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176716U - 电压调整电路、设备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压调整电路、设备和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176716U
CN205176716U CN201520973142.6U CN201520973142U CN205176716U CN 205176716 U CN205176716 U CN 205176716U CN 201520973142 U CN201520973142 U CN 201520973142U CN 205176716 U CN205176716 U CN 2051767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oltage
divider resistance
switch
regulating circuit
component piezoresist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97314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ongson Technology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ongson Technology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ongson Technology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Loongson Technology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97314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1767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1767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1767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压调整电路、设备和系统,包括:降压控制器、滤波电路、调整反馈网络和负载控制模块;调整反馈网络包括第一开关、第二开关、至少两组分压电阻,其中,各组分压电阻之间并联连接,每组分压电阻包括串联的第一分压电阻和第二分压电阻。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压调整电路、设备和系统,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电压调整电路为负载模块供电时,负载模块在轻载状态时功耗浪费、在重载状态时功耗不足的问题。

Description

电压调整电路、设备和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电器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压调整电路、设备和系统。
背景技术
计算机是一种能够按照程序运行,自动、高速处理海量数据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其中,计算机通常由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Unit,简称:CPU)、以太网收发器、显卡和南桥等负载模块组成。
目前,计算机上设置有为上述每个负载模块供电的电压调整电路,该电压调整电路通常由控制模块和降压控制器组成,其中,降压控制器在控制模块的控制下,为负载模块输出稳定的电压。
但是,由于上述电压调整电路为负载模块输出的电压值为一固定值,导致负载模块在轻载状态时功耗浪费、在重载状态时功耗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压调整电路、设备和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电压调整电路在为负载模块时,负载模块在轻载状态时功耗浪费、在重载状态时功耗不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压调整电路,包括:降压控制器、LC滤波电路、调整反馈网络和负载控制模块;所述调整反馈网络包括第一开关、第二开关、至少两组分压电阻,其中,各组分压电阻之间并联连接,每组分压电阻包括串联的第一分压电阻和第二分压电阻;
其中,所述降压控制器的电压输出端与所述LC滤波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LC滤波电路的第二端分别与作为供电目标的负载模块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负载模块的第二端与所述负载控制模块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负载控制模块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开关的控制端、所述第二开关的控制端连接;
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每组分压电阻的第一分压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每组分压电阻的第一分压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降压控制器的反馈端连接,所述每组分压电阻的第二分压电阻的第一端接地。
如上所述,所述每组分压电阻包括串联的第一分压电阻和第二分压电阻,具体为:
所述每组分压电阻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分压电阻和至少一个第二分压电阻,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分压电阻逐级串联,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分压电阻逐级串联,逐级串联的第一分压电阻中的最后一个第一分压电阻的第二端与逐级串联的第二分压电阻中的第一个第二分压电阻的第二端连接。
