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726056U - 表面披覆薄膜 - Google Patents

表面披覆薄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726056U
CN204726056U CN201520003244.5U CN201520003244U CN204726056U CN 204726056 U CN204726056 U CN 204726056U CN 201520003244 U CN201520003244 U CN 201520003244U CN 204726056 U CN204726056 U CN 2047260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trict
covering surface
support
surface film
thickn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00324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振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52000324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7260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7260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726056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表面披覆薄膜。该表面披覆薄膜包括:亲水载体,包括第一载体区和第二载体区,且第二载体区与第一载体区的四周相连,第二载体区的厚度大于第一载体区的厚度;图像油墨,设置于亲水载体上。在将该表面披覆薄膜用于表面披覆时,由于第一载体区的厚度小于第二载体区的厚度,使得第一载体区先完成溶解并贴合在基材工件的表面上,而此时第二载体区尚未完全溶解且呈固体状态(或半固体状态),因此第二载体区能够作为第一载体区的防扩散阻隔层,从而减少第一载体区的扩散变形,进而提高了表面披覆薄膜与基材工件之间的定位精度。

Description

表面披覆薄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表面披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表面披覆薄膜。
背景技术
目前,通常采用印刷方式在基材工件上形成印刷图案。然而,对于复杂多变的含立体结构的物体和曲面物体,很难通过传统的印刷方式来形成印刷图案。近年来,表面披覆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例如大量的工业产品(包括手机外壳、防盗门、各种家具、家电、汽车产品及化妆品行业产品等)都选择通过表面披覆技术来印刷图案,且该方法为越来越多的行业普遍采用。
现有的表面披覆薄膜是通过在离型纸上涂覆一层水溶性树脂,待水溶性树脂干燥后成为水溶性膜层,然后在水溶性膜层上通过普通印刷方式进行油墨印刷形成图案层后形成。将表面披覆薄膜用于印刷图案时,将表面披覆薄膜浸入水中并展平,然后在表面披覆薄膜的表面上喷涂活化剂,以使水溶性膜层溶解且使油墨图案浮于水面,最后将基材工件从水转印披覆膜的上方置于水中,并在水压作用下使得油墨图案被转印并附着在基材工件的表面。
然而,采用上述表面披覆水转印方法对基材工件进行图案转印时,转印后的图案变形量可达165%,且图像精度平均300~400dpi,最高不超过600dpi。这是因为水溶性膜层在水中逐渐溶解扩散,而位于水溶性膜层上方的油墨图案层容易扩散、变形、发生位移,从而严重影响了基材工件表面的披覆质量。因此,现有的表面披覆水转印方法无法在表面披覆薄膜与基材工件作精确定位,如何解决该问题成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表面披覆薄膜,以提高表面披覆薄膜与基材工件之间的定位精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了一种表面披覆薄膜,该表面披覆薄膜包括:亲水载体,包括第一载体区和第二载体区,且第二载体区与第一载体区的四周相连,第二载体区的厚度大于第一载体区的厚度;图像油墨,设置于亲水载体上。
进一步地,亲水载体包括多个第一载体区,且第二载体区与各第一载体区的四周相连。
进一步地,各第一载体区的厚度相同或不相同。
进一步地,第一载体区的厚度为30~35μm,第二载体区的厚度为60~65μm。
进一步地,图像油墨包括设置于第一载体区上的第一油墨区和设置于第二载体区上的第二油墨区,且第一油墨区的厚度小于第二油墨区的厚度。
进一步地,第一油墨区的厚度为5~10μm,第二油墨区的厚度为15~20μm。
进一步地,图像油墨包括凝胶溶剂。
进一步地,表面披覆薄膜还包括设置在第二载体区上的识别符号。
进一步地,亲水载体由亲水性薄膜组成
进一步地,亲水载体包括亲水性薄膜和位于亲水性薄膜上的保护涂层,且保护涂层的材料为聚氨酯涂料或光固化涂料。
进一步地,保护涂层还包括纳米原料,纳米原料选自纳米氧化银、纳米陶瓷、纳米碳管和纳米铝中的任一种或多种。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表面披覆薄膜用于表面披覆时,由于亲水载体的厚度越大其溶解时间越长,且第一载体区的厚度小于第二载体区的厚度,使得第一载体区先完成溶解并贴合在基材工件的表面上,而此时第二载体区尚未完全溶解且呈固体状态(或半固体状态),因此第二载体区能够作为贴合在基材工件的表面上的第一载体区的防扩散阻隔层,从而减少第一载体区的扩散变形,进而提高了表面披覆薄膜与基材工件之间的定位精度。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表面披覆薄膜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表面披覆薄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包含保护涂层的表面披覆薄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包含识别符号的表面披覆薄膜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由背景技术可知,现有的表面披覆水转印方法无法在表面披覆薄膜与基材工件作精确定位。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针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表面披覆薄膜。如图1和图2所示,该表面披覆薄膜包括:亲水载体(图2中标记为A的部分),包括第一载体区(图1中标记为A1的部分)和第二载体区(图1中标记为A2的部分),且第二载体区与第一载体区的四周相连,第二载体区的厚度大于第一载体区的厚度;图像油墨(图2中标记为C的部分),包括设置于第一载体区上的第一油墨区和设置于第二载体区上的第二油墨区,且第一油墨区的厚度小于第二油墨区的厚度。
在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表面披覆薄膜用于表面披覆时,由于亲水载体的厚度越大其溶解时间越长,且第一载体区的厚度小于第二载体区的厚度,使得第一载体区先完成溶解并贴合在基材工件的表面上,而此时第二载体区尚未完全溶解且呈固体状态(或半固体状态),因此第二载体区能够作为贴合在基材工件的表面上的第一载体区的防扩散阻隔层,从而减少第一载体区的扩散变形,进而提高了表面披覆薄膜与基材工件之间的定位精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表面披覆薄膜中,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第一载体区和第二载体区的位置关系。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亲水载体包括多个第一载体区,且第二载体区与各第一载体区的四周相连。其中,各第一载体区的厚度相同或不相同。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载体区和第二载体区的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设定为任意形状,例如长方体形或圆柱体形等。
上述表面披覆薄膜中,第一载体区和第二载体区的厚度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载体区的厚度为30~35μm,第二载体区的厚度为60~65μm。此时,表面披覆薄膜与基材工件之间的定位精度能够得到进一步提高。亲水载体的材料为亲水性高分子材料或亲水性无机材料。优选地,进一步地,亲水载体的材料为聚乙烯醇(PVA)。当然,亲水载体的材料并不仅限于上述优选实施例。
