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154496U - 导流叠加双轮竖轴风力发电机 - Google Patents

导流叠加双轮竖轴风力发电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154496U
CN205154496U CN201520265306.XU CN201520265306U CN205154496U CN 205154496 U CN205154496 U CN 205154496U CN 201520265306 U CN201520265306 U CN 201520265306U CN 205154496 U CN205154496 U CN 2051544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
wheel
generator
aerofoil
mach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26530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继琢
赵继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52026530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15449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1544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154496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30Wind pow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4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perpendicular to the wind direction

Landscapes

  • Wind Motors (AREA)

Abstract

导流叠加双轮竖轴风力发电机,系原高速双轮竖轴风力机,由风力机发展为风力发电机的提高与完善。它在天柱、人字导流罩、双轮等继承的同时,又改进和增添了些新构件:让天柱(1)既作轴又承重后,取代了原塔架、圆环轨等构件,简化了小型机的结构;是转动导流板(6)和弹牲拦风板(12)组成的,左右两个喇叭口,把原流失的风拦在喇叭口内,减少了损失;是长径轮毂(10)和曲面拦风板(13)构成的两个圆环风道,让风力垂直作用轮叶的同时,还延长了力的作用距离和时间,效率高;是“一机多配”,是“开合调控”,增多了发电机会,延长发电时间,发电多;是弹性拦风板(12)和惯性轮(16)的使用,致其电流、电压稳定好用质量高。

Description

导流叠加双轮竖轴风力发电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风经导流叠加增速后,垂直作用于风轮叶的,一个风机配置多个发电机的,双轮竖轴风力发电机。
背景技术
现在的风电效率低,竖轴机低,阻力型竖轴机更低,低就低在,靠轮叶凹面受力减去轮叶凸面的受力差,而转动做功上。为此《高速双轮竖轴风力机》(ZL200720302265.2)用人字导流罩,罩住身后左右两风轮,轮叶的凸面,将吹向轮叶凸面的风(负能量),导至轮叶凹面(变负为正),和原吹向凹面的风叠加增速后,一并冲击轮叶。当其配上发电机后的试验:“在同样条件下,多发一倍还要多的电!”,但,其效率还可再次地提高:有些风在到达风轮前,就被挤出迎风面外而流失;有些风作用于轮叶的角度小且距离短、时间少;有些风束的力臂太小,这些问题一经解决,效率将会更高。