如上所述,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每组分压电阻的第一分压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每组分压电阻的第一分压电阻的第二端连接,具体为:
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每组分压电阻的所述逐级串联的第一分压电阻中的第一个第一分压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每组分压电阻的所述逐级串联的第一分压电阻中的最后一个第一分压电阻的第二端连接;
则所述每组分压电阻的第二分压电阻的第一端接地,具体为:
所述每组分压电阻的所述逐级串联的第二分压电阻中的最后一个第二分压电阻的第一端接地。
如上所述,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均为双刀多掷开关。
如上所述,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均包括至少两个N型场效应管。
如上所述,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一端为N型场效应管的漏极,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二端为N型场效应管的源极,所述第一开关的控制端为N型场效应的栅极;
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一端为N型场效应管的源极,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二端为N型场效应管的漏极,所述第二开关的控制端为N型场效应的栅极。
如上所述,所述负载控制模块包括根据所述负载模块的工作状态向所述调整反馈网络发送控制信号的控制芯片。
如上所述,所述第一分压电阻和所述第二分压电阻均为滑动变阻器或者定额电阻。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压调整设备,所述电压调整设备包括上述任一所述的电压调整电路。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电压调整系统,所述电压调整系统包括作为供电目标的负载模块和上述任一所述的电压调整电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压调整电路、设备和系统,在不使用VID控制模块的同步降压控制器替换现有电压调整电路中的降压控制器的基础上,仅在现有电压调整电路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外围电路(即电阻和控制开关),就可以在负载处于不同工作状态时,为负载提供不同的工作电压,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电压调整电路为负载模块供电时,负载模块在轻载状态时功耗浪费、在重载状态时功耗不足的问题的基础上,还实现了节能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压调整电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压调整电路实施例二的电路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降压控制器;2:LC滤波电路;
3:调整反馈网络;4:负载控制模块;
5:负载模块;11:降压控制器的反馈端;
12:降压控制器的电压输出端;21:LC滤波电路的第一端;
22:LC滤波电路的第二端;31:第一开关;
32:第二开关;33:分压电阻;
41:负载控制模块的第一端;42:负载控制模块的第二端;
51:负载模块的第一端;52:负载模块的第二端;
311:第一开关的第一端;312:第一开关的第二端;
313:第一开关的控制端;321:第二开关的第一端;
322:第二开关的第二端;323:第二开关的控制端;
331:第一分压电阻;332:第二分压电阻;
3311:第一分压电阻的第一端;3312:第一分压电阻的第二端;
3321:第二分压电阻的第一端;3322:第二分压电阻的第二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现有技术中,计算机上设置有为上述每个负载模块供电的电压调整电路,该电压调整电路通常由控制模块和降压控制器组成,其中,降压控制器的输入端与计算机的总电源连接,降压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与负载模块的电源输入端和控制模块的一端连接,控制模块的另一端与降压控制器的反馈端连接。具体实现时,上述降压控制器在控制模块的控制下,为负载模块输出一稳定的电压,即输出一具有固定电压值的电压。
然而,由于上述电压调整电路为负载模块输出的电压值为一固定值,即输出的电压值不可改变,且由于负载模块在不同的负载状态下所需电压值不同,因此,导致负载模块在轻载状态时功耗浪费,负载模块在重载状态时功耗不足。现有技术中,也可以使用具有电压识别(VoltageIdentification,简称:VID)控制模块的同步降压控制器替换上述电压调整电路中的降压控制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上述电压调整电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即导致负载模块在轻载状态时功耗浪费、在重载状态时功耗不足的技术问题,但是该具有VID控制模块的同步降压控制器的内部电路极其复杂,使得该具有VID控制模块的同步降压控制器的成本较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压调整电路、设备和系统,在不使用VID控制模块的同步降压控制器替换现有电压调整电路中的降压控制器的基础上,仅在现有电压调整电路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外围电路(即电阻和控制开关),即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电压调整电路为负载模块供电时,导致负载模块在轻载状态时功耗浪费、在重载状态时功耗不足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负载模块不仅可以为计算机中的负载模块,还可以为手机、数码相机、便携式媒体播放器等中的负载模块。
