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902020U - 散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散热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902020U CN204902020U CN201520581044.8U CN201520581044U CN204902020U CN 204902020 U CN204902020 U CN 204902020U CN 201520581044 U CN201520581044 U CN 201520581044U CN 204902020 U CN204902020 U CN 20490202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ternal partition
- base plate
- venthole
- heat abstractor
- gas chann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Building Environ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散热装置,包括安装于外墙的第一底板、与所述第一底板相对的第二底板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第二底板之间的侧板,所述侧板与所述第一底板、所述第二底板配合形成空腔,所述第一底板设有第一进气孔和第一出气孔,所述第一进气孔、所述第一出气孔均与所述空腔连通,内墙设有与所述第一进气孔连通的第二进气孔和与所述第一出气孔连通的第二出气孔。本实用新型可以有效地将室内的热量散发到大气中,降低室内温度,同时,本实用新型可隔离室外空气,避免室外尘埃和潮湿空气进入室内,满足机房大散热量、高洁净度和标准温湿度要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在实验室或通信机房中,通常使用热交换器或新风机来散热。热交换器,需要使用两台风机驱动空气流动,一台风机驱动室内热气流,另一台风机驱动室外冷气流,冷、热气流在热交换器内热交换而将室内热量带到室外大气中。热交换器由于需要使用两台风机,其散热效率不高,并且其存在热交换面积小等问题。现有的新风机,直接引入室外低温冷空气,为防止室外尘埃进入机房,通常需要加装滤尘网,尽管如此,其仍然无法解决室外潮湿空气进入室内的问题,应用新风机,会影响机房环境湿度。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其可以有效地将室内的热量散发到大气中,降低室内温度。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散热装置,包括安装于外墙的第一底板、与所述第一底板相对的第二底板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第二底板之间的侧板,所述侧板与所述第一底板、所述第二底板配合形成空腔,所述第一底板设有第一进气孔和第一出气孔,所述第一进气孔、所述第一出气孔均与所述空腔连通,内墙设有与所述第一进气孔连通的第二进气孔和与所述第一出气孔连通的第二出气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位于所述空腔内的至少一个内隔板,所述内隔板将所述空腔至少分隔成首尾连接的第一气流通道和第二气流通道,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进气孔连通,所述第二气流通道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出气孔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隔板包括从上到下依次相对设置的第一内隔板、第二内隔板、第三内隔板和第四内隔板,所述第一内隔板、所述第二内隔板、所述第三内隔板和所述第四内隔板将所述空腔分隔成多个气流通道,相邻两个所述气流通道首尾连接,所述第一内隔板上方的气流通道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进气孔连通,所述第四内隔板下方的气流通道与所述第一出气孔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底板、所述第二底板、所述侧板以及所述内隔板均为高导热金属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高导热金属板为不锈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底板,所述第二底板、所述侧板以及所述内隔板厚度均小于0.5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气孔位于所述第一出气孔上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第二底板的面积大于所述侧板面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安装于外墙,所述散热装置内设空腔,室内空气在排风扇或抽风机的驱动下从内墙的第二进气孔和第一底板的第一进气孔进入空腔内,在空腔内流动,通过第二底板和侧板将热量传导到各个板件的外表面,在外表面与外界冷空气发生自然的热传导,将室内热量散发到大气中。可制作大面积的散热装置,增大散热量,同时,由于散热装置只与室内连通,因而可隔离室外空气,避免室外尘埃和潮湿空气进入室内,满足机房大散热量、高洁净度和标准温度、湿度要求。
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空腔内的至少一个内隔板,内隔板将所述空腔分隔成首尾连接的气流通道,延长气流在空腔内的流动时间,增加气流的散热面积,进一步增强散热装置的散热效果。
内隔板包括从上到下依次相对设置的第一内隔板、第二内隔板、第三内隔板和第四内隔板,所述第一内隔板、所述第二内隔板、所述第三内隔板和所述第四内隔板将所述空腔分隔成首尾连接的多个气流通道,热空气从第一进气孔进入,穿过空腔内迂回的气流通道,进一步增加气流散热面积,延长气体在空腔流动时间。
