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319910U - 气流产生装置及吸尘器、干手器、干发器、吹风机 - Google Patents

气流产生装置及吸尘器、干手器、干发器、吹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319910U
CN205319910U CN201520872105.6U CN201520872105U CN205319910U CN 205319910 U CN205319910 U CN 205319910U CN 201520872105 U CN201520872105 U CN 201520872105U CN 205319910 U CN205319910 U CN 2053199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ing section
channel opening
air flow
stator
produc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87210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越
周垂有
柴杰
张涛
周强
柴捷
李文亮
潘广业
桂林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ohnson Electric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ohnson Electric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ohnson Electric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Johnson Electric Shenzhen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3199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319910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6Rotor cores with slots for wind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DHAIRDRESSING OR SHAVING EQUIPMENT; EQUIPMENT FOR COSMETICS OR COSMETIC TREATMENTS, e.g. FOR MANICURING OR PEDICURING
    • A45D20/00Hair drying devic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A45D20/04Hot-air producers
    • A45D20/08Hot-air producers heated electrically
    • A45D20/10Hand-held drying devices, e.g. air douch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 A47L9/28Installation of the electric equipment, e.g. adaptation or attachment to the suction cleaner; Controlling suction cleaners by electric means
    • A47L9/2836Installation of the electric equipment, e.g. adaptation or attachment to the suction cleaner; Controlling suction cleaners by electric means characterised by the parts which are controlled
    • A47L9/2842Suction motors or blow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9/00Motors or generators having non-mechanical commutating devices, e.g. dischar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24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ression or reduction of noise or vibr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1/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magnetic circuits
    • H02K2201/03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aspects of the air-gap between rotor and stator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流产生装置及使用该气流产生装置的吸尘器、干手器、干发器、吹风机。该气流产生装置包括单相直流无刷电机以及受所述单相无刷电机驱动的叶轮;其中单相无刷电机包括定子和可相对定子转动的转子,定子包括定子磁芯及绕设于定子磁芯上的定子绕组,定子磁芯包括外环部、从外环部向内伸出的若干绕线部、设于绕线部末端的极靴,相邻的绕线部之间的极靴之间形成槽开口;绕组绕设于相应的绕线部上;转子收容于极靴形成的收容腔内,转子永磁极与定子极靴的内表面之间形成基本均匀的气隙。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流产生装置采用均匀气隙,可降低电机的齿槽效应、从而降低电机的启动电流和电机的噪音。

Description

