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295943U - 扣塔系统 - Google Patents

扣塔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295943U
CN205295943U CN201521097005.7U CN201521097005U CN205295943U CN 205295943 U CN205295943 U CN 205295943U CN 201521097005 U CN201521097005 U CN 201521097005U CN 205295943 U CN205295943 U CN 2052959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oss bar
connecting plate
column
tower system
butt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109700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颜伟
司唐春
王晓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ailway No 2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China Railway Erju 5th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ailway No 2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China Railway Erju 5th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ailway No 2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China Railway Erju 5th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Railway No 2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109700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2959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2959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2959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Joining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工程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扣塔系统。其包括底座、立柱、横杆、斜撑和扣锚梁;立柱为六根,均竖直固定设置在底座上;三根立柱为一排,成两排设置;横杆呈多层设置;每层横杆为六根;每层横杆的两端均设置有立柱;六根横杆首尾依次相接,形成矩形;相邻的立柱之间设置有斜撑;斜撑所连接的两根立柱之间的横杆与该斜撑在同一平面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扣塔系统,通过六根立柱的设置,再辅以多层设置在横杆将六根立柱两两连接,之间又通过斜撑将立柱两两连接,又将横杆也两两连接,这样使各个位置均形成了一定的加强拉力,进而来保证扣塔系统的整体牢固性,进一步保证扣塔系统的承重能力。

Description

扣塔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工程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扣塔系统。
背景技术
桥梁,指架设在江河湖海上,使车辆行人等能顺利通行的建筑物,称为桥。桥梁一般由上部构造、下部结构、支座和附属构造物组成,上部结构又称桥跨结构,是跨越障碍的主要结构;下部结构包括桥台、桥墩和基础;支座为桥跨结构与桥墩或桥台的支承处所设置的传力装置;附属构造物则指桥头搭板、锥形护坡、护岸、导流工程等。
桥梁使道路、铁路或人行道跨越河流、湖泊、河谷、峡谷或其他道路。桥梁大多是固定的,但跨度较大的桥梁是怎么固定的呢?这就需要用到扣塔系统来进行固定了。
但是,如何来保证扣塔系统的承重,这一直是现在的人们在致力于研究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扣塔系统,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扣塔系统,包括底座、立柱、横杆、斜撑和扣锚梁;
所述立柱为六根,均竖直固定设置在所述底座上;
三根所述立柱为一排,成两排设置;
所述横杆呈多层设置;
每层所述横杆为六根;
每层所述横杆的两端均设置有所述立柱;
六根所述横杆首尾依次相接,形成矩形;
相邻的所述立柱之间设置有所述斜撑;
所述斜撑所连接的两根所述立柱之间的横杆与该斜撑在同一平面上;
所述扣锚梁固定设置在所述横杆上。
进一步的,相对设置的两根斜撑平行;
所述斜撑为双槽钢。
进一步的,每层所述横杆所形成的矩形内均设置多根加强杆;
所述加强杆有呈“米”字状设置。
进一步的,多根所述加强杆通过第五连接板连接。
进一步的,扣塔系统还包括第一连接板;
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所述立柱、所述横杆的一端和两根所述斜撑的一端。
进一步的,扣塔系统还包括第二连接板;
