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303807U - 万用支架 - Google Patents

万用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303807U
CN205303807U CN201521104331.6U CN201521104331U CN205303807U CN 205303807 U CN205303807 U CN 205303807U CN 201521104331 U CN201521104331 U CN 201521104331U CN 205303807 U CN205303807 U CN 2053038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ckling parts
inner frame
outside framework
auxiliary section
universal sta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110433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国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Didaju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Didaju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Didaju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Didaju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110433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3038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3038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303807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utual Connection Of Rods And Tub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万用支架,适应供不同厚度的功能模块组装,该万用支架包括内框架及空心结构的外框架。空心结构贯穿外框架之前后两端并形成一装配孔,内框架扣合于外框架并与装配孔相对应。外框架及内框架中一者具有至少两个扣合部,至少两扣合部沿外框架的前后方向排列,外框架及内框架中另一者具有选择与任何一个扣合部相卡合的配合部。内框架通过配合部选择与不同的扣合部相卡合而调整该内框架相对外框架之前端的距离,从而使得万用支架适应组装不同厚度的功能模块,因此,使用一个本实用新型的万用支架就能与不同厚度的功能模块进行组装,因而扩大本实用新型的万用支架适用范围。

Description

万用支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工电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与不同厚度的功能模块进行组装的万用支架。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及社会的不断进步,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丰富的物质消费品,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而电工电器就是诸多消费品中一种。
众所周知,支架是电工电器不可缺少的部件,先通过该支架与外界固定物进行固定后,再将电工电器中的功能模块组装于支架上,从而通过支架而实现将功能模块固定于外界固定物上的目的。
但是,现有的每一尺寸规格的支架仅能适应于安装对应尺寸厚度的功能模块,当要安装另一尺寸规格的功能模块时,此时需要更换对应尺寸规格的支架才能实现,所以,用一个现有的支架是无法适应与不同厚度的功能模块进行组装的。
因此,急需要一种能适应与不同厚度的功能模组进行组装的万用支架来克服上述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适应与不同厚度的功能模组进行组装的万用支架。
为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万用支架,适应供不同厚度的功能模块组装,包括内框架及空心结构的外框架。空心结构贯穿所述外框架之前后两端并形成一装配孔,所述内框架扣合于所述外框架并与所述装配孔相对应。所述外框架及内框架中一者具有至少两个扣合部,所述至少两个扣合部沿所述外框架的前后方向排列,所述外框架及内框架中另一者具有选择与任何一个所述扣合部相卡合的配合部,所述内框架通过所述配合部选择与不同的所述扣合部相卡合而调整该内框架相对所述外框架之前端的距离,从而使所述万用支架适应组装不同厚度的功能模块。
较佳地,所述内框架沿所述外框架的正向或反向通过所述配合部依次与所述至少两个扣合部中的每个扣合部相扣合而调整该内框架与所述外框架之前端的距离。
较佳地,所述至少两个扣合部沿所述外框架的前后方向相对齐。
较佳地,所述扣合部为两个,所述内框架沿所述外框架的正向通过所述配合部与两所述扣合部中的一者卡合而供一厚度的功能模块组装,所述内框架沿所述外框架的反向通过所述配合部与两所述扣合部中的另一者卡合而供另一厚度的功能模块组装。
较佳地,两所述扣合部沿所述外框架的前后方向相错开或对齐布置。
较佳地,所述内框架被所述装配孔的孔壁所围绕而置于所述装配孔内。
较佳地,所述扣合部及配合部中一者形成于所述装配孔的孔壁上,所述扣合部及配合部中另一者形成于所述内框架的外侧壁上。
较佳地,所述内框架及所述装配孔的孔壁呈相互配合的边形结构或圆形结构,所述至少两扣合部形成于所述装配孔的各个边的侧壁上,所述配合部至少位于所述内框架的一个边的侧壁上。
较佳地,所述扣合部及配合部中一者为槽孔结构或倒钩结构,所述扣合部及配合部中另一者为凸块结构。
