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907098U - 插秧机构和插秧机 - Google Patents

插秧机构和插秧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907098U
CN204907098U CN201520682953.0U CN201520682953U CN204907098U CN 204907098 U CN204907098 U CN 204907098U CN 201520682953 U CN201520682953 U CN 201520682953U CN 204907098 U CN204907098 U CN 2049070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ce transplanting
fixed
shell
lasso
r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68295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荣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u Huarui Mold Materials Sales Department
Original Assignee
Wuhu Huarui Mold Materials Sales Departmen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u Huarui Mold Materials Sales Department filed Critical Wuhu Huarui Mold Materials Sales Department
Priority to CN20152068295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9070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9070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907098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插秧机构和插秧机,该插秧机构还包括:插秧杆、第一段外壳、第二段外壳、第三段外壳、凸轮和弹性复位元件;所述插秧杆的另一端沿长度方向延伸依次穿过所述第一段外壳和所述第二段外壳,并连接于秧苗;所述弹性复位元件的伸缩方向与所述插秧杆的长度方向相同;所述插秧杆上设置有开口,所述凸轮设置于所述开口处;当第二段外壳以所述凸轮的偏心点为中心位置旋转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段外壳带动所述插秧杆旋转,且所述凸轮抵挡所述插秧杆沿所述插秧杆的长度方向运动;所述凸轮的周边上设置有缺口,所述缺口的形状为直角形。该种插秧机结构简单,成本低下,且操作方便,适用于多数农民的插秧工作。

Description

插秧机构和插秧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耕设备,具体地,涉及一种插秧机构和插秧机。
背景技术
目前,农民耕种秧苗的时候一般都是手工操作,在丘林地带,田地呈阶梯状布置,若采用现有的大型插秧机进行插秧,因受到田地大小和位置的限制,需要频繁的移动插秧机的位置来满足插秧的需求,这样会浪费较多的时间,而且效率低下,所以现有的大型插秧机在丘林地带较难普及;对于平原地带,采用现有的大型插秧机插秧会提高插秧效率,但该种插秧机依然会存在上述位置挪动的不方便性,更重要的是,采用大型插秧机插秧需要耗费较多的电力资源,且不易控制。另外,多数农民所拥有的田地亩数有限,不适宜动用该大型插秧机进行插秧,因此,该种大型插秧机无论在丘林地带或者是平原地带普及都会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提供一种成本低下且操作方便,适宜多数农民使用的插秧装置时本实用新型亟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合多数农民使用的插秧机构和插秧机,该插秧机成本低下且操作方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插秧机构,该插秧机构还包括:插秧杆、第一段外壳、第二段外壳、第三段外壳、凸轮和弹性复位元件;所述第一段外壳呈柱状,且一端固接于所述第二段外壳的一端,另一端螺纹连接于所述第三段外壳,所述第二段外壳呈方形结构;所述插秧杆一端固接于所述弹性复位元件的一端,所述弹性复位元件的另一端固接于所述第三段外壳,所述插秧杆的另一端沿长度方向延伸依次穿过所述第一段外壳和所述第二段外壳,并连接于秧苗;所述弹性复位元件的伸缩方向与所述插秧杆的长度方向相同;所述插秧杆上设置有开口,所述凸轮设置于所述开口处;当所述第二段外壳以所述凸轮的偏心点为中心位置旋转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段外壳带动所述插秧杆旋转,且所述凸轮抵挡所述插秧杆沿所述插秧杆的长度方向运动;所述凸轮的周边上设置有缺口,所述缺口的形状为直角形。
