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172719U - 热交换器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172719U CN205172719U CN201520639018.6U CN201520639018U CN205172719U CN 205172719 U CN205172719 U CN 205172719U CN 201520639018 U CN201520639018 U CN 201520639018U CN 205172719 U CN205172719 U CN 20517271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er outlet
- slip ring
- main leaf
- cover plate
- heat exchang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热交换器,包括进水集流器、出水集流器、隔水片、侧板和芯体;其中,芯体的一端连接进水集流器,另一端连接出水集流器;芯体的两侧端设置有侧板;隔水片设置在出水集流器的内侧将出水集流器分隔为第一出水集流器和第二出水集流器。本实用新型中隔水片设置在出水集流器的内侧将出水集流器分隔为第一出水集流器和第二出水集流器,第一出水集流器的容积较小,为低温散热部分,接入低温散热系统,为低温散热器;第二出水集流器容积较大为高温散热部分,接入高温散热系统,即发动机冷却主要散热系统,为高温散热器,从而将低温散热器与高温散热器一体化,减少了传统换热系统中的另外的低温散热器产品,简化了结构,降低了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器,具体地,涉及一种全铝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热交换器,例如用于汽车行业的发动机冷却系统中作为热交换的主要元件散热器,目的是带走发动机工作时气缸产生的多余的热量,避免发动机气缸由于温度过高而导致零部件变形、老化、损坏等一系列问题,热交换器包括热交换部件(如管道、翅片等)和流体流动部件(如主片,水室或集流管等),第一流体从水室的进口流入,经过热交换器芯内流道,由水室的出口流出,根据流道的不同,进口和出口可以布置在同一水室,也可以布置在两端的两个水室上,第二流体在热交换器外通过。第二流体带走第一流体散出的多余的热量,第一流体的流体由于向第二流体散热而变冷,从而达到换热的目的。可设想许多流体关联,不论是液体或者气体。
经过对现有技术的检索,发现申请号为201280041830.8,名称为热交换器,公开了一种热交换器包括多个热交换器结构体,这些热交换器结构体具有:分别以彼此呈平行的状态设置的集管;配置在所述集管之间并与各所述集管两者连通的多个管件;以及配置在相邻的所述管件之间的翅片,利用层叠的所述管件及所述翅片来构成热交换的芯部,多个所述热交换器结构体沿所述管件及所述翅片的层叠方向并排配置,并包括:通过嵌合将彼此相邻的所述热交换器结构体中的相对的各所述集管的端部彼此连接的嵌合部;以及通过连结将彼此相邻的所述热交换器结构体中的相对的各所述芯部的端缘部彼此接合的侧板。但是该实用新型结构复杂,零部件多,焊接面多,加工工序繁多。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热交换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交换器包括进水集流器、出水集流器、隔水片、侧板和芯体;
其中,所述芯体的一端连接所述进水集流器,另一端连接所述出水集流器;
所述芯体的两侧端设置有所述侧板;所述隔水片设置在所述出水集流器的内侧将所述出水集流器分隔为第一出水集流器和第二出水集流器。
优选地,所述进水集流器包括第一主片和第一盖板;其中,所述第一盖板的外缘设置有第一卡口;所述第一盖板通过所述第一卡口与所述第一主片卡合;
所述出水集流器包括第二主片和第二盖板;其中,所述第二盖板的外缘设置有第二卡口;所述第二盖板通过所述第二卡口与所述第二主片卡合;
所述侧板的两端的分别设置有第三卡口和第四卡口,所述侧板的一端通过第三卡口与所述第一主片卡合,另一端通过第四卡口与所述第二主片卡合。
优选地,所述第一主片设置有多个依次排列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二主片设置有多个依次排列的第二开口;
所述芯体包括多个散热管;所述散热管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开口连通至所述进水集流器;所述散热管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开口连通至所述出水集流器。
优选地,还包括出水管接头和进水管接头;
其中,所述出水管接头与所述出水室可拆卸连接;所述进水管接头与所述进水室可拆卸连接;
所述出水管接头包括第一出水管接头和第二出水管接头;所述第一出水管接头与所述第一出水集流器相对应,所述第二出水管接头与所述第二出水集流器相对应。
优选地,还包括加注口接头;
其中,所述加注口接头与所述进水室或所述出水室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主片和所述第二主片的横截面呈U形;
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的纵截面呈U形。
优选地,所述第一盖板、所述第二盖板、所述第一主片、所述第二主片、所述侧板、所述隔水片和所述芯体均采用单面或双面加复合层的铝合金制成。
优选地,所述侧板和所述第一主片之间、所述侧板与所述第二主片之间、所述芯体与所述第一主片之间、所述芯体与所述第二主片之间、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一主片之间以及所述第二盖板与所述第二主片之间均通过钎焊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出水集流器的容积小于所述第二出水集流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侧板的一端与第一主片卡合,侧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主片卡合,第一盖板与第一主片卡合,第二盖板与第二主片卡合,从而适用于自动组装设备进行装配,芯体和侧板、进水集流器以及出水集流器可一次装配完成;
