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858022U - 连接器模块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模块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858022U CN204858022U CN201520342138.XU CN201520342138U CN204858022U CN 204858022 U CN204858022 U CN 204858022U CN 201520342138 U CN201520342138 U CN 201520342138U CN 204858022 U CN204858022 U CN 20485802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ct
- elastic foot
- connector modules
- shell fragment
- slo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模块,包括一个有插槽的绝缘本体,以及固定在绝缘本体上的连接端子组,各连接端子组包括第一弹片与第二弹片。第一弹片提供外侧第一接点及内侧第二及第三接点;第二、第三接点沿第一方向配置于插槽内;该第二弹片提供外侧第四接点及内侧第五及第六接点;该第五、第六接点沿该第一方向配置该插槽,并分别与第二、第三接点形成弹性接触。当外物以该第一方向进入该插槽时,解除该第二接点与该第五接点的接触,或该第三接点与该第六接点的接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涉及一种连接器模块,特别是涉及一种提供热插拔功能的连接器模块。
背景技术
在工业控制上,将各种控制电路形成功能模块,利用将不同功能模块加入控制系统中,或从控制系统移除的方式,可以满足以单一系统提供不同应用的目的。为满足能够随时加入或移除特定模块的目的,各功能模块上需要提供连接器模块,使该连接器模块提供位于相同位置的相同数量接触端子。特别是将各功能模块形成扁平盒体,在盒体的两侧的相同位置提供相同数量的连接端子,以供在该两侧与其他形成盒体的功能模块形成电性连接,借以传送信号或电流。
美国专利5,716,241“I/ODeviceforaDataBus”即公开一种具有这种模块化连接功能的连接器模块,使用在模块盒体上。
因应这种功能模块的连接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开发出一种连接器模块。该连接器模块主要形呈扁平盒体,并在盒体两侧配备多个相同位置、相同数量的连接端子,以供在该两侧与其他连接器模块盒体形成电性连接。使用在两侧的连接端子形成T字形,位于中间的垂直方向端子形成两支弹性脚,可以夹接外界连接端子,例如在电路板上的金手指。当该外界连接端子插入该垂直方向端子时,可使该外界连接端子所连接的功能模块与该T形连接端子形成电性接触。亦即,当无该垂直方向端子时,该T形连接端子可向横向导通,称为短路;当该垂直方向端子插入时,该T形连接端子可另与该外界连接端子所连接的功能模块导通。
WO00/62376A1“Input/OutputDeviceHavingRemovableModule”即公开一种具有这种功能的连接器模块,并公开使用在该连接器模块上的T形连接端子。
美国专利公开案US2013/0027890公开一种“ConnectionModuleBeingCapableofServingaBus”进一步利用多个连接器模块,形成总线结构。
利用在一组连接端子内插入外物,改变端子连接关系的设计,也可见于美国专利7,402,058号“PlugConnectorwithShortCircuitContacts”。
在现有技术中,无论是利用导电物或绝缘物的插入或移出,改变一组连接端子的连接关系,都容易在插入或抽出的过程中,产生电的突然导通或断开。这种现象对于连接器模块或者所连接的功能模块,容易产生甚或电弧,以致于影响各模块的功能,甚至造成毁损。
因此,目前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新颖的连接器模块,可以利用简单的构造,达成避免发生突然导通或断开的现象。
同时也需要一种连接器模块,可以提供多种的连接模式,并可避免在改变连接模式时发生突然导通或断开的现象。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即在提供一种新颖的连接器模块,可以利用简单的构造,达成避免发生突然导通或断开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也在提供一种连接器模块,可以支持多种的连接模式,并可避免在改变连接模式时发生突然导通或断开的现象。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器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绝缘本体,该绝缘本体包括插槽;
至少一组连接端子组,该至少一组连接端子组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上,所述各连接端子组包括第一弹片与第二弹片;其中:
所述第一弹片提供第一接点、第二接点及第三接点,该第二、第三接点位于所述插槽内,两者沿第一方向配置;
所述第二弹片提供第四接点、第五接点及第六接点,该第五、第六接点位于所述插槽内,两者也沿所述第一方向配置,并可分别与所述第二、第三接点形成弹性接触;