优选地,所述第一段外壳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段外壳的端面的中心处,且所述第一段外壳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段外壳的端面的中心处。
优选地,所述插秧机构还包括固接于所述第二段外壳的止挡杆,所述止挡杆上还设置有贯通槽;所述插秧杆上远离所述弹性复位元件的一端设置有锯齿;所述贯通槽和所述锯齿相配合以夹持所述秧苗。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插秧机,所述插秧机包括第一转动机构、第二转动机构和上述所述的多个插秧机构;所述第一转动机构通过第一固定轴连接于所述第二转动机构以使得所述第二转动机构能够沿所述第一固定轴的周向方向旋转,所述插秧机构的凸轮的偏心点通过第二固定轴固接于所述第二转动机构上,且所述第二段外壳以所述偏心点为中心旋转以使得所述插秧杆能够沿所述插秧杆的长度方向运动。
优选地,所述第一转动机构包括第一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内部的以下部件:主动齿轮和与主动齿轮相啮合的第一从动齿轮;
所述第一从动齿轮套接于第一套圈上,且所述第一从动齿轮和第一套圈之间设置有第一平键,以使得所述第一从动齿轮的转动能够带动所述第一套圈的转动;
所述第一套圈和所述第一固定轴之间通过第一轴承连接,所述第一套圈套接且固定于所述第一轴承的外圈上,所述第一轴承的内圈套接且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轴上;
所述第一套圈固接于所述第二转动机构,所述第一固定轴穿出所述第一壳体并固接于所述第二转动机构。
优选地,所述第二转动机构包括固接于所述第一套圈的第二壳体和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内部的以下部件:第二从动齿轮、分别啮合于所述第二从动齿轮的多个调向轮和分别一一对应地啮合于多个调向轮的多个连接齿轮;
所述第一固定轴穿出第一壳体固接于所述第二从动齿轮的中心处;
所述连接齿轮套接于第二套圈上,且所述连接齿轮和所述第二套圈上设置有第二平键,以使得所述连接齿轮的转动能够带动所述第二套圈的转动;
所述第二套圈和所述第二固定轴之间通过第二轴承连接,所述第二套圈套接且固定于所述第二轴承的外圈上,所述第二轴承的内圈套接且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轴上;
所述第二套圈固接于所述第二段外壳,所述第二固定轴穿出所述第二壳体并固接于凸轮的偏心点。
优选地,多个所述调向轮的数量设置为3个,一一对应地,多个所述连接齿轮的数量也设置为3个;所述调向轮和所述连接齿轮相同,且所述调向轮的齿根圆直径或所述连接齿轮的齿根圆直径等于所述第二从动齿轮的齿根圆直径,以使得所述插秧机构的运动轨迹形成为圆形。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插秧单元中的插秧杆跟随第二段外壳旋转,在第二段外壳旋转的过程中,插秧杆在凸轮的作用下实现在其自身的长度方向上来回运动,从而使得设置在插秧杆上的秧苗能够被插进田地,且该插秧杆的运动轨迹控制为圆形,运动轨迹设置为圆形会使得相邻两个插秧杆之间的距离相同,且为最短的状态,能够使得多个相邻秧苗之间的距离更短,从而使得田地中的秧苗适当的更为密集,增加产量。该种插秧机的结构简单,包括第一转动机构、第二转动机构和分别通过多个第二固定轴固接在第二转动机构上的多个插秧机构,第二转动机构能够沿第一固定轴的周向方向旋转,这样,插秧机构中的第二段外壳将跟随第二转动机构旋转,此时,插秧机构中的插秧杆即沿插秧杆的长度方向来回移动,进而将设置在插秧杆上的秧苗被插进田地。该种插秧机结构简单,易于维修,成本低下,适合多数农民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插秧机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插秧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壳体2、第二壳体
3、第二段外壳4、第一段外壳
5、第三段外壳6、插秧杆
7、止挡杆8、凸轮
9、主动齿轮10、第一固定轴
11、第一从动齿轮12、第二固定轴
