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339887U - 一种新型破窗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破窗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339887U CN205339887U CN201620144262.XU CN201620144262U CN205339887U CN 205339887 U CN205339887 U CN 205339887U CN 201620144262 U CN201620144262 U CN 201620144262U CN 205339887 U CN205339887 U CN 20533988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r
- shaped support
- support bar
- straight
- bas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Emergency Lowering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破窗器,其包括底座、弹簧钢丝制成的U型支撑杆和用于撞击玻璃窗门的锤头,所述底座设置在玻璃窗门上,U型支撑杆的一侧边连接在底座上,锤头固接在U型支撑杆另外一侧边的端部上。本实用新型能避免发生弹簧疲劳的现象,增加紧急逃生时破窗器的可靠性,保证了乘客的人身安全且其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实用性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破窗器,属于应急逃生工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在的汽车等封闭舱室内一般都配备有安全锤,当汽车等封闭舱室出现火灾或车祸等紧急状况时,可以方便的将安全锤取出并砸碎玻璃窗门以顺利逃生。可是由于使用安全锤时需要一定的技巧,因此在紧急状况下不是所有人都能熟练的使用安全锤将玻璃窗门砸碎。为此,有人设计了破窗器,现有的破窗器一般都是采用弹簧和撞针相配合的结构,在平时,弹簧处于预压缩状态,当出现紧急状况时,只要按下按钮,通过预压缩状态的弹簧释放弹力,带动撞针撞击玻璃窗门就能将玻璃窗门砸碎。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汽车等封闭舱室出现火灾或车祸等紧急状况的机率比较小,因此现有破窗器内的弹簧将长期处于预压缩状态,这样时间久了,就会出现弹簧疲劳,当真正出现紧急状况时,弹簧的弹力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出现撞针撞不碎玻璃窗门的现象,对乘客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可靠性不够。另外,现有的破窗器大都结构复杂,成本较高,实用性不强。
经过检索,未发现与本申请相同或相近的专利文献。
综上,如何设计一种新型破窗器,使其能避免发生弹簧疲劳的现象,增加紧急逃生时破窗器的可靠性,保证乘客的人身安全且使其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实用性强是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新型破窗器,其能避免发生弹簧疲劳的现象,增加紧急逃生时破窗器的可靠性,保证了乘客的人身安全且其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实用性强。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破窗器,包括底座、弹簧钢丝制成的U型支撑杆和用于撞击玻璃窗门的锤头,所述底座设置在玻璃窗门上,U型支撑杆的一侧边连接在底座上,锤头固接在U型支撑杆另外一侧边的端部上。
优选的,所述底座包括底座侧边一、底座侧边二和设置底座侧边一与底座侧边二之间的连接块;在连接块的底面上开有连接块凹槽,U型支撑杆的一侧边卡入连接块凹槽中使得U型支撑杆的一侧边连接在底座上,所述连接块位于U型支撑杆的两侧边之间的位置。
优选的,在U型支撑杆的一侧边的端部上还设置有限位杆,限位杆垂直于U型支撑杆的一侧边,当U型支撑杆的一侧边卡入连接块凹槽中后,限位杆与连接块的一侧部相接触。
优选的,在底座侧边一和底座侧边二之间还设置有限位块,限位块位于U型支撑杆的外侧部且靠近U型支撑杆的另外一侧边的位置。
优选的,所述限位块倾斜设置在底座侧边一和底座侧边二之间。
优选的,所述U型支撑杆的两侧边均为直杆。
优选的,所述U型支撑杆的一侧边包括直杆一和直杆二,直杆二的一端与直杆一的一端连接,直杆二和直杆一之间呈V型设置,直杆一卡入连接块凹槽中使得U型支撑杆的一侧边连接在底座上,限位杆设置在直杆一另外一端的端部上且限位杆垂直于直杆一;
