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212118U - 一种多线束连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线束连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212118U
CN205212118U CN201521106791.2U CN201521106791U CN205212118U CN 205212118 U CN205212118 U CN 205212118U CN 201521106791 U CN201521106791 U CN 201521106791U CN 205212118 U CN205212118 U CN 2052121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wire harness
connector
pencil
gro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110679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艺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Zhuo De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Zhuo De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Zhuo De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Zhuo De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110679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2121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2121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212118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线束连接装置,包括:壳体、第一线束、第二线束、第三线束、第四线束、第五线束、第六线束、第七线束,第一线束、第二线束、第三线束分别通过固定件固定在壳体的一个侧面上,第四线束、第五线束分别与固定在壳体上的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连接,第六线束的第一端在壳体的一个侧面上,第七线束的第一端固定的壳体的另一个侧面上。其通过在线束穿过壳体的地方设置固定件对线束进行固定,可以将多跟线束进行集中束线,线束的整体束线强度高,线束的集中度好,能够有效防止松动和脱离现象,多个线束的布线方式合理,线束的传输稳定性好,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传输质量高,加工成本低,使用寿命长。

Description

一种多线束连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线束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多线束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线束(wireharness)为一定负载源组提供服务设备的总体,如中继线路、交换装置、控制系统等。线束一般由导线、绝缘护套、接线端子以及包扎材料组成。线束是指由铜材料冲制而成的接触件端子(连接器)与电线电缆压接后,外面再塑压绝缘体或外加金属壳体等,以线束捆扎形成连接电路的组件。汽车线束主要包括发动机线束和整车线束,其中,发动机线束除传感器线束和ECU线束外,还有连接其他电路的线束,例如进气预热线束、起动机继电器控制线束、发电机励磁线束等。线束种类繁多,且无良好的固定方式,在运输和装配过程中容易因防护不到位而造成线束被踩断。
但是现有的线束布线方式不合理,包覆的效果也不甚理想,线束的集中度不高,而且单靠胶带页无法确保线束的整体强度,尤其是靠近接线端子处,容易受到外力出现松动和脱落现象,且现有的线束通常是采用一根电缆,若线束由多根电缆构成时,电缆的两端分别连接一个或多个连接器,一个连接器连接多根电缆时,连接端的电缆容易出现混乱,从而影响整个线束的传输稳定性。特别是对于多个线束连接的装置而言,布线方式不合理,容易造成排线混乱,传输稳定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中线束的整体束线强度和导线间的集中度较低,容易受外力出现松动和脱离现象,多个线束连接的装置布线方式不合理,影响线束的传输稳定性,从而提出一种多线束连接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多线束连接装置,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PCB板,所述PCB板上设置有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
第一线束,所述第一线束包括绝缘套管和设置在所述绝缘套管内的第一导线、第二导线,所述第一线束的第一端穿过所述壳体的第一侧面并通过第一固定件固定,所述第一线束的第一端连接第一连接器。
第二线束,所述第二线束包括螺纹管和设置在所述螺纹管内的第一导线组、第二导线组、第三导线组,所述第二线束的第一端穿过所述壳体的第一侧面并通过第二固定件固定,所述第二线束的第一端分别连接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
第三线束,所述第三线束包括塑胶套、接线端子、第三导线、第四导线、第五导线,所述接线端子设置在所述塑胶套内,所述第三导线的第一端、所述第四导线的第一端、所述第五导线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接线端子连接,所述第三线束的第一端穿过所述壳体的第一侧面并通过第三固定件固定,所述第三线束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器。
第四线束和第五线束,所述第四线束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五线束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
第六线束,所述第六线束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壳体的第二侧面上。
第七线束,所述第七线束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壳体的第三侧面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第一导线的第二端端穿过所述第一线束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导线的第二端依次设置有第一热缩套管和保险丝。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第一导线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导线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导线组中的第六导线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导线组中的第七导线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导线的第二端、所述第四导线的第二端、所述第五导线的第二端分别设置有第二热缩套管。