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350219U - 机动车的双离合变速器 - Google Patents

机动车的双离合变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350219U
CN205350219U CN201520876887.0U CN201520876887U CN205350219U CN 205350219 U CN205350219 U CN 205350219U CN 201520876887 U CN201520876887 U CN 201520876887U CN 205350219 U CN205350219 U CN 2053502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jackshaft
roller gear
level
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87688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贝恩德·谢佩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F Friedrichshafen AG
Original Assignee
ZF Friedrichshafen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F Friedrichshafen AG filed Critical ZF Friedrichshafen AG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3502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350219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0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3/08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 F16H3/087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gears
    • F16H3/093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gears with two or more countershafts
    • F16H3/097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gears with two or more countershafts the input and output shafts being aligned on the same axi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006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power being selectively transmitted by either one of the parallel flow path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0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3/08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 F16H3/087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gears
    • F16H3/093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gears with two or more countershafts
    • F16H2003/0933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gears with two or more countershafts with coaxial countershaf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003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forward speeds
    • F16H2200/006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forward speeds the gear ratios comprising eight forward spee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0082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reverse speeds
    • F16H2200/0086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reverse speeds the gear ratios comprising two reverse spee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动车的双离合变速器,带有第一输入轴和同轴布置的第二输入轴,其在传动侧经由输入恒定级与中间轴传动连接,第一中间轴构造为空心轴且同轴地覆于第二中间轴之上,第一中间轴划分为两个能经由第一联接切换元件彼此抗相对转动连接的区段,存在用于切换前进挡的四个圆柱齿轮级和用于切换倒挡的反向圆柱齿轮级,第四圆柱齿轮级在第一区段与输出轴之间,第二和第三圆柱齿轮级在第二区段与输出轴之间,第一和反向圆柱齿轮级在第二中间轴与输出轴之间,第一输入恒定级从动轮构造为空套轮且能转动地支承在第二中间轴上且能经由第二联接切换元件与第一区段抗相对转动连接,第二区段借助第三联接切换元件能与第二中间轴抗相对转动连接。

Description

机动车的双离合变速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离合变速器。
背景技术
在由驱动发动机和变速器组成的驱动单元在机动车中前置纵向安装的情况下,变速器的输出轴优选布置在与变速器的一个输入轴或多个输入轴共同的几何轴线中。在带有布置在中心的第一输入轴和构造为空心轴以及同轴地覆于第一输入轴之上布置的第二输入轴的双离合变速器中,输出轴的为此需要的同轴布置可以按如下方式实现,即,输入轴分别经由输入恒定级与配属的中间轴传动连接或可以与之形成传动连接。为了换挡,中间轴可以分别经由多个能分别通过换挡元件切换的圆柱齿轮级有选择地与输出轴传动连接。此外,在该布置中,通常可以通过第一输入轴和输出轴的直接的抗相对转动的(drehfest)连接来切换直接挡位。
在这种类型的双离合变速器的普遍公知的第一基础实施方案中,中间轴彼此轴线平行地且在径向上彼此间隔开地布置,并且与输出轴轴线平行地且在径向上间隔开地布置。在这种类型的双离合变速器的由US4463621A公知的实施方式中,能切换的圆柱齿轮级布置在不同的齿轮平面中。圆柱齿轮级的空套轮分别以能转动的方式支承在输出轴上,并且可以通过配属的换挡元件抗相对转动地与该输出轴连接。经由布置在中心的第一输入轴与输出轴之间的联接切换元件可以切换直接挡位。针对四个前进挡和一个倒挡,该公知的双离合变速器总共需要六个齿轮平面。
与之不同的是,在由DE10335262A1公知的双离合变速器中,五个圆柱齿轮级和反向圆柱齿轮级分别在利用布置在输出轴上的共同的固定轮或空套轮的情况下成对地布置在共同的齿轮平面中。反向圆柱齿轮级的两个靠外的齿轮构造为空套轮,由此,三个可能的倒挡中的两个可以切换为迂回挡位。针对七个前进挡和三个倒挡,该公知的双离合变速器总共具有七个齿轮平面。
在这种类型的双离合变速器的普遍公知的第二基础实施方式中,配属于第二输入轴的第二中间轴与输出轴轴线平行地且在径向上间隔开地布置,并且配属于第一输入轴的第一中间轴构造为空心轴且同轴地覆于第二中间轴之上地布置。
在由DE19939819C1公知的这种类型的双离合变速器中,能切换的圆柱齿轮级布置在不同的齿轮平面中。圆柱齿轮级的空套轮分别以能转动的方式支承在输出轴上,并且可以通过配属的换挡元件抗相对转动地与该输出轴连接。借助布置在中心的第一输入轴与输出轴之间的联接切换元件可以切换直接挡位。针对六个前进挡和一个倒挡,该公知的双离合变速器总共需要八个齿轮平面。
而在这种类型的双离合变速器的由DE10332210A1公知的另一实施方式中,配属于第一输入轴的第一输入恒定级的从动轮构造为空套轮,其以能转动的方式支承在第一中间轴上,并且可以经由第一联接切换元件抗相对转动地与该第一中间轴连接。此外,第一中间轴可以通过第二联接切换元件抗相对转动地与第二中间轴连接。通过两个联接切换元件,布置在第一中间轴与输出轴之间的圆柱齿轮级交替地与第一或第二输入恒定级传动连接,并且因此分别用于切换两个挡位。针对六个前进挡和一个倒挡,该公知的双离合变速器总共需要六个齿轮平面。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提出一种开头提到的相应于第二基础实施方式的结构类型的双离合变速器,其在紧凑的尺寸的情况下具有至少七个前进挡和一个倒挡。前进挡在顺序切换中应该是能动力换挡的,并且至少在中间或更高的挡位中具有递进的挡位分级(Gangabstufung)。
该任务的解决方案利用如下双离合变速器来实现。
因此,本实用新型以如下用于机动车的双离合变速器为出发点,该双离合变速器带有布置在中心的第一输入轴和构造为空心轴且同轴地覆于第一输入轴之上布置的第二输入轴,其中,两个输入轴在驱动侧可以分别经由摩擦离合器与驱动发动机的传动轴连接,其中,两个输入轴在传动侧分别经由包括驱动轮以及从动轮的输入恒定级分别与中间轴传动连接或可以与之形成传动连接,其中,中间轴可以分别经由多个能分别借助换挡元件切换的圆柱齿轮级有选择地与同轴于第一输入轴且与其轴向相邻地布置的输出轴传动连接,并且其中,第一中间轴构造为空心轴并且同轴地覆于第二中间轴之上地布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在该双离合变速器中还规定,第一中间轴划分为轴向驱动侧的第一区段和轴向从动侧的第二区段,它们可以借助第一联接切换元件抗相对转动地彼此连接,以及存在用于切换前进挡的四个圆柱齿轮级和用于切换倒挡的反向圆柱齿轮级,这四个圆柱齿轮级的传动比随着序号的增大而减小,以及第四圆柱齿轮级布置在第一中间轴的第一区段与输出轴之间,第二和第三圆柱齿轮级布置在第一中间轴的第二区段与输出轴之间,并且第一圆柱齿轮级和反向圆柱齿轮级布置在第二中间轴与输出轴之间,以及与第二输入恒定级相比,第一输入恒定级具有更高的传动比,以及第一输入恒定级的从动轮构造为空套轮,其以能转动的方式支承在第二中间轴上并且可以借助第二联接切换元件抗相对转动地与第一中间轴的第一区段连接,以及存在第三联接切换元件,借助该第三联接切换元件,第一中间轴的第二区段可以抗相对转动地与第二中间轴连接。
