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235606U - 一种风源系统多功能集成式前置过滤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风源系统多功能集成式前置过滤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235606U
CN205235606U CN201521108916.5U CN201521108916U CN205235606U CN 205235606 U CN205235606 U CN 205235606U CN 201521108916 U CN201521108916 U CN 201521108916U CN 205235606 U CN205235606 U CN 2052356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air flue
cartridge filter
chamber
fil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110891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成昆
周定军
周剑
余双杰
刘波
周湘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zhou Yix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zhou Yix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zhou Yix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zhou Yix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110891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2356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2356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2356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风源系统多功能集成式前置过滤器,包括过滤筒一、过滤筒二、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进气口和出气口分别设置在上连接板两侧,上连接板内部还设置有气道,进气口及出气口通过气道与过滤筒一及过滤筒二连通在一起,从而当压缩空气从进气口进入后,能依次经过滤筒一和过滤筒二后经出气口排出;在过滤筒一内腔底部和过滤筒二内腔底部均设置有存储腔,下连接板内部设置加热棒装置,在下连接板上设置有排水阀装置和电磁控制装置,在下连接板内部设置有排水道,存储腔通过排水道与排水阀装置连通,从而使得当电磁控制装置控制排水阀装置打开时,存储腔内的液体水和液体油能依次经过排水道和排水阀装置排出。本实用新型采用模块化设计。

Description

一种风源系统多功能集成式前置过滤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块式机车车辆风源系统中的前置过滤器,尤其涉及一种风源系统多功能集成式前置过滤器。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的风源系统主要由空气压缩机与空气干燥器及前置过滤器通过管道连接而成。前置过滤器主要是为了去除压缩空气中的油分和水分,为机车车辆提供洁净的压缩空气。但是,现有的前置过滤器一般为多级分体式结构,结构复杂,连接管道多,存在漏气的风险,且每级都要加装自动排水装置及加热装置,增加了故障点及制造成本。
公开号为CN102632896A,公开日为2012年8月15日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机车车辆风源系统自动除水除油过滤装置,包括安装在底板上的除水过滤器和除油过滤器,除水过滤器通过连接卡箍与除油过滤器连接,进风管通过管接头和连接卡箍与除水过滤器连接,出风管通过管接头和连接卡箍与除油过滤器连接,除水过滤器通过带有加热板的电磁阀与排污管连接;除油过滤器也通过带有加热板的电磁阀与排污管连接,电磁阀和电磁阀通过电磁阀控制接线与安装在底板上的控制箱相联,加热板和加热板通过加热板控制接线控制箱相联,控制箱还设有干燥器A/B塔电控阀信号接线和电源开关以及两个电源航空接头。
在上述专利文献的过滤装置中,就采取了除水过滤器和除油过滤器两级过滤器,其是分体结构的,因此,除水过滤器和除油过滤器之间的连接管道多,存在漏气风险;另外,在每个过滤器的底部上都要设置排污管、电磁阀和加热板等部件,这样就增加了故障点及制造成本。
综上,如何设计一种新型的机车车辆风源系统前置过滤器,使其能采用集成模块化设计,将过滤器的各个部件集成在一起,简化结构,减少各个部件之间的连接管道,避免漏气风险且能减少组成部件的数量,从而减少故障点及制造成本是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风源系统多功能集成式前置过滤器,其采用了集成模块化设计,将过滤器的各个部件集成在一起,简化了结构,减少了各个部件之间的连接管道,避免了漏气风险且其减少了组成部件的数量,从而减少了故障点及制造成本。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风源系统多功能集成式前置过滤器,包括过滤筒一、过滤筒二、设置在过滤筒一的顶部及过滤筒二的顶部上的上连接板和设置在过滤筒一的底部及过滤筒二底部上的下连接板,进气口设置在上连接板的一侧上且进气口位于靠近过滤筒一的一侧位置,出气口设置在上连接板的另外一侧上且出气口位于靠近过滤筒二的一侧位置,在上连接板的内部还设置有气道,进气口以及出气口通过气道与过滤筒一以及过滤筒二连通在一起,从而使得压缩空气从进气口进入后,能依次经过过滤筒一和过滤筒二后经出气口排出;在靠近下连接板位置的过滤筒一的内腔底部和在靠近下连接板位置的过滤筒二的内腔底部均设置有用于容纳液体水和液体油的存储腔,在下连接板的内部设置有加热棒装置,在下连接板上还设置有排水阀装置和用于控制排水阀装置开、闭的电磁控制装置,在下连接板的内部还设置有排水道,过滤筒一的存储腔和过滤筒二的存储腔通过排水道与排水阀装置连通,从而使得当电磁控制装置控制排水阀装置打开时,存储腔内的液体水和液体油能依次经过排水道和排水阀装置排出。
优选的,所述上连接板的气道包括气道一、气道二和气道三,气道一、气道二和气道三之间是相互隔离开来的;
