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013371U - 风轮、双轴流风机及换热设备 - Google Patents

风轮、双轴流风机及换热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013371U
CN205013371U CN201520771976.9U CN201520771976U CN205013371U CN 205013371 U CN205013371 U CN 205013371U CN 201520771976 U CN201520771976 U CN 201520771976U CN 205013371 U CN205013371 U CN 2050133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heel
wind
wind wheel
guide vane
proj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77197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丘永青
陈炯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77197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0133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0133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0133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风轮和换热装置,其中,所述风轮包括轮芯和与所述轮芯连接的轮叶,所述轮叶包括轮边部和导风叶,所述导风叶的内端连接所述轮芯,所述导风叶的外端连接所述轮边部,所述轮边部具有在所述风轮旋转方向上的前端和后端,所述轮边部后端的端面向后延伸出第一凸起,并且,所述第一凸起在向后延伸的方向上呈渐缩设置。本实用新型的风轮通过在风轮的轮边部的后端增设一向后端方向渐缩的第一凸起,降低了风轮旋转的风阻,提高了风轮旋转的转速,提高了安装有该风轮的换热设备的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风轮、双轴流风机及换热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风轮、双轴流风机及换热设备。
背景技术
换热设备上一般均安装有风轮,随着换热设备的运行,风轮旋转,将风轮一侧的气流导向风轮另一侧,以实现热交换。
现有的风轮在旋转时,会受到空气气流的阻力,风轮受阻较大会直接降低风轮的转速,影响换热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风轮,旨在降低风轮旋转的风阻,提高安装有该风轮的换热设备的换热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风轮,包括轮芯和与所述轮芯连接的轮叶,所述轮叶包括轮边部和导风叶,所述导风叶的内端连接所述轮芯,所述导风叶的外端连接所述轮边部,所述轮边部具有在所述风轮旋转方向上的前端和后端,所述轮边部后端的端面向后延伸出第一凸起,并且,所述第一凸起在向后延伸的方向上呈渐缩设置。
优选地,所述轮边部的后端的端面向后延伸出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位于所述第一凸起的靠近所述轮芯的一侧,并且,所述第二凸起在向后延伸的方向上呈渐缩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轮边部连接的底部,同所述第二凸起与所述轮边部连接的底部邻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凸起的体积小于所述第一凸起的体积。
优选地,所述轮叶具有处于所述导风叶内端与外端之间的、在该轮叶旋转方向上的前端部和后端部,所述导风叶具有相对的第一叶面和第二叶面,所述导风叶用于将位于第一叶面一侧的气流导向所述第二叶面的一侧,所述导风叶的前端部的端面同所述第二叶面的连接处凹陷形成一导风面,以使所述导风叶的前端部的端面呈朝后倾斜设置。
优选地,所述导风面在沿所述导风叶的内端朝向所述导风叶的外端的方向上逐渐收缩设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供一种双轴流风机,包括两电机,以及分别与两电机连接的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所述第二风轮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风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风轮与第二风轮呈上下设置,所述第二风轮设置于所述第一风轮的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风轮相对于所述第一风轮多出区别机构,所述区别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风轮的轮边部后端的端面并向后延伸的第一凸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供一种换热设备,所述换热设备包括上述所述的双轴流风机。