通过这样构建的双离合变速器,存在的圆柱齿轮级和反向圆柱齿轮级可以交替地与两个输入恒定级传动连接,并且因此不仅经由第一摩擦离合器和第一输入轴而且经由第二摩擦离合器和第二输入轴来切换。
一方面,第一中间轴为此划分为轴向驱动侧的第一区段和轴向从动侧的第二区段,它们可以通过第一联接切换元件抗相对转动地彼此连接。另一方面,第一输入恒定级的构造为空套轮的从动轮为此可以经由第二联接切换元件抗相对转动地与第一中间轴的第一区段连接,并且第一中间轴的第二区段可以经由第三联接切换元件抗相对转动地与第二中间轴连接。四个圆柱齿轮级和反向圆柱齿轮级因此可以与两个输入恒定级中的每一个形成传动连接,从而可以切换八个前进挡和两个倒挡。然而,理论上可能的、能通过闭合第一摩擦离合器和接入第一和第二联接切换元件以及第三圆柱齿轮级的换挡元件来切换的挡位在此由于传动冲突而没有被使用。所有前进挡在从挡位n切换到挡位n+1或挡位n-1时是能动力换挡的。两个倒挡同样是能动力换挡的。
为了可以在中间或更高的挡位中实现期望的递进的挡位分级,两个输入恒定级具有如下这么大的传动比分级(iE1/iE2),并且前四个圆柱齿轮级具有如下这样递进的传动比分级(iZ1/iZ2>iZ2/iZ3>iZ3/iZ4),即,使得前四个挡位交替地利用经过第一或第二输入恒定级并且成对地依次经由第一或第二圆柱齿轮级的动力流来切换,并且第五挡位利用经由第一输入恒定级以及第四圆柱齿轮级的动力流来切换,第六挡位利用经由第二输入恒定级和第三圆柱齿轮级的动力流来切换,以及最高挡位利用经由第二输入恒定级和第四圆柱齿轮级的动力流来切换。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双离合变速器的第一变型设计方案中,两个输入恒定级的和前四个圆柱齿轮级的传动比(iE1、iE2、iZ1至iZ4)被确定为使得在第一挡位与第四挡位之间存在有在很大程度上等比的挡位分级,在第三挡位与第六挡位之间存在有在很大程度上递进的挡位分级(iG3/iG4>iG4/iG5>iG5/iG6),并且在第五挡位与最高挡位之间再次存在有在很大程度上等比的挡位分级(iGn/iGn+1=常数)。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双离合变速器的第二变型设计方案中,输入恒定级和前四个圆柱齿轮级的传动比被确定为使得在第一挡位与第四挡位之间存在有在很大程度上等比的挡位分级(iGn/iGn+1=常数),在第三挡位与最高挡位之间存在有在很大程度上递进的挡位分级(iGn/iGn+1>iGn+1/iGn+2)。
为了在第六挡位与第七挡位之间的能动力换挡的切换而规定,第一输入轴可以经由第四联接切换元件抗相对转动地与输出轴连接,由此,双离合变速器扩展出能切换的配属于第一摩擦离合器和第一输入轴的直接挡位。
为了将直接挡位排入第六挡位与最高挡位(第八挡位)之间作为第七挡位,输入恒定级和前四个圆柱齿轮级的传动比被确定为使得能借助第四联接切换元件切换的直接挡位(第七挡位)与第六挡位相比具有更低的传动比,并且与最高挡位(第八挡位)相比具有更高的传动比,并且使得该直接挡位以在很大程度上等比的挡位分级(iG6/iG7=iG7/iG8)或者在很大程度上递进的挡位分级(iG6/iG7>iG7/iG8)列入第六挡位与最高挡位(第八挡位)之间作为第七挡位。
第二圆柱齿轮级和第三圆柱齿轮级可以按任意的轴向顺序布置在第一中间轴的第二区段与输出轴之间。同样,第二圆柱齿轮级和第三圆柱齿轮级的空套轮本身可以任意布置在第一中间轴的第二区段上或输出轴上。然而,为了节省换挡促动器而有利的是,第二和第三圆柱齿轮级的空套轮共同地并且相邻地布置在输出轴上或第一中间轴的第二区段上,这是因为第二和第三圆柱齿轮级的换挡元件可以组合成双换挡元件。
第一圆柱齿轮级和反向圆柱齿轮级同样可以按任意的轴向顺序布置在第二中间轴与输出轴之间。同样,第一圆柱齿轮级和反向圆柱齿轮级的空套轮本身可以任意布置在第二中间轴上或输出轴上。但是优选地,第一圆柱齿轮级和反向圆柱齿轮级的空套轮共同地并且相邻地布置在输出轴上或第二中间轴上,这是因为这些圆柱齿轮级的换挡元件由此可以同样有利地组合成双换挡元件。
附图说明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说明书附带了包括多个实施例的附图。其中:
图1以示意性的侧视图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构造的双离合变速器的第一实施方式;
图2a以缩小的侧视图示出根据图1的双离合变速器;
图2b示出根据图2a的双离合变速器的动力流示意图;
图3以示意性的侧视图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构造的双离合变速器的第二实施方式;
图4a以缩小的侧视图示出根据图3的双离合变速器;
图4b示出根据图4a的双离合变速器的动力流示意图;
图5a以表格示出根据图1和图2a或根据图3和图4a的双离合变速器的具有示例性的第一挡位传动比的换挡示意图;
图5b示出根据图1和图2a或根据图3和图4a的双离合变速器的由根据图5a的第一挡位传动比得到的挡位分级曲线;
图6a以表格示出根据图1和图2a或根据图3和图4a的双离合变速器的具有示例性的第二挡位传动比的换挡示意图;
图6b示出根据图1和图2a或根据图3和图4a的双离合变速器的由根据图6a的第二挡位传动比得到的挡位分级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实用新型构造的在图1中以示意性侧视图描绘出的双离合变速器1.1的第一实施方式具有在中心布置的第一输入轴5和构造为空心轴的且同轴地覆于第一输入轴5之上布置的第二输入轴6。在驱动侧,两个输入轴5、6可以分别经由摩擦离合器K1、K2与未详细示出的例如构造为内燃机的驱动发动机的传动轴2连接。摩擦离合器K1、K2是双离合器设备3的组成部分,该双离合器设备具有抗相对转动地与驱动发动机的传动轴2连接的离合器壳4。