同样地,第一油墨区和第一油墨区的厚度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为了进一步提高表面披覆薄膜与基材工件之间的定位精度,优选地,进一步地,第一油墨区的厚度为5~10μm,第二油墨区的厚度为15~20μm。进一步地,图像油墨中还可以增加凝胶溶剂。凝胶溶剂有利于将亲水载体的拉力及内聚力提高20~30%,有利于提高阻止亲水载体的扩散速度及范围。
上述亲水载体可以由亲水性薄膜组成。为了进一步提高表面披覆薄膜与基材工件之间的定位精度,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亲水载体包括亲水性薄膜和位于亲水性薄膜上的保护涂层(图3中标记为D的部分),保护涂层的材料为聚氨酯涂料或光固化涂料。该保护涂层遇水在长时间不溶解,遇活化剂则迅速溶解。需要注意的是,图3中标记为A的部分为亲水载体,标记为C的部分为图像油墨。作为示意图,图3中标记为A的部分仅为亲水载体的一部分,即图3中并没有具体给出亲水载体中的第一载体区和第二载体区。
进一步地,上述保护涂层还可以包括纳米原料(图3中标记为Z的部分),纳米原料选自纳米氧化银、纳米陶瓷、纳米碳管和纳米铝中的任一种或多种。藉由纳米原料的特性,在亲水载体溶解水洗后保护涂层作为基材工件的外表涂层,其具有耐高温、低温不易脆裂、强度增加、耐磨耐腐蚀等特殊物理性。纳米原料的添加比列按实际需求进行实施。
同样地,为了进一步提高表面披覆薄膜与基材工件之间的定位精度,表面披覆薄膜还包括设置在第二载体区上的识别符号(图4中标记为R的部分)。该识别符号可以为十字标识别图像及其它辨识标示,例如或光纤纸。在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表面披覆薄膜用于表面披覆时,可利用视觉识别系统中以定位第二载体区上的识别符号,也可以利用图像感测系统或红外传感器针对第二载体区上的识别符号。并且配合具备视觉识别系统的机器人或入膜机或六轴机器手进行精准定位,进而进一步提高了表面披覆薄膜与基材工件之间的定位精度。其中,表面披覆薄膜在水中均速行进,故可在流膜槽上方或侧方设置多个CCD照相识别器及系统,且CCD装置的数量愈多,精准度愈高,误差值愈小。需要注意的是,图4中标记为B的部分为亲水载体(已印刷图像油墨)。
发明人还对上述表面披覆薄膜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表面披覆薄膜(包括PVA薄膜和图像油墨)与基材工件的表面披覆贴合误差精度可控制在0.3cm以内;PVA薄膜上的油墨图像变形量可控制在总面积的3%以内。
从以上实施例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1)在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表面披覆薄膜用于表面披覆时,由于亲水载体的厚度越大其溶解时间越长,且第一载体区的厚度小于第二载体区的厚度,使得第一载体区先完成溶解并贴合在基材工件的表面上,而此时第二载体区尚未完全溶解且呈固体状态(或半固体状态),因此第二载体区能够作为贴合在基材工件的表面上的第一载体区的防扩散阻隔层,从而减少第一载体区的扩散变形,进而提高了表面披覆薄膜与基材工件之间的定位精度
(2)在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表面披覆薄膜用于表面披覆时,由于图像油墨的厚度越大其活化还原时间越长,且第一油墨区的厚度小于第二油墨区的厚度,使得第一油墨区先完成活化还原,而此时第二油墨区还未完成活化还原,因此第二油墨区也能够作为贴合在基材工件的表面上的第一载体区和第一油墨区的防扩散阻隔层,从而减少第二载体区和第二油墨区的扩散变形,进而进一步提高了表面披覆薄膜与基材工件之间的定位精度。
(3)在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表面披覆薄膜用于表面披覆时,可利用视觉识别系统中以定位第二载体区上的识别符号,也可以利用图像感测系统或红外传感器针对第二载体区上的识别符号,并配合具备视觉识别系统的机器人或入膜机或六轴机器手进行精准定位,进而进一步提高了表面披覆薄膜与基材工件之间的定位精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表面披覆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披覆薄膜包括:
亲水载体,包括第一载体区和环绕在所述第一载体区周围的第二载体区,且所述第二载体区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载体区的厚度;以及
图像油墨,设置于所述亲水载体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披覆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亲水载体包括多个所述第一载体区,且所述第二载体区与各所述第一载体区的四周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表面披覆薄膜,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载体区的厚度相同或不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表面披覆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载体区的厚度为30~35μm,所述第二载体区的厚度为60~65μm。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表面披覆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油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载体区上的第一油墨区和设置于所述第二载体区上的第二油墨区,且所述第一油墨区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油墨区的厚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表面披覆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墨区的厚度为5~10μm,所述第二油墨区的厚度为15~20μm。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表面披覆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油墨包括凝胶溶剂。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表面披覆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披覆薄膜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载体区上的识别符号。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表面披覆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亲水载体由亲水性薄膜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表面披覆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亲水载体包括亲水性薄膜和位于所述亲水性薄膜上的保护涂层,所述保护涂层的材料为聚氨酯涂料或光固化涂料。
CN201520003244.5U 2015-01-04 2015-01-04 表面披覆薄膜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7260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003244.5U CN204726056U (zh) 2015-01-04 2015-01-04 表面披覆薄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003244.5U CN204726056U (zh) 2015-01-04 2015-01-04 表面披覆薄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726056U true CN204726056U (zh) 2015-10-28