所述过滤筒一包括外筒体一、设置在外筒体一内部的内筒体、底部定位套一、底部环形支撑板和顶部连接座一;所述顶部连接座一设置在内筒体的顶部,底部环形支撑板设置在内筒体的底部,底部定位套一设置在底部环形支撑板与下连接板之间,底部定位套一紧贴在外筒体一的内腔壁上,内筒体包括内筒体一和设置在内筒体一内部的内筒体二,内筒体一也紧贴在外筒体一的内腔壁上,顶部连接座一、内筒体一、底部环形支撑板与内筒体二之间构成环形的一级过滤空间,内筒体二的内腔为二级过滤空间,底部环形支撑板、底部定位套一和下连接板之间构成过滤筒一的存储腔;一级过滤空间内设置有过滤材料一,二级过滤空间内设置有过滤材料二,顶部连接座一上开有通孔一和通孔二,在底部环形支撑板上开有通孔三;
所述过滤筒二包括外筒体二、设置在外筒体二内部的中空筒状的滤芯、底部定位套二、带有通孔四的底部支撑板和带有通孔五的顶部连接座二;顶部连接座二设置在滤芯的顶部,底部支撑板设置在滤芯的底部,底部定位套二设置在底部支撑板和下连接板之间,底部定位套二紧贴在外筒体二的内腔壁上,底部支撑板将外筒体二的内腔分为上腔和下腔,上腔为三级过滤空间,三级过滤空间包括外筒体二和滤芯之间形成的环形三级过滤空间一和位于滤芯内腔的三级过滤空间二,下腔即底部支撑板、外筒体二和下连接板之间构成过的空间为过滤筒二的存储腔,通孔四设置在位于滤芯外部的底部支撑板上,从而使得三级过滤空间通过通孔四与过滤筒二的存储腔相连通;
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分别设置到过滤筒一及过滤筒二的顶部和底部后,进气口与气道一连通、气道一与顶部连接座一的通孔一连通、顶部连接座一的通孔一与一级过滤空间连通、一级过滤空间与底部环形支撑板上的通孔三连通、底部环形支撑板上的通孔三与过滤筒一的存储腔相连通、过滤筒一的存储腔与二级过滤空间连通、二级过滤空间与顶部连接座一的通孔二连通、顶部连接座一的通孔二与气道二连通、气道二与环形三级过滤空间一连通、环形三级过滤空间一与底部支撑板的通孔四连通、底部支撑板的通孔四与过滤筒二的存储腔连通、三级过滤空间二与顶部连接座二的通孔五连通、顶部连接座二的通孔五与气道三连通、气道三与出气口连通。
优选的,所述过滤材料一为多个金属套,在金属套上开有沿金属套轴向的开口;所述过滤材料二为多层折叠式的金属过滤网。
优选的,所述顶部连接座一包括圆盖体和设置在所述圆盖体中心上且贯穿圆盖体的套筒;在套筒一端的内腔壁上设置有内螺纹,在内筒体二顶部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外螺纹,在圆盖体的端口面上开有止口部二,通过内螺纹与外螺纹相配合将套筒一端套接在内筒体二顶部上且内筒体一的顶部与圆盖体端口面上的止口部二相配合接触,从而使得顶部连接座一设置在内筒体的顶部上,通孔一设置在圆盖体上,通孔二为套筒的内腔孔。
优选的,在上连接板的底部上设置有环形凸出部一和环形凸出部二;所述顶部连接座一的套筒的另外一端与外筒体一的一端之间形成环形空隙一,所述顶部连接座二也为套筒状,套筒状顶部连接座二的一端连接在滤芯的顶部上,套筒状顶部连接座二的另外一端与外筒体二的一端之间形成环形空隙二,通过环形凸出部一卡合在环形空隙一中以及通过环形凸出部二卡合在环形空隙二中,从而将上连接板设置在过滤筒一的顶部及过滤筒二的顶部上;
在下连接板的顶部上设置有环形凸出部三和环形凸出部四;通过将环形凸出部三卡合在外筒体一的另外一端的内腔中以及通过将环形凸出部四卡合在外筒体二的另外一端的内腔中,从而将下连接板设置在过滤筒一的底部及过滤筒二的底部上。
优选的,在下连接板上开有水阀杆孔,水阀杆孔为沉孔状,包括孔一和与孔一相连通的孔二,孔一的直径大于孔二的直径,水阀杆孔为盲孔;排水道包括连接到孔二的侧周面上的排水道一和连接到孔二的侧周面上的排水道二,过滤筒一的存储腔通过排水道一与孔二相连通,过滤筒二的存储腔通过排水道二也与孔二相连通;
排水阀装置包括中空的水阀盖和中空的水阀杆,水阀杆的外直径和孔二的直径相匹配,水阀盖通过螺丝锁紧在下连接板的底部上,水阀盖的空腔内壁上设置有水阀盖台阶部位,水阀杆插入到水阀盖空腔、孔一和孔二中且水阀杆能沿水阀盖空腔、孔一和孔二来、回移动,在水阀杆的外周面上且位于孔一内的位置设置有水阀杆凸缘,在水阀杆凸缘和水阀盖台阶部位之间设置有复位压簧,水阀杆凸缘和孔一的内底面之间的空腔为动力室,当水阀杆的一端端面与孔二的内底面相接触时,水阀杆使得排水道一、孔二和水阀杆的内腔之间以及排水道二、孔二和水阀杆的内腔之间均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此时,复位压簧处于正常状态;
所述电磁控制装置包括动力控制气道和用于控制动力控制气道通、断的电磁阀装置部分,动力控制气道设置在下连接板的内部,动力控制气道与动力室相连通,动力控制气道能将过滤筒二的存储腔内的压缩空气输入到动力室中;通过电磁阀装置部分打开动力控制气道,压缩空气经动力控制气道进入到动力室中推动水阀杆凸缘带动水阀杆移动,使得水阀杆的一端端面与孔二的内底面相分离开,从而使得排水道一、孔二和水阀杆的内腔之间以及排水道二、孔二和水阀杆的内腔之间均处于相互连通的状态,此时,复位压簧处于被压缩状态;通过电磁阀装置部分关闭动力控制气道,在复位压簧的回复力作用下,水阀杆反向移动使得水阀杆的一端端面与孔二的内底面重新相接触,从而通过水阀杆使得排水道一、孔二和水阀杆的内腔之间以及排水道二、孔二和水阀杆的内腔之间均重新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
优选的,所述动力控制气道包括控制气道一、控制气道二和控制气道三;在过滤筒二的存储腔内设置有气管,气管的一端与控制气道一连通,其另外一端外露于过滤筒二存储腔内存储的液体水和液体油的液面,其另外一端与控制气道一相连通,控制气道一与控制气道三相连通,控制气道二与动力室相连通;
在下连接板的内部还开有气室,控制气道二连接到气室的侧部上,控制气道三也连接到气室的侧部上,从而使得控制气道二和控制气道三均与气室处于连通状态,电磁阀装置部分包括阀体、设置在阀体上的电磁控制部件和阀杆;在阀体上开有阀体孔和阀体排气孔,阀体孔为沉孔状,包括孔三和与孔三连通的孔四,孔三的直径大于孔四的直径,孔四与阀体排气孔之间相互连通,阀杆的直径小于孔三的直径,阀杆设置在孔三和气室内且阀杆能沿孔三和气室来、回移动,在阀杆的一端且位于气室内的位置还设置有阀杆凸缘,阀杆凸缘与气室之间也留有间隙,在阀杆凸缘与阀体之间设置有阀杆复位压簧;当电磁控制部件处于失电状态时,阀杆的一端与气室的侧部且位于控制气道三的位置相接触将控制气道三堵住,使得控制气道三与气室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此时控制气道二依次通过气室、孔三和孔四与阀体排气孔处于连通状态,阀杆复位压簧处于正常状态;当电磁控制部件处于得电状态时,在电磁控制部件的磁力作用下,阀杆移动使得阀杆的一端与气室的侧部且位于控制气道三的位置相分离将控制气道三打开,而阀杆的另外一端与孔三的内底部相接触将孔四堵住,使得孔三与孔四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此时控制气道二通过气室与控制气道三处于连通状态,阀杆复位压簧处于压缩状态;当电磁控制部件处于再次失电状态时,在阀杆复位压簧的回复力作用下,阀杆反向移动使得阀杆的一端与气室的侧部且位于控制气道三的位置重新接触将控制气道三堵住,此时控制气道二又重新通过气室、孔三和孔四与阀体排气孔处于连通状态。
