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138258U - 一种干湿结合闭式冷却塔 - Google Patents

一种干湿结合闭式冷却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138258U
CN205138258U CN201520882147.8U CN201520882147U CN205138258U CN 205138258 U CN205138258 U CN 205138258U CN 201520882147 U CN201520882147 U CN 201520882147U CN 205138258 U CN205138258 U CN 2051382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bbin carriage
water
cooling tower
tube bundle
finn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88214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蒋玮
张伦梁
吴树利
张会敏
杨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oten Environment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PUSHI SHENGHU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PUSHI SHENGHU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PUSHI SHENGHU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88214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1382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1382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1382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干湿结合闭式冷却塔,包括塔体,两组第一进风格栅,2N组翅片管束,自上而下设置于塔体内部的风机系统、收水器、喷淋管、喷淋嘴、2N组蒸发管束和集水箱,设置于塔体外部的喷淋水泵;两组第一进风格栅相向设置于风机系统下方和收水器上方的塔体侧壁上;2N组翅片管束竖直设置于塔体的外部,且每N组翅片管束横向排布于每组第一进风格栅的外侧。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干湿结合闭式冷却塔,翅片管束竖直设置于冷却塔外部,且横向排布于第一进风格栅的外侧,在湿式冷却时,减少了翅片管束与湿热空气相接触的机会,从而减少了翅片管束表面结垢的几率,保证了冷却塔的正常换热。

