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090810U - 冷却装置的冷却格栅以及具备该冷却格栅的冷却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冷却装置的冷却格栅以及具备该冷却格栅的冷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090810U
CN205090810U CN201520666302.2U CN201520666302U CN205090810U CN 205090810 U CN205090810 U CN 205090810U CN 201520666302 U CN201520666302 U CN 201520666302U CN 205090810 U CN205090810 U CN 2050908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grid
cooling grid
gap
carry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66630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出井耕一
几茂树
山形恭司
大泽弘明
板东宏
吉永昭宏
山口喜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Conch Kawasaki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Co ltd
Kawasaki Motors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Conch Kawasaki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Co ltd
Kawasaki Jukogyo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Conch Kawasaki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Co ltd, Kawasaki Jukogyo KK filed Critical Anhui Conch Kawasaki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66630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0908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0908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090810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urnace Detai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能够抑制冷却空气的通过压力损失的偏差的冷却装置的冷却格栅以及具备该冷却格栅的冷却装置。冷却格栅具有多个支持板和多个覆盖构件。支持板以在其之间形成用于使冷却空气通过的缝隙的形式在搬运方向上隔着间隔配置,并且在其上方载置有熟料层。又,支持板具有在整个缝隙中位于缝隙的搬运方向两侧的载置部,在载置部上载置有覆盖构件。覆盖构件具有倾斜部且截面形成为“V”字形,并且以使多个间隔件介于倾斜部和载置部之间的形式载置于载置部,从上方覆盖整个缝隙。又,多个间隔件在正交方向上隔着间隔配置。