现在的风电产量低,竖轴机低,阻力型竖轴机更低。这除了效率低的影响外,主要的是低在,一个风机只配一个发电机上,低在只有一个额定的发电功率,一个额定的发电风力,一个额定的发电风速的一个发电机会上:风小了,电压低,电流小不好用,不能用;风大了,怕烧坏发电机,一经超限马上脱机。问题是,刮这种特定的,发电风速之风的几率太小,因而产量低。自大型水平轴风力发电机用上“调桨”技术,通过扭转桨叶角度,改变其受力大小,在“放走多余的留下够用的”调控下,既有了额定而稳定的风力输入,又延长了发电时间,发电多了。但,远不够,风电企业靠卖电的钱,还养活不了自己!问题是现在的竖轴机,尚无这种风力输入大小的调控技术,还在等待,等待刮特定的发电风速之风发电,“靠天吃饭”产量更低。
现在的风电,因受风力时大时小的影响,致使电流电压波动幅度大,不好用,不能用,质量低。因而一些小型离网机,离不开电解、电池、逆变器,工艺流程复杂花费大。自从大型机用了“调桨”技术后,在“放走多余的留下够用的”,在确保额定、稳定的风力输入而发电多的同时,也减小了风力的波动幅度与影响,电流、电压是稳定了些,但,远不够,并网难,弃风弃电的损失依然严重。问题是,现在的竖轴机,阻力型竖轴机,尚无这种风力输入大小的调控技术,面对风力时大时小的影响,毫无办法,亟待解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原《高速双轮竖轴风力机》,由风力机发展为风力发电机的提高与完善。它在对天柱、人字导罩、双轮、分层等继承的同时,又应新的需求,改进和增添了一些新的构件,致其有了新的结构,获得了一些新的功能,具备了提高风电效率、风电产量和质量的能力。
一,本发明的重要构成
本发明由风力机发展为风力发电机,就其机体的变化,新的构成,从下至上依次是:天柱、环形圆台卡托、旋转底盘、一层盘、风机骨架、转动导流板、风轮轴、旋转顶盘、风轮支承板、长径轮毂、风轮叶、弹性拦风板、曲面拦风板、连动轴、发电机、惯性轮等构成。
1,单体构件及其有关说明
天柱:一立于地基之上的柱体,原本只作轴,现在又承重,取代了原塔架、圆环轨等,成为既作轴又承重的多功能构件。
环形圆台卡托:一个套裝,并牢牢固定在天柱上的,圆台形承重构件。
旋转底盘:一围绕天柱,旋转于环形圆台卡托上的盘式构件。其上固定着风机骨架的五个支柱,和左右两风轮的轴,此外还设有两风轮间的连动轴,多个发电机和多个惯性轮的,盘式承重构件。
一层盘:多层机时毎层都设一盘,故又叫分层盘;设在旋转底盘的上方,用其隔开飞转的风轮,借以保护电噐设备的安全;固定于风机骨架,套裝在天柱上,并围其转动的盘式构件。它的上面,紧临风轮叶和转动导流板的下边缘。
风机骨架:原名框架,是前面人字导流罩的三角形骨架,和后面左右两风轮的矩形骨架的组合体,由工字钢、角钢等制作的桁架承重构件。
转动导流板:人字导流罩的左右两导流板,加轴转动而成为转动导流板:小型机,可在人字导罩的顶点设轴;大型机应在左右导流板上,对称的各设一轴。其转动方式方法彼多,一时难定其最好,略。
旋转顶盘:一固定在风机骨架之顶,套装在天柱上,并围其转动的盘式构件。其上固定着左右两风轮的轴,下临转动导流板和风轮叶的上端缘。
风轮:风轮是由风轮轴、风轮支承板、长径轮毂和风轮叶构成,一层机两个,多层机毎层两个,并立于人字导流罩之后:左边,左风轮向左转;右边,右风轮向右转。
风轮轴:下端固定于旋转底盘,上穿一层盘,固定在旋转顶盘上的轴件;多层机时,上下层的风轮轴要连接在一起,將力下传至发电机。
风轮支承板:分上支承板和下支承板,同心的固定在风轮轴上的,和风轮圆大小一样的圆形板式构件。
长径轮毂:一个既可为圆形亦可为正多边形的,有一定强度的,用钢板或铁皮围成的筒状构件。其径长,可长至风轮圆径长的三分之一,以便让风,风束的作用点离风轮中心的距离大点,而力臂长些。其上下分别与上下两风轮支承板,同心的固定在一起。