Description

一种干湿结合闭式冷却塔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干湿结合闭式冷却塔。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干湿结合闭式冷却塔的内部由上至下依次设有风机、翅片管束、喷淋系统、蒸发管束、进风格栅和集水箱,其中,翅片管束横向设于喷淋系统上方,冷却塔的外部设有循环水泵。循环水泵与集水箱和喷淋管组成水循环系统。风机带动从进风格栅进来的空气自下而上吹,实现对翅片管束和蒸发管束的干式冷却。喷淋系统向下喷水,实现对蒸发管束的湿式冷却。湿式冷却产生的湿热空气与横向设于喷淋系统上方的翅片管束相接触,容易使翅片管束表面产生大量水垢,由于翅片管束多层密集排布,水垢很难去除,使翅片管束换热效率大大消弱,风阻随之增加,致使冷却塔换热功能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干湿结合闭式冷却塔,用于解决现有的冷却塔的翅片管束易结垢的问题。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干湿结合闭式冷却塔,包括塔体,两组第一进风格栅,2N组翅片管束,自上而下设置于所述塔体内部的风机系统、收水器、喷淋管、喷淋嘴、2N组蒸发管束和集水箱,设置于塔体外部的喷淋水泵;
每组翅片管束包括第一进水管箱、第一出水管箱和至少两根并联的翅片管;
每组蒸发管束包括第二进水管箱、第二出水管箱和蒸发管;
所述喷淋水泵的进水端通过管路与所述集水箱连通,出水端通过管路与所述喷淋管连通,形成水循环系统;
所述两组第一进风格栅相向设置于所述风机系统下方和所述收水器上方的塔体侧壁上;
所述2N组翅片管束竖直设置于所述塔体的外部,且每N组翅片管束横向排布于每组第一进风格栅的外侧;
所述第一进水管箱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进水口,所述第一出水管箱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出水口;
所述第二进水管箱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出水口相同数量的第二进水口,所述第二出水管箱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出水口;
所述第一出水口与第二进水口通过管路一一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相向设置于所述蒸发管束下方和所述集水箱上方的塔体侧壁上的两组第二进风格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更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蒸发管分为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每组蒸发管束还包括中间管箱,所述第二进水管箱位于所述第二出水管箱的上方;所述进水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进水管箱连通,另一端与中间管箱连通;所述出水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出水管箱连通,另一端与中间管箱连通;所述2N组蒸发管束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更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N为2。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更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进水管箱设置有2个第一进水口;所述第一出水管箱设置有2个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二进水管箱设置有2个第二进水口,所述第二出水管箱设置有2个第二出水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更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却塔的横截面为矩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翅片管束的翅片的形状为方形、圆形、螺旋状、波纹状、螺旋锯齿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收水器的折板为S型或V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收水器的材质为玻璃钢或聚氯乙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翅片管束的基管和所述蒸发管束的蒸发管的材质为不锈钢、碳钢、铜或聚氯乙烯。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干湿结合闭式冷却塔,翅片管束竖直设置于冷却塔外部,且横向排布于第一进风格栅的外侧,在湿式冷却时,减少了翅片管束与湿热空气相接触的机会,从而减少了翅片管束表面结垢的几率,保证了冷却塔的正常换热。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干湿结合闭式冷却塔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干湿结合闭式冷却塔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现有技术中干湿结合闭式冷却塔的翅片管束横向设于冷却塔内部的喷淋系统上方,湿式冷却时翅片管束易结垢,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干湿结合闭式冷却塔,翅片管束竖直设置于冷却塔外部、且横向排布于进风格栅的外侧,在湿式冷却时,减少了翅片管束与湿热空气相接触的机会,从而减少了翅片管束表面结垢的几率,保证了冷却塔的正常换热。