Description

冷却装置的冷却格栅以及具备该冷却格栅的冷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在搬运高温的颗粒状搬运物、例如颗粒状水泥熟料的同时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的冷却格栅以及具备该冷却格栅的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水泥成套设备具备在对经过预热、煅烧以及烧结生成的高温的水泥熟料进行冷却的同时搬运的冷却器,例如具有如专利文献1的冷却器。该冷却器具有多个冷却格栅,并且将该冷却格栅在纵方向上排列进行组装。冷却格栅具有多个V字型材。V字型材镜像对称地配置且相互偏置而上下重叠,相邻的V字型材的各腿部之间形成有中间空间(即,迷宫结构)。在形成为这样的结构的冷却格栅上方载置有高温水泥熟料,通过使冷却格栅运动以此可以搬运水泥熟料。又,向冷却格栅的下侧供给冷却空气,并且通过迷宫结构向水泥熟料输送冷却空气以此可以对水泥熟料进行冷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7-515365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在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冷却器中,以如下形式设定迷宫结构的间隙等:相对于冷却空气通过形成于冷却格栅上的熟料层时的通过压力损失,使通过冷却格栅的冷却空气中产生的通过压力损失的比例达到规定比例。通过像这样进行设定,以此抑制冷却空气的偏流而使冷却空气的流量分布接近均匀。然而,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冷却器中,以使V字型材在上下方向上仅仅重叠的形式进行配置,因此由于错位以及V字型材的变形等而迷宫结构的高度变得不均匀。因此,通过冷却格栅的冷却空气的通过压力损失根据冷却空气所通过的迷宫结构的位置而不同,冷却空气的流量分布变得不均匀。于是,发生冷却空气的偏流,无法均匀地冷却熟料层。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能够抑制冷却空气的通过压力损失的偏差的冷却装置的冷却格栅。
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实用新型的冷却装置的冷却格栅用于对高温颗粒状搬运物进行搬运的同时通过冷却空气进行冷却,具备:通过在上表面堆积与所述颗粒状搬运物相比温度低的颗粒状填埋物而形成固定层,借助于所述固定层支持所述颗粒状搬运物,并且以互相之间形成缝隙的形式在规定方向上隔着间隔配置的多个支持构件,所述缝隙用于使借助于所述固定层向所述颗粒状搬运物供给的所述冷却空气通过;和从上方一个一个地覆盖整个所述缝隙的多个覆盖构件;多个所述支持构件的每个分别具有在所述缝隙整体中位于所述缝隙的规定方向两侧且载置所述覆盖构件的载置部;多个所述覆盖构件的每个具有其截面形成为向上方行进而梢端变尖的倾斜部,并且以使间隔件介于所述倾斜部和所述载置部之间的状态载置于所述载置部;在与规定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隔着间隔配置有多个所述间隔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覆盖构件形成为倾斜形状,因此在进行安装时将覆盖构件以定位在所期望的位置上的状态载置于载置部。借助于此,可以抑制覆盖构件配置于不期望的位置上,可以使间隔件牢固地介于覆盖构件和载置部之间。通过介入间隔件,以此可以使形成于覆盖构件和载置部之间的间隙形成为大致一定的尺寸。多个间隔件在正交方向上隔着间隔配置,可以使穿过缝隙的冷却空气从间隔件之间排放。形成于覆盖构件和载置部之间的间隙具有大致一定的尺寸,因此可以抑制从间隔件之间排放的冷却空气的压力损失的偏差,其结果是可以抑制通过冷却格栅的冷却空气的通过压力损失在正交方向上的偏差。
也可以是在上述实用新型中,多个所述支持构件的每个具有向上方突出的凸缘部;所述载置部是所述凸缘部的上端;所述间隔件配置于所述覆盖构件的所述倾斜部;所述覆盖构件以使所述间隔件与所述载置部的上端缘抵接的形式载置于所述载置部。
根据上述结构,倾斜部内表面形成为与载置部的上端相比表面积大,因此将间隔件焊接在倾斜部的内表面,以此与焊接在载置部的情况相比更容易进行间隔件的安装。
也可以是在上述实用新型中,所述规定方向是搬运所述颗粒状搬运物的搬运方向。
根据上述结构,将载置部以及覆盖构件以在正交方向上延伸的形式进行配置,因此在随着搬运颗粒状物的移动而固定层试图移动时,载置部以及覆盖部抵挡固定层,从而可以抑制固定层的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冷却装置是由多个冷却格栅列在所述正交方向上排列配置而成,所述冷却格栅列由多个上述任意一个所述冷却格栅在所述规定方向上排列配置而成;多个所述冷却格栅相互隔着间隔在所述规定方向上排列配置,并且将相邻的所述冷却格栅中的所述支持构件的端部焊接在固定板上以此彼此连接。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谋求每一个格栅的小型化,可以改善冷却格栅的可搬运性。又,通过将相邻的支持构件的各端部焊接在固定板上以此使格栅相互固定,因此容易进行组装。此外,在冷却格栅彼此之间隔着间隔,以此可以扩大覆盖构件彼此之间的间隔,在进行焊接时使焊接器具、例如焊接棒等容易靠近固定板,从而不损害组装性。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可以抑制冷却空气的通过压力损失的偏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具备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冷却装置的水泥成套设备结构的概略图;
图2是示出图1的冷却装置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使图2的冷却装置的冷却格栅列的局部结构破断并示出的放大立体图;
图4是以卸下安装板等的状态示出图3的冷却格栅列的放大立体图;
