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028257U - 输入装置 - Google Patents

输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028257U
CN205028257U CN201520757345.1U CN201520757345U CN205028257U CN 205028257 U CN205028257 U CN 205028257U CN 201520757345 U CN201520757345 U CN 201520757345U CN 205028257 U CN205028257 U CN 2050282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wiring
electrode layer
link bridge
rak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75734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竹内正宜
铃木彻也
真岛广树
高桥亨
佐藤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0282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0282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Abstract

提供与布线层一体的布线连结层和电极层通过连结桥层连接而能够提高所述连结桥层的耐压的输入装置。位于电极列的端部的端部电极层(12c)和与布线层(22)连续形成的布线连结层(21)通过间隙部(27)电气分离,能够防止图案形成时的布线层(22)的损伤。将间隙部(27)设为具有第1倾斜部(27a)和第2倾斜部(27b)的形状,并形成为连结桥层(28)与间隙部(27)的倾斜部正交。通过该构造,能够提高流通由放电引起的过电流时的耐电压。

Description

输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在透光性的基板的表面上形成有多个电极层、及从各个电极层伸出的布线层的输入装置。
背景技术
在信息显示终端设备、便携用电话机等中,在液晶显示面板等的显示面板的前方配置有透光性的触摸面板。触摸面板在透光性的基板的显示区域(操作区域)上形成有由ITO等形成的多个电极层,从各个电极层延伸的布线层被引出到显示区域(操作区域)的周围的布线区域。
所述布线层在ITO上重叠有银、铜等的低电阻金属材料而形成,但由于要在狭窄的布线区域配置多条布线层,因此各个布线层与电极层相比宽度尺寸极细,相邻的布线层的间隔也变窄。
在基板的表面上连续形成有电极层和布线层时,存在在制造工序中布线层容易损伤的课题。其第1原因是,在通过湿式蚀刻形成布线层时,电荷容易蓄积在电极层,但在电极层与布线层连续时,由于蚀刻液内的所谓的电池效应而将布线层蚀刻得比所需要的更细,布线层容易受到损伤。
第2原因是,在图案形成布线层等时,以使触摸面板的基板吸附于工作台的状态进行蚀刻处理,但在该处理后由于将基板从工作台剥离时的摩擦等而在一部分的电极层容易带上静电。在该情况下,在电极层与布线层连续时相邻的布线层之间有时产生较大的电位差,有时在布线层间产生放电而布线层破损。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输入装置的制造方法中,预先将形成于显示区域的透光性的电极层与形成于显示区域的周围的布线层分离,在电极层与布线层的图案形成完毕后,通过由ITO和金等的层压体形成的桥接布线将电极层与布线层连接。该方法能够解决在电极层及布线层的图案形成的工序中布线层损伤的课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67236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输入装置的制造方法中,用1条较细的桥接布线将形成得较细的布线层与电极层连接。因此,在输入装置的操作中有带电有较大的电荷的手指等接近而通过带电部与电极层或布线层的电位差在电极层与布线层中流过过大的电流时,用1条较细的桥接布线无法耐过大电流,会产生桥接布线本身断裂这一新的课题。
如果使所述桥接布线形成的厚且宽度宽,则能够增大针对过大电流的容量,但在该情况下,桥接布线变得容易醒目,因此无法将桥接布线配置在显示区域内,需要将桥接布线配置在从显示区域离开的区域,需要将显示区域的周围的非显示区域设置为宽度宽。
