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971709U - 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一体重建的固定装置 - Google Patents

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一体重建的固定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971709U
CN204971709U CN201520758191.8U CN201520758191U CN204971709U CN 204971709 U CN204971709 U CN 204971709U CN 201520758191 U CN201520758191 U CN 201520758191U CN 204971709 U CN204971709 U CN 2049717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ament
anterior cruciate
afterbody
cruciate ligament
fix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75819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汪滋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Kinetic Med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Kinetic Med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Kinetic Med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Kinetic Med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75819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9717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9717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971709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一体重建的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为一柔性的长条状本体,所述长条状本体包括用于套设在所述前交叉韧带上的头部和用作为前外侧韧带的尾部。使用方法为先将所述长条状本体从胫骨下止点骨道中引入;再将所述头部包覆在前交叉韧带外部,所述尾部经过股骨上止点股道;最后将所述尾部与前外侧韧带下止点骨道固定。本实用新型的固定装置能够发生弹性变形,且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使运动能力能够恢复到最初的水平。同时仅需一条固定装置即可实现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一体重建固定,尤其还减少了开设的骨道数,缩短时间,提高患者舒适度。

Description

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一体重建的固定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韧带重建的医疗器械设计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一体重建的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膝关节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之一,在实际运动中不只是简单的伸屈运动,还有胫骨的旋转,以及股骨踝在胫骨上的滚动和滑动等一系列复杂的三维运动。而这一系列复杂的运动都是依靠膝关节周围的肌腱和韧带来保持关节在运动中的平衡和稳定状态的。前交叉韧带(Anteriorcruciateligament,简称ACL)有限制胫骨前移及调节部分旋转功能。
但是,多年来令众多医生和患者困扰的是,前交叉韧带撕裂经过修复重建手术后,很多患者的运动能力仍然无法恢复到最初的水平。在这些病例中,患者一般会受到旋转松弛(rotationallaxity)的困扰。即便是利用双束固定的方式,仍不能减少持续旋转松弛的效果。同时,最新的医疗进展发现前交叉韧带撕裂常常伴随着前外侧韧带(Anterolateralligament,简称ALL)的撕裂,而前外侧韧带在膝关节运动中有着重要的生物力学功能。前外侧韧带的长度大概是2英寸(5.08厘米),位于膝关节的前外侧(Anterolateral)方向,连接股骨和胫骨的前外侧。
而现有的手术技术采取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可开独立固定的方法,均存在以下缺陷:
1、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分开固定,需要四个骨道,ALL股骨骨道和ACL股骨骨道之间因为距离较近,可能存在相互干扰。ALL胫骨骨道与关节面近乎平行,因为ALL胫骨止点距离关节面仅1cm,骨道与关节面距离过近,操作过程中有伤及关节面的可能,术后也可能导致关节软骨下骨质量不佳,易引发软骨退变,膝关节再次受伤时易导致骨折等情况。
2、ACL和ALL同时重建时(ALL很少单独损伤,多数情况下与ACL同时损伤)需要两条移植物,但其实每条移植物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由于国外多数医生在重建ALL时选用异体肌腱,大大增加了手术费用。
3、操作时间较长,因为要编织两条移植物,同时需准备开设四个骨道,手术操作较为复杂,手术时间延长,同时较多的固定物和移植物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鉴于80%以上的前交叉韧带损伤和前外侧韧带撕裂是同时发生的,因此,能否设计能够具有简化手术方法,并且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和降低手术成本的一种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一体式重建的固定装置及该装置的使用方法,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一体重建的固定装置,能够解决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同时撕裂的问题,提高重建韧带的牢固性和恢复关节的稳定性,避免产生常规前交叉韧带手术后的各种并发症,并且降低医疗成本。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一体重建的固定装置,包括:
所述固定装置为一柔性的长条状本体,所述长条状本体包括用于套设在所述前交叉韧带上的头部和用作为前外侧韧带的尾部。
本技术方案通过柔性的长条状本体的头部套设在前交叉韧带上,而尾部直接用作为一前外侧韧带,能够满足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一体重建。不仅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且成本较低。
