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400078U - 混凝土浇筑活动溜槽 - Google Patents
混凝土浇筑活动溜槽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400078U CN205400078U CN201620201884.1U CN201620201884U CN205400078U CN 205400078 U CN205400078 U CN 205400078U CN 201620201884 U CN201620201884 U CN 201620201884U CN 205400078 U CN205400078 U CN 20540007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hute
- recoverage
- baffle plate
- chute body
- self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On-Site Construction Work That Accompanies The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oncret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混凝土浇筑活动溜槽,包括呈倾斜状的主溜槽以及位于所述主溜槽的下倾斜端且能够与所述主溜槽分离的呈倾斜状的副溜槽,所述主溜槽的上倾斜端为放料端,所述副溜槽的下倾斜端为出料端。上述混凝土浇筑活动溜槽由于将活动溜槽设计为主溜槽和副溜槽分体式,主溜槽的体积、长度均大于副溜槽的体积和长度,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活动溜槽的应用领域更广,既适用于较小浇筑范围,又适用于较大浇筑范围;另外,本活动溜槽便于搬动,拼装灵活。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浇筑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混凝土浇筑活动溜槽。
背景技术
建筑施工领域中,混凝土浇筑指的是将混凝土浇筑入模直至塑化的过程,而混凝土浇筑一般采用泵车将混凝土输送至相应的位置进行浇筑,这种浇筑方式价格较为昂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市面上出现了一种混凝土浇筑溜槽,溜槽具有倾斜度,其断面呈U形,用于搁置在搭设好的架体上,混凝土从溜槽的上端顺流至下端,由下端流出进行浇筑。
然而,对于例如浅基坑的伐板基础和一些大型基础混凝土浇筑领域中,由于面积较大,需要将扩大溜槽的长度、高度等,如此便为工作人员移动溜槽时制造了困难,体积及重量的增加,导致移动的难度较大,并且,大体积、大长度的溜槽仅适用于大型浇筑领域中,对于一些小型的浇筑领域,该溜槽便不再适用。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适用不同浇筑范围、降低移动难度的混凝土浇筑活动溜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混凝土浇筑活动溜槽,包括呈倾斜状的主溜槽以及位于所述主溜槽的下倾斜端且能够与所述主溜槽分离的呈倾斜状的副溜槽,所述主溜槽的上倾斜端为放料端,所述副溜槽的下倾斜端为出料端。
作为优化,所述主溜槽包括第一架体以及设置于第一架体上呈倾斜状的主溜槽本体,所述副溜槽包括第二架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架体上呈倾斜状的副溜槽本体,所述第二架体的上倾斜端的高度与所述第一架体的下倾斜端的高度相匹配。
作为优化,在所述主溜槽本体的下倾斜端上设置有一自恢复挡板,该自恢复挡板能够在受到混凝土向下流动的力后向副溜槽本体的方向翻转,该自恢复挡板向下翻转后搭设于所述副溜槽本体的上倾斜端,用以衔接主溜槽本体与副溜槽本体;该自恢复挡板在未受到向副溜槽本体方向的推力时能够自动复位。