优选的,所述底部定位套一包括套筒本体和设置在所述套筒本体的内腔上的球形盖,球形盖是朝下连接板一侧凸出的,在所述球形盖上还开有开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将两个过滤筒、进气口、出气口、气道、存储腔、排水道、加热棒装置、排水阀装置和电磁控制装置等各个部件集成在一起,简化了结构,实现了各个部件之间的无管道连接,彻底避免了漏气风险且极大的减少了组成部件的数量,从而减少了故障点及制造成本;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三级过滤,能够尽可能的除去压缩空气中的水、油及颗粒物,提高压缩空气的洁净度。通过对排水阀装置和电磁控制装置的结构设计,能简单便捷的同时对两个存储腔内的液体油和液体水进行存储或排放,提高了效率,减少了制造成本。通过对底部定位套一的结构设计,能将从一级过滤空间过滤出来的压缩空气迅速送入到二级过滤空间中进行过滤,提高了过滤工作的效率且被一级过滤空间过滤出来的液体水和液体油不会反弹到二级过滤空间内影响二级过滤工作的进行。另外,本实用新型还能通过植入多个传感器,对实施过程进行实时监测,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成为一种智能终端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沿图1中A-A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沿图2中B-B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沿图3中C-C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位于上连接板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位于下连接板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三级过滤原理示意图;
图8为图4中位于过滤筒一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顶部连接座一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沿图9中D-D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4中上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4中下连接板和排水阀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去掉排水阀装置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排水阀装置的水阀盖的轴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2中E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3中位于排水阀装置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6中F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7中去掉阀杆和阀杆复位压簧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6中底部定位套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过滤筒一,2.过滤筒二,3.上连接板,311.环形凸出部一,312.环形凸出部二,4.下连接板,411.环形凸出部三,412.环形凸出部四,5.进气口,6.出气口,7.气道,711.气道一,712.气道二,713.气道三,8.存储腔,9.加热棒装置,10.排水阀装置,101.水阀盖,102.水阀杆,11.电磁控制装置,12.排水道,121.排水道一,122.排水道二,13.外筒体一,14.底部定位套一,141.套筒本体,142.球形盖,143.开口,15.底部环形支撑板,151.通孔三,16.顶部连接座一,161.通孔一,162.通孔二,163.圆盖体,164.套筒,17.内筒体一,18.内筒体二,19.一级过滤空间,20.二级过滤空间,21.外筒体二,22.滤芯,23.底部定位套二,24.通孔四,25.底部支撑板,26.通孔五,27.顶部连接座二,28.三级过滤空间,29.止口部一,30.底板,31.通孔六,32.金属套,321.开口,33.金属过滤网,34.内螺纹,35.止口部二,36.台阶部位,37.过滤网,38.连接螺丝一,39.孔一,40.孔二,41.螺丝,42.水阀杆凸缘,43.水阀盖台阶部位,44.复位压簧,45.动力室,46.密封垫,47.控制气道一,48.控制气道二,49.控制气道三,50.气管,51.气室,52.阀体,53.电磁控制部件,54.阀杆,55.阀体排气孔,56.孔三,57.孔四,58.间隙,59.阀杆凸缘,60.阀杆复位压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的阐述。
实施例: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风源系统多功能集成式前置过滤器,包括过滤筒一1、过滤筒二2、设置在过滤筒一1的顶部及过滤筒二2的顶部上的上连接板3和设置在过滤筒一1的底部及过滤筒二2底部上的下连接板4,进气口5设置在上连接板3的一侧上且进气口5位于靠近过滤筒一1的一侧位置,出气口6设置在上连接板3的另外一侧上且出气口6位于靠近过滤筒二2的一侧位置,在上连接板4的内部还设置有气道7,进气口5以及出气口6通过气道7与过滤筒一1以及过滤筒二2连通在一起,从而使得压缩空气从进气口5进入后,能依次经过过滤筒一1和过滤筒二2后经出气口6排出;在靠近下连接板4位置的过滤筒一1的内腔底部和在靠近下连接板4位置的过滤筒二2的内腔底部均设置有用于容纳液体水和液体油的存储腔8,在下连接板4的内部设置有加热棒装置9,在下连接板4上还设置有排水阀装置10和用于控制排水阀装置10开、闭的电磁控制装置11,在下连接板4的内部还设置有排水道12,过滤筒一1的存储腔8和过滤筒二2的存储腔8通过排水道12与排水阀装置10连通,从而使得当电磁控制装置11控制排水阀装置10打开时,存储腔8内的液体水和液体油能依次经过排水道12和排水阀装置10排出。压缩空气从进气口5进入过滤筒一1进行均匀扩散及冷却,带油及水的湿空气冷凝成水珠后聚集到过滤筒一1的存储腔8内,然后进入过滤筒二2进行油、水的精细过滤后由出气口6进入空气干燥器进行深度干燥,精细过滤出的油和水聚集到过滤筒二2的存储腔8内。加热棒装置9的加热棒设置在下连接板4内且其长度横跨过滤筒一1和过滤筒二2,所以加热棒能同时加热两个过滤筒。当环境温度低于5℃时,控制加热棒装置9对下连接板4以及两个过滤筒进行加热,排水阀装置10的温度需保持在1℃以上。本实施例中将两个过滤筒、进气口、出气口、气道、存储腔、排水道、加热棒装置、排水阀装置和电磁控制装置等各个部件集成在一起,简化了结构,实现了各个部件之间的无管道连接,彻底避免了漏气风险且极大的减少了组成部件的数量,从而减少了故障点及制造成本。