本实用新型的风轮通过在风轮的轮边部的后端增设一向后端方向渐缩的第一凸起,降低了风轮旋转的风阻,提高了风轮旋转的转速,提高了安装有该风轮的换热设备的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风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风轮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设置有图1中风轮的双轴流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第一风机转速与风量的线性关系及第二风机的转速与风量的线性关系对比效果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 风轮 11 轮芯
12 轮叶 120 导风面
121 导风叶 122 轮边部
13 第一凸起 14 第二凸起
20 电机 100 双轴流风机
10’ 第一风轮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风轮10。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风轮10包括轮芯11和与所述轮芯11连接的轮叶12,所述轮叶12包括轮边部122和导风叶121,所述导风叶121的内端连接所述轮芯11,所述导风叶121的外端连接所述轮边部122,所述轮边部122具有在所述风轮旋转方向上的前端和后端,所述轮边部后端的端面向后延伸出第一凸起13,并且,所述第一凸起13在向后延伸的方向上呈渐缩设置。
具体地,所述轮边部122的设置是用于加强所述风轮10在结构上的强度,防止风轮10在高速旋转时导风叶121断裂。所以,所述轮边部122相对较厚。当所述风轮10在高速旋转时,所述轮边部122后端的端面后方就会产生一定的真空度,这样,空气就会对该轮边部122的旋转产生阻力。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轮边部122后端的端面上设置的第一凸起13是在向后的延伸方向上呈渐缩设置的,当所述轮边部122高速旋转时,空气从所述轮边部的前端部流向所述轮边部的后端部,所述第一凸起13周围的空气可以沿所述第一凸起13的表面滑过,优化了所述轮边部122旋转的流路,如此就降低了所述风轮10旋转的阻力。
本实用新型的风轮10通过在风轮10的轮边部122的后端增设一向后端方向渐缩的第一凸起13,降低了风轮10旋转的风阻,提高了风轮10旋转的转速,提高了安装有该风轮10的换热设备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继续参照图1和图2,所述轮边部122的后端的端面向后延伸出第二凸起14,所述第二凸起14位于所述第一凸起13的靠近所述轮芯11的一侧,并且,所述第二凸起14在向后延伸的方向上呈渐缩设置。
具体地,所述风轮10在高速旋转时,风轮10周边的空气容易产生流体团,进而形成涡流,另外,风轮10周边的空气也会因风轮10的转动而朝向多个方向窜动,从而形成乱流。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第一凸起13的设置,所述轮边部122的后端不易产生流体团,空气流向更均一化,如此就可以起到减少所述轮边部122后端蜗流的形成,以及乱流的形成。另外,所述第二凸起14的设置可以进一步改善涡流和乱流作用,二者共同作用可以使出风的流向更顺畅,风的流速更匀称,乱流减少。
进一步地,继续参照图1和图2,所述第一凸起13与所述轮边部122连接的底部,同所述第二凸起14与所述轮边部122连接的底部邻接。
如果所述第一凸起13与第二凸起14没有邻接,位于第一凸起13和第二凸起14之间的部分就会对风轮的旋转产生较大风阻。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凸起14与第一凸起13邻接可以进一步降低所述风轮10旋转的风阻。
进一步地,继续参照图1和图2,所述第二凸起14的体积小于所述第一凸起13的体积。
具体地,第一凸起13和第二凸起14的形状均呈正弦波形,第一凸起13的正弦波的最大幅度大于第二凸起14的正弦波的最大幅度,以使得第一凸起13的体积大于第二凸起14的体积。当然,它们也可以是其他的形状。在所述风轮10高速旋转时,所述轮边部122和所述导风叶121的外端的都会发生震动,震动可能会导致所述导风叶121与所述轮边部122之间的连接处发生断裂。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所述第二凸起14的体积设置为小于第一凸起13的体积,如此,第二凸起14起到一个对震动过渡的缓冲作用,避免因所述导风叶121震动导致导风叶121与所述轮边部122之间连接处断裂。
另外,所述第一凸起13与所述第二凸起14部分重合可以进一步降低风阻。
进一步地,参照图1和图2,所述轮叶12具有处于所述导风叶121内端与外端之间的、在该轮叶12旋转方向上的前端部和后端部,所述导风叶具有相对的第一叶面和第二叶面,所述导风叶121用于将位于第一叶面一侧的气流导向所述第二叶面的一侧,所述导风叶121的前端部的端面同所述第二叶面的连接处凹陷形成一导风面120,以使所述导风叶的前端部的端面呈朝后倾斜设置。所述导风面120对应所述导风叶121的部分在所述前端部朝向所述后端部的方向上逐渐变厚。
具体地,使风可以沿该导风面120流动,导风面120能够将风从导风叶121的的前端导向后端。另一方面,所述导风面120的设置降低了所述导风叶121的局部厚度,使该导风叶121在旋转时受到的风阻更小,如此便可以提高所述风轮10的转速。
进一步地,参照图1,所述导风面120的宽度在沿所述导风叶121的内端朝向所述导风叶121的外端的方向上逐渐收缩设置。