13、连接齿轮14、第二套圈
15、调向轮16、第二从动齿轮
17、第一套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上、下、左、右、内、外”等包含在术语中的方位词仅代表该术语在常规使用状态下的方位,或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的俗称,而不应视为对该术语的限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插秧机构,该插秧机构还包括:插秧杆6、第一段外壳4、第二段外壳3、第三段外壳5、凸轮8和弹性复位元件;所述第一段外壳4呈柱状,且一端固接于所述第二段外壳3的一端,另一端螺纹连接于所述第三段外壳5,所述第二段外壳3呈方形结构;所述插秧杆6一端固接于所述弹性复位元件的一端,所述弹性复位元件的另一端固接于所述第三段外壳5,所述插秧杆6的另一端沿长度方向延伸依次穿过所述第一段外壳4和所述第二段外壳3,并连接于秧苗;所述弹性复位元件的伸缩方向与所述插秧杆6的长度方向相同;所述插秧杆6上设置有开口,所述凸轮8设置于所述开口处;当所述第二段外壳3以所述凸轮8的偏心点为中心位置旋转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段外壳3带动所述插秧杆6旋转,且所述凸轮8抵挡所述插秧杆6沿所述插秧杆6的长度方向运动;所述凸轮8的周边上设置有缺口,所述缺口的形状为直角形。该插秧机构的插秧杆6跟随插秧单元的第二段外壳3旋转,在旋转的过程中插秧杆6在凸轮8和弹性复位元件的作用下能够沿自身的长度方向来回移动。具体为:插秧杆6上设置有开口,凸轮8设置在开口处,本领域人员应该理解的是,所述开口的长度应大于等于所述凸轮8的最大半径,以使得所述插秧杆6能够在凸轮8和弹性复位元件的作用下实现沿其自身的长度方向来回移动;另外,插秧杆6来回移动的距离大小和凸轮8的最大半径以及插秧杆6的开口长度有关,具体可以根据当地的田地松软度来确定,这里不做限制。此外,凸轮8的周边上设置有缺口,设置缺口主要是为了让该插秧机构只能按照一个方向旋转,当该插秧机构反向旋转时,凸轮8上的缺口被插秧杆6挡住,不能继续旋转,这样能够保证被栽种到田地中的秧苗不会因为插秧机构的反向旋转被损坏,保证了秧苗的安全性。优选情况下,为使得凸轮8能够尽快的被插秧杆6挡住,且不在插秧杆6上打滑,所述缺口的形状设置为直角形。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插秧机构包括的第一段外壳4、第二段外壳3和第三段外壳5;第一段外壳4呈柱状,且一端固接于第二段外壳3,另一端螺接在第三段外壳5上,与其相对应地,第三段外壳5与第一段外壳4螺接处也设置为柱状,其他处可以为任意形状;弹性复位元件的一端固接在第三段外壳5上,另一端固接于插秧杆6;这样,当插秧杆6沿自身长度方向来回移动时,弹性复位元件能够给插秧杆6一个缓冲的力,使其来回移动时更为稳定;最好地,所述弹性复位元件固接于所述第三段外壳5的端面上,这样,能够使弹性复位元件发挥最大的伸缩能力,进而优化该插秧杆6在其自身长度方向上的运动性能。这里,弹性复位元件的频繁使用容易损坏,将第三段外壳5螺接在第一段外壳4上能够方便拆卸,易于弹性复位元件的更换和维修;第二段外壳3呈方形结构,插秧杆6沿自身长度方向延伸依次穿过第一段外壳4和第二段外壳3再连接于秧苗,将第二段外壳3设置为方形能够增大第二段外壳3和以下所述的第二转动机构的第二壳体2的接触面积,保证其插秧机构的转动稳定性,从而保证秧苗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第一段外壳4的一端螺接于第三段外壳5,另一端固接于第二段外壳3;为方便维修,可以将第一段外壳4设置的足够短,第三段外壳5设置的足够长;或者不考虑第一段外壳4和第三段外壳5的长度,将第一段外壳4设置为螺接于第二段外壳3也可;这里,不做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保证插秧杆6在其自身长度方向上来回移动的更为稳定,所述第一段外壳4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段外壳3的端面的中心处,且所述第一段外壳4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段外壳5的端面的中心处。
