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413764U - 一种内盖清洗设备中的滚筒清洗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内盖清洗设备中的滚筒清洗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413764U
CN205413764U CN201620285094.6U CN201620285094U CN205413764U CN 205413764 U CN205413764 U CN 205413764U CN 201620285094 U CN201620285094 U CN 201620285094U CN 205413764 U CN205413764 U CN 2054137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er
inner cap
cage modle
cleaning equipment
inner c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28509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雷德赐
黄勇云
陈祥珍
黄团云
杨彬
罗竟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XIANGYUN BIO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XIANGYUN BIO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XIANGYUN BIO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NAN XIANGYUN BIO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28509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4137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4137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4137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leaning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内盖清洗设备中的滚筒清洗装置,包括一可带动其内的内盖一起旋转的笼型滚筒、一滚筒固定架以及一驱动机构,所述笼型滚筒可旋转地装设于所述滚筒固定架上,并且该笼型滚筒的输入端水平高度高于其输出端,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笼型滚筒传动连接。通过设置笼型滚筒,使得内盖能在笼型滚筒内受离心力的作用与笼型滚筒一起旋转并不断进行翻滚,所产生的振动使内盖中附着力较强的污垢得到松动,而已经失去附着力的污垢还能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甩出内盖;除此之外,在重力的作用下该内盖还会自动往该笼型滚筒处于低水平位的输出端移动,进而进入下一道工序。由此可得笼型滚筒的设置不仅能达到传送内盖的目的,更能达到除垢的目的。