此外,在将较细的桥接布线设置于显示区域的情况下,也如专利文献1那样将桥接布线配置为与纵向平行时,设置于显示面板的所述滤色器的子像素的排列方向与桥接布线的排列方向平行,因此在桥接布线的边缘部产生闪耀等,桥接布线变得容易醒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以往的课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入装置,针对在电气分离地形成电极层和布线层并在图案形成等后将电极层与布线层桥式连接的构造,能够增大桥式连接部的耐压,桥接布线的断线不易发生。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即使将桥接布线配置在显示区域也使之不醒目的输入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输入装置,在透光性的基板的表面设置有由透光性的导电材料形成的多个电极层,该输入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表面,由与所述电极层相同的导电材料形成的布线连结层形成为与所述电极层分离,布线层从所述布线连结层延伸出,在所述电极层与所述布线连结层的边界部,形成有所述电极层的对置边缘部与所述布线连结层的对置边缘部对置而成的间隙部,所述间隙部具有相对于所述基板的纵向和横向倾斜的倾斜部,在所述倾斜部,形成有从所述电极层之上延伸到所述布线连结层之上的导电材料的连结桥层。
例如,本实用新型的输入装置中,所述倾斜部具有相对于所述纵向和所述横向朝互不相同的朝向倾斜的第1倾斜部和第2倾斜部,在至少一个倾斜部形成有所述连结桥层。
本实用新型的输入装置,通过将与布线层一体的布线连结层与电极层分离而形成,由此在布线层的图案形成等时,不易产生布线层受到损伤的现象。此外,相对于基板的纵向和横向倾斜地形成电极层与布线连结层的间隙部,跨过该间隙部的连结桥层也倾斜地形成,从而能够提高连结桥层的耐压。
本实用新型的输入装置,较为理想的是,所述连结桥层为细长形状,所述连结桥层的长边与所述电极层的所述对置边缘部及所述布线连结层的所述对置边缘部正交。
本实用新型的输入装置,较为理想的是,所述电极层被区分为第1电极列和第2电极层,所述第1电极列纵向连续,所述第2电极层夹着所述第1电极列沿横向排列,形成有覆盖所述第1电极列的绝缘层和形成于所述绝缘层之上的导电材料的电极桥接层,横向排列的所述第2电极层彼此通过所述电极桥接层而连接,所述电极桥接层和所述连结桥层由相同的导电材料形成。
本实用新型的输入装置,较为理想的是,在所述基板的背面侧设置有赋予显示光的显示面板,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内部或外表面设置有滤色器,所述滤色器的各个子像素沿纵向和横向排列,所述连结桥层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图像的显示区域相对于所述子像素的排列方向倾斜而设置。
如上所述构成时,即使将连结桥层配置在显示区域,也能够防止连结桥层醒目。
在该情况下,较为理想的是,所述连结桥层的宽度尺寸为10μm以上且为20μm以下,在一个所述电极层与一个所述布线连结层对置的所述间隙部,形成有4本以上所述连结桥层。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输入装置可以将连结桥层形成在显示区域以外,在该情况下,较为理想的是,在设所述连结桥层的宽度尺寸为Wμm,设在一个所述电极层与一个所述布线连结层对置的所述间隙部设置的所述连结桥层的条数为N条时,W×N为60以上。
实用新型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输入装置,通过用连结桥层将与布线层一体的布线连结层和电极层连接,在图案形成布线层的制造工序中,能够将电极层与布线层电气分离,能够防止布线层受到损伤。此外,即使将连结桥层形成得较细,也能够将耐压确保得较高,并且,即使将连结桥层配置在显示区域也能够实现不醒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的构造的剖面图。
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中的电极层的排列图案的平面图。
图4用IV-IV线将图3切断后的放大剖面图。
图5将电极层和布线连结层放大表示的放大平面图。