气流产生装置及吸尘器、干手器、干发器、吹风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应用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气流产生装置,该气流产生装置可应用到吸尘器、干手器、干发器、吹风机等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气流产生装置通常采用三相电机作为动力源,三相电机的成本比单相无刷电机高。但是,单相无刷电机存在启动死点的问题。为避开启动死点,单相无刷电机的定转子之间的气隙通常采用非均匀气隙。然而,采用非均匀气隙的电机通常具有较大的齿槽效应(cogging)从而具有较大的噪音。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可解决上述问题的气流产生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降低单相无刷电机的齿槽效应。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流产生装置,包括单相无刷电机以及与所述单相无刷电机的动力输出端相连的叶轮;其中所述单相无刷电机包括定子和可相对定子转动的转子,所述定子包括定子磁芯及绕设于定子磁芯上的定子绕组,所述定子磁芯包括外环部、从所述外环部向内伸出的若干绕线部、设于绕线部末端且沿电机周向延伸的极靴,相邻绕线部的极靴之间通过槽开口断开或通过磁桥连接;所述绕组绕设于相应的绕线部上;所述转子收容于所述极靴形成的收容腔内,所述转子与所述极靴的内表面之间形成基本均匀的气隙。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相邻绕线部的极靴之间通过槽开口断开,所述槽开口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气隙厚度的4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槽开口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气隙厚度的3倍或2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极靴的径向厚度沿着绕线部到槽开口的方向逐渐减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槽开口偏离所述两个绕线部的其中一个绕线部以实现定位功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每个所述绕线部的两个极靴中较短的极靴的内表面靠近所述槽开口处设有倒角。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槽开口偏离其中一相邻绕线部的对称中心45度至135度电角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定子磁芯由若干定子磁芯单元沿着定子周向拼接而成,每个所述定子磁芯单元包括一个绕线部及其极靴、与所述绕线部连接成一体轭部片段,相邻的定子磁芯单元的轭部片段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所述定子磁芯的外环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相邻所述定子磁芯单元的轭部片段的拼接面为平面或互相配合的凹凸卡合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每个所述定子磁芯单元中,绕线部的端部连接到轭部片段的端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每个所述定子磁芯单元中,绕线部的端部连接在轭部片段的两个端部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绕线部与外环部分离成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绕线部与外环部的拼接面为平面或互相配合的凹凸卡合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绕线部包括第一绕线部与第二绕线部,所述第一绕线部的两个极靴的内表面具有第一弧面,且所述第一弧面上设有第一定位凹槽,所述第二绕线部的两个极靴的内表面具有第二弧面,所述第二弧面上设有第二定位凹槽,所述第一弧面与第二弧面相对并于两者之间形成所述收容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绕线部和第二绕线部之间分别在所述转子的两侧形成较大磁阻的第一槽开口/磁桥和第二槽开口/磁桥,所述第一槽开口/磁桥中心与第二槽开口/磁桥中心之间的连线与所述第一绕线部的延伸方向形成60至65度的夹角。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弧面的周向两端分别形成第一切面和第二切面,所述第二弧面的周向两端分别形成第三切面和第四切面;所述第一切面与所述第三切面相对在两者之间形成所述第一槽开口,所述第二切面与所述第四切面相对在两者之间形成所述第二槽开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磁桥、第二磁桥的尺寸基本相同,且关于所述转子的转动中心对称。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第一定位凹槽、第二定位凹槽的连线方向与所述第一绕线部、第二绕线部的中心线重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转子的磁极由一块环状磁体形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转子包括转子磁芯和沿所述转子磁芯周向设置的永磁极;所述转子铁芯的外周表面设有若干轴向延伸的凹槽,每个凹槽位于两个永磁极的分界处。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吸尘器,该吸尘器包括如上所述的气流产生装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干手器,该干手器包括如上所述的气流产生装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干发器,该干发器包括如上所述的气流产生装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吹风机,该吹风机包括如如上所述的气流产生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流产生装置采用单相无刷电机,该单向无刷电机具有均匀气隙,能够降低电机的齿槽效应、从而降低电机的启动电流和电机的噪音。
