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115130U - 综合厌氧配水水解池 - Google Patents

综合厌氧配水水解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115130U
CN205115130U CN201520786546.4U CN201520786546U CN205115130U CN 205115130 U CN205115130 U CN 205115130U CN 201520786546 U CN201520786546 U CN 201520786546U CN 205115130 U CN205115130 U CN 2051151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reotyped
dull
water distribution
anaerobism
hydrolytic t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78654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文标
沈志
朱成辉
胡庆伟
肖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Hongji environmental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HONGJ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HONGJ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HONGJ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78654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1151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1151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1151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综合厌氧配水水解池,包括综合分离区和耦合水解区,所述综合分离区和耦合水解区通过管道相连接;所述综合分离区包括导流筒、倾斜式平板生物填料区和出水堰,所述导流筒、倾斜式平板生物填料区和出水堰依次相连接;所述耦合水解区包括搅拌器、垂直式平板生物填料区和厌氧进水管,所述搅拌器、垂直式平板生物填料区和厌氧进水管依次相连接。所述倾斜式平板生物填料区与水平面呈一锐角,所述锐角为55-80度。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设计合理,操作便利,运行费用低。本实用新型集水解酸化、厌氧进水恒水位配水、厌氧出水与回流水量分配以及厌氧出水污泥截留分离以及补充厌氧系统生物量等功能为一体。

Description

综合厌氧配水水解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综合厌氧配水水解池。
背景技术
由于高浓度工业废水及含工业废水的市政废水在进行厌氧处理前需要设置预先对废水进行水解,从而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以提高整个系统处理效率。常用的水解酸化反应器主要有上流式污泥床反应器和带污泥回流的水解酸化反应器两种。其中上流式污泥床反应器是通过布水装置进行布水,常采用重力流布水系统或压力流布水系统,这两种布水系统都存在布水孔口容易堵塞的问题。堵塞后难于处理,且处理不及时导致布水不均,长期运行会产生死区,致使反应池有效容积下降。另外,上流式污泥床反应器通常采用弹性填料填充法,挂膜效果差,且填料容易缠绕板结,生物富集能力差。而带污泥回流的水解酸化反应器虽设置有带污泥回流的厌氧水解装置,但需增加沉淀池及污泥回流泵,不仅增加了造价而且增加了运行费用,不适合作为厌氧工艺前的水解酸化反应器。
此外,部分工业废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对微生物尤其是厌氧微生物具有毒害作用,该类废水在进行厌氧工艺处理时需要采用厌氧出水回流以稀释进水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从而达到降低废水抑制性,提高废水处理效率的目的。传统厌氧出水回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采用泵从厌氧出口直接抽水致厌氧进水口,从而实现出水回流。该方式需要每一座厌氧反应器至少配置两台循环泵,对于厌氧反应器个数较多的污水处理系统就需要配置大量的循环泵,从而增加了造价,并提高了维护和难度;第二种方式是通过阀门和流量计对厌氧出水进行分流,一部分出水排放到后续处理单元,另一部分作为回流水进入一个独立的循环水池,上述进入循环水池的厌氧出水与进水进行混合并稀释了进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然后混合后的水由厌氧进水泵提升至厌氧池。上述第二种方式需要根据进水流量的变化而调整上述排放到后续生化处理单元的水量和上述作为回流水进入循环水池的水量,操作难度大。并且上述第二种方式会因流量计测量误差和精度问题导致厌氧进水和出水水量大小不一致,从而导致循环水池中水位的波动,最终造成水池抽空或污水溢出。此外因高浓度工业废水厌氧处理出水中会含有一定的污泥,上述第一种和第二种方式都无污泥截留措施,从而导致厌氧菌种流失,流失污泥会对后续生化系统造成冲击。