所述插槽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方向上的宽度足以容纳外物,以在该外物以第一方向进入所述插槽时,解除所述第二接点与所述第五接点的接触,或所述第三接点与所述第六接点的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例中,所述第一弹片可包括连接部,以及连接到该连接部上的第一弹性脚、第二弹性脚与第三弹性脚,并使该第一接点、第二接点及第三接点分别位于该第一弹性脚、第二弹性脚与第三弹性脚上。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实例中,所述第二弹片可包括本体部,以及连接到该本体部上的第四弹性脚、第五弹性脚与第六弹性脚,并使该第四接点、第五接点及第六接点分别位于该第四弹性脚、第五弹性脚与第六弹性脚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某些优选实例中,所述第一接点位于所述绝缘本体的第一侧外侧,而所述第四接点位于所述绝缘本体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外侧。在这种实例中,可使所述第一弹性脚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绝缘本体的第一侧外侧,而所述第四弹性脚的至少一部分则位于所述绝缘本体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外侧。
在若干实例中,所述第三弹性脚包围所述第二弹性脚的至少一部分,两者保持间距。另所述第六弹性脚包围所述第五弹性脚的至少一部分,两者保持间距。在这些实例中,所述第三弹性脚可以包围所述第二弹性脚全部,且所述第六弹性脚也可以包围所述第五弹性脚全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例中,当有外物沿第一方向插入插槽时,外物首先接触第二接点与第五接点,并随外物的继续移动而顶开第二接点与第五接点,解除第二接点与第五接点的接触状态。外物继续沿第一方向插入,并接触第三接点与第六接点,并随外物的继续移动而顶开第三接点与第六接点,解除第三接点与第六接点的接触状态。
外物两侧面可提供电接点,该电接点可提供在外物全部插入插槽后相对于第二接点与第五接点的位置,也可提供在相对于第二接点与第五接点的位置并延伸到相对于第三接点与第六接点的位置。外物可为电路板,且电接点可为电路板上的金手指。
当外物插入到插槽底部,顶开第三接点与第六接点时,因电接点长度不同,可能使电接点仅与第二接点与第五接点接触,或与第二、第五、第三、第六接点同时接触,形成电性接触。在电接点同时与第二、第五、第三、第六接点同时接触的情形,原由第一接点进入,经由第二、第五两接点的接触,以及第三、第六接点的接触,而由第四接点送出的信号/电流,会经由电接点进入电路板上的电路,经过处理、转化后输出。实现串联的功能。如果电接点仅与第二、第五接点接触,则原由第一接点进入,而由第四接点送出的信号/电流,会有分流因第二、第五两接点的接触,经由电接点进入电路板上的电路,经过处理、转化后输出。实现并联的功能。
在上述过程中,外物顶开第二接点与第五接点时,第三接点与第六接点仍保持接触;即保持电性导通。故可防止发生整个回路瞬间断路的现象。反之,当外物与第一方向相反地抽离插槽时,因外物的离开,先使第三、第六接点接触、导通。此时第二、第五接点仍与电接点接触、导通。因此也可以防止整个回路瞬间导通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使用多个具有上述特征的弹片的连接器模块,以及具有多个连接器模块的连接器组件。
上述及其他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与优点,可由以下详细说明并参照附图,而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模块的应用示意图。
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模块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A为适用于本实用新型连接器模块的连接端子第一弹片的一种实施例侧视图。
图3B为适用于本实用新型连接器模块的连接端子第二弹片的一种实施例侧视图。
图4A为适用于本实用新型连接器模块的连接端子第一弹片的另一种实施例侧视图。
图4B为适用于本实用新型连接器模块的连接端子第二弹片的另一种实施例侧视图。
图5A-C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模块应用状态剖面图。
参考标记列表
10绝缘本体
11、12端子槽
13、14、15、16、17舌片
18插槽
18A边缘
18B台部
20连接端子组
21第一弹片
22连接部
23第一弹性脚
24第二弹性脚
25第三弹性脚
26第二弹片
27本体部
28第四弹性脚
29第五弹性脚
30第六弹性脚
23A第一接点
24A第二接点
25A第三接点
28A第四接点
29A第五接点
30A第六接点
100连接器模块
101壳体
102功能模块
103电路板
104连接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依据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连接器模块的优选实例。但需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例,只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数种可能的结构与应用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与范围,仍应以权利要求的记载为准。
