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154458U - 混合动力车的防水进气系统 - Google Patents
混合动力车的防水进气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154458U CN205154458U CN201520826192.1U CN201520826192U CN205154458U CN 205154458 U CN205154458 U CN 205154458U CN 201520826192 U CN201520826192 U CN 201520826192U CN 205154458 U CN205154458 U CN 20515445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inlet
- waterproof
- pipe
- electric vehicle
- hybrid electric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混合动力车的防水进气系统,包括具有进气管(31)和出气管(32)的空滤器总成(30),以及连接到出气管(32)的进气软管(40)。所述防水进气系统还包括进气管口模块(10)和进气导流管(20),进气管口模块(10)连接到进气导流管(20)的进气端上,进气导流管(20)的出气端连接到进气管(31)上,并且进气管口模块(10)包括管体(11),以及可转动地设置在该管体(11)内以打开或封闭该管体的阀片(12)。采用上述方案,在混合动力车淹水时,可以直接封闭进气系统,停止发动机的工作,然后将混合动力车切换到电驱动模式,车辆可以继续运行,顺利通过涉水区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的进气系统,尤其涉及一种混合动力车的防水进气系统。
背景技术
进气系统是汽车动力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性能优劣直接影响发动机的性能,甚至直接决定发动机能否正常运行。
进气系统作为汽车前舱中的重要零部件,其进水将直接导致发动机淹缸停止工作。传统的进气系统没有防水功能,进气口极易进水,即使是经过防水设计,也仅仅能满足常规防雨防溅水要求,淹水情况下可轻易进水。如专利文献CN1740547A,其公开了一种防水车辆的进气装置,在整车布置进气口时,将进气口置于前舱覆盖件的包围之中,防止外来雨水进入进气口;又如专利文献CN102654087A,其公开了一种防水空滤器的进气结构,将进气口避开迎风直接进水,改在侧面布置。
以上两种设计结构简单,在不影响正常进气的同时,防止了某个方向水的来袭,能够在各种雨雪天气或冲洗车辆时保证空滤器的滤芯不接触到水。但这种进气口仅能满足常规的防溅水要求,如果水面过高淹没进气管,积水可轻易通过进气口倒灌,影响进气系统的正常使用。
因此,传统的进气系统防水设计不够全面,防水等级不够高,远不能满足淹水情况下进气系统的防水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混合动力车的防水进气系统,其能够满足淹水情况下的防水要求,并且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混合动力车的防水进气系统,包括具有进气管和出气管的空滤器总成,以及连接到所述出气管的进气软管,另外,所述防水进气系统还包括进气管口模块和进气导流管,所述进气管口模块连接到所述进气导流管的进气端上,所述进气导流管的出气端连接到所述进气管上,并且所述进气管口模块包括管体,以及可转动地设置在该管体内以打开或封闭该管体的阀片。
优选地,所述防水进气系统包括电控模块,该电控模块用于控制所述阀片转动以打开或封闭所述管体。
优选地,所述电控模块安装于所述管体的上部,所述管体内设置有转轴,该转轴的上端穿过所述管体侧壁上的开口并延伸到所述电控模块内,以与所述电控模块内的旋转组件相连,所述阀片安装到所述转轴上。
优选地,所述管体的入口端形成为喇叭状的扩口。
优选地,所述管体的出口端插入所述进气导流管的入口端,所述管体的出口端的外壁上形成有环状凹槽,所述进气导流管的入口端的内壁上形成有对应的环状凸起以卡入所述环状凹槽内,并且所述管体的外壁上靠近所述环状凹槽处形成有限位筋。
优选地,所述管体上设置有安装板。
优选地,所述进气导流管具有波纹管段。
优选地,所述管体、进气导流管和进气管整体上从所述空滤器总成的底部倾斜向下延伸。
优选地,所述空滤器总成具有多个安装支架,该多个安装支架从所述空滤器总成的壳体的底部向外延伸。
优选地,所述出气管上连接有进气软管,该进气软管上连接有曲轴箱通风管。
采用上述方案,在混合动力车淹水时,可以直接封闭进气系统,停止发动机的工作,然后将混合动力车切换到电驱动模式,车辆可以继续运行,顺利通过涉水区域。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防水进气系统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防水进气系统的主视图。
图3是图1中防水进气系统的进气管口模块的立体图。
图4是图3中进气管口模块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进气管口模块
11管体12阀片13电控模块14转轴
131壳体132旋转组件15限位筋16安装板
20进气导流管21波纹管段
30空滤器总成
31进气管32出气管33安装支架
40进气软管
50曲轴箱通风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指附图相应部件相对于整个防水进气系统定义的,具体如附图1至图4所示,“内、外”则是针对附图的相应部件轮廓的内和外而言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混合动力车的防水进气系统,包括具有进气管31和出气管32的空滤器总成30,以及连接到出气管32的进气软管40,其中,防水进气系统还包括进气管口模块10和进气导流管20,进气管口模块10连接到进气导流管20的进气端上,进气导流管20的出气端连接到进气管31上,并且进气管口模块10包括管体11,以及可转动地设置在该管体11内以打开或封闭该管体11的阀片12。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防水进气系统主要包括进气管口模块10、进气导流管20、空滤器总成30和进气软管40。空滤器总成30具有进气管31和出气管32。进气管口模块10连接到进气导流管20上,进气导流管20连接到进气管31上,进气软管40连接到出气管32上。另外,曲轴箱通风管50亦可以连接到进气软管40上。所有的连接位置均采用密封连接,以保证防水进气系统的整体的防水性能。
