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376548U - 一种新型双玻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双玻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376548U CN205376548U CN201521078453.2U CN201521078453U CN205376548U CN 205376548 U CN205376548 U CN 205376548U CN 201521078453 U CN201521078453 U CN 201521078453U CN 205376548 U CN205376548 U CN 20537654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ncapsulating material
- groove
- glass plate
- utility
- mod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双玻组件,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前玻璃板、上层封装材料、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下层封装材料及背玻璃板,前玻璃板的下表面圆周边缘呈上凹状形成上凹槽,而所述背玻璃板的上表面圆周边缘呈下凹状形成下凹槽,所述上凹槽和下凹槽之间形成间隙,所述间隙由封装材料填充以使前玻璃板和背玻璃板之间形成密闭空间。本实用新型与现有使用胶带或仅利用EVA粘结方式相比,增强了光伏组件的密封效果,降低了透水率,减少了光伏组件损伤,提高了光伏组件性能。另外,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无需增加设备,操作方便快捷,提高了光伏组件的封装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双玻组件。
背景技术
太阳能电池发电利用根据光生伏特效应原理,太阳电池将太阳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太阳能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充分的清洁性、绝对的安全性、相对的广泛性、确实的长寿命和免维护性、资源的充足性及潜在的经济性等优点,在长期的能源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传统晶体硅太阳能组件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玻璃板、上层封装材料(EVA树脂)、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下层封装材料(EVA树脂)及背板,由于背板具有一定的透水率,透过背板的水汽使劣质的EVA树脂很快分解析出醋酸,导致光伏组件内部发生电化学腐蚀,增加了太阳能组件出现PID衰减和蜗牛纹发生的几率。
双玻组件的背板因为采用玻璃板(称为背玻璃板),因此,可有效降低透水率,但是,由于背玻璃板周边无有效封装,水汽可通过前、背玻璃板之间的间隙渗入到光伏组件内部,所以仍然会出现光伏组件损伤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能够有效降低透水率、进而减少光伏组件损伤、操作方便快捷、可提高光伏组件封装效率的新型双玻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措施来实现:一种新型双玻组件,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前玻璃板、上层封装材料、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下层封装材料及背玻璃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玻璃板的下表面圆周边缘呈上凹状形成上凹槽,而所述背玻璃板的上表面圆周边缘呈下凹状形成下凹槽,所述上凹槽和下凹槽之间形成间隙,所述间隙由封装材料填充以使前玻璃板和背玻璃板之间形成密闭空间。
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表面圆周边缘呈上凹状的前玻璃板和上表面圆周边缘呈下凹状的背玻璃板相对放置,在两个玻璃板之间留有间隙,使用封装材料填充该间隙,与现有使用胶带或仅利用EVA粘结方式相比,增强了光伏组件的密封效果,降低了透水率,减少了光伏组件损伤,提高了光伏组件性能。另外,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无需增加设备,操作方便快捷,提高了光伏组件的封装效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封装材料为硅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前玻璃板和背玻璃板均采用超白布纹镀膜钢化玻璃。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推荐方式,所述下凹槽的横截面为“∟”形,所述背玻璃板和前玻璃板呈镜像设置。
本实用新型所述上凹槽的顶面距离前玻璃板的下表面1.0~1.5mm,下凹槽的底面距离背玻璃板的上表面1.0~1.5mm,上凹槽和下凹槽的宽度均为4~6mm。
本实用新型所述上层封装材料和下层封装材料均采用EVA树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显著的效果:
⑴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表面圆周边缘呈上凹状的前玻璃板和上表面圆周边缘呈下凹状的背玻璃板相对放置,在两个玻璃板之间留有间隙,使用封装材料填充该间隙,与现有使用胶带或仅利用EVA粘结方式相比,增强了光伏组件的密封效果,降低了透水率,减少了光伏组件损伤,提高了光伏组件性能。
⑵本实用新型无需增加设备,操作方便快捷,提高了光伏组件的封装效率。
⑶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适于广泛推广和适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其中,1—前玻璃板,2—上层封装材料,3—单体电池片,4—下层封装材料,5—背玻璃板,6—硅胶,11—上凹槽,51—下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双玻组件,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前玻璃板1、上层封装材料2、晶体硅太阳能电池3、下层封装材料4及背玻璃板5,前玻璃板1的下表面圆周边缘呈上凹状形成上凹槽11,而背玻璃板5的上表面圆周边缘呈下凹状形成下凹槽51,上凹槽11和下凹槽51之间形成间隙,间隙由封装材料填充以使前玻璃板1和背玻璃板5之间形成密闭空间。
在本实施例中,封装材料具体采用硅胶6,前玻璃板1和背玻璃板5均采用超白布纹镀膜钢化玻璃。上层封装材料2和下层封装材料4均采用EVA树脂。下凹槽51的横截面为“∟”形,背玻璃板5和前玻璃板1呈镜像设置,即背玻璃板5和前玻璃板1的尺寸、规格相同。上凹槽的顶面距离前玻璃板的下表面1.0~1.5mm,下凹槽的底面距离背玻璃板的上表面1.0~1.5mm,上凹槽和下凹槽的宽度均为4~6mm。
