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235045U - 血液净化装置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血液净化装置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235045U
CN205235045U CN201521064556.3U CN201521064556U CN205235045U CN 205235045 U CN205235045 U CN 205235045U CN 201521064556 U CN201521064556 U CN 201521064556U CN 205235045 U CN205235045 U CN 2052350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rt
hole
chamber
blood
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106455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凡
蔡礼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fron Biomed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fron Biomed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fron Biomed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Jafron Biomed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106455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2350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2350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235045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xternal Artificial Org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血液净化装置及以该血液净化装置构建的血液净化系统,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其中,血液净化装置包括灌流单元、透析单元、连接单元及控制单元。灌流单元包括灌流腔室,灌流腔室的进口为血液净化装置的动脉端口。透析单元包括透析腔室,透析腔室的出口为血液净化装置的静脉端口。连接单元包括外壳及隔板,隔板将外壳围成的腔室分隔成相互独立的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第一腔室为灌流腔室,第二腔室为透析腔室。外壳于透析腔室的侧壁处设有透析液进口及透析液出口。控制单元包括控制开关及外连端口,控制开关用于有选择地连通灌流腔室的出口、透析腔室的进口及外连接端口中的二者。提高了血液净化治疗的安全性与操作的方便性。

Description

血液净化装置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血液净化装置及以该血液净化装置构建的血液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组合型人工肾是一种血液透析(HD)联合血液灌流(HP)的血液净化装置,其充分利用血液灌流与血液透析的优点,具有生物相容性好、不良反应少、血液净化时间短等优点,并能够全面清除终末期肾病的代谢产物、毒物、致病因子,并调节血液中水、电解质平衡,可预防和治疗长期透析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临床中广泛推广的治疗方案。
现有组合型人工肾组成的血液净化系统包括体外循环管路及连接在体外循环管路中的血液净化装置,体外循环管路包括血液回路动脉管路及血液回路静脉管路。如图1所示,血液回路动脉管路在血液流动方向上依次设有通过血液管路连接的动脉端01、泵管02、动脉壶03及后端口06;泵管02嵌合于血泵中,为泵管02中的血液流动提供源动力;动脉壶03上设有动脉壶侧管04,动脉壶侧管04上设有截止阀;动脉壶03与后端口06之间的血液管路上设有截止阀05。血液回路静脉管路在血液流动方向上依次设有通过血液管路连接的前端口013、静脉壶014与静脉端016,静脉壶014上设有静脉壶侧管015,静脉壶侧管015上设有截止阀。血液净化装置包括中间管路及由中间管路连接的灌流器07与透析器012,中间管路在血液流动方向上依次设有由血液管路08连接的前端口09与后端口011,血液管路08上设有截止阀010,前端口09与灌流器07的静脉端口连接,后端口011与透析器012的动脉端口连接;灌流器07的动脉端口构成血液净化装置的动脉端口,透析器012的静脉端口构成血液净化装置的静脉端口;灌流器07的内腔为灌流腔室,灌流腔室在其两端处安装有用于防止吸附剂流出灌流腔室的滤网;透析器012的内腔为透析腔室,透析腔室内置有透析膜,透析膜的两端各设有粘胶层。血液回路动脉管路的后端口06与血液净化装置的动脉端口连接,血液回路静脉管路的前端口013与血液净化装置的静脉端口连接。
该血液净化系统的临床治疗方式为先血液透析(HD)联合血液灌流(HP)治疗2小时,再单独进行血液透析2小时,通过血泵02的工作将动脉血抽出经过灌流器07与透析器011或将灌流器07拆除后只经过透析器011的净化,再经过血液回路静脉管路,将经过去毒、去水、电解质交换后已净化的血液输回人体内,暂时起到替代人体肾脏功能的作用。