作为优化,在所述主溜槽本体的槽底上靠近下倾斜端的位置处向下设置有一凹槽,凹槽的长度与所述主溜槽本体的槽底宽度一致,并且该凹槽向主溜槽的下倾斜端的方向贯穿该下倾斜端,由此使得凹槽从主溜槽本体的宽度方向与外界连通;在凹槽内设置有一长度方向与所述凹槽的长度方向相匹配的横轴,在横轴上设置有复位弹簧,所述自恢复挡板设置于该横轴上并与复位弹簧连接;当所述自恢复挡板在受到混凝土向下流动的推力时,自恢复挡板压缩所述复位弹簧后向所述副溜槽本体的方向翻转;当所述自恢复挡板未受到向下推力时,所述复位弹簧复位从而使所述自恢复挡板复位。
作为优化,所述副溜槽本体与主溜槽本体的倾斜度一致,所述副溜槽与所述主溜槽拼接后,所述主溜槽本体的下倾斜端与所述副溜槽本体的上倾斜端呈同一倾斜面并相互衔接;所述副溜槽本体的上倾斜端相应于所述自恢复挡板的位置设置有用于容置所述自恢复挡板的容置槽,当所述自恢复挡板因受到混凝土向下推力而搭设于所述副溜槽本体的上倾斜端时,容置在该容置槽内以与所述副溜槽本体的槽底位于同一平面。
作为优化,所述第一架体及第二架体均包括两相对设置的侧架以及设置于两侧架之间且用于连接两侧架的若干第一横杆;所述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还均包括设置于两侧架上端且用于承载对应的溜槽本体的若干承重杆,若干承重杆等间距的沿侧架长度方向布置,每一承重杆的两端分别与相对的两侧架相连;布置后的承重杆呈阶梯状;承重杆与对应的两侧架形成U形框架,所述主溜槽本体和副溜槽本体分别搁置于第一架体的U形框架上和第二架体的U形框架上。
作为优化,所述两侧架均由若干第二横杆和立杆纵横交叉布置而形成,在侧架的一侧端至另一侧端的方向中,后一根立杆的高度低于前一根立杆的高度,由此使得若干立杆的顶端呈阶梯状,以使得所述侧架呈倾斜状;所述承重杆的数量与所述立杆的数量相对应,每一承重横杆的两端分别固定于两侧架上对应的两立杆上。
作为优化,每一根承重横杆至对应的立杆的顶端的距离均一致。
作为优化,在所述侧架的顶端设置有吊环。
作为优化,在所述主溜槽本体的各个外表面和副溜槽本体的各个外表面均设置有至少一长方木,所述长方木沿对应的溜槽本体的长度方向布置,带有所述长方木的主溜槽本体和副溜槽本体分别与对应的U形框架卡紧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浇筑活动溜槽,溜槽设计为分体式的两个溜槽,副溜槽最高高度低于主溜槽的最低高度,确保两个溜槽之间的过渡良好性,从而降低混凝土外流、外溅的机率。同时,由于现有技术中的溜槽的体积较大,不便于搬运或移动,因此本方案可以解决该问题,将溜槽设计为分体式结构,扩大了溜槽的应用范围,增加了它的通用性,在一些浇筑范围较小的领域中,可以将主溜槽或副溜槽单独使用,浇筑沿基坑边坡周围的混凝土。在一些浇筑范围较大的领域中,也可主溜槽和副溜槽配套合并使用,主溜槽在塔吊配合下可以四周摆动和移动。而副溜槽因体积较小,更便于工人随意移动。在基坑边坡不稳定的情况下,混凝土运输车无法尽可能的靠近基坑边坡,此时可以一个主溜槽和两个副溜槽同时配合使用,达到自流浇筑目的,节约泵送费用。在主溜槽的下倾斜端设置了自恢复挡板,在浇筑时,混凝土通过挡板顺流至副溜槽,降低混凝土由于高低落差而产生的飞溅、外流等问题,使得整体活动溜槽清洁度更高,并且能够降低混凝土的浪费,无需人工将挡板放下和恢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混凝土浇筑活动溜槽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混凝土浇筑活动溜槽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主溜槽的下倾斜端的断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见图1及图2,本实施例的混凝土浇筑活动溜槽,包括呈倾斜状的主溜槽1以及位于所述主溜槽1的下倾斜端且能够与所述主溜槽1分离的呈倾斜状的副溜槽2,所述主溜槽1的上倾斜端为放料端,所述副溜槽2的下倾斜端为出料端。本实施例中,所述主溜槽1和副溜槽2为分体式结构,在制作时分开制作,在使用时,仅需要将主溜槽1和副溜槽2拼接即可,即将副溜槽2移动至主溜槽1的下倾斜端处,使副溜槽2的上倾斜端位于主溜槽1的下倾斜端的正下方。在浇筑混凝土时,混凝土流入主溜槽1的上倾斜端,然后从主溜槽1的下倾斜端流入副溜槽2的上倾斜端,最后从副溜槽2的下倾斜端流至待浇筑位置处。使副溜槽2的上倾斜端位于主溜槽1的下倾斜端的正下方,它们的两端具有重合部分,因此,混凝土几乎无浪费的流入副溜槽2中。