图5是从箭头A的方向观察图4的冷却格栅的侧视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形态的冷却装置的冷却格栅结构的放大立体图;
图7是从箭头B的方向观察图6的冷却格栅的侧视图;
符号说明:
1、1A冷却格栅;
2冷却装置;
13冷却格栅列;
22、22A间隔件(spacer);
23、23A覆盖构件;
23a倾斜部;
24中间支持板(支持构件);
24A支持板(支持构件);
24b凸缘部;
25两端用支持板(支持构件);
25b凸缘部;
27、27A缝隙;
28载置部;
28A载置台;
32固定板;
35固定层;
61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形态以及第二实施形态的冷却格栅1、1A以及具备该冷却格栅1、1A的冷却装置2。另外,以下说明中使用的方向的概念是为了便于说明而使用,并非是用于将实用新型的结构的方向等限定在该方向上。又,以下说明的冷却格栅1、1A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形态。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于实施形态,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增加、删除、变更。
[第一实施形态]
<水泥成套设备>
水泥是经过如下工序而生成:将含有石灰石、粘土、硅石以及铁等的水泥原料进行粉碎的原料粉碎工序;将粉碎的水泥原料进行烧结的烧结工序;和作为最终工序的最后加工工序,这三个工序在水泥成套设备(cementplant)中进行。在这三个工序中的一个工序的烧结工序中,将粉碎的水泥原料进行烧结并冷却,生成颗粒状的水泥熟料。图1所示的结构示出水泥成套设备的烧结设备3,是进行水泥制造中的烧结工序的部分。烧结设备3对原料粉碎工序中被粉碎的水泥原料进行预热、煅烧以及烧结,将烧结而变成高温的颗粒状水泥熟料进行冷却。
对进行烧结工序的部分进一步详细说明,烧结设备3具备预热器4,预热器4由多个旋风器(cyclone)5构成。旋风器5在上下方向上排列而设置为多级式,并且将其中的排气向上层的旋风器5吹起(参照图1的虚线箭头),从而将投入的水泥原料利用旋流进行分离,并且投入至下级的旋风器5(参照图1的实线箭头)。位于最下级的上一级的旋风器5将水泥原料投入至煅烧炉6。煅烧炉6具有燃烧器,并且通过由该燃烧器产生的热和下述的排气热进行分离投入的水泥原料中的二氧化碳气体的反应(即,煅烧反应)。在煅烧炉6中被促进煅烧反应的水泥原料如下述那样被导入至最下级的旋风器5中,进而该旋风器5内的水泥原料被供给至回转炉7。
该回转炉7形成为数十米以上的水平方向上较长的圆筒状。回转炉7以从旋风器5侧的入口至位于梢端侧的出口稍微向下倾斜的形式配置。因此,通过使回转炉7以轴线为中心旋转,以此将位于入口侧的水泥原料向出口侧搬运。又,在回转炉7的出口上设置有燃烧装置8。燃烧装置8形成高温火焰,将水泥原料进行烧结。
又,燃烧装置8向入口侧喷射高温燃烧气体,从燃烧装置8喷射的燃烧气体在对水泥原料进行烧结的同时在回转炉7内向入口侧流动。燃烧气体作为高温排气从煅烧炉6的下端处变成喷流而在煅烧炉6内吹向上方(参照图1的虚线箭头),能够将投入至煅烧炉6内的水泥原料吹向上方。将水泥原料通过该排气以及燃烧器加热即煅烧至约900℃。又,被吹向上方的水泥原料与排气一起流入最下级的旋风器5中,在这里所流入的排气和水泥原料被分离。分离的水泥原料供给至回转炉7,排气吹向上一级的旋风器5。吹向上方的排气在各旋风器5中与投入其中的水泥原料进行热交换而对水泥原料进行加热,并且再次与水泥原料分离。分离的排气进一步上升至其上方的旋风器5而重复进行热交换。然后,从最上级的旋风器5排出至大气中。
在这样构成的烧结设备3中,将水泥原料从最上级的旋风器5附近投入,在与排气进行热交换的同时充分进行预热后下降至最下级的上一级的旋风器5,然后被投入至煅烧炉6。在煅烧炉6中,将水泥原料通过燃烧器以及高温气体进行煅烧,之后水泥原料导入至最下级的旋风器5并在这里与排气分离后供给至回转炉7。供给的水泥原料在回转炉7内燃烧的同时被搬运至出口侧。像这样经过预热、煅烧以及烧结后成型为水泥熟料。在回转炉7的出口设置有冷却装置2,从回转炉7的出口向冷却装置2排出成型的水泥熟料。
<冷却装置>
冷却装置2将从回转炉7排出的水泥熟料(高温颗粒状搬运物)向预先设定的搬运方向搬运的同时进行冷却,在紧邻回转炉7出口的下方配置有固定倾斜篦子(grate)11。固定倾斜篦子11从回转炉7的出口侧向搬运方向朝下方倾斜,从回转炉7出口排出的颗粒状的水泥熟料以在固定倾斜篦子11上滚动的形式向搬运方向上滑落。在固定倾斜篦子11的搬运方向梢端部上设置有多个冷却格栅列13,水泥熟料在多个冷却格栅列13上堆积而形成熟料层14。冷却格栅列13是在搬运方向上延伸的结构体,并且以彼此相邻的形式在与搬运方向正交的横方向(以下称为“正交方向”)上并列设置,在其上以覆盖全部的多个冷却格栅列13的形式装载有熟料层14(参照图2的双点划线)。
像这样构成的冷却格栅列13具有未图示的台车,能够向搬运方向一侧以及另一侧移动,通过使冷却格栅列13的移动和冷却格栅列13的停止重复进行,以此能够搬运颗粒状的水泥熟料。作为其具体的搬运方法,例如具有在使正交方向上排列的全部的冷却格栅列13前进后使不相邻的冷却格栅列13分多次后退的方法、将在正交方向上延伸的横杆设置于冷却格栅列13的上部后,使该横杆向搬运方向移动以此向搬运方向输送熟料层14的方法等。另外,对于向搬运方向输送熟料层14的结构以及方法,并不仅限于上述结构以及方法,只要是能够向搬运方向输送熟料层14的结构以及方法即可。这样搬运的水泥熟料从冷却格栅列13的梢端落到下方,并且在冷却格栅列13的梢端的正下方配置有破碎机15。
破碎机15是用于将从冷却格栅列13的梢端掉落的水泥熟料进一步破碎成细小颗粒的装置,例如是辊式破碎机。即,破碎机15由四个辊15a构成。四个辊15a绕着在正交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旋转,且相互以规定间隔在搬运方向上排列配置。在四个辊15a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多个齿,通过使四个辊15a旋转,以此对导入至辊15a之间的水泥熟料进行破碎。在本实施形态中破碎机15采用辊式破碎机,但是并非限定在这样的结构,也可以采用锤式破碎机等的其他破碎机。形成为这样的结构的破碎机15对搬入至其中的水泥熟料进行破碎,并且使水泥熟料掉落到其下方。
