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232025U - 一种电源电路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源电路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232025U
CN205232025U CN201521066687.5U CN201521066687U CN205232025U CN 205232025 U CN205232025 U CN 205232025U CN 201521066687 U CN201521066687 U CN 201521066687U CN 205232025 U CN205232025 U CN 2052320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ode
resistance
electric capacity
negative pole
positive p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106668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焦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College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College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College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College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Priority to CN20152106668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2320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2320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232025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mplifi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介绍了一种电源电路结构,它包括电源输入端VCC和电源输出端VDD,所述电源输入端VCC分别连接电阻R6的一端、电容C6的一端、二极管D7的负极、芯片IC的第三引脚、二极管D6的正极、电阻R5的一端、电容C7的一端和熔断器F的一端;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与电阻R8相连后再分别连接电源输出端VDD、电阻R7的一端和发光二极管D14的正极,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和放大器A2的反向输入端,所述发光二极管D14的负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13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13的负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12的正极。本实用新型稳定性好,抗干扰能力强,结构简单,成本也相对较低。

Description

一种电源电路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源电路结构,属于电子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无线电通信是将需要传送的声音、文字、数据、图像等电信号调制在无线电波上经空间和地面传至对方的通信方式,利用无线电磁波在空间传输信息的通信方式。由于无线电通信是借助无线电波具有的波动传递信息的功能,人们可以省去敷设导线的麻烦,实现更加自由、更加快捷、无障碍的信息交流和沟通。随着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不仅需要将信息传递出去,还需要在接收到信息时具有较好的还原度,信息不失真,这就需要在信息的发送和接收端都进行技术的革新,其中对于无线电通信的稳定作用的电源电路也是重要一环。现目前的用于无线电通信的电源电路大多还是采用传统的电源结构,它虽然能够满足基本使用需求,但是其电压的波动较大,而且抗干扰能力相对较弱,在一些磁场环境较强的区域工作时会受到较大的影响,这样就使得无线电通信的质量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现目前无线电通信中的电源电路稳定性较差、抗干扰能力较弱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具有较好的工作稳定性,而且抗干扰能力较强的电源电路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电源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输入端VCC和电源输出端VDD,所述电源输入端VCC分别连接电阻R6的一端、电容C6的一端、二极管D7的负极、芯片IC的第三引脚、二极管D6的正极、电阻R5的一端、电容C7的一端和熔断器F的一端;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与电阻R8相连后再分别连接电源输出端VDD、电阻R7的一端和发光二极管D14的正极,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和放大器A2的反向输入端,所述发光二极管D14的负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13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13的负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12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12的负极分别连接电容C7的另一端、电容C6的另一端、电容C5的一端、滑动变阻器RP2的一端、电容C4的一端、电容C3的一端、二极管D8的正极和二极管D11的正极;所述熔断器F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三极管Q2的基极与电阻R4相连后再分别连接电容C5的另一端、二极管D7的正极、滑动变阻器RP2的另一端和芯片IC的第二引脚,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6的负极、芯片IC的第一引脚、电容C4的另一端、电容C3的另一端、二极管D9的负极和二极管D10的负极;所述二极管D10的正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11的负极和连接器H的第五引脚,二极管D9的正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8的负极和三端开关S的第二接头,所述三端开关S的第三接头连接到连接器H的第四引脚,三端开关S的第一接头连接到连接器H的第三引脚,所述连接器H的第二引脚分别连接二极管D3的负极和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器H的第一引脚分别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和二极管D2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3的正极、电容C1的一端、电容C2的一端、滑动变阻器RP1的一端和三极管Q1的发射极并接地,二极管D2的负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4的负极、电容C1的另一端、电容C2的另一端、二极管D5的负极、电阻R1的一端和继电器J的一端,所述继电器J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5的正极和三极管Q1的集电极,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滑动变阻器RP1的另一端和放大器A1的正向输入端,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与电阻R2相连后再连接到放大器A2的输出端,所述放大器A2的正向输入端连接电阻R3的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放大器A1的输出端和放大器A1的反向输入端;所述芯片IC的型号为DS18B20。
优化地,所述三极管Q1的型号为2N1711,三极管Q2的型号为2N1893。
优化地,所述放大器A1的型号为IS0106,所述放大器A2的型号为LF155。
优化地,所述二极管D5的型号为1N4007,所述二极管D6的型号为1N5398,所述二极管D7的型号为1N5406。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稳定性好:本实用新型的电源电路不仅具有较好的可靠性,而且工作时的稳定性较好,电压波动较小,对于通信质量的保障有重要贡献。
2、抗干扰能力强:本实用新型的电源电路能够在相对恶劣的环境下可靠工作,能够保障设备的全天候正常使用。
3、结构简单,成本相对较低,能够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源电路结构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电源电路结构,包括电源输入端VCC和电源输出端VDD,所述电源输入端VCC分别连接电阻R6的一端、电容C6的一端、二极管D7的负极、芯片IC的第三引脚、二极管D6的正极、电阻R5的一端、电容C7的一端和熔断器F的一端;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与电阻R8相连后再分别连接电源输出端VDD、电阻R7的一端和发光二极管D14的正极,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和放大器A2的反向输入端,所述发光二极管D14的负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13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13的负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12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12的负极分别连接电容C7的另一端、电容C6的另一端、电容C5的一端、滑动变阻器RP2的一端、电容C4的一端、电容C3的一端、二极管D8的正极和二极管D11的正极;所述熔断器F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三极管Q2的基极与电阻R4相连后再分别连接电容C5的另一端、二极管D7的正极、滑动变阻器RP2的另一端和芯片IC的第二引脚,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6的负极、芯片IC的第一引脚、电容C4的另一端、电容C3的另一端、二极管D9的负极和二极管D10的负极;所述二极管D10的正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11的负极和连接器H的第五引脚,二极管D9的正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8的负极和三端开关S的第二接头,所述三端开关S的第三接头连接到连接器H的第四引脚,三端开关S的第一接头连接到连接器H的第三引脚,所述连接器H的第二引脚分别连接二极管D3的负极和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器H的第一引脚分别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和二极管D2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3的正极、电容C1的一端、电容C2的一端、滑动变阻器RP1的一端和三极管Q1的发射极并接地,二极管D2的负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4的负极、电容C1的另一端、电容C2的另一端、二极管D5的负极、电阻R1的一端和继电器J的一端,所述继电器J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5的正极和三极管Q1的集电极,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滑动变阻器RP1的另一端和放大器A1的正向输入端,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与电阻R2相连后再连接到放大器A2的输出端,所述放大器A2的正向输入端连接电阻R3的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放大器A1的输出端和放大器A1的反向输入端;所述芯片IC的型号为DS18B20。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三极管Q1的型号为2N1711,三极管Q2的型号为2N1893。所述放大器A1的型号为IS0106,所述放大器A2的型号为LF155。所述二极管D5的型号为1N4007,所述二极管D6的型号为1N5398,所述二极管D7的型号为1N5406。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技术方案,尽管申请人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那些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的修改或者等同替换,不能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4)