图6用VI-VI线将图5切断后的放大剖面图。
图7是表示滤色器的子像素的排列与连结桥层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放大平面图。
图8是表示比较例的电极层与布线连结层的桥式连接构造的放大平面图。
符号说明
1输入装置
2前面面板
2a装饰层
10触摸面板
11基板
12第1电极列
12a第1电极层
12b连结部
12c端部电极层
13第2电极列
13a第2电极层
13c端部电极层
14绝缘层
15电极桥接层
21、23布线连结层
22纵布线层
24横布线层
27间隙部
28连结桥层
29a第1倾斜部
29b第2倾斜部
30显示面板
45R、45G、45B子像素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和图2所示的输入装置1中,触摸面板10和显示面板30被一体化。在显示面板30的前方夹着背部薄膜3而重叠有触摸面板10,并且在前方重叠有前面面板2。其中,本实用新型的输入装置1,包括由于与显示面板30组合的目的而仅以触摸面板10的方式流通的装置。在该情况下,触摸面板10是本实用新型的输入装置。
如图2所示,显示面板30是彩色液晶面板。显示面板30具有背照光用的导光层31。从LED等的光源发出的光从导光层31被提供给其上的层。在导光层31之上,依次层压有偏光滤光器32、下侧玻璃基板33、下侧透明电极34及取向层35。在取向层35之上隔着液晶层36而依次配置有取向层37、上侧透明电极38、滤色器39、上侧玻璃基板41及偏光滤光器42。
在图7中,示出了构成滤色器39的子像素45R、45G、45B。子像素45R是红色层,子像素45G是绿色层,子像素45B是蓝色层。3色的子像素45R、45G、45B全部具有相同的形状和相同的面积,是短边与X方向平行且长边与Y方向平行的长方形状。如图7所示,3色的子像素45R、45G、45B成为1组,各组沿X方向和Y方向形成直线的列而排列。
显示面板30的下侧透明电极34和上侧透明电极38被赋予驱动电力,与各个子像素对应的液晶像素的光的透射量被控制,并通过加法混合方式进行彩色显示。
另外,滤色器39也可以设置在与显示面板30的上侧玻璃基板41相比更靠上方的外表面。
从显示面板30发出的彩色显示光透射背部薄膜3和触摸面板10及前面面板2后被向前方送出,向图3所示的由边界线VL包围的显示区域(操作区域)提供彩色图像。
图1和图3所示的输入装置1,Y方向为纵向,X方向为横向。
构成输入装置1的触摸面板10为,在一块透光性的基板11的朝向输入侧的表面11a上形成有第1电极列12和第2电极列13。本说明书中的透光性,不限于纯粹的透明,例如较为理想地包括全光线透射率为80%以上的情况。
基板11由挠性的薄膜状材料构成,例如,使用PET薄膜。或者,也能够通过稍微具有厚度的树脂面板或玻璃基板构成基板11。第1电极列12和第2电极列13由透光性的导电材料形成。透光性的导电材料是ITO(IndiumTinOxide)、SnO2、ZnO等的氧化金属层、银纳米线、碳纳米线等的导电性纳米线层、形成为网眼状的薄的金属层、或者导电性聚合物层等。
如图3所示,第1电极列12具有四边形状或菱形形状的多个第1电极层12a。多个第1电极层12a朝向Y方向直线地排列,在Y方向上相邻的第1电极层12a通过连结部12b来连结。第1电极层12a和连结部12b通过相同的导电材料形成为一体。
第2电极列13具有多个第2电极层13a。第2电极层13a形成为与第1电极层12a相同的形状且为相同的面积。第2电极层13a以夹着第1电极列12的连结部12b的方式互相独立地形成,多个第2电极层13a分别朝向X方向直线地排列。
如图3和图4所示,在第1电极列12的各个连结部12b之上形成有绝缘层14。绝缘层14由酚醛树脂或者酚醛树脂和丙烯酸树脂等的透光性的有机绝缘材料形成。
在所述绝缘层14的表面形成有电极桥接层15,通过该电极桥接层15,夹着连结部12b而在X方向上相邻的第2电极层13a彼此导通。电极桥接层15由ITO/CuNi、ITO/Au或与ITO/Au合金的层压导电层、ITO/CuNi/ITO、ITO/Au/ITO、ITO/Au合金/ITO等的层压导电层形成。电极桥接层15形成得细且薄以使得不易肉眼观察。
触摸面板10为,图3中由以单点划线所示的边界线VL包围的区域是显示区域且为操作区域,第1电极层12a和连结部12b和第2电极层13a及绝缘层14和电极桥接层15,都设置在显示区域且在操作区域内。
