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361023U - 一种用于脱硝工艺的喷氨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脱硝工艺的喷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361023U
CN205361023U CN201620044840.2U CN201620044840U CN205361023U CN 205361023 U CN205361023 U CN 205361023U CN 201620044840 U CN201620044840 U CN 201620044840U CN 205361023 U CN205361023 U CN 2053610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mmonia
spraying device
flow tube
tube road
gas spray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04484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玉臣
孙朝辉
李瑛玉
阚伟
李山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China Petroleum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Corp
CNPC EastChina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China Petroleum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China Petroleum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Corp filed Critical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Priority to CN20162004484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3610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3610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3610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reating Waste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脱硝工艺的喷氨装置,属于脱硝装置领域。所述喷氨装置包括:壳体和用于喷射氨气的喷氨组件,壳体的一端设有烟气入口,壳体的另一端设有烟气出口,喷氨组件固定安装在壳体内且位于烟气入口的一端,喷氨装置还包括固定安装在壳体内的格栅组件,格栅组件位于喷氨组件的下方,格栅组件包括安装板和多排过流管道,安装板的外边与壳体的内侧壁垂直连接,多排过流管道分别垂直安装在安装板上,多个过流管道均为中空的管状结构且两端设有开口,各过流管道的一个开口分别通过安装板与烟气入口连通,各过流管道的另一个开口上分别设有挡板,挡板的中部设有通孔。本实用新型使得带有氮氧化物的烟气与氨气均匀混合。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脱硝工艺的喷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脱硝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脱硝工艺的喷氨装置。
背景技术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是一种常见的脱硝工艺,其被广泛应用于火电厂的脱硝工序中,该脱硝工艺通常需要使用喷氨装置来实现。现在常见的喷氨装置通常包括壳体、喷氨管道和催化剂层,喷氨管道位于壳体的顶部,催化剂层位于壳体的底部,带有氮氧化物的烟气从壳体的顶部进入,在壳体内与喷氨管道喷出的氨气混合,混合后的烟气与位于壳体底部的催化剂层产生化学反应,使得氨气将氮氧化物还原成氮气和水,从而达到对烟气脱硝的目的。然而,由于炼油厂的脱硝工序与火电厂的脱硝工序存在一定的差异,当使用常见的用于火电厂的喷氨装置来实现炼油厂的脱硝工序时,往往无法将氨气与带有氮氧化物的烟气混合均匀,导致脱硝不彻底。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常见的喷氨装置无法将氨气与带有氮氧化物的烟气混合均匀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脱硝工艺的喷氨装置。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脱硝工艺的喷氨装置,所述喷氨装置包括:壳体和用于喷射氨气的喷氨组件,所述壳体的一端设有烟气入口,所述壳体的另一端设有烟气出口,所述喷氨组件固定安装在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烟气入口的一端,所述喷氨装置还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壳体内的格栅组件,所述格栅组件位于所述喷氨组件的下方,所述格栅组件包括安装板和多排过流管道,所述多排过流管道相互间隔布置,所述安装板的外边与所述壳体的内侧壁垂直连接,所述多排过流管道分别垂直安装在所述安装板上,所述多个过流管道均为中空的管状结构且两端设有开口,各所述过流管道的一个所述开口分别通过所述安装板与所述烟气入口连通,各所述过流管道的另一个所述开口上分别设有挡板,所述挡板的中部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烟气出口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喷氨组件包括多个喷氨管道,所述多个喷氨管道与每排所述过流管道一一对应布置,每个所述喷氨管道的两端分别安装在所述壳体的一对内侧壁上,每个所述喷氨管道上均开设有多个喷氨口。