优选情况下,所述插秧机构还包括固接于所述第二段外壳3的止挡杆7,所述止挡杆7上还设置有贯通槽;所述插秧杆6上远离所述弹性复位元件的一端设置有锯齿;所述贯通槽和所述锯齿相配合以夹持所述秧苗。为使秧苗能够更好的被插秧杆6控制,该插秧机构还包括止挡杆7,并且在止挡杆7上设置贯通槽该贯通槽和插秧杆6上设置的锯齿相互配合能够夹持住秧苗,这样,秧苗不易从插秧杆6上掉落,保证插秧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插秧机,如图1所示,该种插秧机包括第一转动机构、第二转动机构和多个插秧机构;所述第一转动机构通过第一固定轴10连接于所述第二转动机构以使得所述第二转动机构能够沿所述第一固定轴10的周向方向旋转,所述插秧机构的凸轮8的偏心点通过第二固定轴12固接于所述第二转动机构上,且所述第二段外壳3以所述偏心点为中心旋转以使得所述插秧杆6能够沿所述插秧杆6的长度方向运动。该种插秧机的第二转动机构能够带动多个插秧机构旋转,从而带动多个插秧杆6同时插秧,该种插秧机结构简单,成本低下,适合多数农民使用。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转动机构包括第一壳体1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1内部的以下部件:主动齿轮9和与主动齿轮9相啮合的第一从动齿轮11;所述第一从动齿轮11套接于第一套圈17上,且所述第一从动齿轮11和第一套圈17之间设置有第一平键,以使得所述第一从动齿轮11的转动能够带动所述第一套圈17的转动;所述第一套圈17和所述第一固定轴10之间通过第一轴承连接,所述第一套圈17套接且固定于所述第一轴承的外圈上,所述第一轴承的内圈套接且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轴10上;所述第一套圈17固接于所述第二转动机构,所述第一固定轴10穿出所述第一壳体1并固接于所述第二转动机构。这样,当主动齿轮9转动时,第一从动齿轮11转动,且第一从动齿轮11和第一套圈17通过第一平键连接,因此,当第一从动齿轮11转动时,第一套圈17转动;第一套圈17固接在第二转动机构上,且第一固定轴10穿出第一壳体1固接第二转动机构;第一固定轴10和第一套圈17之间通过第一轴承连接,即当第一套圈17转动时,第一固定轴10保持不动;这样能够保持转动的稳定性。更为优选地,所述第二转动机构包括固接于所述第一套圈17的第二壳体2和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2内部的以下部件:第二从动齿轮16、分别啮合于所述第二从动齿轮16的多个调向轮15和分别一一对应地啮合于多个调向轮15的多个连接齿轮13;所述第一固定轴10穿出第一壳体1固接于所述第二从动齿轮16的中心处;所述连接齿轮13套接于第二套圈14上,且所述连接齿轮13和所述第二套圈14上设置有第二平键,以使得所述连接齿轮13的转动能够带动所述第二套圈14的转动;所述第二套圈14和所述第二固定轴12之间通过第二轴承连接,所述第二套圈14套接且固定于所述第二轴承的外圈上,所述第二轴承的内圈套接且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轴12上;所述第二套圈14固接于所述第二段外壳3,所述第二固定轴12穿出所述第二壳体2并固接于凸轮8的偏心点。这样,当第一套圈17转动时,第二转动机构的第二壳体2固接在第一套圈17上,则第二壳体2跟随第一套圈17一起转动,第二从动齿轮16固接于第一固定轴10上,第一固定轴10不转动,第二壳体2转动,必然地,第二壳体2的转动会带动多个连接齿轮13的转动,和上述原理相同,多个连接齿轮13的转动会带动第二套圈14的转动,第二套圈14固接于插秧机构的第二段外壳3,以使得第二段外壳3跟随第二套圈14转动,从而使得整个插秧机构跟随第二套圈14转动;当插秧机构跟随第二套圈14转动时,插秧杆6在凸轮8和弹性复位元件的作用下实现沿其自身长度方向上的来回移动。从而使设置在插秧杆6上的秧苗能够插进田地。
最好地,为使得该插秧机构的运动轨迹为圆形,多个所述调向轮15的数量设置为3个,一一对应地,多个所述连接齿轮13的数量也设置为3个;所述调向轮15和所述连接齿轮13相同,且所述调向轮15的齿根圆直径或所述连接齿轮13的齿根圆直径等于所述第二从动齿轮16的齿根圆直径,以使得所述插秧机构的运动轨迹形成为圆形。将插秧机构的运动轨迹设置为圆形会使相邻的两个插秧杆6之间的距离设置为最短,从而使得相邻的两个秧苗之间的距离最短,田地中的秧苗适当的更为密集,增加产量。这里,相邻两个秧苗之间的距离根据两个插秧杆6之间的距离决定,使用农民可以根据具体的田地要求具体定制,不做限制。这里,多个连接齿轮13的数量设置为3个,相对应地,插秧机构中的插秧杆6的数量为3个,即该插秧机能够同时向田地插进3个秧苗,插秧效率较高。且该种插秧机结构简单,成本低下,适用于多数农民。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7)