所述导风叶121外端旋转的线速度要大于内端旋转的线速度,在所述风轮10高速旋转时,如果所述导风面120的靠近外端一侧的宽度较大,那么所述导风叶121在旋转时可能会因强度不够而引发噪音。本实施例中,为了避免该情况的发生,优选实施方式为所述导风面120的宽度在沿所述导风叶121的内端朝向所述导风叶121的外端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参照图3,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供一双轴流风机100,所述双轴流风机100包括两电机20,以及分别与两电机连接的第一风轮10’和第二风轮,所述第二风轮为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风轮10。
具体地,所述双轴流风机100的两个风轮可以是呈左右设置的,也可以是呈上下设置的,第一风轮10’和第二风轮其中之一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风轮10就可以降低该双轴流风机100的风阻,提高双轴流风机100的工作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风轮10’与第二风轮呈上下设置,所述第二风轮设置于所述第一风轮10’的下方。
如果所述第一风轮10’和第二风轮均为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风轮10,那么所述双轴流风机100在运行时,两风轮受到的风阻较小,两风轮旋转时更顺畅。
另外,如果仅仅是第二风轮为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风轮10,那么该双轴流风机100在运行时,两风轮所产生的噪音较小。
具体地,所述第二风轮相对于所述第一风轮10’多出区别机构,所述区别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风轮12的轮边部122后端的端面并向后延伸的第一凸起13。
双轴流风机100具有两个功率和转速相同的电机20,两个电机20分别带动第一风轮10’和第二风轮,第一风轮10’设置于第二风轮的上面。当空调器实施制冷功能时,双轴流风机100将内部的热气流通过第一风轮10’和第二风轮导出,而第二风轮导出的热气流会上升,如此,该热气流就会使第一风轮10’处的温度偏高,这样,第一风轮10’处的气流温度就高于第二风轮处气流的温度,温度高的位置空气密度较小,因此,第二风轮受到的阻力要大于第一风轮10’受到的阻力,第二风轮的转速要比第一风轮10’的转速慢。当空调器实施制热功能时,双轴流风机100将内部的冷气流通过第一风轮10’和第二风轮导出,而第一风轮10’导出的冷气流会下落,如此,该冷气流就会使第二风轮处的温度偏低,第二风轮处的空气密度较大,因此,第二风轮受到的阻力要大于第一风轮10’受到的阻力,第二风轮的转速比第一风轮10’的转速低。综合上述两种情况,第二风轮的转速都要比第一风轮10’的转速低。
根据公式:风轮转动频率(Hz)=风叶数(3个)×实际转速(rpm)/60,如果第二风轮比第一风轮10’的转速低90rpm,那么第一风轮10’比第二风轮的频率相差4.5Hz。第一风轮10’和第二风轮的转动频率不一致,这样就会产生较大的低频噪音,低频噪音易导致风轮疲劳、管路疲劳,严重时可能直接导致风轮或管路断裂,影响空调运行寿命。
所述第二风轮采用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风轮10,第一风轮10’采用普通的风轮,如此,第二风轮的转速得到提升,第二风轮的实际转动频率与第一风轮10’的转动频率很接近(参照图4),低频噪音得到缓解。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换热设备,如空调器或热水机,所述换热设备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双轴流风机100。
具体地,由于本换热设备设置有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双轴流风机100,因此,上述双轴流风机的所有有益效果本换热设备也应当一应具有,在此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风轮,包括轮芯和与所述轮芯连接的轮叶,其特征在于,所述轮叶包括轮边部和导风叶,所述导风叶的内端连接所述轮芯,所述导风叶的外端连接所述轮边部,所述轮边部具有在所述风轮旋转方向上的前端和后端,所述轮边部后端的端面向后延伸出第一凸起,并且,所述第一凸起在向后延伸的方向上呈渐缩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边部的后端的端面向后延伸出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位于所述第一凸起的靠近所述轮芯的一侧,并且,所述第二凸起在向后延伸的方向上呈渐缩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轮边部连接的底部,同所述第二凸起与所述轮边部连接的底部邻接。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起的体积小于所述第一凸起的体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轮叶具有处于所述导风叶内端与外端之间的、在该轮叶旋转方向上的前端部和后端部,所述导风叶具有相对的第一叶面和第二叶面,所述导风叶用于将位于第一叶面一侧的气流导向所述第二叶面的一侧,所述导风叶的前端部的端面同所述第二叶面的连接处凹陷形成一导风面,以使所述导风叶的前端部的端面呈朝后倾斜设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面在沿所述导风叶的内端朝向所述导风叶的外端的方向上逐渐收缩设置。