如图4至图7所示,所述上连接板的气道7包括气道一711、气道二712和气道三713,气道一、气道二和气道三之间是相互隔离开来的;
所述过滤筒一1包括外筒体一13、设置在外筒体一13内部的内筒体、底部定位套一14、底部环形支撑板15和顶部连接座一16;所述顶部连接座一16设置在内筒体的顶部,底部环形支撑板15设置在内筒体的底部,底部定位套一14设置在底部环形支撑板15与下连接板4之间,底部定位套一14紧贴在外筒体一13的内腔壁上,内筒体包括内筒体一17和设置在内筒体一17内部的内筒体二18,内筒体一17也紧贴在外筒体一13的内腔壁上,顶部连接座一16、内筒体一17、底部环形支撑板15与内筒体二18之间构成环形的一级过滤空间19,内筒体二18的内腔为二级过滤空间20,底部环形支撑板15、底部定位套一14和下连接板4之间构成过滤筒一1的存储腔8;一级过滤空间19内设置有过滤材料一,二级过滤空间20内设置有过滤材料二,顶部连接座一16上开有通孔一161和通孔二162,在底部环形支撑板15上开有通孔三151;
所述过滤筒二2包括外筒体二21、设置在外筒体二21内部的中空筒状的滤芯22、底部定位套二23、带有通孔四24的底部支撑板25和带有通孔五26的顶部连接座二27;顶部连接座二27设置在滤芯22的顶部,底部支撑板25设置在滤芯22的底部,底部定位套二23设置在底部支撑板25和下连接板4之间,底部定位套二23紧贴在外筒体二21的内腔壁上,底部支撑板25将外筒体二21的内腔分为上腔和下腔,上腔为三级过滤空间28,三级过滤空间包括外筒体二21和滤芯22之间形成的环形三级过滤空间一和位于滤芯22内腔的三级过滤空间二,下腔即底部支撑板25、外筒体二21和下连接板4之间构成过的空间为过滤筒二2的存储腔8,通孔四24设置在位于滤芯外部的底部支撑板25上,从而使得三级过滤空间28通过通孔四24与过滤筒二2的存储腔8相连通;
上连接板3和下连接板4分别设置到过滤筒一1及过滤筒二2的顶部和底部后,进气口5与气道一711连通、气道一711与顶部连接座一的通孔一161连通、顶部连接座一的通孔一161与一级过滤空间19连通、一级过滤空间19与底部环形支撑板上的通孔三151连通、底部环形支撑板上的通孔三151与过滤筒一1的存储腔8相连通、过滤筒一1的存储腔8与二级过滤空间20连通、二级过滤空间20与顶部连接座一的通孔二162连通、顶部连接座一的通孔二162与气道二712连通、气道二712与环形三级过滤空间一连通、环形三级过滤空间一与底部支撑板的通孔四24连通、底部支撑板的通孔四24与过滤筒二2的存储腔8连通、三级过滤空间二与顶部连接座二的通孔五26连通、顶部连接座二的通孔五26与气道三713连通、气道三713与出气口6连通,从而使得压缩空气能依次经过进气口5、气道一711、顶部连接座一的通孔一161、一级过滤空间19、底部环形支撑板上的通孔三151、过滤筒一1的存储腔8、二级过滤空间20、顶部连接座一的通孔二162、气道二712、环形三级过滤空间一、三级过滤空间二、顶部连接座二的通孔五26、气道三713后,通过出气口6排出。本实施例通过上述结构设计,使得压缩空气经过三级过滤(第一级过滤主要对压缩空气中的大颗粒液态水油从气流中分离出来,其过滤材料一对大颗粒液态水油进行凝聚,当大颗粒液态水油凝聚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到过滤筒一1的存储腔8内达到大颗粒液态水油的分离,经过第一级过滤的压缩空气在底部定位套一14的作用下折返进入二级过滤空间再次对未过滤掉的小颗粒液态水油进行凝聚,当颗粒液态水油凝聚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到过滤筒一1的存储腔8内,再次对颗粒液态水油进行分离,并可拦截铁锈管垢等大的固体颗粒。第三级主要过滤压缩空气中的水汽和油雾等气溶胶,拦截低至1微米的颗粒物),能够尽可能的除去压缩空气中的水、油及颗粒物,提高压缩空气的洁净度。
在这里,过滤筒一1中的底部环形支撑板15可改用滤板,这样,可以再为本实施例增加一级过滤结构,从而达到四级过滤的效果,进一步提高压缩空气的洁净度。过滤筒二2中的底部支撑板25也可改用滤板,由于进入到过滤筒二2的存储腔8内的一部分压缩空气是作为控制排水阀装置10开、闭的动力能源(在本申请后续内容中会详细提到),因此,将过滤筒二2中的底部支撑板25也改用滤板,可以对作为动力能源的压缩空气进行进一步净化,避免杂质流入排水阀装置10中,提高排水阀装置10的使用寿命。过滤筒一1中的底部环形支撑板15是套接在内筒体二18的外周面上且位于靠近底部处的位置,在底部环形支撑板15上且靠近底部环形支撑板15的外周面位置处开有台阶状的止口部一29,止口部一29开有一整圈,止口部一29与内筒体一17的底部相配合接触,通过上述结构设计将底部环形支撑板15设置在内筒体的底部上,安装好底部环形支撑板15后就便于往一级过滤空间内放置过滤材料一。另外,为了便于在二级过滤空间即内筒体二18的内腔中放置过滤材料二,也可以像本实施例一样,在内筒体二18的底部设置一块底板30,在底板30上开有与内筒体二18的内腔连通的通孔六31,进入到过滤筒一1的存储腔8中的压缩空气经过通孔六31进入到二级过滤空间中,底板30外凸于内筒体二18形成止挡部,止挡部与底部环形支撑板15相接触,也能对底部环形支撑板15起到一个定位的作用。
如图4和图8所示,所述过滤材料一为多个金属套32,在每个金属套32上均开有沿金属套轴向的开口321;所述过滤材料二为多层折叠式的金属过滤网33。金属过滤网33可采用钢丝过滤网,多个杂乱叠放的金属套32设置在一级过滤空间里,多层折叠式的金属过滤网33设置在二级过滤空间里,这样设置能使得过滤效果更加好。