所述第一底板、所述第二底板、所述侧板以及所述内隔板均为高导热金属板,增强各个板件的热传导性,加快室内热量散发到室外。所述高导热金属板为不锈钢,由于散热装置放置在室外,采用不锈钢材料可以具有较好的耐空气、蒸汽、水等优势,防止散热装置腐蚀,延长散热装置使用寿命,同时,不锈钢具有较好的外观性,增强了外墙的美观性。
所述第一底板、所述第二底板、所述侧板和所述内隔板厚度均小于0.5mm,因而具有更好的热传导性能,同时减轻了散热装置的重量和成本。
所述第一进气孔位于所述第一出气孔上方。热空气进入空腔后,温度降低,由于冷空气密度较大,容易下沉,因而对应较低高度的第二出气孔,使得冷空气顺利流向室内。
所述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面积远大于所述侧板面积,使得所述散热装置呈扁平状,在保证较大的散热面积同时减少了空间占用面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第一底板,11、第一进气孔,12、第一出气孔,13、固定孔,20、侧板,21、第一侧板,22、第二侧版,23、第三侧板,24、第四侧板,30、空腔,41、第一内隔板,42、第二内隔板,43、第三内隔板,44、第四内隔板,50、气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散热装置,包括安装于外墙的第一底板10、与第一底板10相对的第二底板(附图未标识)以及位于第一底板10和第二底板之间的侧板20,侧板20与第一底板10、第二底板配合形成空腔30,第一底板10设有第一进气孔11和第一出气孔12,第一进气孔11和第一出气孔12均与空腔30连通,第一底板10上还设有固定孔13,用于与连接件相配合将所述散热装置安装固定于外墙,内墙设有与第一进气孔11连通的第二进气孔(附图未标识)和与第一出气孔12连通的第二出气孔(附图未标识)。由于所述散热装置内设空腔30,室内空气在排风扇或抽风机的驱动下从内墙的第二进气孔和第一底板10的第一进气孔11进入空腔30内,在空腔30内流动,通过第二底板和侧板20将热量传导到各个板件的外表面,在外表面与外界冷空气发生热传导,将室内热量散发到大气中。可制作大面积的散热装置,增大散热量,同时,由于散热装置只与室内连通,因而可隔离室外空气,避免室外尘埃和潮湿空气进入室内,满足实验室、机房等大散热量、高洁净度和标准温度、湿度要求。
第一底板10、第二底板、侧板20以及内隔板均为高导热金属板,增强各个板件的热传导性,加快室内热量散发速率。所述高导热金属板可选用铜板、铝板、钢板等金属材料,本实施例中优选不锈钢,在600℃以下,不锈钢的导热系数基本在10-30W/(m℃)范围内,且随着温度的提高其导热系数有增加趋势,因而不锈钢有着较好的导热性能。并且,由于散热装置放置在室外,采用不锈钢材料可以具有较好的耐空气、蒸汽、水等优势,防止散热装置腐蚀,延长散热装置使用寿命,同时,不锈钢具有较好的外观性,增强了外墙的美观性。
第一底板10、第二底板、侧板20以及内隔板的厚度均小于0.5mm,较薄的板件可以减少热传导的扩散距离,进一步增强各个板件的热传导性能,同时也减轻了散热装置的重量和成本。
第一底板10和第二底板均为方形板,侧板2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21和第二侧板22、第三侧板23和第四侧板24,第一侧板21、第二侧板22、第三侧板23和第四侧板24与第一底板10和第二底板相配合形成方体结构散热装置,与其他形状结构相比,在占用空间相同时,方形结构的散热装置有着更大的接触散热面积,并且方形结构散热装置与外墙形状相适应。
第一底板10和第二底板的面积大于侧板20的面积,使得所述散热装置呈扁平状,在保证较大的散热面积同时减少空间占用面积。
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位于空腔30内的至少一个内隔板,内隔板将空腔30至少分隔成首尾连接的第一气流通道和第二气流通道,第一气流通道和第二气流通道上下相对设置,第一气流通道另一端与第一进气孔11连通,第二气流通道另一端与第一出气孔12连通。由于内隔板将空腔分隔成首尾连接的气流通道,延长气流50在空腔30内的流动时间,增加气流的散热面积,进一步增强散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内隔板包括从上到下依次相对设置的第一内隔板41和第二内隔板42、第三内隔板43和第四内隔板44,第一内隔板41、第二内隔板42、第三内隔板43和第四内隔板44将空腔30分隔成多个气流通道,相邻两个气流通道首尾连接,第一内隔板41上方的气流通道另一端与第一进气孔11连通,第四内隔板44下方的气流通道与第一出气孔12连通。热空气从第一进气孔11进入,穿过空腔30内的迂回的S型气流通道,有效地延长了气流50在空腔30内的流动时间,大大地增加了散热面积,散热效果更加显著。本实用新型可根据实际产品需要和成本估算相应地设置不同数量的内隔板,并且多个内隔板还可以竖直放置。
第一进气孔11位于第一出气孔12上方,与内腔30内的气流50走向一致。因为相对于热空气,冷空气具有更大的质量密度,容易下沉,因而对应地将第一出气孔12设于第一进气孔11设有下方。
在实验室或机房内使用本实用新型,可有效地节约空调用电,减少碳排放,实验室或机房内,由于设备发热,室内温度通常是27℃,当室外温度为15℃时,利用本实用新型进行热交换,可节约40%的空调用电。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底板面积为3平方米,其总的制作成本为3000元,一年有4个月气温低于20℃的地区,其使用本实用新型每年可节约电费约4000元,因而,本实用新型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本实用新型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长期使用不仅可以节约用电量,还可以减少空调等其他电器的碳排放量,是一种环境友好型散热装置。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8)
