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871405U - 可折叠式便携车 - Google Patents

可折叠式便携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871405U
CN204871405U CN201520486484.5U CN201520486484U CN204871405U CN 204871405 U CN204871405 U CN 204871405U CN 201520486484 U CN201520486484 U CN 201520486484U CN 204871405 U CN204871405 U CN 2048714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heel
frame
crossbeam
portable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48648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项伟
瞿瑞庚
于双源
邱懿武
沈月波
李科伟
但剑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YUNMAK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YUNMAK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YUNMAK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YUNMAK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48648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8714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8714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871405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andcart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便携式自行车或电动车携带不方便的不足,提供一种体积小且便于携带的可折叠式便携车,包括前叉、前轮、后轮、车架、横梁和支撑架,车架的后端与后轮转动连接,前叉的下端与前轮转动连接,在前叉后部与车架的前端间设置连接件,连接件的前端与前叉转动连接,从而当车把转动时前轮跟随转动,连接件与车架的前端通过车架转轴转动连接,车架转轴与前轮的转轴平行设置,在车架上位于前轮的正后方设置有容纳前轮的存放空间,前叉可以以车架转轴为轴带动前轮向存放空间内转动,由存放空间容纳前轮,采用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可折叠式便携车,不仅减少了车轮的空间占用面积,且后轮可做为拉车的车轮,拖动折叠后的车前行,方便了携带。

