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016610U - 一种新型超薄电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超薄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016610U
CN205016610U CN201520257502.2U CN201520257502U CN205016610U CN 205016610 U CN205016610 U CN 205016610U CN 201520257502 U CN201520257502 U CN 201520257502U CN 205016610 U CN205016610 U CN 2050166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base material
metal net
negative pole
cath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25750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磨晓亮
于立娟
程君
李文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CON ENERGY SYSTEM CO Ltd
Shenzhen Highpower Technology Co Ltd
Springpower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Huizhou High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CON ENERGY SYSTEM CO Ltd
Shenzhen Highpower Technology Co Ltd
Springpower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Huizhou High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CON ENERGY SYSTEM CO Ltd, Shenzhen Highpower Technology Co Ltd, Springpower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Huizhou Highpow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ICON ENERGY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25750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0166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0166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016610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超薄电池,其包括电池正极基材、电池负极基材、正极金属网、负极金属网、正极颗粒材料、负极颗粒材料、阻隔件,电池的正极耳、负极耳分别由正极金属网、负极金属网延伸而成,所述正极金属网、负极金属网分别粘接在电池正极基材、电池负极基材上,所述正极颗粒材料和负极颗粒材料分别覆盖在电池正极基材、正极金属网和电池负极基材、负极金属网上,所述电池正极基材、电池负极基材之间设置有上述的阻隔件且所述阻隔件将电池正极基材和电池负极基材相互阻隔,该种电池外表覆盖有柔性绝缘密封层。该种新型超薄电池具有简化生产工艺、电池生产成本低、电池容量大、应用方便等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超薄电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应用领域,特别是一种新型超薄电池。
背景技术
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电池的性能提出的更多的要求。电池的超薄化是电池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目前,本领域人员已经实现了电池的超薄化设计,并提出了各式各样的实现方法。然而,现有技术生产制造超薄电池还存在以下方面的缺陷,如生产工艺复杂、加工困难,电池生产耗材大、生产成本高,电池容量低、容量不足等等。
以上种种的技术缺陷严重限制了超薄电池的向前发展,成为了本领域进一步推广应用的障碍。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解决现存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超薄电池,解决了现有薄电池生产工艺复杂、耗材多、成本高、容量低等技术缺陷。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超薄电池,包括电池正极基材、电池负极基材、正极金属网、负极金属网、正极颗粒材料、负极颗粒材料、阻隔件,电池的正极耳、负极耳分别由正极金属网、负极金属网延伸而成,所述正极金属网、负极金属网分别粘接在电池正极基材、电池负极基材上,所述正极颗粒材料和负极颗粒材料分别覆盖在电池正极基材、正极金属网和电池负极基材、负极金属网上,所述电池正极基材、电池负极基材之间设置有上述的阻隔件且所述阻隔件将电池正极基材和电池负极基材相互阻隔。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的电池正极基材、电池负极基材上覆盖有粘接胶层,所述正极金属网、负极金属网分别粘接在电池正极基材、电池负极基材的粘接胶层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粘接胶层为聚乙烯/聚乙烯/聚酰亚胺/丙烯酸/橡胶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粘接层,所述粘接胶层的厚度为1μm-5μm。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池正极基材、电池负极基材所用的材料为聚氯乙烯塑料/聚对苯二甲酸类塑料/聚乙烯塑料/聚丙烯塑料/聚苯乙烯塑料中的一种或两种。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池正极基材、电池负极基材的厚度为3μm-30μm。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正极金属网和负极金属网的材料为铝网/铜网/镍网中一种或两种或三种金属相互电镀而成的复合金属网,其厚度为5μm-40μm。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正极颗粒材料为钴酸锂/锰酸锂/镍钴锰三元/磷酸铁锂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材料,所述负极颗粒材料为石墨/硅粉/硅-碳/钛酸锂的一种或多种混合混合所述正极颗粒材料和负极颗粒材料的材料涂层厚度为5μm-40μm。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阻隔件为一隔膜层,所述隔膜层的材料为PP/PE/无纺布的一层或多层,且表面涂覆有PVDF/Al2O3/SiO2的一种或多种材料,隔膜层的厚度为2μm-10μm。
