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196755U - 一种深海底栖生物防逃逸诱捕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深海底栖生物防逃逸诱捕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196755U
CN205196755U CN201521042783.6U CN201521042783U CN205196755U CN 205196755 U CN205196755 U CN 205196755U CN 201521042783 U CN201521042783 U CN 201521042783U CN 205196755 U CN205196755 U CN 2051967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scape
inverted beard
entrance
benthos
cylindrical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104278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俊
贺丽生
张艾群
王勇
蔡笃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stitute of Deep Sea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Institute of Deep Sea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itute of Deep Sea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CAS filed Critical Institute of Deep Sea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CAS
Priority to CN20152104278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1967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1967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196755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深海底栖生物防逃逸诱捕器,包括筒体、倒须以及拉紧线,所述筒体内部设有诱饵盒,所述筒体两端设有入口,两个所述入口处连接所述倒须,所述两个倒须之间通过所述拉紧线拉紧,所述倒须为两端开口,所述倒须的开口由外至内依次变小。通过设置开口由外至内依次变小的倒须,引导底栖生物逐渐进入筒体内,由于倒须的柔软和坚韧,可以避免入口呈敞开状态,底栖生物从入口进入筒体,触碰到倒须时,倒须的网口收小,可以有效防止已经进入筒体内的底栖生物逃逸。同时倒须容易钩住底栖生物的足或爪,增加其摆脱的难度。进入筒体内的生物要逃逸时,由于触碰到的倒须网口方向的不确定性,可以模糊倒须入口的方向,有效阻止生物逃逸。

Description

一种深海底栖生物防逃逸诱捕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深海生物及机械工程,尤其涉及一种深海底栖生物防逃逸诱捕器。
背景技术
目前深渊生物的研究严重依赖于采样技术的发展。深渊底栖无脊椎动物和鱼类因为种群密度低、具有规避环境不利因素和自主运动的能力,则较难采集。传统的拖网或者抓斗在捕捉深渊底栖生物方面难以奏效。目前采用的诱捕器由于底栖生物进入诱捕器受方位限制,不能大面积捕捉水下动物,并且进入捕捉区的底栖生物在诱捕的过程中容易逃逸。
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3109783公开了一种浮升式海洋底栖生物诱捕装置,其作业深度浅,且防逃逸网圈为圆筒形,是一种开放式的网圈,防逃逸功能有限,无法实现在深海高压的环境下,对底栖生物进行有效地诱捕。国外已有少量研究开发海斗深渊底栖生物采样的专门设备,如挪威一个研究小组设计的“陷阱-捕获系统”,即是将1~2个的30L卡盖式“尼斯金采水瓶(Niskinbottles)”固定在铝架上,其内放入一些鱼肉作为诱饵用于引诱等足类动物,一段时间内后,尼斯金采水瓶的盖子会在指定时间自动关闭,从而捕获底栖生物。但这种方式存在不足,底栖生物进入捕获器后,在盖子没有关闭之前,生物存在逃逸的可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深海底栖生物防逃逸诱捕器,采用开口由外至内依次变小的倒须构成防逃逸结构,有效地防止底栖生物逃逸出去。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一种深海底栖生物防逃逸诱捕器,包括筒体、倒须以及拉紧线,所述筒体内部设有诱饵盒,所述筒体两端设有入口,两个所述入口处连接所述倒须,所述两个倒须之间通过所述拉紧线拉紧,所述倒须为两端开口,所述倒须的开口由外至内依次变小。
优选地,所述入口为锥形入口,所述锥形入口面呈光滑状,所述锥形入口的大小由外至内依次变小。
优选地,还包括盖体、弹性拉线、触发部以及触发线,所述盖体铰接在所述筒体入口处,所述弹性拉线连接于两个所述盖体之间,所述触发部通过所述触发线与所述盖体连接,当所述触发部释放触发线的拉力时,两个所述盖体在所述弹性拉线的作用下盖合所述入口。
优选地,所述倒须为锥形倒须。
优选地,所述锥形入口的锥度为1.5~2.5。
优选地,所述锥形倒须的锥度为1.5~2.5。
优选地,所述锥形入口的锥度为2,所述锥形倒须的锥度为2。
