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859868U - 具有分流设计的液冷式水冷头及其散热结构 - Google Patents

具有分流设计的液冷式水冷头及其散热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859868U
CN204859868U CN201520600437.9U CN201520600437U CN204859868U CN 204859868 U CN204859868 U CN 204859868U CN 201520600437 U CN201520600437 U CN 201520600437U CN 204859868 U CN204859868 U CN 2048598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head
liquid
radiating fins
runner
delivery 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60043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水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oler Mas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oler Mas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oler Mas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oler Mast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60043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8598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8598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8598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分流设计的液冷式水冷头及其散热结构,包括一基板、一盖板、以及一散热结构,盖板上设有一进水口与一出水口,以供工作流体在腔室内流动,散热结构介于进水口与出水口之间的位置,并包含复数从进水口朝向出水口的方向间隔排列的散热鳍片、以及一连贯散热鳍片之间的分流部,分流部自散热鳍片凸出,而任意两个相邻的散热鳍片之间则形成有一流道,使得工作流体通过进水口而被分流部分流至散热鳍片的流道内。

Description

具有分流设计的液冷式水冷头及其散热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冷式散热系统,尤指一种具有分流设计的液冷式水冷头及其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按,传统液冷式散热系统上,主要由复数管路串接如水冷头、泵浦、冷却模块(如水冷排)与储液箱所构成,且主要凭借水冷头与发热元件接触,进而帮助发热元件进行散热。其中,一般水冷头内部的构造,主要系于其中空的腔室内设有复数散热鳍片,凭借散热鳍片帮助水冷头快速吸收发热元件所产生的热量,再凭借于腔室内流动的工作流体将热量带走,以达到散热的目的。
然而,由于工作流体于水冷头内的快速流动,使得工作流体尚未与腔室内达到良好的热交换时,即排出水冷头外,因而造成热交换的效率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分流设计的液冷式水冷头及其散热结构,以改善并解决上述的缺失。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具有分流设计的液冷式水冷头,具有一热交换部,用于接触一发热元件,其特征在于,该液冷式水冷头包括:
一基板,设有该热交换部;
一盖板,设于该基板上并与该基板间形成一中空腔室,且该盖板上设有一进水口与一出水口,以供工作流体在该腔室内流动;以及
一散热结构,设于该基板上而位于该腔室内介于该进水口与该出水口之间的位置,该散热结构包含从该进水口朝向该出水口的方向间隔排列的复数散热鳍片、以及一连贯至少部分该复数散热鳍片之间的分流部,该分流部自至少部分该复数散热鳍片凸出,而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散热鳍片之间则形成有一流道,并对应该热交换部,使得所述工作流体凭借该分流部分流至至少部分的所述流道内。
所述的具有分流设计的液冷式水冷头,其中:该盖板呈一盖状体而覆盖于该基板上。
所述的具有分流设计的液冷式水冷头,其中:该盖板内设有一对应该分流部而由该进水口朝向该出水口延伸设置的导引槽。
所述的具有分流设计的液冷式水冷头,其中:该盖板内还设有一介于该散热结构与该出水口间的挡板,且该挡板阻隔于该导引槽末端。
所述的具有分流设计的液冷式水冷头,其中:该盖板内设有分别对应于该进水口二侧的两个限位板。
所述的具有分流设计的液冷式水冷头,其中:该分流部是一凸岭,并将所连接的该复数散热鳍片之间的流道分为一第一侧子流道及一第二侧子流道,且该凸岭还具有一第一侧斜面及一第二侧斜面,分别对应该第一侧子流道和该第二侧子流道。
所述的具有分流设计的液冷式水冷头,其中:该分流结构的凸岭呈锥角状、柱块状或圆弧状。
所述的具有分流设计的液冷式水冷头,其中:该散热结构的分流部位于该复数散热鳍片的中段或任一侧处。