触摸面板10的边界线VL的外侧的区域是非显示区域。在触摸面板10的前方所设的前面面板2由玻璃板、丙烯酸系等的透明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如图1所示那样,前面面板2中,与由边界线VL包围的所述显示区域(操作区域)对置的部分透明,在与边界线VL的外侧对置的部分形成有作为装饰层2a的着色层,触摸面板10的比边界线VL更靠外侧的区域被隐藏以使得从前面面板2的前方无法肉眼观察到。
如图3所示,纵向(Y方向)连续的第1电极列12中,在距边界线VL最近的位置形成有端部电极层12c。端部电极层12c的形状是任意的,但在图的实施方式中,相当于将第1电极层12a分成两半的形状。端部电极层12c由与第1电极层12a及连结部12b相同的透光性的导电材料连续形成,端部电极层12c和与之相邻的第1电极层12a通过连结部12b来连结。
在横向(X方向)连续的第2电极列13中,在距边界线VL最近的位置形成有端部电极层13c。端部电极层13c的形状是任意的,但实施方式中相当于将第2电极层13a分成两半的形状。端部电极层13c由与第2电极层13a相同的透光性的导电材料形成。端部电极层13c和与之相邻的第2电极层13a,夹着位于X1侧的端部的第1电极列12的连结部12b而配置,在连结部12b之上形成有绝缘层14和电极桥接层15,通过电极桥接层15,将端部电极层13c与第2电极层13a连接。
在显示区域(操作区域)的Y1侧,形成有与各个端部电极层12c对置的布线连结层21。布线连结层21中,至少与端部电极层12c对应的部分位于与边界线VL相比更靠内侧的显示区域(操作区域)。布线连结层21由与第1电极列12相同的ITO、导电性纳米线层等的透光性的导电材料形成。
在各个布线连结层21一体形成有纵布线层22。纵布线层22是在与布线连结层21形成一体的ITO等的透光性的导电材料上重叠银、铜等的低电阻的金属材料层而构成的。纵布线层22被布线在与边界线VL相比更靠外侧的非显示区域内。
在显示区域(操作区域)的X1侧,形成有与各个端部电极层13c对置的布线连结层23。布线连结层23中,至少与端部电极层13c对应的部分位于比边界线VL更靠内侧的显示区域(操作区域)。布线连结层23由与第2电极列13相同的ITO、导电性纳米线层等的透光性的导电材料形成。
各个布线连结层23一体形成有横布线层24。横布线层24由与纵布线层22相同的导电材料并以相同的工序形成。
如图1所示那样,在触摸面板10的基板11上,在Y1侧的边缘部设置有连接器部25、26,纵布线层22延伸到连接器部25的位置,横布线层24延伸到连接器部26的位置。另外,连接器部25、26也可以与相同的区域接近而形成。或者,也可以是,基板11的一部分成为细长地伸出的布线带,纵布线层22和横布线层24在该布线带上被引出。
在图5中,放大示出了位于Y1侧的端部电极层12c与布线连结层21的对置部。
在端部电极层12c与布线连结层21的边界部,端部电极层12c的对置边缘部12d与布线连结层21的对置边缘部21a隔着间隙部(间隙部)27而对置,端部电极层12c和布线连结层21电气分离。在间隙部27,端部电极层12c的对置边缘部12d与布线连结层21的对置边缘部21a的对置宽度尺寸δ是一定的。对置宽度尺寸δ是10~40μm左右。
间隙部27的平面形状为,具有相对于纵向(Y方向)和横向(X方向)这双方倾斜的第1倾斜部27a和第2倾斜部27b。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第1倾斜部27a相对于X1方向向逆时针方向倾斜,第2倾斜部27b向顺时针方向倾斜。第1倾斜部27a和第2倾斜部27b的相对于X方向的角度θ例如设定在15~75度的范围内。另外,第1倾斜部27a和第2倾斜部27b的相对于X方向的倾斜角度也可以互相不同。此外,间隙部27也可以包含在第1倾斜部27a与第2倾斜部27b的边界部沿X方向延伸的直线部。
如图5和图6所示,在第1倾斜部27a,在端部电极层12c与布线连结层21之间跨间隙部27而形成有连结桥层28。连结桥层28是与宽度尺寸W相比长度尺寸L更大的长条形状,长边形成为与端部电极层12c的对置边缘部12d以及布线连结层21的对置边缘部21a直角交叉。连结桥层28由与所述电极桥接层15相同的导电材料并以相同的工序形成。另外,连结桥层28也可以形成于第2倾斜部27b,还可以形成于第1倾斜部27a和第2倾斜部27b这双方。
在图3和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中,间隙部27和连结桥层28被设置在比边界线VL更靠内侧的显示区域(操作区域)。因此,需要在透过触摸面板10而观察显示面板30的画面时连结桥层28不显眼。因此,较为理想的是,连结桥层28的宽度尺寸W为10μm以上且为20μm以下程度。连结桥层28的长度尺寸L需要可靠地与端部电极层12c及布线连结层21接合并导通,例如较为理想的是,为间隙部27的对置宽度尺寸δ的2倍以上。此外上限是为了在显示状态下不显眼,因此较为理想的是,为对置宽度尺寸δ的15倍以下程度。