为了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以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气流产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方式的单相无刷电机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单相无刷电机去掉外壳后的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单相无刷电机去掉外壳、定子绕组、转子转轴等之后的简化示意图。
图5是图2所示的单相无刷电机的定子磁芯的示意图。
图6是图2所示的单相无刷电机的转子铁芯及其永磁体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单相无刷电机的定子磁铁的磁路分布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单相无刷电机的定子磁芯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的转子铁芯及其永磁体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单相无刷电机的定子磁芯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方式的单相无刷电机的定子磁芯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方式的单相无刷电机的定子磁芯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方式提供的单相无刷电机的示意图;
图14是图13所示单相无刷电机移除了定子外壳后的示意图;
图15是图13所示单相无刷电机使用的定子的爆炸示意图;
图16是图13所示单相无刷电机移除了线架、第一绝缘衬和第二绝缘衬后的示意图;
图17是图13所示单相无刷电机使用的定子磁芯的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气流产生装置的示意图。
图19是图18所示气流产生装置移除了扩散器后的示意图。
图20是图18所示气流产生装置使用的扩散器的示意图。
图21是图18所示气流产生装置的剖视图。
图22是本实用新型的气流产生装置应用于一吸尘器上的示意图。
图23是本实用新型的气流产生装置应用于一干手器上的示意图。
图24是本实用新型的气流产生装置应用于一干发器上的示意图。
图25是本实用新型的气流产生装置应用于一吹风机上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他有益效果显而易见。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附图中显示的尺寸仅仅是为了便于清晰描述,而并不限定比例关系。
第一实施例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流产生装置包括单相无刷电机10以及与单相无刷电机的动力输出端相连的叶轮100。电机10可通过其输出轴直接驱动叶轮100,也可以通过减速机构降低转速后再驱动叶轮100。
参考图2至图6,单相无刷电机10包括定子20和可相对定子转动的转子50。
该定子20包括一端开口的筒状外壳21、安装到外壳21开口端的端盖23、安装到外壳21内的定子磁芯30、安装到定子磁芯30的绝缘线架40和绕设于定子磁芯30上并被绝缘线架40支撑的绕组39。其中,该定子磁芯30包括外环部31、从外环部31向内伸出的若干绕线部33、从每个绕线部33末端分别向两周侧伸出来的两个极靴35,绕组39绕设于相应的绕线部33上。相邻的两个绕线部之间形成绕线槽,相邻绕线部33的极靴35之间形成槽开口37,优选地,所述槽开口37偏离两个绕线部的中心(即离其中一绕线部较近而离另一绕线部较远)以实现对转子初始状态的定位功能。可以理解地,相邻绕线部33的极靴35之间也可以通过磁桥连接,如图12所示,槽开口37或磁桥327具有较大的磁阻,从而能够避免或减少通过槽开口或磁桥处的磁通量以减少此处的漏磁。
该定子磁芯30由具有导磁性能的软磁性材料制成,例如由导磁芯片(业界常用硅钢片)沿电机轴向层叠而成,优选地,该定子磁芯30中绕线部33沿电机周向均匀间隔分布,每一绕线部33基本沿电机径向从外环部31向内伸出。极靴35从每个绕线部33的径向内端向定子的两周侧伸出。
优选地,极靴35的径向厚度沿着绕线部到槽开口的方向逐渐减小,使极靴35的磁阻从绕线部向槽开口的方向逐渐增加,如此设计能使电机的运行更加平稳、启动可靠。
转子50收容于若干绕线部的极靴35围成的空间内,转子50包括沿转子周向设置的环形永磁极,所述环形永磁极外周表面与极靴内周表面同心,从而在转子的外周表面与极靴之间形成均匀气隙41。具体地,该极靴的内表面位于以转子50中心为圆心的同心圆上。环形永磁极55的外侧表面56为圆柱面且位于以转子50中心为圆心的同心圆上,即,极靴内周表面与永磁极55的外周表面同心,从而在极靴内周表面、永磁极外周表面之间形成基本均匀的气隙。优选地,该槽开口37的宽度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该均匀气隙41的4倍。该配置下,电机的启动与转动更为平顺,能增强电机的启动可靠性,减少启动死点。本实用新型所称的环部是指沿周向连续延伸而成的封闭结构;均匀气隙41的厚度是指气隙的径向厚度。