Description

可折叠式便携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便携车,特别涉及可折叠式便携车。
背景技术
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的代步工具,但是传统的电动自行车及自行车体积庞大,重量较重,不能折叠,不能像拖行李箱一样方便拖行;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专利号为US6588787B2的美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便携式自行车,它由前轮和后轮、横梁、车座、车把、脚踏和车架体组成,它的前轮与车架体转动连接,当需折叠时,其前轮可以向后轮的方向向后转动,使前轮位于车架体的下方且与车架体紧靠,它的横梁可以向车架体转动,位于车架体的上方且与车架体靠紧,采用此种结构的自行车,由于前轮位于车架体的下方,而后轮在车架体的后端,所以车架体、前轮、后轮和横梁及车座占据了不必要的空间,且拖行携带很不方向。名称为便携式折叠电动自行车申请号为201420169248.6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便携式折叠车,它的前轮可以向后轮折叠,前轮和后轮并排,采用此种结构虽然体积有所缩小,但是携带仍然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便携式自行车或电动车携带不方便的不足,提供一种体积小且便于携带的可折叠式便携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可折叠式便携车,包括前叉、前轮、后轮、车架、横梁和支撑架,车架的后端与后轮转动连接,前叉的下端与前轮转动连接,在前叉后部与车架的前端间设置连接件,连接件的前端与前叉转动连接,从而当车把转动时前轮跟随转动,连接件与车架的前端通过车架转轴转动连接,车架转轴与前轮的转轴平行设置,在车架上位于前轮的正后方设置有容纳前轮的存放空间,前叉可以以车架转轴为轴带动前轮向存放空间内转动,由存放空间容纳前轮;
在连接件的后连接端设置有定位凸缘,当便携车处于正常使用状态时,定位凸缘设置于车架的前端上方,由车架的前端支撑定位凸缘;
连接件和车架前端通过前叉锁紧装置连接,当所述便携车处于工作状态或折叠状态时,前叉锁紧装置均能与车架转轴共同作用将连接件和车架固定连接;
所述的前叉锁紧装置由弹簧插销、弹簧、套筒组成,弹簧插销设置在套筒内,弹簧插销的前端可以在套筒前端设置的通孔内伸缩,弹簧插销的后端可以在套筒后端设置的通孔内伸缩,在弹簧插销上设置有台阶,在台阶和套筒的后端间设置有压缩弹簧,弹簧插销的拉手设置在套筒后端的通孔外,在连接件的后连接端设置有插销孔二,当便携车处于工作状态时,弹簧插销位于弹簧插孔二内,前叉锁紧装置通过套筒固定在车架前端;
在连接件上位于插销孔二与连接件前连接端间设置有弹簧插销孔一,当便携车处于折叠状态时,弹簧插销位于插销孔一内;
前轮和后轮均为一个,前后轮连线与前叉中心线位于同一竖直截面内,车架转轴与所述截面垂直设置;
当便携车折叠后前后轮连线与前叉中心线间的夹角a的绝对值小于等于30度;
横梁的前端与车架的前端转动连接,横梁上设置有滑座,滑座可在横梁上滑动,滑座与支撑架的上端转动连接,支撑架的下端与车架转动连接,滑座通过滑座锁紧装置与横梁固定连接;
所述滑座锁紧装置由扭转弹簧、扳动杆及弹簧轴组成,车座通过车座架固定连接横梁,弹簧轴设置在车座架上,扭转弹簧设置在弹簧轴上,扭转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扳动杆的一端,扳动杆的另一端设置有挂钩,在滑座上设置有定位槽,当需将滑座固定在横梁上时由挂钩钩住定位槽的一槽壁;
在横梁的后端的两侧分别设置辅轮;
横梁由两个横梁杆并列设置组成,车架由两个承重杆并列设置组成,支撑架由两个支撑杆并列设置组成;由每个承重杆的前端转动连接相对应侧的横梁杆的前端,后轮设置在两个承重杆间,存放空间位于两承重杆间;两横梁杆的后端通过车座固定架固定连接,滑座设置在车座固定架的后方并由其相应侧的侧翼与对应侧的支撑杆的上端转动连接;每个支撑杆的下端与对应侧的承重杆转动连接。
采用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可折叠式便携车,由于其车架架体设置有容纳前轮的存放空间,前轮与架体间转动连接,所以前轮可以收入架体上设置的存放空间内,使前轮、后轮和车把基本位于一条直线上,不仅减少了车轮的空间占用面积,且后轮可做为拉车的车轮,拖动折叠后的车前行,方便了携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可折叠式便携车实施例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可折叠式便携车实施例结构俯视图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A剖视图;
图4为前叉锁紧装置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前叉锁紧装置实施例俯视图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B-B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可折叠式便携车车座锁紧装置与车座固定架连接结构实施例示意图;