所述的具有分流设计的液冷式水冷头,其中:该腔室内设有连通于该散热结构的流道外的第一汇流道。
所述的具有分流设计的液冷式水冷头,其中:该腔室内还设有连通于该第一汇流道的第二汇流道,且该第二汇流道对应该出水口。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还包括:
一种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复数散热鳍片,沿一预设方向依序排列,而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散热鳍片之间则形成有一流道;以及
一分流部,设置并连贯于至少部分该复数散热鳍片之间,并自至少部分该复数散热鳍片凸出,以使工作流体凭借该分流部分流至少部分的所述流道内。
所述的散热结构,其中:该分流部是一凸岭,并将所连接的该复数散热鳍片之间的流道分为一第一侧子流道和一第二侧子流道,且该凸岭还具有一第一侧斜面和一第二侧斜面,分别对应该第一侧子流道和该第二侧子流道。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在于:其可供工作流体在注入水冷头内时,以分流的方式延长工作流体停滞于水冷头内的时间,进而提高热交换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液冷式散热系统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接触于发热元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内部构造的俯视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散热结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水冷头1;基板10;热交换部100;盖板11;腔室110;进水口111;出水口112;导引槽113;挡板114;限位板115;散热结构12;散热鳍片120;分流部121;第一侧斜面121’;第二侧斜面121”;流道122;第一侧子流道122’;第二侧子流道122”;第一汇流道123;第二汇流道124;发热元件2;泵浦3;冷却模块4;管路5。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更进一步揭示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请参阅图1、图2及图3,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立体组合示意图、以及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液冷式散热系统的立体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系提供一种具有分流设计的液冷式水冷头及其散热结构,该水冷头1系用于接触一发热元件2,并与如泵浦3及冷却模块4等构件,以复数管路5串接而组成一液冷式散热系统(如图3所示),其内部主要系通过工作流体(图略)来帮助所述发热元件2进行散热。该水冷头1包括一基板10、一盖板11、以及一散热结构12;其中:
该基板10是导热性良好的材质所构成,如铝或铜等。并如图4所示,该基板10用于与上述发热元件2接触,并具有一对应发热元件2的热交换部100,所述热交换部100与发热元件2接触后,即可供发热元件2所产生的热通过热交换部100而传递至水冷头1上。
该盖板11可呈一盖状体,并覆盖而设置于上述基板10上,以与该基板10间形成一中空腔室110。如图4及图5所示,该盖板11上设有一进水口111与一出水口112,以供上述管路5连接后,能对该水冷头1提供工作流体由进水口111注入该腔室110内,并依图4及图5所示的箭头方向于该腔室110内流动,再由出水口112流出,进而带走水冷头1的热交换部100对发热元件2所吸收的热量,达到帮助发热元件2进行散热的目的。
该散热结构12包含复数散热鳍片120、以及一连贯该复数散热鳍片120之间的分流部121,分流部121可以连贯所有散热鳍片120、也可以仅连贯部分散热鳍片120,并突出于部分或所有的散热鳍片120以对应该进水口111。该散热结构12设于上述基板10上,并位于该腔室110内介于进水口111与出水口112之间的位置,且该复数散热鳍片120系沿一预设方向依序排列,而在本实用新型所举的实施例中,该复数散热鳍片120系从进水口111朝向出水口112的方向间隔排列,而任意两个相邻的散热鳍片120之间即形成有一流道122,并对应该基板10的热交换部100。如图4及图5所示,该分流部121系一凸岭,可呈一锥角状,并将所连接的该复数散热鳍片120之间的流道122分为一第一侧子流道122’及一第二侧子流道122”,且该凸岭还具有一第一侧斜面121’及一第二侧斜面121”,分别对应该第一侧子流道122’和该第二侧子流道122”,使得工作流体得通过进水口111后,能被该分流部121分流至该复数散热鳍片120的流道122内。此外,该分流部121也可视进水口111位于水冷头1上的位置不同,而位于该复数散热鳍片120的中段(如图所示)或任一侧处(图略)。
再请一并参阅图1、图4及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所举的实施例中,该盖板11内设有一对应该分流部121而由进水口111朝向出水口112延伸设置的导引槽113,以供工作流体通过进水口111后,能顺着导引槽113而由分流部121上方向下进行分流。另,该盖板11内更设有一介于散热结构12与出水口112间的挡板114,挡板114更阻隔于导引槽113末端,以避免工作流体未通过散热结构12而直接由导引槽113流向出水口112。此外,该盖板11内还可以设有分别对应于该进水口111二侧的二限位板115,以限制工作流体通过进水口111后,可朝向导引槽113的方向流动。