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第四线束和第五线束结构相同,所述第四线束包括第四导线组、与所述第四导线组的第一端连接的第三连接器、与所述第四导线组的第二端连接的第四连接器,所述第四线束上的第三连接器与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五线束上的第三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第六线束包括第五导线组、与所述第五导线组的第一端连接的第五连接器、与所述第五导线组的第二端连接的第六连接器,所述第五连接器固定在所述壳体的第二侧面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第七线束包括第六导线组、与所述第六导线组的第一端连接的第七连接器、与所述第六导线组的第二端连接的第八连接器,所述第七连接器固定在所述壳体的第三侧面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其通过在线束穿过壳体的地方设置固定件对线束进行固定,可以将多跟线束进行集中束线,线束的整体束线强度高,线束的集中度好,能够有效防止松动和脱离现象,多个线束的布线方式合理,线束的传输稳定性好,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传输质量高,加工成本低,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多线束连接装置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多线束连接装置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PCB板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第四线束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第六线束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第七线束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第七线束结构侧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第二线束结构示意图。
图中符号说明:
1-壳体,2-第一线束,3-第二线束,4-第三线束,5-第四线束,6-第五线束,7-第六线束,8-第七线束,101-PCB板,102-第一连接件,103-第二连接件,104-第一侧面,105-第二侧面,106-第三侧面,201-绝缘套管,202-第一导线,203-第二导线,204-第一固定件,205-第一连接器,301-螺纹管,302-第一导线组,303-第二导线组,304-第三导线组,305-第二固定件,306-第二连接器,401-塑胶套,402-接线端子,403-第三导线,404-第四导线,405-第五导线,406-第三固定件,701-第五导线组,702-第五连接器,703-第六连接器,801-第六导线组,802-第七连接器,803-第八连接器,2021-第一热缩套管,2022-保险丝,2301-第二热缩套管,3021-第六导线,3031-第七导线,5601-第四导线组,5602-第三连接器,5603-第四连接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多线束连接装置,包括:
壳体1,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PCB板101,如图3所示,所述PCB板101上设置有第一连接件102和第二连接件103。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102和所述第二连接件103为接插件。
第一线束2,所述第一线束2包括绝缘套管201和设置在所述绝缘套管201内的第一导线202、第二导线203,所述第一线束2的第一端穿过所述壳体1的第一侧面104并通过第一固定件204固定,所述第一线束2的第一端连接第一连接器205。所述第一导线202的第二端端穿过所述第一线束2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导线202的第二端依次设置有第一热缩套管2021和保险丝2022。本实施例中,苏搜狐第一固定件204为电缆固定头。
第二线束3,如图8所示,所述第二线束3包括螺纹管301和设置在所述螺纹管301内的第一导线组302、第二导线组303、第三导线组304,所述第二线束3的第一端穿过所述壳体1的第一侧面104并通过第二固定件305固定,所述第二线束3的第一端分别连接第一连接器205和第二连接器306。所述第二线束3的第二端连接有一体成型的固定头装置。
第三线束4,所述第三线束4包括塑胶套401、接线端子402、第三导线403、第四导线404、第五导线405,所述接线端子402设置在所述塑胶套401内,所述第三导线403的第一端、所述第四导线404的第一端、所述第五导线405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接线端子402连接,所述第三线束4的第一端穿过所述壳体1的第一侧面104并通过第三固定件406固定,所述第三线束4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器306。
所述第一导线202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导线203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导线组302中的第六导线3021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导线组303中的第七导线3031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导线403的第二端、所述第四导线404的第二端、所述第五导线405的第二端分别设置有第二热缩套管2301。
第四线束5和第五线束6,所述第四线束5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02连接,所述第五线束6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件103连接。所述第四线束5和第五线束6结构相同,如图4所示,所述第四线束5包括第四导线组5601、与所述第四导线组5601的第一端连接的第三连接器5602、与所述第四导线组5601的第二端连接的第四连接器5603,所述第四线束5上的第三连接器5602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02连接,所述第五线束6上的第三连接器5602与所述第二连接件103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连接器5602为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02和所述第二连接件103匹配的接插件,可以为PT直插式接线端子。本实施例中,所述第四连接器为2.54连接器。
第六线束7,所述第六线束7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壳体1的第二侧面105上。如图5所示,所述第六线束7包括第五导线组701、与所述第五导线组701的第一端连接的第五连接器702、与所述第五导线组701的第二端连接的第六连接器703,所述第五连接器702固定在所述壳体1的第二侧面105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五连接器702为CPC连接器。
第七线束8,所述第七线束8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壳体1的第三侧面106上。如图7、图8所示,所述第七线束8包括第六导线组801、与所述第六导线组801的第一端连接的第七连接器802、与所述第六导线组801的第二端连接的第八连接器803,所述第七连接器802固定在所述壳体1的第三侧面106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七连接器802为IDC连接器,所述第八连接器803为D-sub连接器。
本实施例所述的多线束连接装置,包括:壳体、第一线束、第二线束、第三线束、第四线束、第五线束、第六线束、第七线束,第一线束、第二线束、第三线束分别通过固定件固定在壳体的一个侧面上,第四线束、第五线束分别与固定在壳体上的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连接,第六线束的第一端在壳体的一个侧面上,第七线束的第一端固定的壳体的另一个侧面上。其通过在线束穿过壳体的地方设置固定件对线束进行固定,可以将多跟线束进行集中束线,线束的整体束线强度高,线束的集中度好,能够有效防止松动和脱离现象,多个线束的布线方式合理,线束的传输稳定性好,本装置结构简单,传输质量高,加工成本低,使用寿命长。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6)