图7.1为实用新型可折叠式便携车车座锁紧装置与车座固定架连接结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可折叠式便携车实施例完全折叠状态实施例俯视图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C-C剖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可折叠式便携车实施例完全折叠后拖行状态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可折叠式便携车车座、车座固定架及滑座连接结构实施例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可折叠式便携车另一实施例结构立体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车座101-车座槽102-车座固定架
200-前叉组件201-前叉转轴202-把手203-连接座204-前叉205-前叉中心线
300-横梁301-第一横梁杆302-第二横梁杆303-横梁转轴
400-支撑架401-第一支撑杆402-第二支撑杆403-支撑杆转轴下404-支撑杆转轴上
500-车架501-第一承重杆502-第二承重杆503-车架转轴504-提手506-存放空间507-基座
601-前轮602-后轮603-辅轮605-轮轴606-前后轮中心连线
800-前叉锁紧装置802-弹簧插销803-拉手804-套筒805-弹簧806-台阶807-插销孔一808-插销孔二809-连接件810-扇形面811-定位凸缘
900-车座锁紧装置901-扳动杆903-扭转弹簧904-滑座905-滑座拉手906-定位槽907-弹簧轴908-挂钩911-卡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描述:
在此声明,本实用新型中,车的各部分结构位置关系均以车摆正时的位置为准,如果非此位置,会特别说明。
如图1至1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的可折叠式便携车,包括把手202、前叉组件200、前轮601、后轮602、车架500、横梁300、支撑架400和车座100,前叉组件200设置有前叉204,前叉204用以连接车把202和前轮601。前叉204的上端固定连接把手202,前叉的下端通过轮轴605转动连接前轮601;当车摆正时,前叉中心线与轮轴605垂直设置。
图1结合图3所示,车架500的前端通过前叉转轴201和连接件809与前叉204的后部转动连接,当车把转动时,车把202通过前叉204带动前轮601以前叉转轴201为轴转动。由连接件809的前连接端通过前叉转轴201与前叉转动连接,连接件809通过车架转轴503与车架的前端转动连接,车架转轴503与轮轴605平行设置;车架的后端设置有后轮602,前后轮中心连线606与前叉中心线205位于同一截面内。当车摆正时,优选前叉转轴201的轴线、前叉中心线205及前后轮中心连线位于同一个平面内,车架转轴503与前后轮中心连线606位于两个平面内且垂直设置,这样设置,当前叉架绕车架转轴转动时前轮向后轮折叠,使前后轮的中心线位于同一个平面内。在车架500上设置有存放空间506,如图1和图8-10所示,存放空间506的大小和位置按如下原则设置,当前叉204以车架转轴503为轴逆时针转动时带动前轮601向后轮602的方向旋转,并使前轮进入存放空间506内,由存放空间506容纳前轮601。优选地,当前轮进入到存放空间506后,前后轮中心连线606与前叉中心线205的夹角a为锐角,最好小于等于30度,角度a的绝对值越小越好,角度的绝对值a越小,前轮、后轮和前叉的位置越紧凑,越有利于缩小折叠后的便携车的占用空间,也有利于当以后轮602为拖动轮、以把手202为拉手拉动便携车时,前轮、后轮和前叉保持一个整体、不松散。优选,连接件809的后连接端设置有定位凸缘811,车架500的前端应与定位凸缘811的位置和形状相匹配便于二者间相互配合,定位凸缘稳定地位于车架的前端上,车架500的前端通过连接件809和前叉转轴201转动连接,这样设置可增加车架与前叉连接的稳固性。前叉通过连接件与车架转动连接,且连接前叉与车架的车架转轴503与轮轴605平行设置,因此前叉可以以车架转轴为轴转动,使前轮向着后轮的方向转动,在车架上设置有存放空间506,因此,可将前轮收纳入车架内,使前叉中心线、前轮后轮连线位于同一平面内。