在整个血液净化治疗的过程中,存在以下不便或风险:(1)、当操作不当时,连接于透析器与灌流器之间的中间管路会出现连接不牢的情况,在联合治疗过程中出现脱落而造成血液损失,而且中间管路连接也存在操作不便的问题;(2)、为了避免预冲时灌流器中吸附剂碎片对透析器中的透析膜造成污染或破坏,需对连接管路、灌流器、透析器进行拆卸、重装等操作,增加医护人员的操作复杂程度,同时存在导致空气中细菌、病毒等侵入血液净化系统中的风险,对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造成负面影响;(3)、在完成联合治疗后,需先拆除灌流器,再对透析器进行排气才能使用,不仅操作繁琐,而且存在安全隐患;(4)体外循环管路长增加患者体外的血室容量,增加患者产生低血压等并发症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操作方便且安全性高的血液净化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以上述血液净化装置构建的血液净化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主要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血液净化装置包括灌流单元、透析单元、连接单元及控制单元。灌流单元包括灌流腔室,灌流腔室的进口为血液净化装置的动脉端口。透析单元包括透析腔室,透析腔室的出口为血液净化装置的静脉端口。连接单元包括外壳及隔板,隔板将外壳围成的腔室分隔成相互独立的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第一腔室为灌流腔室,第二腔室为透析腔室。外壳于透析腔室的侧壁处设有透析液进口及透析液出口。控制单元包括控制开关及外连端口,控制开关用于有选择地连通灌流腔室的出口、透析腔室的进口及外连接端口中的二者。
由以上方案可见,整个血液净化装置作为一个整体,同时具备血液灌流与血液透析功能,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血液净化治疗。通过与体循环管路的连接后,预冲过程中无需进行管路拆卸与重装,就可以实现对透析腔室与灌流腔室的单独预冲,在简化操作的同时,提高使用安全性;并且在联合治疗后,可以无需拆卸管路的条件下,切换至单独透析治疗,提高治疗的安全性。通过调节控制开关,将灌流腔室的内腔环境与透析腔室的内腔环境相互隔离,避免灌流腔室内可能存在的吸附剂碎片进入透析腔室内,对透析膜的透析功能造成影响,同时可以按透析膜与吸附剂对存储环境湿度的不同要求,对应地实现干湿保存。
具体的方案为外壳包括筒体,扣合在该筒体第一轴向端的端口上的第一端盖,及扣合在其第二轴向端的端口上的第二端盖;隔板沿筒体的轴向布置;第一端盖与隔板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用于安装控制开关的安装孔,隔板上与安装孔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用于安装控制开关的安装座,灌流腔室的出口与透析腔室的进口对应地位于安装座的侧旁;动脉端口设于第二端盖的端壁上与灌流腔室相对应的位置处,静脉端口设于第二端盖的端壁上与透析腔室相对应的位置处;透析液进口及透析液出口设于筒体的侧壁上。结构简单,便于组装。
更具体的方案为隔板包括中间隔板、第一隔板及第二隔板;第一端盖上设有在第一端盖的轴向一端敞口的第一容纳腔,第二端盖上设有在第二端盖的轴向一端口敞口的第二容纳腔;中间隔板与筒体以一体成型的方式制成,并将筒体的腔室分隔成左腔室与右腔室;第一隔板与第一端盖以一体成型的方式制成,并将第一容纳腔分隔成第一左容纳腔与第一右容纳腔;第二隔板与第二端盖以一体成型的方式制成,并将第二容纳腔分隔成第二左容纳腔与第二右容纳腔;左腔室、第一左容纳腔及第二左容纳腔对接构成灌流腔室,右腔室、第一右容纳腔及第二右容纳腔对接构成透析腔室;安装座设于第一隔板上。便于制造与组装。
一个再具体的方案为左腔室靠近第一端盖的端部的内壁面设有第一内轴肩,靠近第二端盖的端部的内壁面设有第二内轴肩;第一端盖的端面与第一内轴肩间压有灌流单元的出口端滤网,第二端盖的端面与第二内轴肩间压有灌流单元的进口端滤网;还包括第一密封垫与第二密封垫,第一密封垫包括相连的第一环形密封圈部与第一条状密封片部;第二密封垫包括相连的第二环形密封圈部与第二条状密封片部;第一环形密封圈部压于第一端盖的端面与第一轴向端的端面之间,第一条状密封片部压于第一隔板的端面与中间隔板的端面之间;第二环形密封圈部压于第二端盖的端面与第二轴向端的端面之间,第二条状密封片部压于第二隔板的端面与中间隔板的端面之间。
另一个具体的方案为第一端盖端面外缘凸起形成有两个以上的第一预定位凸起及位于该第一预定位凸起内侧的第一凸环,第一轴向端端面上内凹形成有与第一预定位凸起相配合的第一预定位槽及与第一凸环相匹配的第一凹槽。第二端盖端面外缘凸起形成有两个以上的第二预定位凸起及位于该第二预定位凸起内侧的第二凸环,第二轴向端端面上内凹形成有与第二预定位凸起相配合的第二预定位槽及与第二凸环相匹配的第二凹槽。第一预定位凸起与第一预定位槽之间为永久型卡扣卡槽固定连接、粘接固定连接或焊接固定连接,第二预定位凸起与第二预定位槽之间为永久型卡扣卡槽固定连接、粘接固定连接或焊接固定连接。便于端盖与筒体之间的定位与固定连接,同时提高防打开的辨识度。
优选的方案为控制开关包括内圆筒、外圆筒及安装在安装座上的基座,安装座设于隔板上。外圆筒可绕自身轴线旋转地套于内圆筒外并与内圆筒密封配合;基座设有安装圆孔,内圆筒封闭端与安装圆孔的底面固定连接,外圆筒一端置于安装圆孔内并相对基座可绕自身轴线旋转,外圆筒的外壁面与安装圆孔的内壁面间为密封配合。基座上设有与灌流腔室出口连通的第一通孔及与透析腔室进口连通的第二通孔,内圆筒筒壁上与第一通孔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第三通孔及与第二通孔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第四通孔;外圆筒的筒壁上设有两个以上的连通孔;外圆筒绕自身轴线旋转,连通孔有选择地只连通第一通孔与第三通孔,或只连通第二通孔与第四通孔,或同时连通第一通孔与第三通孔及第二通孔与第四通孔;内圆筒远离封闭端的端口为外连端口。
一个更优选的方案为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及第四通孔共轴线且该轴线与隔板的板面相正交;连通孔包括第一连通孔、第二连通孔及第三连通孔;第一连通孔与第二连通孔共轴线且该轴线与第三连通孔的轴线相互正交。
另一个优选的方案为外圆筒相对内圆筒可沿自身轴向往复移动;内圆筒的外筒壁上设有限位外轴肩,外圆筒的内筒壁上设有限位内轴肩,限位外轴肩与限位内轴肩相互抵靠构成外圆筒远离基座的限位;外圆筒远离外连端口的端面凸起形成定位块,安装圆孔的底面上形成有与定位块相匹配的定位槽,定位槽包括第一定位槽、第二定位槽及第三定位槽;外圆筒沿自身轴向可移动的距离大于定位块插入定位槽的最大长度;定位块位于第一定位槽内时,连通孔同时连通第一通孔与第三通孔及第二通孔与第四通孔;定位块位于第二定位槽内时,连通孔只连通第一通孔与第三通孔;定位块位于第三定位槽内时,连通孔只连通第二通孔与第四通孔。
为了实现上述另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血液净化系统包括体外循环管路及连接在该体外循环管路中的血液净化装置。其中,血液净化装置为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描述的血液净化装置。