风轮叶:一固定于长径轮毂,垂直风轮圆的平板,和切于该平板,交于风轮圆的一段曲面构成。它均布,并固定在长径轮毂和上下两风轮支承板间的,接受风力的受力构件。至于轮叶应设置多少,大型机20个不多,小型机8个足用。
弹性拦风板与曲面拦风板:两个同居于左右两风轮圆,与两风轮中心连线,延长线的交点处:交点前(迎风方向)是一宽略大于风轮圆半径的弾性拦风板,因其铁皮与身后的钢铁骨架间,装有弾簧或弹性钢板而具有弹性;交点后的是沿风轮圆设置的,宽略大于相邻两风轮叶间圆弧长的曲面拦风板。两拦风板一前一后的连在一起,固定在一层盘与旋转顶盘之间的,其骨架,下穿一层盘,固定于旋转底盘的桁架构件。
连动轴:一设于旋转底盘之上,左右两风轮轴之间的轴,齿轮连接,并在其带动下转动。
发电机:在旋转底盘上,设有大小不同的多个发电机,分别用齿轮与连动轴,或直接与风轮轴连接,并在其带动下转动发电。
惯性轮:在旋转底盘上,设有大小不同的多个惯性轮,分别用齿轮与连动轴,或直接与风轮轴连接,并在其带动下转动的轮式构件。
2,组合构件及其有关说明
(1),喇叭口:在人字导流罩的两边,左右对称的挎有两个喇叭口,是由多个单体构件组成:前面的大口,进风口,是由转动导流板和弾性拦风板构成;后面的小口,出风道,出风口,是由曲面拦风板和长径轮毂,在风轮圆內,沿风轮圆构成的圆环风道。由于转动导流板和长径轮毂並不直接相连,其间隔有略大于风轮叶长的一段距离,缺口,是风轮叶转进圆环风道的入口。
风经导流叠加冲进喇叭口时,有个大口进小口出的短暂聚集增压过程:如弹性拦风板太宽时,喇叭口就长,风压就大;如长径轮毂的轮径太大时,圆环风道断面就小,因其流量小而风压大;如曲面拦风板太宽时,圆环风道就长,风压亦大。风压大,作用于轮叶的力就大,原本是好事,但,在风轮叶转进圆环风道的开始,轮叶凸面有短暂的受力瞬间,轮叶凸面的受力系负能量,还要在轮叶凹面的受力中减去,系双倍的能量失!所以在弹性拦风板、曲面拦风板的宽和长径轮毂的径长拟定时,要权衡得失取其最佳值。
圆环风道要略长大于,相邻两风轮叶间的圆弧长。
(2),自动对风:自动对风几乎是所有构件的组合功能,其继承特重要。
天柱,既作轴又承重,取代了原塔架、圆环轨等,构件少花费小,迎合了小型机的制作需求。但这一结构的变化,会不会影响到,自动对风的继承呢?对此,首先是从设计到制作,要确保本发明结构的左右对称,其次是把天柱设在对称中心线上,最后是天柱距其重心,要有一段距离。前两条好办。第三条,即“偏心结构”的,偏心距的长短问题,彼有讲究。
自动对风的转动,动不动,快不快,灵活不灵活等,要取决于偏心距的长:偏心距越长,自动对风的转动就越快,越好;偏心距越短,受力就越合理,越好。所以在设计制作时,偏心距的长短,要兼顾矛盾的双方,取其最佳值。
尽管偏心结构受力不够合理,但因机型小体轻而无妨,只是要做大型机,尤其是做兆瓦级的大型机时,还是用原设计,由塔架承重的好。
对风,当其对称中心线与风向一致时,左右两边受力一样,是其对风的最佳工作状态。风向一经改变,由于左右两边的受力不等,就开始了自动对风的转动。是长短合适的偏心距的给力,会快速的,让对称中心线与风向再次的一致,再次的对风。
风向随时变,自动对风同步进行,确保其时刻对风的最佳工作状态。
二,提高风电的效率产量和质量
1,提高风电效率,是在原导流叠加试验:“同样条件下,多发一倍还要多的电!”的基础上,再次的提高:
(1),拦下流失的风:是弹性拦风板,拦下了那些,因前面的风已冲击轮叶,做功受阻而被挤出迎风面外的风;是弹性拦风板,拦下了那些冲击轮叶,瞬间即逝,做功有限的风。將它们拦在喇叭口內,减少了损失,提高了效率。
(2),风力垂直的作用于轮叶:以垂直于风轮圆为条件而设的风轮叶,当然会与沿风轮圆而设的圆环风道垂直,因而沿圆环风道流动做功的风,就垂直作用于轮叶,系力的最佳做功角度,效率高。只是轮叶上有段曲面,而不是严格意义的垂直。但,因风束与其作用点的运行轨迹一样,和真正垂直的完全一样,效果自然也一样,故可一样的视为,风力垂直的作用于轮叶。
圆环风道的长,延长了力的作用距离和时间,致其发电多,效率高。