此外,目前常规厌氧前的水解酸化系统和出水回流系统都是分开进行设置,都存在系统复杂、构筑物多、功能单一、造价及运行费用高的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运行费用低的综合厌氧配水水解池。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综合厌氧配水水解池,包括综合分离区和耦合水解区,所述综合分离区和耦合水解区通过管道相连接;所述综合分离区包括导流筒、倾斜式平板生物填料区和出水堰,所述导流筒、倾斜式平板生物填料区和出水堰依次相连接;所述耦合水解区包括搅拌器、垂直式平板生物填料区和厌氧进水管,所述搅拌器、垂直式平板生物填料区和厌氧进水管依次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倾斜式平板生物填料区与水平面呈一锐角,所述锐角为55-80度。
进一步地,所述综合厌氧配水水解池与下一级污水处理单元的后续生化系统相连接,所述综合分离区顶部设置出水堰;所述出水堰与后续生化系统相连接;所述出水堰的高度高于后续生化系统0.5米以上。
更进一步地,所述倾斜式平板生物填料区设置在所述综合分离区的中上部。
进一步地,所述综合分离区底部通过连通管与耦合水解区底部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搅拌器为潜水搅拌机,所述潜水搅拌机设置在耦合水解区的底部。
更进一步地,所述综合厌氧配水水解池还设置有进水点,所述连通管上设置有连通管出口,所述综合厌氧配水水解池的进水进口方向以及所述连通管出口方向与所述潜水搅拌机推流方向相一致。
进一步地,所述综合厌氧配水水解池进水点与所述连通管出口的距离为小于1m,所述进水点和所述连通管出口分别与所述潜水搅拌机的距离为1-2m。
进一步地,所述垂直式平板生物填料区设置在耦合水解区的中上部。
更进一步地,所述耦合水解区的顶部设置有厌氧进水管,所述厌氧进水管为穿孔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集水解酸化、厌氧进水恒水位配水、厌氧出水与回流水量分配以及厌氧出水污泥截留分离以及补充厌氧系统生物量等功能为一体。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设计合理,操作便利,运行费用低。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所述导流筒上设置导流洞,对厌氧出水进行均匀分配。在综合分离区中,厌氧出水一部分向上流,流经倾斜式平板生物填料区和出水堰后流至后续生化系统。厌氧出水含有一定量的污泥,所述厌氧出水所含污泥中体积较大的会下沉到所述综合分离区的底部。所述厌氧出水所含污泥中体积较小的会随水流流至倾斜式平板生物填料区。所述流至倾斜式平板生物填料区的污泥大部分会被倾斜式平板生物填料区形成的斜板沉淀效应而截留,从而在填料底部形成污泥层。在所述污泥层中,体积较小的污泥在水流作用下相互碰撞、吸附,最终形成体积较大的污泥而沉入综合分离区池底。
(2)在所述潜水搅拌机的作用下,进水快速与所述耦合水解区中污泥以及从所述综合分离区流入的污泥和厌氧出水混合。从而,进水中有毒物质被稀释,并且进水中的胶体及颗粒物质被污泥截留,然后被所述垂直式平板生物填料区上的水解菌和所述综合分离区底部的污泥层中的水解菌分解,从而进水中大分子有机物被分解成小分子,有毒有害物质被降低毒性,进水可生化性被提高。
(3)垂直式平板生物填料区上有较厚的生物膜,并且垂直式平板生物填料区对潜水搅拌机搅拌效果具有削减作用,所以垂直式平板生物填料区在作为生物载体提高系统生物量的前提下还可以保证垂直式平板生物填料区上部的水流扰动较小,从而垂直式平板生物填料区上部废水中的体积较大的污泥可以通过重力沉降留在所述耦合水解区中,从而避免了体积较大的污泥堵塞厌氧反应器的进水系统。耦合水解区中体积较小的污泥会随水流继续上升,所述耦合水解区的顶部设置有厌氧进水管,所述厌氧进水管为穿孔管。最终经厌氧进水管进入厌氧反应,厌氧进水管采用穿孔管形式,从而在不堵塞厌氧进水系统的条件下补充厌氧反应器中的生物量,提高厌氧反应器的处理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综合分离区、2耦合水解区、3导流筒、4倾斜式平板生物填料区、5出水堰、6连通管、7搅拌器、8垂直式平板生物填料区、9厌氧进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综合厌氧配水水解池,包括综合分离区1和耦合水解区2,所述综合分离区1和耦合水解区2通过管道相连接;
所述综合分离区1包括导流筒3、倾斜式平板生物填料区4和出水堰5,所述导流筒3、倾斜式平板生物填料区4和出水堰5依次相连接;厌氧出水经导流筒3被均匀分配到综合分离区1。所述导流筒3上设置导流洞,对厌氧出水进行均匀分配。在综合分离区1中,厌氧出水一部分向上流,流经倾斜式平板生物填料区4和出水堰5后流至后续生化系统。
厌氧出水含有一定量的污泥,所述厌氧出水所含污泥中体积较大的会下沉到所述综合分离区1的底部。所述厌氧出水所含污泥中体积较小的会随水流流至倾斜式平板生物填料区。所述流至倾斜式平板生物填料区4的污泥大部分会被倾斜式平板生物填料区4形成的斜板沉淀效应而截留,从而在填料底部形成污泥层。在所述污泥层中,体积较小的污泥在水流作用下相互碰撞、吸附,最终形成体积较大的污泥而沉入综合分离区池底。
所述耦合水解区2包括搅拌器7、垂直式平板生物填料区8和厌氧进水管9,所述搅拌器7、垂直式平板生物填料区8和厌氧进水管9依次相连接。
所述倾斜式平板生物填料区4与水平面呈一锐角,所述锐角为55-80度。所述倾斜式平板生物填料区4设置在所述综合分离区1的中上部。
所述流至倾斜式平板生物填料区4的污泥中未被截留的部分会被倾斜式平板生物填料区4吸附,从而在倾斜式平板生物填料区4的表面形成生物膜,所述形成的生物膜对厌氧出水进一步降解,从而改善水质。所述生物膜最终生长到一定厚度后脱落,沉入综合分离区1池底。最终厌氧出水中所含的污泥基本全部沉入所述综合分离区1的底部,从而流入后续生化系统的厌氧出水中将不含污泥。
