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780175U - 面料折边机构 - Google Patents

面料折边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780175U
CN204780175U CN201520395488.2U CN201520395488U CN204780175U CN 204780175 U CN204780175 U CN 204780175U CN 201520395488 U CN201520395488 U CN 201520395488U CN 204780175 U CN204780175 U CN 2047801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draught
platform
wind
side drau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39548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宗天
赵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zhou Honghan Autom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zhou Honghan Autom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zhou Honghan Autom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zhou Honghan Autom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39548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7801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7801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780175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面料折边机构,可用于单边折边、双向折边和多边折边,包括平台,平台上开设有侧吸风通孔,平台上设有能够覆盖侧吸风通孔的盖板,盖板的下表面开设有凹槽,凹槽的槽口朝向侧吸风通孔并覆盖侧吸风通孔,盖板的一边沿靠近平台中心,则该边沿对称的边沿相对远离平台中心,凹槽的一端延伸至靠近平台中心的盖板的边沿,平台的下方设置有与侧吸风通孔相连通的侧吸风气室,侧吸风气室连接有吸风装置。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开孔的平台上增设下表面带槽的盖板,将下吸风变成侧吸风,可对面料进行折边,使得面料靠在盖板边沿处有凹槽的地方可以竖起来,形成折边,很窄的面料折边(如3mm以下的折边)也不受影响,容易定位,不反弹、不变形。

Description

面料折边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缝纫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面料折边机构。
背景技术
各国在服装设备上常常采用了单纯的侧吸风结构用于面料的折边,既前后竖起来的模块上打孔,利用吸风泵产生负压吸住面料,这种侧吸风有些问题难于解决:1、短折边(8mm以下)面料容易反弹,2、针织面料很难折边,3、调整折边宽窄时,需要更换不同尺寸模具,4、侧吸风孔容易堵塞,清理麻烦,5、工人精确定位格子、小碎花面料时操作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对面料进行短折边较难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面料折边机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面料折边机构,包括平台,平台上开设有侧吸风通孔,平台上设有能够覆盖侧吸风通孔的盖板,盖板的下表面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槽口朝向侧吸风通孔并覆盖侧吸风通孔,所述盖板的一边沿靠近平台中心,则该边沿对称的边沿相对远离平台中心,所述凹槽的一端延伸至靠近平台中心的盖板的边沿,所述平台的下方设置有与侧吸风通孔相连通的侧吸风气室,所述侧吸风气室连接有吸风装置。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开孔的平台上增设下表面带槽的盖板,将下吸风变成侧吸风,可对面料进行的折边,使得面料靠在盖板边沿处有凹槽的地方可以竖起来,形成折边。
对于上述技术方案,还有以下不足,一是在对面料进行8mm以下的短折边时,容易反弹,二是对针织面料进行折边难度较大,三是工人精确定位格子、小碎花面料时操作困难。因此,在上述方案技术上,优选的,所述平台上还设有多个下吸风通孔,所述平台的下方设置有与下吸风通孔相连通的下吸风气室,所述下吸风气室与吸风装置相连接。本实用新型在平台上还设有多个下吸风通孔,使得布料的中间被紧紧吸附在平台面上,而边上的布料被侧吸风的吸力被吸的竖起来,向中间压倒后,送入缝纫机进行缝纫。
优选的,所述平台上对称设有左右两列侧吸风通孔,左列侧吸风通孔上设有左盖板,右列侧吸风通孔上设有右盖板,所述左盖板的下表面上开设有一列与左列侧吸风通孔相对应的左凹槽,每个左凹槽的一端延伸至左盖板右边沿,左凹槽的另一端延伸至左盖板的中部,所述右盖板的下表面上开设有一列与右列侧吸风通孔向对应的右凹槽,每个右凹槽的一端延伸至右盖板左边沿,右凹槽的另一端延伸至右盖板的中部,所述平台上的左右两列侧吸风通孔之间还设有多个下吸风通孔,所述下吸风通孔排列均匀。
