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336615U - 恒流驱动电路、恒压恒流双驱动电路和电视机 - Google Patents

恒流驱动电路、恒压恒流双驱动电路和电视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336615U
CN205336615U CN201521136497.6U CN201521136497U CN205336615U CN 205336615 U CN205336615 U CN 205336615U CN 201521136497 U CN201521136497 U CN 201521136497U CN 205336615 U CN205336615 U CN 2053366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current
constant
outfan
lo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113649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锦乐
刘建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TCL New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TCL New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TCL New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TCL New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113649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3366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3366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336615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恒流驱动电路、恒压恒流双驱动电路和电视机,其中,恒流驱动电路包括电源模块、均流模块及恒流调整模块;电源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均流模块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电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与均流模块的第二输入端连接;均流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待驱动的第一负载的输入端连接,第一负载的电流检测端与恒流调整模块的信号采集端连接,恒流调整模块的调整端与待驱动的第二负载的电流调整端连接,第二负载的输入端与均流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均流模块用于控制流经第一负载与第二负载的电流相等;恒流调整模块用于对流经第一负载及第二负载的电流进行调整,以使该电流大小恒定。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成本低的特点。

Description

恒流驱动电路、恒压恒流双驱动电路和电视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电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恒流驱动电路、恒压恒流双驱动电路和电视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恒流驱动电路主要包括电源模块、控制模块及反馈模块。其中电源模块用于向待驱动负载提供工作电流,反馈模块用于反馈该待驱动负载的工作电流,控制模块用于根据该工作电流控制电源模块输出的电流大小恒定。
该技术方案虽然可以实现恒流驱动功能,但是由于存在反馈模块,增加了电路结构。因此,该技术方案存在成本高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恒流驱动电路,旨在降低所述恒流驱动电路的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恒流驱动电路,包括电源模块、均流模块及恒流调整模块;所述电源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均流模块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均流模块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均流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待驱动的第一负载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负载的电流检测端与所述恒流调整模块的信号采集端连接,所述恒流调整模块的调整端与待驱动的第二负载的电流调整端连接,所述第二负载的输入端与所述均流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其中,所述均流模块用于控制流经所述第一负载与所述第二负载的电流相等;所述恒流调整模块用于对流经所述第一负载及所述第二负载的电流进行调整,以使该电流大小恒定。
优选地,所述恒流调整模块包括第一电阻,第一误差放大器、锯齿波发生器、比较器、驱动器、第一开关管及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误差放大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电阻与所述第一误差放大器的连接节点为所述恒流调整模块的信号采集端;所述第一误差放大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比较器的同相输入端连接,所述锯齿波发生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比较器的反相输入端连接,所述比较器的输出端与所述驱动器的一端连接,所述驱动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为所述恒流调整模块的调整端。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恒压恒流双驱动电路,包括恒压驱动模块及如上所述的恒流驱动电路;所述恒压驱动模块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电源模块的第三输出端连接,所述恒压驱动模块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电源模块的第四输出端连接;所述恒压驱动模块的输出端用于输出恒定电压。
优选地,所述电源模块包括直流电源、控制单元及LLC单元;所述直流电源用于向所述LLC单元的输入端提供电源信号,所述LLC单元的受控端与所述控制单元的控制端连接,所述LLC单元的输出端为所述电源模块的输出端。
优选地,所述恒压驱动模块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及第二电容;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为所述恒压驱动模块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分别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及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为所述恒压驱动模块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二二极管及所述第二电容的连接节点为所述恒压驱动模块的输出端。