具体的方案为体外循环管路包括血液回路动脉管路、血液回路静脉管路、第一三通、第一动脉支管、第二动脉支管、第二三通、中间管、第三三通、第一静脉支管及第二静脉支管。第一三通的第一接口与血液回路动脉管路的后端口连接,第二接口与第一动脉支管的一端口连接,第三接口与第二动脉支管的一端口连接;第一动脉支管的另一端口与动脉端口连接;第二三通的第一接口与第二动脉支管的另一端口连通,第二接口与中间管的一端口连接,第三接口与第二静脉支管的一端口连接;中间管的另一端口与外连端口连接;第三三通的第一接口与第二静脉支管的另一端口连接;第二接口与第一静脉支管的一端口连接,第三接口与血液回路静脉管路的前端口连接;第二静脉支管的另一端口与静脉端口连接;第一动脉支管、第二动脉支管、中间管、第一静脉支管及第二静脉支管上均设有截止阀。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血液净化系统的体外循环管路与灌流器及透析器的连接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血液净化系统第一实施例中血液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2中B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2中C局部放大图;
图6是图2中D局部放大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血液净化系统第一实施例中血液净化装置的筒体的俯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血液净化系统第一实施例中血液净化装置的第一端盖的仰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血液净化系统第一实施例中血液净化装置的第一密封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血液净化系统第一实施例中血液净化装置的第二端盖的俯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血液净化系统第一实施例中血液净化装置的第二密封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血液净化系统第一实施例中血液净化装置的控制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血液净化系统第一实施例中血液净化装置的控制单元的俯视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血液净化系统第一实施例中血液净化装置的控制开关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血液净化系统第一实施例中管路与血液净化装置的连接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血液净化系统第二实施例中血液净化装置的控制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血液净化系统第三实施例中血液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血液净化系统第三实施例中血液净化装置的第一端盖的俯视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血液净化系统第四实施例中控制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血液净化系统第六实施例中血液净化装置的筒体的俯视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血液净化系统第六实施例中血液净化装置的第一端盖的仰视图。
以下结合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对血液净化系统中血液净化装置的结构进行改进,涉及吸附单元与过滤单元之间的连接单元与控制单元的结构,以提高血液净化治疗安全性的同时,简化医护人员的操作流程,血液净化系统的其他部分结构根据现有产品进行设计。
以下各实施例主要针对本实用新型的血液净化系统,由于本实用新型血液净化系统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血液净化装置,在血液净化系统实施例的说明中已包含对血液净化装置实施例的说明。
血液净化系统第一实施例
血液净化系统由血液净化装置、体外循环管路与透析液管路组成,血液净化装置由灌流单元、透析单元、连接单元与控制单元构成。控制单元由控制开关与外连端口构成。
连接单元由外壳与隔板构成,隔板将外壳围成的内腔分隔成相互独立的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第一腔室为灌流单元的灌流腔室,第二腔室为透析单元的透析腔室。
参见图2,外壳由筒体11,扣合在筒体11的第一轴向端的端口上的第一端盖12,及扣合在筒体11的第二轴向端的端口上的第二端盖13构成。隔板由中间隔板141、第一隔板及第二隔板143构成。
参见图2至图7,筒体11为一圆形筒体,中间隔板141与筒体11以一体成型的方式制成,中间隔板141沿筒体11的轴向布置地将筒体11的腔室分隔成左腔室111与右腔室112,以使灌流腔室与透析腔室的轴向相平行布置。左腔室111的侧壁面为由弧形面构成的光滑连续曲面,避免血液灌流过程形成血液死角,以减少血液凝血风险。左腔室111的上端口的内壁上形成有第一内轴肩1111,下端口的内壁面上形成有第二内轴肩1112,第一内轴肩1111上置有出口端滤网151,第二内轴肩1112上置有进口端滤网152,左内腔111位于出口端滤网151与进口端滤网152之间的部分腔室构成用于容纳吸附剂1110的容纳腔。吸附剂1110可为树脂吸附剂、活性炭吸附剂、天然高分子吸附剂等血液净化吸附剂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出口端滤网151由支撑在第一内轴肩1111上的网架1511与固定在网架1511端口上的网片1512构成,用于防止吸附剂1110从左腔室111的上端口流出,进口端滤网152由支撑在第二内轴肩1112上的网架1521及固定在网架1521端口处的网片1522构成,用于防止吸附剂1110从左腔室111的下端口流出。