在上述技术上进行的改进,所述长条状本体由聚乙烯纱线或者涤纶中的一种编织而成的套筒状,其四周侧壁形成有多个网孔。
韧带的功能为加强关节,维护关节在运动中的稳定,并限制其超越生理范围的活动。当遭受暴力,产生非生理性活动,韧带被牵拉而超过其耐受力时,即会发生损伤。因此,重建的韧带需保持原来的平衡性和稳定性,同时还需保持一定的弹性,所以利用纱线或涤纶编织构成的套筒状长条状本体,可以通过套接固定后保持一定的弹性,避免影响韧带的基本功能。
在上述技术上作另一种方式的改进,所述头部呈套筒状,所述尾部呈带状,带状的所述尾部由套筒状压扁制成。
将长条状本体的头部设置呈套筒状,目的是方便头部直接套接在前交叉韧带上。而将尾部设置呈带状,由于前外侧韧带本身的结构为扁平,从而通过带状的尾部直接替换受损的前外侧韧带,与原有的结构更加接近,提高患者舒适度。同时尾部直接由套筒状压扁而成,不仅方便整个长条状本体结构的制作,且在运动中韧带的弹性变化可以使尾部的结构发生变化,即在带状和套筒状之间进行切换,提高整个结构的弹性,在不影响原有弹性的水平,可以防止重建的韧带再次断裂。
在上述进行上优选地,所述头部横截面直径为8mm,长度为8cm,厚度为0.2mm。
优选地,所述尾部横截面宽度为4mm,长度为7cm,厚度为0.5mm。
优选地,所述头部的侧面网目数为60目~80目之间。
优选地,所述尾部的侧面网目数为100目~120目之间。
通过上述的结构可以不难理解的是设置的长条状本体在使用中需尽量符合原有的韧带结构,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且避免多余部分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降低发生病变的几率。所以进一步的对头部和尾部的截面、长度以及厚度做限定。而头部和尾部的侧面网目数不同,目的是编织过程中通过改变网目数和编织直径的大小,实现改变头部和尾部的直径,使其满足不同部分韧带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固定装置的使用方法,所述固定装置为上述的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一体重建的固定装置,使用过程中包括如下步骤:
a)、将所述长条状本体从胫骨下止点骨道中引入;
b)、将所述头部包覆在前交叉韧带外部,所述尾部经过股骨上止点股道;
c)、将所述尾部与前外侧韧带下止点骨道固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固定装置的使用方法,仅需一条移植物,以及在股骨上开设一个骨道,而在胫骨上开设一个至两个骨道,解决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同时撕裂问题。可以简化手术操作程序,缩短手术时间,以最少的成本获得牢固稳定的恢复膝关节稳定性,避免产生常规前交叉韧带手术后的各种并发症。
优选地,所述长条状本体引入之前预先在胫骨上钻设胫骨下止点骨道和前外侧韧带下止点骨道,以及在股骨上钻设股骨上止点股道和前外侧韧带上止点骨道,股骨上止点股道与前外侧韧带上止点骨道为同一条骨道。
预先开设的骨道目的是方便长条状本体从中引入并固定,而在胫骨上开设的前外侧韧带下止点骨道和在股骨上开设的股骨上止点股道为同一条骨道,可以减少骨道的开设数量,简化操作程序,同时避免降低患者舒适度。
优选地,所述头部包覆在前叉韧带后预留2cm,用于与胫骨下止点骨道固定连接。
由于韧带具有一定的弹性,依此,留有2cm的长条状本体,目的是可以在韧带发生弹性时,发生弹性变形,避免影响韧带的弹性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一体重建的固定装置及使用方法,可以带来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固定装置能够实现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的一体重建,尤其适用于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同时撕裂的情况下。
2、本实用新型的固定装置通过柔性的长条状本体形成一保护结构,以及头部和尾部的结构变化,适宜韧带的结构,实现控制膝关节在屈曲30度~90度时的内旋稳定性,避免膝关节的“轴移试验”阳性。同时协同增强前交叉韧带的固定效果,进一步恢复膝关节的原正常功能。
3、本实用新型的固定装置由柔性的纱线或涤纶编织而成的套筒状,并且四侧壁形成有多个网孔,不会影响韧带发生弹性变形,且形成的网孔透气性较佳,不影响韧带组织的恢复。
4、本实用新型的固定装置整体结构设置的与韧带本身结构比较接近,不影响患者的舒适度,且不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降低发生并发症的几率。
5、本实用新型的固定装置使用过程中,具有良好、适宜的弹性能力,能够与韧带紧密贴合,形成韧带外部的保护层,防止运动过程中韧带再次撕裂。
6、本实用新型能够减少手术中开设骨道的数量,减少手术时间,避免给患者带来不适。同时减少操作过程中有伤及关节面的可能,降低术后可能导致关节软骨下骨质量不佳,易引发软骨退变,膝关节再次受伤时易导致骨折等情况发生。
7、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引入方便,适用范围广。
8、本实用新型利用率高,降低手术成本,减少发症发生的几率,并且使运动能力能够恢复到最初的水平。
附图说明
下面将以明确易懂的方式,结合附图说明优选实施方式,对一种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一体式重建的固定装置的上述特性、技术特征、优点及其实现方式予以进一步说明。
图1是具体实施例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一体重建的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具体实施例中长条状本体展开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具体实施例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一体重建的固定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是具体实施例中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一体重建的固定装置的应用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长条状本体1;头部11;尾部12;过渡段13;
网孔2;
胫骨3;胫骨下止点骨道31;前外侧韧带下止点骨道32;
股骨4;股骨上止点股道41;前外侧韧带上止点骨道4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中,参看图1,是本实用新型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一体重建的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固定装置为一柔性的长条状本体1,而长条状本体1包括用于套设在前交叉韧带上的头部11和用作前外侧韧带的尾部12。
柔性的长条状本体1由聚乙烯纱线或者涤纶中的一种编织而成的套筒状,根据具体的情况可以选择其余适当的柔性材料作为编织长条状本体1的材料,以满足治疗的需要即可。
参看图1,其四周侧壁形成有多个网孔2,网孔2具体形状可以是长方形、正方形或多变的均可,只需能够满足包覆在前交叉韧带上,或折叠好的自体四折半腱股薄肌腱或者自体双折腘绳肌腱移植物不易脱落即可。