(3),增加了一些力臂的长:由于长经轮毂和曲面拦风板构成的圆环风道,处处与风轮半径垂直,于是沿圆环风道而流动做功的,一个个风束的力臂,就是其距风轮圆中心距离的长。这就给那些导流叠加而来的,因流动方向,指向风轮轴左右,而力臂小的风束,增加了力臂。消除了所有小于风轮半径的力臂,增加了转矩提高了效率。
是弹性拦风板、曲面拦风板和长径轮毂的发明,再次的提高了风电效率。
2,提高风电产量
提高风电产量,首先是效率高的给力,其次是“开合调控”、“一机多配”的发明,是诸多技术的有机结合,共同提高了风电产量。
(1),“开合调控”的额定功率输入发电多
自大型水平轴风力发电机有了,功率输入调控技术后,在“放走多余的留下够用的”调控下,就不怕因风大烧坏电机而脱机了,延长发电时间,提高了风电产量。遗憾的是,竖轴风力发电机,至今尚无这种调控技术,为此而研发了,“开合调控”。
人字导流罩的左右两块导流板,加轴而成为转动导流板。靠其转动改变人字导流罩夾角的大小,改变风的流动位置,获得了调控风力输入大小的能力。
发电机在正常发电:如风力变大,于是左右两导流板就同步地慢慢地向角外转动(定其为“开”),把大于额定发电风力的多余的风力、风,挤到迎风面之外放掉,以确保额定功率输入的正常发电;如遇风力变小,其风力输入功率小于额定功率时,左右两导流板,就同步地慢慢地向角內转动(定其为“合”),放走的风力、风就随其一点一点的小了下来,直至留下的风、风力的功率输入与额定功率一致,正常发电为止。
这就是人字导流罩的额定功率的输入调控技术,简称为“开合调控”。
风时大时小,因而“开合调控”,要与其同步进行:“放走多余的”再也不怕烧坏电机而脱机了,延长了发电时间而发电多;“留下够用的”,稳定而额定的功率输入,“车马匹配”发电多。
(2),“一机多配”发电多
“一机多配”,即一个风机配置多个发电机。现在一个风机只配一个发电机,就只有一个发电的额定功率,一个发电机会,对应着一个额定的发电风力,一个额定的发电风速。风时大时小:当风速小于额定发电风速时,发些不好用不能用的垃圾电;当风大于额定发电风速时,又怕烧坏电机而脫机。于是只能在刮额定的发电风速之风时,才能发电。问题是刮这一发电风速之风的,机率实在太小了,因而产量低。自大型水平轴风力发电机,有了“放走多余的留下够用的”调控技术后,延长了发电时间,发电是多了。但“放走多余的”,其风能流失之大,有时几倍于留用的!为此而研发了“一机多配”,获得了好多的发电机会,让放掉的风能少了又少,因而发电多产量高。
“一机多配”,多个发电机的大小配置,颇有讲究。
首先是拟定各个发电机的功率大小:如某风力发电机,配置的发电机,从小到大的排序是:A、B、C……当A机的功率为n千瓦:那么B机就是n+n的和2n千瓦;C机就是n+2n的和,再加n的总和4n千瓦;D机就是n+2n+4n的和(其前各发电机功率的和)再加n(笫一个发电机的功率)的总和8n千瓦;E机就是n+2n……
其次是各发电机使用时的配置方法:如其配有A、B两机时,就有1n(用A机),2n(用B机),3n(用A、B两机)的三个额定的发电功率,三个发电机会;如配置A、B、C三机时,就有1n(用A机),2n(用B机),3n(用A、B两机,是其前A、B两机配置出的三个发电功率),4n(用C机,C机自身功率的大小排序),5n(用C、A两机),6n(用C、B两机),7n(用C、A、B三机,即C机与其前A、B两机配置出的三个发电功率的逐一结合)。这就得到了:
1n,2n,3n,4n,5n,6n,7n,一个依次大于n的等差级数。
这就是“多配数列”。这就是“多配数列”的配置法则。
这个等差级数,就是该风力发电机,配有A、B、C三个发电机的“多配数列”。这就將该风力发电机的发电能力,从小至大的分为七个等次,得到了七个特定发电风速的,七个额定风力输入的七个发电机会。同样,如某大型机,如此的配置四个或五个发电机时,就可一样的得到十五个和三十一个,额定的发电风速,额定风力输入的发电机会。
七个、十五个……居然能得到如此多的发电机会,那将比现在只配一个发电机的,只有一个发电机会的风力发电机,多了多少个发电机会?又將多发出多少电?
