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变径环结构的靶式流量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流量计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带变径环结构的靶式流量计。
背景技术
流量计是一种装设于流体管路间的测量装置,流量计都是通过流体驱动装设于内部的测量装置,来计算经过测量装置所流经的流量,流量计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安装于测量室的靶片在流体通过时受到流体的冲击力作用而产生一段位移量,这个位移量与流体的流速(冲力)成严格的函数关系,通过测量这个位移量(也就是冲力)可以计算出流体的流速,进一步的得出流体的流量。传统流量计采用通径体来测量流体,当流体流速改变时,则不能精确测量出流体流量。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状况,有必要提供一种可以精确测量流体流速变化的带变径环结构的靶式流量计。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带变径环结构的靶式流量计,包括流量计壳体、测量室和测量装置,所述测量装置设于所述测量室内,所述测量装置包括靶片、复位弹簧、传感器、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固定设于所述测量室内,所述传感器固定设于所述支撑板一侧,所述靶片设于所述支撑板另一侧,所述支撑板上设有通孔,所述靶片通过靶杆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传感器连接,在所述靶片一侧还设有变径环,所述变径环为柱形壳体,其内设有横截面为锥形的通道,所述通道包括通道进入口和通道端口,所述通道端口与所述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靶片设于所述通道进入口处,所述复位弹簧一端固定在所述靶片上,另一端固定于所述支撑板上。
在本实用新型上述带变径环结构的靶式流量计中,所述变径环为锥形柱体,其锥角为10-30度。
在本实用新型上述带变径环结构的靶式流量计中,所述变径环表面设有多个连接肋,在所述每个连接肋端口设有螺孔,通过螺孔与流量计壳体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上述带变径环结构的靶式流量计中,所述通道端口包括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支撑板通过螺孔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上述带变径环结构的靶式流量计中,所述传感器包括感应金属棒、绕线筒和感应线圈,所述绕线筒为圆柱体,其内部设有盲孔,所述感应线圈设于所述绕线筒外表面,所述感应金属棒一端与所述靶杆连接,另一端设于所述绕线筒的盲孔内。
在本实用新型上述带变径环结构的靶式流量计中,所述绕线筒和感应线圈外表包裹有密封外壳,所述密封外壳与所述支撑板固定连接。
实施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带变径环结构的靶式流量计,通过靶片在变径环结构中变径移动,使流体流速改变时会相应做出变化,可明显提高流量测量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带变径环结构的靶式流量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带变径环结构的靶式流量计中变径环右视图。
图3是图2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带变径环结构的靶式流量计中变径环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个标号统一说明如下:12、靶片;14、靶杆;18、螺母;19、复位弹簧;20、变径环;22、通道进入口;24、通道端口;242、连接部;26、连接肋;262、螺孔;28、通道;42、绕线筒;44、感应线圈;46、感应金属棒;50、密封外壳;60、支撑板;70、螺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带变径环结构的靶式流量计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带变径环结构的靶式流量计,包括流量计壳体、测量室和测量装置,所述测量装置设于所述测量室内,所述测量装置包括靶片12、复位弹簧19、传感器、支撑板60,支撑板60固定设于所述测量室内,所述传感器固定设于支撑板60一侧,靶片12设于支撑板60另一侧,支撑板60上设有通孔,靶杆14一端通过螺母18与靶片12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传感器连接,在靶片12一侧还设有变径环20,变径环20为柱形壳体,其内设有横截面为锥形的通道28,通道28包括通道进入口22和通道端口24,通道端口24与支撑板60固定连接,靶片12设于通道进入口22处,复位弹簧19一端固定在靶片12上,另一端固定于支撑板60上。如图1所示,靶片12为横截面为锥形的片状壳体结构,在流体冲击下,在保护精确度的前提下有效降低压损,靶片12为圆锥壳体结构设置,比片状结构更加耐用而且减少安装空间的占用。
变径环20为锥形柱体,其锥角α为10-30度;变径环20表面设有多个连接肋26,在每个连接肋26端口设有螺孔262,通过螺孔262与流量计壳体固定;通道端口24包括有连接部242,连接部242与所述支撑板60通过螺孔244固定连接。
其中,传感器包括感应金属棒46、绕线筒42和感应线圈44,所述绕线筒42为圆柱体,其内部设有盲孔,感应线圈44设于绕线筒42外表面,感应金属棒46一端与靶杆14连接,另一端设于绕线筒42的盲孔内;绕线筒42和感应线圈44外表包裹有密封外壳50,密封外壳50与支撑板固定连接,密封外壳50包裹于整个传感器外,使传感器与流体隔离,不会因流体中的杂质,长期积累冲击对传感器产生磨损破坏,因此延长了传感器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