7.一种双轴流风机,包括两电机,以及分别与两电机连接的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轮为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风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轴流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轮与第二风轮呈上下设置,所述第二风轮设置于所述第一风轮的下方。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轴流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轮相对于所述第一风轮多出区别机构,所述区别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风轮的轮边部后端的端面并向后延伸的第一凸起。
10.一种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7、8或9所述的双轴流风机。
CN201520771976.9U 2015-09-29 2015-09-29 风轮、双轴流风机及换热设备 Active CN2050133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771976.9U CN205013371U (zh) 2015-09-29 2015-09-29 风轮、双轴流风机及换热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771976.9U CN205013371U (zh) 2015-09-29 2015-09-29 风轮、双轴流风机及换热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013371U true CN205013371U (zh) 2016-02-03

Family

ID=552119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771976.9U Active CN205013371U (zh) 2015-09-29 2015-09-29 风轮、双轴流风机及换热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01337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26730A (zh) * 2016-12-12 2017-02-22 佛山市顺德区百年科技有限公司 轴流风轮出模优化方法和轴流风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26730A (zh) * 2016-12-12 2017-02-22 佛山市顺德区百年科技有限公司 轴流风轮出模优化方法和轴流风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607714B1 (en) Propeller Fan and Heat Source Unit including same
CN204006333U (zh) 空调器
EP2472125A2 (en) Axial flow fan and out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CN206071945U (zh) 一种离心风轮、应用其的离心风机及空调器
EP2476913A2 (en) Out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CN102116314B (zh) 一种复合型线叶片叶轮的贯流风机
CN105240317A (zh) 一种风叶
CN205013371U (zh) 风轮、双轴流风机及换热设备
CN101949387A (zh) 一种风洞式风扇
CN106015090A (zh) 一种离心风叶、离心风机及空调设备
CN107906046A (zh) 一种风扇叶轮
CN203571979U (zh) 用于空调器的导风圈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5545803A (zh) 用于吸油烟机的多翼式离心叶轮、风机、吸油烟机及叶片
CN203628961U (zh) 风机系统及具有该风机系统的空调器
CN207420973U (zh) 空调器、轴流风机及其风道
US20160298870A1 (en) Air conditioner and duct configuration thereof
CN102937112A (zh) 抽油烟机的风机蜗壳中间板导叶进风结构
CN104870904A (zh) 空气调节机
CN205243937U (zh) 可减少风量泄漏的高压离心风机
CN209012125U (zh) 轴流风轮和暖风机
CN209398633U (zh) 风机叶片、风机及空调器
CN207935153U (zh) 轴流风轮及空调器
CN106499650A (zh) 微波炉的散热风扇和具有其的微波炉
CN207879691U (zh) 轴流风轮及空调器
CN205939418U (zh) 静叶风轮、空调柜机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