可贵的是每一个发电机会,就毎一个档次内的风力大小的变化,都能进行有效的“开合调控”,都能在“放走多余的留下够用的”的功率调控下,确保每每都有额定的,稳定的风力输入,时刻都是:“车马匹配”发电多。
当风力变大,放走的风能大于n千瓦时,就要换成大一个档次的发电机或发电机组,直至换到其最大的发电机组为止。如此时风力继续变大,依然可在“放走多余的留下够用的”的“开合调控”下继续发电,直到风力大到,要吹毁风力发电机时的,自保脫机为止,延长了发电时间,又要多发很多电。
反之,当风力变小,已无多余风力可放,且电压电流仍在下降时,就要换成小一个档次的,发电机或发电机组。
3,提高风电质量
风力时大时小的波动,导至了输入功率的波动,致其电流、电压的波动不好用,不能用,并网难。尽管人们作下了种种努力,几乎动用了所有,如电解、电池、逆变器等电子方面的技术和方法,但至今没有得到应有的解决,依然是不好用,依然是并网难,依然是弃风、弃电损失严重!
对此,本发明的解决方法是:
(1),导流叠加增速的风,冲进喇叭口,经大口进小口出的,短暂的聚集、缓冲、增压、稳定后,进入圆环风道,开始了平稳推动轮叶的做功进程。正是这个缓冲稳定过程,减小了风力,风的波动幅度与影响;
又因圆环风道略长于,相邻两风轮叶间的圆弧长,于是就会有前后两个轮叶,同时转动在圆环风道內的瞬间,其间两轮叶受力的交接、交替,连续而平稳。这样就消除了原设计,阻力型轮叶的,冲击负荷间断受力的,增加输入功率波动的弊端;
(2),“开合调控”,面对起伏波动的风力,在以额定发电风力为准,放走多余的风力之后,留下的发电风力,尽管不可能大小都一样,但其差已经减小,致其输入功率稳定,减小了风力波动幅度与影响;
(3)弹性拦风板是左右两喇叭口的组成构件。风在喇叭口的聚集、缓冲、增压、穏定的过程中,正是弹性拦风板得以充分发挥其吸能放能的“削峰填谷”本领之时,减小了风力的波动幅度与影响;
(4)惯性轮的使用:惯性轮吸能放能,对功率波动大小的调剂,是一行之有效的成熟技术。这一技术的移植,是风电的电流电压稳定好用的决定性因素。
惯性轮的作用大,水平轴风力发电机为什么不用?就是因为惯性轮质量大,高速转动时惯性力太大,要在“高空”中的发电机前安装惯性轮,什么样的塔筒也承受不了,只好放弃。
惯性轮的设置:尽管惯性轮越大,调剂效果越好,但也有限度,决不能随意加大。小发电机配用小惯性轮,大发电机配用大惯性轮,尽管其大小对应关系不必十分严格,亦是应当遵守的原则。因而要设置了大小不同的多个惯性轮,以便根据所用发电机的大小,启动与其大小匹配的惯性轮。
总之,是惯性轮的使用,是喇叭口的聚集缓冲,是“开合调控”,是弹性拦风板的吸能放能,正是在这些技术的共同作用下,减小了风力的波动幅度与影响,致其电压、电流稳定好用质量高。
风电并网问题,也就随着风电质量的,这些提高而得到解决。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一层机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图1的2——2剖视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天柱(1)、环形圆台卡托(2)、旋转底盘(3)、一层盘(4)、风机骨架(5)、转动导流板(6)、风轮轴(7)、旋转顶盘(8)、风轮支承板(9)、长径轮毂(10)、风轮叶(11)、弹性拦风板(12)、曲面拦风板(13)、连动轴(14)、发电机(15)、惯性轮(16)。
具体实施方式
一,再次提高风电效率的实施方式
再次的提高风电效率,是通过转动导流板(6)、弹性拦风板(12)、曲面拦风板(13)、长径轮毂(10)等构件的功能,及其组合功能的实施而实现的。正是通过对这些构件的精心设计,认真制作,严格按照图1、图2,及其有关要求的组装,而在其两边,得到了左右对称的两个喇叭口:前面的大口,进风口,是由转动导流板(6)和弹性拦风板(12)构成;后面的小口,出风口,是由曲面拦风板(13)和长径轮毂(10),沿风轮圆构成的圆环风道。导流叠加而来的风,经大口进小口出的,短暂的聚集、缓冲、稳定后进入圆环风道,开始了作用于风轮的做功进程。
1,弹性拦风板(12)将那些即将冲至风轮,却因前面的风巳冲至风轮,做功受阻速度变慢,被挤出迎风面而流失的风,拦在喇叭口內,令其做功,减少了损失提高了效率。
2,做功于圆环风道的风,不但是以力的最佳授受方式,垂直作用于风轮叶(11),而且延长了力的作用距离和时间,因而做功多效率高。