Description

一种内盖清洗设备中的滚筒清洗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滚筒清洗装置,尤其是指一种内盖清洗设备中的滚筒清洗装置。
背景技术
内盖是一种广泛运用于一些需要密封的罐装、瓶装等产品中的内置包装物。银耳加工完后对其进行包装时如果不进行密封,容易受潮、发霉,影响产品质量,因此将银耳包装成罐装物或瓶装物等产品时,需要在其中添设内盖,以保证其密封性。
为了确保密封性,内盖往往需要与银耳直接接触,如果包装中的内盖未清洗干净,容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对内盖的清洗尤为重要。
现有对内盖的清洗,大多都是通过人工进行操作。如果内盖两面均为平面,清洗较为容易,但是如果内盖有一面或两面不平整,则清洗难度将大大提高,此时人工成本也将水涨船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良性发展。现如今,为了提高将内盖压设进罐装或瓶装等产品中的效率以及降低用户拆内盖的难度,难以将内盖统一设置成两面平整,因此势必需要一种专门用于清洗内盖的设备。
内盖由于其表面不平整,使得其边边角角上的污垢经过累积附着力极强,不仅人工难以进行清洗,现有设备也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内盖清洗设备中的滚筒清洗装置,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设备难以去除内盖中附着力强的污垢的缺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内盖清洗设备中的滚筒清洗装置,包括一可带动其内的内盖一起旋转的笼型滚筒、一滚筒固定架以及一驱动机构,所述笼型滚筒可旋转地装设于所述滚筒固定架上,并且该笼型滚筒的输入端水平高度高于其输出端,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笼型滚筒传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笼型滚筒包括两个分别位于其输入端与输出端的第一筒形架以及一侧壁上开设有复数个网状通孔的第二筒形架,两个所述第一筒形架通过所述第二筒形架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两个所述第一筒形架还通过复数根连接杆固定连接,且所述复数根连接杆呈环形阵列设置在所述第二筒形架的内侧壁上。
进一步的,所述滚筒固定架上装设有两个分别位于该滚筒固定架两侧的滚动轮组,每个滚动轮组均包括两个滚动轮,每个滚动轮的外周侧壁上均开设有一与该滚动轮同心的环形凹槽,两个所述第一筒形架分别通过一装设在其外侧壁上的嵌合部可滚动地嵌设在两个滚动轮组内。
进一步的,所述滚筒固定架包括一环形固定部,一所述第一筒形架可旋转地嵌设在所述环形固定部的内侧。
进一步的,一所述第一筒形架的的外侧还装设有一齿轮部,所述传动机构通过所述齿轮部与所述第一筒形架传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一装设在所述笼型滚筒下方的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通过一传动链条与所述齿轮部传动连接。
进一步的,还包括一控制柜,所述控制柜与所述驱动电机电路连接。
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用性强,通过设置笼型滚筒,使得内盖能在笼型滚筒内受离心力的作用与笼型滚筒一起旋转并不断进行翻滚,所产生的振动使内盖中附着力较强的污垢得到松动,而已经失去附着力的污垢还能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甩出内盖;除此之外,在重力的作用下该内盖还会自动往该笼型滚筒处于低水平位的输出端移动,进而进入下一道工序。由此可得笼型滚筒的设置不仅能达到传送内盖的目的,更能达到除垢的目的。
2、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开设有网状通孔的第二筒形架,使得内盖中的污垢能通过网状通孔甩出笼型滚筒,防止污垢残留在笼型滚筒中对后续的内盖造成二次污染。
3、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复数根连接杆,可以提高笼型滚筒的稳固性,增加其使用寿命。
4、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两个滚动轮组,使得笼型滚筒能够通过滚动轮组进行旋转,并且由于滚动轮组也会自行旋转,减少了笼型滚筒旋转所需的动力,节约了能源。
5、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环形固定部,可以提高笼型滚筒的稳定性,防止笼型滚筒在转动过程中滑出滚筒固定架,从而产生事故。
6、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将驱动电机设置在笼型滚筒下方,使得驱动电机不仅能与齿轮部传动连接,而且还能防止笼型滚筒向上或向两侧跑偏,提高笼型滚筒的稳固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内盖清洗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位于所述滚筒清洗装置输出端的第一筒形架的正视图。
图5为图1中位于所述滚筒清洗装置输出端的第一筒形架的侧视图。
图6为图1中所述内盖转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所述内盖清洗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中所述理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中B的放大示意图。