右腔室112的上下两端口处设有粘接胶层1120,两粘接胶层1120之间为透析膜1121,透析膜1121可以为聚醚砜、聚砜、聚丙烯等材质的血液透析膜。
筒体11的筒壁于右腔室112的侧壁处设有透析液进口104及透析液出口103,透析液进口104由透析液进口盖帽108密封,透析液出口103由透析液出口盖帽107密封。
参见图2至图8,筒体11的第一轴向端的端面外缘内凹形成有两个第一预定位槽113,两个第一预定位槽113的中线共线且与中间隔板121的板面相互垂直,第一轴向端端面的径向中部内凹形成有与筒体11共轴线布置的第一凹槽114。第一端盖12的端面与第一预定位槽113相对应的位置处凸起形成有第一预定位凸起123,与第一凹槽114相对应的位置处凸起形成有与第一凹槽114相配合的第一凸环124。第一预定位凸起123的内侧壁上形成有卡扣,第一预定位槽113的底面1131上形成有与卡扣相匹配的卡槽。当第一端盖12扣合在筒体11的第一轴向端上时,通过第一凸环124与第一凹槽114的配合及第一预定位凸起123与第一预定位槽113的配合,实现第一端盖12与筒体11第一轴向端在径向上的预定位,同时实现二者之间的机械密封配合;通过第一预定位凸起123上的卡扣与第一预定位槽113上的卡槽形成永久型卡扣卡槽连接,为第一端盖12与筒体11第一轴向端的配合实现周向定位,同时实现二者的固定连接。
第一端盖12与第一隔板142以一体成型的方式制成,第一端盖12上设有在其轴向一端敞口的第一容纳腔,第一容纳腔的敞口朝向筒体11的方向。第一隔板142将第一容纳腔分隔成第一左容纳腔121与第一右容纳腔122,第一左容纳腔121与第一右容纳腔122的内壁面均为光滑的连续曲面。
第一端盖12的径向中央位置处形成有用于安装控制开关17的安装孔120,第一隔板142上与安装孔120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用于安装控制开关17的安装座1422,安装孔120与安装座1422的横截面均为十字型结构。第一隔板142朝向筒体11的端面凸起形成有两个定位凸起1421,对应地位于安装座1422两侧。
第一端盖12与筒体11的第一轴向端间通过如图9所示的第一密封垫161进行密封,第一密封垫161由相连接的第一环形密封圈部1610与第一条状密封片部1611构成,第一条状密封片部1611朝向筒体11的端面方向上内凹形成有两条与定位凸起1421相配合的定位凹槽1612。第一环形密封圈部1610压于第一端盖12的端面与筒体11的第一轴向端的端面间,第一条状密封片部1611压于第一隔板142的端面与中间隔板141的端面间。
通过定位凸起1421与定位凹槽1612的配合,实现对第一密封垫161的快速定位及快速固定安装。
参见图2至图6及图10,筒体11的第二轴向端的端面外缘内凹形成有第二预定位槽115,两个预定位槽115的中线共线且与中间隔板121的板面相互垂直,第二轴向端的端面的径向中部内凹形成有与筒体11共轴线布置的第二凹槽116。第二端盖13的端面与第二预定位槽115相对应的位置处凸起形成有第二预定位凸起133,与第二凹槽116相对应的位置处凸起形成有与第二凹槽116相配合的第二凸环134。第二预定位凸起133的内侧壁上形成有卡扣,第二预定位槽115的底面1151上形成有与卡扣相匹配的卡槽,当第二端盖13扣合在第二轴向端上时,通过第二凸环134与第二凹槽116的配合及第二预定位凸起133与第二预定位槽115的配合,实现第二端盖13与筒体11第二轴向端在径向上的定位,同时实现二者之间的机械密封配合;通过第二预定位凸起133上的卡扣与第二预定位槽115上的卡槽形成永久型卡扣卡槽连接,为第二端盖13与第二轴向端的配合实现周向定位,同时实现二者的固定连接。
第二端盖13与第二隔板143以一体成型的方式制成,第二端盖13上设有在其轴向一端敞口的第二容纳腔,第二容纳腔的敞口朝向筒体11的方向。第二隔板143将第二容纳腔分隔成第二左容纳腔131及第二右容纳腔132,第二左容纳腔131与第二右容纳腔132的内壁面均为光滑的连续曲面。
第二端盖13与第二左容纳腔131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血嘴作为动脉端口101,即灌流腔室的进口,动脉端口101由动脉端口盖帽105密封;第二端盖13与第二右容纳腔132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血嘴作为静脉端口102,即透析腔室的出口,静脉端口102由静脉端口盖帽106密封。第二隔板143朝向筒体11的端面凸起形成有定位凸起1431。
第二端盖13与筒体11的第二轴向端间通过如图11所示第二密封垫162进行密封,第二密封垫162由相连接的第二环形密封圈部1620与第二条状密封片部1621构成,第二条状密封片部1621朝向筒体11的端面方向上内凹形成有与定位凸起1431相配合的定位凹槽1622。第二环形密封圈部1620压于第二端盖13的端面与筒体11的第二轴向端的端面间,第二条状密封片部1621压于第二隔板143的端面与中间隔板141的端面间。
通过定位凸起1431与定位凹槽1622的配合,实现对第二密封垫162的快速定位及快速固定安装。
当第一端盖12扣合在筒体11的第一轴向端的端口上,且第二端盖13扣合在筒体11的第二轴向端的端口上时,第一左容纳腔121、左腔室111及第二左容纳腔131对接构成灌流腔室,且灌流腔室的内侧面为一光滑的连续曲面,减少出现凝血的风险。第一右容纳腔122、右腔室112及第二右容纳腔132对接构成透析腔室,透析腔室的内侧面为一光滑的连续曲面。
参见图2、图12、图13及图14,控制开关17由基座173、外圆筒172及内圆筒171构成。
基座173的外侧面为与安装孔120及安装座1422相配合的十字型结构,便于定位及周向固定,且基座173由弹性密封材料制成,当将基座173安装至安装孔120与安装座1422内时,通过焊接或者粘接等方式,使基座173与安装孔120及安装座1422的侧壁面为密封固定连接,同时基座173朝向筒体11的端面通过第一条状密封片部1611与中间隔板141的端面实现密封配合,从而有效地保持灌流腔室与透析腔室的相互独立,即二者间只能通过控制开关17、动脉端口101及静脉端口102相互连通,当这三者封闭时,灌流腔室与透析腔室将保持相互隔离。
内圆筒171的筒体部1710远离基座173的一端上设有血嘴作为本实施例的外连端口1711,外连端口1711由外连端口盖帽109密封,筒体部1710远离外连端口的一端为封闭端,封闭端的筒壁上形成有第三通孔1712及第四通孔1713,筒体部1710的外筒壁于第三通孔1712及第四通孔1713的上方形成有限位外轴肩1716,第三通孔1712与第四通孔1713共轴线布置且该轴线与内圆筒171的轴线相正交。封闭端的端面凸起形成有定位凸起1714。