在传动侧,两个输入轴5、6分别经由具有驱动轮7、9和从动轮8、10的输入恒定级E1、E2分别与中间轴11、14传动连接,或可以与之形成传动连接。两个中间轴11、14可以分别经由多个能分别通过换挡元件A、B、C、D、E切换的圆柱齿轮级Z1、Z2、Z3、Z4、ZR有选择地与输出轴26传动连接,该输出轴与第一输入轴5同轴且轴向相邻地布置。第一中间轴11构造为空心轴且同轴地覆于第二中间轴14之上地布置,以及划分为轴向驱动侧的第一区段12和轴向从动侧的第二区段13,它们可以经由第一联接切换元件L彼此抗相对转动地连接。
为了切换八个前进挡G1、G2、G3、G4、G5、G6、G7、G8设置有四个圆柱齿轮级Z1、Z2、Z3、Z4,它们的传动比iZ1、iZ2、iZ3、iZ4随着序号的增大而减小(iZ1>iZ2>iZ3>iZ4)。为了切换两个倒挡R1、R2设置有反向圆柱齿轮级ZR。圆柱齿轮级Z1、Z2、Z3、Z4和反向圆柱齿轮级ZR分别包括固定轮15、17、19、21、23以及空套轮16、18、20、22、25。为了使转动方向反向,反向圆柱齿轮级ZR附加地具有中间轮24。
第四圆柱齿轮级Z4布置在第一中间轴11的第一区段12与输出轴26之间。第二圆柱齿轮级Z2和第三圆柱齿轮级Z3布置在第一中间轴11的第二区段13与输出轴26之间。第一圆柱齿轮级Z1以及反向圆柱齿轮级ZR布置在第二中间轴14与输出轴26之间。
与第二输入恒定级E2相比,第一输入恒定级E1具有更高的传动比(iE1>iE2)。第一输入恒定级E1的驱动轮7构造为固定轮,其抗相对转动地紧固在第一输入轴5上。第一输入恒定级E1的从动轮8构造为空套轮,其以能转动的方式支承在第二中间轴14上以及可以经由第二联接切换元件M抗相对转动地与第一中间轴11的第一区段12连接。第二输入恒定级E2的驱动轮9同样构造为固定轮并且抗相对转动地紧固在第二输入轴6上。第二输入恒定级E2的输出轮10同样构造为固定轮并且抗相对转动地紧固在第二中间轴14上。
第四圆柱齿轮级Z4与第一输入恒定级E1轴向相邻地布置。第四圆柱齿轮级Z4的固定轮21抗相对转动地紧固在第一中间轴11的第一区段12上。第二圆柱齿轮级Z2和第三圆柱齿轮级Z3在从动侧与第四圆柱齿轮级Z4轴向相邻地布置,其中,第三圆柱齿轮级当前在轴向上位于第二圆柱齿轮级Z2与第四圆柱齿轮级Z4之间。第二和第三圆柱齿轮级Z2、Z3的固定轮17、19抗相对转动地紧固在第一中间轴11的第二区段13上。三个圆柱齿轮级Z2、Z3、Z4的空套轮18、20、22分别以能转动的方式支承在输出轴26上,并且可以借助配属的换挡元件B、C、D抗相对转动地与该输出轴连接。第二圆柱齿轮级Z2和第三圆柱齿轮级Z3的换挡元件B、C组合成第一双换挡元件S1。
在第一中间轴11的在轴向上背离双离合器设备3的一侧上布置有第三联接切换元件N,借助该第三联接切换元件,第一中间轴11的第二区段13可以抗相对转动地与第二中间轴14连接。
第一圆柱齿轮级Z1在轴向上布置在第二圆柱齿轮级Z2与反向圆柱齿轮级ZR之间。第一圆柱齿轮级Z1和反向圆柱齿轮级ZR的固定轮15、23抗相对转动地紧固在第二中间轴14上。这两个圆柱齿轮级Z1、ZR的空套轮16、25以能转动的方式支承在输出轴26上,并且可以借助配属的换挡元件A、E抗相对转动地与该输出轴连接。第一圆柱齿轮级Z1和反向圆柱齿轮级ZR的两个换挡元件A、E组合成第二双换挡元件S2。
借助第四双换挡元件O,第一输入轴5可以直接抗相对转动地与输出轴26连接,以切换直接挡位。
为了能够以升高的顺序交替地经由摩擦离合器K1、K2切换能通过四个圆柱齿轮级Z1、Z2、Z3、Z4切换的挡位G1、G2、G3、G4、G5、G6、G7、G8,并且为了在中间或更高的挡位中得到递进的挡位分级,两个输入恒定级E1、E2具有如下这么大的传动比分级iE1/iE2,并且圆柱齿轮级Z1、Z2、Z3、Z4具有如下这样递进的传动比分级(iZ1/iZ2>iZ2/iZ3>iZ3/iZ4),即,使得前四个挡位G1、G2、G3、G4交替地利用经由第一输入恒定级E1或第二输入恒定级E2以及成对地依次经由第一圆柱齿轮级Z1或第二圆柱齿轮级Z2的动力流来切换,第五挡位G5利用经由第一输入恒定级E1和第四圆柱齿轮级Z4的动力流来切换,第六挡位G6利用经由第二输入恒定级E2和第三圆柱齿轮级Z3的动力流来切换,以及最高挡位G8利用经由第二输入恒定级E2和第四圆柱齿轮级Z4的动力流来切换,并且将能经由第四联接切换元件O切换的直接挡位相应地列入第六挡位G6与最高挡位(第八挡位G8)之间而作为第七挡位G7。
像也可以支持性地由图2a和图2b看到的那样,在挂入第一挡位G1时,在闭合第一摩擦离合器K1并且接入第一、第二和第三联接切换元件L、M、N以及接入第一圆柱齿轮级Z1的换挡元件A的情况下,动力流从驱动发动机的传动轴2经由第一输入轴5、第一输入恒定级E1、第一中间轴11的第一区段12、第一中间轴11的第二区段13、第二中间轴14和第一圆柱齿轮级Z1到达输出轴26。
在挂入第二挡位G2时,在闭合第二摩擦离合器K2并且接入第一圆柱齿轮级Z1的换挡元件A的情况下,动力流从驱动发动机的传动轴2经由第二输入轴6、第二输入恒定级E2、第二中间轴14和第一圆柱齿轮级Z1到达输出轴26。
在通过接入第一和第二联接切换元件L、M以及第二圆柱齿轮级Z2的换挡元件B而挂入第三挡位G3时,在闭合第一摩擦离合器K1的情况下,动力流从驱动发动机的传动轴2经由第一输入轴5、第一输入恒定级E1、第一中间轴11的第一区段12、第一中间轴11的第二区段13和第二圆柱齿轮级Z2到达输出轴26。
在通过接入第三联接切换元件N以及第二圆柱齿轮级Z2的换挡元件B而挂入第四挡位G4时,在闭合第二摩擦离合器K2的情况下,动力流从驱动发动机的传动轴2经由第二输入轴6、第二输入恒定级E2、第二中间轴14、第一中间轴11的第二区段13和第二圆柱齿轮级Z2到达输出轴26。