本方案中,将溜槽设计为分体式的两个溜槽,副溜槽2最高高度低于主溜槽1的最低高度,确保两个溜槽之间的过渡良好性,从而降低混凝土外流、外溅的机率。同时,由于现有技术中的溜槽的体积较大,不便于搬运或移动,因此本方案可以解决该问题,将溜槽设计为分体式结构,扩大了溜槽的应用范围,增加了它的通用性,在一些浇筑范围较小的领域中,可以将主溜槽1或副溜槽2单独使用,浇筑沿基坑边坡周围的混凝土。在一些浇筑范围较大的领域中,也可主溜槽1和副溜槽2配套合并使用,主溜槽1在塔吊配合下可以四周摆动和移动。而副溜槽2因体积较小,更便于工人随意移动。在基坑边坡不稳定的情况下,混凝土运输车无法尽可能的靠近基坑边坡,此时可以一个主溜槽1和两个副溜槽2同时配合使用,达到自流浇筑目的,节约泵送费用。可理解的,虽然本实施例中仅以一个副溜槽2进行举例进行说明,但是,在一些实施例中,浇筑范围更大的情况下,采用两个或多个副溜槽2首尾相拼(即使其中的一个副溜槽2与主溜槽1拼接,剩余的副溜槽2则首尾相拼),而形成较大的溜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副溜槽2的上倾斜端和主溜槽1的下倾斜端设置相互配合的卡接接续或者可拆卸连接结构,利用该结构将主溜槽和副溜槽连接在一起,同时还可防止在浇筑过程中混凝土流动力而产生的主副溜槽易分离等问题。
本实施例中,所述主溜槽1包括第一架体11以及设置于第一架体11上呈倾斜状的主溜槽本体12,所述副溜槽2包括第二架体21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架体21上呈倾斜状的副溜槽本体22,所述第二架体21的上倾斜端的高度与所述第一架体11的下倾斜端的高度相匹配,本例中,将副溜槽2放置于主溜槽1的下倾斜端时,副溜槽2由于其第二架体21的高度原因,副溜槽本体22的上倾斜端的高度低于主溜槽本体12的下倾斜端的高度,从而可以使副溜槽本体22的上倾斜端置于主溜槽本体12的下倾斜端的正下方。
为了节约制作时间,降低制作成本,所述第一架体11和第二架体21的制作方式均利用现场的钢管进行制作。
所述第一架体11及第二架体21均包括两相对设置的侧架以及设置于两侧架之间且用于连接两侧架的若干第一横杆31。若干第一横杆31间隔的沿侧架的长度方向布置。第一架体11和第二架体21还均包括设置于两侧架上端且用于承载对应的溜槽本体的若干承重杆32,若干承重杆32等间距的沿侧架长度方向布置,每一承重杆32的两端分别与相对的两侧架相连,布置后的承重杆32呈阶梯状;承重杆32与对应的两侧架形成U形框架,所述主溜槽本体12和副溜槽本体22分别搁置于第一架体11的U形框架上和第二架体21的U形框架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两侧架均由若干第二横杆33和若干立杆34纵横交叉布置而形成,在侧架的一侧端至另一侧端的方向中,后一根立杆34的高度低于前一根立杆34的高度,由此使得若干立杆34的顶端呈阶梯状,以使得所述侧架的顶面呈倾斜状。在该方案中,所述承重杆32的数量与所述立杆34的数量相对应,每一承重杆32的一端固定于对应架体的其中一侧架的对应立杆34上,另一端固定于相对的另一侧架的对应立杆34上。
本实施例中,位于同一侧架上的每相邻两杆立杆34中,它们之间的高度等差,即当前立杆34与前一根立杆34之间的高度差与后一根立杆34与当前立杆34的高度差相等,当溜槽本体12搁置在架体上时,这些立杆34顶端所在的高度与相应的溜槽的槽壁的高度均相匹配。
本实施例中,在所述侧架的顶端设置有吊环35,具体是在第一架体11最高的两根立杆34、最低的两根立杆34、第二架体21最高的两根立杆34、最低的两根立杆34上分别设置有吊环35。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在每一根立杆34的顶端均设置一吊环35,以方便在搬运时,根据活动溜槽的体积、重量来决定塔吊与哪几个吊环35配合。
所述主溜槽本体12与副溜槽本体22的断面形状相一致,均呈与上述U形框架卡紧配合或者涨紧配合的U形槽。在所述主溜槽本体12的各个外表面和副溜槽本体22的各个外表面均设置有至少一长方木36,所述长方木36沿对应的溜槽本体12的长度方向布置,带有所述长方木36的主溜槽本体12和副溜槽本体22分别与对应的U形框架卡紧配合,在将主溜槽本体12和副溜槽本体22安装在对应的架体上时,先将溜槽本体12放置于对应的U形框架上,然后通过工具施加向下的力,使得所述溜槽本体12卡紧于对应的U形框架上,防止溜槽本体12从架体上脱落。可理解的,在不同的实施例中,所述主溜槽本体12和副溜槽本体22还可以通过其他的连接方式连接于对应的架体上,例如通过螺栓连接、卡接等等。