1.一种电源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输入端VCC和电源输出端VDD,所述电源输入端VCC分别连接电阻R6的一端、电容C6的一端、二极管D7的负极、芯片IC的第三引脚、二极管D6的正极、电阻R5的一端、电容C7的一端和熔断器F的一端;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与电阻R8相连后再分别连接电源输出端VDD、电阻R7的一端和发光二极管D14的正极,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和放大器A2的反向输入端,所述发光二极管D14的负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13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13的负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12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12的负极分别连接电容C7的另一端、电容C6的另一端、电容C5的一端、滑动变阻器RP2的一端、电容C4的一端、电容C3的一端、二极管D8的正极和二极管D11的正极;所述熔断器F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三极管Q2的基极与电阻R4相连后再分别连接电容C5的另一端、二极管D7的正极、滑动变阻器RP2的另一端和芯片IC的第二引脚,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6的负极、芯片IC的第一引脚、电容C4的另一端、电容C3的另一端、二极管D9的负极和二极管D10的负极;所述二极管D10的正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11的负极和连接器H的第五引脚,二极管D9的正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8的负极和三端开关S的第二接头,所述三端开关S的第三接头连接到连接器H的第四引脚,三端开关S的第一接头连接到连接器H的第三引脚,所述连接器H的第二引脚分别连接二极管D3的负极和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器H的第一引脚分别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和二极管D2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3的正极、电容C1的一端、电容C2的一端、滑动变阻器RP1的一端和三极管Q1的发射极并接地,二极管D2的负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4的负极、电容C1的另一端、电容C2的另一端、二极管D5的负极、电阻R1的一端和继电器J的一端,所述继电器J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5的正极和三极管Q1的集电极,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滑动变阻器RP1的另一端和放大器A1的正向输入端,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与电阻R2相连后再连接到放大器A2的输出端,所述放大器A2的正向输入端连接电阻R3的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放大器A1的输出端和放大器A1的反向输入端;所述芯片IC的型号为DS18B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源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极管Q1的型号为2N1711,三极管Q2的型号为2N189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源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放大器A1的型号为IS0106,所述放大器A2的型号为LF15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源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极管D5的型号为1N4007,所述二极管D6的型号为1N5398,所述二极管D7的型号为1N5406。
CN201521066687.5U 2015-12-21 2015-12-21 一种电源电路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2320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066687.5U CN205232025U (zh) 2015-12-21 2015-12-21 一种电源电路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066687.5U CN205232025U (zh) 2015-12-21 2015-12-21 一种电源电路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232025U true CN205232025U (zh) 2016-05-11

Family

ID=559070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1066687.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232025U (zh) 2015-12-21 2015-12-21 一种电源电路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23202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610297U (zh) 一种节能充电自动控制电路
CN204614195U (zh) 一种带485通讯功能的无线智能仪表
CN205232025U (zh) 一种电源电路结构
CN202014132U (zh) 一种供电电源切换电路
CN209029982U (zh) 一种rtc电池切换电路
CN204408452U (zh) 带风速检测功能的手机
CN204928377U (zh) 一种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CN104104374B (zh) 一种基于流量计量装置的rs485抗干扰通讯系统
CN205192364U (zh) 智能卷尺及其控制电路
CN207543345U (zh) 自组网数据采集及故障诊断终端
CN206421325U (zh) 一种计算机硬件供电电路
CN207571850U (zh) 低功耗门铃电路
CN204680001U (zh) 一种stm32芯片程序烧写电路
CN206136310U (zh) 用于识别家居型号的设备
CN205960725U (zh) 带过充保护的充电指示电路
CN205543614U (zh) 智能垃圾桶数据线
CN204836159U (zh)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高铁寻座系统
CN106406486A (zh) 一种计算机显卡保护电源
CN213585226U (zh) 一种双输入接口的无线充电器
CN205540870U (zh) 一种计算机双路存储模块
CN204439729U (zh) 一种考场通讯设备检测仪电路
CN219697612U (zh) 低功耗的功放主板电路
CN2409547Y (zh) 一种微型自记仪器的通讯接口装置
CN217643159U (zh) 一种锂电池稳压电路
CN202422691U (zh) 一种用于数码相框的放电管理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511

Termination date: 2016122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