外圆筒172的筒体部1720远离基座173的一端外壁凸起形成有旋钮1721,内侧筒壁与限位外轴肩1716相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与限位外轴肩1716相配合的限位内轴肩1724,远离外连端口1711的一端的筒壁上形成有第一连通孔1722、第二连通孔1723及第三连通孔1726,第一连通孔1722与第二连通孔1723共轴线布置且该轴线与外圆筒172的轴线相正交。筒体部1720远离端口1711的端面凸起形成有两块定位凸块1725。
基座173上设有与外圆筒172的外周面相密封配合的安装圆孔1731,基座173与灌流腔室相对应的侧面上形成有连通该侧面与安装圆孔1731的第一通孔1732,与透析腔室相对应的侧面上形成有连接该侧面与安装圆孔1731的第二通孔1733,第一通孔1731与第二通孔1733共轴线布置且该轴线与安装圆孔1731的轴线相正交。安装圆孔1731的底面内凹形成有与定位凸起1714相配合定位凹槽1735及与定位凸块1725相匹配的三对定位凹槽1734。
通过定位凸起1714与定位凹槽1735的配合,实现内圆筒171与基座173的快速定位并通过内圆筒171封闭端的端面与安装圆孔1731底面间的粘接连接,实现内圆筒171与基座173的固定连接。
外圆筒172相对基座173及内圆筒171可绕自身轴线旋转,同时可沿自身轴向往复移动。外圆筒172相对内圆筒171沿轴向可移动的距离大于定位凸块1725可插入定位凹槽1734内的最大长度,及在外圆筒172沿自身轴向向靠近端口1711的方向移动过程中,当限位内轴肩1724抵靠限位外轴肩1716时,定位凸块1725脱离定位凹槽1734对其的阻挡,使外圆筒172可绕自身轴线旋转。
当定位凸块1725位于第一对定位凹槽1734内时,第一连通孔1722用于连通第一通孔1732与第三通孔1712,第二连通孔1723用于连接第二通孔1733与第四通孔1713,此时,灌流腔室的出口通过第一通孔1732、第一连通孔1722、第三通孔1712、内圆筒171的内腔1715、第四通孔1713、第二连通孔1723及第二通孔1733与透析腔室的进口连通,且灌流腔室的出口及透析腔室的进口均通过腔室1715与端口1711连通。
如图14所示,当外圆筒172相对内圆筒逆时针旋转90度,定位凸块1725位于第二对定位凹槽1734内,第三连通孔1726用于连接第一通孔1732与第三通孔1712,此时,灌流腔室出口通过第一通孔1732、第三连通孔1726、第三通孔1712及内腔1715与端口1711连接,而透析腔室的进口处于封闭状态。
当外圆筒172相对内圆筒继续逆时针旋转180度,定位凸块1725位于第三对定位凹槽1734内,第三连通孔1726用于连接第二通孔1733与第四通孔1713,此时,透析腔室进口通过第二通孔1733、第三连通孔1726、第四通孔1713及内腔1715与端口1711连接,而灌流腔室的出口处于封闭状态。
在第一端盖12的外端面上对应位置处设有与上述三种状态相对应的识别标志,便于操作人员对控制开关17的操作。且完成状态的切换之后,沿外圆筒172轴向将定位凸块1725摁入相对应的定位凹槽1734内,实现状态的锁定。需要改变连接状态时,需先将外圆筒172提起再进行切换状态,有效地防止意外触碰而改变连接状态,对血液净化治疗的安全性造成影响。
在完成血液净化装置1的组装后,使定位凸块1725位于第二对定位凹槽1734内,阻断灌流腔室出口与透析腔室进口之间的连通,可实现灌流腔室内部环境的湿态保存,而透析腔室的内环境为干态保存。
参见图15,体外循环管路由血液回路动脉管路2、血液回路静脉管路3、第一三通41、第一动脉支管42、第二动脉支管43、第二三通44、中间管路45、第三三通46、第一静脉支管47、第二静脉支管48及对应地设于第一动脉支管42、第二动脉支管43、中间管路45、第一静脉支管47、第二静脉支管48上的截止阀421、截止阀431、截止阀451、截止阀471、截止阀481构成。
血液回路动脉管路2的后端口与第一三通41的第一接口连接,血液回路静脉管路3的前端口与第三三通46的第三接口连接。
第一动脉支管42的一端口与第一三通41的第二接口连接,另一端口与血液净化装置1的动脉端口101连接。
第二动脉支管43的一端口与第一三通41的第三接口连接,另一端口与第二三通44的第一接口连接。
中间管路45的一端口与第二三通44的第二接口连接,另一端口与控制开关上17的外连端口1711连接。
第一静脉支管47的一端口与第三三通46的第二接口连接,另一端口与血液净化装置1的静脉端口102连接。
第二静脉支管48的一端口与第二三通44的第三接口连接,另一端口与第三三通46的第一接口连接。
连接好体外循环管路后,在透析液进口104上连接外连管51及在透析液出口103上连接外连管52。
对血液净化系统进行预冲,预冲过程如下:
(1)使截止阀421、451、481处于开启状态,截止阀431、471处于关闭状态,定位凸块1725位于第二对定位凹槽1734内,预冲液从血液回路动脉管路2进入,通过第一动脉支管42、动脉端口101、灌流腔室、内腔1715、外连端口1711、中间管45、第二静脉支管48及血液回路静脉管路3后排进废液袋中,对灌流腔室进行单独预冲。
(2)关闭截止阀421、481,并打开截止阀431、471,定位凸块1725位于第三对定位凹槽1734内,预冲液从血液回路动脉管路2进入,通过第二动脉支管43、中间管45、外连端口1711、内腔1715、透析腔室、第一静脉支管47及血液回路静脉管路3后排进废液袋中,对透析腔室进行单独预冲。
完成预冲之后,透析液进口104通过外连管51与透析液源连接,透析液出口103通过外连管52与废液袋连接。治疗过程如下:
(1)联合治疗,使截止阀431、451、481处于关闭状态,截止阀421、471处于开启状态,定位凸块1725位于第一对定位凹槽1734内。血液经血液回路动脉管路2、第一动脉支管42、动脉端口101进入灌流腔室内对血液进行吸附,被吸附之后的血液通过控制开关17进入透析腔室内,在透析腔室内对血液进行透析,被透析之后的血液经静脉端口102、第一静脉支管47及血液回路静脉管路3后输回人体内,经2小时后完成联合治疗。
(2)单独透析治疗,使截止阀421、481处于关闭状态,截止阀431、451、471处于开启状态,定位凸块1725位于第三对定位凹槽1734内。血液经血液回路动脉管路2、第二动脉支管43、中间管路45、内腔1715进入透析腔室对血液进行单独透析,被透析之后的血液通过静脉端口102、第一静脉支管47及血液回路静脉管路3输回人体内,经2小时后完成单独透析治疗。
当在治疗过程中,如突发灌流单元或透析单元某一部分异常,或需要即时调节其中某一单元的治疗时间,或由于其它原因需停止某一单元的治疗时,无需停机及拆开净化器及管路。比如,如需要停止灌流治疗,保留透析治疗,使截止阀421、481处于关闭状态,截止阀431、451、471处于开启状态,定位凸块1725位于第三对定位凹槽1734内。如需停止透析治疗,保留灌流治疗,使截止阀421、451、481处于开启状态,截止阀431、471处于关闭状态,定位凸块1725位于第二对定位凹槽1734内。