1.一种插秧机构,其特征在于,该插秧机构还包括:插秧杆(6)、第一段外壳(4)、第二段外壳(3)、第三段外壳(5)、凸轮(8)和弹性复位元件;所述第一段外壳(4)呈柱状,且一端固接于所述第二段外壳(3)的一端,另一端螺纹连接于所述第三段外壳(5),所述第二段外壳(3)呈方形结构;所述插秧杆(6)一端固接于所述弹性复位元件的一端,所述弹性复位元件的另一端固接于所述第三段外壳(5),所述插秧杆(6)的另一端沿长度方向延伸依次穿过所述第一段外壳(4)和所述第二段外壳(3),并连接于秧苗;所述弹性复位元件的伸缩方向与所述插秧杆(6)的长度方向相同;所述插秧杆(6)上设置有开口,所述凸轮(8)设置于所述开口处;当所述第二段外壳(3)以所述凸轮(8)的偏心点为中心位置旋转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段外壳(3)带动所述插秧杆(6)旋转,且所述凸轮(8)抵挡所述插秧杆(6)沿所述插秧杆(6)的长度方向运动;所述凸轮(8)的周边上设置有缺口,所述缺口的形状为直角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外壳(4)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段外壳(3)的端面的中心处,且所述第一段外壳(4)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段外壳(5)的端面的中心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秧机构还包括固接于所述第二段外壳(3)的止挡杆(7),所述止挡杆(7)上还设置有贯通槽;所述插秧杆(6)上远离所述弹性复位元件的一端设置有锯齿;所述贯通槽和所述锯齿相配合以夹持所述秧苗。
4.一种插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插秧机包括第一转动机构、第二转动机构和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多个插秧机构;所述第一转动机构通过第一固定轴(10)连接于所述第二转动机构以使得所述第二转动机构能够沿所述第一固定轴(10)的周向方向旋转,所述插秧机构的凸轮(8)的偏心点通过第二固定轴(12)固接于所述第二转动机构上,且所述第二段外壳(3)以所述偏心点为中心旋转以使得所述插秧杆(6)能够沿所述插秧杆(6)的长度方向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机构包括第一壳体(1)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1)内部的以下部件:主动齿轮(9)和与主动齿轮(9)相啮合的第一从动齿轮(11);
所述第一从动齿轮(11)套接于第一套圈(17)上,且所述第一从动齿轮(11)和第一套圈(17)之间设置有第一平键,以使得所述第一从动齿轮(11)的转动能够带动所述第一套圈(17)的转动;
所述第一套圈(17)和所述第一固定轴(10)之间通过第一轴承连接,所述第一套圈(17)套接且固定于所述第一轴承的外圈上,所述第一轴承的内圈套接且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轴(10)上;
所述第一套圈(17)固接于所述第二转动机构,所述第一固定轴(10)穿出所述第一壳体(1)并固接于所述第二转动机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插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动机构包括固接于所述第一套圈(17)的第二壳体(2)和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2)内部的以下部件:第二从动齿轮(16)、分别啮合于所述第二从动齿轮(16)的多个调向轮(15)和分别一一对应地啮合于多个调向轮(15)的多个连接齿轮(13);
所述第一固定轴(10)穿出第一壳体(1)固接于所述第二从动齿轮(16)的中心处;
所述连接齿轮(13)套接于第二套圈(14)上,且所述连接齿轮(13)和所述第二套圈(14)上设置有第二平键,以使得所述连接齿轮(13)的转动能够带动所述第二套圈(14)的转动;
所述第二套圈(14)和所述第二固定轴(12)之间通过第二轴承连接,所述第二套圈(14)套接且固定于所述第二轴承的外圈上,所述第二轴承的内圈套接且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轴(12)上;
所述第二套圈(14)固接于所述第二段外壳(3),所述第二固定轴(12)穿出所述第二壳体(2)并固接于凸轮(8)的偏心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插秧机,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调向轮(15)的数量设置为3个,一一对应地,多个所述连接齿轮(13)的数量也设置为3个;所述调向轮(15)和所述连接齿轮(13)相同,且所述调向轮(15)的齿根圆直径或所述连接齿轮(13)的齿根圆直径等于所述第二从动齿轮(16)的齿根圆直径,以使得所述插秧机构的运动轨迹形成为圆形。