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不再赘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压调整电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电压调整电路可以包括:降压控制器1、LC滤波电路2、调整反馈网络3和负载控制模块4;调整反馈网络3包括第一开关31、第二开关32、至少两组分压电阻33,其中,各组分压电阻33之间并联连接,每组分压电阻33包括串联的第一分压电阻331和第二分压电阻332;
其中,降压控制器1的电压输出端12与LC滤波电路2的第一端21连接,LC滤波电路2的第二端22分别与作为供电目标的负载模块5的第一端51、第一开关31的第一端311连接,负载模块5的第二端52与负载控制模块4的第一端41连接,负载控制模块4的第二端42分别与第一开关31的控制端313、第二开关32的控制端323连接;
第一开关31的第二端312分别与每组分压电阻33的第一分压电阻331的第一端3311连接,第二开关32的第一端321分别与每组分压电阻33的第一分压电阻331的第二端3312连接,第二开关32的第二端322与降压控制器1的反馈端11连接,每组分压电阻33的第二分压电阻332的第一端3321接地。
具体的,上述降压控制器1可以接入调整反馈网络3中不同组的分压电阻33,从而在作为供电目标的负载模块5处于不同工作状态时,为负载模块5输出不同的直流电压,其中,上述降压控制器1可以包括降压控制器的电压输入端(图中未示出)、降压控制器1的电压输出端12和降压控制器1的反馈端11,具体实施时,上述降压控制器1可以为现有技术中任一类型的降压控制器1,例如:同步降压控制器、非同步降压控制器等,上述降压控制器1所包括的端口以及各端口的功能均可参照现有技术,本实施例对此不再赘述。
上述降压控制器1的电压输出端12通过LC滤波电路2与负载模块5的第一端51连接,以使得降压控制器1可以通过LC滤波电路2为负载模块5输出平滑的直流电压,其中,上述LC滤波电路2用于将降压控制器1输出的方波电压转换成平滑的直流电压,具体实施时,上述LC滤波电路2可以为现有技术中任一由电感和电容组成的LC滤波电路。
上述LC滤波电路2的第二端22与负载模块5的第一端51连接,用于将滤波后的平滑的直流电压输送给负载模块5。其中,上述负载模块5可以为现有任一需要被供电的负载模块。上述负载模块5的第二端52与负载控制模块4的第一端41连接,用于将负载模块5的工作状态发送给负载控制模块4,其中,该负载控制模块4可以包括“根据负载模块5的工作状态向调整反馈网络3发送控制信号的控制芯片”和外围电路,该负载控制模块4可以为独立于负载模块5的一个模块,也可以与负载模块5集成在一起。其中,负载控制模块4的控制芯片具体用于根据负载模块5的不同工作状态向调整反馈网络3发送对应于负载模块5的工作状态的控制信号,以使得调整反馈网络3中的不同组的分压电阻33接入到降压控制器1的反馈端11,从而使得降压控制器1的电压输出端12可以向负载模块5输出其当前工作状态时所需的正确的电压。具体实施时,上述负载控制模块4的第二端42与调整反馈网络3的第一开关31的控制端313和第二开关32的控制端323连接,以使得第一开关31和第二开关32可以通过负载控制模块4输出的控制信号,在负载模块5处于不同工作状态时,与不同组的分压电阻33连通。其中,上述第一开关31和第二开关32可以为任一具有控制端的开关,例如:双刀多掷开关、N型场效应管、三级管等。
上述调整反馈网络3的两端分别与LC滤波电路2的第二端22和降压控制器1的反馈端11连接,用于将降压控制器1的电压输出端12输出的电压输送给调整反馈网络3中的一组分压电阻33(该组分压电阻33可以为与第一开关31的第二端312和第二开关32的第一端321均连通的一组分压电阻33),从而使得调整反馈网络3可以将降压控制器1的电压输出端12的输出电压量反馈至降压控制器1的反馈端11。具体实施时,上述LC滤波电路2的第二端22与第一开关31的第一端311连接,第一开关31的第二端312和第二开关32的第一端321与多组分压电阻33连接,第一开关31的控制端313和第二开关32的控制端323均与负载控制模块4连接,第二开关32的第二端322与降压控制器1的反馈端11连接。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调整反馈网络3中所包括的分压电阻33的组的具体数量具体可以根据负载模块5所需的电压值的个数确定。其中,每组分压电阻33均包括串联的第一分压电阻331和第二分压电阻332,则上述第一开关31的第二端312和第二开关32的第一端321与多组分压电阻33连接具体为,上述第一开关31的第二端312分别与每组分压电阻33的第一分压电阻331的第一端3311连接,每组第一分压电阻331的第二端3312与每组第二分压电阻332的第二端3322连接,每组分压电阻33的第二分压电阻332的第一端3321接地,上述第二开关32的第一端321与每组的第一分压电阻331的第二端3312和第二分压电阻332的第二端3322连接。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分压电阻331和第二分压电阻332可以为现有的滑动变阻器,也可以为定额电阻。
为了便于对本实施例的理解,下面通过一个具体的示例对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压调整电路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压调整电路实施例二的电路图,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以降压控制器为现有技术中的型号为NCP3170A降压控制器(简称U1),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均为双刀多掷开关为例,对本实施例中的电压调整电路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其中,U1包括电压输出端SW、反馈端FB、电压输入端Vin、RC补偿端Comp、模拟地AGND、电源地PGND,LC滤波电路包括L1电感和C2电容,其中,外接电源V1与U1的电压输入端Vin连接,电压输出端SW与LC滤波电路中的电感L1的第一端连接,电感L1的第二端与电容C2的第一端连接,电容C2的第二端接地。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压调整电路还设置有电容C1和Cc,电阻Rc,其具体连接如图2所示,主要用于滤除电压调整电路中的各种杂波以及调节输出电压的动态响应,以使得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压调整电路具有良好的动态响应,可输出平稳的电压。