通过接入第二联接切换元件M以及第四圆柱齿轮级Z4的换挡元件D挂入第五挡位G5。因此在位于第五挡位G5时,在闭合第一摩擦离合器K1的情况下,动力流从驱动发动机的传动轴2经由第一输入轴5、第一输入恒定级E1、第一中间轴11的第一区段12和第四圆柱齿轮级Z4到达输出轴26。
在挂入第六挡位G6时,在闭合第二摩擦离合器K2和接入第三联接切换元件N以及接入第三圆柱齿轮级Z3的换挡元件C接入的情况下,动力流从驱动发动机的传动轴2经由第二输入轴6、第二输入恒定级E2、第二中间轴14、第一中间轴11的第二区段13和第三圆柱齿轮级Z3到达输出轴26。
能经由第四联接切换元件O切换的直接挡位用作第七挡位G7。因此,在位于第七挡位G7时,在闭合第一摩擦离合器K1的情况下,动力流从驱动发动机的传动轴2经由第一输入轴5直接到达输出轴26。
在通过接入第一和第三联接切换元件L、N以及第四圆柱齿轮级Z4的换挡元件D而挂入第八挡位G8时,在闭合第二摩擦离合器K2的情况下,动力流从驱动发动机的传动轴2经由第二输入轴6、第二输入恒定级E2、第二中间轴14、第一中间轴11的第二区段13、第一中间轴11的第一区段12和第四圆柱齿轮级Z4到达输出轴26。
在挂入第一倒挡R1时,在闭合第一摩擦离合器K1和接入第一、第二和第三联接切换元件L、M、N以及接入反向圆柱齿轮级ZR的换挡元件E的情况下,动力流从驱动发动机的传动轴2经由第一输入轴5、第一输入恒定级E1、第一中间轴11的第一区段12、第一中间轴11的第二区段13、第二中间轴14和反向圆柱齿轮级ZR到达输出轴26。
在挂入第二倒挡R2时,在闭合第二摩擦离合器K2和接入反向圆柱齿轮级ZR的换挡元件E的情况下,动力流从驱动发动机的传动轴2经由第二输入轴6、第二输入恒定级E2、第二中间轴14和反向圆柱齿轮级ZR到达输出轴26。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双离合变速器1.1总共具有七个齿轮平面、八个能动力换挡的前进挡G1、G2、G3、G4、G5、G6、G7、G8和两个能动力换挡的倒挡R1、R2。在中间或更高的挡位中,前进挡G1、G2、G3、G4、G5、G6、G7、G8的挡位分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在啮合技术上可能的精确度的范围内,递进地实施,其在相关的挡位范围内,在升挡时负责提供更高的拉动力。
在图2b的动力流示意图中概括性地示出相关的挡位G1至G8、R1、R2中的之前描述的动力流,在图2b之前通过图2a以缩小的形式以及以仅限于摩擦离合器K1、K2和换挡元件A、B、C、D、E、L、M、N、O的附图标记示出根据图1的双离合变速器1.1的示意性侧视图。在图2b的动力流线的右边缘给出了在各个挡位G1至G8、R1、R2中接入的换挡元件和联接切换元件A、B、C、D、E、L、M、N、O。
根据本实用新型构造的双离合变速器1.2的在图3中以示意性侧视图描绘出的第二实施方式与根据图1的双离合变速器1.1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仅在于,第二圆柱齿轮级Z2和第三圆柱齿轮级Z3在轴向上的布置调换。挡位G1至G8、R1、R2借助换挡元件A至E和联接切换元件L至O的切换在双离合变速器1.1、1.2的两个实施方式中是相同的。
根据图3的双离合变速器1.2的挡位G1至G8、R1、R2中的相应的动力流概括在图4b的动力流示意图中,在图4b之前通过图4a以缩小的形式以及以仅限于摩擦离合器K1、K2和换挡元件A至E、L至O的附图标记示出根据图3的双离合变速器1.2的示意性侧视图。在动力流线的右边缘再次给出了在各个挡位G1至G8、R1、R2中接入的换挡元件和联接切换元件A至E、L至O。
利用挡位G1至G8、R1、R2的示例性的第一挡位传动比i和由此得到的挡间传动比比值的说明,根据图1和图3的双离合变速器1.1、1.2的两个实施方式的换挡示意图概括在图5a的表格中。在该表格中,分别以叉号标记出摩擦离合器K1、K2的闭合状态以及换挡元件A至E和联接切换元件L至O的接入状态。输入恒定级E1、E2、圆柱齿轮级Z1至Z4和反向圆柱齿轮级ZR的基于挡位传动比i的传动比iE1、iE2、iZ1至iZ4、iZR在图5a的表格下方的一行中给出。
像可以特别好地在随后的图5b的示意图中看到的那样,在图5b中示出了关于前进挡Gn/Gn+1的顺序切换的挡间传动比比值具有挡位G1至G8、R1、R2的第一挡位传动比i的双离合变速器1.1、1.2在第一挡位G1与第四挡位G4之间具有在很大程度上等比的挡位分级(iGn/iGn+1=常数),在第三挡位G3与第六挡位G6之间具有在很大程度上递进的挡位分级(iG3/iG4>iG4/iG5>iG5/iG6),并且在第五挡位G5与第八挡位G8之间再次具有在很大程度上等比的挡位分级(iGn/iGn+1=常数)。
利用挡位G1至G8、R1、R2的示例性的第二挡位传动比i和由此得到的挡间传动比比值的说明,根据图1和图3的双离合变速器1.1、1.2的两个实施方式的换挡示意图概括在图6a的表格中。与图5a的表格类似地,在图6a的表格中分别以叉号标记出摩擦离合器K1、K2的闭合状态以及换挡元件A至E和联接切换元件L至O的接入状态。输入恒定级E1、E2、圆柱齿轮级Z1至Z4和反向圆柱齿轮级ZR的基于挡位传动比i的传动比iE1、iE2、iZ1至iZ4、iZR在图6a的表格下方的一行中给出。
在图6b的与图5b类似的图表中可以很好地看到,具有挡位G1至G8、R1、R2的示例性的第二挡位传动比i的双离合变速器1.1、1.2在第一挡位G1与第四挡位G4之间具有在很大程度上等比的挡位分级(iGn/iGn+1=常数),而在第三挡位G3与第八挡位G8之间具有在很大程度上递进的挡位分级(iGn/iGn+1>iGn+1/iGn+2)。
附图标记列表
1.1双离合变速器、第一实施方式
1.2双离合变速器、第二实施方式
2传动轴
3双离合器设备