优选地,所述筒体和盖体由透明材料制成,所述筒体的圆周壁为封闭结构。
优选地,所述倒须和拉紧线为尼龙材料制成。
优选地,所述弹性拉线为弹力皮筋。
采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深海底栖生物防逃逸诱捕器,通过设置开口由外至内依次变小的倒须,引导底栖生物逐渐进入筒体内,由于倒须的柔软和坚韧,可以避免入口呈敞开状态,底栖生物从入口进入筒体,触碰到倒须时,倒须的网口收小,可以有效防止已经进入筒体内的底栖生物逃逸。同时倒须容易钩住底栖生物的足或爪,增加其摆脱的难度。已经进入筒体内的底栖生物要逃逸时,由于触碰到的倒须网口方向的不确定性,可以模糊倒须入口的方向,有效阻止底栖生物逃逸。
另外,设置锥形入口作为第二重防逃逸结构,锥形入口锥面光滑,可以引导底栖生物爬进或者游进,锥形入口有一定的锥度,即锥形入口内侧是一个负角度的圆周型的斜坡,增加底栖生物寻找出口的难度,有效防止其逃逸。设置盖体为第三重防逃逸结构,当深海底栖生物防逃逸诱捕器结束作业,触发部释放触发线的拉力,两个所述盖体在所述弹性拉线的作用下盖合所述入口,入口关闭,进一步防止已捕获的底栖生物逃逸。筒体和盖体为透明材质如有机玻璃,倒须和拉紧线为尼龙材料制成,全部材质均抗海水腐蚀。诱捕器中心设有诱饵盒,筒体为透明材料制成,筒体的圆周壁为封闭结构,不带网孔,诱饵盒中诱饵的气味只能从诱捕器两端入口散出,有利于吸引底栖生物接近入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深海底栖生物防逃逸诱捕器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深海底栖生物防逃逸诱捕器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深海底栖生物防逃逸诱捕器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深海底栖生物防逃逸诱捕器的锥形入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筒体;2、倒须;3、拉紧线;4、诱饵盒;5、入口;6、盖体;7、弹性拉线;8、触发部;9、触发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施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深海底栖生物防逃逸诱捕器,包括筒体1、倒须2以及拉紧线3,筒体1采用透明材料如有机玻璃制成,可以方便观察整个捕获过程及底栖生物在筒体1内的活动情况。倒须2由尼龙绳编织而成,拉紧线3为尼龙绳,筒体1内部设有诱饵盒4,诱饵盒4上遍布小孔(未标出),使用时将诱饵放置于诱饵盒4中,诱饵不暴露在环境中,底栖生物被诱饵吸引,但不能食用,可以防止生物食用后逃离。筒体1两端设有入口5,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入口5可以是方形入口5或者其他形状的入口5,倒须2可以是方形倒须或者其他形状的倒须2。两个入口5处固定连接倒须2,两个倒须2之间通过拉紧线3拉紧,倒须2为两端开口,倒须2的开口由外至内依次变小。通过设置开口由外至内依次变小的倒须2,引导底栖生物逐渐进入筒体1内,由于倒须2的柔软和坚韧,可以避免入口5呈敞开状态,底栖生物从入口5进入筒体1,触碰到倒须2时,倒须2的网口收小,可以有效防止已经进入筒体1内的底栖生物逃逸。同时倒须2容易钩住底栖生物的足或爪,增加其摆脱的难度。已经进入筒体1内的底栖生物要逃逸时,由于触碰到的倒须2网口方向的不确定性,可以模糊倒须2入口5的方向,有效阻止底栖生物逃逸。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一种深海底栖生物防逃逸诱捕器,包括筒体1、倒须2以及拉紧线3,筒体1采用透明材料如有机玻璃制成,可以方便观察整个捕获过程及底栖生物在筒体1内的活动情况。倒须2由尼龙绳编织而成,拉紧线3为尼龙绳,筒体1内部设有诱饵盒4,诱饵盒4上遍布小孔(未标出),使用时将诱饵放置于诱饵盒4中,诱饵不暴露在环境中,底栖生物被诱饵吸引,但不能食用,可以防止生物食用后逃离,筒体1的圆周壁为封闭结构,不带网孔,诱饵盒4中诱饵的气味只能从诱捕器两端入口5散出,有利于吸引底栖生物接近入口5。筒体1两端设有入口5,本实施例中,入口5为锥形入口5,锥形入口5的大小由外至内依次变小,即锥形入口5内侧是一个负角度α的圆周型的斜坡,增加底栖生物寻找出口的难度,有效防止其逃逸,锥形入口5作为第二重防逃逸结构。锥形入口5的锥度定为2,其负角度α为45°,此时防止底栖生物逃逸的效果最佳。同理,倒须2为锥形倒须2,锥形倒须2的锥度定为2,即设置锥形倒须2的负角度β也为45°,达到最佳防止底栖生物逃逸的效果。这里,如图4所示,锥度是指圆锥的底面直径L与锥体高度H之比,可以根据tan(90°-α)=2H/L来计算α的角度,以同样的方法计算β的角度。两个入口5处固定连接倒须2,两个倒须2之间通过拉紧线3拉紧,倒须2为两端开口,倒须2的开口由外至内依次变小。锥形入口5锥面光滑,可以引导底栖生物爬进或者游进,通过设置开口由外至内依次变小的锥形倒须2,引导底栖生物逐渐进入筒体1内,由于倒须2的柔软和坚韧,可以避免入口5呈敞开状态,底栖生物从入口5进入筒体1,触碰到倒须2时,倒须的网口收小,可以有效防止已经进入筒体1内的底栖生物逃逸。同时倒须2容易钩住底栖生物的足或爪,增加其摆脱的难度。已经进入筒体1内的底栖生物要逃逸时,由于触碰到的倒须2网口方向的不确定性,可以模糊倒须2入口的方向,有效阻止底栖生物逃逸。
实施例3