此外,在连结桥层28被设置在比边界线VL更靠内侧的显示区域(操作区域)的情况下,通过将连结桥层28的长度方向相对于X-Y方向这双方倾斜配置,从而能够进一步使连结桥层28不显眼。
如图7所示,设置于显示面板30的滤色器39的子像素45R、45G、45B,长边和短边分别与X方向和Y方向平行,并以一定间距规则地排列。因此,若连结桥层28的长边沿Y方向或者与Y方向平行地延伸,则在从显示面板30对触摸面板10提供了彩色显示光时,以连结桥层28的长边的边缘部发光的方式做出反应,向操作者提供的彩色图像之中往往会肉眼观察到很多的闪烁。尤其是在显示三原色的任一单色的图像的区域容易肉眼观察到所述闪烁。
其理由可预测为,在长方形的子像素45R、45G、45B的长边与连结桥层28的长边平行时,从子像素发出的相同的色相的光容易集中到连结桥层28的边缘部。
与此相对,如图7所示,若连结桥层28的长边以横穿子像素45R、45G、45B的长边的方式倾斜延伸,则相同的色相的光集中到连结桥层28的边缘部的情况不易发生,作为其结果,在显示彩色图像的区域尤其是显示三原色的单色的区域,不易发生闪烁。
此外,如图5所示,以使连结桥层28与间隙部27的相对于X-Y方向倾斜的倾斜部(第1倾斜部27a)正交的方式配置多条连结桥层28,由此由于大量带电的手指或其他的物体接近而放电从而在端部电极层12c与布线连结层20之间流通大电流时,连结桥层28不易断线,能够提高耐电压。
其理由可以预测为,若间隙部22相对于第1电极列12延伸的方向即Y方向倾斜而形成,则到达端部电极层12c的电流到达间隙部22及连结桥层28为止的电流路径成为迂回状态,能够避免短時间内电流集中到连结桥层28。进而,通过使倾斜形成的对置边缘部12d、21a与连结桥层28正交,由此能够降低连结桥层28与端部电极层12c的接触电阻及连结桥层28与布线连结层21的接触电阻。进而,通过使间隙部27为具有第1倾斜部27a和第2倾斜部27b的形状,能够将间隙部27形成得实质上较长,能够增大在间隙部27暂时蓄积的电荷量。作为其结果,能够避免短時间中的过大电流集中到连结桥层28。
此外,为了确保将连结桥层28的宽度尺寸W减小而在显示状态下不显眼,并且将相对于在端部电极层12c与布线连结层20之间通过的电流的连结桥层28的电流容许量确保得较大,较为理想的是,设置多条连结桥层28。例如,较为理想的是,连结桥层28的宽度尺寸W为10μm以上且为20μm以下程度时,在一个端部电极层12c与一个布线连结层20的对置部,设置4条以上连结桥层28。
如上所述,在端部电极层12c与布线连结层21的边界部设置具有倾斜部的间隙部27,并将细长的连结桥层28以与间隙部27正交的方式设置多条,从而能够提高端部电极层12c与布线连结层21的对置部的耐电压,即使发生静电的放电而流通过大的电流,连结桥层28也不易破损。进而通过使细长的形状的连结桥层28相对于长方形的子像素45R、45G、45B的排列方向即X-Y方向倾斜而形成,从而能够使位于彩色显示光内的连结桥层28不显眼。
在位于X1侧的端部电极层13c与布线连结层23的对置部,也如图5所示那样形成有具有第1倾斜部27a和第2倾斜部27b的间隙部27,细长的连结桥层28配置为与间隙部27的倾斜部正交。在X1侧的端部电极层13c与布线连结层23的连接部,也能够获得与所述同样的效果。
所述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10,在第1电极列12与第2电极列13之间形成有静电电容,但在通过输入操作使手指与前面面板2的表面接触后,附加了第1电极层12a或第2电极层13a与手指间的静电电容,静电电容的合计值变化。
通过对于第1电极列12按各列依次施加驱动电力,并按列依次测量从第2电极列13检测的电流值,从而能够算出在X-Y坐标上的手指的接近位置。
接下来,对触摸面板1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在制造工序中,PET等的透光性的基板11的表面11a,使用具有ITO等的透光性的导电材料和被层压在其表面的铜层等的低电阻的金属材料层的复合材料。通过光刻工序及蚀刻工序仅在纵布线层22和横布线层24的图案之上残留金属材料层,而将其他的区域的金属材料层除去。然后,通过光刻工序及蚀刻工序,对透光性的导电材料层图案形成,形成第1电极列12和第2电极列13,同时形成在ITO等的导电材料上层压有铜层等的金属材料层的布线层22、24,将其以外的区域的ITO等除去。