在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个所述喷氨管道上的多个所述喷氨口沿所述喷氨管道的长度方向等距间隔布置。
在本实用新型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个所述喷氨口处均设有喷头。
在本实用新型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同一所述喷氨管道上的每两个相邻所述喷头的间距为450mm至550mm。
在本实用新型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格栅组件还包括多个等距间隔布置的挡板条,所述多个挡板条分别与每排所述过流管道一一对应布置,所有所述挡板条均位于所述过流管道下方,每个所述挡板条的两端均分别与所述壳体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两个相邻所述挡板条的间距为100mm至150mm。
在本实用新型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个所述挡板条与各自对应的每排所述过流管道之间的距离为50mm至150mm。
在本实用新型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喷氨装置还包括高温过热器,所述高温过热器设于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挡板条的下方。
在本实用新型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喷氨装置还包括低温过热器,所述低温过热器设于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高温过热器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在壳体的烟气入口处安装喷氨组件,在喷氨组件的下方设置格栅组件,且格栅组件包括安装板和设置在安装板上的多排过流管道,多个过流管道均为中空的管状结构且两端设有开口,过流管道的一个开口通过安装板与烟气入口连通,在喷氨装置工作时,带有氮氧化物的烟气从烟气入口进入壳体,在壳体的上部与喷氨组件喷射出的氨气混合,烟气和氨气从一个开口进入过流管道,由于过流管道的另一个开口上设有挡板,所以混合后的气体会在过流管道内停留较长时间,使得烟气和氨气在过流管道内得到充分的混合,均匀混合后的烟气与氨气的混合气体经由挡板上的通孔向壳体的烟气出口流出,从而达到将带有氮氧化物的烟气与氨气均匀混合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喷氨装置的正视局部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喷氨管道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格栅组件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符号表示含义如下:
1-壳体,11-烟气入口,12-烟气出口,2-喷氨组件,21-喷氨管道,22-喷头,3-格栅组件,31-安装板,32-过流管道,33-挡板,34-挡板条,341-圆形挡板,4-高温过热器,5-低温过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脱硝工艺的喷氨装置,如图1所示,喷氨装置包括:壳体1和用于喷射氨气的喷氨组件2,壳体1的一端设有烟气入口11,壳体1的另一端设有烟气出口12,喷氨组件2固定安装在壳体1内且位于烟气入口11的一端,喷氨装置还包括固定安装在壳体1内的格栅组件3,格栅组件3位于喷氨组件2的下方,格栅组件3包括安装板31和多排过流管道32,多排过流管道32相互间隔布置,安装板31的外边与壳体1的内侧壁垂直连接,多排过流管道32分别垂直安装在安装板31上,多个过流管道32均为中空的管状结构且两端设有开口,各过流管道32的一个开口分别通过安装板31与烟气入口11连通,各过流管道32的另一个开口上分别设有挡板33,挡板33的中部设有通孔(图未示),通孔与烟气出口12连通。
本实施例通过在壳体1的烟气入口11处安装喷氨组件2,在喷氨组件2的下方设置格栅组件3,且格栅组件3包括安装板31和设置在安装板31上的多排过流管道32,多个过流管道32均为中空的管状结构且两端设有开口,过流管道32的一个开口通过安装板31与烟气入口11连通,在喷氨装置工作时,带有氮氧化物的烟气从烟气入口11进入壳体1,在壳体1的上部与喷氨组件2喷射出的氨气混合,烟气和氨气从一个开口进入过流管道32,由于过流管道32的另一个开口上设有挡板33,所以混合后的气体会在过流管道32内停留较长时间,使得烟气和氨气在过流管道32内得到充分的混合,均匀混合后的烟气与氨气的混合气体经由挡板33上的通孔向壳体的烟气出口11流出,从而达到将带有氮氧化物的烟气与氨气均匀混合的目的。
本本实施例提供的喷氨装置应用于采用了“选择性催化还原法”的炼油厂催化裂化装置,经过实际应用,发现该喷氨装置能够使得氨气与带有氮氧化物的烟气均匀混合,以保证混合后的气体在经过脱硝催化剂时充分反应,提高了脱硝效率。经测量,烟气流经喷氨装置后,压降小于3kPa,脱硝后的烟气中的SO2含量小于30mg/Nm3、氮氧化物含量小于50mg/Nm3,尘含量小于30mg/Nm3
继续参见图1,在本实施例中,喷氨组件2包括多个喷氨管道21,多个喷氨管道21与每排过流管道32一一对应布置,每个喷氨管道21的两端均分别安装在壳体1的一对内侧壁上,每个喷氨管道21上均开设有多个喷氨口,从而增大了氨气的喷射面积。
具体地,每两个相邻的喷氨管道21的间隔可以为350mm至450mm。优选地,每两个相邻的喷氨管道21的间隔为400mm。
图2为喷氨管道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喷氨管道21的一端与用于喷射氨气的部件连通,另一端为密闭结构。
具体地,每个喷氨管道21上的多个喷氨口沿喷氨管道21的长度方向等距间隔布置。从而使得喷氨管道21能够均匀的喷射出氨气。
更具体地,每个喷氨口处均设有喷头22,喷头22用于引导氨气的喷射方向。
具体地,同一喷氨管道21上的每两个相邻喷头22的间距为450mm至550mm。优选地,两个相邻喷头22的间距为500mm。
更具体地,每个喷头22的喷嘴均朝向格栅组件3布置,以便于氨气与带氮氧化物的烟气在格栅组件3处混合。