图10为图1中所述内盖清洗机的内部示意图。
图11为图7中C的放大示意图。
图12为图7中D的放大示意图。
图13为图1中所述喷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中所述喷淋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中所述水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中所述浸泡池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一种内盖清洗设备,包括物料传输装置1、过渡传输装置2、滚筒清洗装置3、浸泡装置4、内盖转移装置5、理盖装置6、内盖清洗机7、喷淋装置8以及水回收装置9。
上述组成部分中,物料传输装置1的输出端通过过渡传输装置2与滚筒清洗装置3的输入端连接;滚筒清洗装置3的输出端位于浸泡装置4的上方;内盖转移装置5装设于浸泡装置4的侧边上,并可将内盖由浸泡装置4内传送至理盖装置6的进料端;理盖装置6的出料端与内盖清洗机7的进料端连接;喷淋装置8装设于内盖清洗机7的上方;水回收装置9装设于内盖清洗机7的下方。按上述进行设置让内盖依次通过物料传输装置1、过渡传输装置2、滚筒清洗装置3、浸泡装置4、内盖转移装置5、理盖装置6、内盖清洗机7,使得操作人员只需将内盖放置在物料传输装置1中,内盖就能自动进行传送、清洗、回收,释放了大量的人力,大大降低了企业运营的成本。
参照图1和图2。物料传输装置1包括一倾斜传送带11,该倾斜传送带11的输入端111水平高度设置成低于其输出端112。这是由于要让物料传输装置1后续的滚筒清洗装置3得以实现其功能,该滚筒清洗装置3的输入端需要处于高水平位,因此物料传输装置的输出端112需要与之对应地处于高水平位,而让用户将内盖10放入位于高水平位的滚筒清洗装置,难度大、效率低,通过设置倾斜输送带11,使用户能够更容易地将待洗的内盖10堆放到倾斜输送带位于低水平位的输入端111,提高工作效率。
参照图1和图2。过渡传输装置2包括一倾斜滑槽21,该倾斜滑槽21的输入端水平高度高于其输出端,并且该倾斜滑槽21的输入端与倾斜传送带11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端穿过笼型滚筒31的输入端并延伸至笼型滚筒31内部且不与笼型滚筒31的内侧接触。通过设置倾斜滑槽21的输出端穿过笼型滚筒31的输入端并延伸至笼型滚筒内部,可以让内盖稳定地落入笼型滚筒中而不与笼型滚筒31内侧接触还能不由于摩擦而影响笼型滚筒的运行。
参照图1、图2、图3、图4和图5。滚筒清洗装置3包括一可带动其内的内盖一起旋转的笼型滚筒31、一滚筒固定架32以及一驱动机构33。其中,笼型滚筒31可旋转地装设于滚筒固定架32上,并且该笼型滚筒31的输入端水平高度高于其输出端;驱动机构33与笼型滚筒31传动连接。通过设置笼型滚筒31,使得内盖能在笼型滚筒内受离心力的作用与笼型滚筒一起旋转并不断进行翻滚,所产生的振动使内盖中附着力较强的污垢得到松动,而已经失去附着力的污垢还能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甩出内盖;除此之外,在重力的作用下该内盖还会自动往该笼型滚筒31处于低水平位的输出端移动,进而进入下一道工序。由此可得笼型滚筒的设置不仅能达到传送内盖的目的,更能达到除垢的目的。
参照图1、图2、图3、图4和图5。笼型滚筒31包括两个分别位于其输入端与输出端的第一筒形架311以及一侧壁上开设有复数个网状通孔的第二筒形架312,两个第一筒形架311通过所述第二筒形架312固定连接。通过设置开设有网状通孔的第二筒形架312,使得内盖中的污垢能通过网状通孔甩出笼型滚筒31,防止污垢残留在笼型滚筒中对后续的内盖造成二次污染。另外,两个第一筒形架311还通过复数根连接杆313固定连接,且复数根连接杆313呈环形阵列设置在第二筒形架312的内侧壁上。通过设置复数根连接杆313,可以提高笼型滚筒31的稳固性,增加其使用寿命。
参照图1、图2、图3、图4和图5。滚筒固定架32上装设有两个分别位于该滚筒固定架32两侧的滚动轮组34,每个滚动轮组34均包括两个滚动轮341,每个滚动轮的外周侧壁上均开设有一与该滚动轮同心的环形凹槽342,两个第一筒形架311分别通过一装设在其外侧壁上的嵌合部314可滚动地嵌设在两个滚动轮组34内。通过设置两个滚动轮组34,使得笼型滚筒31能够通过滚动轮组34进行旋转,并且由于滚动轮组34也会自行旋转,减少了笼型滚筒31旋转所需的动力,节约了能源。
参照图1、图2、图3、图4和图5。滚筒固定架32包括一环形固定部321,一第一筒形架311可旋转地嵌设在环形固定部321的内侧。通过设置环形固定部321,可以提高笼型滚筒31的稳定性,防止笼型滚筒31在转动过程中滑出滚筒固定架32,从而产生事故。
参照图1、图2、图3、图4和图5。一第一筒形架311的的外侧还装设有一齿轮部315,传动机构33通过该齿轮部315与第一筒形架311传动连接。传动机构33包括一装设在笼型滚筒31下方的驱动电机331,该驱动电机331通过一传动链条332与齿轮部315传动连接。另外,还包括一控制柜35,该控制柜35与驱动电机331电路连接。通过将驱动电机331设置在笼型滚筒31下方,使得驱动电机331不仅能与齿轮部315传动连接,而且还能防止笼型滚筒31向上或向两侧跑偏,提高笼型滚筒31的稳固性。
参照图1和图6。浸泡装置4包括一浸泡池41,浸泡池41位于笼型滚筒31输出端的下方并且该浸泡池41的侧边上装设有内盖转移装置5。