1.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于外墙的第一底板、与所述第一底板相对的第二底板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第二底板之间的侧板,所述侧板与所述第一底板、所述第二底板配合形成空腔,所述第一底板设有第一进气孔和第一出气孔,所述第一进气孔、所述第一出气孔均与所述空腔连通,内墙设有与所述第一进气孔连通的第二进气孔和与所述第一出气孔连通的第二出气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空腔内的至少一个内隔板,所述内隔板将所述空腔至少分隔成首尾连接的第一气流通道和第二气流通道,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进气孔连通,所述第二气流通道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出气孔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隔板包括从上到下依次相对设置的第一内隔板、第二内隔板、第三内隔板和第四内隔板,所述第一内隔板、所述第二内隔板、所述第三内隔板和所述第四内隔板将所述空腔分隔成多个气流通道,相邻两个所述气流通道首尾连接,所述第一内隔板上方的气流通道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进气孔连通,所述第四内隔板下方的气流通道与所述第一出气孔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板、所述第二底板、所述侧板以及所述内隔板均为高导热金属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导热金属板为不锈钢。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板,所述第二底板、所述侧板以及所述内隔板厚度均小于0.5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气孔位于所述第一出气孔上方。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第二底板的面积大于所述侧板面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581044.8U CN204902020U (zh) | 2015-08-04 | 2015-08-04 | 散热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581044.8U CN204902020U (zh) | 2015-08-04 | 2015-08-04 | 散热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902020U true CN204902020U (zh) | 2015-12-23 |
Family
ID=549241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581044.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902020U (zh) | 2015-08-04 | 2015-08-04 | 散热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902020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738274A (zh) * | 2017-04-22 | 2018-11-0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散热结构及机柜 |
-
2015
- 2015-08-04 CN CN201520581044.8U patent/CN204902020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738274A (zh) * | 2017-04-22 | 2018-11-0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散热结构及机柜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648755A (zh) | 一种半导体制冷装置 | |
CN202303758U (zh) | 绿色建筑通气节能设备 | |
CN206977887U (zh) | 一种机柜半导体冷却装置 | |
CN204358949U (zh) | 一种立式冷暖风机 | |
CN202675496U (zh) | 一种射流消声式蒸发冷却空调机组 | |
CN202395360U (zh) | 一种地埋式变电站的散热机构 | |
CN201193859Y (zh) | 一种机房用换热系统 | |
CN102345397B (zh) | 一种节能机房 | |
CN204902020U (zh) | 散热装置 | |
CN201835553U (zh) | 一种节能机房 | |
CN202675510U (zh) | 一种采用管式露点蒸发冷却冷水机组 | |
CN203605382U (zh) | 一种基站使用的热管空调换热装置 | |
CN103046775B (zh) | 一种用于数据中心的机房结构 | |
CN201829830U (zh) | 串联通风的相邻结构高压电容器室 | |
CN211931151U (zh) | 服务器机柜和机房 | |
CN201821014U (zh) | 上下结构的高压电容器室 | |
CN210781811U (zh) | 一种通信基站机柜 | |
CN201318893Y (zh) | 一种换热单元 | |
CN204362482U (zh) | 散热装置及电气柜 | |
CN202955804U (zh) | 基于蒸发冷却与半导体制冷联合运行的机房大小环境空调 | |
CN102967016A (zh) | 蒸发冷却与半导体制冷联合的机房大小环境用空调系统 | |
CN1279318C (zh) | 置换通风辐射器 | |
CN201821015U (zh) | 相邻结构高压电容器室 | |
CN202382346U (zh) | 一种新型半导体空调器 | |
CN203190528U (zh) | 一种过渡季节节能运行的空调通风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223 Termination date: 201808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