此时,同时形成与纵布线层22一体的布线连结层21,但布线连结层21与端部电极层12c被间隙部27所分离。此外,同时形成与横布线层24一体的布线连结层23,但布线连结层23与端部电极层13c被间隙部27所分离。
因此,即使在通过蚀刻而图案形成出第1电极列12和第2电极列13及布线层22、24时电荷滞留在第1电极层12a、第2电极层13a,纵布线层22和横布线层24也不与上述电极层12a、13a导通,因此能够抑制纵布线层22和横布线层24由于所谓的电池效应而被蚀刻到所需以上的现象。
此外,光刻工序和蚀刻工序在基板11被吸附并保持于工作台的状态下进行,但即使在图案形成处理后由于将基板11从工作台剥离时的摩擦力而大量电荷蓄积于第1电极层12a、第2电极层13a,该电荷也不会传递到纵布线层22和横布线层24,因此能够防止在相邻的第1布线层22间、相邻的第2布线层24间发生放电,容易抑制布线层22、24的某一个被烧断等的问题。
在图案形成出第1电极列12和第2电极列13及纵布线层22和横布线层24后,向基板11的表面涂布酚醛树脂等的透明绝缘材料,通过光刻工序和蚀刻工序,绝缘层14形成为规定的形状。
进而,非晶态的ITO和金属层和非晶态ITO的层压体等形成于整面,通过光刻工序和蚀刻工序,同时形成电极桥接层15和连结桥层28。
【实施例】
在端部电极层12c与布线连结层21之间形成图5所示的图案的间隙部27,用连结桥层28将端部电极层12c和布线连结层21接合并进行了耐电压的测定。
在PET薄膜的基板11的表面用平均厚度为25nm的ITO形成端部电极层12c和布线连结层21,在端部电极层12c与布线连结层21之间形成具有第1倾斜部27a和第2倾斜部27b的间隙部27。将间隙部27的第1倾斜部27a及第2倾斜部27b的长度H设为320μm,将第1倾斜部27a和第2倾斜部27b的相对于X方向的倾斜角度θ的绝对值设为约30度。间隙部27的对置宽度尺寸δ设为20μm。
关于连结桥层28,将长度尺寸L设为220μm,将宽度尺寸设为15μm。在耐电压的实验中,使间隙部27与图5相比进一步向X方向延长,形成5条连结桥层28。将连结桥层28的X方向的排列间距设为600μm。连结桥层28的构成为,从电极层侧起按厚度15nm的非晶态ITO/厚度12nm的金层/厚度35nm的非晶态ITO层的顺序层压而成的3层构造。
作为比较例,如图8所示,和以与实施例相同形状且相同厚度的端部电极层12c相同地、形成与实施例相同形状且相同厚度的布线连结层21,在这两层之间,形成了沿X方向直线状延伸的间隙部27A。将间隙部27A的对置宽度尺寸δ设为20μm。连结桥层28设为与所述实施方式相同的层压构造且为相同的尺寸。将连结桥层28的相对于Y方向的倾斜角度θ设定为与实施例相同,将连结桥层28的X方向的排列间距设定为与实施例相同。
将实施例和比较例的耐电压的测定结果示于以下的表1。
关于该测定,比较例和实施例都使用三个触摸面板作为试料。关于各个试料的触摸面板,对沿X方向排列的多个端部电极层12c和多个布线连结层21中的、位于基板11的左端的端部电极层12c和布线连结层21、位于中央的端部电极层12c和布线连结层21及位于右端的端部电极层12c和布线连结层21这三处进行了测定。在以下的表1中,比较例和实施例都是,关于试料1、2、3示出了对于位于左端的端部电极层12c和多个布线连结层21进行的测定结果。关于位于中央的端部电极层12c和多个布线连结层21进行的测定和关于位于右端的端部电极层12c和多个布线连结层21进行的测定,在这点上也是相同的。
表1内的测定数值表示的是在端部电极层12c与布线连结层21的对置部设置的5条连结桥层28中的任一条发生了断裂时的最大电压(单位是kV)。
【表1】
根据表1能够确认:通过将间隙部27设为具有倾斜部的形状,并以与间隙部27的倾斜部正交的方式形成连结桥层28,由此与使用了相同的连结桥层28的比较例相比,耐电压提高。
接下来,使用与所述实施例相同构造且相同尺寸的端部电极层12c和布线连结层21及间隙部27,改变连结桥层28的宽度尺寸W和条数N后测定了耐电压。连结桥层28的层压构造设为与实施例相同,将长度尺寸L设为220μm,将相对于Y方向的倾斜角度θ设为大致30度。此外,将连结桥层28的X方向的配置间距设为600μm。
【表2】
根据上述表2能够确认:连结桥层28的宽度尺寸W为15μm时,有4条以上,50μm时有3条以上,100μm和150μm时有1条以上,与比较例相比耐电压提高。
其中,根据在宽度尺寸W为50μm以上时,在从背后赋予彩色显示光时可确认出显眼(表2的“不可见”的评价,“×”)的表2,在间隙部27和连结桥层28配置于显示区域时,较为理想的是,关于一个端部电极层和一个布线连结层,设置4条以上宽度尺寸W为10μm以上且20μm以下的连结桥层28。