所述U型支撑杆的另外一侧边包括直杆三和直杆四,直杆三的一端与直杆四的一端连接,直杆三和直杆四之间也呈V型设置,锤头固接在直杆三另外一端的端部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结构设计,利用弹簧钢丝制成的U型支撑杆替代了现有破窗器中的弹簧,当处于非紧急状态时,U型支撑杆不产生形变,从而避免了弹簧疲劳现象的发生,只有当在紧急状况下,U型支撑杆才产生形变,利用U型支撑杆形变后的回复力带动锤头将玻璃窗门破碎掉,增加了紧急逃生时破窗器的可靠性,保证了乘客的人身安全。另外,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实用性强。通过增设限位块,利用限位块与U型支撑杆另外一侧边相接触限制U型支撑杆另外一侧边继续朝远离玻璃窗门的方向转动,保证了本实用新型在紧急状况下的正常工作,进一步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可靠性。另外,利用增设的限位块来定位U型支撑杆的两侧边之间的张开角度,当在紧急状况下,只要将锤头拉扯到U型支撑杆另外一侧边与限位块相接触,松开后就能保证锤头撞击玻璃窗门的力度,从而保证了玻璃窗门破碎的成功性,增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通过将U型支撑杆的两侧边呈V型设置,使得安装好后,U型支撑杆的底部与玻璃窗门之间留有较大的避让空间,当U型支撑杆产生形变时,能避免玻璃窗门妨碍U型支撑杆的形变,从而进一步保证了本实用新型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安装到玻璃窗门上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底座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底座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U型支撑杆和锤头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组装好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底座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组装好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U型支撑杆和锤头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安装到玻璃窗门上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111.底座侧边一,112.底座侧边二,113.连接块,2.U型支撑杆,211.U型支撑杆的一侧边,212.U型支撑杆的另外一侧边,3.玻璃窗门,4.锤头,5.连接块凹槽,6.限位杆,7.限位块,8.直杆一,9.直杆二,10.直杆三,11.直杆四。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详细阐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破窗器,包括底座1、弹簧钢丝制成的U型支撑杆2和用于撞击玻璃窗门3的锤头4,所述底座1设置在玻璃窗门3上,U型支撑杆2的一侧边连接在底座1上,锤头4固接在U型支撑杆2另外一侧边的端部上。锤头4的长度方向与玻璃窗门3是相互垂直的,U型支撑杆2的另外一侧边要长于U型支撑杆2的一侧边,从而使得固接在U型支撑杆2另外一侧边端部上的锤头4能撞击到玻璃窗门3。当发生紧急状态时,只要朝远离玻璃窗门3的方向拉动锤头4,带动U型支撑杆2的另外一侧边朝远离玻璃窗门的方向转动,使得U型支撑杆2的两侧边处于张开的状态,当U型支撑杆2的两侧边张开到一定程度后,松开锤头4,在U型支撑杆2的回复力作用下,U型支撑杆2的另外一侧边会带动锤头4朝玻璃窗门3撞击,经过一次或多次撞击从而利用锤头4将玻璃窗门3破碎掉。在本实施例中,利用弹簧钢丝制成的U型支撑杆替代了现有破窗器中的弹簧,当处于非紧急状态时,U型支撑杆不产生形变,从而避免了弹簧疲劳现象的发生,只有当在紧急状况下,U型支撑杆才产生形变,利用U型支撑杆形变后的回复力带动锤头将玻璃窗门破碎掉,增加了紧急逃生时破窗器的可靠性,保证了乘客的人身安全。另外,本实施例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实用性强。
如图2至图5所示,所述底座1包括底座侧边一111、底座侧边二112和设置底座侧边一111与底座侧边二112之间的连接块113;在连接块113的底面上开有连接块凹槽5,U型支撑杆的一侧边211卡入连接块凹槽5中使得U型支撑杆的一侧边211连接在底座1上,所述连接块113位于U型支撑杆2的两侧边之间的位置。底座侧边一111和底座侧边二112均为L型。当安装时,先将固接有锤头4的U型支撑杆2与底座1之间连接好,再通过胶粘剂将底座1直接粘接在玻璃窗门3上,当底座1安装好后,卡入连接块凹槽5中的U型支撑杆的一侧边211也和玻璃窗门3相接触。通过底座侧边一111和底座侧边二112形成通道,控制锤头4移动时的路线,使得破窗效果更加好。在这里,也可以通过螺丝将底座连接在玻璃窗门上。在这里,还可以在底座侧边的侧部上开螺孔,通过螺丝将底座连接固定在窗框柱的侧面上(窗框柱的侧面与玻璃窗门处于相互垂直的状态)。