在形成为这样的结构的冷却装置2中,通过使冷却格栅列13的移动和停止重复进行,以此使熟料层14在搬运方向上移动,从而引导至破碎机15。又,冷却格栅列13形成为在搬运形成于其上方的熟料层14的同时进行冷却的结构。以下参照图3至图5说明冷却格栅列13的详细结构。
冷却格栅列13是从搬运方向一端延伸至另一端的条状结构体,具有壳体17和连接格栅单元18。壳体17是上侧开口的大致长方形的箱体,并且在搬运方向上延伸。壳体17具有在搬运方向上延伸且在正交方向上相向的一对侧壁17a、17a,并且以在一对侧壁17a、17a之间嵌入连接格栅单元18的形式配置。连接格栅单元18在俯视时形成为与壳体17的上侧开口大致相同的形状,并且以在俯视时覆盖壳体17的上侧开口的形式嵌入于壳体17内。在像这样配置的连接格栅单元18的上方堆积水泥熟料而形成有熟料层14,连接格栅单元18支持所形成的熟料层14。
又,连接格栅单元18从壳体17的底面17b向上方离开且安装于一对侧壁17a、17a。借助于此,在连接格栅单元18的下侧形成有下方空间20,该下方空间的上侧被连接格栅单元18覆盖。又,在壳体17的底面17b上形成有开口槽17c,开口槽17c与冷却空气供给单元19连接。冷却空气供给单元19通过开口槽17c向下方空间20供给冷却空气。在连接格栅单元18中形成有下述的多个冷却通路30,下方空间20的冷却空气通过多个冷却通路30被排放至熟料层14。借助于此,对熟料层14进行冷却。以下,关于连接格栅单元18的结构,参照图3以及图4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4所示,连接格栅单元18具有多个冷却格栅1。多个冷却格栅1的每个是将后述的中间支持板24以及两端用支持板25进行连接而单元化的格栅,具有支持体21、多个间隔件22(参照图5)、和多个覆盖构件23。支持体21包括多个中间支持板24、两个两端用支持板25和一对安装板26、26。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支持体21包括四个中间支持板24。
作为支持构件中的一个的中间支持板24是如图5所示截面大致为隧道形的槽型钢。即,中间支持板24具有连接板部24a和一对凸缘部24b、24b。连接板部24a是在正交方向上延伸且在俯视时大致为条状的平板部分。在连接板部24a的搬运方向两端部上,将一对凸缘部24b、24b分别以在搬运方向上相向的形式进行设置。一对凸缘部24b、24b的每个从连接板部24a的各端部向上方延伸,并且其上端形成为大致同一水平面。
又,作为支持构件1的两端用支持板25是大致截面L字状的角钢,并且具有连接板部25a和凸缘部25b。连接板部25a在正交方向上延伸且在俯视时形成为大致条状且板状,在连接板部25a的一端部设置有凸缘部25b。凸缘部25b从连接板部25a的一端部向上方延伸,并且具有与中间支持板24的连接板部24a大致相同的高度。
像这样构成的多个支持板24、25相互隔着间隙在搬运方向上排列,两端用支持板25以分别位于支持体21的搬运方向一端侧以及另一端侧的形式进行配置。借助于此,以四个中间支持板24位于两个两端用支持板25之间的形式进行配置。又,各中间支持板24以其开口朝向上方且相邻的中间支持板24的凸缘部24b相向的形式进行配置,两端用支持板25的每个也以如下形式进行配置:凸缘部25b与相邻的中间用支持板24的凸缘部24b相向。像这样,六个支持板24、25使凸缘部24b、25b相向且隔着间隔配置,并且在该状态下以架设于一对安装板26、26的形式进行安装。
一对安装板26、26是在搬运方向上延伸且在侧视时条状的板,一对安装板26、26在正交方向上相向且隔着间隔配置。在一对安装板26、26之间排列配置有多个支持板24、25,将多个支持板24、25以架设于一对安装板26、26的形式进行安装。即,将多个支持板24、25各自的正交方向两端部焊接在一对安装板26、26的相向的相向面26a、26a上而固定于一对安装板26、26。
在像这样构成的支持体21中,在相向的凸缘部24b、24b之间以及凸缘部24b、25b之间隔着间隙,通过该间隙形成缝隙27。换而言之,凸缘部24b、25b以夹持缝隙27的形式位于缝隙27的搬运方向两侧。像这样形成缝隙27的凸缘部24b、25b,由它们的上端构成载置部28,并且在各载置部28上载置有覆盖缝隙27的覆盖构件23。
覆盖构件23形成为在俯视时在正交方向上具有较长尺寸的矩形形状,并且在正交方向上具有与支持板24、25大致相同的长度。又,覆盖构件23具有垂直于正交方向的截面向上方梢端部变尖的倾斜部23a。在本实施形态中,覆盖构件23是如图5所示的截面为大致倒“V”字形的角钢。另外,覆盖构件23的截面形状不限于如上所述的截面为大致倒“V”字形,也可以是截面为梯形形状。覆盖构件23将倾斜部23a的内周面23b、23b朝向下方进行配置,并且使两个内周面23b、23b以随着向上方行进而间隔变窄的形式倾斜。在该两个内周面23b、23b上安装有多个间隔件22。
多个间隔件22的每个是大致矩形形状的板状构件,并且形成为具有预先设定的厚度的结构。多个间隔件22沿着正交方向排成一列地配置于覆盖构件23的倾斜部23a的各内周面23b、23b,并且在将覆盖构件23配置于缝隙27的上方时与载置部28抵接。进一步详细而言,各间隔件22在将覆盖构件23配置于缝隙27的上方时,与作为凸缘部24b(或凸缘部25b)的上端且与缝隙27较远的一侧的角部28a抵接。借助于此,多个间隔件22介于覆盖构件23和载置部28之间,从而覆盖构件23隔着缝隙27载置于载置部28。
像这样载置的覆盖构件23以其棱线部分在俯视时与缝隙27重叠的形式配置。像这样配置的覆盖构件23具有与一对安装板26、26的间隔大致相同的正交方向长度,并且覆盖构件23的正交方向两端各自被焊接固定在各相向面26a、26a上。即,覆盖构件23以架设于一对安装板26、26的形式进行设置,并且覆盖构件23从上方覆盖整个缝隙27。借助于此,在缝隙27的上方形成有由覆盖构件23和载置部28包围且截面为大致三角形状的内部空间23d。
又,多个间隔件22的每个以能够在一个内周面23b内配置多个间隔件22的形式形成为较短尺寸,且在正交方向上隔着间隔配置。在本实施形态中,在各内周面23b上设置有三个间隔件22,各间隔件22配置在正交方向左右两侧和中间部分。借助于此,在三个间隔件22的正交方向左右两侧分别形成有在正交方向上延伸的长条开口29。各开口29的高度由介于覆盖构件23的倾斜部23a和角部28a之间的间隔件22的厚度限定。即,各开口29的高度具有大致一定的尺寸(具体而言,与间隔件22的厚度大致相同的高度)。具有这样的形状的多个开口29通过内部空间23d与缝隙27连接,并且与内部空间23d和缝隙27一起构成冷却通路30。