为了通过转换气室,产生强、弱吸风,所述侧吸风气室连接有侧吸风管道,下吸风气室连接有下吸风管道,所述吸风装置包括总气室,总气室的上表面开设有下吸风孔、侧吸风孔、漏气孔和辅下吸风孔,下吸风孔和辅下吸风孔均与下吸风管道相连通,侧吸风孔与侧吸风管道相连通,总气室下表面设置有吸风管,总气室的下方还设有用于控制下吸风孔开关的下吸风气缸、用于控制侧吸风孔开关的侧吸风气缸、用于控制漏气孔开关的漏气孔气缸和用于控制辅下吸风孔开关的辅下吸风气缸。
为了便于调整折边宽窄时,适应不同尺寸布料,以及清理侧吸风通孔和下吸风通孔,优选的,所述左盖板和右盖板可左右滑动的设置在平台上。
由于盖板的高度略高于平台,容易影响拖布板拖布,因此优选的,所述左盖板或右盖板还连接有升降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面料折边机构,可用于单边、双边或者多边折边,采用侧吸风与下吸风完美地结合,具有以下优点:
1、即便很窄的面料折边(如3mm以下的折边)也不受影响,容易定位,不反弹、不变形;
2、容易卷边的针织面料,在强大的侧吸、下吸风作用下,也可以轻松折边;
3、通过步进、伺服电机等带动盖板,调整盖板之间的间距,可以随意调整折边的宽窄;
4、当吸风孔被线头堵塞时,只需移开盖板,便可轻松清理;
5、侧吸风装置和下吸风装置分别具有侧吸风气室和下吸风气室,通过转换气室,可产生强、弱吸风,其中弱吸风便于工人铺平面料,方便定位,而强吸风配合盖板形成侧吸风用于面料的折边和固定,无论是难做的格子还是小碎花面料,均可轻松定位,提升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面料折边机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面料折边机构的正视图,图中箭头代表本实用新型折边机构工作时气体的走向。
图3是本实用新型面料折边机构右盖板移开的截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缝纫衬衣口袋形状的类型。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三边进行折边的折边机构,图中箭头代表三边盖板可移动的方向。
图6本实用新型面料折边机构的吸风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1、平台,11、侧吸风通孔,111、侧吸风气室,112、侧吸风管道,12、下吸风通孔,13、总气室,14、下吸风孔,141、下吸风气缸,15、侧吸风孔,151、侧吸风气缸,16、漏气孔,161、漏气孔气缸,17、辅下吸风孔,171、辅下吸风气缸,18、吸风管,121、下吸风气室,122、下吸风管道,21、左盖板,211、左凹槽,22、右盖板,221、右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面料折边机构,包括平台1,平台1上开设有侧吸风通孔11,平台1上设有能够覆盖侧吸风通孔11的盖板,盖板的下表面开设有凹槽,凹槽的槽口朝向侧吸风通孔11并覆盖侧吸风通孔11,盖板的一边沿靠近平台1中心,则该边沿对称的边沿相对远离平台1中心,凹槽的一端延伸至靠近平台1中心的盖板的边沿,平台1的下方设置有与侧吸风通孔11相连通的侧吸风气室111,侧吸风气室111连接有吸风装置。
实施例二
如图1-3以及图6所示,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一种面料折边机构,包括平台1,平台1上对称设有左右两列侧吸风通孔11,左列侧吸风通孔11上设有左盖板21,右列侧吸风通孔11上设有右盖板22,左盖板21的下表面上开设有一列与左列侧吸风通孔11向对应的左凹槽211,每个左凹槽211的一端延伸至左盖板21右边沿,左凹槽211的另一端延伸至左盖板21的中部,右盖板22的下表面上开设有一列与右列侧吸风通孔11相对应的右凹槽221,每个右凹槽221的一端延伸至右盖板22左边沿,右凹槽221的另一端延伸至右盖板22的中部,平台1上的左右两列侧吸风通孔11之间还设有多个下吸风通孔12,下吸风通孔12排列均匀。本实施例中下吸风通孔12呈圆形,侧吸风通孔11大致呈长方形,两端呈半圆形过渡,左盖板21和右盖板22紧贴在平台1面上,使得每个凹槽对应并覆盖一个侧吸风通孔11。侧吸风气室111与下吸风气室121不相通。
侧吸风气室111连接有侧吸风管道112,下吸风气室121连接有下吸风管道122,吸风装置包括总气室13,总气室13的上表面开设有下吸风孔14、侧吸风孔15、漏气孔16和辅下吸风孔17,即下吸风孔14、侧吸风孔15、漏气孔16和辅下吸风孔17均与总气室13连通,下吸风孔14和辅下吸风孔17均与下吸风管道122相连通,侧吸风孔15与侧吸风管道112相连通,总气室13下表面设置有吸风管18,总气室13的下方还设有用于控制下吸风孔14开关的下吸风气缸141、用于控制侧吸风孔15开关的侧吸风气缸151、用于控制漏气孔16开关的漏气孔气缸161和用于控制辅下吸风孔17开关的辅下吸风气缸171。
通过电脑控制上述各个气缸实现不同的吸风状态,即吸风泵连接在吸风管18上,始终将总气室13内的气体往外吸,各个气缸上的活塞控制各个孔的开合,其中,下吸风孔14、侧吸风孔15和辅下吸风孔17均关闭时,防止吸风泵抽真空过热,漏气孔气缸161激活,打开漏气孔16,保证有气体在吸风泵中流动,避免吸风泵过热;
控制侧吸风气缸151激活后,侧吸风孔15打开,平台1上方的空气,从左凹槽211、右凹槽221经左右两列侧吸风通孔11,走向侧吸风气室111,再经侧吸风管道112,进入侧吸风孔15,再到总气室13,被吸风泵从吸风管18中吸走;
当下吸风气缸141激活后,气体从平台1上方经过下吸风通孔12,再到下吸风气室121,再到下吸风孔14进入总气室13,被吸风泵从吸风管18中吸走,产生强下吸风;下吸风可以配合漏气孔气缸161和漏气孔16使用,在产生强下吸风的同时,通过漏气孔16漏去部分气体,将强下吸风变为弱下吸风;
辅下吸风孔17与辅下吸风气缸171为下吸风辅助结构,可根据需要同时打开,这里不做重点说明。