其中,如图6所示,环形永磁极55可以由一块环形永磁体形成。此外,转子50还包括穿过环形永磁极55的转轴51,转轴51一端通过轴承24安装到定子的端盖23,另一端通过另一个轴承安装到定子的筒状外壳21的底部,从而实现转子能够相对于定子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转子50还包括转子磁芯53,其中心被转轴51穿过并固定在一起;环形永磁体安装到转子磁芯53的外周表面;该转子磁芯的外周表面设有若干轴向延伸的凹槽54,每个凹槽54位于两个永磁极的分界处,以减少磁泄漏。
本实用新型中,槽开口37偏离两个绕线部的中心,即每个槽开口37到相邻两个绕线部的距离不相同。即:通过槽开口37中心与转子中心的直线L2与相邻绕线部33的对称中心L1之间存在夹角β。由于槽开口37偏离两个绕线部的中心,因此从每个绕线部末端向两周侧伸出来的两个极靴长短是不一样的,其中较短的极靴的内表面靠近所述槽开口处设有倒角38。倒角的设置可进一步减少较小极靴的面积,进一步增加两极靴的不均匀程度,也即进一部促使转子在初始位置时偏离死点位置。
图7所示为定子绕组未通电即电机处于初始位置时,转子永磁极的磁力线分布图。如图7所示,转子包括四个永磁极,N极与S极交替排列,定子包括四个绕线部形成四个定子极。从图7可以看出,在电机处于初始位置时,面积较大的极靴通过的磁力线明显多于面积较小的极靴通过的磁力线,转子磁极的极轴L3偏离定子极的极轴L4一定角度,所述极轴L3与极轴L4之间的夹角Q称为启动角,优选地,所述启动角Q等于夹角β。在本实施例中,该启动角大于45度电角度且小于135度电角度,当电机定子绕组通以一方向的电流时,转子50可以从一方向启动;当电机定子绕组通以相反方向的电流时,转子50可以从相反方向进行启动。可以理解地,在启动角等于90度电角度时,转子50朝两个方向启动都比较容易,也即最容易实现双方向启动。当启动角偏离90度电角度时,转子朝其中一方向启动会比朝另一方向启动较容易。本申请实用新型人经多次实验发现,当启动角处于45度电角度至135度电角度范围时,转子朝两个方向启动的可靠性都比较好。
第二实施例
请参照图8,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为了提高绕组39的绕设效率,定子磁芯由若干定子磁芯单元300沿着定子周向拼接而成,每个定子磁芯单元300包括一个绕线部303及其极靴305、与绕线部连303接成一体的轭部片段301,相邻的定子磁芯单元的轭部片段301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定子磁芯的外环部。可以理解地,每个定子磁芯单元也可以具有多于1个的绕线部303以及相应的极靴305。每个定子磁芯单元的绕组完成之后,将该若干定子磁芯单元300拼接起来,从而得到具有定子绕组的定子铁芯。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定子磁芯单元300具有一个绕线部303以及相应的极靴305;且每个定子磁芯单元300中,绕线部303的端部连接在轭部片段301的两个端部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相邻定子磁芯单元的轭部片段301的拼接面为互相配合的凹凸卡合面。具体来说,当设置互相配合的凹凸卡合面时,用于拼接成外环部的轭部片段301的两端分别设置凹槽卡位302,以及与该凹槽卡位302相配合的凸起卡扣304;该凹槽卡位302与凸起卡扣304即为凹凸卡口结构;在组装时,每个定子磁芯单元的凸起卡扣304与相邻的定子磁芯单元的凹槽卡位302相配合,每个定子磁芯单元的凹槽卡位302与相邻的定子磁芯单元的凸起卡扣304相配合。
因为定子磁芯由若干个定子磁芯单元300拼接而成,因此,相邻极靴305之间的槽开口的宽度可以非常小,优选地,槽开口的最小宽度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气隙最小厚度的3倍。本实用新型中,槽开口的宽度是指相邻两个极靴之间的距离。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转子60包括转子磁芯63和沿转子磁芯63周向设置的永磁极65,该永磁极65是由若干块永磁体66形成,例如是4块。该若干块永磁体66安装到转子磁芯63的外周表面;同样该转子磁芯的外周表面设有若干轴向延伸的凹槽64,每个凹槽64位于两个永磁体66的分界处,以减少磁泄漏。该若干块永磁体66安装到转子磁芯63的外周表面;优选地,定子极靴的内表面位于以转子60中心为圆心的同心圆上,永磁体66的外侧表面位于位于以转子60中心为圆心的另一同心圆上,这样,永磁体外表面与定子极靴内表面同心,从而在两者之间形成基本均匀的气隙,之所以称为基本均匀,是因为气隙除对应磁极倒角、相邻磁极之间的间隙、相邻极靴之间的槽口以外的绝大部分为均匀)。
第三实施例
请参照图10,在本实施例中,定子磁芯同样是由若干定子磁芯单元310沿着定子周向拼接而成的,每个定子磁芯单元310包括一个绕线部313及其极靴315、与绕线部连313接成一体轭部片段311,相邻的定子磁芯单元的轭部片段311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定子磁芯的外环部。可以理解地,每个定子磁芯单元也可以具有多于1个的绕线部313以及相应的极靴315。每个定子磁芯单元的绕组完成之后,将该若干定子磁芯单元310拼接起来,从而得到具有定子绕组的定子铁芯。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定子磁芯单元310具有一个绕线部313以及相应的极靴315;且每个定子磁芯单元310中,绕线部313的端部连接在轭部片段311的端部。
在本实施例中,相邻定子磁芯单元的轭部片段311的拼接面为平面,相邻的轭部片段311之间可以直接焊接或通过其他方式组配在一起。优选地,为了更好地使相邻弧形轭部的首尾相接触,可以在相邻定子磁芯单元的轭部片段311的端部设有相互配合的导角,具体来说,可以在每个定子磁芯单元的轭部片段311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导角312以及第二导角314,相邻轭部片段311的第一导角312与第二导角314可以紧密贴合。