图3为格栅组件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格栅组件3还包括多个等距间隔布置的挡板条34,多个挡板条34分别与每排过流管道32一一对应布置,所有挡板条34均位于过流管道32下方,每个挡板条34的两端均分别与壳体1连接,使得混合后的气体从过流管道32中排出后,被挡板条34阻挡,从而从挡板条34的两侧分流而出,进而使得从格栅组件3中排出的混合气体更为均匀。在上述实现方式中,挡板条34可以包括多个相互连接的圆形挡板341,圆形挡板341的的直径可以与过流管道32的直径相等,各圆形挡板341排列的方向与挡板条34的长度方向一致。
优选地,每个挡板条34分别与每排过流管道32一一对应布置,从而使得挡板条34能够更好的起到均匀分流混合后的气体的作用。
具体地,每两个相邻挡板条34的间距为100mm至150mm。优选地,每两个相邻挡板条34的间距可以为125mm。
具体地,每个挡板条34与各自对应的每排过流管道32之间的距离为50mm至150mm。优选地,每个挡板条34与各自对应的每排过流管道32之间的距离为100mm。
再次参见图1,在本实施例中,喷氨装置还包括高温过热器4,高温过热器4设于壳体1内且位于挡板条34的下方,高温过热器4用于对混合后的气体进行除湿操作,即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水分。
优选地,喷氨装置还包括低温过热器5,低温过热器5设于壳体1内且位于高温过热器4的下方,低温过热器5用于对混合气体进行更进一步地除湿操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脱硝工艺的喷氨装置,所述喷氨装置包括:壳体和用于喷射氨气的喷氨组件,所述壳体的一端设有烟气入口,所述壳体的另一端设有烟气出口,所述喷氨组件固定安装在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烟气入口的一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氨装置还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壳体内的格栅组件,所述格栅组件位于所述喷氨组件的下方,所述格栅组件包括安装板和多排过流管道,所述多排过流管道相互间隔布置,所述安装板的外边与所述壳体的内侧壁垂直连接,所述多排过流管道分别垂直安装在所述安装板上,所述多个过流管道均为中空的管状结构且两端设有开口,各所述过流管道的一个所述开口分别通过所述安装板与所述烟气入口连通,各所述过流管道的另一个所述开口上分别设有挡板,所述挡板的中部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烟气出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氨组件包括多个喷氨管道,所述多个喷氨管道与每排所述过流管道一一对应布置,每个所述喷氨管道的两端分别安装在所述壳体的一对内侧壁上,每个所述喷氨管道上均开设有多个喷氨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氨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喷氨管道上的多个所述喷氨口沿所述喷氨管道的长度方向等距间隔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喷氨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喷氨口处均设有喷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喷氨装置,其特征在于,同一所述喷氨管道上的每两个相邻所述喷头的间距为450mm至55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组件还包括多个等距间隔布置的挡板条,所述多个挡板条分别与每排所述过流管道一一对应布置,所有所述挡板条均位于所述过流管道下方,每个所述挡板条的两端均分别与所述壳体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喷氨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两个相邻所述挡板条的间距为100mm至150mm。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喷氨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挡板条与各自对应的每排所述过流管道之间的距离为50mm至150mm。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喷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氨装置还包括高温过热器,所述高温过热器设于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挡板条的下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喷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氨装置还包括低温过热器,所述低温过热器设于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高温过热器的下方。
CN201620044840.2U 2016-01-18 2016-01-18 一种用于脱硝工艺的喷氨装置 Active CN2053610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044840.2U CN205361023U (zh) 2016-01-18 2016-01-18 一种用于脱硝工艺的喷氨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044840.2U CN205361023U (zh) 2016-01-18 2016-01-18 一种用于脱硝工艺的喷氨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361023U true CN205361023U (zh) 2016-07-06