“热插拔”通常是指一种连接器的功能,该功能支持在对该连接器插入或抽出另一连接器的连接端子时,不会损害两者或两者间所传送的信号。这种功能可以有效防止或消除从连接器突然抽除或插入端子时,所可能发生的或电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即在提供一种支持热插拔功能的连接器模块。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模块的应用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模块100包括一个绝缘本体10,以及设置在绝缘本体10上的多组连接端子组20、20。图1仅显示连接器模块100的一侧。壳体101与连接器模块100组合后,使连接器模块100位于壳体101下方侧。壳体101提供引导及保护功能。壳体101内可提供导轨(未图式),以引导功能模块102沿该导轨插入于壳体101内。功能模块102伸出电路板103,其上配置多个连接端子104。图中显示的连接端子104为形成在电路板103上的金手指。当功能模块102向图的下方继续移动,可使多个连接端子104连同露出的电路板103进入连接器模块100内的插槽(见图2)中,使连接器模块100的连接端子组20与电路板103的连接端子104形成电性接触。
电路板103在功能模块102内部的延伸部分配置必要的电气或电子元件,可以对由连接端子组20经由连接端子104进入的信号或电流进行处理或转化,并由对应的连接端子组20或由另外配备的连接端子送出。如此完成功能模块102的作用。
图中所显示的连接端子组20或连接端子104的个数,并非任何技术限制。同时,连接器模块100所提供的连接端子组20数量,也未必与功能模块102所提供的连接端子104数量相同。
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模块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显示4组连接端子组20,并示出其中一组连接端子组20的截面。如图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器模块100包括绝缘本体10,其上配置4组连接端子组20,并以端子槽11、12以及舌片13、14、15、16、17等加以可拆卸的固定。连接端子组20固定于绝缘本体10的方式,当然不限于上述,更无任何技术上的限制。例如以射出方式固定,也属可行。其连接端子组20数量也可随应用需要而改变。
绝缘本体10上提供插槽18,沿绝缘本体10长度方向延伸。其长度与宽度并无任何限制。但通常而言,其长度优选足以容纳互相保持预定距离的预定数量端子组。至于其宽度,则优选足以容纳位于其内的端子,并能容纳外物插入,例如电路板103插入。
图中所示的多组连接端子组20,各包括第一弹片21与第二弹片26。图中显示,第一弹片21提供第一接点23A、第二接点24A及第三接点25A,第二、第三接点24A、25A位于插槽18内,两者沿第一方向X配置。图中也显示,第二弹片26提供第四接点28A、第五接点29A及第六接点30A,第五、第六接点29A、30A位于插槽18内,两者也沿第一方向X配置。此外,第五、第六接点29A、30A还分别与第二、第三接点24A、25A形成弹性接触。
图3A为适用于本实用新型连接器模块的连接端子第一弹片21的一种实施例侧视图。如图所示,在该优选实例中,第一弹片21包括连接部22,以及连接到连接部22上的第一弹性脚23、第二弹性脚24与第三弹性脚25。第一接点23A、第二接点24A及第三接点25A即分别位于第一弹性脚23、第二弹性脚24与第三弹性脚25上。组装时,将第一弹片21的第二弹性脚24与第三弹性脚25对准插槽18向槽内推压,使第二弹性脚24与第三弹性脚25进入槽内,并将第一弹性脚23保持在槽外,直到插槽18的边缘18A接触并顶住连接部22为止。
另请参考图3B。图3B为适用于本实用新型连接器模块的连接端子第二弹片26的一种实施例侧视图。如图所示,在该优选实例中,第二弹片26包括本体部27,以及连接到本体部27上的第四弹性脚28、第五弹性脚29与第六弹性脚30。第四接点28A、第五接点29A及第六接点30A即分别位于第四弹性脚28、第五弹性脚29与第六弹性脚30上。与第一弹片21相似,组装时,将第二弹片26的第五弹性脚29与第六弹性脚30对准插槽18向槽内推压,使第五弹性脚29与第六弹性脚30进入槽内,并将第四弹性脚28保持在槽外,直到插槽18的台部18B接触并顶住本体部27为止。
组装完成后,各组连接端子组20中,第一接点23位于绝缘本体10的一侧外侧,而第四接点28位于绝缘本体10的相对侧外侧。第一弹性脚23与第四弹性脚28可以全部或一部分位于该绝缘本体的外侧,只要能与属于另一连接器模块的一组连接端子组形成电性接触即可。
在图3A所示的实例中,第三弹性脚25与第二弹性脚24两者的延伸部分保持间距。在图3B所示的实例中,第六弹性脚30与第五弹性脚29两者的延伸部分保持间距。但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例中,第三弹性脚25可以包围第二弹性脚24,两者保持间距,以形成外框状,如图4A所示。此外,第六弹性脚30也可以包围第五弹性脚29,两者保持间距,以形成外框状,如图4B所示。其他各种弹性脚,以至于连接端子组的形状、结构设计,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需要决定。
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模块100经过组装后,各组连接端子组20的第二、第三接点24A、25A沿第一方向X配置于插槽18内。且第五、第六接点28A、29A也沿第一方向X配置于插槽18内。第五、第六接点28A、29A还分别与第二、第三接点24A、25A形成弹性接触。插槽18在与第一方向正交方向上的宽度足以容纳外物,例如电路板103。故可在外物103进入插槽18时,解除第二接点24A与第五接点29A的接触,以及第三接点25A与第六接点30A的接触。