如图4至图6以及图9和图10所示,所述顶部连接座一16包括圆盖体163和设置在所述圆盖体163中心上且贯穿圆盖体163的套筒164;在套筒164一端的内腔壁上设置有内螺纹34,在内筒体二18顶部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外螺纹,在圆盖体163的端口面上开有台阶状的止口部二35,止口部二35设置有一整圈,通过内螺纹34与外螺纹相配合将套筒164一端套接在内筒体二18顶部上且内筒体一17的顶部与圆盖体端口面上的止口部二35相配合接触,从而使得顶部连接座一16设置在内筒体的顶部上,通孔一161设置在圆盖体163上,通孔二162为套筒164的内腔孔,通过上述结构能增加顶部连接座一和内筒体之间的连接强度。通过圆盖体163和套筒164之间构成的环形空间以及通过套筒164的内腔空间分别与一级过滤空间19和二级过滤空间20相连通,保证了此处能达到两级过滤的效果。在本实施例中,通孔一161为腰型孔,其设置有多个,多个通孔一161沿圆盖体163周向呈放射状分布在圆盖体163上,这样能保证此处良好的透气性,进而保证过滤效果。在这里,还可以在套筒164的内腔壁上且位于内筒体二18顶部处的位置设置一个台阶部位36,在内筒体二18顶部上设置一个过滤网37,利用内筒体二顶部将过滤网顶住接触在套筒内腔壁的台阶部位36上,这样设置实际上是在二级过滤空间和顶部连接座一的通孔二之间多增加了一级过滤结构,从而达到五级过滤的效果,进一步提高压缩空气的洁净度。
如图5和图6以及图11和图12所示,在上连接板3的底部上设置有环形凸出部一311和环形凸出部二312;所述顶部连接座一的套筒164的另外一端与外筒体一13的一端之间形成环形空隙一,所述顶部连接座二27也为套筒状,套筒状顶部连接座二27的一端连接在滤芯22的顶部上,套筒状顶部连接座二27的另外一端与外筒体二21的一端之间形成环形空隙二,通孔五26为套筒状顶部连接座二27的内腔,环形空隙一与环形凸出部一311相匹配,环形空隙二与环形凸出部二312相匹配,通过环形凸出部一311卡合在环形空隙一中以及通过环形凸出部二312卡合在环形空隙二中,从而将上连接板3设置在过滤筒一1的顶部及过滤筒二2的顶部上;在下连接板4的顶部上设置有环形凸出部三411和环形凸出部四412;通过将环形凸出部三411卡合在外筒体一13的另外一端的内腔中以及通过将环形凸出部四412卡合在外筒体二21的另外一端的内腔中,从而将下连接板4设置在过滤筒一1的底部及过滤筒二2的底部上。如图1和图2所示,在组装时,当上连接板3设置在过滤筒一1的顶部及过滤筒二2的顶部上以及下连接板4设置在过滤筒一1的底部及过滤筒二2的底部上后,再通过连接螺丝一38依次穿过下连接板4和过滤筒一1拧入到上连接板3的螺纹孔一中以及通过连接螺丝二依次穿过下连接板4和过滤筒二2拧入到上连接板3的螺纹孔二中,从将上连接板3、过滤筒一1、过滤筒二2和下连接板4连接在一起。上述设置,使得本实施例拆装起来方便快捷。
如图12至图15所示,在下连接板4上开有水阀杆孔,水阀杆孔为沉孔状,包括孔一39和与孔一39相连通的孔二40,孔一39的直径大于孔二40的直径,水阀杆孔为盲孔;排水道12包括连接到孔二40的侧周面上的排水道一121和连接到孔二40的侧周面上的排水道二122,过滤筒一1的存储腔8通过排水道一121与孔二40相连通,过滤筒二2的存储腔8通过排水道二122也与孔二40相连通;
排水阀装置10包括中空的水阀盖101和中空的水阀杆102,水阀杆102的外直径和孔二40的直径相匹配,水阀盖101通过螺丝41锁紧在下连接板4的底部上,水阀盖101的空腔内壁上设置有水阀盖台阶部位43,水阀盖101的空腔为沉孔状,水阀杆102插入到水阀盖101空腔、孔一39和孔二40中且水阀杆102能沿水阀盖101空腔、孔一39和孔二40来、回移动,在水阀杆102的外周面上且位于孔一39内的位置设置有水阀杆凸缘42,在水阀杆凸缘42和水阀盖台阶部位43之间设置有复位压簧44,水阀杆凸缘42和孔一39的内底面之间的空腔为动力室45,当水阀杆102的一端端面与孔二40的内底面相接触时,水阀杆102使得排水道一121、孔二40和水阀杆102的内腔之间以及排水道二122、孔二40和水阀杆102的内腔之间均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此时,复位压簧44处于正常状态;
所述电磁控制装置11包括动力控制气道和用于控制动力控制气道通、断的电磁阀装置部分,动力控制气道设置在下连接板4的内部,动力控制气道与动力室45相连通,动力控制气道能将过滤筒二2的存储腔8内的压缩空气输入到动力室45中;通过电磁阀装置部分打开动力控制气道,压缩空气经动力控制气道进入到动力室45中推动水阀杆凸缘42带动水阀杆102移动,使得水阀杆102的一端端面与孔二40的内底面相分离开,从而使得排水道一121、孔二40和水阀杆102的内腔之间以及排水道二122、孔二10和水阀杆102的内腔之间均处于相互连通的状态,此时,复位压簧44处于被压缩状态,两个存储腔8内的液体水和液体油从水阀杆102的内腔中排出;通过电磁阀装置部分关闭动力控制气道,在复位压簧44的回复力作用下,水阀杆102反向移动使得水阀杆102的一端端面与孔二40的内底面重新相接触,从而通过水阀杆102使得排水道一121、孔二40和水阀杆102的内腔之间以及排水道二122、孔二40和水阀杆102的内腔之间均重新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两个存储腔8内的液体水和液体油就不能排出了。在本实施例中,孔一39的中心轴线、孔二40的中心轴线、水阀盖101空腔的中心轴线和水阀杆102空腔的中心轴线相互重合。在孔二40的内底面上还设置有一层密封垫46,当水阀杆102的一端插入到孔二40中时,使得水阀杆102的一端端面和密封垫46相接触,能进一步保证此时排水道一、孔二和水阀杆的内腔之间以及排水道二、孔二和水阀杆的内腔之间的相互隔绝状态。本实施例通过上述结构设计,使得当需要排出存储腔内的液体油和液体水时,只要通过电磁控制装置控制排水道、孔二和水阀杆空腔之间处于连通状态,存储腔内的液体油和液体水就能沿排水道和孔二经水阀杆空腔排出到外部了;当不需要排出存储腔内的液体油和液体水时,只要通过电磁控制装置控制排水道、孔二和水阀杆空腔之间处于相互隔绝状态就可以了,这样操作起来简单便捷且能同时对两个存储腔内的液体油和液体水进行存储或排放,提高了效率,减少了制造成本。
如图2、图6和图16至图18所示,所述动力控制气道包括控制气道一47、控制气道二48和控制气道三49;在过滤筒二2的存储腔8内设置有气管50,气管50的一端与控制气道一47连通,其另外一端外露于过滤筒二2存储腔8内存储的液体水和液体油的液面,其另外一端与控制气道一47相连通,控制气道一47与控制气道三49相连通,控制气道二48与动力室45相连通;
在下连接板4的内部还开有气室51,控制气道二48连接到气室51的侧部上,控制气道三49也连接到气室51的侧部上,从而使得控制气道二48和控制气道三49均与气室51处于连通状态,电磁阀装置部分包括阀体52、设置在阀体52上的电磁控制部件53和阀杆54;在阀体52上开有阀体孔和阀体排气孔55,阀体孔为沉孔状,包括孔三56和与孔三56连通的孔四57,孔三56的直径大于孔四57的直径,孔四57与阀体排气孔55之间相互连通,孔三56的中心轴线、孔四57的中心轴线和阀体排气孔55的中心轴线相互重合,阀杆54的直径小于孔三56的直径从而使得阀杆54和孔三56之间留有间隙58,阀杆54设置在孔三56和气室51内且阀杆54能沿孔三56和气室51来、回移动,在阀杆54的一端且位于气室51内的位置还设置有阀杆凸缘59,阀杆凸缘59与气室51之间也留有间隙,在阀杆凸缘59与阀体52之间设置有阀杆复位压簧60;当电磁控制部件53处于失电状态时,阀杆54的一端与气室51的侧部且位于控制气道三49的位置相接触将控制气道三49堵住,使得控制气道三49与气室51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此时控制气道二48依次通过气室51、孔三56和孔四57与阀体排气孔55处于连通状态,阀杆复位压簧60处于正常状态(此时如图7所示);当电磁控制部件53处于得电状态时,在电磁控制部件53的磁力作用下,阀杆54移动使得阀杆54的一端与气室51的侧部且位于控制气道三49的位置相分离将控制气道三49打开,而阀杆54的另外一端与孔三56的内底部相接触将孔四57堵住,使得孔三56与孔四57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此时控制气道二48通过气室51与控制气道三49处于连通状态,阀杆复位压簧60处于压缩状态;当电磁控制部件53处于再次失电状态时,在阀杆复位压簧60的回复力作用下,阀杆54反向移动使得阀杆54的一端与气室51的侧部且位于控制气道三49的位置重新接触将控制气道三49堵住,此时控制气道二48又重新通过气室51、孔三56和孔四57与阀体排气孔55处于连通状态。本实施例在排出存储腔内的液体油和液体水时,需要将作为动力的压缩空气送入动力室内,从而推动排水阀装置中的水阀杆移动,此时,只要控制电磁控制部件得电,控制阀杆54移动将控制气道三49打开,同时利用阀杆54将孔四57堵住,作为动力的压缩空气就会依次从气管50、控制气道一47、控制气道三49和控制气道二48进入到动力室45中进行工作;当存储腔内的液体油和液体水排放完毕时,只要控制电磁控制部件53失电,在阀杆复位压簧60的回复力作用下,阀杆54反向移动将控制气道三49堵住,将孔四57打开,动力室内的压缩空气就会依次从控制气道二48、阀杆凸缘59与气室51之间的间隙、阀杆54与孔三56之间的间隙、孔四57和阀体排气孔55排出。
如图6和图19所示,所述底部定位套一14包括套筒本体141和设置在所述套筒本体141的内腔上的球形盖142,球形盖142是朝下连接板4一侧凸出的,在所述球形盖142上还开有开口143。因为设置了球形盖,所以当从一级过滤空间过滤出来的压缩空气受到球形盖的阻挡后,能被迅速送入到二级过滤空间中进行过滤,提高了过滤工作的效率,被一级过滤空间过滤出来的液体水和液体油则沿着球形盖从开口流入到过滤筒一的存储腔中,不会反弹到二级过滤空间内影响二级过滤工作的进行。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根据如上所述的风源系统多功能集成式前置过滤器的过滤方法,所述过滤方法是将压缩空气引入进气口5后,依次经过过滤筒一1和过滤筒二2后经出气口6排出;再通过电磁控制装置11控制排水阀装置10关闭或打开从而使得被过滤筒一1和过滤筒二2过滤出来的液体油和液体水存储在过滤筒一1内底部的存储腔8和过滤筒二2内底部的存储腔8中或存储在过滤筒一1内底部的存储腔8和过滤筒二2内底部的存储腔8中的液体油和液体水经排水阀装置10排出。
所述过滤方法为三级过滤,其是将压缩空气引入进气口5后,依次经过气道一711、顶部连接座一的通孔一161、一级过滤空间19、底部环形支撑板上的通孔三151、过滤筒一1的存储腔8、二级过滤空间20、顶部连接座一的通孔二162、气道二712、环形三级过滤空间一、三级过滤空间二、顶部连接座二的通孔五26、气道三713后,通过出气口6排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将两个过滤筒、进气口、出气口、气道、存储腔、排水道、加热棒装置、排水阀装置和电磁控制装置等各个部件集成在一起,简化了结构,实现了各个部件之间的无管道连接,彻底避免了漏气风险且极大的减少了组成部件的数量,从而减少了故障点及制造成本;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三级过滤,能够尽可能的除去压缩空气中的水、油及颗粒物,提高压缩空气的洁净度。通过对排水阀装置和电磁控制装置的结构设计,能简单便捷的同时对两个存储腔内的液体油和液体水进行存储或排放,提高了效率,减少了制造成本。通过对底部定位套一的结构设计,能将从一级过滤空间过滤出来的压缩空气迅速送入到二级过滤空间中进行过滤,提高了过滤工作的效率且被一级过滤空间过滤出来的液体水和液体油不会反弹到二级过滤空间内影响二级过滤工作的进行。另外,本实用新型还能通过植入多个传感器,对实施过程进行实时监测,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成为一种智能终端装置。
以上实施例仅供说明本实用新型之用,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或变换,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由各权利要求限定。

Claims (8)

1.一种风源系统多功能集成式前置过滤器,包括过滤筒一、过滤筒二、设置在过滤筒一的顶部及过滤筒二的顶部上的上连接板和设置在过滤筒一的底部及过滤筒二底部上的下连接板,其特征在于:进气口设置在上连接板的一侧上且进气口位于靠近过滤筒一的一侧位置,出气口设置在上连接板的另外一侧上且出气口位于靠近过滤筒二的一侧位置,在上连接板的内部还设置有气道,进气口以及出气口通过气道与过滤筒一以及过滤筒二连通在一起,从而使得压缩空气从进气口进入后,能依次经过过滤筒一和过滤筒二后经出气口排出;在靠近下连接板位置的过滤筒一的内腔底部和在靠近下连接板位置的过滤筒二的内腔底部均设置有用于容纳液体水和液体油的存储腔,在下连接板的内部设置有加热棒装置,在下连接板上还设置有排水阀装置和用于控制排水阀装置开、闭的电磁控制装置,在下连接板的内部还设置有排水道,过滤筒一的存储腔和过滤筒二的存储腔通过排水道与排水阀装置连通,从而使得当电磁控制装置控制排水阀装置打开时,存储腔内的液体水和液体油能依次经过排水道和排水阀装置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源系统多功能集成式前置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板的气道包括气道一、气道二和气道三,气道一、气道二和气道三之间是相互隔离开来的;