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所述立柱和所述横杆的另一端。
进一步的,扣塔系统还包括第三连接板;
所述第三连接板连接所述立柱、所述横杆的一端和所述斜撑的一端。
进一步的,扣塔系统还包括第四连接板;
所述第四连接板连接所述立柱、所述横杆的另一端和两根所述斜撑的另一端。
进一步的,扣塔系统还包括大样连接板;
所述大样连接板设置在所述立柱的端部,用连接两根所述立柱,进而增加所述立柱的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立柱与所述底座焊接;
所述立柱、所述横杆、所述斜撑和所述扣锚梁之间的连接均为螺栓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扣塔系统,通过六根立柱的设置,再辅以多层设置在横杆将六根立柱两两连接,之间又通过斜撑将立柱两两连接,又将横杆也两两连接,这样使各个位置均形成了一定的加强拉力,进而来保证扣塔系统的整体牢固性,进一步保证扣塔系统的承重能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扣塔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方向示意图;
图3为图2的D-D剖视图;
图4为图3的E-E剖视图;
图5为图3的F-F剖视图;
图6为图2的B-B剖视图;
图7为图1的C-C剖视图;
图8为图1中的K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
1:立柱2:横杆3:斜撑
4:第二连接板5:第一连接板6:底座
7:扣锚梁8:第三连接板9:第四连接板
10:加强杆11:第五连接板12:大样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附图1-8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扣塔系统,包括底座6、立柱1、横杆2、斜撑3和扣锚梁7;
所述立柱1为六根,均竖直固定设置在所述底座6上;
三根所述立柱1为一排,成两排设置;
所述横杆2呈多层设置;
每层所述横杆2为六根;
每层所述横杆2的两端均设置有所述立柱1;
六根所述横杆2首尾依次相接,形成矩形;
相邻的所述立柱1之间设置有所述斜撑3;
所述斜撑3所连接的两根所述立柱1之间的横杆2与该斜撑3在同一平面上;
所述扣锚梁7固定设置在所述横杆2上。
将立柱1设置为两排,每排三根,也就是说为2×3的矩阵设置,且使用横杆2将矩阵的外框依次连接,每层六根,呈多层设置。
这样的设置,就将六根立柱1连接为了一个整体,进而可以保证整体的牢固性。
将斜撑3设置在横杆2与立柱1形成的矩形框内,连接相对的两个对角,这样将立柱1再次进行连接,不仅增加了立柱1之间的牢固性,而且还增加了横杆2之间的牢固性,进一步增加了整个扣塔系统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
在立柱1形成的矩阵中,一个侧面形成单排矩形的侧面上,斜撑3的支撑方向相同,且与挂线之间形成锐角或平行设置,以起到更大的承重能力。
在立柱1形成的矩阵中,一个侧面形成双排矩形的侧面上,同在一个水平高度的两个矩形中的斜撑3成V字形设置,能够优选的减少由于受力而使立柱1与横杆2之间产生的形变。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相对设置的两根斜撑3平行;
所述斜撑3为双槽钢。
无论是双排矩形才侧面,还是单排矩形的侧面,其上设置的斜撑3与相对面上的斜撑3平行,这样可以使整个扣塔系统的稳定性更高,且更加的美观。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每层所述横杆2所形成的矩形内均设置多根加强杆10;
所述加强杆10有呈“米”字状设置。
在每层横杆2之间均设置加强杆10,通过加强杆10将六根横杆2和六根立柱1连接在一起,进一步保证了扣塔系统的稳定性。
加强杆10设置为米字型,与横杆2连接的加强杆10的长度相应与立柱1连接的加强杆10的长度,为了便于对加强杆10的拆卸,在本实施例中,加强杆10与横杆2和立柱1以及斜撑3之间的连接均使用螺栓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加强杆10分为三种长度,一种与立柱1的间距相同,一种为立柱1的间距的一半长度,还有一种为前两中加强杆10形成的矩形的对角线。
最长的一根加强杆10的两端与两排矩形的侧面上的中间的立柱1连接,最短长度的加强杆10一端设置在最长的加强杆10的中部,另一端与横杆2连接,最后一种加强杆10连接对角线,以形成米字型。
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例中是这样的设置,其还可以是其他的设置方式,如可以将加强杆10设置为八根,一端连接在一起,另一端分别呈米字辐射连接横杆2等。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多根所述加强杆10通过第五连接板11连接。
多根加强杆10在连接时,其一端分别与立柱1、横杆2等连接,另一端全部连接在一起,因此,其需要设置有第五连接板11来对其进行辅助连接。
每根加强杆10均与第五连接板11螺纹连接,且第五连接板11设置为两块,分别设置在加强杆10的上下两侧,以保证连接的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五连接板11的形状为矩形。
需要指出的是,第五连接板11的形状可以是矩形,但其不仅仅局限于矩形,还可以是其他的形状,如可以是正八角形,还可以是圆形等,也就是说,其只要能够将加强杆10连接在一起即可。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扣塔系统还包括第一连接板5;