2、本实用新型中芯体和侧板、主片、进水集流器以及出水集流器装配完成后,可整体钎焊,工艺简单,密封性能好,机械强度高,耐腐蚀能力强;
3、本实用新型中出水管接头与出水集流器可拆卸连接,进水管接头与进水集流器可拆卸连接,可根据系统中不同管路的要求设置不同的接头,而热交换器的其他零部件结构不需改变;
4、本实用新型中隔水片设置在出水集流器的内侧将出水集流器分隔为第一出水集流器和第二出水集流器,第一出水集流器的容积较小,为低温散热部分,接入低温散热系统,为低温散热器;第二出水集流器容积较大为高温散热部分,接入高温散热系统,即发动机冷却主要散热系统,为高温散热器,从而将低温散热器与高温散热器一体化,减少了传统换热系统中的另外的低温散热器产品,简化了系统结构,降低系统成本;
5、本实用新型布局合理、结构简单,易于推广。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盖板或第二盖板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主片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主片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为侧板;
2为芯体;
3为第一盖板;
4为第一主片;
5为第二盖板;
6为第二主片;
7为隔水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交换器,优先地应用与液体-气体热交换,例如发动机冷却系统中的散热器,热交换的介质为液体和空气,液体为一定比例混合的乙二醇和水。
在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交换器,包括进水集流器、出水集流器、隔水片7、侧板1和芯体2;其中,所述芯体2的一端连接所述进水集流器,另一端连接所述出水集流器;所述芯体2的两侧端设置有所述侧板1;所述隔水片7设置在所述出水集流器的内侧将所述出水集流器分隔为第一出水集流器和第二出水集流器。所述第一出水集流器的容积小于所述第二出水集流器。
所述进水集流器包括第一主片4和第一盖板3;其中,所述第一盖板3的外缘设置有第一卡口;所述第一盖板3通过所述第一卡口与所述第一主片4卡合;所述出水集流器包括第二主片6和第二盖板5;其中,所述第二盖板5的外缘设置有第二卡口;所述第二盖板5通过所述第二卡口与所述第二主片6卡合;所述侧板1的两端的分别设置有第三卡口和第四卡口,所述侧板1的一端通过第三卡口与所述第一主片4卡合,另一端通过第四卡口与所述第二主片6卡合。所述第一主片4设置有多个依次排列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二主片6设置有多个依次排列的第二开口;所述芯体2包括多个散热管;所述散热管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开口连通至所述进水集流器;所述散热管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开口连通至所述出水集流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交换器,还包括出水管接头和进水管接头;其中,所述出水管接头与所述出水室可拆卸连接;所述进水管接头与所述进水室可拆卸连接。所述出水管接头包括第一出水管接头和第二出水管接头;所述第一出水管接头与所述第一出水集流器相对应,所述第二出水管接头与所述第二出水集流器相对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交换器,还包括加注口接头;其中,所述加注口接头与所述进水室或所述出水室可拆卸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交换器,所述第一主片4和所述第二主片6的横截面呈U形;所述第一盖板3和所述第二盖板5的纵截面呈U形。
所述第一盖板3、所述第二盖板5、所述第一主片4、所述第二主片6、所述侧板1、所述隔水片和所述芯体2均采用单面或双面加复合层的铝合金制成。所述侧板1和所述第一主片4之间、所述侧板1与所述第二主片6之间、所述芯体2与所述第一主片4之间、所述芯体2与所述第二主片6之间、所述第一盖板3与所述第一主片4之间以及所述第二盖板5与所述第二主片6之间均通过钎焊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交换器中侧板1的一端与第一主片4卡合,侧板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主片6卡合,第一盖板3与第一主片4卡合,第二盖板5与第二主片6卡合,从而适用于自动组装设备进行装配,芯体2和侧板1、进水集流器以及出水集流器可一次装配完成;芯体2和侧板1、主片、进水集流器以及出水集流器装配完成后,可整体钎焊,工艺简单,密封性能好,机械强度高,耐腐蚀能力强;出水管接头与出水集流器可拆卸连接,进水管接头与进水集流器可拆卸连接,可根据系统中不同管路的要求设置不同的接头,而热交换器的其他零部件结构不需改变;隔水片7设置在出水集流器的内侧将出水集流器分隔为第一出水集流器和第二出水集流器,第一出水集流器的容积较小,为低温散热部分,接入低温散热系统,为低温散热器;第二出水集流器容积较大为高温散热部分,接入高温散热系统,即发动机冷却主要散热系统,为高温散热器,从而将低温散热器与高温散热器一体化,减少了传统换热系统中的另外的低温散热器产品,简化了系统结构,降低系统成本。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
Claims (9)
1.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集流器、出水集流器、隔水片、侧板和芯体;
其中,所述芯体的一端连接所述进水集流器,另一端连接所述出水集流器;
所述芯体的两侧端设置有所述侧板;所述隔水片设置在所述出水集流器的内侧将所述出水集流器分隔为第一出水集流器和第二出水集流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集流器包括第一主片和第一盖板;其中,所述第一盖板的外缘设置有第一卡口;所述第一盖板通过所述第一卡口与所述第一主片卡合;
所述出水集流器包括第二主片和第二盖板;其中,所述第二盖板的外缘设置有第二卡口;所述第二盖板通过所述第二卡口与所述第二主片卡合;