在像这样构成的冷却格栅1中,一对安装板26、26的搬运方向端部与两端用支持板25、25相比向搬运方向突出。多个冷却格栅1以使一对安装板26、26的搬运方向端部相互对接的形式在搬运方向上排列。如此一来,在相邻的两端用支持板25、25之间形成有间隙31。以覆盖该间隙31的形式在相邻的两端用支持板25、25的连接板部25a的另一端部相互之间架设有固定板32。固定板32在正交方向上具有与两端用支持板25大致相同的长度,并且在俯视时形成为大致条状。固定板32的搬运方向两端部分别焊接在各连接板部25a的另一端部上。借助于此,相邻的两端用支持板25、25通过固定板32相连接,即、冷却格栅1通过固定板32连接。像这样通过使冷却格栅1相连接而使多个冷却格栅1连续,以此构成连接格栅单元18。又,固定板32以介于一对安装板26、26之间的形式配置,并且正交方向两端部分别焊接在一对安装板26、26的每个上。借助于此,通过固定板32覆盖整个间隙31而防止来自于间隙31的冷却空气的泄露。
在像这样构成的连接格栅单元18中,在左右两侧形成有相互连接而构成的安装板26的列,各列被焊接在一对侧壁17a、17a上。借助于此,将连接格栅单元18以如上所述架设于壳体17的一对侧壁17a、17a的形式进行安装。像这样使连接格栅单元18安装于壳体17,以此构成冷却格栅列13。
冷却装置2具备多个像这样构成的冷却格栅列13,多个冷却格栅列13如图3所示以相互不接触的程度隔着间隙33在正交方向上排列。又,在相邻的两个冷却格栅列13中,在相邻的侧壁17a、17a上以避免水泥熟料进入间隙33内的形式设置有未图示的盖体。盖体覆盖相邻的侧壁17a、17a的上端部,并且在能够使相邻的冷却格栅列13进行相对移动的同时防止水泥熟料进入它们之间的间隙33内。
在像这样构成的冷却装置2如上所述在正交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冷却格栅列13上(即,支持板24、25的上方)形成有熟料层14。熟料层14具有形成于冷却格栅列13上的固定层35以及活动层36。固定层35是由与颗粒状搬运物的水泥熟料(以下称为“搬运熟料”)相比低温的水泥熟料(低温的颗粒状填埋物)在冷却格栅列13上堆积而形成。活动层36,在该固定层35上堆积高温搬运熟料以此形成于固定层35上。因此,冷却格栅列13(支持板24、25)通过固定层35支持高温的搬运熟料,并且通过固定层35保护冷却格栅列13(支持板24、25)以免受到高温搬运熟料的影响。又,为了保持冷却格栅列13上的固定层35并抑制其运动,冷却装置2具备多个隔离板41。
隔离板41是在从搬运方向一侧正面观察时形成为大致梯形形状的板状构件,多个隔离板41在冷却格栅列13中以规定间距配置。更详细而言,隔离板41在将冷却格栅1相连接的各固定板32上以向上方延伸的形式竖立设置,并且多个隔离板41以与冷却格栅1搬运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的间距配置在冷却格栅列13上。所有的隔离板41的上端位于同等高度。
形成为这样的结构的冷却装置2在固定倾斜篦子11上接收从回转炉7排出的颗粒状的水泥熟料并使其滚落至冷却格栅列13侧。然后,使水泥熟料堆积在冷却格栅列13上,在冷却格栅列13上形成熟料层14,将该熟料层14通过如上述方法向搬运方向搬运。在搬运中,冷却空气供给单元19(风扇)可进行工作,使冷却空气通过开口槽17c从冷却空气供给单元19供给至下方空间20。下方空间20的冷却空气通过多个冷却通路30从各开口29排放至外侧。排放的冷却空气在产生压力损失的同时通过固定层35的水泥熟料之间并上升,到达活动层36。冷却空气与高温的搬运熟料进行热交换而对其进行冷却的同时通过其之间,并且从活动层36向上方排出。排出至上方的空气与搬运熟料进行热交换而变成高温,其一部分从冷却装置2排出而直接导入至炉7中,或者通过排出管51导入至煅烧炉6中。像这样在冷却装置2中,通过冷却格栅1对熟料层14的搬运熟料进行冷却的同时进行搬运,并且继续冷却直至搬运熟料达到比大气温度高出数十度的温度为止。
在具有这样的功能的冷却装置2的冷却格栅1中,覆盖构件23的倾斜部23a通过间隔件22载置于载置部28。因此,在将覆盖构件23安装于载置部28上时,可以通过倾斜部23a的楔效果,将覆盖构件23以定位在所期望的位置的状态载置于载置部28。借助于此,可以防止覆盖构件23配置在不期望的位置上,可以使间隔件22牢固地夹在覆盖构件23和载置部28之间。又,通过夹入间隔件,可以使形成于覆盖构件23和载置部28之间的多个开口29的高度形成为大致一定的尺寸(即,与间隔件22的厚度大致相同的尺寸),可以抑制多个开口29的高度的偏差。通过抑制多个开口29的高度偏差并适当地设定间隔件22的间隔,以此可以将通过冷却通路30时的压力损失、即、通过压力损失以高精度进行设定。借助于此,可以抑制通过冷却格栅1的冷却空气、更详细而言是通过冷却通路30的冷却空气的通过压力损失在正交方向上的偏差。因此,可以将具有适当的通过压力损失的冷却空气供给至固定层35,可以抑制活动层36的层高差异或构成活动层36的搬运熟料粒径分布的不平衡等而导致的空气偏流。如此一来,可以对活动层36的搬运熟料均匀地进行冷却。
又,在冷却格栅1中,间隔件22焊接在倾斜部23a上。倾斜部23a的表面积大于支持板24、25的凸缘部24b、25b的上端的表面积。因此,将间隔件22焊接在倾斜部23a的内周面23b相比于焊接在凸缘部24b、25b的上端的情况,容易进行焊接,可以改善冷却格栅1的组装性。又,在冷却格栅1中,在向上方延伸的凸缘部24b、25b上载置向下方展开的倾斜部23a,并且位于凸缘部24b、25b的外侧且形成于倾斜部23a的下侧的空间37形成为向开口29变窄的楔形。借助于此,即便向开口29移动的力作用于填埋在倾斜部23a下侧的空间37内的颗粒状物、即低温水泥熟料,也因楔形状而压力向与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作用,因此抑制颗粒状物的移动。从而,可以抑制粒径相对较小的颗粒状物即低温水泥熟料由开口29进入下方空间20。
