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逆变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逆变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伏逆变器。
背景技术
鉴于光伏逆变器防护要求及小型化要求的考虑,光伏逆变器箱体通常分成上下两层,上层箱体为IP65层,下层箱体为IP20层。现有技术中,进出线部分因为需要达到IP65,常规设计都是从上层进出线,即进出线端子与上层箱体内电路板进行电性连接,并凸出设置在上层箱体的底板上。由于进出线端子凸出于底板,光伏逆变器无法直立放置。为了解决进出线端子凸出底板而无法直立放置的问题,现有技术中在沿光伏逆变器的高度方向在底板底部增加底座,以使光伏逆变器能够直立放置。但在计算光伏逆变器的高度时,其高度方向就多出了端子的长度,致使光伏逆变器的高度增加,同时也增加了包装成本和空间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直立放置、节省空间且进出线端子不易被损坏的光伏逆变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所述的技术方案。一种光伏逆变器,包括上层箱体及与所述上层箱体相固定的下层箱体,所述下层箱体内部设置有进线箱,所述进线箱上靠近下层箱体底面的一侧安装有进线板,所述进线板上设置有进出线端子,所述进出线端子的端部相对上层箱体底板所在的平面向内凹进或与所述上层箱体底板所在的平面齐平。
优选地,所述进线箱在靠近所述上层箱体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一开口,所述上层箱体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匹配的贯穿所述上层箱体和所述下层箱体的通孔,且所述设有第一开口的端面与所述上层箱体密封固定。
优选地,所述第一开口周边形成有光滑曲面的折弯边。
优选地,所述进线箱在面向所述下层箱体底面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二开口,所述进线板覆盖安装于所述第二开口上,所述进出线端子穿过第二开口延伸入进线箱内部。
优选地,所述进线箱一体成型。
优选地,所述光伏逆变器还包括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用于使所述进线板与所述进线箱可拆卸地连接。
优选地,所述连接结构为设置在所述进线板的周边与所述进线箱对应位置的螺钉连接结构。
优选地,所述进线板与所述第二开口之间夹设有密封固定的防水发泡胶。
优选地,所述下层箱体上还设置有散热风扇和进出风口,所述散热风扇与所述进出风口对应设置在下层箱体的两个相对的侧板上,所述两个侧板分别与下层箱体的顶板相连。
优选地,所述散热风扇为三个,所述进出风口为两个。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该光伏逆变器的下层箱体内部设置有进线箱,进线箱上靠近下层箱体底面的一侧安装有进线板,进线板上设置有进出线端子,进出线端子的端部相对上层箱体底板所在的平面向内凹进或与上层箱体底板所在的平面齐平。本实用新型通过将进线箱设置在下层箱体中,进出线端子进出线端子的端部相对上层箱体底板所在的平面向内凹进或与上层箱体底板所在的平面齐平,以此使得进出线端子在高度方向受到上层箱体底板的罩护,不仅增加了进出线端子的安全防护,避免进出线端子轻易被损坏,且使得光伏逆变器能够直立放置。同时,将进线箱设置在下层箱体中,使得下层箱体结构更加紧凑,上层箱体由于节省了进出线端子的出线空间,可减少光伏逆变器整机的高度,使得包装成本、空间成本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装配完成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仰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进线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进线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阐述。
参考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光伏逆变器1包括上层箱体11、下层箱体12、进线箱13和进线板14。上层箱体11固定设置在下层箱体12的上方。进线箱13设置在下层箱体12内部,进线板14设置在进线箱13靠近上层箱体11底面的一侧。进线板14上设置有进出线端子,进出线端子的端部相对上层箱体11底板112所在的平面向内凹进或与上层箱体11底板112所在的平面齐平。