因为定子磁芯由若干个定子磁芯单元310拼接而成,可以先绕线后拼接,因此,相邻极靴315之间的槽开口的宽度可以非常小,优选地,槽开口的最小宽度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气隙最小厚度的3倍。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单刷无相电机在相邻的两个绕线部之间形成槽开口,槽开口位于所述两个绕线部的极靴之间,且偏离所述两个绕线部的其中一个绕线部,从而无需另设定位槽或定位孔,直接利用偏置的槽开口调整单相无刷电机启动时所需启动角度和定位力矩,如通过调整槽开口偏离两个绕线部的其中一个绕线部的程度调整电机启动角度,当启动角大于45度电角度且小于135度电角度时,该电机转子可实现双方向启动,从而使启动可靠。
第四实施例
为了提高绕组的绕设效率,本实施例中的定子磁芯同样采用分体式结构,如图11所示,具体地,该绕线部323与其相应的极靴325一体成型成一整体,而绕线部323与外环部321之间为分体式结构,即外环部321与绕线部323分离成型,然后再组装在一起。绕线部323与外环部321的拼接面为平面或互相配合的凹凸卡合面322、324,可以理解地,每一绕线部323可通过焊接或各种机械连接方式(如设燕尾槽的卡扣方式)固定连接至外环部321。在一替换方案中,该绕线部33还可以与外环部31及其相应的极靴325皆分离成型,在绕组绕完后再将绕线部323与外环部321及极靴325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举的单相无刷电机,采用环形永磁极,并使定子磁芯的极靴的内表面位于以所述转子的中心为圆心的同心圆上,从而更好地形成均匀气隙,减少了现有技术中由于槽口的存在而产生震动和噪声。本实用新型还使槽开口的宽度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均匀气隙厚度的4倍,或更进一步使槽开口的最小宽度小于或等于均匀气隙厚度的2倍;从而使电机具有更大的转矩密度,并能减少磁泄漏。本实用新型中的定子磁芯采用分体式结构,可方便绕线,有效提高绕线效率。
第五实施例;
参考图12至图15,本实施例中提供的单相无刷电机11,包括定子和转子,定子包括定子外壳、定子磁芯48、绕设于定子磁芯48上的定子绕组49以及安装到定子一端的控制电路板58。定子外壳包括两个半壳36、32,每个半壳都包括环状的筒体、位于筒体外端的毂部25、连接于筒体和毂部25之间的若干辐条28。毂部25内安装有轴承27,定子磁芯48安装到筒体的内壁。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单相无刷电机11为单相永磁直流无刷电机11,其他实施方式中,该单相无刷电机11也可为永磁同步电机。
转子包括转轴61和固定到转轴的永磁体67(见图16),永磁体67的厚度为转子外径的0.4至0.48倍。转轴61的两端分别穿过所述两个半壳36、32的毂部25并被安装到毂部25的轴承27支撑。
参考图14、图15,定子磁芯48的绕线部52、57与定子绕组49之间设绝缘线架47,定子磁芯48的外环部(即轭部)与两个定子绕组49之间还分别安装两个绝缘衬45,用于隔离定子绕组49和定子磁芯。本实施例中,绝缘衬45贴靠定子磁芯48的外环部的内侧表面,并具有通孔供对应的绕线部52或57穿过。
参考图16、图17,定子磁芯48由第一半芯和第二半芯组成,第一半芯和第二半芯在两者的结合面上设有相互配合的凹凸卡位结构。第一半芯包括第一半轭部59和从第一半轭部59朝中心伸出的第一绕线部52,第二半芯包括从第二半轭部75和从第二半轭部75朝中心伸出的第二绕线部57,第一半轭部59和第二半轭部75共同组成外环部。
垂直于第一绕线部52的延伸方向的尺寸为第一绕线部52、第二绕线部57的宽度W1,第一绕线部52和第二绕线部57的宽度W1为转子外径D1的1.4至1.6倍。外环部沿定子径向的尺寸为外环部的厚度W2,外环部的厚度为转子外径D1的0.5至0.7倍。第一绕线部52的两个极靴的内表面具有第一弧面52a,第一弧面52a设有第一定位凹槽52b;第二绕线部57的两个极靴的内表面具有第二弧面57a,第二弧面57a设有第二定位凹槽57b。第一定位凹槽52b和第二定位凹槽57b沿转子的直径方向相对设置,用于控制电机停止时转子相对于定子的位置,通过调整定位凹槽52b、57b的位置可调整转子的停止位置或初始位置。第一弧面52a与第二弧面57a相对,并且两者之间形成收容腔,永磁体67收容于该收容腔内,永磁体67形成两个磁极与第一绕线部52和第二绕线部57配合。永磁体67与第一弧面52a和第二弧面57a形成基本均匀的气隙68。气隙68的厚度为永磁体67的厚度的0.26至0.34倍。
传感器69如霍尔传感器通过端子连接到电路板58(图12),用于检测永磁体67的转动位置。
定子绕组49安装到第一绕线部52和第二绕线部57,具体地说,线架47朝向第一绕线部52和第二绕线部57的两端分别具有伸出的中空的第一安装臂48a和第二安装臂48b,第一绕线部52伸入第一安装臂48a,第二绕线部57伸入第二安装臂48b,定子绕组19分别绕设于第一安装臂48a和第二安装臂48b的外部,即定子绕组19与第一绕线部52、第二绕线部57之间分别间隔有第一安装臂48a、第二安装臂48b。定子绕组49通电时可以产生两个通过转子的磁回路。
第一绕线部52和第二绕线部57之间分别在永磁体67两侧形成较大磁阻的第一槽开口/磁桥73和第二槽开口/磁桥74。本实施例中,第一绕线部52和第二绕线部57之间分别在永磁体67两侧形成较大磁阻的槽开口73、74,具体地,第一弧面52a的周向两端分别形成第一切面52c和第二切面52d;第二弧面57a的周向两端分别形成第三切面57c和第四切面57d,第一切面52c与第三切面57c间隔相对从而在两者之间形成槽开口73;第二切面52d与第四切面57d间隔相对从而在两者之间形成槽开口74。
第一切面52c和第三切面57c之间的距离为转子外径D1的0.09至0.13倍;第二切面52d和第四切面57d之间的距离也为转子外径D1的0.09至0.13倍。
槽开口73、74中心与电机转子中心之间的连线L5与第一绕线部52的延伸方向L6形成60至65度的夹角Q,更加优选的方案是,槽开口73、74中心之间的连线与第一绕线部52的延伸方向形成60至65度的夹角。槽开口73、74的尺寸基本相同,且关于转子的转动中心对称。
第一弧面52a具有第一定位凹槽52b,第二弧面具有第二定位凹槽57b。第一定位槽52b的槽开口朝向永磁体67,第二定位槽57b的槽开口朝向永磁体67。第一定位槽52b和第二定位槽57b的槽口的宽度为转子外径D1的0.24至0.28倍,所述槽口宽度是指第一定位槽52b和第二定位槽57b沿永磁体周向的尺寸。第一定位凹槽52b凹入第一绕线部52的深度和第二定位凹槽57b凹入第二绕线部57的深度均为转子外径D1的0.015至0.035倍。优选地,第一定位凹槽52b、第二定位凹槽57b的连线方向与第一绕线部52、第二绕线部57的中心线重合。