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干湿结合闭式冷却塔的结构示意图,该冷却塔至少包括:包括塔体10,两组第一进风格栅21,2N组翅片管束30,自上而下设置于塔体内部的风机系统40、收水器50、喷淋管60、喷淋嘴70、2N组蒸发管束80和集水箱90,设置于塔体外部的喷淋水泵100;每组翅片管束30包括第一进水管箱31、第一出水管箱32和至少两根并联的翅片管33;每组蒸发管束80包括第二进水管箱81、第二出水管箱82和蒸发管83;喷淋水泵100的进水端通过管路与集水箱90连通,出水端通过管路与喷淋管60连通,形成水循环系统;两组第一进风格栅21相向设置于风机系统40下方和收水器50上方的塔体10侧壁上;2N组翅片管束30竖直设置于塔体10的外部,且每N组翅片管束30横向排布于每组第一进风格栅21的外侧;第一进水管箱31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进水口311,第一出水管箱32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出水口321;第二进水管箱81设置有与第一出水口321相同数量的第二进水口811,第二出水管箱82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出水口821;第一出水口321与第二进水口821通过管路一一连通;其中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冷却塔的翅片管束设计在塔体外侧,为了尽量减少翅片管束与自然界雨水的接触,防止翅片管束的翅片锈蚀,安装两组第一进风格栅的塔体侧壁会向塔体内部凹陷,使横向排布于每组第一进风格栅外侧N组翅片管束位于冷却塔的竖直投影内,以使第一进风格栅外侧的翅片管束不凸出于塔体侧壁。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一个喷淋水泵可与一个或多个喷淋管相连通。喷淋嘴与喷淋管连通,并且喷淋嘴均匀分布于喷淋管的下方。
在实际应用中,热流体(如水溶液、油、制冷剂等)通过管路从第一进水口311进入,先依次流经翅片管束30的第一进水管箱31、至少两根并联的翅片管33、第一出水管箱32和第一出水口321,再经管路从第二进水口811依次流经蒸发管束80的第二进水管箱81、蒸发管83、第二出水管箱82,从第二出水口821排出。在干湿结合冷却时,在风机系统40的作用下,外界的空气经过翅片管束30,从两组第一进风格栅21进入塔体内,之后从风机系统40上方排出冷却塔,实现对翅片管束内热流体冷却降温,与此同时,喷淋嘴70将喷淋管60中的冷却水均匀地喷散在蒸发管束80上,实现对蒸发管束80内的热流体冷却降温。冷却水喷淋到蒸发管束80表面时,由于受热会形成大量的水汽,水汽在风机系统40牵引下向上运动,与收水器50接触,形成水滴,向下滴落,汇聚到集水箱90内,再由喷淋水泵100将集水箱90内的冷却水抽提到喷淋管60内,再由喷淋嘴70将冷却水均匀地喷散在蒸发管束80上。这样循环利用冷却水,可以节约大量的水资源。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干湿结合冷却多在春季和秋季使用。在夏季,由于外界空气很热,对翅片管束吹风达不到冷却效果,因而可以关闭进风格栅,采用湿式冷却。在冬季,由于外界空气很冷,空气与翅片管束接触进行热交换即可达到冷却效果,因而可以关闭喷淋管和循环水泵,采用干式冷却。
从以上描述可知,需要冷却的热流体始终在封闭的翅片管束和蒸发管束中流动,不与外界相通,从而保证在冷却的过程中热流体不会被外界的空气和冷却水污染。这正是闭式冷却塔的优点之一。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冷却塔中,还可以包括相向设置于蒸发管束80下方和集水箱90上方的塔体侧壁上的两组第二进风格栅22。此设计实现了对蒸发管束的干式冷却,从而增强冷却塔的干式冷却降温效果。在实际应用中,两组第一进风格栅21的叶片斜向上开,两组第二进风格栅22的叶片斜向下开。从两组第二进风格栅22进来的对流空气在塔体10内先向下运动,再向上运动,增加空气在塔体内的停留时间,使空气与冷却水充分接触,更有利于对蒸发管束80实施干湿结合冷却。并且两组第一进风格栅21的叶片斜向上开,可阻挡从收水器50飘逸出的湿热空气与翅片管束30接触,有效地防止翅片管束30结垢。
在实际应用中,蒸发管束80的蒸发管83可以分为进水管831和出水管832;每组蒸发管束80还可以包括中间管箱84,第二进水管箱81可以位于第二出水管箱82的上方;进水管831的一端与第二进水管箱81连通,另一端与中间管箱84连通;出水管832的一端与第二出水管箱82连通,另一端与中间管箱84连通;2N组蒸发管束80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在实际应用中,N可以为2。即一个冷却塔中有4组翅片管束和4组蒸发管束。如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干湿结合闭式冷却塔的侧视图所示:每个第一进水管箱31设置有2个第一进水口311;每个第一出水管箱32设置有2个第一出水口321;每个第二进水管箱81设置有2个第二进水口811,每个第二出水管箱82设置有2个第二出水口821。这样的设计可以使翅片管束30和蒸发管束80内需要冷却的热流体降温均匀。
还有,在实际应用中,收水器可直接固定于喷淋管上,且与冷却塔的内侧壁紧密贴合,以保证水汽尽量不让风机带走,实现最大可能的节水。采用了收水器可使塔内水汽的飘逸率降至0.01%~0.005%。
再有,在实际应用中,冷却塔的横截面为矩形,也就是说,冷却塔大致呈长方体结构。通常长为6.5米,宽为6米。两组第一进风格栅、两组第二进风格栅设置在塔体宽度方向上的塔体侧壁上。
另外,在实际应用中,各实施例中的翅片管束的翅片的形状可以为方形、圆形、螺旋状、波纹状、螺旋锯齿状。收水器的折板可以为S型或V型。收水器的材质可以为玻璃钢或聚氯乙烯(PVC)。翅片管束的基管和蒸发管束的蒸发管的材质可以为不锈钢、碳钢、铜或PVC。对于翅片的形状、收水器的折板和材质、基管和光管的材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生产中的实际需要来选择,本发明在此不作具体限定。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相关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当上述各改进的实施例组合在一起时,可以如图1所示,该干湿结合闭式冷却塔的横截面为矩形,该冷却塔包括:包括塔体10,两组第一进风格栅21,两组第二进风格栅22,4组翅片管束30,自上而下设置于塔体内部的风机系统40、收水器50、喷淋管60、喷淋嘴70、4组蒸发管束80和集水箱90,设置于塔体外部的喷淋水泵100;喷淋水泵100的进水端通过管路与集水箱90连通,出水端通过管路与喷淋管60连通,形成水循环系统;两组第一进风格栅21相向设置于风机系统40下方和收水器50上方的塔体侧壁上;两组第二进风格栅22相向设置于蒸发管束80下方和集水箱90上方的塔体侧壁上;4组翅片管束30竖直设置于塔体10的外部,且每2组翅片管束30横向排布于每组第一进风格栅21的外侧;每组翅片管束30包括第一进水管箱31、第一出水管箱32和至少两根并联的翅片管33;每组蒸发管束80包括第二进水管箱81、第二出水管箱82、蒸发管83和中间管箱84,其中蒸发管83分为进水管831和出水管832;第二进水管箱81位于第二出水管箱82的上方;进水管831的一端与第二进水管箱81连通,另一端与中间管箱84连通;出水管832的一端与第二出水管箱82连通,另一端与中间管箱84连通;4组蒸发管束80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第一进水管箱31设置有2个第一进水口311,第一出水管箱32设置有2个第一出水口321;第二进水管箱81设置有2个第二进水口811,第二出水管箱82设置有2个第二出水口821;第一出水口321与第二进水口811通过管路一一连通。