又,在冷却格栅1中,多个支持板24、25在搬运方向上隔着间隔配置。借助于此,使缝隙27以在正交方向上延伸的形式配置,形成该缝隙27的凸缘部24b、25b以及覆盖整个缝隙27的覆盖构件23也以在正交方向上延伸的形式配置。如此一来,在冷却格栅1上,在正交方向上延伸的突起部分在搬运方向上隔着间隔配置,并且构成固定层35的低温的水泥熟料抵挡在突起部分。如此一来,可以抑制固定层35的低温水泥熟料在搬运方向上移动。借助于此,可以将固定层35保持在冷却格栅1上,可以维持由固定层35实现的冷却格栅1的保护功能。
又,冷却格栅列13是将单元化的冷却格栅1进行连接而构成,因此可以谋求每一个冷却格栅1的小型化,可以改善冷却格栅1的可搬运性。借助于此,可以容易制造冷却装置2。又,通过将相邻的两端用支持板25的连接板部25a另一端部分别焊接在固定板32上,以此使冷却格栅1相互固定,因此容易组装。此外,冷却格栅1之间隔着间隔,从而可以扩大夹着间隙31相邻的覆盖构件23之间的间隔。借助于此,在焊接时使焊接器具、例如焊接棒等容易靠近固定板32,不损害组装性。又,在将隔离板41焊接在固定板32时也容易使焊接器具靠近隔离板41的下端,可以容易进行隔离板41的焊接。
像这样焊接的隔离板41埋设于固定层35内,抑制构成固定层35的低温水泥熟料的移动。借助于此,可以防止位于熟料层14上部的搬运熟料带走低温水泥熟料而固定层35层厚减小,从而可以维持由固定层35实现的冷却格栅列13的保护功能。又,所有的隔离板41的上端位于同等高度且隔离板41以规定间距配置,因此可以使形成于冷却格栅列13上的固定层35的高度(即,离壳体17底面17b的高度)变得均匀,从而可以使固定层35中的冷却空气的通过压力损失变得一致。冷却装置2的通过压力损失由冷却格栅1的通过压力损失和固定层35的通过压力损失的组合所决定。因此,通过使固定层35中的冷却空气的通过压力损失变得一致,且将冷却格栅1的通过压力损失适当地进行设定,以此可以将冷却装置2的通过压力损失适当地进行设定。借助于此,可以抑制活动层36的层高差异或构成活动层36的搬运熟料粒径分布的不平衡等而导致的空气偏流,可以对活动层36的搬运熟料均匀地进行冷却。
[第二实施形态]
第二实施形态的冷却格栅1A构成冷却装置2所具备的冷却格栅列13A,冷却格栅1A的结构与第一实施形态的冷却格栅1的结构类似。以下,对于第二实施形态的冷却格栅1A的结构,主要说明与第一实施形态的冷却格栅1的不同点等,而对于相同的结构标以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图示以及说明。
如图6以及图7所示,冷却格栅1A是连接下述的多个支持板24A而单元化的格栅,具有支持体21A、多个间隔件22A、载置台28A和多个覆盖构件23A。支持体21A包括多个支持板24A和一对安装板26、26。作为支持构件的支持板24A是在正交方向上延伸且在俯视时条状的平板。多个支持板24A在搬运方向上相互隔着间隔排列配置,其正交方向两端部焊接固定在各安装板26、26的相向面26a上。在形成为这样的结构的支持体21A上,在相邻的支持板24A之间分别形成有槽61,并且以从上方分别覆盖各槽61的形式配置有多个载置台28A。
载置台28A是在正交方向上延伸且在俯视时条状的板状构件,并且是与正交方向垂直的截面形成为大致倒“V”字形的角钢。载置台28A形成为其搬运方向长度比对应的槽61稍微长的结构,并且各端部分别载置并焊接在相邻的支持板24A的相邻端部上。即,载置台28A以架设在相邻的支持板24A上的形式设置。又,载置台28A从一侧安装板26延伸至另一侧安装板26,载置台28A的正交方向两端部分别焊接固定在一对安装板26、26上。借助于此,整个槽61被载置台28A覆盖。在这样配置的载置台28A的棱线部分上隔着间隔形成有多个缝隙27A。
缝隙27A是在正交方向上延伸的槽,例如通过切除载置台28A的棱线部分而形成。在本实施形态中,在载置台28A上,两个缝隙27A在正交方向上排列配置。像这样形成的缝隙27A以在俯视时与相邻的两个支持板24A之间、即槽61重叠的形式配置,在载置台28A上以覆盖缝隙27A的形式载置有覆盖构件23A。
覆盖构件23A具有除了是否有缝隙27A以外均与载置台28A类似的形状。即,覆盖构件23A是在正交方向上延伸且在俯视时条状的板状构件,并且是与正交方向垂直的截面为倒“V”字形的角钢。在覆盖构件23A的内周面23b的两端部上通过焊接等固定有多个间隔件22A。多个间隔件22A在内周面23b的各端部隔着间隔排成一列配置。在本实施形态中,多个间隔件22A配置在内周面23b的各端部的正交方向左右两侧和中间部分。多个间隔件22A以分别介于覆盖构件23A和载置台28A之间的形式配置。借助于此,覆盖构件23A和载置台28A之间的间隙62由间隔件22A的厚度限定。又,在各间隔件22A之间形成有开口29A。覆盖构件23A和载置台28A之间的间隙由间隔件22A的厚度限定,以此形成为各开口29A的高度大致一定的尺寸。各开口29A通过覆盖构件23A和载置台28A之间的间隙62与缝隙27A连接,进一步通过缝隙27A、载置台28A的内部空间28b以及槽61与位于冷却格栅1A下侧的下方空间20连接。开口29A与覆盖构件23A和载置台28A之间的间隙62、缝隙27A、内部空间28b以及槽61一起构成冷却通路30A,使下方空间20的冷却空气通过冷却通路30A被排放。
这样的结构的冷却格栅1A是,例如四个支持板24A通过载置台28A连接以此单元化而形成。又,在位于冷却格栅1A的搬运方向两端侧的支持板24A上,在位于外侧的端部上未设置有载置台28A,多个冷却格栅1A以使其端部相向且使一对安装板26、26对接的形式在搬运方向上隔着间隔排列。在相向的两个端部上,与第一实施形态的冷却格栅1相同地架设有固定板32,借助于此相邻的冷却格栅1A通过固定板32连接。像这样,将多个冷却格栅1A进行连接以此形成在搬运方向上延伸的连接格栅单元18A,并且将连接格栅单元18A安装于壳体17以此形成冷却格栅列13A。
形成为这样的结构的冷却格栅1A以及具备该冷却格栅1A的冷却装置2发挥与第一实施形态的冷却格栅1以及冷却装置2大致相同的作用效果。
<其他实施形态>
在第一实施形态以及第二实施形态的冷却格栅1、1A中,覆盖构件23、23A由倒“V”字形的角钢构成,但是无需一定是倒“V”字型,也可以是梯形或平板等。又,间隔件22焊接安装于覆盖构件23,也可以通过焊接等安装于载置部28的上端,并不限定其位置。又,对于构成冷却格栅1、1A的支持板24、25、24A的数量和长度等,又,对于构成连接格栅单元18、18A的冷却格栅1、1A的数量和长度等,只是举出一个示例,也可以是任意的个数。此外,在冷却格栅1中,由两个凸缘部24b、25b构成载置部28,但是无需一定由两个构成载置部28,可以仅由任意一个构成载置部28。