Family

ID=543844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003244.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726056U (zh) 2015-01-04 2015-01-04 表面披覆薄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72605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18557A (zh) * 2015-01-04 2016-08-03 徐帆 表面披覆薄膜、表面披覆薄膜的制备方法及表面披覆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18557A (zh) * 2015-01-04 2016-08-03 徐帆 表面披覆薄膜、表面披覆薄膜的制备方法及表面披覆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62974B (zh) 一种立体表面披覆水转印方法
JP5244389B2 (ja) 転写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用途、並びに加飾樹脂製品の生産方法およびその使用
CN103862903B (zh) 一种新型水转印披覆膜
TWI598235B (zh) With the effect of the lettering film
CN110382250A (zh) 用于制造印花的方法、印花、用于制造印花的设备以及用于装饰对象表面的方法
CN108604139A (zh) 膜以及用于制造膜的方法
US20160089873A1 (en) Method for forming a hydraulic transfer film
CN201979827U (zh) 转印膜
CN103253066B (zh) 外观装饰效果处理方法及其产品
CN103862902A (zh) 一种水转印披覆膜及其制作方法、表面披覆方法
CN103862901B (zh) 新型水转印披覆膜及其制作方法、表面披覆方法
CN204726056U (zh) 表面披覆薄膜
CN101662902A (zh) 壳体及其制作方法
CN105818557A (zh) 表面披覆薄膜、表面披覆薄膜的制备方法及表面披覆方法
CN106808898A (zh) 一种板材及其制作方法
CN204078258U (zh) 一种防伪药品包装盒
CN213734381U (zh) 一种同步压纹膜
CN103253069A (zh) 一种打印不锈钢装饰板及其制造方法
CN203157401U (zh) 一种新型水转印披覆膜
CN107097550A (zh) 水转印定位自动化产线
CN214492189U (zh) 一种具有3d图案效果的热转印花膜
CN203410113U (zh) 一种水转印铝合金件
CN102582161A (zh) 一种环保型纳米复合金属板
CN103862900A (zh) 一种制造表面呈凹凸结构的薄膜的方法
JP6310863B2 (ja) 衣料用マーキングシー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熱転写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028

Termination date: 2019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