1.一种多线束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PCB板(101),所述PCB板(101)上设置有第一连接件(102)和第二连接件(103);
第一线束(2),所述第一线束(2)包括绝缘套管(201)和设置在所述绝缘套管(201)内的第一导线(202)、第二导线(203),所述第一线束(2)的第一端穿过所述壳体(1)的第一侧面(104)并通过第一固定件(204)固定,所述第一线束(2)的第一端连接第一连接器(205);
第二线束(3),所述第二线束(3)包括螺纹管(301)和设置在所述螺纹管(301)内的第一导线组(302)、第二导线组(303)、第三导线组(304),所述第二线束(3)的第一端穿过所述壳体(1)的第一侧面(104)并通过第二固定件(305)固定,所述第二线束(3)的第一端分别连接第一连接器(205)和第二连接器(306);
第三线束(4),所述第三线束(4)包括塑胶套(401)、接线端子(402)、第三导线(403)、第四导线(404)、第五导线(405),所述接线端子(402)设置在所述塑胶套(401)内,所述第三导线(403)的第一端、所述第四导线(404)的第一端、所述第五导线(405)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接线端子(402)连接,所述第三线束(4)的第一端穿过所述壳体(1)的第一侧面(104)并通过第三固定件(406)固定,所述第三线束(4)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器(306);
第四线束(5)和第五线束(6),所述第四线束(5)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02)连接,所述第五线束(6)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件(103)连接;
第六线束(7),所述第六线束(7)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壳体(1)的第二侧面(105)上;
第七线束(8),所述第七线束(8)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壳体(1)的第三侧面(106)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线束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线(202)的第二端端穿过所述第一线束(2)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导线(202)的第二端依次设置有第一热缩套管(2021)和保险丝(202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线束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线(202)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导线(203)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导线组(302)中的第六导线(3021)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导线组(303)中的第七导线(3031)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导线(403)的第二端、所述第四导线(404)的第二端、所述第五导线(405)的第二端分别设置有第二热缩套管(230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线束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四线束(5)和第五线束(6)结构相同,所述第四线束(5)包括第四导线组(5601)、与所述第四导线组(5601)的第一端连接的第三连接器(5602)、与所述第四导线组(5601)的第二端连接的第四连接器(5603),所述第四线束(5)上的第三连接器(5602)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02)连接,所述第五线束(6)上的第三连接器(5602)与所述第二连接件(103)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线束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六线束(7)包括第五导线组(701)、与所述第五导线组(701)的第一端连接的第五连接器(702)、与所述第五导线组(701)的第二端连接的第六连接器(703),所述第五连接器(702)固定在所述壳体(1)的第二侧面(105)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线束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七线束(8)包括第六导线组(801)、与所述第六导线组(801)的第一端连接的第七连接器(802)、与所述第六导线组(801)的第二端连接的第八连接器(803),所述第七连接器(802)固定在所述壳体(1)的第三侧面(106)上。
CN201521106791.2U 2015-12-28 2015-12-28 一种多线束连接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2121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106791.2U CN205212118U (zh) 2015-12-28 2015-12-28 一种多线束连接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106791.2U CN205212118U (zh) 2015-12-28 2015-12-28 一种多线束连接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212118U true CN205212118U (zh) 2016-05-04

Family

ID=558498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1106791.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212118U (zh) 2015-12-28 2015-12-28 一种多线束连接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21211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29583A (zh) * 2015-12-28 2016-04-27 苏州卓德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多线束连接装置
CN109841997A (zh) * 2019-02-20 2019-06-04 上海查尔斯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线束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29583A (zh) * 2015-12-28 2016-04-27 苏州卓德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多线束连接装置
CN105529583B (zh) * 2015-12-28 2017-12-15 苏州卓德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多线束连接装置
CN109841997A (zh) * 2019-02-20 2019-06-04 上海查尔斯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线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212118U (zh) 一种多线束连接装置
CN205376959U (zh) 一种汽车线束
CN205231429U (zh) 一种机身线束
CN105428905A (zh) 一种新型汽车线束结构
CN202333163U (zh) 接线端子
CN105529583A (zh) 一种多线束连接装置
CN205212064U (zh) 一种线束结构
PL1813002T3 (pl) Sposób i przyrząd do sterowania siecią w systemie hvac oraz innych zastosowaniach
CN202662868U (zh) 一种双排焊接式连接器
CN105449475A (zh) 一种汽车线束
CN204927680U (zh) 磁吸对接式电连接器、电子设备及电缆
CN202906016U (zh) 一种防震动后断裂的排母连接器
CN201811984U (zh) 一种电表箱和电表箱组
CN209730371U (zh) 接线端子铜排结构
CN202601892U (zh) 信号缆线的导接结构
CN202737399U (zh) 汽车线束
CN204289754U (zh) 一种内部交流电控制线束
CN201656096U (zh) 连接器组件
CN205248472U (zh) 一种线束电缆
CN101453093A (zh) 跳线装置及跳线装置组合
CN208674453U (zh) 一种横向夹线的电源插座
CN204885532U (zh) 防震连接器
CN204597021U (zh) 一种连接螺钉端子与电路板接插件的装置
CN105470761A (zh) 一种机身线束
CN213278638U (zh) 一种电力连接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504

Termination date: 2016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