优选地,所述恒压恒流双驱动电路还包括恒压反馈模块;所述恒压反馈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恒压驱动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恒压反馈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单元的反馈端连接。
优选地,所述恒压反馈模块包括第二误差放大器及光耦;所述第二误差放大器的输入端为所述恒压反馈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第二误差放大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光耦的阴极连接,所述光耦的集电极为所述恒压反馈模块的输出端。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视机,该电视机包括如上所述的恒流驱动电路,其中,所述恒流驱动电路包括电源模块、均流模块及恒流调整模块;所述电源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均流模块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均流模块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均流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待驱动的第一负载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负载的电流检测端与所述恒流调整模块的信号采集端连接,所述恒流调整模块的调整端与待驱动的第二负载的电流调整端连接,所述第二负载的输入端与所述均流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均流模块用于控制流经所述第一负载与所述第二负载的电流相等;所述恒流调整模块用于对流经所述第一负载及所述第二负载的电流进行调整,以使该电流大小恒定。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恒流调整模块调整流经第一负载及第二负载的电流,以使该电流大小恒定。由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省去了反馈模块,因此,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成本低的特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恒流驱动电路一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恒流调整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恒压恒流双驱动电路一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恒压恒流双驱动电路另一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恒压恒流双驱动电路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恒流驱动电路。
参照图1至5,图1为本实用新型恒流驱动电路一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恒流调整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恒压恒流双驱动电路一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恒压恒流双驱动电路另一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恒压恒流双驱动电路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恒流驱动电路包括电源模块10、均流模块90及恒流调整模块40;所述电源模块10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均流模块90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源模块10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均流模块90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均流模块90的第一输出端与待驱动的第一负载70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负载70的电流检测端与所述恒流调整模块40的信号采集端连接,所述恒流调整模块40的调整端与待驱动的第二负载80的电流调整端连接,所述第二负载80的输入端与所述均流模块90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其中,所述均流模块90用于控制流经所述第一负载70与所述第二负载80的电流相等;所述恒流调整模块40用于对流经所述第一负载70及所述第二负载80的电流进行调整,以使该电流大小恒定。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负载70及第二负载80分别为第一LED灯串及第二LED灯串。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恒流驱动电路还可用于驱动大功率LED等其它的负载,此处不对负载做限制。
当所述恒流驱动电路启动时,所述电源模块10的第一输出端及第二输出端分别输出第一电流信号和第二电流信号至所述第一LED灯串和所述第二LED灯串,所述均流模块90控制所述第一电流信号与所述第二电流信号的电流大小相等,所述第一LED灯串及所述第二LED灯串亮,且亮度相同。
当流经所述第二LED灯串的电流大小发生变化时,流经所述第一LED灯串的电流大小也发生变化,所述恒流调整模块40的信号采集端检测到该电流变化,所述恒流调整模块40将该电流的当前变化值与预设值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在其调整端输出调整信号至所述第二LED灯串的电流调整端,直到其信号采集端检测到流经所述第一LED灯串的电流大小变化值为0。此时,流经所述第一LED灯串及所述第二LED灯串的电流大小恒定。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恒流调整模块40调整流经第一负载及第二负载的电流,以使该电流大小恒定。由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省去了反馈模块,因此,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成本低的特点。
优选地,所述恒流调整模块40包括第一电阻R1、第一误差放大器401、锯齿波发生器402、比较器U2、驱动器G、第一开关管Q1及第一电容C1;所述第一电阻R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误差放大器401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电阻R1与所述第一误差放大器401的连接节点为所述恒流调整模块40的信号采集端;所述第一误差放大器401的输出端与所述比较器U2的同相输入端连接,所述锯齿波发生器402的输出端与所述比较器U2的反相输入端连接,所述比较器U2的输出端与所述驱动器G的一端连接,所述驱动器G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漏极与所述第一电容C1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为所述恒流调整模块40的调整端。