其中,各滤波电容及LC滤波电路的具体工作原理与特性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负载模块和负载控制模块集成在一起,具体为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Unit,简称:CPU),该CPU一共有3种工作状态,每种工作状态对应一个设定的电压值,具体为:工作状态1对应的设定电压Vo(设定)为1.0V,工作状态2对应的设定电压Vo(设定)为1.1V,工作状态3对应的设定电压Vo(设定)为1.2V,则对应于负载模块(即CPU)的3种工作状态,上述调整反馈网络则包括3组不同的分压电阻,第一组分压电阻包括第一分压电阻R1和第二分压电阻R11、第二组分压电阻包括第一分压电阻R2和第二分压电阻R22、第三组分压电阻包括第一分压电阻R3和第二分压电阻R33,上述工作状态与每组分压电阻的对应关系具体如下述表1所示,其中,上述电压调整电路默认输出1.0V电压,即电压调整电路每次上电工作时,默认输出电压值为1.0V。
表1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每组分压电阻中所包括的第一分压电阻和第二分压电阻的选取、以及电容C1、电容Cc、电容C2、电阻Rc、电感L1的选取,可以参见降压控制器的芯片手册,本实施例对此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电路图可以清楚的反应各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在图2所示的电路图中,第一开关用K11、K22和K33表示,第二开关用K1、K2和K3表示,其中,K11和K1对应第二组分压电阻R1和R11,K22和K2对应第一组分压电阻R2和R22,K33和K3对应第三组分压电阻R3和R33,具体连接关系如图2所示,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U1的电压输出端SW经过LC滤波电路之后的实际输出的电压值简称为Vo(实际),即Vo端点的电压值为Vo(实际),则上述电压调整电路中U1内部的参考电压Vref=Vo(设定)*第二分压电阻/(第一分压电阻+第二分压电阻),U1的反馈端的电压VFB=Vo(实际)*第二分压电阻/(第一分压电阻+第二分压电阻),其中,本实施例中,上述Vref=0.8V,Vo(设定)=Vref(1+第一分压电阻/第二分压电阻)。需要说明的是,上述U1的反馈端的电压VFB即为调整反馈网络中的每组第二分压电阻的电压值。
上述输入电源V1的输出端分别与U1的两输入端Vin和En连接,用于向U1输入电压,以使得U1处于工作状态。当U1处于工作状态时,U1内部会自动调整其电压输出端的电压,进而达到调整U1的电压输出端SW经过LC滤波电路之后的实际输出的电压值Vo(实际)的目的,从而使得U1的反馈端的电压VFB等于U1的参考电压Vref。具体地,U1内部可以通过比较Vref和VFB之间的大小,以确定Vo(实际)是否等于Vo(设定),当Vref等于VFB时,说明Vo(实际)等于Vo(设定),也就是说,当前电压调整电路输出的输出给负载模块(即CPU)的电压Vo(实际)即为负载模块当前所需的Vo(设定);当Vref不等于VFB时,说明Vo(实际)不等于Vo(设定),此时U1就可以通过调整电压输出端SW的电压,进而调整U1的电压输出端SW经过LC滤波电路之后的实际输出的电压值Vo(实际),直至Vref等于VFB,即Vo(实际)等于Vo(设定),从而使得U1的电压输出端SW经过LC滤波电路之后向负载模块输出的电压Vo(实际)即为负载模块(即CPU)所需要的设定电压。需要说明的是,上述U1内部如何比较Vref和VFB之间的大小,以及U1如何调整电压输出端SW的电压,以调整U1的电压输出端SW经过LC滤波电路之后的实际输出的电压值Vo(实际),可以参见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下面继续参考图2,上述电压调整电路默认输出1.0V电压,即上述电压调整电路初始上电工作时,K1和K11连通,即调整反馈网络中的第一组分压电阻(R1与R11)与降压控制器连接,这样,当上述U1在外接电源V1的输出电压下,U1的电压输出端SW通过电感L1与滤波电容C2滤波后在Vo端点输出1.0V的直流电压(该电压即为Vo(实际),此时,Vo(实际)=Vo(设定)),该输出电压通过第一组的第一分压电阻R1与第二分压电阻R11分压,由于第一分压电阻R1的第一端与L1的第二端Vo连接,且第二分压电阻R11接地,因此第一分压电阻R1与第二分压电阻R11上的总电压值即为Vo(实际)。
当负载模块(即CPU)的工作状态从工作状态1切换至工作状态2时,即负载模块(即CPU)需要1.1V的设定电压值时,与负载模块(即CPU)集成在一起的负载控制模块在获取到负载模块(即CPU)更新的工作状态(即从工作状态1切换至工作状态2)后,就可以向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发送工作状态2对应的控制控制信号2,以使得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接入与工作状态2对应的分组电阻,即K2和K22导通,则表1中所示的R2和R22就与U1连通。由于R2和R22与R1和R11的阻值不同,所以当R2和R22与U1连通时,就改变了U1的电压输出端与反馈端之间的第一分压电阻和第二分压电阻的阻值,即改变了第一分压电阻与第二分压电阻之间的阻值比例,且由于第一分压电阻与第二分压电阻上的总电压值(即为U1的电压输出端SW经LC滤波电路输出的Vo(实际))并没有发生改变,则在改变了第一分压电阻与第二分压电阻之间的阻值比例的情况下(在本实施例中,阻值比例变大),则第二分压电阻上的电压值降低,也就是说,U1反馈端的电压VFB降低,此时,U1反馈端的电压VFB小于U1内部的参考电压Vref,但是由于U1内部可以自动调整电压输出端SW的电压,即调整U1的电压输出端SW经过LC滤波电路之后的实际输出的电压值Vo(实际),从而使得U1反馈端的电压VFB与U1内部的参考电压Vref相同,因此,当U1检测到U1反馈端的电压VFB小于U1内部的参考电压Vref时,U1内部就会将其电压输出端的输出电压增高,以增高U1的电压输出端SW经过LC滤波电路之后的实际输出的电压值Vo(实际),从而使得Vo(实际)在被第一组的第一分压电阻与第二分压电阻分压后,第二分压电阻上的电压增高,即U1反馈端的电压VFB增高,直到U1反馈端的电压VFB等于U1内部的参考电压Vref,此时,U1的电压输出端经LC滤波电路输出的电压Vo(实际)就即为1.1V,即Vo(实际)等于Vo(设定),满足了负载模块(即CPU)在工作状态2时的工作电压,即满足了负载模块(即CPU)在不同工作时的电压需求。