本实施例的混凝土浇筑活动溜槽,由于将活动溜槽设计为主溜槽和副溜槽分体式,主溜槽的体积、长度均大于副溜槽的体积和长度,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活动溜槽的应用领域更广,既适用于较小浇筑范围(单独利用主溜槽或副溜槽进行浇筑),又适用于较大浇筑范围(将主溜槽和至少一个副溜槽拼接);另外,本活动溜槽便于搬动,拼装灵活。
请参见图3和图4,为本实用新型混凝土浇筑活动溜槽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混凝土浇筑活动溜槽包括与第一实施例结构或功能相同或相似的主溜槽、副溜槽。本实施例的混凝土浇筑活动溜槽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
本实施例所述副溜槽本体与主溜槽本体的倾斜度一致,所述副溜槽与所述主溜槽拼接后,所述主溜槽本体的下倾斜端与所述副溜槽本体的上倾斜端呈同一倾斜面并相互衔接。
除上述区别以外,本实施例中,还在所述主溜槽本体的下倾斜端上设置有一自恢复挡板,该自恢复挡板41能够在受到混凝土向下流动的力后向副溜槽本体的方向翻转,该自恢复挡板41向下翻转后搭设于所述副溜槽本体的上倾斜端,用以衔接主溜槽本体与副溜槽本体;该自恢复挡板41在未受到向副溜槽本体方向的推力时能够自动复位。
在所述主溜槽本体的槽底上靠近下倾斜端的位置处向下设置有一凹槽,凹槽的长度与所述主溜槽本体的槽底宽度一致,并且该凹槽向主溜槽的下倾斜端的方向贯穿该下倾斜端,由此使得凹槽从主溜槽本体的宽度方向与外界连通;在凹槽内设置有一长度方向与所述凹槽的长度方向相匹配的横轴,在横轴上设置有复位弹簧,所述自恢复挡板41设置于该横轴上并与复位弹簧连接;当所述自恢复挡板41在受到混凝土向下流动的推力时,自恢复挡板41压缩所述复位弹簧后向所述副溜槽本体的方向翻转;当所述自恢复挡板41未受到向下推力时,所述复位弹簧复位从而使所述自恢复挡板41复位。本例中,所述复位弹簧可为扭力弹簧。
所述副溜槽本体的上倾斜端相应于所述自恢复挡板41的位置设置有用于容置所述自恢复挡板41的容置槽(图未示出),当所述自恢复挡板41因受到混凝土向下推力而搭设于所述副溜槽本体的上倾斜端时,容置在该容置槽内以与所述副溜槽本体的槽底位于同一平面。
本实施例的混凝土浇筑活动溜槽,使主溜槽和副溜槽之间的过渡更好,将挡板设置在主溜槽的下倾斜端,在浇筑时,混凝土通过挡板顺流至副溜槽,降低混凝土由于高低落差而产生的飞溅、外流等问题,使得整体活动溜槽清洁度更高,并且能够降低混凝土的浪费。采用自恢复挡板41,无需人工将挡板放下和恢复。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混凝土浇筑活动溜槽,其特征在于:包括呈倾斜状的主溜槽以及位于所述主溜槽的下倾斜端且能够与所述主溜槽分离的呈倾斜状的副溜槽,所述主溜槽的上倾斜端为放料端,所述副溜槽的下倾斜端为出料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浇筑活动溜槽,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溜槽包括第一架体以及设置于第一架体上呈倾斜状的主溜槽本体,所述副溜槽包括第二架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架体上呈倾斜状的副溜槽本体,所述第二架体的上倾斜端的高度与所述第一架体的下倾斜端的高度相匹配。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凝土浇筑活动溜槽,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溜槽本体的下倾斜端上设置有一自恢复挡板,该自恢复挡板能够在受到混凝土向下流动的力后向副溜槽本体的方向翻转,该自恢复挡板向下翻转后搭设于所述副溜槽本体的上倾斜端,用以衔接主溜槽本体与副溜槽本体;该自恢复挡板在未受到向副溜槽本体方向的推力时能够自动复位。