为进一步增加便携车的便携性,在连接件和车架前端通过前叉锁紧装置800连接。如图4-6和图10及图9-10所示,前叉锁紧装置800由连接件809、弹簧插销802、套筒804、压缩弹簧805组成,在连接件上设置有插销孔一807和插销孔二808,插销孔一807和插销孔二808的轴线均与前叉转轴201的轴线位于同一截面内,在弹簧插销802表面设置有台阶,弹簧插销802的前端穿过套筒前端设置的通孔,后端穿过套筒后端设置的通孔后与拉手803固定连接,弹簧设置在台阶和套筒的后端间,前叉锁紧装置通过套筒804的外表面与车架固定连接,弹簧插销的前端可在套筒前端设置的通孔内伸缩,弹簧插销的后端可以套筒后端设置的通孔内伸缩。当插销位于插销孔二808时定位凸缘811设置在车架500的前端上。插销孔一和插销孔二的轴线间的夹角以能满足当将前轮向后折入容纳存放空间时,将前叉锁定的状态即可,可以是45度以上的夹角,当二者间的夹角大于90度时,折叠后前轮要高于后轮放置。插销孔一和插销孔二的端面为扇形面810,定位凸缘811设置在扇形面的上方,与该扇形面810的形状和尺寸相匹配,车架的前端设置有扇形凹面,这样不仅增加车外型的美感,且可提高整个车体的紧凑性。当采用前叉锁紧装置800时,不仅可以对车架和前叉提供稳定可靠的连接关系,而且当需要折叠便携车时可为前轮提供稳定可靠的固定。它的使用方式如下:正常使用便携车时弹簧插销设置在插销孔二808内,由压缩弹簧805将弹簧插销压紧在插销孔二内,这样前叉通过锁紧装置与车架固定连接,使便携车在行走过程中安全更有保障;当需要折叠便携车时,向后轮的方向拉动拉手803,将弹簧插销从弹簧插孔二内拉出,逆时针转动前叉,使连接件809以车架转轴503为轴逆时针转动从而带动前轮向存放空间506内转动直至前轮进入到存放空间内,此时弹簧插孔一转动到弹簧插孔二的位置,松开弹簧插销,弹簧插销进入到弹簧插孔一内锁紧,这样前轮、后轮前叉基本位于一条直线上。此时,便携车可做为一手拉车使用,方便拖行和收藏运输。
为了更进一步提高便携车的便携性,横梁、支撑架优选如下结构。
如图1和图3结合图4-图7及图7.1所示,横梁300的前端通过横梁转轴303连接车架500的前端,横梁的后端设置有车座100,车座通过车座固定架102与横梁固定连接。在车座固定架102内设置有弹簧轴907,扭转弹簧903设置在弹簧轴907上,扭转弹簧903的一端连接卡扣911的连接端,滑座904与横梁300滑动连接,滑座904的左右两侧的侧翼分别位于与支撑架400的两侧并与支撑架上端的对应侧通过支撑杆转轴上404转动连接,支撑架400的下端通过支撑杆转轴下403与车架500转动连接,在滑座上设置有定位槽906,当横梁处于工作位置时,卡扣911与定位槽卡接连接。或者如图7所示,在滑座上设置定位槽,由扳动杆901的首端连接扭转弹簧903的一端,在扳动杆的尾端设置挂钩,由挂钩和定位槽的一槽壁连接,当向上扳动扳动杆的尾端时,挂钩脱离定位槽906的槽壁,当滑座复位后,挂钩压入定位槽内挂住定位槽的一槽壁,固定滑座。优选横梁和支撑架的长度和曲线形状能够使得横梁和支撑架折叠时滑座位于后轮上方。在便携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滑座位于车座的下方,卡扣位于滑座上设置的定位槽内,滑座通过扭转弹簧、卡扣和定位槽与车座固定架102固定在横梁上,同时,由于滑座此时是固定在横梁上的,相对于横梁的位置固定,在支撑架和横梁的共同作用下,横梁、支撑架的转动角度受到限制,因此当便携车行走时横梁可保持在一定的位置,但又由于横梁的前端、支撑架的下端均与车架转动连接,而支撑架的上端与车煺转动连接,因此横梁在便携车行走时,横梁具有一定的弹性,增加乘车的舒适性。当需要折叠便携车时只需按下卡扣,卡扣在扭转弹簧的作用下将卡扣从定位槽内放出,则横梁和支撑架的限制被解除,或者扳动扳动杆,使挂钩从定位槽内脱离,拉动设置在滑座后方的滑座拉手905使滑座在横梁上向横梁后方滑动,向下压横梁,横梁和支撑架均向后轮转动与后轮贴紧,实现便携车的完全折叠。当便携车需要正常使用时,将横梁及支撑架向上掀起,滑座沿横梁滑回到工作位置,卡扣进入到定位槽,将横梁和支撑架固定。从弹簧插销孔二内拨出弹簧插销,拉动前叉,将前叉和前轮打开到工作位置,将弹簧插销插入到弹簧插孔一内,对车架和前叉进行固定,这样整个便携车就完全恢复到工作状态。
为了提高便携车的轻便性,车架本体由第一承重杆501和第二承重杆502组成,第一承重杆和第二承重杆分别位于后轮的两侧与后轮通过轮轴转动连接,后轮、第一承重杆和第二承重杆组成容纳前轮的存放空间506;同样,横梁也由第一横梁杆301和第二横梁杆302组成,支撑架由第一支撑杆401和第二支撑杆402组成,由第一横梁杆301的前端通过横梁转轴303与第一承重杆501的前端转动连接,由第二横梁杆302的前端通过横梁转轴303转动连接第二承重杆502,由第一支撑杆401的上端通过支撑杆转轴上404与滑座904的侧翼一转动连接,由第二支撑杆402的上端通过支撑杆转轴上404与滑座的侧翼二转动连接,由第一支撑杆的下端与第一承重杆的中部通过支撑杆转轴下403转动连接,由第二支撑杆的下端通过支撑杆转轴下403与第二承重杆的中部转动连接,这样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及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均形成容纳后轮的存放空间二,使得便携车折叠后更紧凑。
为了进一步增加便携车的携带性,在车架的两侧分别设置一辅轮603,当横梁处于折叠状态时滑座拉手的长度与辅轮的位置相匹配,当将折叠后的便携车竖起时,便携车可以以滑座把手和两辅轮做为支撑。当便携车斜置时,可以将车把作为拉手两个辅轮作为拖拉车的车轮进行拖拉,整个便携车成为一个拉杆箱式的车体,可以随意拉着行走,极大地方便了携带。
为了便于操作卡扣,在车座上设置车座槽101,该车座槽呈O型或U型。
为了更进一步增加便携性,方便携带,在横梁前端设置基座507,在基座上设置一通槽,供拉手803穿过,在基座的后方设置提手504,这样无论是折叠后还是折叠前都可以方便地搬动便携车。
前叉和连接件间的连接关系可以如现有技术中专利号为US6588787B2的美国专利申请,前叉为一转轴,连接件为一套件,连接件套装在前叉外部。