较佳地,所述凸块结构先与所述槽孔结构卡合的一端沿所述内框架扣入所述外框架的方向设有倒角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外框架及内框架中一者具有至少两个扣合部,至少两扣合部沿外框架的前后方向排列,外框架及内框架中另一者具有选择与任何一个扣合部相卡合的配合部,当内框架通过配合部选择与不同的扣合部相卡合时,进而调整内框架相对外框架之前端的距离,从而使用一个本实用新型的万用支架就能与不同厚度的功能模块(如插座或开关功能件等电器模块)进行组装,因而扩大了本实用新型的万用支架的适用范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位于正向时的万用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位于反向时的万用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万用支架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的万用支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沿图4中A-A线段的剖视图。
图6a至图6c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万用支架的内框架沿外框架的正向通过配合部依次与不同扣合部卡合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两个串接在一起的万用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两个串接在一起的万用支架在其一内框架呈正装而另一内框架呈反装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两个串接在一起的万用支架在其一内框架与外框架相分离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7,展示了本实用新型的万用支架的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的万用支架100适应供不同厚度的功能模块组装,该功能模块可为开关或插座功能件等电器模块,但不以此为限,以扩大本实施例的万用支架100的适用范围。其中,本实施例的万用支架100包括内框架10和空心结构的外框架20,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内框架10也呈空心结构,以便于与功能模块之间的组装。
外框架20的空心结构贯穿外框架20之前后两端,此处的外框架20的前端是指本实施例的万用支架100安装在外界物件(如墙壁等)上时面对操作者的那端,此处的外框架20的后端是指本实施例的万用支架100安装在外界物件上时背对操作者的那端;且外框架20的空心结构形成装配孔21。较优的是,如图1至图6c所示,装配孔21是位于外框架20的中间位置处,但不以此为限。内框架10扣合于外框架20并与装配孔21相对应;较优的是,如图1至图6c所示,内框架10是被装配孔21的孔壁211所围绕而置于装配孔21内,故在功能模块组装于本实施例的万用支架100上时,此时的功能模块的一部分穿过装配孔11而组装于内框架10上,但不以此举例为限。
如图3和图5所示,外框架20具有至少两个扣合部22,至少两个扣合部22沿外框架20的前后方向排列,较优的是,至少两个扣合部22沿外框架20的前后方向相对齐,从而使得至少两个扣合部22排列成行而形成段位扣合排,以便于段位调整。内框架10具有选择与任何一个扣合部22相卡合的配合部11。内框架10通过配合部11选择与不同的扣合部22相卡合而调整内框架10相对外框架20之前端的距离,从而使得本实施例的万用支架100适应组装不同厚度的功能模块,因而达到使用一个本实施例的万用支架100就能与不同厚度的功能模块进行组装的目的。可理解的是,在其它实施例中,扣合部22也可以形成于内框架10上,对应地,配合部11形成于外框架20上,一样能实现内框架10相对外框架20之前端进行距离调节的目的。更具体地,如下:
如图6a至图6c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当内框架10沿外框架20的正向或反向通过配合部11依次与至少两个扣合部22中的每个扣合部22相扣合时,从而调整该内框架10与外框架20之前端的距离,状态如图6a、图6b及图6c所示。又如图6a至图6c所示,由于本实施例的扣合部22为三个,故此时内框架10与外框架20之间的位置状态有三种状态,分别对应于图6a、图6b及图6c所示;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可根据实际需要而将扣合部22设计为两个、四个、五个或六个不等,故不以上述的举例为限。可理解的是,外框架20的正向是由外框架20的前方指向后方的方向;相对应,外框架20的反向是由外框架20的后方指向前方的方向。
同时,在本实施例中,扣合部22是形成于装配孔21的孔壁211上,对应地,配合部11形成于内框架10的外侧壁12上;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配合部11也可以是形成于装配孔21的孔壁211上,对应地,扣合部22形成于内框架10的外侧壁12上,一样能实现内框架10相对外框架20调整的目的。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内框架10及装配孔21的孔壁211呈相互配合的圆形结构或多边形结构,较优为正多边形结构,但不以此为限;至少两个扣合部22形成于装配孔21的各个边的侧壁上,较优的是,装配孔21的各个边的侧壁上分别具有彼此分离的段位扣合排,使得内框架10在转动一定角度后能和外框架20相扣合,从而避免功能模块与现有的支架进行组装时因支架变换安装角度(如将横向布局的支架变换成竖向布局)而造成两者位置不匹配的缺陷,因此,本实施例的万用支架100与功能模块之间的组装不受到此限制。可理解的是,当内框架10呈正三角形时,此时的转动角度是以120度为单元,当内框架10呈正方形时,此时转动角度是以90度为单元,当内框架10呈正五边形时,此时转动角度是以72度为单元,以此类推,故,在此不再赘述。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扣合部22为槽孔结构,配合部11为凸块结构,以简化配合部11及扣合部22的结构,且凸块结构先与槽孔结构卡合的一端沿内框架10扣入外框架20的方向设有倒角结构111,更方便内框架10的配合部11卡入于外框架20的扣合部22内。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扣合部22为凸块结构,配合部11为槽孔结构,一样能满足扣合部22与配合部11卡合的目的。可理解的是,内框架10扣入外框架20的方向是由指外框架20的前后方向。