内盖转移装置5包括一对装设于一内部浸泡有内盖的浸泡池相对两侧边上的行走架51、一连接两个行走架51的滑动架52以及一可在该滑动架上滑动的抓盖机械手53。该抓盖机械手53又包括一可吸附内盖的真空吸盘531以及一可带动该真空吸盘531移动的机械手臂532以及一与真空吸盘531连通的真空发生器。真空发生器是利用正压气源产生负压的一种新型,高效,清洁,经济,小型的真空元器件,这使得在有压缩空气的地方,或在一个气动系统中同时需要正负压的地方获得负压变得十分容易和方便,其主要用途是与吸盘配合,进行各种物料的吸附,搬运,尤其适合于吸附易碎,柔软,薄的非铁,非金属材料或球型物体,由于真空发生器是一项现有技术,因此图中不再示出。通过设置抓盖机械手53,使得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控制抓盖机械手53完成对内盖的抓取与释放,取代了以往的人工操作,释放了大量的劳动力,且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利于企业的良性发展。另外,可将真空吸盘531设置为一真空海绵吸盘,真空海绵吸盘善于吸附表面凹凸不平或者有孔的材料,而且还内置真空发生器,其搬运系统成本低廉、吸板垫磨损后可迅速进行更换,简便快捷,因此设置真空海绵吸盘,可以进一步提高抓盖机械手的工作效率。
参照图1和图6。机械手臂532包括一升降机构以及一横移机构。该横移机构可滑动地装设在滑动架52上,而滑动架52包括一对相互平行的第一导轨521,该第一导轨521的长度大于两个行走架51之间的间距,并且抓盖机械手53可通过第一导轨521行走至浸泡池41外侧。该滑动架521上装设有与该第一导轨521平行的第一丝杆以及驱动该第一丝杆动作的横移电机,该第一丝杆与横移电机可装设在第一导轨521的下方、上方或者侧边上,由于这是现有技术,因此其具体位置图中未示出。横移机构包括一架设在一对第一导轨521上的横移底座5321,横移底座5321上装设有与第一丝杆配合使用的第一丝杆螺母(图中未示出);升降机构包括与横移机构底部,即横移底座5321的底部固定连接的缸筒5322以及活塞杆5323,活塞杆5323上端与位于缸筒内部的活塞连接、下端与真空吸盘531连接。如此使得真空吸盘531能够通过升降机构与横移机构上下传动连接。通过设置横移机构与升降机构,使得抓盖机械手53能通过升降机构到浸泡池中抓取内盖再将其搬运至侵泡池外,全程实现内盖转移的自动化,还能减少人工转移时对内盖造成损伤的几率。并且通过设置可在第一导轨上移动的横移底座5321,使得抓盖机械手53能够移动至其他位置抓取内盖,扩大了其可抓取的范围。
参照图1和图6。内盖转移装置5还包括两个分别装设在浸泡池41两侧的第二导轨54、一与第二导轨54平行的第二丝杆以及驱动该第二丝杆动作的行走电机,该第二丝杆与行走电机可装设在第二导轨54的下方、上方或者侧边上,由于这是现有技术,因此其具体位置图中未示出。两个行走架51分别架设在两个第二导轨54上,并且一行走架上装设有与第二丝杆配合使用的第二丝杆螺母(图中未示出)。通过设置可在第二导轨54上行走的行走架51,使得行走架51能够带动滑动架52行走,也即带动抓盖机械手53行走,从而进一步扩大抓盖机械手53可抓取的范围,让抓盖机械手53可以到达浸泡池41内的每个角落。另外,抓盖机械手53不仅可以作用在将内盖从浸泡池41搬运到理盖装置6的过程中。由于通过滚筒清洗装置3落到浸泡池41中的内盖不一定能平均分配到浸泡池中的各个角度,因此有时需要人工拨动使内盖平均分布在浸泡池中,这样会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为了节省人力,此时可通过抓盖机械手53抓取浸泡池中内盖分布密集度高的位置处的内盖,并将该内盖搬运至内盖分布密集度低的位置,使内盖都能得到充分的浸泡。
参照图1、图7、图8和图9。理盖装置6包括一可传送内盖的水平传送带61以及一拨盖毛刷62,水平传送带61包括一进料端611以及一出料端612,出料端612连接有内盖清洗机7。拨盖毛刷62装设于进料端611与出料端612之间,并且该拨盖毛刷62的底端与水平传送带61上表面之间的距离为一内盖的厚度。通过设置拨盖毛刷62,使得不规则叠放在水平传送带61上的内盖能在拨盖毛刷62的拨动下分开,水平且不堆叠地从拨盖毛刷62下方通过,进入下一道程序,解决了用内盖清洗机7对内盖进行清洗时由于多个内盖叠加会造成部分内盖清洁度不佳的问题。
参照图1、图7、图8和图9。拨盖毛刷62包括一毛刷辊621以及复数个呈环形阵列装设在该毛刷辊621外侧的拨盖组件622,并且毛刷辊621底端的切向速度方向与水平传送带61的上平面传送方向相反。通过设置毛刷辊621,并使毛刷辊底端的切向速度方向与水平传送带61的上平面传送方向相反,可以使得拨盖毛刷能将堆叠在另外一个内盖上的内盖拨到后方的空位置上使其平放在水平传送带上继续传送,提高其传送效率。
参照图1、图7、图8和图9。拨盖组件622包括两块沿毛刷辊621长度方向设置的矩形板6211以及复数组夹设在两个矩形板之间的刷毛6212,该刷毛可设置为硬刷毛。通过设置两个矩形板6211和夹设其中的刷毛6212,可以让用户在单个或几个刷毛损坏时,只需要更换该损坏的刷毛,而不需要整个拨盖组件、甚至整个拨盖毛刷一起更换,降低了维护保养的成本。而设置刷毛为硬刷毛,使得拨盖毛刷在拨盖的过程中还能对内盖中较为顽固的污垢进行松动,利于下一阶段的清洗。另外,一矩形板上沿毛刷辊长度方向等间距地装设有复数个锁紧螺丝6213,且另一矩形板上与复数个锁紧螺丝对应地开设有复数个螺孔6214。通过设置锁紧螺丝和螺孔,增加了刷毛在两个矩形板之间的牢固度。
参照图1、图7、图10、图11和图12。内盖清洗机7包括均可传送并清洗内盖的一上层毛刷装置71和一下层毛刷装置72,上层毛刷装置与下层毛刷装置平行。其中,上层毛刷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第一传送毛刷机构711以及至少一个第一清洗毛刷机构712,并且该第一传送毛刷机构711与第一清洗毛刷机构712均依次连续布置;下层毛刷装置72包括至少一个第二传送毛刷机构721以及至少一个第二清洗毛刷机构722,并且该第二传送毛刷机构721与第二清洗毛刷机构722均依次连续布置,每个第一传送毛刷机构711的正下方均布置有一所述第二清洗毛刷机构722,每个第一清洗毛刷机构712的正下方均布置有一第二传送毛刷机构721。通过设置上层毛刷装置71与下层毛刷装置72,使得内盖10不仅能在上层毛刷装置71与下层毛刷装置72之间进行传送,而且内盖10的上下两面都能得到清洗,并且由于第一传送毛刷机构711的正下方布置第二清洗毛刷机构722,在第一清洗毛刷机构712正下方布置第二传送毛刷机构721,使得清洗与传送分工合作,既能得到稳定的传送,还能得到有效的清洗,使上层毛刷装置与下层毛刷装置都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不会出现资源和能源的浪费。