在U型支撑杆的一侧边211的端部上还设置有限位杆6,限位杆6和U型支撑杆2是一体的,限位杆6垂直于U型支撑杆的一侧边211,当U型支撑杆的一侧边211卡入连接块凹槽5中后,限位杆6与连接块113的侧部相接触。通过这种结构能使得U型支撑杆和底座之间连接得更加紧固,进一步提高了本实施例工作时的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U型支撑杆2的两侧边均为直杆。
实施例2:如图6和图7所示,与实施例1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在底座侧边一111和底座侧边二112之间还设置有限位块7,限位块7位于U型支撑杆2的外侧部且靠近U型支撑杆的另外一侧边212的位置。当在紧急状况下,人们都是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当拉扯锤头4带动U型支撑杆的另外一侧边212朝远离玻璃窗门3的方向转动时,往往不能很好的控制力度,从而使得U型支撑杆2的两侧边之间张开过度而造成破窗器的失效,为避免U型支撑杆2的两侧边之间张开过度,本实施例中增设了限位块7,利用限位块7与U型支撑杆的另外一侧边212相接触限制U型支撑杆的另外一侧边212继续朝远离玻璃窗门3的方向转动,保证了本实施例在紧急状况下的正常工作,进一步提高了本实施例的可靠性。另外,利用增设的限位块7来定位U型支撑杆2的两侧边之间的张开角度,当在紧急状况下,只要将锤头4拉扯到U型支撑杆的另外一侧边212与限位块7相接触,松开后就能保证锤头4撞击玻璃窗门3的力度,从而保证了玻璃窗门破碎的成功性,增强了本实施例的实用性。
所述限位块7倾斜设置在底座侧边一111和底座侧边二112之间。这样,利用限位块的侧部和U型支撑杆的另外一侧边相接触,实现了面与面之间的接触,减小了限位块对U型支撑杆的损伤,提高了U型支撑杆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3:如图8和图9所示,与实施例2相比,不同之处在于:所述U型支撑杆的一侧边211包括直杆一8和直杆二9,直杆二9的一端与直杆一8的一端连接,直杆二9和直杆一8之间呈V型设置,直杆一8卡入连接块凹槽5中使得U型支撑杆的一侧边211连接在底座1上,限位杆6设置在直杆一8另外一端的端部上且限位杆6垂直于直杆一8;所述U型支撑杆的另外一侧边212包括直杆三10和直杆四11,直杆三10的一端与直杆四11的一端连接,直杆三10和直杆四11之间也呈V型设置,锤头4固接在直杆三10另外一端的端部上。通过上述结构设计,使得当本实施例安装好后,U型支撑杆的底部与玻璃窗门之间留有较大的避让空间,当U型支撑杆产生形变时,能避免玻璃窗门妨碍U型支撑杆的形变,从而进一步保证本实施例的可靠性。
综上,本实用新型通过结构设计,利用弹簧钢丝制成的U型支撑杆替代了现有破窗器中的弹簧,当处于非紧急状态时,U型支撑杆不产生形变,从而避免了弹簧疲劳现象的发生,只有当在紧急状况下,U型支撑杆才产生形变,利用U型支撑杆形变后的回复力带动锤头将玻璃窗门破碎掉,增加了紧急逃生时破窗器的可靠性,保证了乘客的人身安全。另外,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实用性强。通过增设限位块,利用限位块与U型支撑杆另外一侧边相接触限制U型支撑杆另外一侧边继续朝远离玻璃窗门的方向转动,保证了本实用新型在紧急状况下的正常工作,进一步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可靠性。另外,利用增设的限位块来定位U型支撑杆的两侧边之间的张开角度,当在紧急状况下,只要将锤头拉扯到U型支撑杆另外一侧边与限位块相接触,松开后就能保证锤头撞击玻璃窗门的力度,从而保证了玻璃窗门破碎的成功性,增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通过将U型支撑杆的两侧边呈V型设置,使得安装好后,U型支撑杆的底部与玻璃窗门之间留有较大的避让空间,当U型支撑杆产生形变时,能避免玻璃窗门妨碍U型支撑杆的形变,从而进一步保证了本实用新型的可靠性。
以上实施例仅供说明本实用新型之用,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或变换,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由各权利要求限定。
Claims (7)