图5A-C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模块应用状态剖面图。如图所示,在图5A的状态下,外物(电路板)103正从图的上方向下方插入插槽18中,但尚未进入插槽18。此时,第二接点24A与第五接点29A,以及第三接点25A与第六接点30A均保持电性接触。
在图5B所示的状态,外物103首先接触第二接点24与第五接点29,并继续移动而顶开第二接点24与第五接点29,解除第二接点24A与第五接点29A的接触状态。其后,外物103继续沿第一方向X插入,并接触第三接点25A与第六接点30A,再继续移动而顶开第三接点25A与第六接点30A,解除第三接点25A与第六接点30A的接触状态。其状态如图5C所示。
由于电路板103上设有位置与第二接点24A、第三接点25A及第五接点29A、第六接点30A对应的连接端子104(例如位于电路板103两侧面的金手指104)。连接端子104提供在电路板103两侧面,根据其长度不同,而位于电路板103上,在电路板103全部插入插槽18后,相对于第二接点24A与第五接点29A的位置,也可提供在相对于第二接点24A与第五接点29A的位置,并延伸到相对于第三接点25A与第六接点30A的位置。
当电路板103插入到插槽18底部,顶开第三接点25A与第六接点30A时,因连接端子104长度不同,可能使连接端子104仅与第二接点24A与第五接点29A接触,或与第二、第五、第三、第六接点24A、25A、29A、30A同时接触,形成电性接触。在电接点同时与第二、第五、第三、第六接点24A、25A、29A、30A同时接触的情形,原本由第一接点23A进入,经由第二、第五两接点24A、29A的接触,以及第三、第六接点25A、30A的接触,而由第四接点28A送出的信号/电流,会经由连接端子104进入电路板103上的电路,经过处理、转化后输出。实现串联的功能。如果连接端子104仅与第二、第五接点24A、29A接触,则原由第一接点23A进入,而由第四接点28A送出的信号/电流,会有分流因第二、第五两接点24A、29A与连接端子104的接触,经由连接端子104进入电路板103上的电路,经过处理、转化后输出。实现并联的功能。
在上述过程中,电路板103顶开第二接点24A与第五接点29A时,第三接点25A与第六接点30A仍保持接触;即保持电性导通。而当电路板103顶开第三接点25A与第六接点30A时,第二接点24A与第五接点29A已经与连接端子104形成导通。故可防止在接点断开过程中,发生整个回路瞬间断路的现象。反之,当电路板103与第一方向X相反地抽离插槽18时,会先使第三、第六接点25A、30A接触、导通。此时第二、第五接点24A、29A仍与连接端子10接触、导通。当电路板103抽离而使第二、第五接点24A、29A接触、导通。此时第三、第六接点25A、30A已经接触、导通。因此也可以防止整个回路瞬间导通的现象。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支持热插拔的连接器模块,除结构简单外,并可防止因为外界电路的插拔,造成整个回路瞬间断开或导通的现象。应属一种进步的发明。
Claims (8)
1.一种连接器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绝缘本体,该绝缘本体包括插槽;
至少一组连接端子组,该至少一组连接端子组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上,所述各连接端子组包括第一弹片与第二弹片;其中:
所述第一弹片提供第一接点、第二接点及第三接点,该第二、第三接点位于所述插槽内,两者沿第一方向配置;
所述第二弹片提供第四接点、第五接点及第六接点,该第五、第六接点位于所述插槽内,两者也沿所述第一方向配置,并可分别与所述第二、第三接点形成弹性接触;
所述插槽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方向上的宽度足以容纳外物,以在该外物以第一方向进入所述插槽时,解除所述第二接点与所述第五接点的接触,或所述第三接点与所述第六接点的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片包括连接部,以及连接到该连接部上的第一弹性脚、第二弹性脚与第三弹性脚,并使该第一接点、第二接点及第三接点分别位于该第一弹性脚、第二弹性脚与第三弹性脚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片包括本体部,以及连接到该本体部上的第四弹性脚、第五弹性脚与第六弹性脚,并使该第四接点、第五接点及第六接点分别位于该第四弹性脚、第五弹性脚与第六弹性脚上。
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点位于所述绝缘本体的第一侧外侧,而所述第四接点位于所述绝缘本体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外侧。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弹性脚包围所述第二弹性脚的至少一部分,两者保持间距。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弹性脚包围所述第二弹性脚全部。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弹性脚包围所述第五弹性脚的至少一部分,两者保持间距。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弹性脚包围所述第五弹性脚全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342138.XU CN204858022U (zh) | 2015-05-25 | 2015-05-25 | 连接器模块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342138.XU CN204858022U (zh) | 2015-05-25 | 2015-05-25 | 连接器模块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858022U true CN204858022U (zh) | 2015-12-09 |