当流经所述第一负载70及所述第二负载80的电流未发生变化时,所述第一电阻R1的一端的电压值为V1,所述锯齿波发生器402的输出端输出锯齿波信号,该信号的实时电压大小为V2。所述比较器U2的同相输入端的输入电压大小为V1,反相输入端的输入电压大小为V2。当V1大于V2时,所述比较器U2的输出端输出低电平信号,所述低电平信号经所述驱动器G放大后输送至所述第一开关管Q1,所述第一开关管Q1截止,所述第一电容C1放电。当V1小于V2时,所述比较器U2的输出端输出高电平信号,所述高电平信号经所述驱动器G放大后输送至所述第一开关管Q1,所述第一开关管Q1导通,所述第一电容C1充电。
由于加载在所述第一电阻R1两端的电压值未发生变化,因此,所述比较器U2的输出端输出的高电平信号的占空比一定,所述第一电容C1的充放电时间一定,所述恒流调整模块40的调整端输出的调整信号不变,所述恒流调整模块40因此实现对所述第一负载70及第二负载80的恒流控制。
当流经所述第一负载70及所述第二负载80的电流发生变化时,所述第一电阻R1的一端的电压值为V3,所述锯齿波发生器402的输出端输出锯齿波信号,该信号的实时电压大小为V2。所述比较器U2的同相输入端所述比较器U2的同相输入端的输入电压大小为V3,反相输入端的输入电压大小为V2。当V3大于V2时,所述比较器U2的输出端输出低电平信号,所述低电平信号经所述驱动器G放大后输送至所述第一开关管Q1,所述第一开关管Q1截止,所述第一电容C1放电。当V3小于V2时,所述比较器U2的输出端输出高电平信号,所述高电平信号经所述驱动器G放大后输送至所述第一开关管Q1,所述第一开关管Q1导通,所述第一电容C1充电。
由于所述第一电阻R1的一端的电压值发生了变化,因此,所述比较器U2的输出端输出的高电平信号的占空比发生变化,所述第一电容C1充放电时间变化,加载在所述第二负载80两端的电压发生变化,该电压即为所述恒流调整模块40的调整端输出的调整信号。此时,只要流经所述第一负载70及所述第二负载80的电流不恒定,所述恒流调整模块40的调整端会不断调整其调整端输出的电压大小,直到流经所述第一负载70及所述第二负载80的电流恒定。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中,驱动负载并不限定第一负载70及第二负载80。比如,增设第三负载与第四负载,其中,所述第三负载与所述第一负载70并联;所述第四负载与所述第二负载80并联,总之,只需将待驱动的负载对称设置,利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就可实现对待驱动的负载的恒流驱动。
该恒流调整模块40通过锯齿波发生器402、比较器U2及流经所述第一负载70及第二负载80的电流变化来调整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导通时间的占空比,进而控制所述第一电容C1的充放电时间,以达到恒流调整的目的。一方面,该恒流调整模块40根据流经所述第一负载70及第二负载80的电流变化来实时对该电流进行调整,以使其恒定。另一方面,该恒流调整模块40通过控制第一开关管Q1的导通时间占空比来控制第一电容C1的充放电时间,恒流效果好。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恒压恒流双驱动电路,该恒压恒流双驱动电路包括恒压驱动模块50及如上所述的恒流驱动电路;所述恒压驱动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电源模块10的第三输出端连接,所述恒压驱动模块50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电源模块10的第四输出端连接;所述恒压驱动模块50的输出端用于输出恒定电压。
当所述恒压恒流双驱动电路启动时,一方面,所述电源模块10的第一输出端及第二输出端分别输出第一电流信号和第二电流信号至所述第一负载70和所述第二负载80,直到实现驱动所述第一负载70及所述第二负载80的电流大小恒定。另一方面,所述电源模块10的第三输出端及第四输出端分别输出第一电压信号和第二电压信号至所述恒压驱动模块50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直到所述恒压驱动模块50的输出端输出恒定电压。由于所述恒压恒流双驱动电路中恒流驱动部分不包括反馈模块,因此,所述电源模块10输出的电压信号和电流信号相互独立,使得恒压恒流双驱动电路输出的恒压驱动信号与恒流驱动信号互不干扰。
如图4及图5所示,优选地,所述电源模块10包括直流电源101、控制单元(图未示出)及LLC单元102;所述直流电源101用于向所述LLC单元102的输入端输入电源信号,所述LLC单元102的受控端与所述控制单元的控制端连接,所述LLC单元102的输出端为所述电源模块10的输出端。值得一提的是,为保证所述恒压驱动模块50输出的电压时刻保持恒定,所述恒压恒流双驱动电路还包括恒压反馈60模块,所述恒压反馈模块60的输入端与所述恒压驱动模块50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恒压反馈模块60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单元的反馈端连接。
其中,所述恒压驱动模块50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及第二电容C2;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为所述恒压驱动模块50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分别与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及所述第二电容C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为所述恒压驱动模块50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二极管D1、所述第二二极管D2及所述第二电容C2的连接节点为所述恒压驱动模块50的输出端。
当所述恒压驱动模块50启动时,所述恒压驱动模块50的第一输入端接收到第一电压信号,所述第一电压信号经所述第一二极管D1整流、所述第二电容C2滤波后在所述恒压驱动模块50的输出端输出恒定电压。也可,所述恒压驱动模块50的第二输入端接收到第二电压信号,所述第二电压信号经所述第二二极管D2整流、所述第二电容C2滤波后在所述恒压驱动模块50的输出端输出恒定电压。
所述恒压反馈模块60包括第二误差放大器601及光耦U1;所述第二误差放大器601的输出端与所述光耦U1的阴极连接,所述光耦U1的集电极为所述恒压反馈模块60的输出端。
当所述恒压驱动模块50的输出端输出的电压发生变化时,所述第二误差放大器601的输入端检测到所述变化的电压并在其输出端输出,所述变化的电压信号所述第二误差放大器601的输出端将所述变化的电压输出并经所述光耦U1传输至所述控制单元。增设所述恒压反馈模块60,可以提高上述恒压驱动模块50输出的恒定电压的精度。
为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以下,结合图5,说明本实用新型驱动电路的运行原理: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控制单元包括一控制器K,该控制器K具有接收恒压反馈模块60的输出端输出的反馈信号的反馈端、输出电压相位相反的第一控制端、第二控制端。
所述LLC单元102包括第二开关管Q2、第三开关管Q3、第三电容C3及变压器T;所述变压器T具有第一初级绕组L1、第一次级绕组L2及第二次级绕组L3,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栅极为所述LLC单元102的第一受控端,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漏极为所述LLC单元102的输入端,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源极与所述分别与所述第一初级绕组L1的E端及所述第三开关管Q3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管Q3的栅极为所述LLC单元102的第二受控端,所述第三开关管Q3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一初级绕组L1的F端与所述第三电容C3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次级绕组L3的D端为所述LLC单元102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二次级绕组L3的C端为所述LLC单元102的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次级绕组L1的A端为所述LLC单元102的第三输出端,所述第一次级绕组L1的B端为所述LLC单元102的第四输出端,所述第一次级绕组L2的A端与B端之间还包括一引出端,且该引出端接地GND。