干湿结合的冷却工艺为:热流体(如水溶液、油、制冷剂等)通过管路从第一进水口311进入,先依次流经翅片管束30的第一进水管箱31、至少两根并联的翅片管33、第一出水管箱32和第一出水口321,再经管路从第二进水口811依次流经蒸发管束80的第二进水管箱81、蒸发管的进水管831、中间管箱84、蒸发管的出水管832、第二出水管箱82,从第二出水口821排出。在热流体流动的过程中,外界的空气从两组第一进风格栅21和两组第二进风格栅22进入塔体10内,在风机系统40的作用下,向上运动排出塔体10,在此过程中空气带走了翅片管束30和蒸发管束80的热量,从而实现了对翅片管束30和蒸发管束80内的热流体干式冷却降温。喷嘴70将喷淋管60中的冷却水均匀的喷散在蒸发管束80上,实现对蒸发管束80内的热流体湿式冷却降温。冷却水喷淋到蒸发管束80表面时,由于受热会形成大量的水汽,水汽在风机系统40的作用下向上运动,接触到收水器50,形成水滴,向下滴落,汇集到集水箱90内,再由喷淋水泵100将集水箱90内的冷却水抽提到喷淋管60内,再由喷淋嘴70将冷却水均匀地喷散在蒸发管束80上。这样循环利用冷却水,可节约大量的水资源。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干湿结合闭式冷却塔,不但保证了被冷却的热流体不会被外界的空气和冷却水污染,而且翅片管束横向排布于进风格栅的外侧,在湿式冷却时,减少了翅片管束与湿热空气相接触的机会,从而减少了翅片管束表面结垢的几率,保证了冷却塔的正常换热。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干湿结合闭式冷却塔,包括塔体,两组第一进风格栅,2N组翅片管束,自上而下设置于所述塔体内部的风机系统、收水器、喷淋管、喷淋嘴、2N组蒸发管束和集水箱,设置于塔体外部的喷淋水泵;
每组翅片管束包括第一进水管箱、第一出水管箱和至少两根并联的翅片管;
每组蒸发管束包括第二进水管箱、第二出水管箱和蒸发管;
所述喷淋水泵的进水端通过管路与所述集水箱连通,出水端通过管路与所述喷淋管连通,形成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组第一进风格栅相向设置于所述风机系统下方和所述收水器上方的塔体侧壁上;
所述2N组翅片管束竖直设置于所述塔体的外部,且每N组翅片管束横向排布于每组第一进风格栅的外侧;
所述第一进水管箱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进水口,所述第一出水管箱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出水口;
所述第二进水管箱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出水口相同数量的第二进水口,所述第二出水管箱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出水口;
所述第一出水口与第二进水口通过管路一一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相向设置于所述蒸发管束下方和所述集水箱上方的塔体侧壁上的两组第二进风格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管分为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每组蒸发管束还包括中间管箱,所述第二进水管箱位于所述第二出水管箱的上方;所述进水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进水管箱连通,另一端与中间管箱连通;所述出水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出水管箱连通,另一端与中间管箱连通;所述2N组蒸发管束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N为2。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水管箱设置有2个第一进水口;所述第一出水管箱设置有2个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二进水管箱设置有2个第二进水口,所述第二出水管箱设置有2个第二出水口。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塔的横截面为矩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管束的翅片的形状为方形、圆形、螺旋状、波纹状、螺旋锯齿状。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收水器的折板为S型或V型。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收水器的材质为玻璃钢或聚氯乙烯。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管束的基管和所述蒸发管束的蒸发管的材质为不锈钢、碳钢、铜或聚氯乙烯。
CN201520882147.8U 2015-11-06 2015-11-06 一种干湿结合闭式冷却塔 Active CN2051382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882147.8U CN205138258U (zh) 2015-11-06 2015-11-06 一种干湿结合闭式冷却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882147.8U CN205138258U (zh) 2015-11-06 2015-11-06 一种干湿结合闭式冷却塔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138258U true CN205138258U (zh) 2016-04-06