请再参照图18,图18所示为一气流产生装置80,该气流产生装置80应用了上述任一单相无刷电机,该气流产生装置80还包括安装到单相无刷电机11的转轴的离心叶轮81、与离心叶轮81配合的扩散器82、与扩散器82配合的扩散器附件83。
如图19所示,离心叶轮81包括隔开预设距离的前盖板91和后盖板93,还包括安装与前盖板91、93之间的若干叶片95,相邻叶片95之间形成风道。离心叶轮81的中心为风道入口,外周为风道出口。
如图20和图21所示,扩散器82包括筒状外壳91、安装筒状外壳91内的隔板93。隔板93具有通孔94供电机11的转轴穿过。隔板93还具有若干螺孔95,供螺钉96穿过以将扩散器安装到电机11,此时,筒状外壳91环绕在电机11外周。
扩散器82具有若干扩散鳍片99与筒状外壳91、隔板93连接,相邻鳍片99之间形成扩散通道97。扩散通道97的入口端与离心叶轮81的出口连通。本实施例中,扩散通道97的穿过隔板93,将气流引导到扩散器附件83。
参考图22所示,为一吸尘器210,该吸尘器210包括上述的单相无刷电机10、11或上述的气流产生装置80。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吸尘器210为现有结构,因此在此不再详述。
参考图23所示,为一干手器220,该干手器220包括上述的单相无刷电机或上述的气流产生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干手器220为现有结构,因此在此不再详述。
参考图24所示,为一干发器230,该干发器230包括上述的单相无刷电机或上述的气流产生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干发器230为现有结构,因此在此不再详述。
参考图25所示,为一吹风机240,该吹风机240包括上述的单相无刷电机或上述的气流产生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吹风机240为现有结构,因此在此不再详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9)

1.一种气流产生装置,包括电机以及被所述电机驱动的叶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为单相直流无刷电机,所述单相直流无刷电机包括定子和可相对定子转动的转子,所述定子包括定子磁芯及绕设于定子磁芯上的定子绕组,所述定子磁芯包括外环部、从所述外环部向内伸出的若干绕线部、设于绕线部末端且沿电机周向延伸的极靴,相邻绕线部的极靴之间通过槽开口断开或通过磁桥连接;所述绕组绕设于相应的绕线部上;所述转子收容于所述极靴形成的收容腔内,所述转子包括永久磁极,所述永久磁极与所述定子的极靴相对,所述永久磁极的外表面与所述定子的极靴的内表面之间形成基本均匀的气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绕线部的极靴之间通过槽开口断开,所述槽开口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气隙厚度的4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绕线部的极靴之间通过槽开口断开,所述槽开口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气隙厚度的3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绕线部的极靴之间通过槽开口断开,所述槽开口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气隙厚度的2倍。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极靴的径向厚度沿从绕线部到槽开口或磁桥的方向逐渐减小。
6.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气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开口或磁桥偏离所述两个绕线部的中心以便对转子的初始位置进行定位。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极靴包括一较短极靴和一较长极靴,较短极靴的内表面靠近所述槽开口处设有倒角。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开口或磁桥偏离其中一相邻绕线部的对称中心45度至135度电角度。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磁芯由若干定子磁芯单元沿着定子周向拼接而成,每个所述定子磁芯单元包括一个绕线部及其极靴、与所述绕线部连接成一体的轭部片段,相邻的定子磁芯单元的轭部片段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所述定子磁芯的外环部,相邻所述定子磁芯单元的轭部片段的拼接面为平面或互相配合的凹凸卡合面。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部与外环部分离成型。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部包括第一绕线部与第二绕线部,所述第一绕线部的极靴的内表面具有第一弧面,且所述第一弧面上设有第一定位凹槽,所述第二绕线部的极靴的内表面具有第二弧面,所述第二弧面上设有第二定位凹槽,所述第一弧面与第二弧面相对并于两者之间形成所述收容腔。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气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绕线部和第二绕线部之间分别在所述转子的两侧形成第一槽开口/磁桥和第二槽开口/磁桥,所述第一槽开口/磁桥与第二槽开口/磁桥的尺寸基本相同,且关于所述转子的转动中心对称。