当负载模块(即CPU)的工作状态从工作状态2切换至工作状态1时,即负载模块(即CPU)需要1.0V的设定电压值时,与负载模块(即CPU)集成在一起的负载控制模块在获取到负载模块(即CPU)更新的工作状态(即从工作状态2切换至工作状态1时)后,就可以向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发送工作状态1对应的控制控制信号1,以使得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接入与工作状态1对应的分组电阻,即K1和K11导通,则表1中所示的R1和R11就与U1连通。由于R2和R22与R1和R11的阻值不同,所以当R1和R11与U1连通时,就改变了U1的电压输出端与反馈端之间的第一分压电阻和第二分压电阻的阻值,即改变了第一分压电阻与第二分压电阻之间的阻值比例,且由于第一分压电阻与第二分压电阻上的总电压值(即为U1的电压输出端SW经LC滤波电路输出的Vo(实际))并没有发生改变,则在改变了第一分压电阻与第二分压电阻之间的阻值比例的情况下(在本实施例中,阻值比例变小),则第二分压电阻上的电压增高了,也就是说,U1反馈端的电压VFB增高了,此时,U1反馈端的电压VFB大于U1内部的参考电压Vref,但是由于U1内部可以自动调整电压输出端SW的电压,即调整U1的电压输出端SW经过LC滤波电路之后的实际输出的电压值Vo(实际),从而使得U1反馈端的电压VFB与U1内部的参考电压Vref相同,因此,当U1检测到U1反馈端的电压VFB大于U1内部的参考电压Vref时,U1内部就可以将其电压输出端的输出电压降低,以降低U1的电压输出端SW经过LC滤波电路之后的实际输出的电压值Vo(实际),从而使得Vo(实际)在被第一组的第一分压电阻与第二分压电阻分压后,第二分压电阻上的电压降低,即U1反馈端的电压VFB降低,直到U1反馈端的电压VFB等于U1内部的参考电压Vref,此时,U1的电压输出端经LC滤波电路输出的电压Vo(实际)就即为1.0V,即Vo(实际)等于Vo(设定),满足了负载模块(即CPU)在工作状态1时的工作电压,即满足了负载模块(即CPU)在不同工作时的电压需求。
在本实施例的另外一种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一开关中的K11、K22和K33,第二开关中的K1、K2和K3均为N型场效应管。其中,第一开关的K11、K22和K33第一端均为N型场效应管的漏极,第一开关的K11、K22和K33第二端均为N型场效应管的源极,第一开关的K11、K22和K33的控制端均为N型场效应的栅极;第二开关的K1、K2和K3的第一端均为N型场效应管的源极,第二开关的K1、K2和K3的第二端均为N型场效应管的漏极,第二开关的K1、K2和K3的控制端均为N型场效应的栅极。具体实施时,当负载控制模块发送控制信号1时,控制信号1为高电平,则K1和K11的源极和漏极导通,则降压控制器向负载模块(即CPU)输出1.0V电压。当负载控制模块发送控制信号2时,控制信号2为高电平,则K2和K22的源极和漏极导通,则降压控制器向负载模块(即CPU)输出1.1V电压。当负载控制模块发送控制信号3时,控制信号3为高电平,则K3和K33的源极和漏极导通,则降压控制器向负载模块(即CPU)输出1.2V电压。
在本实施例的另外一种实现方式中,上述每组分压电阻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分压电阻和至少一个第二分压电阻,该至少一个第一分压电阻逐级串联,该至少一个第二分压电阻逐级串联,逐级串联的第一分压电阻中的最后一个第一分压电阻的第二端与逐级串联的第二分压电阻中的第一个第二分压电阻的第二端连接;则上述第一开关的第二端分别与每组分压电阻的第一分压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开关的第一端分别与每组分压电阻的第一分压电阻的第二端连接,具体为:第一开关的第二端分别与每组分压电阻的逐级串联的第一分压电阻中第一个第一分压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开关的第一端与每组分压电阻的逐级串联的第一分压电阻中的最后一个第一分压电阻的第二端和逐级串联的第二分压电阻中的第一个第二分压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每组分压电阻的逐级串联的第二分压电阻中的最后一个第二分压电阻的第一端接地,以使得上述电压调整电路可以根据多个第一分压电阻和多个第二分压电阻输出更多不同电压值的电压,从而使得电压调整电路可以为不同的负载模块提供不同的电压,进而使得电压调整电路的使用范围更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压调整电路,在不使用VID控制模块的同步降压控制器替换现有电压调整电路中的降压控制器的基础上,仅在现有电压调整电路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外围电路(即电阻和控制开关),就可以在负载模块处于不同工作状态时,为负载模块提供不同的工作电压,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电压调整电路为负载模块供电时,负载模块在轻载状态时功耗浪费、在重载状态时功耗不足的问题的基础上,还实现了节能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电压调整设备,该电压调整设备可以包括前述实施例提供的电压调整电路,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又一方面还提供一种电压调整系统,该电压调整系统可以包括前述实施例提供的电压调整电路和负载模块,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压调整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降压控制器、LC滤波电路、调整反馈网络和负载控制模块;所述调整反馈网络包括第一开关、第二开关、至少两组分压电阻,其中,各组分压电阻之间并联连接,每组分压电阻包括串联的第一分压电阻和第二分压电阻;