参照图1、图7、图10、图11和图12。复数个第一传送毛刷机构711均间隔设置,且相邻两个第一传送毛刷机构711之间均设置有一第一清洗毛刷机构712;复数个第二传送毛刷机构721均间隔设置,且相邻两个第二传送毛刷机构721之间均设置有一所述第二清洗毛刷机构722。第一传送毛刷机构711包括至少一个第一传送毛刷,第一清洗毛刷机构712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清洗毛刷,第二传送毛刷机构721包括至少一个第二传送毛刷,第二清洗毛刷机构722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清洗毛刷,第一传送毛刷与第一清洗毛刷均依次连续布置,第二传送毛刷与第二清洗毛刷也依次连续布置。最好的布置方式可以为:上层为连续四个第一清洗毛刷后,连续布置四个第一传送毛刷,再连续布置四个第一清洗毛刷,依此类推;下层为连续四个第二传送毛刷后,连续布置四个第二清洗毛刷,再连续布置四个第二传送毛刷,依此类推。通过将第一清洗毛刷机构712与第一传送毛刷机构711间隔设置,实现对内盖的间断清洗,让刚经过一个第一清洗毛刷机构712清洗过后的内盖中污垢能在经过第一传送毛刷机构711的传送过程中被排出,防止污垢影响下一轮的清洗,有利于提高内盖的清洁度。
参照图1、图7、图10、图11和图12。第一传送毛刷与第二传送毛刷均包括一第一旋转辊7111以及附着于该第一旋转辊外表面的硬刷毛7112,所述第一清洗毛刷与第二清洗毛刷均包括一第二旋转辊7121以及附着于该第二旋转辊外表面的软刷毛7122。通过设置硬刷毛与软刷毛,使得内盖的传送与清洗都能得到稳定和有效的进行,而且硬刷毛除了能进行传送,还能对内盖中顽固的污渍进行松动,有利于软刷毛的进一步清洗。另外,内盖清洗机7还包括第一电机与第二电机,第一电机与各个第一旋转辊7111传动连接,第二电机与各个第二旋转辊7121传动连接,并且第一旋转辊的转速小于所述第二旋转辊的转速,由于其连接方式为一现有技术,因此第一电机与第二电机在附图中不再示出。通过设置附着有硬刷毛7112的第一旋转辊7111转速小于附着有软刷毛7122的第二旋转辊7121转速,能够有效防止出现内盖传送的速度过快而得不到有效清洗的状况,保证内盖的清洁度。
参照图1、图7、图10、图11和图12。内盖清洗机的进料端装设有一可使内盖能由水平传送带61水平过渡到上层毛刷装置71与下层毛刷装置72之间的水平支架73以及一水平挡板74。其中,水平挡板74位于水平支架73上方,并且该水平挡板74与水平支架73之间的间距大于一个内盖10的厚度、小于两个内盖10的厚度之和,防止已经通过拨盖毛刷下方的内盖在后续传送过程中由于推挤又叠加在一起时,让相互叠加的多个内盖能在水平挡板74的作用下分开,而且也不会使内盖在通过水平挡板74与水平支架73之间时,受到水平挡板74下侧的摩擦而受损。通过设置水平支架73和水平挡板74,使得相互叠加的多个内盖在进入内盖清洗机7的进料端时,能在水平挡板74的阻挡下分开,防止相互叠加的内盖部分不能得到清洗,同时防止相互叠加的多个内盖在上层毛刷装置与下层毛刷装置中清洗时,由于相互挤压而受损,甚至损伤设备。
参照图1、图7、图10、图11和图12。内盖清洗机7的出料端装设有一可将内盖传送至内盖堆放处的梯形滑槽75,梯形滑槽75的长边侧水平高度高于其短边侧,并且该短边侧正对内盖堆放处100、长边侧正对下层毛刷装置72。通过设置梯形滑槽75,使得内盖10传送至内盖清洗机7的输出端后能自动进入梯形滑槽75,并通过该梯形滑槽75集中滑落到内盖堆放处100进行回收。
参照图1、图7、图10、图11和图12。内盖10可在该上层毛刷装置71与下层毛刷装置72之间水平传送,并且该内盖10的上侧与上层毛刷装置71的下端抵接、下侧与下层毛刷装置72的上端抵接,上层毛刷装置71下端的传送方向与下层毛刷装置72上端的传送方向均为由内盖清洗机的进料端朝向出料端,即与水平传送带61的传输方向一致。通过设置上层毛刷装置71下端与下层毛刷装置72上端分别内盖10的上下两侧抵接,可以有效防止内盖在传送过程中只受到其中一层毛刷装置的作用,从而无法得到同时传送与清洗的效果,保证了设备运行的可靠性。
参照图1、图7、图11、图12、图13和图14。喷淋装置8包括复数个间隔装设于内盖清洗机7上方的喷淋机构81,每个喷淋机构81均包括一排水管811以及复数个喷水口朝下的喷淋器812,复数个喷淋器812间隔装设于排水管811上并与该排水管811连通,而各个排水管811均与外界水源连通。通过设置喷淋机构81间隔布置,喷淋器812也间隔布置,可以减少清洗所需的水源量,而且还能让内盖在传送过程中始终能得到充分的清洗。另外,在喷淋器812的喷水口装设有一莲蓬状挡板813,使得水流到达莲蓬状挡板813时,受到挤压,压力增大,从而增加该莲蓬状挡板上孔洞中所喷出的水的喷射距离,且由于各个孔洞间隔分布,因此喷洒范围更广。
参照图1、图7、图11、图12、图13和图14。喷淋装置8还包括复数个装设于内盖清洗机7上端两侧的环形固定架82,每个排水管的两端分别可旋转地嵌设在两个分别位于该内盖清洗机两侧的环形固定架82内侧,并且排水管811可旋转的角度为0°~45°。通过将排水管811可旋转地嵌设在环形固定架82中,使得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操作排水管811旋转,使喷淋器812能将水喷到能取得最佳效果的位置。