Claims (4)

1.一种冷却装置的冷却格栅,
用于对高温颗粒状搬运物进行搬运的同时通过冷却空气进行冷却,其特征在于,该冷却格栅具备:
通过在上表面堆积与所述颗粒状搬运物相比温度低的颗粒状填埋物而形成固定层,借助于所述固定层支持所述颗粒状搬运物,并且以互相之间形成缝隙的形式在规定方向上隔着间隔配置的多个支持构件,所述缝隙用于使借助于所述固定层向所述颗粒状搬运物供给的所述冷却空气通过;和
从上方一个一个地覆盖整个所述缝隙的多个覆盖构件;
多个所述支持构件的每个分别具有在所述缝隙整体中位于所述缝隙的规定方向两侧且载置所述覆盖构件的载置部;
多个所述覆盖构件的每个具有其截面形成为向上方行进而梢端变尖的倾斜部,并且以使间隔件介于所述倾斜部和所述载置部之间的状态载置于所述载置部;
在与规定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隔着间隔配置有多个所述间隔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的冷却格栅,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支持构件的每个具有向上方突出的凸缘部;
所述载置部是所述凸缘部的上端;
所述间隔件配置于所述覆盖构件的所述倾斜部;
所述覆盖构件以使所述间隔件与所述载置部的上端缘抵接的形式载置于所述载置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却装置的冷却格栅,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定方向是搬运所述颗粒状搬运物的搬运方向。
4.一种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由多个冷却格栅列在所述正交方向上排列配置而成,所述冷却格栅列由多个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记载的所述冷却格栅在所述规定方向上排列配置而成;
多个所述冷却格栅相互隔着间隔在所述规定方向上排列配置,并且将相邻的所述冷却格栅中的所述支持构件的端部焊接在固定板上以此彼此连接。
CN201520666302.2U 2015-08-31 2015-08-31 冷却装置的冷却格栅以及具备该冷却格栅的冷却装置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0908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666302.2U CN205090810U (zh) 2015-08-31 2015-08-31 冷却装置的冷却格栅以及具备该冷却格栅的冷却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666302.2U CN205090810U (zh) 2015-08-31 2015-08-31 冷却装置的冷却格栅以及具备该冷却格栅的冷却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090810U true CN205090810U (zh) 2016-03-16