所述均流模块包括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及第六二极管D6;所述第四电容C4的一端为所述均流模块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五二极管D5的阴极,所述第六二极管D6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D5的阳极接地,所述第六二极管D6的阴极为所述均流模块的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与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D5与所述第六二极管D6的连接节点为所述均流模块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与所述第五电容C5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D3与所述第五电容C5的连接节点为所述均流模块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及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接地。
当所述恒压恒流双驱动电路启动时,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漏极获取经所述直流电源101提供的电源信号,与此同时,所述控制器K的第一控制端输出高电平信号,所述控制器K的第二控制端输出低电平信号,所述第二开关管Q2导通,所述第三开关管Q3截止,所述第二开关管Q2与所述变压器T的绕组形成振荡电路。
一方面,所述变压器T的第一次级绕组L2的A端输出第一电压信号,所述第一电压信号经所述第一二极管D1整流、所述第二电容C2滤波后输出,以向待驱动装置提供恒压驱动信号。当所述第一电压信号的大小发生变化时,所述第二误差放大器601的输入端检测到所述第一电压信号的变化并在其输出端输出,变化了的所述第一电压信号经所述光耦U1传输至所述控制器K的反馈端,所述控制器K调整所述第二开关管Q2及所述第三开关管Q3的工作状态,直到所述第一电压信号的大小不再变化。
另一方面,所述第二次级绕组L3的D端输出第一电流信号至所述第一负载70(如图5所示的LED1至LED1n),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第二次级绕组L3的D端还与所述锯齿波发生器402的输入端连接,以使所述锯齿波发生器402输出的锯齿波信号与所述第一电流信号同步。第一LED灯串(如图5所示的LED1至LED1n)亮,与此同时,所述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第四电容C4及第五电容C5构成均流模块,以使流经所述第一负载70及所述第二负载80(如图5所示的LED2至LED2n)的电流大小相等,第二LED灯串(如图5所示的LED2至LED2n)亮。
当流经所述第二负载80的电流大小发生变化时,流经所述第一负载70的电流大小发生变化,所述比较器U2的输出端输出的高电平信号的占空比发生变化,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导通时间的占空比发生变化,所述第一电容C1的充放电时间发生变化,流经所述第二负载80的电流被调整,直到流经所述第一负载70及所述第二负载80的电流大小不变。此时,流经所述第一负载70及所述第二负载80的电流恒定。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视机,该电视机包括如上所述的恒流驱动电路,该驱动电路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电视机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所述恒流驱动电路包括电源模块10、均流模块90及恒流调整模块40;所述电源模块10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均流模块90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源模块10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均流模块90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均流模块90的第一输出端与待驱动的第一负载70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负载70的电流检测端与所述恒流调整模块40的信号采集端连接,所述恒流调整模块40的调整端与待驱动的第二负载80的电流调整端连接,所述第二负载80的输入端与所述均流模块90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其中,所述均流模块90用于控制流经所述第一负载70与所述第二负载80的电流相等;所述恒流调整模块40用于对流经所述第一负载70及所述第二负载80的电流进行调整,以使该电流大小恒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恒流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模块、均流模块及恒流调整模块;所述电源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均流模块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均流模块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均流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待驱动的第一负载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负载的电流检测端与所述恒流调整模块的信号采集端连接,所述恒流调整模块的调整端与待驱动的第二负载的电流调整端连接,所述第二负载的输入端与所述均流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其中,
所述均流模块用于控制流经所述第一负载与所述第二负载的电流相等;
所述恒流调整模块用于对流经所述第一负载及所述第二负载的电流进行调整,以使该电流大小恒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恒流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流调整模块包括第一电阻,第一误差放大器、锯齿波发生器、比较器、驱动器、第一开关管及第一电容;
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误差放大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电阻与所述第一误差放大器的连接节点为所述恒流调整模块的信号采集端;所述第一误差放大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比较器的同相输入端连接,所述锯齿波发生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比较器的反相输入端连接,所述比较器的输出端与所述驱动器的一端连接,所述驱动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为所述恒流调整模块的调整端。