Family
ID=547485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342138.X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858022U (zh) | 2015-05-25 | 2015-05-25 | 连接器模块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858022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299776A (zh) * | 2015-05-25 | 2017-01-04 | 町洋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 连接器模块 |
CN110635315A (zh) * | 2016-04-28 | 2019-12-31 | 町洋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 连接器模块及其闸刀 |
-
2015
- 2015-05-25 CN CN201520342138.XU patent/CN204858022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299776A (zh) * | 2015-05-25 | 2017-01-04 | 町洋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 连接器模块 |
CN106299776B (zh) * | 2015-05-25 | 2018-08-28 | 町洋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 连接器模块 |
CN110635315A (zh) * | 2016-04-28 | 2019-12-31 | 町洋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 连接器模块及其闸刀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616810B (zh) | 一种连接器 | |
CN101471515B (zh) | 电连接器 | |
US7717732B2 (en) | Plug-in connector for printed circuits | |
CN102263335B (zh) | 线缆连接器 | |
CN103633465B (zh) | 电力连接器系统及其构造方法 | |
US11804674B2 (en) | Contact module, and female connector and male connector | |
JP2012209255A (ja) | Usbコネクタ | |
CN104241908A (zh) | 电连接器 | |
CN204858022U (zh) | 连接器模块 | |
US20150031242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CN102570134B (zh) | 插座和可级联的插座系统 | |
CN101176177B (zh) | 一种容纳连接开关附件的装置及装配该装置的开关和方法 | |
CN101911392A (zh) | 连接器 | |
CN106299776B (zh) | 连接器模块 | |
US9620912B2 (en) | Connector module | |
CN106936047B (zh) | 一种桥接型插拔电连接器 | |
CN110391563A (zh) | 电互连系统 | |
TWM370221U (en) | High spee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shieldding system | |
CN205452592U (zh) | 一种连接器 | |
CN201829646U (zh) | 电连接器组件 | |
CN201904518U (zh) | 电连接器、以及电源分配系统 | |
CN202454855U (zh) | 扩充式堆栈型连接器总成 | |
CN201887174U (zh) | 接触导通装置和包括接触导通装置的接触导通布置系统 | |
CN101465487A (zh) | 一种板对板连接器 | |
JP2011086594A (ja) | ジョイントボックス及び差し込み式電線コネクター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209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0828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