在本实施例中,隔板的厚度介于3毫米至10毫米之间,在靠近第一端盖处,隔板的厚度逐渐增加,以便于对控制开关的安装的同时,保持灌流腔室内侧壁面的光滑连续。第一凹槽114及第二凹槽116的数量为一个以上,通常选为2至4个。为了实现预定位槽与预定位凸起的快速定位,在端盖与筒体相对应的位置作标记,或位于同一轴向端上的预定位槽具有不同形状或尺寸。
血液净化系统第二实施例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血液净化系统第二实施例的说明,以下仅对与血液净化系统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参见图16,控制开关57的内圆筒571的封闭端上的定位凸起5714末端膨胀形成膨胀端,设于基座573的安装圆孔底面上的定位凹槽5734形成有与膨胀端相配合的膨胀内腔,通过膨胀端与膨胀内腔的配合实现将内圆筒571与基座573的固定连接。
血液净化系统第三实施例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血液净化系统第三实施例的说明,以下仅对与上述血液净化系统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参见图17及图18,控制开关的外圆筒672上的旋钮6721与筒体部6720为可拆卸的固定连接,形成于第一端盖62上的安装孔620为与外圆筒672的外周面相匹配的圆形孔。
通过第一端盖62对由弹性密封材料制成的基座673的压紧,实现基座673与第一端盖62之间的密封配合及对控制开关的固定。
血液净化系统第四实施例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血液净化系统第四实施例的说明,以下仅对与血液净化系统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参见图19,外圆筒772上只有第一连通孔7722及第二连通孔7723,如图所示状态,第一连通孔7722连接第一通孔7712与第三通孔7732,第二连通孔7723连通第二通孔7713及第四通孔7733。
当外圆筒772逆时针旋转角度等于第一连通孔7722及第二连通孔7723的中线夹角时,第二连通孔7723连通第一通孔7712与第三通孔7732,而第二通孔7713及第四通孔7733不连通。
当外圆筒772再逆时针旋转角度等于360度减去第一连通孔7722及第二连通孔7723的中线夹角的两倍时,第一连通孔7722连通第二通孔7713及第四通孔7733,而第一通孔7712与第三通孔7732不连通。
第一连通孔7722的轴线与第二连通孔7723的轴线不共线,二者轴线之间夹角通常选为90度至150度。
血液净化系统第五实施例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血液净化系统第五实施例的说明,以下仅对与血液净化系统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略去第一预定位凸起与第二预定位凸起上的卡扣及第一预定位槽与第二预定位槽上的卡槽。
通过使用粘接剂或超声焊接将预定位凸起与预定位槽之间进行粘接或焊接而固定连接。
血液净化系统第六实施例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血液净化系统第六实施例的说明,以下仅对血液净化系统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略去第一预定位槽、第一预定位凸起、第二预定位槽、第二预定位凸起及设于它们上的卡扣与卡槽。
参见图20及图21,筒体81的第一轴向端外侧壁上设有第一外轴肩813,第一端盖82上与第一外轴肩813相对应的位置处沿筒体81轴向延伸形成有第一环形周缘823。
第一轴向端的外侧壁形成有凸棱,第一环形周缘的内侧面形成有与凸棱相配合的凹槽,凸棱与凹槽的配合实现端盖与筒体在周向上的定位,并使用粘接剂或超声焊接将环形周缘与筒体的外端壁之间进行粘接或焊接而固定连接。
第二端盖与筒体81之间的固定连接方式和第一端盖82与筒体81之间的固定连接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构思是通过在灌流单元与透析单元间设置连接结构、控制开关及外连端口,以提高血液净化治疗安全性的同时,简化医护人员的操作流程。根据本构思,控制开关的结构还有多种显而易见的变化;外壳的结构还有多种显而易见的变化,比如筒体的横截面为椭圆形或矩形等形状;端盖与筒体之间的连接结构还有多种显而易见的变化,比如螺纹连接。

Claims (10)

1.血液净化装置,包括灌流单元、透析单元、连接单元及控制单元;
所述灌流单元包括灌流腔室,所述灌流腔室的进口为所述血液净化装置的动脉端口;
所述透析单元包括透析腔室,所述透析腔室的出口为所述血液净化装置的静脉端口;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单元包括外壳及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外壳围成的腔室分隔成相互独立的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为所述灌流腔室,所述第二腔室为所述透析腔室;
所述外壳于所述透析腔室的侧壁处设有透析液进口及透析液出口;
所述控制单元包括控制开关及外连端口,所述控制开关用于有选择地连通所述灌流腔室的出口、所述透析腔室的进口及所述外连接端口中的二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血液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包括筒体,扣合在所述筒体第一轴向端的端口上的第一端盖,及扣合在所述筒体的第二轴向端的端口上的第二端盖;
所述隔板沿所述筒体的轴向布置;
所述第一端盖与所述隔板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用于安装所述控制开关的安装孔,所述隔板上与所述安装孔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用于安装所述控制开关的安装座,所述灌流腔室的出口与所述透析腔室的进口对应地位于所述安装座的侧旁;
所述动脉端口设于所述第二端盖的端壁上与所述灌流腔室相对应的位置处,所述静脉端口设于所述第二端盖的端壁上与所述透析腔室相对应的位置处;
所述透析液进口及所述透析液出口设于所述筒体的侧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血液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板包括中间隔板、第一隔板及第二隔板;