3,做功于圆环风道的风,风束,其力臂一律大于长径轮毂(10)的半径。在导流叠加而的风中,一个个风束,大都因流向风轮轴(7)的左右,而力臂小。是圆环风道将所有小于长径轮毂(10)半径的力臂,都增加了长度,致其转距增加,效率高。
二,提高风电生产能力与产量的实施方式
1,“一机多配”,即一个风机配置多个发电机,风小用小发电机,风大用大发电机,或同时用几个发电机,因增加了发电机会,而发电多。
首先是拟定各发电机的功率大小:如某风力发电机,配置的多个发电机,从小到大的排序是:A、B、C……
当A机的功率定为n千瓦时,其功率大小的排序是:
A机是n千瓦;B机是n+n的和2n千瓦;C机是n+2n的和,再加n的总和4n千瓦;D机是n+2n+4n的和(其前各发电机功率的和)再加n(第一亇发电机的功率)的总和8n千瓦;E机是n+2n……
其次是各发电机使用时的配置方法:
如其配有A、B两机时,就有1n(用A机),2n(用B机),3n(用A、B两机)。于是就有了:1n,2n,3n的三个额定发电功率的,三个发电机会;
如配置A、B、C三机时,就有1n(用A机),2n(用B机),3n(用A、B两机,是其前,用A、B两机配置的三个发电功率),4n(用C机,C机自身功率大小的排序),5n(用C、A两机),6n(用C、B两机),7n(用C、A、B三机,即C机与其前AB两机配置的,三个发电功率的逐一结合)。
1n,2n,3n,4n,5n,6n,7n,一个依次大于n的等差级数。
这就是该风力发电机,配有A、B、C三个发电机的“多配数列”。这就將该风力发电机的发电能力,从小至大的分为七个等次,得到了七个特定发电风速的,七个额定风力输入的七个发电机会。
同样,如某大型机,如此的配置四个或五个发电机时,就可一样的得到十五个和三十一个,额定的发电风速,额定风力输入的发电机会。
七个、十五个……发电机会多,发电自然多。
2,“开合调控”,在转动导流板(6)的,“放走多余的留下够用的”的“开合调控”下:“放走多余的”,避免了因风大而电压高,而电流大,以致烧坏发电机的种种弊端;“留下够用的”,确保了额定的功率输入,“车马匹配”发电多。
“多配数列”和“开合调控”的有机结合,不但发电机会多,而且毎每都在“车马匹配”的最佳状态下发电,因而提高了风电生产能力与产量。
三,提高风电质量的实施方式
1,转动导流板(6)的“开合调控”,在“放走多余的留下够用的”,确保额定发电风力输入的同时,也减小了输入风力的波动幅度与影响。
2,如图2所示,左右两边的弹性拦风板(12),是其弹性变形的,吸能放能“削峰填谷”的本领,减小了输入风力的波动幅度与影响。
3,惯性,惯性轮的吸能放能,对功率波动大小的调剂,是一行之有效的,非常成熟的技术。因而惯性轮的引进与使用,是风电电压、电流稳定好用的有力保证。
惯性越大调剂效果越好,但也有限度,决不能随意加大。小发电机配用小惯性轮,大发电机配用大惯性轮,尽管其大小对应关系不必十分严格,亦是应当遵守的原则;风轮,风轮的转动惯性,对输出功率波动亦有调剂作用,只是因惯性小而调剂作用有限,故而引用惯性轮,以满足对惯性的客观需求。因而在风力发电机的设计制作时,务必將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再根据具体机型的大小,设置与其大小匹配的惯性轮,或多个惯性轮。使用惯性轮时,首先要根据风力的大小,选定某个发电机或某发电机组,待搞定与其大小匹配的,某个惯性轮或某几个惯性轮后,就可准备开机发电了。
正是转动导流板(6)、弹性拦风板(12)、长径轮毂(10)、曲面拦风板(13)等,这些新发明,新设计的实施,提高了风电效率、风电产量,让其电压、电流稳定又好用。

Claims (9)

1.一种新型风力发电机,是由天柱(1)、旋转底盘(3)、转动导流板(6)、风轮轴(7)、长径轮毂(10)、弹性拦风板(12)、曲面拦风板(13)、连动轴(14)、发电机(15)、惯性轮(16)构成,其特征在于:由转动导流板(6)和弹性拦风板(12)构成的,左右两个喇叭口;其小口,出风道,出风口,是由曲面拦风板(13)和长径轮毂(10),在风轮圆内构成的左右两个圆环风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风力发电机,其特征在于,在左右两个喇叭口,构成中的转动导流板(6),是个围轴转动的板式构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