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凝土浇筑活动溜槽,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溜槽本体的槽底上靠近下倾斜端的位置处向下设置有一凹槽,凹槽的长度与所述主溜槽本体的槽底宽度一致,并且该凹槽向主溜槽的下倾斜端的方向贯穿该下倾斜端,由此使得凹槽从主溜槽本体的宽度方向与外界连通;在凹槽内设置有一长度方向与所述凹槽的长度方向相匹配的横轴,在横轴上设置有复位弹簧,所述自恢复挡板设置于该横轴上并与复位弹簧连接;当所述自恢复挡板在受到混凝土向下流动的推力时,自恢复挡板压缩所述复位弹簧后向所述副溜槽本体的方向翻转;当所述自恢复挡板未受到向下推力时,所述复位弹簧复位从而使所述自恢复挡板复位。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凝土浇筑活动溜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溜槽本体与主溜槽本体的倾斜度一致,所述副溜槽与所述主溜槽拼接后,所述主溜槽本体的下倾斜端与所述副溜槽本体的上倾斜端呈同一倾斜面并相互衔接;所述副溜槽本体的上倾斜端相应于所述自恢复挡板的位置设置有用于容置所述自恢复挡板的容置槽,当所述自恢复挡板因受到混凝土向下推力而搭设于所述副溜槽本体的上倾斜端时,容置在该容置槽内以与所述副溜槽本体的槽底位于同一平面。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凝土浇筑活动溜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架体及第二架体均包括两相对设置的侧架以及设置于两侧架之间且用于连接两侧架的若干第一横杆;所述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还均包括设置于两侧架上端且用于承载对应的溜槽本体的若干承重杆,若干承重杆等间距的沿侧架长度方向布置,每一承重杆的两端分别与相对的两侧架相连,布置后的承重杆呈阶梯状;承重杆与对应的两侧架形成U形框架,所述主溜槽本体和副溜槽本体分别搁置于第一架体的U形框架上和第二架体的U形框架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混凝土浇筑活动溜槽,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侧架均由若干第二横杆和立杆纵横交叉布置而形成,在侧架的一侧端至另一侧端的方向中,后一根立杆的高度低于前一根立杆的高度,由此使得若干立杆的顶端呈阶梯状,从而使得所述侧架呈倾斜状;所述承重杆的数量与所述立杆的数量相对应,每一承重横杆的两端分别固定于两侧架上对应的两立杆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混凝土浇筑活动溜槽,其特征在于:每一根承重横杆至对应的立杆的顶端的距离均一致。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混凝土浇筑活动溜槽,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侧架的顶端设置有吊环。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混凝土浇筑活动溜槽,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溜槽本体的各个外表面和副溜槽本体的各个外表面均设置有至少一长方木,所述长方木沿对应的溜槽本体的长度方向布置,带有所述长方木的主溜槽本体和副溜槽本体分别与对应的U形框架卡紧配合。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201884.1U CN205400078U (zh) | 2016-03-16 | 2016-03-16 | 混凝土浇筑活动溜槽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201884.1U CN205400078U (zh) | 2016-03-16 | 2016-03-16 | 混凝土浇筑活动溜槽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400078U true CN205400078U (zh) | 2016-07-27 |
Family