所述第一端盖上设有在所述第一端盖的轴向一端敞口的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二端盖上设有在所述第二端盖的轴向一端口敞口的第二容纳腔;
所述中间隔板与所述筒体以一体成型的方式制成,并将所述筒体的腔室分隔成左腔室与右腔室;
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一端盖以一体成型的方式制成,并将所述第一容纳腔分隔成第一左容纳腔与第一右容纳腔;
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第二端盖以一体成型的方式制成,并将所述第二容纳腔分隔成第二左容纳腔与第二右容纳腔;
所述左腔室、所述第一左容纳腔及所述第二左容纳腔对接构成所述灌流腔室,所述右腔室、所述第一右容纳腔及所述第二右容纳腔对接构成所述透析腔室;
所述安装座设于所述第一隔板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血液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腔室靠近所述第一端盖的端部的内壁面设有第一内轴肩,靠近所述第二端盖的端部的内壁面设有第二内轴肩;
所述第一端盖的端面与所述第一内轴肩间压有所述灌流单元的出口端滤网,所述第二端盖的端面与所述第二内轴肩间压有所述灌流单元的进口端滤网;
还包括第一密封垫与第二密封垫,所述第一密封垫包括相连的第一环形密封圈部与第一条状密封片部,所述第二密封垫包括相连的第二环形密封圈部与第二条状密封片部;
所述第一环形密封圈部压于所述第一端盖的端面与所述第一轴向端的端面之间,所述第一条状密封片部压于所述第一隔板的端面与所述中间隔板的端面之间;
所述第二环形密封圈部压于所述第二端盖的端面与所述第二轴向端的端面之间,所述第二条状密封片部压于所述第二隔板的端面与所述中间隔板的端面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血液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端盖的端面外缘凸起形成有两个以上的第一预定位凸起及位于所述第一预定位凸起内侧的第一凸环;
所述第一轴向端的端面上内凹形成有与所述第一预定位凸起相配合的第一预定位槽及与所述第一凸环相匹配的第一凹槽;
所述第二端盖的端面外缘凸起形成有两个以上的第二预定位凸起及位于所述第二预定位凸起内侧的第二凸环;
所述第二轴向端的端面上内凹形成有与所述第二预定位凸起相配合的第二预定位槽及与所述第二凸环相匹配的第二凹槽;
所述第一预定位凸起与所述第一预定位槽之间为永久型卡扣卡槽固定连接、粘接固定连接或焊接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预定位凸起与所述第二预定位槽之间为永久型卡扣卡槽固定连接、粘接固定连接或焊接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血液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开关包括内圆筒、外圆筒及安装在安装座上的基座,所述安装座设于所述隔板上;
所述外圆筒可绕自身轴线旋转地套于所述内圆筒外并与所述内圆筒密封配合;
所述基座设有安装圆孔,所述内圆筒的封闭端与所述安装圆孔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外圆筒的一端置于所述安装圆孔内并相对所述基座可绕自身轴线旋转,所述外圆筒的外壁面与所述安装圆孔的内壁面间为密封配合;
所述基座上设有与所述灌流腔室的出口连通的第一通孔及与所述透析腔室的进口连通的第二通孔,所述内圆筒的筒壁上与所述第一通孔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第三通孔及与所述第二通孔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第四通孔;
所述外圆筒的筒壁上设有两个以上的连通孔;
所述外圆筒绕自身轴线旋转,所述连通孔有选择地只连通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三通孔,或只连通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四通孔,或同时连通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三通孔及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四通孔;
所述内圆筒远离所述封闭端的端口为所述外连端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血液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三通孔及所述第四通孔共轴线且该轴线与所述隔板的板面相正交;
所述连通孔包括第一连通孔、第二连通孔及第三连通孔;
所述第一连通孔与所述第二连通孔共轴线且该轴线与所述第三连通孔的轴线相互正交。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血液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圆筒相对所述内圆筒可沿自身轴向往复移动;
所述内圆筒的外筒壁上设有限位外轴肩,所述外圆筒的内筒壁上设有限位内轴肩,所述限位外轴肩与所述限位内轴肩相互抵靠构成所述外圆筒远离所述基座的限位;
所述外圆筒远离所述外连端口的端面凸起形成定位块,所述安装圆孔的底面上形成有与所述定位块相匹配的定位槽,所述定位槽包括第一定位槽、第二定位槽及第三定位槽;
所述外圆筒沿自身轴向可移动的距离大于所述定位块插入所述定位槽的最大长度;
所述定位块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槽内时,所述连通孔同时连通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三通孔及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四通孔;
所述定位块位于所述第二定位槽内时,所述连通孔只连通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三通孔;