CN201520682953.0U 2015-09-06 2015-09-06 插秧机构和插秧机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9070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682953.0U CN204907098U (zh) 2015-09-06 2015-09-06 插秧机构和插秧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682953.0U CN204907098U (zh) 2015-09-06 2015-09-06 插秧机构和插秧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907098U true CN204907098U (zh) 2015-12-30

Family

ID=549563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682953.0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907098U (zh) 2015-09-06 2015-09-06 插秧机构和插秧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90709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23055A (zh) * 2015-09-06 2015-12-09 芜湖县华瑞模具材料经营部 插秧机构和插秧机
CN114586511A (zh) * 2022-03-21 2022-06-07 江苏玖顺农业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有高速覆膜功能的高速插秧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23055A (zh) * 2015-09-06 2015-12-09 芜湖县华瑞模具材料经营部 插秧机构和插秧机
CN114586511A (zh) * 2022-03-21 2022-06-07 江苏玖顺农业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有高速覆膜功能的高速插秧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907098U (zh) 插秧机构和插秧机
US10729959B2 (en) Rotational stick handling training device
CN109373160A (zh) 摄像头隐藏机构和电子设备
CN207108131U (zh) 一种直径可调的电缆卷盘
CN204032172U (zh) 一种防鸟刺
CN209164993U (zh) 摄像头隐藏机构和电子设备
RU2012157118A (ru) Транспортное средство повышенной проходимости
CN105123055A (zh) 插秧机构和插秧机
CN204837033U (zh) 插秧单元和插秧装置
CN208354018U (zh) 一种果树嫁接防风支架
CN103098594B (zh) 一种机械式精量点播器
CN105052326A (zh) 插秧单元和插秧装置
CN205979059U (zh) 自动伸缩的自拍杆及自动伸缩杆
CN209262626U (zh) 摄像头隐藏机构和电子设备
CN210928617U (zh) 一种用于火焰南天竹栽培的施肥设备
CN104756660B (zh) 偏心轮式液态肥扎穴施肥机构
CN211601741U (zh) 一种新型武器射击旋转靶
CN207911609U (zh) 一种用于农田灌溉系统输水管道的开关装置
CN207269528U (zh) 一种用于灌溉的稳流器
CN110367238A (zh) 一种园林内部用驱鸟器
CN103098596B (zh) 用于精量点播器上的可抽取式取种装置
CN219020042U (zh) 一种便于使用的病虫害防治用灌根装置
CN110002536A (zh) 一种河道生态治理用超声波除藻装置
CN210021181U (zh) 一种影视喷水特效装置
CN204579114U (zh) 偏心轮式液态肥扎穴施肥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230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0503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