ID=564231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0201884.1U Active CN205400078U (zh) | 2016-03-16 | 2016-03-16 | 混凝土浇筑活动溜槽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400078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677188A (zh) * | 2016-08-26 | 2017-05-17 | 上海建工建集团有限公司 | 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及其施工方法 |
CN110396934A (zh) * | 2019-07-29 | 2019-11-01 | 中铁八局集团昆明铁路建设有限公司 | 一种现浇箱梁湿接缝混凝土浇筑系统及方法 |
-
2016
- 2016-03-16 CN CN201620201884.1U patent/CN205400078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677188A (zh) * | 2016-08-26 | 2017-05-17 | 上海建工建集团有限公司 | 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及其施工方法 |
CN106677188B (zh) * | 2016-08-26 | 2019-05-21 | 上海建工一建集团有限公司 | 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及其施工方法 |
CN110396934A (zh) * | 2019-07-29 | 2019-11-01 | 中铁八局集团昆明铁路建设有限公司 | 一种现浇箱梁湿接缝混凝土浇筑系统及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196235B (zh) | 一种可移动模板支撑桁架及其施工方法 | |
CN205400078U (zh) | 混凝土浇筑活动溜槽 | |
CN212614754U (zh) | 一种隧道水沟电缆槽移动模架 | |
CN205421939U (zh) | 混凝土浇筑溜槽结构 | |
CN203213019U (zh) | 长悬臂盖梁现浇施工支架体系 | |
CN205249982U (zh) | 一种组合式景观葡萄架 | |
CN202969278U (zh) | 桥梁骨架拼装用胎架 | |
CN201794305U (zh) | 电梯井筒模支撑装置 | |
CN204299146U (zh) | 一种烟囱顶部操作平台 | |
CN203347009U (zh) | 一种大跨度高性能钢结构 | |
CN209958495U (zh) | 一种仿古建筑的支撑结构 | |
CN204139066U (zh) | 一种钢板梁托架、施工用托架和施工用挂篮 | |
CN202542746U (zh) | 内爬塔式起重机的支撑结构 | |
CN208815988U (zh) | 一种横腹杆式预应力混凝土接触网支柱 | |
CN208604818U (zh) | 一种轻钢龙骨结构体系 | |
CN112360062A (zh) | 一种装配式建筑的立柱模块 | |
CN219490647U (zh) | 一种渡槽高排架结构 | |
CN211872478U (zh) | 一种道桥施工侧模板连接装置 | |
CN110424986A (zh) | 一种结构改进的隧道衬砌台车 | |
CN215926624U (zh) | 一种建筑施工架加固装置 | |
CN203144910U (zh) | 一种建筑施工用框架结构 | |
CN203846788U (zh) | 用于格构柱安装的安装控制器 | |
CN210887159U (zh) | 一种易维护拼接式新型梯形槽 | |
CN203666945U (zh) | 甲板片预制用可顶升垫墩装置 | |
CN211447807U (zh) | 一种悬空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用支撑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