所述定位块位于所述第三定位槽内时,所述连通孔只连通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四通孔。
9.血液净化系统,包括体外循环管路及连接在所述体外循环管路中的血液净化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血液净化装置为所述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血液净化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血液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体外循环管路包括血液回路动脉管路、血液回路静脉管路、第一三通、第一动脉支管、第二动脉支管、第二三通、中间管、第三三通、第一静脉支管及第二静脉支管;
所述第一三通的第一接口与所述血液回路动脉管路的后端口连接,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动脉支管的一端口连接,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二动脉支管的一端口连接;
所述第一动脉支管的另一端口与所述动脉端口连接;
所述第二三通的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二动脉支管的另一端口连通,第二接口与所述中间管的一端口连接,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二静脉支管的一端口连接;
所述中间管的另一端口与所述外连端口连接;
所述第三三通的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二静脉支管的另一端口连接;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静脉支管的一端口连接,第三接口与所述血液回路静脉管路的前端口连接;
所述第二静脉支管的另一端口与所述静脉端口连接;
所述第一动脉支管、所述第二动脉支管、所述中间管、所述第一静脉支管及所述第二静脉支管上均设有截止阀。
CN201521064556.3U 2015-12-17 2015-12-17 血液净化装置及系统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2350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064556.3U CN205235045U (zh) 2015-12-17 2015-12-17 血液净化装置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064556.3U CN205235045U (zh) 2015-12-17 2015-12-17 血液净化装置及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235045U true CN205235045U (zh) 2016-05-18

Family

ID=559341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1064556.3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235045U (zh) 2015-12-17 2015-12-17 血液净化装置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23504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57118A (zh) * 2015-12-17 2016-04-06 珠海健帆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血液净化装置及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57118A (zh) * 2015-12-17 2016-04-06 珠海健帆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血液净化装置及系统
CN105457118B (zh) * 2015-12-17 2018-01-02 珠海健帆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血液净化装置及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57118A (zh) 血液净化装置及系统
JP6685089B2 (ja) 医療用液圧検出装置
CN102389594B (zh) 便携式血液净化系统
CN204275132U (zh) 一种可同步实现透析与灌流治疗的血液净化装置
CN105214156A (zh) 血液净化装置及系统
CN203507201U (zh) 分离式血液透析吸附器
JP4854374B2 (ja) 体外循環装置、体外循環回路、圧力測定ラインと圧力測定手段の接続状態の確認方法
CN205235045U (zh) 血液净化装置及系统
CN105343954A (zh) 复合血液净化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JP2007282928A5 (zh)
CN205108526U (zh) 血液净化装置及系统
CN202207346U (zh) 便携式血液净化系统
CN110448751B (zh) 一种自体血液回收器
CN204246569U (zh) 便携式透析装置
JP6194203B2 (ja) 液状廃棄物処理装置
CN105214157B (zh) 血液净化装置及系统
CN207306931U (zh) 一种肾内科用简易急救血液透析仪
CN205108525U (zh) 血液净化装置及系统
CN209864814U (zh) 一种血液分离综合治疗机整机
CN216877972U (zh) 停跳液过滤去泡器
CN206526329U (zh) 血液净化装置和血液净化系统
CN204307127U (zh) 一人性的负压引流装置
CN102631720A (zh) 一种带有检测功能的平衡腔
CN219764109U (zh) 一种crrt废液收集装置
CN207342004U (zh) 一种可重复使用的麻醉气体过滤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518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