Family

ID=556240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882147.8U Active CN205138258U (zh) 2015-11-06 2015-11-06 一种干湿结合闭式冷却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13825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147378A (zh) * 2022-09-03 2023-05-23 江苏格陵兰传热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温环境停喷干湿联合蒸发式冷却凝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147378A (zh) * 2022-09-03 2023-05-23 江苏格陵兰传热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温环境停喷干湿联合蒸发式冷却凝器
CN116147378B (zh) * 2022-09-03 2023-09-01 江苏格陵兰传热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温环境停喷干湿联合蒸发式冷却凝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66734A (zh) 一种复合式冷却塔
CN204421697U (zh) 一种仿迷宫形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
CN201141732Y (zh) 一种恒温蒸发冷却器
CN203163354U (zh) 一种平行流蒸发式冷凝器
CN201387248Y (zh) 一种高效蒸发冷却器
CN205138252U (zh) 一种干湿结合闭式冷却塔
CN101256056A (zh) 一种蒸发冷却器
CN201277817Y (zh) 一种板式蒸发冷却器
CN102288050B (zh) 降膜-满液复合型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
CN205138258U (zh) 一种干湿结合闭式冷却塔
CN201440016U (zh) 卧式壳管式冷凝器内置过冷器结构
CN204064037U (zh) 一种管式干湿联合空冷器
CN203464553U (zh) 一种新型板式蒸发冷凝器
CN103424009B (zh) 一种自承压板管倾斜式的空冷器
CN203216313U (zh) 带有扩展水膜板的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
CN204923933U (zh) 一种蒸发式冷凝器
CN209371833U (zh) 一种水冷式冷凝器节能装置
CN203203424U (zh) 低位通风式蒸发冷却塔装置
CN203810958U (zh) 一种v型联合干、湿密闭式冷却塔
CN105202934A (zh) 空气冷却散热器
CN203908349U (zh) 一种板式蒸发空冷凝汽器
CN202915764U (zh) 一种横流板与翅片管式联合蒸发空冷器
CN207163257U (zh) 一种蒸发‑冷却解耦型换热装置
CN107270736B (zh) 一种蒸发-冷却解耦型换热装置
CN205748039U (zh) 一种节水型蒸发冷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101500 room 4, building 2, No. 101 Canbo Road, Miyun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Miyu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Bo Chuan environmental rehabilitation (Beiji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0082 Beijing, Xizhimen, North Street, No. Shougang International Building, layer 60, 11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Pushi Shenghua Technology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111

Address after: 100082 12A1206-08 building, Shougang complex, 60 Xizhimen North Street,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POTEN ENVIRONMENT GROUP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1500 Room 101, building 4, Canbo Road, Miyun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Miyun, Beijing, China, 2

Patentee before: Bo Chuan environmental rehabilitation (Beijing) Co., Ltd.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Do wet closed cooling tower that combines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1127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406

Pledgee: Beijing urba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branch of China Construction Bank Co., Ltd

Pledgor: POTEN ENVIRONMENT GROUP CO., 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19990000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