所述第一连接板5连接所述立柱1、所述横杆2的一端和两根所述斜撑3的一端。
在扣塔系统上设置第一连接板5,通过第一连接板5将横杆2的一端和两根斜撑3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立柱1上。
在本实施例中,在同一侧面上的斜撑3不是平行设置,而是呈折线结构设置,此时,第一连接板5可以同时连接两根斜撑3。
需要指出的是,第一连接板5的形状可以不需要进行限定,其可以是矩形,也可以是圆形,还可以是其他的形状,如在本实施例中为两个底边相等的等腰梯形的对接而成,也就是说,只要通过第一连接板5能够将横杆2和斜撑3固定连接在立柱1上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5设置为两块,其分别设置在横杆2相对的两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5与立柱1连接的一端焊接设置有固定板,固定板与立柱1固定连接,进而实现将横杆2和斜撑3固定在立柱1上的目的。这样的设置,可以使横杆2与斜撑3的厚度相同,但与立柱1的厚度不同,以可以在保证强度和牢固性的情况下,尽可能的节省了材料,进而降低了成本。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扣塔系统还包括第二连接板4;
所述第二连接板4连接所述立柱1和所述横杆2的另一端。
与上述第一连接板5在同一平面的位置上,横杆2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接板4与立柱1连接。
第二连接板4只是连接了横杆2和立柱1,因此其形状可以简单的设置为矩形。
在立柱1上也可以设置固定板,将第二连接板4焊接设置在固定板上,以便于横杆2与立柱1不同厚度时的连接。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扣塔系统还包括第三连接板8;
所述第三连接板8连接所述立柱1、所述横杆2的一端和所述斜撑3的一端。
在矩阵中形成两排矩形的侧面上,在立柱1上设置第三连接板8,第三连接板8连接的一端连接立柱1,另一端连接横杆2和斜撑3。
此时的第三连接板8连接的是外面的两根立柱1和斜撑3的外端以及横杆2的外端。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扣塔系统还包括第四连接板9;
所述第四连接板9连接所述立柱1、所述横杆2的另一端和两根所述斜撑3的另一端。
在矩阵中形成两排矩形的侧面上,还设置有第四连接板9,第四连接板9的一端连接立柱1,另一端连接相对两侧的横杆2和两个斜撑3。
此时的第四连接板9连接的是中间的一根立柱1和斜撑3的内端以及横杆2的内端。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扣塔系统还包括大样连接板12;
所述大样连接板12设置在所述立柱1的端部,用连接两根所述立柱1,进而增加所述立柱1的高度。
扣塔系统的高度可以通过大样连接板12来增加。
在立柱1的上端设置大样连接板12,通过大样连接板12连接上下两根立柱1,以增加其高度。
在本实施例中,大样连接板12设置在立柱1的相对两侧,这样能够更有效的保证立柱1的连接强度,同时,在立柱1的内部也设置有连接用的加强板,来进一步保证上下两根立柱1的连接强度。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立柱1与所述底座6焊接;
所述立柱1、所述横杆2、所述斜撑3和所述扣锚梁7之间的连接均为螺栓连接。
底座6与立柱1之间使用焊接来进行连接,来保证连接的强度,也能保证立柱1不会由于受到震动而与底座6分离。
立柱1、横杆2、斜撑3以及加强杆10与所有的连接板连接的时候,均采用螺栓连接,以便于拆卸和运输。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扣塔系统,通过六根立柱1的设置,再辅以多层设置在横杆2将六根立柱1两两连接,之间又通过斜撑3将立柱1两两连接,又将横杆2也两两连接,这样使各个位置均形成了一定的加强拉力,进而来保证扣塔系统的整体牢固性,进一步保证扣塔系统的承重能力。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扣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立柱、横杆、斜撑和扣锚梁;
所述立柱为六根,均竖直固定设置在所述底座上;
三根所述立柱为一排,成两排设置;
所述横杆呈多层设置;
每层所述横杆为六根;
每层所述横杆的两端均设置有所述立柱;
六根所述横杆首尾依次相接,形成矩形;
相邻的所述立柱之间设置有所述斜撑;
所述斜撑所连接的两根所述立柱之间的横杆与该斜撑在同一平面上;
所述扣锚梁固定设置在所述横杆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塔系统,其特征在于,相对设置的两根斜撑平行;
所述斜撑为双槽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塔系统,其特征在于,每层所述横杆所形成的矩形内均设置多根加强杆;
所述加强杆有呈“米”字状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扣塔系统,其特征在于,多根所述加强杆通过第五连接板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扣塔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连接板;
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所述立柱、所述横杆的一端和两根所述斜撑的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扣塔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连接板;