应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固定装置在未使用之前,长条状本体1的头部11和尾部12可以统一压扁成一带状,具有一定长度(比实际需要的长度更长)的长条状本体1可缠绕在一起,方便存放,使用时只需根据具体情况所需裁剪即可。可以简化制作工艺,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中,参看图3,为使设计的固定装置与实际的韧带结构更加接近,提高舒适度,与上述结构不同的是将长条状本体1的头部11设计成套筒状,而尾部12设计呈带状,且带状的尾部12由套筒状压扁制成的。具体的可以将头部11的横截面直径设置在8mm左右,而长度控制在8cm左右,以及厚度控制在0.2mm。另外,尾部12由于可以直接作为前外侧韧带,因此,尾部12的横截面宽度设置在4mm左右(即套筒状的直径),而长度控制在7cm左右,以及厚度控制在0.5mm(由于是通过套筒状压扁制成的因而相对厚度较厚一些)。
其中,为提高长条状本体1的抗拉强度,需满足套筒状的头部11部分的抗张强度不小于2500N,断裂伸长率不小于20%;而带状的尾部12部分的抗张强度不小于2500N,断裂伸长率不不小于15%;进而实现运行时的抗拉性,使其恢复到最初水平。
应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长条状本体1的具体形态也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的,可以由两侧片或多侧片组合而成或一体成带体状,通过侧片的四周边缘相互连接固定,形成用于套接在前交叉韧带上的头部11和用作为前外侧韧带的尾部12即可,本申请中不在一一赘述。
而上述两个实施例中长条状本体1在实际制作时,优选长条状本体1为一体成形。具体的可以预先编织一个具有一定长度和宽度的片状,然而由图2所示的侧片四周边缘相互粘合连接固定。也可以直接编织具有一定长度的套筒状,使用时直接裁切即可。
由于头部11和尾部12的直径大小不同,因此,具体编织时可以通过改变侧面的网目数或直径大小,实现头部11和尾部12直径的变化。具体编织时可以预先编织一定长度的头部11,长度可控制在20cm左右,然后逐渐改变编织网目和编织直径,达到尾部12宽度要求后开始编织尾部12,而尾部12的长度也可控制在20cm。其中,头部11和尾部12之间通过逐渐改变编织网目得到的过渡段13,将过渡段13控制在长度小于1cm,目的是避免过长会影响长条状本体1的固定,防止造成并发症。同时为简化制作工艺,可以将前述的编织方法进行循环编织,使多个长条状本体1连续成一体,使用时直接根据所需长度进行裁切即可。
参看图4,上述实施例的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一体重建的固定装置具体使用时,不同于常规的韧带重建方法,本实用新型中的固定装置使用的方法采用的是一根长条状本体1,且开设的骨道数也减少,具体的使用方法如下:
a)、将所述长条状本体从胫骨下止点骨道中引入;
b)、将所述头部包覆在前交叉韧带外部,所述尾部经过股骨上止点股道;
c)、将所述尾部与前外侧韧带下止点骨道固定。
本实用新型中的长条状本体1需从骨道中引入,因此,在引入之前手术医生预先在胫骨3上钻设胫骨下止点骨道31和前外侧韧带下止点骨道32,以及在股骨4上钻设股骨上止点股道41和前外侧韧带上止点骨道42。由于本申请中固定装置为一条长条状本体1,因此,股骨4上开设的股骨上止点股道41与前外侧韧带上止点骨道42可以为同一条骨道,能够减少手术中骨道开设数量,减少手术时间。
当头部11包覆在前交叉韧带外部时,可以预留2cm用于与胫骨下止点骨道31固定连接,同时运动时前交叉韧带拉动时可以通过预留段实现弹性变形。为提高安装的固定装置的稳定性,可以在胫骨股道止点31可用固定按钮(endoubutton,图中未标示)固定,也可用挤压螺钉固定,股骨上止点股道41处用挤压螺钉固定,最后在前外侧韧带下止点骨道32处用挤压螺钉固定即可。由于该固定装置为一柔性的长条状本体1构成,所以即使在三个骨道处分别进行固定仍能保持一定的弹性,并且对韧带的外部起到加强保护作用,防止用力过猛重建的韧带再次撕裂。
上述实施例中的固定装置,也可在特殊情况下使用,例如需预先在长条状本体1内套置移植物的情况下,可以在长条状本体1从胫骨下止点骨道引入时,预先将长条状本体1套接在移植物上,在移植物的两端预留2cm左右,然后将长条状本体1的两端用缝线与网筒缝合固定在一起,最后再进行引入固定。其中,应说明的是,移植物可以为折叠好的自体四折半腱股薄肌腱或者自体双折腘绳肌腱移植物。
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均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一体重建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所述固定装置为一柔性的长条状本体,所述长条状本体包括用于套设在所述前交叉韧带上的头部和用作为前外侧韧带的尾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一体重建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长条状本体由聚乙烯纱线或者涤纶中的一种编织而成的套筒状,其四周侧壁形成有多个网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一体重建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头部呈套筒状,所述尾部呈带状,带状的所述尾部由套筒状压扁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一体重建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头部横截面直径为8mm,长度为8cm,厚度为0.2mm。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一体重建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尾部横截面宽度为4mm,长度为7cm,厚度为0.5mm。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一体重建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头部的侧面网目数为60目~80目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一体重建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尾部的侧面网目数为100目~120目之间。
CN201520758191.8U 2015-09-28 2015-09-28 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一体重建的固定装置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9717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758191.8U CN204971709U (zh) 2015-09-28 2015-09-28 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一体重建的固定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758191.8U CN204971709U (zh) 2015-09-28 2015-09-28 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一体重建的固定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971709U true CN204971709U (zh) 2016-01-20