此外,可知,若在将间隙部27和连结桥层28设置在用比边界线VL更靠外侧的装饰层2a覆盖的非显示区域的情况下,如果所述宽度尺寸Wμm和连结桥层28的条数N求出的W×N为60以上,则得到提高耐电压的效果。

Claims (7)

1.一种输入装置,在透光性的基板的表面设置有由透光性的导电材料形成的多个电极层,
该输入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表面,由与所述电极层相同的导电材料形成的布线连结层形成为与所述电极层分离,布线层从所述布线连结层延伸出,
在所述电极层与所述布线连结层的边界部,形成有所述电极层的对置边缘部与所述布线连结层的对置边缘部对置而成的间隙部,所述间隙部具有相对于所述基板的纵向和横向倾斜的倾斜部,在所述倾斜部,形成有从所述电极层之上延伸到所述布线连结层之上的导电材料的连结桥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
所述倾斜部具有相对于所述纵向和所述横向朝互不相同的朝向倾斜的第1倾斜部和第2倾斜部,在至少一个倾斜部形成有所述连结桥层。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输入装置,
所述连结桥层为细长形状,所述连结桥层的长边与所述电极层的所述对置边缘部及所述布线连结层的所述对置边缘部正交。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输入装置,
所述电极层被区分为第1电极列和第2电极层,
所述第1电极列纵向连续,所述第2电极层夹着所述第1电极列沿横向排列,形成有覆盖所述第1电极列的绝缘层和形成于所述绝缘层之上的导电材料的电极桥接层,横向排列的所述第2电极层彼此通过所述电极桥接层而连接,
所述电极桥接层和所述连结桥层由相同的导电材料形成。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输入装置,
在所述基板的背面侧设置有赋予显示光的显示面板,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内部或外表面设置有滤色器,所述滤色器的各个子像素沿纵向和横向排列,
所述连结桥层设置为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图像的显示区域相对于所述子像素的排列方向倾斜。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输入装置,
所述连结桥层的宽度尺寸为10μm以上且为20μm以下,在一个所述电极层与一个所述布线连结层对置的所述间隙部,形成有4条以上所述连结桥层。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输入装置,
在设所述连结桥层的宽度尺寸为Wμm,设在一个所述电极层与一个所述布线连结层对置的所述间隙部设置的所述连结桥层的条数为N条时,W×N为60以上。
CN201520757345.1U 2015-02-26 2015-09-28 输入装置 Active CN20502825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37002A JP6185946B2 (ja) 2015-02-26 2015-02-26 入力装置
JP2015-037002 2015-02-2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028257U true CN205028257U (zh) 2016-02-10

Family

ID=552607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757345.1U Active CN205028257U (zh) 2015-02-26 2015-09-28 输入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185946B2 (zh)
KR (1) KR101738267B1 (zh)
CN (1) CN205028257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67019A (ja) * 2005-08-29 2007-03-15 Kyocera Corp 回路基板、電子機器、及び回路基板の製造方法