Family

ID=554814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666302.2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090810U (zh) 2015-08-31 2015-08-31 冷却装置的冷却格栅以及具备该冷却格栅的冷却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09081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82526A (zh) * 2015-08-31 2017-03-08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的冷却格栅以及具备该冷却格栅的冷却装置
TWI648244B (zh) * 2016-12-13 2019-01-21 日商川崎重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Cooling device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82526A (zh) * 2015-08-31 2017-03-08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的冷却格栅以及具备该冷却格栅的冷却装置
CN106482526B (zh) * 2015-08-31 2019-07-26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的冷却格栅以及具备该冷却格栅的冷却装置
TWI648244B (zh) * 2016-12-13 2019-01-21 日商川崎重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Cooling device
CN110167899A (zh) * 2016-12-13 2019-08-23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
CN110167899B (zh) * 2016-12-13 2021-07-20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090810U (zh) 冷却装置的冷却格栅以及具备该冷却格栅的冷却装置
EP3828488A1 (en) Device for producing supplementary cementitious material
CN106482526B (zh) 冷却装置的冷却格栅以及具备该冷却格栅的冷却装置
CN110167899B (zh) 冷却装置
JP5848601B2 (ja) クーラ装置のシール構造、及びそれを備えるクーラ装置
CN104010986B (zh) 冷却单元以及具备该冷却单元的冷却器装置
TWI663323B (zh) 廢氣處理設備及方法
JP3292791B2 (ja) シンターケーキ支持スタンド及び焼結パレット
JP2001048606A (ja) セメントクリンカ冷却装置
KR100590725B1 (ko) 소결 대차
WO2022211746A1 (en) Grate plate for cooling and conveying clinker
JP6862729B2 (ja) 流動層乾燥機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流動層乾燥システム
WO2011158337A1 (ja) 部分還元炉
JPH10122754A (ja) シンターケーキ支持スタンドを有する焼結機
JP2013133954A (ja) バルク材冷却装置及びバルク材冷却方法
JP2001294456A (ja) 熱処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Go out well and plough one

Inventor after: Fan Maoshu

Inventor after: Yamakata Kyoji

Inventor after: Large pool is great bright

Inventor after: Ban Donghong

Inventor after: Ji Yong is clear grand

Inventor after: Yamaguchi Yoshihisa

Inventor before: Go out well and plough one

Inventor before: Ji Maoshu

Inventor before: Yamakata Kyoji

Inventor before: Large pool is great bright

Inventor before: Ban Donghong

Inventor before: Ji Yong is clear grand

Inventor before: Yamaguchi Yoshihisa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316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90726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