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327000U - 汽车侧气囊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汽车侧气囊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327000U
CN205327000U CN201620093669.4U CN201620093669U CN205327000U CN 205327000 U CN205327000 U CN 205327000U CN 201620093669 U CN201620093669 U CN 201620093669U CN 205327000 U CN205327000 U CN 2053270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side air
upper body
side airbag
body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09366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喜凤
刘洋
王居成
孙小光
杨劲松
师玉涛
陈现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09366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3270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3270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3270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侧气囊和车辆,其中,所述汽车侧气囊设置有泄气装置,所述汽车侧气囊包括可选择地连通的头部侧气囊和上躯侧气囊,所述上躯侧气囊内部设置有气体发生装置,所述汽车侧气囊还包括用于可释放地隔绝所述头部侧气囊和上躯侧气囊的限压装置,所述限压装置在所述上躯侧气囊内的气体压力大于预设值时使所述上躯侧气囊和所述头部侧气囊连通。该汽车侧气囊能够有效地保护车内乘员。

Description

汽车侧气囊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安全气囊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侧气囊和车辆。
背景技术
安全气囊是在汽车碰撞事故中起到保护乘员、减轻成员伤害的安全保护装置。以侧气囊为例,侧气囊在侧面碰撞中对乘员起到良好保护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侧气囊按照保护乘员的部位方面可以分为胸腹(骨盆)侧气囊和头胸腹一体式侧气囊,头胸腹一体式侧气囊较前者体积更大,能同时保护乘员的头部、胸部和腹部。
现有技术中的头胸腹一体式侧气囊在侧面碰撞中会直接全部展开,所以普通头胸一体式侧气囊的头部气囊将直接冲击离位乘员颈部,导致离位状态的乘员颈部伤害超标,无法保护离位乘员。需要解释的是,乘员的离位状态(outofposition)是指由于乘员不系安全带,乘坐的初始位置较正常乘坐位置靠近气囊,或由于发生碰撞时,乘员过早或过度地向气囊运动,导致乘员与尚未完全展开的气囊发生接触的乘坐状态。
现有技术中的胸腹(骨盆)侧气囊通常与侧气帘组合,此组合结构能够在侧面碰撞中保护在位乘员,但是侧气帘展开时直接冲击离位状态的乘员头部,造成离位状态的乘员的头部和颈部损伤,且侧气帘安装螺栓和侧气帘发生器等金属件会造成顶棚和车柱部位的硬点集中,对乘员的内饰保护形成额外风险和威胁。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汽车侧气囊,该汽车侧气囊能够有效地保护车内乘员,特别地,该汽车侧气囊能够有效地保护车内乘员的头颈部,更特别地,该汽车侧气囊能够有效地保护离位状态的乘员的头颈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汽车侧气囊,其中,所述汽车侧气囊设置有泄气装置,所述汽车侧气囊包括可选择地连通的头部侧气囊和上躯侧气囊,所述上躯侧气囊内部设置有气体发生装置,所述汽车侧气囊还包括用于可释放地隔绝所述头部侧气囊和上躯侧气囊的限压装置,所述限压装置在所述上躯侧气囊内的气体压力大于预设值时使所述上躯侧气囊和所述头部侧气囊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限压装置为设置有弱化结构的固定片,所述固定片可拆卸地连接在头部侧气囊和所述上躯侧气囊的连接处。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片通过激光打孔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头部侧气囊和所述上躯侧气囊的连接处,或者所述固定片通过弱化线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头部侧气囊和所述上躯侧气囊的连接处。
进一步的,所述上躯侧气囊上设置有作为所述泄气装置的泄气孔和密封所述泄气孔的密封件,所述头部侧气囊上设置有用于触发所述密封件解除对所述泄气孔密封的牵引件,所述牵引件连接于所述密封件,且在所述头部侧气囊展开的过程中牵引所述密封件运动并使所述密封件解除对所述泄气孔的密封。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件为密封片,所述牵引件为牵引线,所述密封片通过激光打孔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上躯侧气囊的泄气孔处,或者所述密封片通过弱化线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上躯侧气囊的泄气孔处。
进一步的,当所述头部侧气囊处于收放状态时,所述头部侧气囊卷绕成筒状,所述牵引线在所述筒状的头部侧气囊的外周面呈螺旋状分布。
进一步的,当所述头部侧气囊处于收放状态时,所述头部侧气囊保持为所述筒状。
进一步的,所述头部侧气囊和上躯侧气囊收放在车内座椅内部。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侧气囊有以下优势:
由于所述汽车侧气囊还包括用于可释放地隔绝所述头部侧气囊和上躯侧气囊的限压装置,所述限压装置在所述上躯侧气囊内的气体压力大于预设值时使所述上躯侧气囊和所述头部侧气囊连通,所以上躯侧气囊中的气体发生装置可以使上躯侧气囊先展开,然后限压装置使所述头部侧气囊与上躯侧气囊连通,从而使头部侧气囊在上躯侧气囊展开之后展开,所以该汽车侧气囊工作时,先展开的上躯侧气囊可以将人体的上身推离一定的距离(人体的头部将随之远离汽车侧气囊),避免接下来头部侧气囊展开时因头部侧气囊与人体头部距离过近造成的冲击,从而有效地保护人体的头部和颈部,尤其能够有效地保护离位状态的乘员的头颈部,而且这样的设置也不再需要安装侧气帘,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安装侧气帘带来的诸多缺陷。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辆,其中,该车辆设置有上述汽车侧气囊。