所述过滤筒一包括外筒体一、设置在外筒体一内部的内筒体、底部定位套一、底部环形支撑板和顶部连接座一;所述顶部连接座一设置在内筒体的顶部,底部环形支撑板设置在内筒体的底部,底部定位套一设置在底部环形支撑板与下连接板之间,底部定位套一紧贴在外筒体一的内腔壁上,内筒体包括内筒体一和设置在内筒体一内部的内筒体二,内筒体一也紧贴在外筒体一的内腔壁上,顶部连接座一、内筒体一、底部环形支撑板与内筒体二之间构成环形的一级过滤空间,内筒体二的内腔为二级过滤空间,底部环形支撑板、底部定位套一和下连接板之间构成过滤筒一的存储腔;一级过滤空间内设置有过滤材料一,二级过滤空间内设置有过滤材料二,顶部连接座一上开有通孔一和通孔二,在底部环形支撑板上开有通孔三;
所述过滤筒二包括外筒体二、设置在外筒体二内部的中空筒状的滤芯、底部定位套二、带有通孔四的底部支撑板和带有通孔五的顶部连接座二;顶部连接座二设置在滤芯的顶部,底部支撑板设置在滤芯的底部,底部定位套二设置在底部支撑板和下连接板之间,底部定位套二紧贴在外筒体二的内腔壁上,底部支撑板将外筒体二的内腔分为上腔和下腔,上腔为三级过滤空间,三级过滤空间包括外筒体二和滤芯之间形成的环形三级过滤空间一和位于滤芯内腔的三级过滤空间二,下腔即底部支撑板、外筒体二和下连接板之间构成过的空间为过滤筒二的存储腔,通孔四设置在位于滤芯外部的底部支撑板上,从而使得三级过滤空间通过通孔四与过滤筒二的存储腔相连通;
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分别设置到过滤筒一及过滤筒二的顶部和底部后,进气口与气道一连通、气道一与顶部连接座一的通孔一连通、顶部连接座一的通孔一与一级过滤空间连通、一级过滤空间与底部环形支撑板上的通孔三连通、底部环形支撑板上的通孔三与过滤筒一的存储腔相连通、过滤筒一的存储腔与二级过滤空间连通、二级过滤空间与顶部连接座一的通孔二连通、顶部连接座一的通孔二与气道二连通、气道二与环形三级过滤空间一连通、环形三级过滤空间一与底部支撑板的通孔四连通、底部支撑板的通孔四与过滤筒二的存储腔连通、三级过滤空间二与顶部连接座二的通孔五连通、顶部连接座二的通孔五与气道三连通、气道三与出气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源系统多功能集成式前置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材料一为多个金属套,在金属套上开有沿金属套轴向的开口;所述过滤材料二为多层折叠式的金属过滤网。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源系统多功能集成式前置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连接座一包括圆盖体和设置在所述圆盖体中心上且贯穿圆盖体的套筒;在套筒一端的内腔壁上设置有内螺纹,在内筒体二顶部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外螺纹,在圆盖体的端口面上开有止口部二,通过内螺纹与外螺纹相配合将套筒一端套接在内筒体二顶部上且内筒体一的顶部与圆盖体端口面上的止口部二相配合接触,从而使得顶部连接座一设置在内筒体的顶部上,通孔一设置在圆盖体上,通孔二为套筒的内腔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源系统多功能集成式前置过滤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连接板的底部上设置有环形凸出部一和环形凸出部二;所述顶部连接座一的套筒的另外一端与外筒体一的一端之间形成环形空隙一,所述顶部连接座二也为套筒状,套筒状顶部连接座二的一端连接在滤芯的顶部上,套筒状顶部连接座二的另外一端与外筒体二的一端之间形成环形空隙二,通过环形凸出部一卡合在环形空隙一中以及通过环形凸出部二卡合在环形空隙二中,从而将上连接板设置在过滤筒一的顶部及过滤筒二的顶部上;
在下连接板的顶部上设置有环形凸出部三和环形凸出部四;通过将环形凸出部三卡合在外筒体一的另外一端的内腔中以及通过将环形凸出部四卡合在外筒体二的另外一端的内腔中,从而将下连接板设置在过滤筒一的底部及过滤筒二的底部上。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源系统多功能集成式前置过滤器,其特征在于:在下连接板上开有水阀杆孔,水阀杆孔为沉孔状,包括孔一和与孔一相连通的孔二,孔一的直径大于孔二的直径,水阀杆孔为盲孔;排水道包括连接到孔二的侧周面上的排水道一和连接到孔二的侧周面上的排水道二,过滤筒一的存储腔通过排水道一与孔二相连通,过滤筒二的存储腔通过排水道二也与孔二相连通;
排水阀装置包括中空的水阀盖和中空的水阀杆,水阀杆的外直径和孔二的直径相匹配,水阀盖通过螺丝锁紧在下连接板的底部上,水阀盖的空腔内壁上设置有水阀盖台阶部位,水阀杆插入到水阀盖空腔、孔一和孔二中且水阀杆能沿水阀盖空腔、孔一和孔二来、回移动,在水阀杆的外周面上且位于孔一内的位置设置有水阀杆凸缘,在水阀杆凸缘和水阀盖台阶部位之间设置有复位压簧,水阀杆凸缘和孔一的内底面之间的空腔为动力室,当水阀杆的一端端面与孔二的内底面相接触时,水阀杆使得排水道一、孔二和水阀杆的内腔之间以及排水道二、孔二和水阀杆的内腔之间均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此时,复位压簧处于正常状态;
所述电磁控制装置包括动力控制气道和用于控制动力控制气道通、断的电磁阀装置部分,动力控制气道设置在下连接板的内部,动力控制气道与动力室相连通,动力控制气道能将过滤筒二的存储腔内的压缩空气输入到动力室中;通过电磁阀装置部分打开动力控制气道,压缩空气经动力控制气道进入到动力室中推动水阀杆凸缘带动水阀杆移动,使得水阀杆的一端端面与孔二的内底面相分离开,从而使得排水道一、孔二和水阀杆的内腔之间以及排水道二、孔二和水阀杆的内腔之间均处于相互连通的状态,此时,复位压簧处于被压缩状态;通过电磁阀装置部分关闭动力控制气道,在复位压簧的回复力作用下,水阀杆反向移动使得水阀杆的一端端面与孔二的内底面重新相接触,从而通过水阀杆使得排水道一、孔二和水阀杆的内腔之间以及排水道二、孔二和水阀杆的内腔之间均重新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源系统多功能集成式前置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控制气道包括控制气道一、控制气道二和控制气道三;在过滤筒二的存储腔内设置有气管,气管的一端与控制气道一连通,其另外一端外露于过滤筒二存储腔内存储的液体水和液体油的液面,其另外一端与控制气道一相连通,控制气道一与控制气道三相连通,控制气道二与动力室相连通;