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气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开口/磁桥中心与第二槽开口/磁桥中心之间的连线与所述第一绕线部的延伸方向之间形成60至65度的夹角。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气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面的周向两端分别形成第一切面和第二切面,所述第二弧面的周向两端分别形成第三切面和第四切面;所述第一切面与所述第三切面相对在两者之间形成所述第一槽开口,所述第二切面与所述第四切面相对在两者之间形成所述第二槽开口。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气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定位凹槽、第二定位凹槽的连线方向与所述第一绕线部、第二绕线部的中心线重合。
16.一种吸尘器,其特征在于:该吸尘器包括如权利要求1-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气流产生装置。
17.一种干手器,其特征在于:该干手器包括如权利要求1-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气流产生装置。
18.一种干发器,其特征在于:该干发器包括如权利要求1-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气流产生装置。
19.一种吹风机,其特征在于:该吹风机包括如权利要求1-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气流产生装置。
CN201520872105.6U 2015-08-18 2015-11-03 气流产生装置及吸尘器、干手器、干发器、吹风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31991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07014 2015-08-18
CN2015105070147 2015-08-18
CN2015105459846 2015-08-28
CN201510545984 2015-08-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319910U true CN205319910U (zh) 2016-06-15

Family

ID=5618918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39830.0A Pending CN106469966A (zh) 2015-08-18 2015-11-03 气流产生装置及吸尘器、干手器、干发器、吹风机
CN201520872105.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319910U (zh) 2015-08-18 2015-11-03 气流产生装置及吸尘器、干手器、干发器、吹风机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39830.0A Pending CN106469966A (zh) 2015-08-18 2015-11-03 气流产生装置及吸尘器、干手器、干发器、吹风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KR (1) KR20170021749A (zh)
CN (2) CN106469966A (zh)
BR (1) BR102016018640A2 (zh)
MX (1) MX366045B (zh)
TW (1) TWM540428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69966A (zh) * 2015-08-18 2017-03-01 德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 气流产生装置及吸尘器、干手器、干发器、吹风机
CN109314410A (zh) * 2016-09-16 2019-02-05 东芝生活电器株式会社 电动鼓风机
CN109314411A (zh) * 2016-09-16 2019-02-05 东芝生活电器株式会社 电动鼓风机
CN109416055A (zh) * 2016-11-21 2019-03-01 东芝生活电器株式会社 电动鼓风机以及电动吸尘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18147A (zh) * 2018-08-24 2018-10-30 佛山市顺德区携创电机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减振高速单相无刷电机
CN109262418A (zh) * 2018-10-18 2019-01-25 浙江神阳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交流单相无刷角磨机
CN109555718A (zh) * 2019-01-24 2019-04-02 全小华 高速永磁无刷轴流风机
CN110556997A (zh) * 2019-09-20 2019-12-10 深圳市万至达电机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单相无刷高速电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02066A (en) * 1972-04-06 1974-04-09 Zenner W Assembly method for stator or dynamo-electric machine
DE69840793D1 (de) * 1997-09-08 2009-06-10 Panasonic Corp Synchronmotor mit dauermagneten
WO1999064937A1 (fr) * 1998-06-11 1999-12-16 Citizen Watch Co., Ltd. Moteur pas-a-pas bipolaire pour dispositif d'horlogerie