所述综合厌氧配水水解池与下一级污水处理单元的后续生化系统相连接,所述综合分离区1顶部设置出水堰5;所述出水堰5与后续生化系统相连接;所述出水堰5的高度高于后续生化系统0.5米以上。所述出水堰高度恒定,从而所述综合厌氧配水水解池水位恒定。因厌氧进水泵流量大于进水水量,从而耦合水解区2的水位略低于综合分离区1水位并保持稳定,从而综合分离区1底部的污泥和部分厌氧出水会经过连通管6进入耦合水解区2,从而实现厌氧出水对进水的稀释以及厌氧出水中污泥的截留作用。连通管6流速要求在0.8m/s至1.2m/s之间,连通管6需要设置流速调节措施。
所述综合分离区1底部通过连通管与耦合水解区2底部相连接。所述综合分离区1的污泥与部分厌氧出水一起进入所述耦合水解区2。综合分离区1底部的污泥和水从所述连通管进入耦合水解区2;
所述搅拌器7为潜水搅拌机,所述潜水搅拌机设置在耦合水解区2的底部;所述耦合水解区2中上部设置有垂直式平板生物填料区8。
在所述潜水搅拌机的作用下,进水快速与所述耦合水解区2中污泥以及从所述综合分离区1流入的污泥和厌氧出水混合。从而,进水中有毒物质被稀释,并且进水中的胶体及颗粒物质被污泥截留,然后被所述垂直式平板生物填料区上的水解菌和所述综合分离区底部的污泥层中的水解菌分解,从而进水中大分子有机物被分解成小分子,有毒有害物质被降低毒性,进水可生化性被提高。
由于所述垂直式平板生物填料区8对水流扰动具有削减作用,所以在所述垂直式平板生物填料区8上部水流扰动减小,从而池中体积较大的污泥通过沉淀留在所述耦合水解区中,从而避免大体积较大的污泥对后续厌氧进水系统造成堵塞。所述垂直式平板生物填料区8上部体积较小的污泥随水流上升,最终由提升泵提升至厌氧反应器中,从而在不堵塞厌氧进水系统的条件下补充厌氧反应器中的生物量。
进入耦合水解区2进水在潜水搅拌机7的作用下,快速的与耦合水解区中的污泥以及来综合分离区的泥水混合液混合。所述综合厌氧配水水解池还设置有进水点,所述连通管上设置有连通管出口,为保证混合效果,所述综合厌氧配水水解池的进水进口方向以及所述连通管出口方向与所述潜水搅拌机推流方向相一致。
要求所述综合厌氧配水水解池进水点与所述连通管出口的距离为小于1m,所述进水点和所述连通管出口分别与所述潜水搅拌机的距离为1-2m。
进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被稀释,进水毒性降低。进水中的大分子胶体及颗粒物质被污泥截留,进一步的,被水解细菌分解成小分子物质,可生化性提高。
垂直式平板生物填料区8上有较厚的生物膜,并且垂直式平板生物填料区8对潜水搅拌机7搅拌效果具有削减作用,所以垂直式平板生物填料区8在作为生物载体提高系统生物量的前提下还可以保证垂直式平板生物填料区8上部的水流扰动较小,从而垂直式平板生物填料区8上部废水中的体积较大的污泥可以通过重力沉降留在所述耦合水解区中,从而避免了体积较大的污泥堵塞厌氧反应器的进水系统。耦合水解区中体积较小的污泥会随水流继续上升,所述耦合水解区2的顶部设置有厌氧进水管9,所述厌氧进水管9为穿孔管。
最终经厌氧进水管9进入外部厌氧反应,厌氧进水管9采用穿孔管形式,从而在不堵塞厌氧进水系统的条件下补充厌氧反应器中的生物量,提高厌氧反应器的处理效率。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综合分离区1、耦合水解区2、导流筒3、倾斜式平板生物填料区4、出水堰5、连通管6、搅拌器7、垂直式平板生物填料区8、厌氧进水管9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综合厌氧配水水解池,包括综合分离区和耦合水解区,其特征在于:所述综合分离区和耦合水解区通过管道相连接;
所述综合分离区包括导流筒、倾斜式平板生物填料区和出水堰,所述导流筒、倾斜式平板生物填料区和出水堰依次相连接;
所述耦合水解区包括搅拌器、垂直式平板生物填料区和厌氧进水管,所述搅拌器、垂直式平板生物填料区和厌氧进水管依次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综合厌氧配水水解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式平板生物填料区与水平面呈一锐角,所述锐角为55-80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综合厌氧配水水解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综合厌氧配水水解池与下一级污水处理单元的后续生化系统相连接,所述综合分离区顶部设置出水堰;所述出水堰与后续生化系统相连接;所述出水堰的高度高于后续生化系统0.5米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综合厌氧配水水解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式平板生物填料区设置在所述综合分离区的中上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综合厌氧配水水解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综合分离区底部通过连通管与耦合水解区底部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综合厌氧配水水解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器为潜水搅拌机,所述潜水搅拌机设置在耦合水解区的底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综合厌氧配水水解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综合厌氧配水水解池还设置有进水点,所述连通管上设置有连通管出口,所述综合厌氧配水水解池的进水进口方向以及所述连通管出口方向与所述潜水搅拌机推流方向相一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综合厌氧配水水解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综合厌氧配水水解池进水点与所述连通管出口的距离为小于1m,所述进水点和所述连通管出口分别与所述潜水搅拌机的距离为1-2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综合厌氧配水水解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直式平板生物填料区设置在耦合水解区的中上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综合厌氧配水水解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水解区的顶部设置有厌氧进水管,所述厌氧进水管为穿孔管。