进线箱13设置于下层箱体12内部,且进线箱13相对于上层箱体11的底板112(本实用新型中,光伏逆变器直立放置时,进出线端子所在的一侧为底,与其对应的另一侧为顶)向内凹进一段距离。该进线箱13凹进去的距离可参考进出线端子的最大尺寸。安装完成后,当光伏逆变器1直立放置时,进出线端子的端部与上层箱体11的底板112所在的平面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即进出线端子的端部不与该平面接触为最佳。本实用新型将进线箱13设置在下层箱体12中,且进出线端子不凸出上层箱体11的底板112所在的平面,以此使得进出线端子受到底板112在光伏逆变器1高度方向上的罩护,不仅增加了进出线端子的安全防护,避免其轻易的被损坏,而且使得光伏逆变器1能够直立放置时,使得光伏逆变器在搬运过程中更加便捷,以节约平面存储空间,且便于在狭小空间中的安装和存放。
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巧妙地将进线箱13设置于下层箱体12中,一方面有效地合理利用了设备空间,另一方面由于进线箱13不再凸出设置在上层箱体11的底板112上,也使得上层箱体11节省了进出线端子的出线空间。由于进出线端子相对上层箱体11底板112所在的平面向内凹进或与上层箱体11底板112所在的平面齐平,进出线端子在高度方向上受到底板112的罩护,使其不易被损坏,且能够使光伏逆变器1直立放置。藉由此设置,光伏逆变器1的上层箱体11的高度就可以相应的减短,配合上层箱体11的高度缩减,下层箱体12也相应的进行缩减,从而光伏逆变器1的整机高度得到缩减,使得整机结构更加紧凑,同时可节省包装成本和空间成本。
进线箱13上设置有第一开口131和第二开口132,第一开口131设置于进线箱13靠近上层箱体11侧的端面上。上层箱体11设置有通孔111,该通孔111贯穿上层箱体11与下层箱体12,通孔111与第一开口131相匹配,且设有第一开口131的端面与上层箱体11密封固定。优选地,第一开口131周边还形成有光滑曲面的折弯边133,该形成有光滑曲面的折弯边133用于保护穿过第一开口131的进出线材,防止进出线材受到第一开口131切割而破损,从而延长进出线材的寿命,增加光伏逆变器1的安全防护。优选地,进线箱13在该第一开口131处与通孔111通过焊接形成密封连接,以使设有第一开口131的端面与上层箱体11密封固定,同时使进线箱13与上层箱体11连通。优选地,进线箱13一体成型。藉由此设置,进线箱13可到达IP65防护等级。第二开口132设置在进线箱13面向下层箱体12底面的端面上,进出线端子穿过第二开口132延伸入进线箱13内部。
进线板14覆盖安装于第二开口132处,进出线端子设置于进线板14上,且进出线端子的端部相对上层箱体11底板112所在的平面向内凹进或与上层箱体11底板112所在的平面齐平。组装时,上层箱体11中的连接线材穿过第一开口131与进出线端子在进线箱13内部的端部进行电性连接,进出线端子设置在进线箱13外的端部可由用户根据需要进行电性连接至其他设备或调节。参照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进线板14的结构示意图。光伏逆变器1还包括连接结构141,连接结构141用于使进线板14与进线箱13可拆卸地连接。优选地,该连接结构141为在进线板14的周边与进线箱13的对应位置设置的螺钉连接结构。藉由此设置,可方便进线板14的安装与拆卸。本实施例中,进线板14上设置有若干安装孔143,进出线端子穿过安装孔143固定在进线板14上,且进出线端子的在光伏逆变器高度方向的最长端部相对底板112所在平面向下层箱体12内凹进或与底板112所在的平面平齐。藉由此设置,进出线端子在高度方向上受到底板112的罩护,相比进出线端子凸出设置在底板112的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进出线端子不易受到损坏,增加了光伏逆变器的安防防护。
优选地,进线板14与第二开口132之间夹设有密封固定的防水发泡胶。在本实施例中,该防水发泡胶142设置进线板14的周边。在进线板14与进线箱13安装固定时,该防水发泡胶142用于将进线板14与进线箱13的周边进行密封固定,以达到较高的防护要求。此外,进线板14和进出线端子部分可固定形成一模块化结构。安装时,此部分的安装可单独形成一个工序,而不影响整机的其他部分安装,可节省整机的安装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再次参照图3所示,下层箱体12包括两个相对的侧板121、122和顶板123,且两个侧板121、122分别与顶板123相连。下层箱体12上设置有散热风扇15和进出风口16。在本实施例中,散热风扇15与进出风口16对应设置在下层箱体12的两个相对的侧板121、121上。优选地,散热风扇15为三个,其依次设置在侧板121上,进出风口16为两个,其依次设置在侧板122上。藉由此设置,散热风扇15与进出风口16配合更有效地将下层箱体12的内部热量进行更加充分的散播出去,以减少内部热量,防止因过热造成光伏逆变器1寿命的折损。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施以各种等同的更改和改进,凡在权利要求范围内所做的等同变化或修饰,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