Family

ID=551061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758191.8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971709U (zh) 2015-09-28 2015-09-28 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一体重建的固定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97170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25320A (zh) * 2015-09-28 2015-12-09 上海凯利泰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一体重建的固定装置及使用方法
CN105997169A (zh) * 2016-06-20 2016-10-12 苏州瑞华医院有限公司 伸肌腱止点固定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25320A (zh) * 2015-09-28 2015-12-09 上海凯利泰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一体重建的固定装置及使用方法
CN105125320B (zh) * 2015-09-28 2017-03-01 上海凯利泰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一体重建的固定装置
CN105997169A (zh) * 2016-06-20 2016-10-12 苏州瑞华医院有限公司 伸肌腱止点固定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4041577A1 (en) Medical device for breast reconstruction
US20090024147A1 (en) Implantable mesh for musculoskeletal trauma, orthopedic reconstruction and soft tissue repair
EP2206482A1 (en) Patch augmentation of achilles tendon repairs
CN102614036B (zh) 膝关节假体衬垫、胫骨基座元件及膝关节假体
CN102908209B (zh) 双孔悬吊式人工韧带
CN105125320B (zh) 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一体重建的固定装置
CN204971709U (zh) 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一体重建的固定装置
CN106691628A (zh) 一种一体化人工骨韧带骨移植物及其制备方法
US20220401627A1 (en) Tissue repair implant and compositions and method of implantation
CN205215448U (zh) 双束人工韧带及其植入装置
CN113749819A (zh) 用于肩关节的修复装置以及假体系统
CN105125319B (zh) 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一体重建的固定装置及使用方法
CN204971710U (zh) 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一体重建的固定装置
CN105496605A (zh) 双束人工韧带及制作方法及其植入装置及植入方法
CN103830020B (zh) 中空管带状可折叠悬吊式人工韧带
CN216136114U (zh) 用于肩关节的修复装置以及假体系统
CN107898534B (zh) 具有固化带的可吸收韧带
CN208864572U (zh) 踝关节人工韧带
CN108125731B (zh) 踝关节人工韧带
CN210383959U (zh) 一种固定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装置
CN107028684B (zh) 软材料组织移植物直接悬吊固定装置
CN208447661U (zh) 一种具有新型网孔结构的医用修补片
CN209074737U (zh) 一种记忆合金钉脚固定器
CN207821948U (zh) 软材料组织移植物直接悬吊固定装置
CN215651855U (zh) 一种用于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微创治疗的固定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Wang Zimin

Inventor after: Niu Zhixiao

Inventor after: Xie Yanjie

Inventor after: Lai Weiguo

Inventor before: Wang Zimin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120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