Family

ID=562789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044840.2U Active CN205361023U (zh) 2016-01-18 2016-01-18 一种用于脱硝工艺的喷氨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36102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108807Y (zh) 水平式scr脱硝反应装置
CN112657333B (zh) 喷氨均布装置及脱硝喷氨系统
US20170014761A1 (en) Flue ozone distributor applied in low-temperature oxidation denitrification technology and arrangement manner thereof
CN214051166U (zh) 喷氨均布装置及脱硝喷氨系统
US20150247637A1 (en) Flue gas purification device
KR101498178B1 (ko) 스월형 우레아 믹싱장치
CN205796965U (zh) 一种燃煤电厂烟气scr脱硝喷氨格栅结构
CN202410519U (zh) 烟气脱硝喷氨格栅
CN202860407U (zh) 一种全混合式喷氨元件
CN105065093B (zh) 一种scr系统及其混合器
CN205361023U (zh) 一种用于脱硝工艺的喷氨装置
CN108554147A (zh) 一种一体式臭氧脱硝反应器
CN105289348A (zh) 文丘里管式氨混合器
CN105617900A (zh) 用于活性炭吸附塔的氨气和空气混合装置
CN208542008U (zh) 一种一体式臭氧脱硝反应器
CN205252903U (zh) 逆流喷氨混合装置
CN104941437B (zh) 一种前置喷雾段的喷淋脱硫塔
CN106225504A (zh) 一种旋流膜气液混合换热吸收装置
WO2020010851A1 (zh) 复合式烟道臭氧分布系统
CN107126840B (zh) 一种烟气脱硫脱硝设备线
CN210125284U (zh) 一种脱硝用喷氨格栅装置
JP2005199184A (ja) 排煙脱硫装置
CN216604683U (zh) 一种烟气处理系统
CN205392168U (zh) 一种吸收塔浆液氧化装置
CN216024079U (zh) 一种湿法废气脱硫脱硝喷淋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100007 Dongzhimen North Street, Dongcheng District, Dongcheng District, Beijing

Co-patentee after: CHINA PETROLEUM ENGINEERING & CONSTRUCTION Corp.

Patentee after: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Address before: 100007 Dongzhimen North Street, Dongcheng District, Dongcheng District, Beijing

Co-patentee before: China Petroleum Engineering & Construction Corp.

Patentee before: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524

Address after: 100007 Dongzhimen North Street, Dongcheng District, Dongcheng District, Beijing

Co-patentee after: CNPC EAST CHINA DESIGN INSTITUTE CO.,LTD.

Patentee after: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Address before: 100007 Dongzhimen North Street, Dongcheng District, Dongcheng District, Beijing

Co-patentee before: CHINA PETROLEUM ENGINEERING & CONSTRUCTION Corp.

Patentee before: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