下面结合图3和图4,对本实用新型的进气管口模块10进行详细说明。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进气管口模块10主要包括管体11、阀片12和电控模块13。阀片12可转动地安装在管体11内,电控模块13可以驱动阀片12转动,以打开或者封闭管体11。
阀片12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安装在管体11内。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管体11内设置有转轴14,阀片12则安装到该转轴14上,例如,可以在转轴14的中心开设有安装槽,阀片12穿过该安装槽,并通过螺钉紧固。
在管体11的下侧壁上形成有凹部,上侧壁上形成有开口,转轴14的下端可以置于所述凹部内,上端则穿过开口向外延伸到电控模块13内。电控模块13安装在管体11的上部(如图3中所示),其主要包括壳体131、位于壳体131内部的电机(未图示)以及连接于该电机的转轴的旋转组件132,例如驱动轮。转轴14的上端可以插入并啮合于旋转组件132之中,以便通过该旋转组件132驱动转轴14转动,从而可以带动阀片12在管体11内转动,以打开或者封闭管体11。
管体11的入口端优选形成为喇叭状的扩口,可以有效改善进气的压力损失和声学性能。
管体11的出口端可以插入到进气导流管20的入口端,并通过卡箍紧固。为了保证连接的牢固性和定位的准确性,管体11的出口端的外壁上优选形成有环状凹槽,对应的,进气导流管20的入口端的内壁上可以形成有环状凸起以卡入该环状凹槽内,然后通过卡箍予以紧固。另外,管体11的外壁上靠近环状凹槽处形成有限位筋15,通过该限位筋15,可以保证环状凸起和环状凹槽的位置配合准确。另外,管体11上还可以设置有安装板16,以安装到整车上。
回到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防水进气系统中,所述管体10、进气导流管20和进气管31整体上优选从所述空滤器总成30的底部倾斜向下延伸。通过这种方案,空滤器总成30中的少量积水可以及时地通过管体10顺利流出,避免积水对空滤器总成30中的滤芯造成不利影响,而不需要在空滤器总成30的壳体底部设置落水孔,以保证防水进气系统的整体密封性。空滤器总成30中的少量积水可以来自于水气凝结或者其他因素。
另外,进气导流管20上优选设置有波纹管段21,由此可以便于进气管口模块10安装到整车上的不同位置。
空滤器总成30具有多个安装支架33以安装到整车上。在本实用新型中,这些安装支架33(一般为三个)从空滤器总成30的壳体的底部向外延伸,因此其反复拆装不会影响空滤器总成30整体的密封性。这些安装支架33可以一体形成于空滤器总成30的壳体上。
曲轴箱通风管50可以连接到进气软管40上,以将来自于曲轴箱的油气再次输送到发动机中。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水进气系统,在车辆涉水时,可以通过水敏传感器检测到水位情况,然后控制电控模块13动作,以驱动阀片12在管体11内转动以封闭进气系统,停止发动机,然后将混合动力车切换到电驱动模式,顺利驶离涉水区域。因此,在不影响进气的前提下,提高了进气系统的整体防水性能,并可以实现了防水的自动操作,使进气系统在被积水淹没的情况下,车辆仍能正常运行,提高了整车的防水安全性能。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0)
1.一种混合动力车的防水进气系统,包括具有进气管(31)和出气管(32)的空滤器总成(30),以及连接到所述出气管(32)的进气软管(40),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进气系统还包括进气管口模块(10)和进气导流管(20),所述进气管口模块(10)连接到所述进气导流管(20)的进气端上,所述进气导流管(20)的出气端连接到所述进气管(31)上,并且所述进气管口模块(10)包括管体(11),以及可转动地设置在该管体(11)内以打开或封闭该管体的阀片(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车的防水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进气系统包括电控模块(13),该电控模块(13)用于控制所述阀片(12)转动以打开或封闭所述管体(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合动力车的防水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模块(13)安装于所述管体(11)的上部,所述管体(11)内设置有转轴(14),该转轴(14)的上端穿过所述管体侧壁上的开口并延伸到所述电控模块(13)内,以与所述电控模块(13)内的旋转组件(132)相连,所述阀片(12)安装到所述转轴(14)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车的防水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11)的入口端形成为喇叭状的扩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车的防水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11)的出口端插入所述进气导流管(20)的入口端,所述管体(11)的出口端的外壁上形成有环状凹槽,所述进气导流管(20)的入口端的内壁上形成有对应的环状凸起以卡入所述环状凹槽内,并且所述管体(11)的外壁上靠近所述环状凹槽处形成有限位筋(1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车的防水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11)上设置有安装板(16)。