是以,凭借上述的构造组成,即可得到本实用新型具有分流设计的液冷式水冷头及其散热结构。
据此,如图4所示,当工作流体通过进水口111而注入水冷头1内时,会先经过散热结构12的分流部121而顺着分流部121被分流至左、右二侧的流道122内,以带走各散热鳍片120与热交换部100的热量。同时,如图5所示,也由于上述导引槽113与限位板115的设计,使得工作流体可以顺着导引槽113而均匀分布至各散热鳍片120间的流道122内,并由挡板114阻隔着而避免工作流体直接通往出水口112。俟后,工作流体由各流道122流出时,可于水冷头1的腔室110内设计环绕于散热结构12外圈的第一汇流道123与第二汇流道124,以凭借第一汇流道123先将流出于流道122二侧外的工作流体各别汇集,再一并凭借第二汇流道124汇流后流向出水口112,以排出水冷头1外,并经由液冷式散热系统的冷却模块4进行降温与冷却。
再者,如图6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散热结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该分流部121的凸岭除了上述实施例为一锥角状外,也可以呈一柱块状(如图所示)或圆弧状(图略),以能够使各散热鳍片120贯连后形成阻隔,进而供工作流体注入时可产生分流,达到延长工作流体停滞于散热结构12内的时间,进而提高热交换效率。
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具有分流设计的液冷式水冷头,具有一热交换部,用于接触一发热元件,其特征在于,该液冷式水冷头包括:
一基板,设有该热交换部;
一盖板,设于该基板上并与该基板间形成一中空腔室,且该盖板上设有一进水口与一出水口,以供工作流体在该腔室内流动;以及
一散热结构,设于该基板上而位于该腔室内介于该进水口与该出水口之间的位置,该散热结构包含从该进水口朝向该出水口的方向间隔排列的复数散热鳍片、以及一连贯至少部分该复数散热鳍片之间的分流部,该分流部自至少部分该复数散热鳍片凸出,而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散热鳍片之间则形成有一流道,并对应该热交换部,使得所述工作流体凭借该分流部分流至至少部分的所述流道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分流设计的液冷式水冷头,其特征在于:该盖板呈一盖状体而覆盖于该基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分流设计的液冷式水冷头,其特征在于:该盖板内设有一对应该分流部而由该进水口朝向该出水口延伸设置的导引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分流设计的液冷式水冷头,其特征在于:该盖板内还设有一介于该散热结构与该出水口间的挡板,且该挡板阻隔于该导引槽末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分流设计的液冷式水冷头,其特征在于:该盖板内设有分别对应于该进水口二侧的两个限位板。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具有分流设计的液冷式水冷头,其特征在于:该分流部是一凸岭,并将所连接的该复数散热鳍片之间的流道分为一第一侧子流道及一第二侧子流道,且该凸岭还具有一第一侧斜面及一第二侧斜面,分别对应该第一侧子流道和该第二侧子流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分流设计的液冷式水冷头,其特征在于:该分流结构的凸岭呈锥角状、柱块状或圆弧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分流设计的液冷式水冷头,其特征在于:该散热结构的分流部位于该复数散热鳍片的中段或任一侧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分流设计的液冷式水冷头,其特征在于:该腔室内设有连通于该散热结构的流道外的第一汇流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具有分流设计的液冷式水冷头,其特征在于:该腔室内还设有连通于该第一汇流道的第二汇流道,且该第二汇流道对应该出水口。
11.一种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复数散热鳍片,沿一预设方向依序排列,而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散热鳍片之间则形成有一流道;以及
一分流部,设置并连贯于至少部分该复数散热鳍片之间,并自至少部分该复数散热鳍片凸出,以使工作流体凭借该分流部分流至少部分的所述流道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分流部是一凸岭,并将所连接的该复数散热鳍片之间的流道分为一第一侧子流道和一第二侧子流道,且该凸岭还具有一第一侧斜面和一第二侧斜面,分别对应该第一侧子流道和该第二侧子流道。