KR101100987B1 (ko) * 2010-03-23 2011-12-30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CN103376928B (zh) * 2012-04-17 2017-04-19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JP5932590B2 (ja) * 2012-09-26 2016-06-08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入力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4007864B (zh) * 2013-02-27 2017-09-12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185946B2 (ja) 2017-08-23
KR101738267B1 (ko) 2017-05-19
KR20160104535A (ko) 2016-09-05
JP2016161964A (ja) 2016-09-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30555B (zh) 一种触控液晶光栅及3d触控显示装置
CN106066740A (zh) 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CN105047687B (zh) 一种透明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4520789B (zh) 触摸面板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06325608A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05159520A (zh) 一种自电容触控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CN102541355A (zh) 触控显示面板
CN102749766A (zh)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显示器
CN103207494B (zh) 一种电致变色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5589600B (zh) 触控显示面板、触控显示装置及触控检测方法
CN104765208B (zh) 液晶显示面板
CN109545838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3034366A (zh) 一种显示基板制作方法及黑矩阵、显示基板、显示装置
CN104583916A (zh) 显示装置
JP6423951B2 (ja) 液晶表示パネル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05892125A (zh) 一种彩膜基板、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04390204U (zh) 输入装置
CN104662498A (zh) 显示装置
CN109270758A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阵列基板的切割控制方法
CN106959784B (zh)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04049397B (zh) 一种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7636579A (zh) 输入装置
JP3183253U (ja) タッチ表示装置
CN206039474U (zh) 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CN205028257U (zh) 输入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Alpine Alpine Company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Alps Electric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