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所述立柱和所述横杆的另一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塔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连接板;
所述第三连接板连接所述立柱、所述横杆的一端和所述斜撑的一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扣塔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四连接板;
所述第四连接板连接所述立柱、所述横杆的另一端和两根所述斜撑的另一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塔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大样连接板;
所述大样连接板设置在所述立柱的端部,用连接两根所述立柱,进而增加所述立柱的高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扣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与所述底座焊接;
所述立柱、所述横杆、所述斜撑和所述扣锚梁之间的连接均为螺栓连接。
CN201521097005.7U 2015-12-24 2015-12-24 扣塔系统 Active CN2052959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097005.7U CN205295943U (zh) 2015-12-24 2015-12-24 扣塔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097005.7U CN205295943U (zh) 2015-12-24 2015-12-24 扣塔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295943U true CN205295943U (zh) 2016-06-08

Family

ID=564727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1097005.7U Active CN205295943U (zh) 2015-12-24 2015-12-24 扣塔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29594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87819A (zh) * 2018-04-20 2019-10-29 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拱桥施工用缆索吊的扣塔及其搭设方法
CN111043116A (zh) * 2019-12-31 2020-04-21 兰剑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立柱、立柱片及货架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87819A (zh) * 2018-04-20 2019-10-29 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拱桥施工用缆索吊的扣塔及其搭设方法
CN111043116A (zh) * 2019-12-31 2020-04-21 兰剑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立柱、立柱片及货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39678B (zh) 一种提高基坑钢支撑刚度和稳定性的结构
CN202687190U (zh) 一种交换车体罐式集装箱
CN103821075A (zh) 大跨径斜拉装配式公路钢桥
CN205295943U (zh) 扣塔系统
CN202755370U (zh) 一种提高基坑钢支撑刚度和稳定性的结构
CN106930557A (zh) 连体结构建筑
CN106906896A (zh) 连体结构建筑的施工方法
CN106436574A (zh) 一种桥梁的扣挂方法
CN207959509U (zh) 一种全螺栓连接的钢结构节点
CN217897363U (zh) 一种建筑施工安全防护装置
CN211665455U (zh) 一种用于桩柱式排架墩桥梁的附着式框架结构
CN205839601U (zh) 一种倒u型桥梁墩柱模板
CN214783194U (zh) 山区超高保通曲线现浇箱梁组合支架
CN212533734U (zh) 缆扣一体化塔架
CN210368577U (zh) 一种基坑用栈桥
CN203295959U (zh) Cd型装配式公路钢桥
CN102174856A (zh) 定型化钢筋加工棚
CN202730672U (zh) 市政桥梁大型交通显示屏及附属设备的支承装置
CN201915616U (zh) 改进的附着升降脚手架的双向受力基础节
CN211922250U (zh) 一种加强钢桥
CN214143302U (zh) 一种用于高大龙门架与永久墩柱间的横向连接装置
CN205742217U (zh) 一种增加基坑中单根钢支撑稳定性的装置
CN204898502U (zh) 一种大跨度重载轻便桥梁
CN214994696U (zh) 一种箱型桁架拉索连接节点
CN216999295U (zh) 一种护栏防抛网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