通过转换各孔与总气室13的连通与否,可产生强、弱吸风,其中下吸风管道122中为弱下吸风是为了便于工人铺平面料,方便定位,而强吸下风配合盖板的侧吸风用于面料的折边和固定。
当使用侧吸风时,吸风泵抽向侧吸风气室111抽气,平台1上方的空气延左盖板21右边沿进入左凹槽211,再经过左列侧吸风通孔11向下运动,在左盖板右边沿的21左凹槽211空气入口处产生负压,右盖板22同理;
当使用下吸风时,吸风泵向下吸风气室121抽气,平台1上方的空气经过下吸风通孔12向下运动,在下吸风通孔12处产生负压,同时可根据要求,经过转换总气室的控制,侧吸风和下吸风有强弱之分;
侧吸风与下吸风配合使用,即1、工人放面料时,仅开弱下吸风,便于在平台1下吸风通孔12上放平、放准面料(若没有下吸风,面料容易移位,而吸风太强,又不便定位);2、折边时,侧吸风开启,面料边缘会被侧吸风向下的吸风被吸得起来,此时再将弱下吸风改换成强下吸风,可以使得竖立的布料向中间倒下完成里襟制作的折边工序,以保证折边过程中,面料不会移位、变形,同时短的(一般6mm以下)折边面料也不会反弹;3、侧吸风关闭并移开后,强下吸风仍然可以牢牢地吸住面料,不会移位、不会反弹,以方便其他传动机构来压住和移动面料。
左盖板21和右盖板22下方还连接有滑动装置,可左右滑动,方便对下吸风通孔12进行清理,如用一只或二只电机通过皮带或丝杆带动右盖板22移动,其张开的尺寸就是需要折边尺寸的大小;需要清理堵塞时,关闭电源,将左盖板21和右盖板22拉开,下吸风通孔12就会露出,堵塞的线头只需要用手轻轻擦掉,同时也方便检修;左盖板21和右盖板22移位时,可做机械和电控限位,避免左盖板21和右盖板22跑到风腔外面,左盖板21或右盖板22还连接有升降装置。
实施例三
上述实施例二适用于两边进行折边,如图4、5所示,实施例三也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设计不同的折边机构,以缝纫衬衣口袋为例,一般主要分三角形、五边形、圆形和长方形口袋,本实施例中以圆形口袋为例,将折边机构设为三边进行折边(如图5所示)结合实施例一的工作原理,同理,1、在吸风腔体和放置衣片区域,用十字激光灯精准定位,2、激活弱下吸风,用于工人放齐口袋面料、3、侧吸风激活,口袋面料边缘竖起来,4、下吸风改成强吸风,口袋面料边缘倒下来,即折边,如果面料边缘低于3mm不自动倒下来,可用手轻轻抹平,只要面料倒在下吸风孔上就不会反弹,同时因为侧吸风的作用,口袋面料在圆弧拐角处不会产生小锐角,5、侧吸风关闭,整体吸风腔下降脱离,或者盖板由电机或气缸带动移开,脱离整体吸风腔,6、整体吸风腔连同口袋面料翻转,送至衣片处,关闭下吸风并返回,口袋面料连同衣片由另一只附带下吸风吸住,7、由其他传动机构送至缝纫机头处缝制。
本实施例:1、结构简单,造价便宜,2、工人放齐面料方便,3、精准对位容易,如加工格子、小碎花面料,4、更换不同形状的模具方便,5、调整口袋尺寸容易,6、维护简单。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Claims (6)

1.一种面料折边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平台(1),平台(1)上开设有侧吸风通孔(11),平台(1)上设有能够覆盖侧吸风通孔(11)的盖板,盖板的下表面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槽口朝向侧吸风通孔(11)并覆盖侧吸风通孔(11),所述盖板的一边沿靠近平台(1)中心,则该边沿对称的边沿相对远离平台(1)中心,所述凹槽的一端延伸至靠近平台(1)中心的盖板的边沿,所述平台(1)的下方设置有与侧吸风通孔(11)相连通的侧吸风气室(111),所述侧吸风气室(111)连接有吸风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料折边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1)上还设有多个下吸风通孔(12),所述平台(1)的下方设置有与下吸风通孔(12)相连通的下吸风气室(121),所述下吸风气室(121)与吸风装置相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面料折边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1)上对称设有左右两列侧吸风通孔(11),左列侧吸风通孔(11)上设有左盖板(21),右列侧吸风通孔(11)上设有右盖板(22),所述左盖板(21)的下表面上开设有一列与左列侧吸风通孔(11)相对应的左凹槽(211),每个左凹槽(211)的一端延伸至左盖板(21)右边沿,左凹槽(211)的另一端延伸至左盖板(21)的中部,所述右盖板(22)的下表面上开设有一列与右列侧吸风通孔(11)相对应的右凹槽(221),每个右凹槽(221)的一端延伸至右盖板(22)左边沿,右凹槽(221)的另一端延伸至右盖板(22)的中部,所述平台(1)上的左右两列侧吸风通孔(11)之间还设有多个下吸风通孔(12),所述下吸风通孔(12)排列均匀。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面料折边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吸风气室(111)连接有侧吸风管道(112),下吸风气室(121)连接有下吸风管道(122),所述吸风装置包括总气室(13),总气室(13)的上表面开设有下吸风孔(14)、侧吸风孔(15)、漏气孔(16)和辅下吸风孔(17),下吸风孔(14)和辅下吸风孔(17)均与下吸风管道(122)相连通,侧吸风孔(15)与侧吸风管道(112)相连通,总气室(13)下表面设置有吸风管(18),总气室(13)的下方还设有用于控制下吸风孔(14)开关的下吸风气缸(141)、用于控制侧吸风孔(15)开关的侧吸风气缸(151)、用于控制漏气孔(16)开关的漏气孔气缸(161)和用于控制辅下吸风孔(17)开关的辅下吸风气缸(171)。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面料折边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盖板(21)和右盖板(22)可左右滑动的设置在平台(1)上。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面料折边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盖板(21)或右盖板(22)还连接有升降装置。