Claims (11)

1.一种可折叠式便携车,包括前叉(204)、前轮(601)、后轮(602)、车架(500)、横梁(300)和支撑架(400),车架的后端与后轮转动连接,前叉的下端与前轮转动连接,其特征在于,在前叉后部与车架的前端间设置连接件(809),连接件(809)的前端与前叉转动连接,从而当车把转动时前轮跟随转动,连接件与车架的前端通过车架转轴(503)转动连接,车架转轴(503)与前轮的转轴(605)平行设置,在车架上位于前轮的正后方设置有容纳前轮的存放空间(506),前叉可以以车架转轴(503)为轴带动前轮向存放空间内转动,由存放空间容纳前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式便携车,其特征在于,在连接件(809)的后连接端设置有定位凸缘(811),当便携车处于正常使用状态时,定位凸缘(811)设置于车架的前端上方,由车架的前端支撑定位凸缘(811)。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折叠式便携车,其特征在于,连接件(809)和车架前端通过前叉锁紧装置(800)连接,当所述便携车处于工作状态或折叠状态时,前叉锁紧装置均能与车架转轴共同作用将连接件和车架固定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折叠式便携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叉锁紧装置由弹簧插销(802)、弹簧(805)、套筒(804)组成,弹簧插销设置在套筒内,弹簧插销(802)的前端可以在套筒(804)前端设置的通孔内伸缩,弹簧插销的后端可以在套筒后端设置的通孔内伸缩,在弹簧插销上设置有台阶(806),在台阶和套筒的后端间设置有压缩弹簧(805),弹簧插销的拉手(803)设置在套筒后端的通孔外,在连接件(809)的后连接端设置有插销孔二(808),当便携车处于工作状态时,弹簧插销位于弹簧插孔二内,前叉锁紧装置通过套筒固定在车架前端。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折叠式便携车,其特征在于,在连接件上位于插销孔二与连接件前连接端间设置有弹簧插销孔一(807),当便携车处于折叠状态时,弹簧插销位于插销孔一内。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式便携车,其特征在于,前轮和后轮均为一个,前后轮连线与前叉中心线位于同一竖直截面内,车架转轴与所述截面垂直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折叠式便携车,其特征在于,当便携车折叠后前后轮连线与前叉中心线间的夹角a的绝对值小于等于30度。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折叠式便携车,其特征在于,横梁(300)的前端与车架的前端转动连接,横梁上设置有滑座(904),滑座可在横梁上滑动,滑座与支撑架(400)的上端转动连接,支撑架的下端与车架转动连接,滑座通过滑座锁紧装置与横梁固定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折叠式便携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座锁紧装置由扭转弹簧、扳动杆(901)及弹簧轴(907)组成,车座通过车座架固定连接横梁,弹簧轴设置在车座架上,扭转弹簧(903)设置在弹簧轴上,扭转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扳动杆(901)的一端,扳动杆的另一端设置有挂钩(908),在滑座上设置有定位槽(906),当需将滑座固定在横梁上时由挂钩钩住定位槽的一槽壁。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折叠式便携车,其特征在于,在横梁的后端的两侧分别设置辅轮(603)。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式便携车,其特征在于,横梁由两个横梁杆并列设置组成,车架由两个承重杆并列设置组成,支撑架由两个支撑杆并列设置组成;由每个承重杆的前端转动连接相对应侧的横梁杆的前端,后轮设置在两个承重杆间,存放空间位于两承重杆间;两横梁杆的后端通过车座固定架固定连接,滑座设置在车座固定架的后方并由其相应侧的侧翼与对应侧的支撑杆的上端转动连接;每个支撑杆的下端与对应侧的承重杆转动连接。
CN201520486484.5U 2015-07-03 2015-07-03 可折叠式便携车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8714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486484.5U CN204871405U (zh) 2015-07-03 2015-07-03 可折叠式便携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486484.5U CN204871405U (zh) 2015-07-03 2015-07-03 可折叠式便携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871405U true CN204871405U (zh) 2015-12-16