风力发电机,其特在于,在左右两个喇叭口,构成中的弹性拦风板(12),是个具有弹性变形能力的板式构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风力发电机,其特征在于,圆环风道构成中的长径轮毂(10),其半径长,可长达风轮半径三分之一的筒状构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风力发电机,其特征在于,圆环风道构成中的曲面拦风板(13),是沿风轮圆设置的,紧靠风轮圆,又不影响风轮转动的曲面板式构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风力发电机,其特征在于,在旋转底盘(3)上,左右两风轮轴(7)之间,设连动轴(14),齿轮连接,一起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风力发电机,其特征在于,在旋转底盘(3)上,设置了大小不同的多个发电机(15),分别用齿轮与连动轴(14),或直接与风轮轴(7)连接,并在其带动下转动发电。
8.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风力发电机,其特征在于,布置的多个发电机(15)的,功率大小的拟定:如令A、B、C……是发电机从小至大的依次排列,那么,当A机的功率定为n千瓦时,B机就是n+n的和2n千瓦,C机就是n+2n的和,再加n的总和4n千瓦……其法则是:后一个发电机的功率大小,是其前各个发电机功率的和,再加上第一个发电机功率的总和。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风力发电机,其特在于,在旋转底盘(3)上,布置了大小不同的多个惯性轮(16),分别用齿轮与连动轴(14),或直接与风轮轴(7)连接,在其带动下转动。
CN201520265306.XU 2015-04-09 2015-04-09 导流叠加双轮竖轴风力发电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15449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265306.XU CN205154496U (zh) 2015-04-09 2015-04-09 导流叠加双轮竖轴风力发电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265306.XU CN205154496U (zh) 2015-04-09 2015-04-09 导流叠加双轮竖轴风力发电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154496U true CN205154496U (zh) 2016-04-13

Family

ID=556902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265306.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154496U (zh) 2015-04-09 2015-04-09 导流叠加双轮竖轴风力发电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154496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04933A (zh) * 2016-05-18 2016-07-27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双转叶立轴风力机
CN107165776A (zh) * 2017-06-18 2017-09-15 郭永辉 大型立轴风力发电机
CN107859594A (zh) * 2017-11-16 2018-03-30 苏奕菲 一种供电装置及供电方法
WO2019227925A1 (zh) * 2018-06-01 2019-12-05 Wang Zheng 高效海浪潮汐洋流、风、光发电及海洋牧农场、净化平台