其中,所述降压控制器的电压输出端与所述LC滤波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LC滤波电路的第二端分别与作为供电目标的负载模块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负载模块的第二端与所述负载控制模块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负载控制模块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开关的控制端、所述第二开关的控制端连接;
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每组分压电阻的第一分压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每组分压电阻的第一分压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降压控制器的反馈端连接,所述每组分压电阻的第二分压电阻的第一端接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压调整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每组分压电阻包括串联的第一分压电阻和第二分压电阻,具体为:
所述每组分压电阻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分压电阻和至少一个第二分压电阻,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分压电阻逐级串联,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分压电阻逐级串联,逐级串联的第一分压电阻中的最后一个第一分压电阻的第二端与逐级串联的第二分压电阻中的第一个第二分压电阻的第二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压调整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每组分压电阻的第一分压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每组分压电阻的第一分压电阻的第二端连接,具体为:
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每组分压电阻的所述逐级串联的第一分压电阻中的第一个第一分压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每组分压电阻的所述逐级串联的第一分压电阻中的最后一个第一分压电阻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每组分压电阻的第二分压电阻的第一端接地,具体为:
所述每组分压电阻的所述逐级串联的第二分压电阻中的最后一个第二分压电阻的第一端接地。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电压调整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均为双刀多掷开关。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电压调整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均包括至少两个N型场效应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压调整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一端为N型场效应管的漏极,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二端为N型场效应管的源极,所述第一开关的控制端为N型场效应的栅极;
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一端为N型场效应管的源极,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二端为N型场效应管的漏极,所述第二开关的控制端为N型场效应的栅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压调整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控制模块包括根据所述负载模块的工作状态向所述调整反馈网络发送控制信号的控制芯片。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压调整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压电阻和所述第二分压电阻均为滑动变阻器或者定额电阻。
9.一种电压调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调整设备包括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电压调整电路。
10.一种电压调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调整系统包括作为供电目标的负载模块和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电压调整电路。
CN201520973142.6U 2015-11-30 2015-11-30 电压调整电路、设备和系统 Active CN2051767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973142.6U CN205176716U (zh) 2015-11-30 2015-11-30 电压调整电路、设备和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973142.6U CN205176716U (zh) 2015-11-30 2015-11-30 电压调整电路、设备和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176716U true CN205176716U (zh) 2016-04-20

Family