1.一种新型破窗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弹簧钢丝制成的U型支撑杆和用于撞击玻璃窗门的锤头,所述底座设置在玻璃窗门上,U型支撑杆的一侧边连接在底座上,锤头固接在U型支撑杆另外一侧边的端部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破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底座侧边一、底座侧边二和设置底座侧边一与底座侧边二之间的连接块;在连接块的底面上开有连接块凹槽,U型支撑杆的一侧边卡入连接块凹槽中使得U型支撑杆的一侧边连接在底座上,所述连接块位于U型支撑杆的两侧边之间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破窗器,其特征在于:在U型支撑杆的一侧边的端部上还设置有限位杆,限位杆垂直于U型支撑杆的一侧边,当U型支撑杆的一侧边卡入连接块凹槽中后,限位杆与连接块的一侧部相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破窗器,其特征在于:在底座侧边一和底座侧边二之间还设置有限位块,限位块位于U型支撑杆的外侧部且靠近U型支撑杆的另外一侧边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破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倾斜设置在底座侧边一和底座侧边二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破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支撑杆的两侧边均为直杆。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破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支撑杆的一侧边包括直杆一和直杆二,直杆二的一端与直杆一的一端连接,直杆二和直杆一之间呈V型设置,直杆一卡入连接块凹槽中使得U型支撑杆的一侧边连接在底座上,限位杆设置在直杆一另外一端的端部上且限位杆垂直于直杆一;
所述U型支撑杆的另外一侧边包括直杆三和直杆四,直杆三的一端与直杆四的一端连接,直杆三和直杆四之间也呈V型设置,锤头固接在直杆三另外一端的端部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144262.XU CN205339887U (zh) | 2016-02-26 | 2016-02-26 | 一种新型破窗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144262.XU CN205339887U (zh) | 2016-02-26 | 2016-02-26 | 一种新型破窗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339887U true CN205339887U (zh) | 2016-06-29 |
Family
ID=561839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0144262.XU Active CN205339887U (zh) | 2016-02-26 | 2016-02-26 | 一种新型破窗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339887U (zh) |
-
2016
- 2016-02-26 CN CN201620144262.XU patent/CN20533988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077966Y (zh) | 弹簧缓冲防撞桥墩 | |
CN202923566U (zh) | 一种击打式玻璃破碎器 | |
CN205339887U (zh) | 一种新型破窗器 | |
CN102877724A (zh) | 五连杆结构滑撑铰链 | |
CN202831928U (zh) | 五连杆结构滑撑铰链 | |
CN2811092Y (zh) | 新型矿车碰头 | |
CN211371377U (zh) | 蝶形防火温感装置 | |
CN204279328U (zh) | 一种车用救生锤 | |
CN209997049U (zh) | 一种用于电动客车的撞击式破窗器 | |
CN204937059U (zh) | 一种击打式玻璃破碎器 | |
CN110013615A (zh) | 按压式弹簧破窗器 | |
CN211364219U (zh) | 一种钢化玻璃 | |
CN220598563U (zh) | 破碎组件及破碎用工程机械 | |
CN101139061A (zh) | 一种电梯防轧装置 | |
CN203989543U (zh) | 一种新型破玻器及采用其的梯载式破玻器 | |
CN104228745A (zh) | 拽拉杆式弹射锤击玻璃破碎器 | |
CN210583392U (zh) | 一种掌击式车窗破碎器 | |
CN102454328A (zh) | 一种门 | |
CN216894412U (zh) | 一种带有紧固防晃结构的凿岩台车工作平台 | |
CN214633421U (zh) | 一种汽车落水车窗自爆装置 | |
CN215907730U (zh) | 一种具有抗风压结构的门窗安全组件 | |
CN220319395U (zh) | 一种隔音隔热的钢化玻璃结构 | |
CN217864146U (zh) | 一种高铁突发事件多功能应急锤 | |
CN219296927U (zh) | 一种防脱地坎 | |
CN108066909A (zh) | 一种具有拔钉功能的破窗锤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