4离合器壳
5第一输入轴
6第二输入轴
7输入恒定级E1的驱动轮
8输入恒定级E1的从动轮
9输入恒定级E2的驱动轮
10输入恒定级E2的从动轮
11第一中间轴
12中间轴11的第一区段
13中间轴11的第二区段
14第二中间轴
15圆柱齿轮级Z1的固定轮
16圆柱齿轮级Z1的空套轮
17圆柱齿轮级Z2的固定轮
18圆柱齿轮级Z2的空套轮
19圆柱齿轮级Z3的固定轮
20圆柱齿轮级Z3的空套轮
21圆柱齿轮级Z4的固定轮
22圆柱齿轮级Z4的空套轮
23圆柱齿轮级ZR的固定轮
24圆柱齿轮级ZR的中间轮
25圆柱齿轮级ZR的空套轮
26输出轴
A圆柱齿轮级Z1的换挡元件
B圆柱齿轮级Z2的换挡元件
C圆柱齿轮级Z3的换挡元件
D圆柱齿轮级Z4的换挡元件
E圆柱齿轮级ZR的换挡元件
E1第一输入恒定级
E2第二输入恒定级
G1至G8前进挡、挡位
Gn第n前进挡
Gn+1第n+1前进挡
i挡位传动比
iE1输入恒定级E1的传动比
iE2输入恒定级E2的传动比
iG1至iG8挡位G1至G8的传动比
iGn第n挡位的传动比
iGn+1第n+1挡位的传动比
iGn+2第n+2挡位的传动比
iR1倒挡R1的传动比
iR2倒挡R2的传动比
iZ1圆柱齿轮级Z1的传动比
iZ2圆柱齿轮级Z2的传动比
iZ3圆柱齿轮级Z3的传动比
iZ4圆柱齿轮级Z4的传动比
iZR圆柱齿轮级ZR的传动比
K1第一摩擦离合器
K2第二摩擦离合器
L第一联接切换元件
M第二联接切换元件
N第三联接切换元件
O第四联接切换元件
R1第一倒挡
R2第二倒挡
S1第一双换挡元件
S2第二双换挡元件
Z1第一圆柱齿轮级
Z2第二圆柱齿轮级
Z3第三圆柱齿轮级
Z4第四圆柱齿轮级
ZR反向圆柱齿轮级
挡间传动比比值

Claims (8)

1.一种机动车的双离合变速器,所述双离合变速器带有布置在中心的第一输入轴(5)和构造为空心轴且同轴地覆于所述第一输入轴(5)之上布置的第二输入轴(6),
其中,这两个输入轴(5、6)在驱动侧能分别经由摩擦离合器(K1、K2)与驱动发动机的传动轴(2)连接,
其中,所述两个输入轴(5、6)在传动侧分别经由包括驱动轮(7、9)和从动轮(8、10)的输入恒定级(E1、E2)分别与中间轴(11、14)传动连接或能与中间轴(11、14)形成传动连接,
其中,所述中间轴(11、14)能分别经由多个能分别借助换挡元件(A、B、C、D、E)切换的圆柱齿轮级(Z1、Z2、Z3、Z4、ZR)有选择地与输出轴(26)形成传动连接,所述输出轴与所述第一输入轴(5)同轴地且轴向相邻地布置,并且
其中,第一中间轴(11)构造为空心轴并且同轴地覆于第二中间轴(14)之上地布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中间轴(11)划分为轴向驱动侧的第一区段(12)和轴向从动侧的第二区段(13),所述第一区段和所述第二区段能借助第一联接切换元件(L)抗相对转动地彼此连接,
存在用于切换前进挡(G1、G2、G3、G4、G5、G6、G8)的四个圆柱齿轮级(Z1、Z2、Z3、Z4),所述四个圆柱齿轮级的传动比(iZ1、iZ2、iZ3、iZ4)随着序号的增大而减小(iZ1>iZ2>iZ3>iZ4),并且存在用于切换倒挡(R1、R2)的反向圆柱齿轮级(ZR),
第四圆柱齿轮级(Z4)布置在所述第一中间轴(11)的第一区段(12)与所述输出轴(26)之间,第二圆柱齿轮级和第三圆柱齿轮级(Z2、Z3)布置在所述第一中间轴(11)的第二区段(13)与所述输出轴(26)之间,以及第一圆柱齿轮级(Z1)和所述反向圆柱齿轮级(ZR)布置在所述第二中间轴(14)与所述输出轴(26)之间,
与第二输入恒定级(E2)相比,第一输入恒定级(E1)具有更高的传动比,
所述第一输入恒定级(E1)的从动轮(8)构造为空套轮,所述空套轮以能转动的方式支承在所述第二中间轴(14)上并且能借助第二联接切换元件(M)抗相对转动地与所述第一中间轴(11)的第一区段(12)连接,以及
存在第三联接切换元件(N),借助所述第三联接切换元件,所述第一中间轴(11)的第二区段(13)能抗相对转动地与所述第二中间轴(14)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离合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恒定级(E1、E2)具有传动比分级(iE1/iE2)并且前四个圆柱齿轮级(Z1、Z2、Z3、Z4)具有递进的传动比分级(iZ1/iZ2>iZ2/iZ3>iZ3/iZ4),使得
前四个挡位(G1、G2、G3、G4)交替地利用经由所述第一输入恒定级或所述第二输入恒定级(E1、E2)并且成对地依次经由所述第一圆柱齿轮级或所述第二圆柱齿轮级(Z1、Z2)的动力流来切换,
第五挡位(G5)利用经由所述第一输入恒定级(E1)和所述第四圆柱齿轮级(Z4)的动力流来切换,
第六挡位(G6)利用经由所述第二输入恒定级(E2)和所述第三圆柱齿轮级(Z3)的动力流来切换,并且
最高挡位(G8)利用经由所述第二输入恒定级(E2)和所述第四圆柱齿轮级(Z4)的动力流来切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离合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恒定级(E1、E2)和所述圆柱齿轮级(Z1、Z2、Z3、Z4)的传动比(iE1、iE2、iZ1、iZ2、iZ3、iZ4)被确定为使得
在第一挡位与第四挡位之间(G1、G2、G3、G4)存在有等比的挡位分级(iGn/iGn+1=常数),
在第三挡位与所述第六挡位之间(G3、G4、G5、G6)存在有递进的挡位分级(iG3/iG4>iG4/iG5>iG5/iG6),并且