CN201520786546.4U 2015-10-12 2015-10-12 综合厌氧配水水解池 Active CN2051151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786546.4U CN205115130U (zh) 2015-10-12 2015-10-12 综合厌氧配水水解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786546.4U CN205115130U (zh) 2015-10-12 2015-10-12 综合厌氧配水水解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115130U true CN205115130U (zh) 2016-03-30

Family

ID=555707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786546.4U Active CN205115130U (zh) 2015-10-12 2015-10-12 综合厌氧配水水解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11513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60868A (zh) * 2021-03-30 2021-06-15 南京太心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可生化絮凝的沉淀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60868A (zh) * 2021-03-30 2021-06-15 南京太心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可生化絮凝的沉淀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39767A (zh) 高浓度有机污水处理系统
CN101486521A (zh) 投药气浮-uasb-sbr法处理淀粉废水
CN206970301U (zh) 一种厌氧膜生物反应器
CN106116045A (zh) 一种高效村镇污水处理回用装置及其工艺
CN212450827U (zh) 一种外循环反硝化生物反应器
CN104163491B (zh) 一种脉冲布水水解酸化石化污水处理系统及其应用方法
CN203768187U (zh) 连续循环曝气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CN205115130U (zh) 综合厌氧配水水解池
CN206266393U (zh) 一种生物接触氧化污水处理系统
CN105314733B (zh) 一种缓解颗粒污泥上浮的厌氧氨氧化反应器
CN107640828A (zh) 一种污水处理装置
CN102344222B (zh) 一种具有防控活性污泥膨胀功能的氧化沟工艺
CN110902822A (zh) 一种有效提高反硝化脱氮效果的缺氧反应器
CN208649042U (zh) 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CN103482764B (zh) 一种基于颗粒污泥强化絮凝工艺的水解酸化池
CN202912764U (zh) 一种厌氧气搅拌的生物污水处理装置
CN105330105B (zh) 无机‑有机‑微生物絮凝一体化装置
CN205328812U (zh) 一种节地型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
CN211896253U (zh) 一种有效提高反硝化脱氮效果的缺氧反应器
CN204281515U (zh) 一种造纸助剂的生产废水的处理装置
CN106673372A (zh) 一种中药废水处理方法
CN203212428U (zh) 用于难降解工业废水深度处理的一体化装置
CN206244606U (zh) 一种工业废水处理系统
CN205398225U (zh) 一种多功能生物脱氮反应器
CN105776790B (zh) 一种微型动物污泥减量反应器及其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00433, room 1505-1508, Fud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ilding, 11 Guotai Road, Shanghai, Yangpu District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Hongji environmental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Address before: 200433 Shanghai city Yangpu District Guotai Road No. 11 Fudan Science Park building room 1505-1507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Hongj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