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净化模块及具有其新风净化装置,其能够带来更好的过滤效果、新风交换效果及平衡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空气净化模块,其包括:在迎风侧与背风侧均设有开口的固定支架;沿顺风方向依次布置在所述固定支架中大颗粒物过滤部、细颗粒物过滤部及气体污染物过滤部;所述大颗粒物过滤部具有5微米以上的过滤精度,所述细颗粒物过滤部具有0.3微米以上的过滤精度。
可选地,所述大颗粒物过滤部具有4-10毫米之间的厚度。
可选地,所述气体污染物过滤部具有5至50毫米之间的厚度。
可选地,所述细颗粒物过滤部包括放电极与集尘极。
可选地,所述放电极具有5至40毫米之间的厚度;和/或所述集尘极具有20-80毫米的厚度;和/或所述放电极与所述集尘极具有10-100毫米的间距。
可选地,所述细颗粒物过滤部包括级别为F5、F6、F7、F8、F9的中效过滤网和/或级别为H10、H11、H12、H13、H14的高效过滤网。
可选地,所述大颗粒物过滤部与所述细颗粒物过滤部具有5毫米以上的间距。
可选地,所述大颗粒物过滤部包括初效过滤网或过滤棉;和/或所述气体污染物过滤部具有多孔吸附结构或具有气体催化分解功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新风净化装置,其包括:如前所述的空气净化模块;以及热交换模块;所述空气净化模块布置在所述热交换模块的迎风侧。
可选地,所述空气净化模块与所述热交换模块具有10毫米以上的间距。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净化模块及新风净化装置,其通过对各级过滤部依次合理布置,并设计符合性能需要的过滤部厚度及间距,使得进风过滤效果,送风效果各方面均达到最佳。也避免了多于材料的浪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技术特征、达到的目的和功效更易于明白和了解,下面给出优选实施方式和实施例,进一步阐释本实用新型。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
参照图1,其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净化模块的一个实施例。其具有如下组件并沿顺风方向按如下顺序布置:大颗粒物过滤部100、细颗粒物过滤部200、和气体污染物过滤部300。其中,大颗粒物过滤部100是指过滤精度在5μm以上的过滤部,而细颗粒物过滤部200是指过滤精度在0.3μm以上的过滤部。如此设计使得大粒径尘埃、毛发、纤维等粒径在5μm以上的大颗粒被大颗粒物过滤部100滤除,此后0.3μm以上的细颗粒被细颗粒物过滤部200去除,最后,室外大气中的H2S、SO2、NO2、O3等气态污染物被气体污染物过滤部300去除。室外空气A经过整个空气净化模块处理后得到已净化空气B。
可选地,细颗粒物过滤部200包含沿顺风方向按顺序布置的中效过滤网和高效过滤网。中效过滤网210与高效过滤网220为相邻的两层滤网,应对它们的过滤效率进行合理匹配。其中,初效、中效、高效是指国内对过滤网的分级,与其相对应的欧洲“G-F-H-U”分级标准为:初效过滤网对应G1、G2、G3、G4级,中效过滤网对应F5、F6、F7、F8、F9级,高效过滤网对应H10、H11、H12、H13、H14级。例如,此相邻两级滤网等级优选地相隔2-4档。即,若将中效过滤网210布置成F7级,则优选地将高效过滤网220布置成H10级,如此设计使得H10级滤网将最终决定送风的颗粒物洁净度,而F7级滤网则起到保护H10级滤网的作用,延长H10级滤网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细颗粒物过滤部200还可采用强电场介质装置,包括:放电极210’,其作用为电离空气,使流经的颗粒物带上电荷;以及集尘极220’,其作用为提供强电场区间,收集前述带电荷的颗粒物,从而达到集尘与滤除的效果。这样的设置可同时收集附着在颗粒物上的细菌、微生物等,并在强电场中将其杀灭,因此在高效去除PM2.5的同时还具有高效的除菌效果。并且使用此种类型的细颗粒物过滤部200可以清洗并反复使用,达到无耗材的目的。
关于本空气净化模块的间距或厚度布置,本实用新型同样具备详细的设计与说明。
大颗粒物过滤部100的厚度范围为4-10mm,太薄则过滤效果不佳;太厚则一方面将影响到风量,另一方面还会造成材料的浪费。
大颗粒物过滤部100与放电极210’的间距a至少要大于5mm,以防止大颗粒物过滤部100上拦截的纤维、毛发等丝状污染物穿透网孔,靠近甚至粘附到放电极210’上,从而引起异常放电,产生臭氧。
在细颗粒物过滤部200的一个实施例中,放电极210’与集尘极220’之间的间距b最好在10-100mm之间。如此一方面能够保证颗粒物有充分荷电的空间,另一方面还保证荷电后的颗粒物在电荷中和之前能到达集尘极而被收集。
再者,气体污染物过滤部具有5-50mm毫米之间的厚度,其主要根据机器能接受的风阻、一次性通风效果等来选取。
此外,集尘极220’的厚度优选在20-80mm之间,以获得所需的一次性过滤效率。
参照图2,还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新风净化装置的实施例。其包含前述空气净化模块以及热交换模块400;空气净化模块布置在热交换模块400的迎风侧。其中空气净化模块的气体污染物过滤部300与热交换模块400之间的间距d应大于10mm。如此可保证热交换模块400入口处的气流分布均匀,进而避免热交换模块400因迎风面气流分布不均匀而导致降低整机的换热效率。室外空气A在通过空气净化模块后成为已净化空气B,而后经由热交换模块400与待排出至室外的污浊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变成经净化和换热的冷/热新风C。
具体而言,经试验,对于一台具有150m3/h的新风量/排风量的新风净化装置,给出一组体现本实用新型的构想的其主要设计参数:
其中,空气净化模块包括:5mm厚的尼龙材质初效过滤网;25mm厚的放电极210;50mm厚的集尘极220;20mm厚的、由催化改性活性炭制成的气体污染物过滤部300,其中间距分别为:a=10mm、b=30mm、d=20mm。
其实际测量所获得的技术效果为:PM2.5一次性过滤效率达到94.3%,除菌率达90.5%,热交换效率达61%。
该新风净化装置同时实现了新风换气、空气净化及热回收,集三功能于一体,在节能的同时兼顾室内空气品质的提高。
尽管上文详细描述了部分实施例,但此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而是出于向本领域技术人员阐明本实用新型的构想的目的。应当知道,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制作出多种相关的实施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想及保护范围。因此,其它的实施例同样应纳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