参照图1、图7、图11、图12、图13和图14。喷淋装置8还包括一联动链条83以及一伺服电机84,每个排水管811外侧均装设有一传动齿部85,复数个传动齿部85通过联动链条83与伺服电机84传动连接。通过设置传动齿部85,使得伺服电机84能通过联动链条83同时控制各个排水管811不断转向,大大增加了喷淋的区域,进一步提高了清洗效果。
参照图1、图7、图15和图16。水回收装置9包括一装设于内盖清洗机1下方的蓄水池91、一滤水池92以及一连通蓄水池91与滤水池92的第一通水管93。第一通水管93上装设有一可将水由该蓄水池91排往滤水池92的电动阀94;蓄水池91内装设有一用于检测该蓄水池91内水位的水位传感器95;水位传感器95与所述电动阀94信号连接。通过设置水位传感器95,使得当蓄水池91内的水达不到水位传感器95能感应到的水位时,即内盖清洗机7未开始工作时,电动阀94不动作;当蓄水池91内的水达到水位传感器95能感应到的水位时,电动阀94能自动启动,将蓄水池91内的水排往滤水池92中进行过滤,以进行再利用,大大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降低了企业运营的成本。
参照图1、图7、图15图16。滤水池92包括进水口、出水口以及过滤机构,过滤机构装设于所述进水口与出水口之间。其中,进水口连通第一通水管93,出水口连通一第二通水管96,第二通水管96再进而与喷淋装置8、浸泡池41同时连通或者仅与喷淋装置8连通或者仅与浸泡池41连通,具体连通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附图中不再示出。另外,第二通水管上装设有一可将水由滤水池92内往上抽到喷淋装置8和/或浸泡池41的水泵97。通过将滤水池92的出水口连通喷淋装置8,使得喷淋装置8所喷出的用以清洗内盖的水,在清洗完后能在经过过滤之后再次返回到喷淋装置8中再次清洗内盖,如此循环利用,大大减少了清洗内盖所需要的水资源,整体上降低了设备运行所需的成本。同理,将滤水池92的出水口连通浸泡池41,也可以使清洗内盖的水资源得到充分的重复利用。
参照图1、图7、图15图16。过滤机构包括沿进水口朝向出水口的方向依次设置的一第一过滤网921以及一第二过滤网922,并且该第一过滤网921、第二过滤922网的网孔依次减小。通过设置第一过滤网921、第二过滤网922,使得进入滤水池92中的水能先通过第一过滤网921过滤掉较大的污垢,再通过第二过滤网922过滤掉较小的污垢,如此分层过滤可以提高过滤的效果。
参照图1、图7、图15和图16。滤水池92的内侧壁上装设有一与第一过滤网921相适配的第一插槽923以及一与第二过滤网922相适配的第二插槽924。通过设置第一插槽923与第二插槽924,使得当用户需要对第一过滤网921与第二过滤网922进行清洗时,只需将其从第一插槽923与第二插槽924中拔出即可,清洗完后再重新插入继续使用,降低了用户清洗滤水池的难度,减少了清洗所需的时间。另外,滤水池92的底部嵌设有一可水平抽拉的抽屉式底板925。通过设置抽屉式底板925,使得当用户需要对滤水池92的底部进行清洗时,只需要将该抽屉式底板925拔出进行清洗即可,清洗完后再重新插入继续使用,降低了用户清洗滤水池的难度,减少了清洗所需的时间。
参照图1、图7、图15和图16。滤水池92的下侧可连通第二过滤网922与出水口之间的位置装设有一排水龙头926。通过设置排水龙头926,不仅可以让用户在需要清洗滤水池92时能将水排出方便清洗,还能通过排水龙头926将水排至其他地方做其他用途,实现水资源的充分利用。
参照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图12、图13、图14、图15和图16。一种内盖清洗设备的清洗工艺,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一:
内盖10在由工作人员搬运到倾斜传送带11处于低水平位的输入端后,由该倾斜传送带11传送至其处于高水平位的输出端;
步骤二:
内盖10通过倾斜传送带11的输出端传送至倾斜滑槽21的输入端,并在重力的作用下滑送至该倾斜滑槽21处于低水平位的输出端,再落入笼型滚筒31内;
步骤三:
内盖10在笼型滚筒31内受离心力的作用与笼型滚筒31一起旋转并不断进行翻滚,而且在重力的作用下该内盖还会往该笼型滚筒31处于低水平位的输出端移动;
步骤四:
内盖10滑动至笼型滚筒31的输出端后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入浸泡池41内,并在浸泡池41内浸泡12h~36h;
步骤五:
浸泡完后,通过抓盖机械手53中机械手臂532控制真空吸盘531吸附浸泡池41内的内盖10,再将该内盖传送至水平传送带61的进料端;
步骤六:
不规则叠放在水平传送带61上的内盖10经过拨盖毛刷62的下端,并在拨盖毛刷62的拨动下水平叠放在水平传送带61上;
步骤七:
水平叠放的内盖10被传送至水平传送带61的输出端,再进入内盖清洗机7;
步骤八:
内盖10通过位于内盖清洗机7输入端的水平支架73进入上层毛刷装置71与下层毛刷装置72之间;
步骤九:
内盖10在上层毛刷装置71与下层毛刷装置72的的作用下被清洗并被传送至内盖清洗机7的输出端,最后通过位于该清洗机输出端的梯形滑槽75传送至内盖堆放处100。
通过这一清洗工艺,使得内盖的清洗实现自动化,不仅释放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对内盖的清洗更加全面、速度更快。虽然本实用新型会增加一定的设备运行成本,但却大大减少了人工成本,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清洗效率,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对企业的良性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Claims (8)