ID=557406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973142.6U Active CN205176716U (zh) 2015-11-30 2015-11-30 电压调整电路、设备和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176716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80250A (zh) * 2018-06-21 2018-11-23 上海艾为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升压电路及dc/dc变换器
CN109032233A (zh) * 2016-08-18 2018-12-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压产生装置及半导体芯片
CN109542203A (zh) * 2018-11-20 2019-03-29 郑州云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存储设备及其供电系统
CN112511001A (zh) * 2019-09-13 2021-03-16 株式会社东芝 开关电源电路
CN113301255A (zh) * 2021-05-21 2021-08-24 上海富瀚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功耗调节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32233A (zh) * 2016-08-18 2018-12-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压产生装置及半导体芯片
CN108880250A (zh) * 2018-06-21 2018-11-23 上海艾为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升压电路及dc/dc变换器
CN108880250B (zh) * 2018-06-21 2020-11-03 上海艾为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升压电路及dc/dc变换器
CN109542203A (zh) * 2018-11-20 2019-03-29 郑州云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存储设备及其供电系统
CN109542203B (zh) * 2018-11-20 2021-10-29 郑州云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存储设备及其供电系统
CN112511001A (zh) * 2019-09-13 2021-03-16 株式会社东芝 开关电源电路
CN112511001B (zh) * 2019-09-13 2024-04-26 株式会社东芝 开关电源电路
CN113301255A (zh) * 2021-05-21 2021-08-24 上海富瀚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功耗调节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13301255B (zh) * 2021-05-21 2022-12-02 上海富瀚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功耗调节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176716U (zh) 电压调整电路、设备和系统
CN107395014B (zh) 供电电路、电子组件、手机终端和供电控制方法
US10110037B2 (en) Battery charging circuit, control circuit and associated control method
CN207603445U (zh) 串联供电电路及计算设备
CN104868573A (zh) 一种电源适配器及快速充电切换方法
CN101060753B (zh) 一种用于背光亮度调节的驱动电路
CN102376280B (zh) 电源调节电路及具有该电路的主板
CN106357107B (zh) 电压调整电路及程控电源
CN202906767U (zh) 一种输出电压连续可调的开关电源
CN205453496U (zh) 一种贴片机设备的电源电路
CN107102191A (zh) 一种电子设备负载电流的测量方法
CN204129648U (zh) 一种电压调节电路
CN218183240U (zh) 一种基于占空比调制的可变输出电压控制装置
CN207282130U (zh) 一种oled屏幕灰阶画面水波纹抑制及去除装置
CN207601668U (zh) 可编程的电压钳制电路
CN107204705A (zh) Dc-dc调节器及其软启动的控制方法、控制器
CN101546959B (zh) 双功率开关与使用双功率开关的电源供应电路
CN205142005U (zh) Pwm调压电路及恒压源电路
CN107358919A (zh) 一种oled屏幕灰阶画面水波纹抑制及去除装置
CN205101266U (zh) 一种控制风扇转速的自动调压电路
CN207542997U (zh) 共用补偿的恒流恒压控制模块及降压电路
CN214101181U (zh) 输出电压可调装置
CN208890646U (zh) 串联电路、电路板及计算设备
CN201199671Y (zh) 电源输出电路
CN105141117A (zh) 开关电源的控制电路和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100095 Building 2, Longxin Industrial Park, Zhongguancu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park,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Loongson Zhongk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095 Building 2, Longxin Industrial Park, Zhongguancu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park,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LOONGSON TECHNOLOGY Corp.,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