请参阅图6a至图6c,对实施例的万用支架中的内框架相对外框架进行调节的原理进行说明。首先,操作人员先沿外框架20的正向使内框架10上的配合部11与外框架20上的扣合部22相对齐;接着,沿着外框架20的正向按压内框架10,使内框架10上的配合部11卡于外框架20最前方位置处的扣合部22内,状态如图6a所示,从而使此状态下的万用支架100能配合一尺寸厚度的功能模块。当操作人继续沿原方向按压内框架10时,驱使内框架10上的配合部11脱离与外框架20最前方位置处的扣合部22卡合后,再卡合于中间位置处的扣合部22上,从而实现内框架10相对外框架20的前端之距离的一次调节目的,状态如图6b所示,而此状态时的万用支架100能配合另一尺寸厚度的功能模块的组装。当操作人继续沿原方向按压内框架10时,驱使内框架10上的配合部11脱离与中间位置处的扣合部22卡合后,再卡合于最后方位置处的扣合部22上,从而实现内框架10相对外框架20的前端之距离的另一次调节目的,状态如图6c所示,而此状态时的万用支架100能配合又一尺寸厚度的功能模块的组装。其中,在功能模块与本实施例的万用支架100配合组装过程中,当万用支架100需要变换角度(如将横向安装的万用支架100变成竖直安装)时,此时操作人员在使内框架10上的配合部11与外框架20上的扣合部22相对齐前先旋转好外框架20即可。可理解的是,由于内框架10沿外框架20的反向通过配合部11与外框架20上的扣合部22依次卡合的过程与前述的过程正好相反,故在此不再赘述;如图7所示,可将二个本实施例的万用支架100拼接在一起而形成的二联排结构,当然,根据实际需要而拼接成三联排结构、四联排结构或五联排结构等,但不此以为限。
请参阅图8及图9,展示了本实用新型的万用支架的第二实施例,本实施例的万用支架100`与第一实施例的万用支架100的结构基本相同,区别点如下:
第一、在本实施例中,扣合部22`为两个,内框架10沿外框架20的正向通过配合部11与两扣合部22`中的一者卡合而供一厚度的功能模块组装,内框架10沿外框架20的反向通过配合部11与两扣合部22`中的另一者卡合而供另一厚度的功能模块组装;较优的是,两扣合部22`沿外框架20的前后方向相错开或对齐布置,实现通过内框架10与外框架20的正反装而实现与不同厚度的功能模块组装的目的;具体是,在本实施例中,内框架10沿外框架20的正向是通过配合部11与外框架20前端位置处的扣合部22`相卡合,而内框架10沿外框架20的反向是通过配合部11与外框架20后端位置处的扣合部22`相卡合。而在第一实施例中,扣合部22为三个,三个扣合部22沿外框架20的前后方向相对齐,且内框架10沿外框架20的正向或反向通过配合部11依次选择与不同的扣合部22卡合而达到供不同厚度的功能模块组装的目的。
第二、在本实施例中,两扣合部22`均为倒钩结构,两倒钩结构沿外框架20的前后方向呈一正一反的布置;而在第一实施例中,扣合部22均为槽孔结构。
综上,除上述区别外,其它结构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故在此不再详述。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外框架20及内框架10中一者具有至少两个扣合部22、22`,至少两扣合部22、22`沿外框架20的前后方向排列,外框架20及内框架10中另一者具有选择与任何一个扣合部22、22`相卡合的配合部11,内框架10通过配合部11选择与不同的扣合部22、22`相卡合而调整内框架10相对外框架20之前端的距离,从而本实用新型的万用支架100、100`适应组装不同厚度的功能模块,因此,使用一个本实用新型的万用支架100、100`就能与不同厚度的功能模块(如插座或开关功能件等电器模块)进行组装,因而扩大了本实用新型的万用支架100、100`的适用范围。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万用支架,适应供不同厚度的功能模块组装,所述万用支架包括内框架及空心结构的外框架,所述空心结构贯穿所述外框架之前后两端并形成一装配孔,所述内框架扣合于所述外框架并与所述装配孔相对应,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架及内框架中一者具有至少两个扣合部,所述至少两个扣合部沿所述外框架的前后方向排列,所述外框架及内框架中另一者具有选择与任何一个所述扣合部相卡合的配合部,所述内框架通过所述配合部选择与不同的所述扣合部相卡合而调整该内框架相对所述外框架之前端的距离,从而使所述万用支架适应组装不同厚度的功能模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万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框架沿所述外框架的正向或反向通过所述配合部依次与所述至少两个扣合部中的每个扣合部相扣合而调整该内框架与所述外框架之前端的距离。