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383928U - 转接座及具有其的微通道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转接座及具有其的微通道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383928U
CN205383928U CN201620133772.7U CN201620133772U CN205383928U CN 205383928 U CN205383928 U CN 205383928U CN 201620133772 U CN201620133772 U CN 201620133772U CN 205383928 U CN205383928 U CN 2053839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dapter
base section
heat exchanger
header
micro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13377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晓东
许晓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Sanhua Home Appliance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Sanhua Home Appliance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Sanhua Home Appliance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133772.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3839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3839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3839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转接座及具有其的微通道换热器,该转接座包括底座段和接管段,所述底座段具有与所述接管段连通的通孔;所述底座段为弯曲的板状结构,且所述底座段的底面能够与所述微通道换热器的集流管的管壁相贴合。该转接座的底座段设计为板状结构,相比现有技术,板状结构的底座段便于加工,且不受限于机加工,故可选用加工成本较低的其他方式,从而能够降低加工成本;另外,与现有技术相比,板状结构的底座段较为轻便,减轻了整个转接座的重量,便于装配,且能够节省材料,降低材料成本。

Description

转接座及具有其的微通道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转接座及具有其的微通道换热器。
背景技术
微通道换热器具有制冷效率高、体积小、重量轻和耐压能力强等特点,能够很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发展迅速。
在某些情况下,需要在微通道换热器的集流管处安装转接座,以便于连接进、出口管;比如,为了得到更好的换热性能,需要将进口开设在集流管的中间位置;再比如,因安装条件不同,需要将进、出口管的安装位置设置于集流管的侧管壁。
请参考图1,图1为现有一种转接座的结构示意图。
该转接座2’包括底座21’和接管22’,底座21’用于与微通道换热器的集流管连接,接管22’用于与微通道换热器的进口管或出口管连接。
该转接座2’通过机加工形成,加工成本较高,并且其底座21’笨重,在使用装配过程中有诸多不便,还浪费材料。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转接座,用于微通道换热器,包括底座段和接管段,所述底座段具有与所述接管段连通的通孔;所述底座段为弯曲的板状结构,且所述底座段的底面能够与所述微通道换热器的集流管的管壁相贴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接座具有下述技术效果:
转接座的底座段设计为板状结构,相比现有技术,板状结构的底座段便于加工,且不受限于机加工,故可选用加工成本较低的其他方式,从而能够降低加工成本;另外,与现有技术相比,板状结构的底座段较为轻便,减轻了整个转接座的重量,便于装配,且能够节省材料,降低材料成本。
所述底座段为板材冲压成型件。
所述接管段的轴线与所述通孔的中心线相交设置。
所述接管段的轴线与所述通孔的中心线重合。
所述接管段远离所述底座段的一端具有扩口。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集流管、连接管和转接座,所述转接座连通所述集流管和所述连接管;所述转接座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转接座,所述转接座的底座段与所述集流管管壁固定连接,所述转接座的接管段与所述连接管固定连接。
该微通道换热器具有上述转接座,故也具有相对应的技术效果。
所述集流管管壁具有接口,所述底座段的通孔与所述接口连通。
所述通孔与所述接口的形状、大小一致。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一种转接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转接座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转接座与集流管配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转接座应用于微通道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转接座另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转接座与集流管配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中部件名称与附图标记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如下所示:
转接座2’,底座21’,接管22’;
其中,图2至图6中部件名称与附图标记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如下所示:
转接座2a、2b,底座段21a、21b,接管段22a、22b;
集流管11,扁管12,翅片13,连接管14。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为便于理解和描述简洁,下文结合转接座及具有其的微通道换热器一并说明,有益效果部分不再重复论述。
请参考图2至图4,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转接座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转接座与集流管配合后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所示转接座应用于微通道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该实施例中,所述转接座2a用于微通道换热器,具体包括底座段21a和接管段22a,其中,底座段21a具有与接管段22a连通的通孔。
该方案中,底座段21a为弯曲的板状结构,并且底座段21a的底面能够与微通道换热器的集流管11的管壁相贴合,便于焊接。
该实施例中,微通道换热器包括两根集流管11和多根扁管12,其中,多根扁管12插接于两根集流管11之间,相邻两扁管12之间还设置有翅片13,以强化换热器与空气侧的换热效率。
集流管11内部还可以设有隔板(图中未示出),可以将所有的扁管12分成若干个流程,通过隔板的设置位置可合理分配每个流程的扁管12数目,以得到最佳的换热效率。
微通道换热器的安装条件不同,或者为了利于制冷剂的均匀分配,常常需要在集流管11的管壁开设接口安装转接座以连接进口或出口连接管。
如图4所示,转接座2a固接于集流管11的管壁,其中,转接座2a的底座段21a与集流管11管壁连接,接管段22a与连接管14连接,显然,为了使制冷剂流通,底座段21a的通孔与集流管11管壁开设的接口连通,从而将连接管14与集流管11连通,以便于制冷剂流动。
该实施例提供的转接座2a的底座段21a设计为板状结构,相比现有技术,板状结构的底座段21a方便加工,且不受限于机加工的形式,故可避免用机加工的方式加工,而选用加工成本较低的其他方式,从而能够降低加工成本;另外,与现有技术相比,板状结构的底座段21a的体积较小,比较轻便,减轻了转接座2a的整体重量,方便装配,且能够节省材料,降低材料成本。
具体的方案中,底座段21a优选为板材冲压成型件,也就是说,底座段21a通过冲压方式形成,该种方式既简便又可靠,成本也低。
具体的方案中,接管段22a的轴线s与底座段21a的通孔的中心线c相交设置,可结合图2和图3理解。
该种结构设计方式,在转接座2a与集流管11配合时,可改变接管段22a与集流管11的相对位置,以适应微通道换热器的不同装配需求。
通常,转接座2a与集流管11采取焊接的方式固定;上述结构的转接座2a与集流管11装配后,接管段22a的轴线与集流管11横截面的中心有一定偏差,如此设计,可以使转接座2a的底座段21a离扁管12与集流管11的接缝较远,避免底座段21a过于靠近扁管12而使焊料分布不均,也可避免转接座2a与集流管11过炉焊接后,影响扁管12与集流管11的接缝,确保产品的性能。
具体地,集流管11的接口与底座段21a的通孔的大小、形状一致,如此,可确保制冷剂的流量,装配时,使底座段21a的通孔对准集流管11管壁的接口。
实际中,集流管11的接口及底座段21a的通孔可以设置为圆孔,也可以设置为扁形孔等其他形状的孔。另外,接管段22a也可以设计为圆管结构,或扁管结构等其他结构,只要有利于制冷剂的流动,有助于提高换热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即可。
具体的方案中,接管段22a远离底座段21a的一端具有扩口,即接管段22a与连接管14连接的一端具有扩口。
扩口的设计有利于将连接管14安装入接管段22a的内腔,使组装更方便,从而降低生产难度,减少生产成本。
接管段22a与连接管14的固定连接可以选用焊接的方式,也可以选用过盈配合的方式,当然,还可以选用其他固接方式。
请参考图5和图6,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转接座另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转接座与集流管配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该实施例中,转接座2b也包括底座段21b和接管段22b,其中,底座段21b同样为弯曲的板状结构,并且底座段21b的底面能够与微通道换热器的集流管11的管壁相贴合
与前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该实施例中,接管段22b的轴线与底座段21b的通孔的中心线重合,该种结构的转接座2b与集流管11装配后,如图6所示,接管段22b的轴线通过集流管11横截面的中心。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微通道换热器的不同使用需求和安装环境等,选择相适配的转接座结构。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转接座及具有其的微通道换热器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转接座,用于微通道换热器,包括底座段和接管段,所述底座段具有与所述接管段连通的通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段为弯曲的板状结构,且所述底座段的底面能够与所述微通道换热器的集流管的管壁相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段为板材冲压成型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管段的轴线与所述通孔的中心线相交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管段的轴线与所述通孔的中心线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转接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管段远离所述底座段的一端具有扩口。
6.微通道换热器,包括集流管、连接管和转接座,所述转接座连通所述集流管和所述连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座为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转接座,所述转接座的底座段与所述集流管管壁固定连接,所述转接座的接管段与所述连接管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管管壁具有接口,所述底座段的通孔与所述接口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与所述接口的形状、大小一致。
CN201620133772.7U 2016-02-22 2016-02-22 转接座及具有其的微通道换热器 Active CN2053839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133772.7U CN205383928U (zh) 2016-02-22 2016-02-22 转接座及具有其的微通道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133772.7U CN205383928U (zh) 2016-02-22 2016-02-22 转接座及具有其的微通道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383928U true CN205383928U (zh) 2016-07-13