CN112228274A (zh) * 2020-10-14 2021-01-15 芜湖锦晔双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高速公路车流的新能源综合利用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04933A (zh) * 2016-05-18 2016-07-27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双转叶立轴风力机
CN105804933B (zh) * 2016-05-18 2018-07-03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双转叶立轴风力机
CN107165776A (zh) * 2017-06-18 2017-09-15 郭永辉 大型立轴风力发电机
CN107859594A (zh) * 2017-11-16 2018-03-30 苏奕菲 一种供电装置及供电方法
WO2019227925A1 (zh) * 2018-06-01 2019-12-05 Wang Zheng 高效海浪潮汐洋流、风、光发电及海洋牧农场、净化平台
CN112228274A (zh) * 2020-10-14 2021-01-15 芜湖锦晔双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高速公路车流的新能源综合利用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154496U (zh) 导流叠加双轮竖轴风力发电机
CN108431402B (zh) 遮挡叶片支撑件型垂直轴风力机
WO2019246148A1 (en) Dual-hybrid solar and wind-enabled triple-helical shaped savonius and darrieus-type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 (vawt)
CN101078392B (zh) 叶片式风力发电机
CN201193588Y (zh) 高速双轮竖轴风力机
Kale et al. Innovative multi rotor wind turbine designs
CN201116512Y (zh) 轻质结构垂直轴风力发电机风轮
CN102230438A (zh) 水利渠道、河道组合式水车发电
CN103147922A (zh) 垂直式聚风罩风力发电动力机组的动力装置
CN203230517U (zh) 一种利用自然能发电的装置
CN101581278A (zh) 一种风力发电机的升力叶片系统
CN105257450A (zh) 一种水轮水槽车发电装置
CN201050447Y (zh) 叶片式风力发电机
CN107687396B (zh) 轨道承载复叶片往复运行多机组发电风车及调向方法
Elistratov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ind power industry in Russia
CN106567804B (zh) 风叶轮辐式风轮发电装置叶片固定方法、装置及发电装置
CN105927450A (zh) 一种改进的多叶片大轮体高效水轮机转轮及其改进方法
CN202468137U (zh) 水利渠道、河道组合式水车发电装置
CN202140255U (zh) 一种水车风车两用景观发电装置
CN101963128B (zh) 具有可调迎风面积叶片的风力机及应用
CN205977535U (zh) 一种垂直轴风力发电装置
CN202266373U (zh) 风力可控的风力发电装置
Ramu et al. Low Expense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 Using Permanent Magnets
CN203835633U (zh) 一种风力发电机
CN220395886U (zh) 一种水利发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413

Termination date: 2017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