在所述第五挡位与所述最高挡位之间(G5、G8)再次存在有等比的挡位分级(iGn/iGn+1=常数)。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离合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恒定级(E1、E2)和所述圆柱齿轮级(Z1、Z2、Z3、Z4)的传动比(iE1、iE2、iZ1、iZ2、iZ3、iZ4)被确定为使得
在第一挡位与第四挡位之间(G1、G2、G3、G4)存在有等比的挡位分级(iGn/iGn+1=常数),并且
在第三挡位与所述最高挡位之间(G3、G8)之间存在有递进的挡位分级(iGn/iGn+1>iGn+1/iGn+2)。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双离合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入轴(5)能借助第四联接切换元件(O)抗相对转动地与所述输出轴(26)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离合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恒定级(E1、E2)和所述圆柱齿轮级(Z1、Z2、Z3、Z4)的传动比(iE1、iE2、iZ1、iZ2、iZ3、iZ4)被确定为使得
能借助所述第四联接切换元件(O)切换的直接挡位(G7)与第六挡位(G6)相比具有更低的传动比,并且与最高挡位(G8)相比具有更高的传动比,并且
所述直接挡位(G7)以等比的挡位分级(iG6/iG7=iG7/iG8)或者以递进的挡位分级(iG6/iG7>iG7/iG8)列入所述第六挡位(G6)与所述最高挡位(G8)之间作为第七挡位(G7)。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双离合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圆柱齿轮级和所述第三圆柱齿轮级(Z2、Z3)的空套轮(18、20)共同地布置在所述输出轴(26)上或所述第一中间轴(11)的第二区段(13)上,并且
所述第二圆柱齿轮级和所述第三圆柱齿轮级(Z2、Z3)的换挡元件(B、C)组合成双换挡元件(S1)。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双离合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柱齿轮级(Z1)和所述反向圆柱齿轮级(ZR)的空套轮(16、25)共同地布置在所述输出轴(26)上或所述第二中间轴(14)上,并且
并且所述第一圆柱齿轮级(Z1)和所述反向圆柱齿轮级(ZR)的换挡元件(A、E)组合成双换挡元件(S2)。
CN201520876887.0U 2014-11-07 2015-11-05 机动车的双离合变速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35021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4222820.4A DE102014222820A1 (de) 2014-11-07 2014-11-07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eines Kraftfahrzeugs
DE102014222820.4 2014-11-0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350219U true CN205350219U (zh) 2016-06-29

Family

ID=558032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876887.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350219U (zh) 2014-11-07 2015-11-05 机动车的双离合变速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024396B2 (zh)
CN (1) CN205350219U (zh)
DE (1) DE10201422282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64087A (zh) * 2018-08-28 2020-03-06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变速器及具有其的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828025B1 (en) * 2014-08-28 2017-11-28 Hydro-Gear Limited Partnership Electric transaxle with integral power generating device
US10183694B1 (en) 2014-08-28 2019-01-22 Hydro-Gear Limited Partnership Electric transaxle with integral power generating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63621A (en) 1981-12-23 1984-08-07 Ford Motor Company Multiple countershaft automatic transmission