如图3所示,一种深海底栖生物防逃逸诱捕器,包括筒体1、倒须2以及拉紧线3,筒体1采用透明材料如有机玻璃制成,可以方便观察整个捕获过程及底栖生物在筒体1内的活动情况。倒须2由尼龙绳编织而成,拉紧线3为尼龙绳,筒体1内部设有诱饵盒4,诱饵盒4上遍布小孔(未标出),使用时将诱饵放置于诱饵盒4中,诱饵不暴露在环境中,底栖生物被诱饵吸引,但不能食用,可以防止生物食用后逃离。筒体1两端设有入口5,本实施例中,入口5为锥形入口5,锥形入口5的大小由外至内依次变小,即锥形入口5内侧是一个负角度α的圆周型的斜坡,增加底栖生物寻找出口的难度,有效防止其逃逸,锥形入口5作为第二重防逃逸结构。锥形入口5的锥度定为1.5,根据换算,其负角度α大约为53°。同理,倒须2为锥形倒须2,锥形倒须2的锥度定为2.5,根据换算,其负角度β大约为34°,锥形入口5设置一个相对较大的负角度α,然后设置锥形倒须2相对较小的负角度β,也可以起到逐渐引导底栖生物逐渐进入筒体1内的作用,进而达到较佳防止底栖生物逃逸的效果。这里,锥度是指圆锥的底面直径与锥体高度之比,两个入口5处固定连接倒须2,两个倒须2之间通过拉紧线3拉紧,倒须2为两端开口,倒须2的开口由外至内依次变小。一种深海底栖生物防逃逸诱捕器还包括盖体6、弹性拉线7、触发部8以及触发线9,盖体6铰接在筒体1入口处,盖体6可以自由开合,盖体6采用透明材料如有机玻璃制成。弹性拉线7连接于两个盖体6之间,弹性拉线7可给予盖体6一定的回弹力。触发部8通过触发线9与盖体6连接,即两边盖体6的由触发线9沿外侧连接,中间可绕过线扣座(未标出),连接到触发部8。正常情况下,触发线9拉紧盖体6呈打开状态,当触发部8释放触发线9的拉力时,两个盖体6在弹性拉线7的作用下盖合入口5。触发部8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实现,比如用钩子钩住触发线9呈拉紧状态,松开钩子即可实现释放触发线9,进而盖合盖体6。这里的弹性拉线7采用弹力皮筋,其具有高弹力,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具有良好弹性的拉线。
锥形入口5锥面光滑,可以引导底栖生物爬进或者游进,通过设置开口由外至内依次变小的锥形倒须2,引导底栖生物逐渐进入筒体1内,由于倒须2的柔软和坚韧,可以避免入口5呈敞开状态,底栖生物从入口5进入筒体1,触碰到倒须2时,倒须2的网口收小,可以有效防止已经进入筒体1内的底栖生物逃逸。同时倒须2容易钩住底栖生物的足或爪,增加其摆脱的难度。已经进入筒体1内的底栖生物要逃逸时,由于触碰到的倒须2网口方向的不确定性,可以模糊倒须2入口的方向,有效阻止底栖生物逃逸。设置锥形入口5作为第二重防逃逸结构,锥形入口5锥面光滑,可以引导底栖生物爬进或者游进,锥形入口5有一定的锥度,即锥形入口5内侧是一个负角度α的圆周型的斜坡,增加底栖生物寻找出口的难度,有效防止其逃逸。设置盖体6为第三重防逃逸结构,当深海底栖生物防逃逸诱捕器结束作业,触发部8释放触发线9的拉力,两个盖体6在弹性拉线7的作用下盖合入口5,入口5关闭,进一步防止已捕获的底栖生物逃逸。筒体1和盖体6为有机玻璃,倒须2和拉紧线3为尼龙材料制成,全部材质均抗海水腐蚀。
综上所述,采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深海底栖生物防逃逸诱捕器,通过设置开口由外至内依次变小的倒须2,引导底栖生物逐渐进入筒体1内,由于倒须2的柔软和坚韧,可以避免入口呈敞开状态,底栖生物从入口进入筒体1,触碰到倒须2时,倒须2的网口收小,可以有效防止已经进入筒体1内的底栖生物逃逸。同时倒须2容易钩住底栖生物的足或爪,增加其摆脱的难度。已经进入筒体1内的底栖生物要逃逸时,由于触碰到的倒须2网口方向的不确定性,可以模糊倒须2入口的方向,有效阻止底栖生物逃逸。其结构紧凑,调整灵活,连接在深海设备上就可以使用,可广泛应用于各类深海设备中。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深海底栖生物防逃逸诱捕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倒须以及拉紧线,所述筒体内部设有诱饵盒,所述筒体两端设有入口,两个所述入口处连接所述倒须,所述两个倒须之间通过所述拉紧线拉紧,所述倒须为两端开口,所述倒须的开口由外至内依次变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海底栖生物防逃逸诱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为锥形入口,所述锥形入口面呈光滑状,所述锥形入口的大小由外至内依次变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深海底栖生物防逃逸诱捕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盖体、弹性拉线、触发部以及触发线,所述盖体铰接在所述筒体入口处,所述弹性拉线连接于两个所述盖体之间,所述触发部通过所述触发线与所述盖体连接,当所述触发部释放触发线的拉力时,两个所述盖体在所述弹性拉线的作用下盖合所述入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深海底栖生物防逃逸诱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倒须为锥形倒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深海底栖生物防逃逸诱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入口的锥度为1.5~2.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深海底栖生物防逃逸诱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倒须的锥度为1.5~2.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深海底栖生物防逃逸诱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入口的锥度为2,所述锥形倒须的锥度为2。