3.一种恒压恒流双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恒压驱动模块及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恒流驱动电路;所述恒压驱动模块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电源模块的第三输出端连接,所述恒压驱动模块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电源模块的第四输出端连接;所述恒压驱动模块的输出端用于输出恒定电压。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恒压恒流双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模块包括直流电源、控制单元及LLC单元;所述直流电源用于向所述LLC单元的输入端提供电源信号,所述LLC单元的受控端与所述控制单元的控制端连接,所述LLC单元的输出端为所述电源模块的输出端。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恒压恒流双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恒压驱动模块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及第二电容;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为所述恒压驱动模块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分别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及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为所述恒压驱动模块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二二极管及所述第二电容的连接节点为所述恒压驱动模块的输出端。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恒压恒流双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路还包括恒压反馈模块;所述恒压反馈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恒压驱动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恒压反馈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单元的反馈端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恒压恒流双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恒压反馈模块包括第二误差放大器及光耦;所述第二误差放大器的输入端为所述恒压反馈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第二误差放大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光耦的阴极连接,所述光耦的集电极为所述恒压反馈模块的输出端。
8.一种电视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恒流驱动电路。
CN201521136497.6U 2015-12-30 2015-12-30 恒流驱动电路、恒压恒流双驱动电路和电视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3366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136497.6U CN205336615U (zh) 2015-12-30 2015-12-30 恒流驱动电路、恒压恒流双驱动电路和电视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136497.6U CN205336615U (zh) 2015-12-30 2015-12-30 恒流驱动电路、恒压恒流双驱动电路和电视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336615U true CN205336615U (zh) 2016-06-22

Family

ID=563128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1136497.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336615U (zh) 2015-12-30 2015-12-30 恒流驱动电路、恒压恒流双驱动电路和电视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33661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13853A (zh) * 2018-11-19 2019-04-12 南京碳界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负载及其控制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13853A (zh) * 2018-11-19 2019-04-12 南京碳界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负载及其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22803B (zh) 恒压恒流同步输出电源及电视机
CN103345903B (zh) 一种led背光系统及显示装置
CN101707831B (zh) 一种led驱动电路及led灯具
CN103813595B (zh) 一种恒压恒流交替式供电的高效电源
CN104935843A (zh) 一种led电视二合一电源电路及led电视机
CN104540292B (zh) 适用于可控硅调光器电路上的调光电路和调光系统
CN105813263A (zh) 开关电源和电视机
CN103458557A (zh) 一种led驱动控制电路及led灯具
CN108123604A (zh) 谐振电源及电子设备
CN204119593U (zh) 实现双路led驱动的单路boost恒流驱动电路
CN104302053A (zh) Led恒流源输出检测控制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205793540U (zh) 灯具控制系统中的led三合一调光电路
CN205336615U (zh) 恒流驱动电路、恒压恒流双驱动电路和电视机
CN103137080A (zh) 一种led背光驱动电路、液晶显示装置和一种驱动方法
CN105307305A (zh) 一种led电源控制装置及电视机
CN205546103U (zh) 一种Flyback驱动电路
CN205491303U (zh) 一种led驱动电路和led灯具
CN103137079A (zh) 一种led背光模块恒流驱动装置
CN202111796U (zh) 一种恒流驱动电路以及电视机
CN208834723U (zh) 多通道led背光驱动电路及液晶电视
CN205792257U (zh) 背光驱动电路和电视机
CN104780644B (zh) 一种新型恒流稳压反激式led驱动电源
CN102779486A (zh) 一种负电压调节电流平衡的led驱动电路
CN205864808U (zh) 一种led路灯调光电路
CN203911828U (zh) 驱动板控制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62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