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万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扣合部沿所述外框架的前后方向相对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万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扣合部为两个,所述内框架沿所述外框架的正向通过所述配合部与两所述扣合部中的一者卡合而供一厚度的功能模块组装,所述内框架沿所述外框架的反向通过所述配合部与两所述扣合部中的另一者卡合而供另一厚度的功能模块组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万用支架,其特征在于,两所述扣合部沿所述外框架的前后方向相错开或对齐布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万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框架被所述装配孔的孔壁所围绕而置于所述装配孔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万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扣合部及配合部中一者形成于所述装配孔的孔壁上,所述扣合部及配合部中另一者形成于所述内框架的外侧壁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万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框架及所述装配孔的孔壁呈相互配合的多边形结构或圆形结构,所述至少两扣合部形成于所述装配孔的各个边的侧壁上,所述配合部至少位于所述内框架的一个边的侧壁上。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万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扣合部及配合部中一者为槽孔结构或倒钩结构,所述扣合部及配合部中另一者为凸块结构。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万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块结构先与所述槽孔结构卡合的一端沿所述内框架扣入所述外框架的方向设有倒角结构。
CN201521104331.6U 2015-12-24 2015-12-24 万用支架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3038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104331.6U CN205303807U (zh) 2015-12-24 2015-12-24 万用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104331.6U CN205303807U (zh) 2015-12-24 2015-12-24 万用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303807U true CN205303807U (zh) 2016-06-08

Family

ID=564739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1104331.6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303807U (zh) 2015-12-24 2015-12-24 万用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30380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49440A (zh) * 2015-12-24 2016-03-30 广东帝达聚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万用支架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49440A (zh) * 2015-12-24 2016-03-30 广东帝达聚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万用支架
CN105449440B (zh) * 2015-12-24 2019-02-15 广东帝达聚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万用支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90131819A1 (en) Solar panel housing for a parking meter and methods of use therefor
CN204463729U (zh) 户外用可拼装显示屏
CN205303807U (zh) 万用支架
CN103712328A (zh) 多功能壁挂式空调挂墙板
CN205303809U (zh) 正反装万用支架
CN105449441B (zh) 正反装万用支架
CN105449440B (zh) 万用支架
CN203671786U (zh) 空调器室外机
CN201944046U (zh) 用于组件连接的锁紧件
CN201591974U (zh) 一种积木式机器人玩教具
CN201889766U (zh) 螺钉标准件配套工装
CN204459842U (zh) 一种拆装便捷的灯具
CN204361611U (zh) 一种垂直桥架七字扣件
CN203834781U (zh) 卡件结构及天花板组件
CN210435901U (zh) 一种用于机器人教学实训平台的打磨机械手
CN202978350U (zh) 直插式万能无线充电发射器
CN106223474A (zh) 一种医疗方形钢管设备的连接装置
CN202917834U (zh) 配电柜并柜快速定位结构
CN203036570U (zh) 一种用户自行组装式灯具
CN201749444U (zh) 可扩屏式电子白板
CN205441398U (zh) 汽车饰件电镀用包装内衬
CN205791346U (zh) 安全型pvc暗盒线盒
CN205228486U (zh) 光电检测高度调节机构
CN202797442U (zh) 一种模块化供电插座
CN204905497U (zh) 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插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608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90215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