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深海底栖生物防逃逸诱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和盖体由透明材料制成,所述筒体的圆周壁为封闭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海底栖生物防逃逸诱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倒须和拉紧线为尼龙材料制成。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深海底栖生物防逃逸诱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拉线为弹力皮筋。
CN201521042783.6U 2015-12-15 2015-12-15 一种深海底栖生物防逃逸诱捕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1967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042783.6U CN205196755U (zh) 2015-12-15 2015-12-15 一种深海底栖生物防逃逸诱捕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042783.6U CN205196755U (zh) 2015-12-15 2015-12-15 一种深海底栖生物防逃逸诱捕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196755U true CN205196755U (zh) 2016-05-04

Family

ID=558345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1042783.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196755U (zh) 2015-12-15 2015-12-15 一种深海底栖生物防逃逸诱捕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19675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09894A (zh) * 2015-12-15 2016-03-23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一种深海底栖生物防逃逸诱捕器
CN110637790A (zh) * 2019-10-21 2020-01-03 济南圆纯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渔业捕捞用仿鳄式侧摆捕捉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09894A (zh) * 2015-12-15 2016-03-23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一种深海底栖生物防逃逸诱捕器
CN110637790A (zh) * 2019-10-21 2020-01-03 济南圆纯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渔业捕捞用仿鳄式侧摆捕捉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09894A (zh) 一种深海底栖生物防逃逸诱捕器
CN103478087B (zh) 一种渔船捕鱼装置
CN205196755U (zh) 一种深海底栖生物防逃逸诱捕器
CN112471086A (zh) 一种自收缩型新型水产捕鱼网
CN202653013U (zh) 一种鱼类活体样本采集装置
CN207284842U (zh) 一种渔业诱捕装置
CN101836622B (zh) 伸缩式鱿钓钩设计方法
CN108401997A (zh) 全自动钓鱼器
CN203872838U (zh) 一种海鲜诱捕笼
US3464138A (en) Device for releasing a snagged fishing lure
KR200467070Y1 (ko) 낚시바늘이 없는 두족류 주낙용 어구
CN113728982A (zh) 一种新型防兼捕鳗苗捕捞渔具
CN107396893A (zh) 一种新型捕鱼网
CN203040464U (zh) 一种可视钓鱼竿
CN208783588U (zh) 一种入水式自动捕鱼器
CN217791088U (zh) 一种河蟹套养青虾模式中青虾的捕捞装置
CN216533359U (zh) 一种新型鳗苗捕捞渔具
CN101720728A (zh) 捕蟹笼具
CN106070104B (zh) 一种无饵自动提示爆炸钩
CN201813734U (zh) 一种流水吸鱼袋
CN217791091U (zh) 一种便捷式锁鱼扣
CHA et al. Model test to understand shape change of BRD (Bycatch Reduction Device) for demersal trawl of Argentina
CN217136519U (zh) 一种海参诱捕装置
JP3114441U (ja) 魚類捕獲具
KR200260424Y1 (ko) 낚시바늘 장애물 분리용 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504

Termination date: 202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