所述车辆与上述汽车侧气囊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述的汽车侧气囊的示意图,其中头部侧气囊处于收放状态、上躯侧气囊处于展开状态。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述的汽车侧气囊的示意图,其中头部侧气囊和上躯侧气囊均处于展开状态。
附图标记说明:
1-头部侧气囊,2-上躯侧气囊,3-固定件,11-牵引件,21-泄气孔,22-密封件。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和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侧气囊,其中,该汽车侧气囊设置有泄气装置,汽车侧气囊包括可选择地连通的头部侧气囊1和上躯侧气囊2,上躯侧气囊2内部设置有气体发生装置,汽车侧气囊还包括用于可释放地隔绝头部侧气囊1和上躯侧气囊2的限压装置,限压装置在上躯侧气囊2内的气体压力大于预设值时使上躯侧气囊和头部侧气囊连通。
如上所述,由于汽车侧气囊还包括用于可释放地隔绝头部侧气囊1和上躯侧气囊2的限压装置,限压装置在上躯侧气囊1内的气体压力大于预设值时使上躯侧气囊2和头部侧气囊1连通,所以上躯侧气囊1中的气体发生装置可以使上躯侧气囊1先展开,然后限压装置使所述头部侧气囊与上躯侧气囊连通,从而使头部侧气囊在上躯侧气囊展开之后展开,所以该汽车侧气囊工作时,先展开的上躯侧气囊可以将人体的上身推离一定的距离(人体的头部将随之远离汽车侧气囊),避免接下来头部侧气囊展开时因头部侧气囊与人体头部距离过近造成的冲击,从而有效地保护人体的头部和颈部,尤其能够有效地保护离位状态的乘员的头颈部,而且这样的设置也不再需要安装侧气帘,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安装侧气帘带来的诸多缺陷。相比现有技术,配备有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侧气囊的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侧气囊在人体上身侧面与车门之间能够形成对人体更好的保护。此外,气囊1和上躯侧气囊2可以收放在车内座椅内部,在工作时,头部侧气囊1和上躯侧气囊2从车内座椅中弹出。当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该汽车侧气囊还可以根据需要安装在车内其他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限压装置3可以为设置有弱化结构的固定片(例如布片),固定片可拆卸地连接在头部侧气囊1和上躯侧气囊2的连接处。设置弱化结构的意义在于;上躯侧气囊2内的气体压力大于预设值时,该弱化结构被破坏,以使限压装置3解除对头部侧气囊1和上躯侧气囊2的隔绝。当然,限压装置3还可以是阀门等结构,或者限压装置3为固定片时还可以通过胶黏剂粘接在头部侧气囊1和上躯侧气囊2的连接处。
具体地,固定片可以通过激光打孔可拆卸地连接在头部侧气囊1和上躯侧气囊2的连接处,或者固定片可以通过弱化线可拆卸地连接在头部侧气囊1和上躯侧气囊2的连接处,当上躯侧气囊2内的气体压力大于预设值时,激光打孔所在区域撕裂或弱化线撕裂,从而使固定片解除对头部侧气囊1和上躯侧气囊2的隔绝,从而使头部侧气囊1和上躯侧气囊2彼此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上躯侧气囊2上可以设置有作为泄气装置的的泄气孔21和密封泄气孔21的密封件22,头部侧气囊1上设置有用于触发密封件22解除对泄气孔21密封的牵引件11,牵引件11连接于密封件22,且在头部侧气囊1展开的过程中牵引密封件22运动并使密封件22解除对泄气孔21的密封。这样一来,上躯侧气囊2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泄气,从而可以对人体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具体地,密封件22可以为密封片(例如布片),牵引件11可以为牵引线,密封片通过激光打孔可拆卸地连接在上躯侧气囊2的泄气孔21处,或者密封片通过弱化线可拆卸地连接在上躯侧气囊2的泄气孔21处。当然,密封件22解除对泄气孔21的密封并不限于通过头部侧气囊1上的牵引件11来进行,例如还可以通过其他独立的开关来独立地控制密封件22解除对泄气孔21的密封,例如密封件22作为单独地电控开关等等。此外,通过激光打孔的打孔强度或对弱化线的弱化程度以及牵引线的长度进行调节,可以决定该汽车侧气囊的全部展开(头部侧气囊1和上躯侧气囊2均展开)的时间。在头部侧气囊1展开时,牵引线拉动密封件22脱离上躯侧气囊2,从而使泄气孔21开放。当然,密封件22的具体设置形式并不限于此,例如,密封件22也可以通过胶黏剂粘贴在泄气孔21处,或者密封件22也可以是其他开关阀等等,只要能够在所需时刻使泄气孔21开放,不管密封件22为何种形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从图1中可以看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当头部侧气囊1处于收放状态时,头部侧气囊1可以卷绕成筒状,牵引线在筒状的头部侧气囊1的外周面呈螺旋状分布。当然,头部侧气囊1在收放状态时的形状并不限于此,只要头部侧气囊1在上躯侧气囊2之后展开,不管头部侧气囊1在收放状态时处于何种形状,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头部侧气囊1处于收放状态时,头部侧气囊1保持为筒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一种车辆,其中,该车辆设置有上述汽车侧气囊。基于以上对汽车侧气囊的优点的描述可知,该车辆的安全性能随之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汽车侧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侧气囊设置有泄气装置,所述汽车侧气囊包括可选择地连通的头部侧气囊(1)和上躯侧气囊(2),所述上躯侧气囊(2)内部设置有气体发生装置,所述汽车侧气囊还包括用于可释放地隔绝所述头部侧气囊(1)和上躯侧气囊(2)的限压装置,所述限压装置在所述上躯侧气囊(2)内的气体压力大于预设值时使所述上躯侧气囊和所述头部侧气囊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侧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压装置(3)为设置有弱化结构的固定片,所述固定片可拆卸地连接在头部侧气囊(1)和所述上躯侧气囊(2)的连接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侧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片通过激光打孔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头部侧气囊(1)和所述上躯侧气囊(2)的连接处,或者所述固定片通过弱化线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头部侧气囊(1)和所述上躯侧气囊(2)的连接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