根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阻隔件为一设置在电池正极基材和电池负极基材之间的固态电解液层,所述固态电解液层的厚度为2μm-10μm。
一种超薄电池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首先制备电池正极片:在塑料电池正极基材上涂覆上粘接胶层,覆盖上正极金属网,再将正极材料研磨成粉末制成正极颗粒材料后,喷溅在正极金属网的表面与间隙中,制成正极集流体;
(2)其次制备电池负极片:在塑料电池负极基材上涂覆上粘接胶层,覆盖上负极金属网,再将负极材料研磨成粉末制成负极颗粒材料后,喷溅在负极金属网的表面与间隙中,制成负极集流体;
(3)将制备完成的负极片上覆上隔膜或固态电解液层,再滴上适量电解液,合上正极片,压合后得到超薄电池。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超薄电池,该种电池不使用配浆工艺,简化了生产工艺流程;另外,不需要使用外包装铝塑膜对电池包装,不需要设置专门的极耳,节省了生产资料,同时可大幅度降低电池的厚度,达到超薄电池的生产,提升了电池的容量。再有,覆盖在电池外表的柔性密封覆盖层一方面可增强电池的绝缘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也可对电池变形,应用灵活,使用方便。该种新型超薄电池解决了现有薄电池生产工艺复杂、耗材多、成本高、容量低等技术缺陷。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装配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另外,专利中涉及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本实用新型创造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参照图1、图2。
一种新型超薄电池,包括电池正极基材1、电池负极基材5、正极金属网2、负极金属网4、正极颗粒材料、负极颗粒材料、阻隔件3,电池的正极耳、负极耳分别由正极金属网2、负极金属网4延伸而成,所述正极金属网2、负极金属网4分别粘接在电池正极基材1、电池负极基材5上,所述正极颗粒材料和负极颗粒材料分别覆盖在电池正极基材1、正极金属网2和电池负极基材5、负极金属网4上,所述电池正极基材1、电池负极基材5之间设置有上述的阻隔件3且所述阻隔件3将电池正极基材1和电池负极基材5相互阻隔,该种电池外表覆盖有柔性绝缘密封层。
优选地,所述的电池正极基材1、电池负极基材5上覆盖有粘接胶层,所述正极金属网2、负极金属网4分别粘接在电池正极基材1、电池负极基材5的粘接胶层上。
优选地,所述粘接胶层为聚乙烯/聚乙烯/聚酰亚胺/丙烯酸/橡胶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粘接层,所述粘接胶层的厚度为1μm-5μm。
优选地,所述电池正极基材1、电池负极基材5所用的材料为聚氯乙烯塑料/聚对苯二甲酸类塑料/聚乙烯塑料/聚丙烯塑料/聚苯乙烯塑料中的一种或两种。
优选地,所述电池正极基材1、电池负极基材5的厚度为3μm-30μm。
优选地,所述正极金属网2和负极金属网4的材料为铝网/铜网/镍网中一种或两种或三种金属相互电镀而成的复合金属网,其厚度为5μm-40μm。
优选地,所述正极颗粒材料为钴酸锂/锰酸锂/镍钴锰三元/磷酸铁锂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材料,所述负极颗粒材料为石墨/硅粉/硅-碳/钛酸锂的一种或多种混合混合所述正极颗粒材料和负极颗粒材料的材料涂层厚度为5μm-40μm。
优选地,所述阻隔件3为一隔膜层,所述隔膜层的材料为PP/PE/无纺布的一层或多层,且表面涂覆有PVDF/Al2O3/SiO2的一种或多种材料,隔膜层的厚度为2μm-10μm。
根优选地,所述阻隔件3为一设置在电池正极基材和电池负极基材之间的固态电解液层,所述固态电解液层的厚度为2μm-10μm。
实施例1:
正极颗粒材料采用LiCoO2,负极颗粒材料采用石墨,电池正极基材1与电池负极基材5均采用聚对苯二甲酸类塑料(PET)、隔膜采用聚丙烯PP膜,正极金属网2采用铝网,负极金属网4采用铜网,粘接剂采用橡胶。
在10μm的电池正极基材1(PET)上均匀涂覆上2μm的粘性橡胶,将12μm后的铝网裁切成图2中正极金属网形状,覆盖在电池正极基材1上,将LiCoO2研磨过筛为20μm以下颗粒后,使用喷溅方式在铝网表面与间隙中均匀喷上LiCoO2颗粒,得到正极片,正极片最终总厚度是58μm-65μm之间;
在10μm的电池负极基材5(PET)上均匀涂覆上2μm的粘性橡胶,将6μm后的铜网裁切成图2中负极金属网形状,覆盖在电池负极基材5上,将石墨研磨过筛为10μm以下颗粒后,使用喷溅方式在铜网表面与间隙中均匀喷上石墨颗粒,得到负极片,负极片最终总厚度是30μm-36μm之间;
在负极片上覆上裁剪好的PP隔膜,隔膜厚度为16μm,在手套箱中于隔膜表面滴上约0.1g左右电解液,将正极片合上,压合得到电池。
实施例2
正极颗粒材料、负极颗粒材料均采用石墨烯,电池正极基材1与电池负极基材5均采用聚丙烯塑料(PP)、隔膜采用聚乙烯PE膜,正极金属网2采用镍网,负极金属网4采用镍网,粘接剂采用丙烯酸胶。
在8μm的两片绝缘基材PP上均匀涂覆上2μm的粘性丙烯酸胶,将10μm后的镍网裁切成图2中金属网形状,覆盖在绝缘基材上,将石墨烯研磨过筛为15μm以下颗粒后,使用喷溅方式在镍网表面与间隙中均匀喷上石墨烯颗粒,得到极片,极片最终总厚度是42μm-46μm之间;
在两片极片上覆上裁剪好的PE隔膜,隔膜厚度为12μm,在手套箱中于隔膜表面滴上约0.1g左右电解液,将两片极片合上,压合得到电池。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超薄电池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首先制备电池正极片:在塑料电池正极基材1上涂覆上粘接胶层,覆盖上正极金属网2,再将正极材料研磨成粉末制成正极颗粒材料后,喷溅在正极金属网2的表面与间隙中,制成正极集流体;
(2)其次制备电池负极片:在塑料电池负极基材5上涂覆上粘接胶层,覆盖上负极金属网4,再将负极材料研磨成粉末制成负极颗粒材料后,喷溅在负极金属网4的表面与间隙中,制成负极集流体;
(3)将制备完成的负极片上覆上隔膜或固态电解液层,再滴上适量电解液,合上正极片,压合后得到超薄电池。
以上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做出种种的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新型超薄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正极基材、电池负极基材、正极金属网、负极金属网、正极颗粒材料、负极颗粒材料、阻隔件,电池的正极耳、负极耳分别由正极金属网、负极金属网延伸而成,所述正极金属网、负极金属网分别粘接在电池正极基材、电池负极基材上,所述正极颗粒材料和负极颗粒材料分别覆盖在电池正极基材、正极金属网和电池负极基材、负极金属网上,所述电池正极基材、电池负极基材之间设置有上述的阻隔件且所述阻隔件将电池正极基材和电池负极基材相互阻隔,该种电池外表覆盖有柔性绝缘密封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超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池正极基材、电池负极基材上覆盖有粘接胶层,所述正极金属网、负极金属网分别粘接在电池正极基材、电池负极基材的粘接胶层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超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接胶层的厚度为1μm-5μ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超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正极基材、电池负极基材的厚度为3μm-30μ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超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金属网和负极金属网的材料为铝网/铜网/镍网中一种或两种或三种金属相互电镀而成的复合金属网,其厚度为5μm-40μ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超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颗粒材料和负极颗粒材料的材料涂层厚度为5μm-40μ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超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件为一隔膜层,所述隔膜层的材料为PP/PE/无纺布的一层或多层,隔膜层的厚度为2μm-10μ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超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件为一设置在电池正极基材和电池负极基材之间的固态电解液层,所述固态电解液层的厚度为2μm-10μm。
CN201520257502.2U 2015-04-24 2015-04-24 一种新型超薄电池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0166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257502.2U CN205016610U (zh) 2015-04-24 2015-04-24 一种新型超薄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257502.2U CN205016610U (zh) 2015-04-24 2015-04-24 一种新型超薄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016610U true CN205016610U (zh) 2016-02-03

Family

ID=552151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257502.2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016610U (zh) 2015-04-24 2015-04-24 一种新型超薄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01661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79402A (zh) * 2015-04-24 2015-07-15 惠州市豪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超薄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3488733A (zh) * 2021-06-09 2021-10-08 欣铼能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储能模块及其应用、用电装置及其基体的应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79402A (zh) * 2015-04-24 2015-07-15 惠州市豪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超薄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3488733A (zh) * 2021-06-09 2021-10-08 欣铼能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储能模块及其应用、用电装置及其基体的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79402B (zh) 一种新型超薄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5958000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复合隔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2290578B (zh) 一种用柔软型集流体制作的锂离子电池
CN105406086B (zh) 一种电化学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5529501A (zh) 一种薄型锂电池的制备方法
CN105633340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复合极片及其制备方法
CN106410266A (zh) 一种超薄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205016610U (zh) 一种新型超薄电池
CN204516831U (zh) 一种极耳
CN106486631B (zh) 一种高电压快充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207097948U (zh) 一种多层结构集流体
CN205122691U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正极集流体极片
CN204732475U (zh) 导电基材、电极和电池
CN105355981B (zh) 一种锂硫电池的制作方法
CN111244364B (zh) 一种pvdf涂覆隔膜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CN204130649U (zh) 一种三电极电池
CN105390628A (zh) 一种电化学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202917600U (zh) 一种铝塑包装锂离子高功率电池
CN208781935U (zh) 动力软包极耳
CN205264803U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复合极片
CN102427145A (zh) 多元素纳米钒动力电池的制备系统
CN106252666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集流体的制备方法
CN205313659U (zh) 真空溅射设备及用其制备得到的复合铝箔
CN202405377U (zh) 多元素纳米钒动力电池的制备系统
CN203250809U (zh) 锂离子电池的组合式极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203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0417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203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