CN201520395488.2U 2015-06-09 2015-06-09 面料折边机构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7801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395488.2U CN204780175U (zh) 2015-06-09 2015-06-09 面料折边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395488.2U CN204780175U (zh) 2015-06-09 2015-06-09 面料折边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780175U true CN204780175U (zh) 2015-11-18

Family

ID=545202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395488.2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780175U (zh) 2015-06-09 2015-06-09 面料折边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78017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74743A (zh) * 2015-06-09 2016-01-27 常州弘汉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面料折边机构
CN113123020A (zh) * 2021-04-22 2021-07-16 涡阳县利达塑料包装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塑编袋折边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74743A (zh) * 2015-06-09 2016-01-27 常州弘汉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面料折边机构
CN105274743B (zh) * 2015-06-09 2018-02-16 中山市阿米达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面料折边机构
CN113123020A (zh) * 2021-04-22 2021-07-16 涡阳县利达塑料包装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塑编袋折边装置
CN113123020B (zh) * 2021-04-22 2022-06-24 涡阳县利达塑料包装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塑编袋折边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74743A (zh) 面料折边机构
CN104178940A (zh) 一种全自动取送料缝纫机的拿取布料装置
CN105177875A (zh) 衬衣里襟机自动化设备
CN204780175U (zh) 面料折边机构
CN205834501U (zh) 一种用于领带加工的自动激光下料机
CN109623750B (zh) 一种服装裁剪加工用可中心凸起升降裁剪的工作台
CN103789934B (zh) 自动车缝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203437822U (zh) 打标机防尘罩
CN204138891U (zh) 一种具有自动切线功能的包缝机
CN209276882U (zh) 一种高效率服装加工裁剪装置
CN208759719U (zh) 一种节能的且具有机器视觉的切割机
CN102926152B (zh) 理袜机
CN210501059U (zh) 一种pla刀叉加工用脱模机
CN204690297U (zh) 一种缝纫机集尘装置
CN102527867B (zh) 一种向冲床输送单片料的吸送机
CN106239601A (zh) 一种带吸废料装置的面膜裁切机
CN207373281U (zh) 一种全自动在线分板机
CN205741594U (zh) 一种染色机自动加药装置
CN211848589U (zh) 一种西服面料裁剪设备
CN203096407U (zh) 理袜机
CN205634168U (zh) 一种长度调节的板材吸附装置
CN205766138U (zh) 气动机械手
CN203795048U (zh) 细络联合器的纱尾处理装置
CN103028522B (zh) 地板封蜡机
CN220236837U (zh) 一种女鞋生产用除异味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118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0216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