制作本实用新型的过程如下:
A、将前玻璃板1放置于工作平台上。
B、将上层封装材料2居中放置在前玻璃板1上。
C、将晶体硅太阳能电池3居中放置在上层封装材料2上。
D、将下层封装材料4居中放置在晶体硅太阳能电池3上。
E、将背玻璃板5居中放置在下层封装材料4上。
F、使用光伏行业主流普通层压机将叠层好的物料在高温高压下层压,使EVA充分交联。
G、使用打胶机将硅胶6填充在前玻璃板和背玻璃板的间隙中进行进一步封装。
按照上述实例结果表明双玻组件在现有通过EVA密封的基础上增加硅胶密封层,阻绝水汽由玻璃间间隙进入组件内部的可能性,提高了组件的密封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内容,按照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本实用新型各组成部件的形状及具体结构还具有其它的实施方式;封装材料除了采用硅胶,也可以采用其它具有相似性质的材料;上凹槽和下凹槽的具体形状也可以做适应性改变。因此,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出其它多种形式的修改、替换或变更,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权利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新型双玻组件,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前玻璃板、上层封装材料、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下层封装材料及背玻璃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玻璃板的下表面圆周边缘呈上凹状形成上凹槽,而所述背玻璃板的上表面圆周边缘呈下凹状形成下凹槽,所述上凹槽和下凹槽之间形成间隙,所述间隙由封装材料填充以使前玻璃板和背玻璃板之间形成密闭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双玻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材料为硅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双玻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玻璃板和背玻璃板均采用超白布纹镀膜钢化玻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双玻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凹槽的横截面为“∟”形,所述背玻璃板和前玻璃板呈镜像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双玻组件,其特征在于:上凹槽的顶面距离前玻璃板的下表面1.0~1.5mm,下凹槽的底面距离背玻璃板的上表面1.0~1.5mm,上凹槽和下凹槽的宽度均为4~6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双玻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封装材料和下层封装材料均采用EVA树脂。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1078453.2U CN205376548U (zh) | 2015-12-21 | 2015-12-21 | 一种新型双玻组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1078453.2U CN205376548U (zh) | 2015-12-21 | 2015-12-21 | 一种新型双玻组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376548U true CN205376548U (zh) | 2016-07-06 |
Family
ID=562588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1078453.2U Active CN205376548U (zh) | 2015-12-21 | 2015-12-21 | 一种新型双玻组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376548U (zh) |
-
2015
- 2015-12-21 CN CN201521078453.2U patent/CN20537654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183099B (zh) | 光伏与光热互补平板太阳能组件 | |
CN205335275U (zh) | 光伏组件 | |
CN101980370A (zh) | 一种无边框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封装方法 | |
CN101089325A (zh) | 透光夹层中空保温光伏节能建筑构件 | |
CN202434543U (zh) | 太阳电池双玻组件 | |
CN204029828U (zh) | 一种双面发电太阳能电池中空组件 | |
CN202452720U (zh) | 一种高效平板太阳能集热器 | |
CN203277427U (zh) | 一种透明薄层上面板的轻质光伏构件 | |
CN105845762B (zh) | 一种新型双玻太阳能组件及其封边方法 | |
CN105097973A (zh) | 一种抗pid耐风沙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 | |
CN202633353U (zh) | 一种硅胶密封封装的光伏电池封装板 | |
CN206293453U (zh) | 太阳能光伏组件 | |
CN104112783A (zh) | 高性能绝缘太阳能光伏光热一体化板芯及其制备方法 | |
CN205811944U (zh) | 一种光伏组件及光伏系统 | |
CN205376548U (zh) | 一种新型双玻组件 | |
CN203950818U (zh) | 低成本抗pid光伏组件 | |
CN201859877U (zh) | 一种太阳电池组件 | |
CN103035765A (zh) | 具有中空玻璃封装结构的聚光光伏组件 | |
CN207265952U (zh) | 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防错位的辅助工装 | |
CN204906297U (zh) | 一种双玻太阳能组件 | |
CN205407720U (zh) | 一种高耐候型光伏组件 | |
CN203288627U (zh) | Frp-双层真空玻璃光伏构件 | |
CN103367494A (zh) | 一种黑框光伏组件 | |
CN202957272U (zh) | 太阳能光电瓦 | |
CN203481255U (zh) | 一种无边框双玻硅晶太阳能组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