侧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躯侧气囊(2)上设置有作为所述泄气装置的泄气孔(21)和密封所述泄气孔(21)的密封件(22),所述头部侧气囊(1)上设置有用于触发所述密封件(22)解除对所述泄气孔(21)密封的牵引件(11),所述牵引件(11)连接于所述密封件(22),且在所述头部侧气囊(1)展开的过程中牵引所述密封件(22)运动并使所述密封件(22)解除对所述泄气孔(21)的密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侧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22)为密封片,所述牵引件(11)为牵引线,所述密封片通过激光打孔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上躯侧气囊(2)的泄气孔(21)处,或者所述密封片通过弱化线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上躯侧气囊(2)的泄气孔(21)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侧气囊,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头部侧气囊(1)处于收放状态时,所述头部侧气囊(1)卷绕成筒状,所述牵引线在所述筒状的头部侧气囊(1)的外周面呈螺旋状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侧气囊,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头部侧气囊(1)处于收放状态时,所述头部侧气囊(1)保持为所述筒状。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汽车侧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侧气囊(1)和上躯侧气囊(2)收放在车内座椅内部。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该车辆设置有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汽车侧气囊。
CN201620093669.4U 2016-01-29 2016-01-29 汽车侧气囊和车辆 Active CN2053270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093669.4U CN205327000U (zh) 2016-01-29 2016-01-29 汽车侧气囊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093669.4U CN205327000U (zh) 2016-01-29 2016-01-29 汽车侧气囊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327000U true CN205327000U (zh) 2016-06-22

Family

ID=563164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093669.4U Active CN205327000U (zh) 2016-01-29 2016-01-29 汽车侧气囊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32700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60048A (zh) * 2018-05-21 2018-11-23 江苏大学 一种两段式汽车安全气囊
CN113500975A (zh) * 2021-07-14 2021-10-15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的集成气囊、集成气囊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60048A (zh) * 2018-05-21 2018-11-23 江苏大学 一种两段式汽车安全气囊
CN108860048B (zh) * 2018-05-21 2020-09-22 江苏大学 一种两段式汽车安全气囊
CN113500975A (zh) * 2021-07-14 2021-10-15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的集成气囊、集成气囊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24308B2 (ja) 乗員の頭部の回転速度を低下させるための前面エアバッグアセンブリ
CN102216126B (zh) 侧气囊装置
CN105035016B (zh) 翼形驾驶员安全气囊
EP2543553B1 (en) Pneumatic and mechanical energy absorber
US9855912B2 (en) Airbag
WO2015039444A1 (zh) 一种具有正面保护功能的车辆侧气帘装置
JP2004210257A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及び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US6848705B2 (en) Airbag cover with multi-axis deployment
KR102216133B1 (ko) 차량의 동승석 에어백
JP5413947B2 (ja) 車両の助手席エアバック構造
JP2011057143A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16158022A1 (ja)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18211894A1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5186891A (ja) 車両の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7001362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CN205327000U (zh) 汽车侧气囊和车辆
CN102529867B (zh) 用于汽车的集成安全气囊设备
CN110290983A (zh) 用于对较大的乘员距离采取安全措施的双安全气囊系统
JP6217350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080007030A1 (en) Airbag module
JP2007153027A (ja) 乗員保護装置
KR20150078934A (ko) 차량의 에어백
KR102182901B1 (ko) 동승석 에어백 장치
KR101684988B1 (ko) 차량용 에어백 장치
KR102263721B1 (ko) 동승석 에어백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