WO2000074520A1 (fr) * 1999-06-08 2000-12-14 Sanyo Electric Co., Ltd. Seche-cheveux
JP2002354721A (ja) * 2001-05-29 2002-12-06 Hitachi Ltd 永久磁石式回転子を備えた回転電機
US20080024028A1 (en) * 2006-07-27 2008-01-31 Islam Mohammad S Permanent magnet electric motor
GB0700033D0 (en) * 2007-01-02 2007-02-07 Ami Semiconductor Belgium Bvb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riving a brushless dc motor
WO2008105049A1 (ja) * 2007-02-26 2008-09-0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永久磁石型モータ及び密閉型圧縮機及びファンモータ
US7969058B2 (en) * 2007-06-07 2011-06-28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Permanent magnet motor with stator having asymmetric slots for reducing torque ripple
JP2010068569A (ja) * 2008-09-09 2010-03-25 Aisin Seiki Co Ltd ステータ
GB2468297B (en) * 2009-03-03 2014-11-19 Dyson Technology Ltd Electric machine with an asymmetric stator core
CN202026166U (zh) * 2011-05-04 2011-11-02 杭州米格电机有限公司 拼接式电机定子
CN104124849B (zh) * 2013-04-25 2018-03-27 常州雷利电机科技有限公司 排水泵用无刷电动机及排水泵
CN104348268B (zh) * 2013-08-09 2019-07-23 德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 单相无刷电机
JP6178674B2 (ja) * 2013-08-30 2017-08-09 シナノケンシ株式会社 送風機
CN106469966A (zh) * 2015-08-18 2017-03-01 德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 气流产生装置及吸尘器、干手器、干发器、吹风机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69966A (zh) * 2015-08-18 2017-03-01 德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 气流产生装置及吸尘器、干手器、干发器、吹风机
CN109314410A (zh) * 2016-09-16 2019-02-05 东芝生活电器株式会社 电动鼓风机
CN109314411A (zh) * 2016-09-16 2019-02-05 东芝生活电器株式会社 电动鼓风机
CN109416055A (zh) * 2016-11-21 2019-03-01 东芝生活电器株式会社 电动鼓风机以及电动吸尘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102016018640A2 (pt) 2017-07-25
MX2016009707A (es) 2018-01-25
TWM540428U (zh) 2017-04-21
KR20170021749A (ko) 2017-02-28
CN106469966A (zh) 2017-03-01
MX366045B (es) 2019-06-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319910U (zh) 气流产生装置及吸尘器、干手器、干发器、吹风机
CN205178812U (zh) 风机及其单相外转子无刷电机
US10998784B2 (en) Appliance, motor or stator
JP3208939U (ja) 流体発生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る電気装置
JP3207419U (ja) 単相永久磁石モータ及びこれを用いるヘアドライヤ
CN106208582B (zh) 电机、泵及清洗装置
CN106169819A (zh) 单相电机、流体产生装置及电器设备
CN104348268A (zh) 单相无刷电机
CN205429899U (zh) 单相无刷电机
CN106451967B (zh) 电机
JP6688061B2 (ja) ポンプ及び洗浄装置
JP7000650B2 (ja) モータ
CN106487186A (zh) 单相永磁电机
JP2016116442A (ja) ロータ、モータ、ポンプ、及び洗浄装置
CN107040057A (zh) 风机
CN205195443U (zh) 单相永磁电机
JP5918941B2 (ja) ロータ及びロータの製造方法
US20170149318A1 (en) Single Phase Permanent Magnet Brushless Motor
CN204992809U (zh) 单相永磁电机及使用该电机的吹风机
CN105703591B (zh) 单相电机及使用该单相电机的泵
TWM542125U (zh) 製冷設備
CN205195528U (zh) 单相无刷电机
CN205092748U (zh) 气流调节装置
CN204993000U (zh) 单相电机、气流产生装置及吸尘器、干手器、吹风机
CN205544857U (zh) 单相无刷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