所述侧板的两端的分别设置有第三卡口和第四卡口,所述侧板的一端通过第三卡口与所述第一主片卡合,另一端通过第四卡口与所述第二主片卡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片设置有多个依次排列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二主片设置有多个依次排列的第二开口;
所述芯体包括多个散热管;所述散热管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开口连通至所述进水集流器;所述散热管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开口连通至所述出水集流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出水管接头和进水管接头;
其中,所述出水管接头与所述出水室可拆卸连接;所述进水管接头与所述进水室可拆卸连接;
所述出水管接头包括第一出水管接头和第二出水管接头;所述第一出水管接头与所述第一出水集流器相对应,所述第二出水管接头与所述第二出水集流器相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注口接头;
其中,所述加注口接头与所述进水室或所述出水室可拆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片和所述第二主片的横截面呈U形;
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的纵截面呈U形。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板、所述第二盖板、所述第一主片、所述第二主片、所述侧板、所述隔水片和所述芯体均采用单面或双面加复合层的铝合金制成。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和所述第一主片之间、所述侧板与所述第二主片之间、所述芯体与所述第一主片之间、所述芯体与所述第二主片之间、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一主片之间以及所述第二盖板与所述第二主片之间均通过钎焊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水集流器的容积小于所述第二出水集流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639018.6U CN205172719U (zh) | 2015-08-21 | 2015-08-21 | 热交换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639018.6U CN205172719U (zh) | 2015-08-21 | 2015-08-21 | 热交换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172719U true CN205172719U (zh) | 2016-04-20 |
Family
ID=557367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639018.6U Active CN205172719U (zh) | 2015-08-21 | 2015-08-21 | 热交换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172719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328260A (zh) * | 2017-08-01 | 2017-11-07 | 南宁八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多温区一体式散热器 |
-
2015
- 2015-08-21 CN CN201520639018.6U patent/CN205172719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328260A (zh) * | 2017-08-01 | 2017-11-07 | 南宁八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多温区一体式散热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846467B (zh) | 一种管壳式换热器 | |
CN204007233U (zh) | 一种连续螺旋折流板u型管式换热器 | |
CN103221773A (zh) | 热交换器组件和方法 | |
CN210154390U (zh) | 一种多股流集成紧凑高效换热器 | |
CN102840780A (zh) | 一种流体轴向流动的铝制板翅式环形散热器 | |
CN103453782B (zh) | 三位一体壳管式油气换热器 | |
CN205172719U (zh) | 热交换器 | |
CN108317018B (zh) | 气缸盖冷却装置及其制作方法以及气缸盖冷却系统 | |
CN212931081U (zh) | 一种u形管换热器 | |
CN201355158Y (zh) | 全铝硬钎焊热交换器 | |
CN102207357A (zh) | 改进的热交换器 | |
CN205066240U (zh) | 热泵空调用微通道换热器 | |
CN204851415U (zh) | 热交换器 | |
CN106382831A (zh) | 一种水冷式平行流换热器 | |
CN205642108U (zh) | 一种多孔微通道型材的热交换器 | |
CN1719178A (zh) | 隔水式换热器 | |
CN203561233U (zh) | 可变换热功率散热器 | |
CN201748713U (zh) | 高效紧凑型换热器 | |
CN204806939U (zh) | 毛细管密布式油冷却器 | |
CN106440528A (zh) | 一种平行流微通道换热器 | |
CN210664021U (zh) | 组合式散热器 | |
CN201964809U (zh) | 一种组合式铝制板翅式换热器 | |
CN202165137U (zh) | 一种具有较高换热效率的发动机平行流式油冷器 | |
CN2802419Y (zh) | 隔水式换热器 | |
CN202470440U (zh) | 具有换热器的热水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