DE3926570C2 (de) 1989-08-11 1994-11-24 Daimler Benz Ag Gangwechselgetriebe mit zwei Vorgelegegetrieben für Kraftfahrzeuge
DE19939819C1 (de) 1999-08-21 2000-11-23 Daimler Chrysler Ag Verfahren zum Schalten eines Mehrwege-Zahnräder-Wechselgetriebes
DE10332210A1 (de) 2003-07-16 2005-02-17 Daimlerchrysler A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DE10335262A1 (de) 2003-08-01 2005-03-03 Daimlerchrysler A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mit koaxialem Antrieb und Abtrieb
DE10339758A1 (de) * 2003-08-27 2005-06-09 Daimlerchrysler A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in Windungsanordnung
DE102004022413B4 (de) * 2004-05-06 2010-04-15 Zf Friedrichshafen A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DE102005044068A1 (de) * 2005-09-15 2007-03-29 Daimlerchrysler Ag Lastschaltbares Gruppengetriebe
DE102006054281A1 (de) * 2006-11-17 2008-06-12 Zf Friedrichshafen Ag Doppelkupplungs-Windungsgetriebe
DE102007047671A1 (de) * 2007-10-05 2009-04-09 Daimler A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vorrichtung
DE102013213157A1 (de) * 2013-07-04 2015-01-08 Zf Friedrichshafen Ag Getrieb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64087A (zh) * 2018-08-28 2020-03-06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变速器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0864087B (zh) * 2018-08-28 2022-02-25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变速器及具有其的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131224A1 (en) 2016-05-12
DE102014222820A1 (de) 2016-05-12
US10024396B2 (en) 2018-07-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02446B (zh) 双离合器变速器
CN204784504U (zh) 行星齿轮传动装置以及带有行星齿轮传动装置的分组变速器
CN101802450B (zh) 双离合器变速器
CN103403392B (zh) 双离合变速器
CN103124861B (zh) 双离合变速器
CN105814337B (zh) 中间轴结构形式的双离合变速器
CN101809323B (zh) 双离合器变速器
CN101809321B (zh) 双离合器变速器
JP2006214587A (ja) ダブルクラッチ型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
CN103987998A (zh) 双离合变速器
CN105317978B (zh) 多挡双离合器变速器
CN107250608B (zh) 用于机动车的双离合变速器
US10563730B2 (en) Dual clutch transmission for motor vehicles
CN205350219U (zh) 机动车的双离合变速器
CN105370815A (zh) 多挡双离合变速器及车辆
CN105452718A (zh) 用于机动车的双离合变速器
CN103547831A (zh) 车辆的平行换挡变速器
CN105370816A (zh) 多挡双离合变速器及车辆
CN105473893A (zh) 双离合变速器
CN104712718B (zh) 用于车辆的变速器
CN106170643B (zh) 用于机动车的变速器
CN204900700U (zh) 用于车辆的以中间轴结构形式的双离合变速器
CN104896036A (zh) 多组式变速器,优选双离合变速器
CN101865256B (zh) 双离合器变速器
CN205423701U (zh) 机动车的双离合变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629

Termination date: 20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