Family

ID=548158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486484.5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871405U (zh) 2015-07-03 2015-07-03 可折叠式便携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871405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60138A (zh) * 2015-07-03 2016-04-06 杭州云造科技有限公司 可折叠式便携车
CN106926956A (zh) * 2017-03-29 2017-07-07 天津市施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折叠代步车架及折叠代步车
WO2018010567A1 (zh) * 2016-07-11 2018-01-18 小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车及其轮架锁定总成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60138A (zh) * 2015-07-03 2016-04-06 杭州云造科技有限公司 可折叠式便携车
CN105460138B (zh) * 2015-07-03 2018-07-06 杭州云造科技有限公司 可折叠式便携车
WO2018010567A1 (zh) * 2016-07-11 2018-01-18 小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车及其轮架锁定总成
CN106926956A (zh) * 2017-03-29 2017-07-07 天津市施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折叠代步车架及折叠代步车
CN106926956B (zh) * 2017-03-29 2023-01-20 天津市施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折叠代步车架及折叠代步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871405U (zh) 可折叠式便携车
CN105460138A (zh) 可折叠式便携车
CN105292209A (zh) 四轮折叠式拖车
CN204309869U (zh) 一种可折叠儿童伞把车
CN205440711U (zh) 可折叠的三轮车
CN205854245U (zh) 儿童推车
CN207984931U (zh) 婴幼儿推车
CN201347167Y (zh) 箱式伸缩折叠车
CN2693591Y (zh) 可折叠的婴儿推车
CN206307091U (zh) 儿童推车
CN205971675U (zh) 一种折叠电动车
CN204775733U (zh) 便携车
CN208993848U (zh) 一种折叠式电动车
CN204775735U (zh) 横梁折叠式便携车
CN207790800U (zh) 一种婴儿车
CN104176101B (zh) 一种儿童推车
CN105398525A (zh) 便携车
CN207631317U (zh) 一种婴儿手推车
CN202641792U (zh) 多用途重力自锁婴儿车
CN206734372U (zh) 儿童推车
CN108216324A (zh) 一种新型电动助力行李车
CN208181158U (zh) 婴儿车
CN202806828U (zh) 双人儿童推车
CN208813292U (zh) 可换向折叠儿童推车
CN208585369U (zh) 折叠自行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Xu Wei

Inventor after: Ji Ruigeng

Inventor after: Yu Shuangyuan

Inventor after: Qiu Yiwu

Inventor after: Shen Yuebo

Inventor after: Li Kewei

Inventor after: Dan Jianfei

Inventor before: Xiang Wei

Inventor before: Ji Ruigeng

Inventor before: Yu Shuangyuan

Inventor before: Qiu Yiwu

Inventor before: Shen Yuebo

Inventor before: Li Kewei

Inventor before: Dan Jianfei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216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