1.一种内盖清洗设备中的滚筒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可带动其内的内盖一起旋转的笼型滚筒、一滚筒固定架以及一驱动机构,所述笼型滚筒可旋转地装设于所述滚筒固定架上,并且该笼型滚筒的输入端水平高度高于其输出端,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笼型滚筒传动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内盖清洗设备中的滚筒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笼型滚筒包括两个分别位于其输入端与输出端的第一筒形架以及一侧壁上开设有复数个网状通孔的第二筒形架,两个所述第一筒形架通过所述第二筒形架固定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内盖清洗设备中的滚筒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筒形架还通过复数根连接杆固定连接,且所述复数根连接杆呈环形阵列设置在所述第二筒形架的内侧壁上。
4.如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内盖清洗设备中的滚筒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滚筒固定架上装设有两个分别位于该滚筒固定架两侧的滚动轮组,每个滚动轮组均包括两个滚动轮,每个滚动轮的外周侧壁上均开设有一与该滚动轮同心的环形凹槽,两个所述第一筒形架分别通过一装设在其外侧壁上的嵌合部可滚动地嵌设在两个滚动轮组内。
5.如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内盖清洗设备中的滚筒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滚筒固定架包括一环形固定部,一所述第一筒形架可旋转地嵌设在所述环形固定部的内侧。
6.如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内盖清洗设备中的滚筒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一所述第一筒形架的的外侧还装设有一齿轮部,所述传动机构通过所述齿轮部与所述第一筒形架传动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内盖清洗设备中的滚筒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一装设在所述笼型滚筒下方的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通过一传动链条与所述齿轮部传动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一种内盖清洗设备中的滚筒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控制柜,所述控制柜与所述驱动电机电路连接。
CN201620285094.6U 2016-04-08 2016-04-08 一种内盖清洗设备中的滚筒清洗装置 Active CN2054137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285094.6U CN205413764U (zh) 2016-04-08 2016-04-08 一种内盖清洗设备中的滚筒清洗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285094.6U CN205413764U (zh) 2016-04-08 2016-04-08 一种内盖清洗设备中的滚筒清洗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413764U true CN205413764U (zh) 2016-08-03