CN201520600437.9U 2015-08-11 2015-08-11 具有分流设计的液冷式水冷头及其散热结构 Active CN2048598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600437.9U CN204859868U (zh) 2015-08-11 2015-08-11 具有分流设计的液冷式水冷头及其散热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600437.9U CN204859868U (zh) 2015-08-11 2015-08-11 具有分流设计的液冷式水冷头及其散热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859868U true CN204859868U (zh) 2015-12-09

Family

ID=547503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600437.9U Active CN204859868U (zh) 2015-08-11 2015-08-11 具有分流设计的液冷式水冷头及其散热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859868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09982A (zh) * 2015-12-21 2016-04-20 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 一种高温高周疲劳试验用热隔离装置
CN108803216A (zh) * 2017-05-03 2018-11-13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荧光色轮及投影机
CN110446394A (zh) * 2018-05-02 2019-11-12 上海绿曜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液冷传热装置
CN114206063A (zh) * 2020-09-02 2022-03-18 春鸿电子科技(重庆)有限公司 液冷头与液冷式散热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09982A (zh) * 2015-12-21 2016-04-20 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 一种高温高周疲劳试验用热隔离装置
CN105509982B (zh) * 2015-12-21 2018-01-16 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 一种高温高周疲劳试验用热隔离装置
CN108803216A (zh) * 2017-05-03 2018-11-13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荧光色轮及投影机
CN108803216B (zh) * 2017-05-03 2021-02-12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荧光色轮及投影机
CN110446394A (zh) * 2018-05-02 2019-11-12 上海绿曜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液冷传热装置
CN114206063A (zh) * 2020-09-02 2022-03-18 春鸿电子科技(重庆)有限公司 液冷头与液冷式散热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859868U (zh) 具有分流设计的液冷式水冷头及其散热结构
CN106450568B (zh) 一种动力电池包热管理系统
CN107768334B (zh) 基于叶脉拓扑结构的分叉通道散热器
US20150059360A1 (en) Liquid cooling device having diversion mechanism
TWM511640U (zh) 具有分流設計之液冷式水冷頭及其散熱結構
CN104779226A (zh) 带有导流通道的液冷式高热流密度器件散热器
CN108733183B (zh) 用于计算机内部零件散热的水冷散热器的水冷头
CN102856275A (zh) 散热系统
KR20130057779A (ko) 오일쿨러
CN204538010U (zh) 具有强化换热效果的液冷式芯片散热器
CN104868193A (zh) 一种口琴通道平行流式换热器
CN202888157U (zh) 一种电力半导体元件用液冷板式散热器
CN210860192U (zh) 一种具有内嵌循环水路的水冷法兰
CN203840695U (zh) 一种新型散热器
CN103296329A (zh) 一种电源冷却装置
CN103629953A (zh) 一种水冷却器
CN112928082A (zh) 液冷板及功率模组
CN205477896U (zh) 一种新型高效率散热器
CN106197086A (zh) 带间隔排列的圆形板及弓形板的热交换器
CN207651639U (zh) 一种电池筒组件、电池组件及车
CN202652817U (zh) 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模组
CN203951634U (zh) Ptc加热器以及并置式ptc加热器
CN105374767A (zh) 一种高性能微槽道散热结构
CN201772772U (zh) 封闭式鳍片热交换器
CN102777447A (zh) 一种采煤机液压油冷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