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混合动力车的防水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导流管(20)具有波纹管段(2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车的防水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11)、进气导流管(20)和进气管(31)整体上从所述空滤器总成(30)的底部倾斜向下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车的防水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滤器总成(30)具有多个安装支架(33),该多个安装支架(33)从所述空滤器总成(30)的壳体的底部向外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车的防水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管(32)上连接有进气软管(40),该进气软管(40)上连接有曲轴箱通风管(5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826192.1U CN205154458U (zh) | 2015-10-21 | 2015-10-21 | 混合动力车的防水进气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826192.1U CN205154458U (zh) | 2015-10-21 | 2015-10-21 | 混合动力车的防水进气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154458U true CN205154458U (zh) | 2016-04-13 |
Family
ID=556901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826192.1U Active CN205154458U (zh) | 2015-10-21 | 2015-10-21 | 混合动力车的防水进气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154458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609714A (zh) * | 2015-10-21 | 2017-05-03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混合动力车的防水进气系统 |
CN107816401A (zh) * | 2016-09-14 | 2018-03-20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空气滤清器和车辆 |
-
2015
- 2015-10-21 CN CN201520826192.1U patent/CN205154458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609714A (zh) * | 2015-10-21 | 2017-05-03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混合动力车的防水进气系统 |
CN107816401A (zh) * | 2016-09-14 | 2018-03-20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空气滤清器和车辆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609714A (zh) | 混合动力车的防水进气系统 | |
CN110608175B (zh) | 船用离心通风机系统 | |
CN205154458U (zh) | 混合动力车的防水进气系统 | |
CN204665511U (zh) | 一种空调室外机出风结构及空调室外机 | |
CN203321719U (zh) | 带风机引射排尘装置的车辆发动机进气系统 | |
CN202109611U (zh) | 改进的空气交换机 | |
CN208887002U (zh) | 自然进排气装置 | |
CN207830657U (zh) | 可调节压力的防溅射自动排气阀 | |
JP2013209961A (ja) | 剥離防止構造体を備えたポンプ装置 | |
CN205013162U (zh) | 汽车发动机进气管防进水装置 | |
CN202732071U (zh) | 汽车排气管防进水装置 | |
CN203879588U (zh) | 一种大功率双燃料机车发动机排气防爆系统 | |
CN2814232Y (zh) | 汽车空调防尘排水管 | |
CN108691992A (zh) | 一种变速箱用通气排水装置 | |
CN211926012U (zh) | 一种防水通风器 | |
CN205190344U (zh) | 风机外壳 | |
CN204900948U (zh) | 一种空气隔断器 | |
CN203362359U (zh) | 可变格栅式进气管 | |
CN109356755B (zh) | 一种内燃机主进气管道管体上密封补给氧气的进换气系统 | |
CN207660898U (zh) | 消防水泵用自吸水管 | |
CN207348988U (zh) | 一种叉车进气系统防雨性能试验装置 | |
CN109404178B (zh) | 一种360度过滤智能吻合密封式补给氧气的进换气系统 | |
CN206409346U (zh) | 一种电动油泵 | |
CN205089576U (zh) | 蠕动泵 | |
CN103770603B (zh) | 一种长头汽车空调进气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