在下连接板的内部还开有气室,控制气道二连接到气室的侧部上,控制气道三也连接到气室的侧部上,从而使得控制气道二和控制气道三均与气室处于连通状态,电磁阀装置部分包括阀体、设置在阀体上的电磁控制部件和阀杆;在阀体上开有阀体孔和阀体排气孔,阀体孔为沉孔状,包括孔三和与孔三连通的孔四,孔三的直径大于孔四的直径,孔四与阀体排气孔之间相互连通,阀杆的直径小于孔三的直径,阀杆设置在孔三和气室内且阀杆能沿孔三和气室来、回移动,在阀杆的一端且位于气室内的位置还设置有阀杆凸缘,阀杆凸缘与气室之间也留有间隙,在阀杆凸缘与阀体之间设置有阀杆复位压簧;当电磁控制部件处于失电状态时,阀杆的一端与气室的侧部且位于控制气道三的位置相接触将控制气道三堵住,使得控制气道三与气室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此时控制气道二依次通过气室、孔三和孔四与阀体排气孔处于连通状态,阀杆复位压簧处于正常状态;当电磁控制部件处于得电状态时,在电磁控制部件的磁力作用下,阀杆移动使得阀杆的一端与气室的侧部且位于控制气道三的位置相分离将控制气道三打开,而阀杆的另外一端与孔三的内底部相接触将孔四堵住,使得孔三与孔四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此时控制气道二通过气室与控制气道三处于连通状态,阀杆复位压簧处于压缩状态;当电磁控制部件处于再次失电状态时,在阀杆复位压簧的回复力作用下,阀杆反向移动使得阀杆的一端与气室的侧部且位于控制气道三的位置重新接触将控制气道三堵住,此时控制气道二又重新通过气室、孔三和孔四与阀体排气孔处于连通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源系统多功能集成式前置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定位套一包括套筒本体和设置在所述套筒本体的内腔上的球形盖,球形盖是朝下连接板一侧凸出的,在所述球形盖上还开有开口。
CN201521108916.5U 2015-12-29 2015-12-29 一种风源系统多功能集成式前置过滤器 Active CN2052356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108916.5U CN205235606U (zh) 2015-12-29 2015-12-29 一种风源系统多功能集成式前置过滤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108916.5U CN205235606U (zh) 2015-12-29 2015-12-29 一种风源系统多功能集成式前置过滤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235606U true CN205235606U (zh) 2016-05-18

Family

ID=559346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1108916.5U Active CN205235606U (zh) 2015-12-29 2015-12-29 一种风源系统多功能集成式前置过滤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235606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13328A (zh) * 2015-12-29 2016-03-23 株洲壹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风源系统多功能集成式前置过滤器及其过滤方法
CN106438050A (zh) * 2016-10-12 2017-02-22 成都凯远流体控制工程有限公司 燃气轮机中用于过滤燃气的筒式过滤器
CN110470526A (zh) * 2018-05-09 2019-11-19 江苏日盈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空气检测装置的水气分离器及其应用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13328A (zh) * 2015-12-29 2016-03-23 株洲壹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风源系统多功能集成式前置过滤器及其过滤方法
CN106438050A (zh) * 2016-10-12 2017-02-22 成都凯远流体控制工程有限公司 燃气轮机中用于过滤燃气的筒式过滤器
CN110470526A (zh) * 2018-05-09 2019-11-19 江苏日盈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空气检测装置的水气分离器及其应用
CN110470526B (zh) * 2018-05-09 2023-11-24 江苏日盈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空气检测装置的水气分离器及其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235606U (zh) 一种风源系统多功能集成式前置过滤器
CN102728191B (zh) 双筒空气干燥器、压缩空气制动系统及车辆
CN105413328A (zh) 一种风源系统多功能集成式前置过滤器及其过滤方法
WO2003006829A1 (fr) Dispositif de separation d'humidite pour l'air comprime
CN106039852A (zh) 一种新型空气滤清器
CN202666667U (zh) 双筒空气干燥器、压缩空气制动系统及车辆
CN201610878U (zh) 压缩空气精密过滤器
CN108993050A (zh) 过滤装置
CN203724968U (zh) 过滤器
CN201728010U (zh) 高压碳纤维熔体过滤器
CN102403093A (zh) 一种吸湿器
CN206656132U (zh) 一种新型孔板式疏水器
CN205980481U (zh) 一种冷媒清洗装置和冷媒管路清洗模块
CN105879539A (zh) 一种高压静电等离子烟雾处理设备
CN112747608B (zh) 一种空气冷却塔及自清洁方法
CN202087186U (zh) 一种空气过滤装置
CN103861434A (zh) 一种燃气干燥过滤器
CN209254389U (zh) 钢板预处理线除尘系统
CN209612577U (zh) 一种冰冻式空气压缩干燥装置
CN202719252U (zh) 自动放水阀
CN207324133U (zh) 一种冷干机的气水分离器结构
CN205235632U (zh) 模块式机车车辆风源系统中空气干燥器的后置过滤装置
CN206092341U (zh) 改进型空压机冷凝水排放装置
CN205730570U (zh) 一种自动排水装置
CN206138885U (zh) 一种智能冷干油分离过滤一体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