Family

ID=563508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133772.7U Active CN205383928U (zh) 2016-02-22 2016-02-22 转接座及具有其的微通道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38392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200285A1 (zh) * 2019-04-02 2020-10-08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扁管和具有其的换热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200285A1 (zh) * 2019-04-02 2020-10-08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扁管和具有其的换热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062927Y (zh) 壳管式换热器
CN202792697U (zh) 一种平行流换热器
CN203964456U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CN104864751A (zh) 一种带三角波纹流道的微通道板式换热器
CN205383928U (zh) 转接座及具有其的微通道换热器
CN201954846U (zh) 带单管导流的平行流换热器
CN201028900Y (zh) 一种新型平流行式冷凝器
CN204902329U (zh) 均匀布液的干式蒸发器
CN202372046U (zh) 一种管件连接结构
CN109405360A (zh) 一种用于新能源车热泵空调的单排室内冷凝器
CN202973667U (zh) 有均流管的汽车空调蒸发器
CN202869089U (zh) 具有入口法兰总成的平行流蒸发器
CN201666753U (zh) 一种用于板翅式换热器的带有曲面隔离板的封头
CN102840784B (zh) 散热圆管及换热器
CN203385243U (zh) 车用空调蒸发器
CN205352172U (zh) 集流管组件和具有该集流管组件的换热器
CN212931129U (zh)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加厚结构
CN209726877U (zh) 一种壳板式换热器
CN202974018U (zh) 一种双进口管微通道换热器结构
CN207963114U (zh) 换热结构、热交换设备和空调机组
CN203231591U (zh) 双回路过冷式平行流冷凝器
CN203069036U (zh) 一种换热器中用到的换热组件结构
CN102889816A (zh) 一种热交换器的氟气分接头
CN208186543U (zh) 一种具有dna双螺旋结构式盘管结构的风机盘管
CN203550347U (zh) 一种防掉片平行流冷凝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1105

Address after: 310018, No. 289-1, No. 12, Poplar Street, H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Patentee after: Sanhua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Inc.

Address before: 310018 -3, No. 12, No. 289, Baiyang street, H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Hangzhou, Zhejiang

Patentee before: HANGZHOU SANHUAJIA ELECTRO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