述第三过孔(83)和所述第四过孔(84)并联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相邻的所述待换热单元(1)和所述换热单元(2)之间还设有间隔板(9),所述间隔板(9)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过孔相对并连通的第一穿孔,与所述第二过孔相对并连通的第二穿孔,与所述第三过孔(83)相对并连通的第三穿孔,以及与所述第四过孔(84)相对并连通的第四穿孔。
CN201620266686.3U 2016-03-31 2016-03-31 一种换热器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4824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266686.3U CN205482443U (zh) 2016-03-31 2016-03-31 一种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266686.3U CN205482443U (zh) 2016-03-31 2016-03-31 一种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482443U true CN205482443U (zh) 2016-08-17

Family

ID=566465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266686.3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482443U (zh) 2016-03-31 2016-03-31 一种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48244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74765A (zh) * 2016-03-31 2016-06-15 杭州沈氏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
CN110012640A (zh) * 2019-02-21 2019-07-12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具有开孔间壁的微通道冷板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74765A (zh) * 2016-03-31 2016-06-15 杭州沈氏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
CN110012640A (zh) * 2019-02-21 2019-07-12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具有开孔间壁的微通道冷板及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74765B (zh) 一种换热器
CN104409114B (zh) 一种用于池式强迫循环反应堆的流量分配装置
CN202792697U (zh) 一种平行流换热器
CN205482443U (zh) 一种换热器
CN207299621U (zh) 一种布液器及降膜蒸发器
CN105977426A (zh) 一种带有液冷箱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及其液冷箱
CN103697752B (zh) 一种用于平板水膜换热的冷却水布水器
CN203024619U (zh) 壳管式管式换热器
CN111043881A (zh) 具有二次分配功能的板式换热器
CN107192067B (zh) 一种卧式蓄冷罐布水装置
CN201540057U (zh) 一体式自增强紧凑式一次表面换热板及其构成的流道结构
CN106918258A (zh) 一种蓄热换热器
CN101598517A (zh) 一体式自增强紧凑式一次表面换热板及其构成的流道结构
CN201666753U (zh) 一种用于板翅式换热器的带有曲面隔离板的封头
CN209155538U (zh) 一种scr脱硝烟气混合器及其系统
CN107504687B (zh) 一种多路并联扰流管式换热装置
CN212300071U (zh) 集流管及换热器
CN209978670U (zh) 一种燃气热水炉采暖用双层五管套管热交换器
CN107940737B (zh) 一种干式无翅片扰流热交换装置
CN205683987U (zh) 一种通道结构及具有其的反应器
CN206787117U (zh) 一种干式蒸发器
CN211012618U (zh) 一种开孔式树状翅片及换热器
CN201917054U (zh) 一种四锅筒纵置式强制循环燃油气热水锅炉
CN105749833A (zh) 一种通道结构及具有其的反应器
CN207439232U (zh) 翅片和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17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