Family

ID=565211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285094.6U Active CN205413764U (zh) 2016-04-08 2016-04-08 一种内盖清洗设备中的滚筒清洗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41376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65341B (zh) 一种提高清洗效率的内盖清洗机
CN205413761U (zh) 一种内盖清洗设备中的内盖转移装置
CN106377934A (zh) 一种生活污水分离器
CN208393595U (zh) 一种河道漂浮物清洁装置
CN210248304U (zh) 一种辣椒清洗系统
CN105689299B (zh) 一种内盖清洗设备及其清洗工艺
KR100729343B1 (ko) 바닥자동청소시스템 및 바닥자동청소방법
CN205413753U (zh) 一种内盖清洗设备中的水回收装置
CN113600339A (zh) 一种垃圾分类设备
CN211945132U (zh) 一种具有清洁功能的污水处理用皮带输送装置
CN205633988U (zh) 一种具有吸尘装置的皮带输送机
CN206915788U (zh) 回转耙式格栅除污机
CN105996911A (zh) 一种家庭型扫地机
CN205413698U (zh) 一种内盖清洗设备
CN205413765U (zh) 一种提高清洗效率的内盖清洗机
CN205413764U (zh) 一种内盖清洗设备中的滚筒清洗装置
CN205413711U (zh) 一种内盖清洗设备中的理盖装置
CN205413754U (zh) 一种内盖清洗设备中的喷淋装置
CN206720137U (zh) 一种餐盘输送带固定状态解除机构
CN108771519A (zh) 集餐具除渣、清洗、分类、组合和包装于一体的装置
CN202438516U (zh) 全自动瓶外壁清洗干燥机
CN110000177A (zh) 一种中药吊篮自动清洗的设备
CN105862634A (zh) 一种垃圾捡拾装置
CN201733827U (zh) 小型薯类清洗机
CN207784217U (zh) 马铃薯刷皮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Lei Deci

Inventor after: Huang Yongyun

Inventor after: Chen Xiangzhen

Inventor after: Huang Xuanyun

Inventor after: Yang Bin

Inventor after: Luo Jingtong

Inventor before: Lei Deci

Inventor before: Huang Yongyun

Inventor before: Chen Xiangzhen

Inventor before: Huang Tuanyun

Inventor before: Yang Bin

Inventor before: Luo Jingt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