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721100U - 电力输送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力输送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721100U
CN204721100U CN201390000856.8U CN201390000856U CN204721100U CN 204721100 U CN204721100 U CN 204721100U CN 201390000856 U CN201390000856 U CN 201390000856U CN 204721100 U CN204721100 U CN 2047211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transmission
circuit
electrode
resonant circuit
imped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9000085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桥博宣
市川敬一
末定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7211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72110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力输送系统。在送电装置(10)的各送电电极(Et1、Et2)与受电装置(20)的各受电电极(Er1、Er2)处于对置状态时,经由各送电电极(Et1、Et2)与各受电电极(Er1、Er2)之间的合成电容来构成包含串联谐振电路和并联谐振电路在内的复合谐振电路。设定复合谐振电路的构成要素的阻抗,使得:在合成电容成为最大的给定的对置状态下将负载电路(LD)的输入端短路的状态时从信号源(SG)侧观察到的复合谐振电路的阻抗成为极小的谐振频率,高于在合成电容成为最大的给定的对置状态下将负载电路(LD)的输入端开路的状态时从信号源(SG)侧观察到的复合谐振电路的阻抗成为极大的谐振频率。

Description

电力输送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过电场耦合方式从送电装置向受电装置输送电力的电力输送系统。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有送电装置(固定体)和受电装置(可动体)的电场耦合方式(非接触式)的电力输送系统(电力供应系统)。该电力输送系统具备由送电装置和受电装置构成的串联谐振电路以及并联谐振电路。而且,公开了如下内容:通过使基于串联谐振电路的串联谐振频率与基于并联谐振电路的并联谐振频率一致,从而能高效地进行电力供应。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开2009-89520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在受电装置向送电装置上设置的设置位置不是固定位置而是处于具有一定的宽度的范围的情况下,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那样的构成中,有时无法确保充分的电力输送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即使在受电装置向送电装置上设置的设置位置不是固定位置而是处于具有一定的宽度的范围的情况下也能确保充分的电力输送效率。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电力输送系统是通过电场耦合方式从送电装置向受电装置输送的电力输送系统,
送电装置包含:
至少一对送电电极;
送电侧电感器;以及
信号源,其经由送电侧电感器而将交流信号施加至送电电极,
形成于送电电极之间的电容器和送电侧电感器构成串联谐振电路,
受电装置包含:
至少一对受电电极;
受电侧电感器;以及
负载电路,其在从信号源观察时与受电侧电感器并联连接,
形成于受电电极之间的电容器和受电侧电感器构成并联谐振电路,
在送电装置的各送电电极与受电装置的各受电电极处于对置状态时,经由各送电电极与各受电电极之间的合成电容来构成包含串联谐振电路和并联谐振电路在内的复合谐振电路,
在合成电容成为最大的给定的对置状态下将负载电路的输入端短路的状态时从信号源侧观察到的复合谐振电路的阻抗成为极小的谐振频率,高于在合成电容成为最大的给定的对置状态下将负载电路的输入端开路的状态时从信号源侧观察到的复合谐振电路的阻抗成为极大的谐振频率。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即使在受电装置向送电装置上设置的设置位置不是固定位置而是处于具有一定的宽度的范围的情况下也能确保充分的电力输送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输送系统的电路构成的图。
图2是表示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输送系统进行了简化后的系统的电路构成的图。
图3A是表示在使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电装置的电感L1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的输入阻抗、电力输送效率、以及可输出电力的图。
图3B是表示在使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电装置的电感L1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的输入阻抗、电力输送效率、以及可输出电力的图。
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输送系统的具体例的图。
图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输送系统的具体例的电路构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实用新型的来由
首先,针对完成实用新型的来由进行说明。电场耦合方式的电力输送系统的送电装置具备至少一对送电电极,受电装置具备至少一对受电电极。而且,通过使各送电电极与各受电电极对置,由此来产生耦合电容。该耦合电容根据各送电电极与各受电电极对置时的位置关系而变化。在电力输送系统包含串联谐振电路和并联谐振电路、且两电路构成了通过耦合电容而被耦合的复合谐振电路的情况下,基于耦合电容的变化,串联谐振频率以及并联谐振频率会变化。也就是,串联谐振频率与并联谐振频率将变得不一致。因此,在受电装置向送电装置上设置的可设置位置不是固定位置而是处于具有一定的宽度的范围的情况下,使串联谐振频率与并联谐振频率一致实质上是困难的。
为了应对该状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在受电装置向送电装置上设置的可设置位置不是固定位置而是被规定为具有一定的宽度的范围的电力输送系统中,能确保充分的电力输送效率。
本申请的发明者进行各种探讨,得出了如下见解:通过将复合谐振电路的构成要素的阻抗设定为给定的阻抗,从而能提高电力输送系统中的电力输送效率,且减少其频率变化。以下,详细进行说明。
2.构成
以下,参照附图来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输送系统。
2-1.电路构成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输送系统的电路构成的图。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输送系统是电场耦合方式的电力输送系统。
本实施方式的电力输送系统包含送电装置10和受电装置20。
送电装置10具有:信号源SG、升压变压器T1、电感器L1、以及一对送电电极Et1、Et2。
信号源SG产生给定电压值以及给定频率的交流电压。
升压变压器T1使由信号源SG产生的交流电压升压,并将升压后的交流电压经由电感器L1而施加至一对送电电极Et1、Et2间。电感器L1可以通过升压变压器T1的漏电感来构成。
一对送电电极Et1、Et2构成电容器C1。
受电装置20具有:一对受电电极Er1、Er2、电感器L2、降压变压器T2、整流电路REC、以及负载电路LD。
一对受电电极Er1、Er2构成电容器C2。
在一对受电电极Er1、Er2与送电装置10的一对送电电极Et1、Et2处于对置状态时,会在这些受电电极Er1、Er2与送电电极Et1、Et2之间产生耦合电容Cm。在该对置状态下,若在送电装置10的一对送电电极Et1、Et2间施加由升压变压器T1升压后的交流电压,则会在受电装置20的一对受电电极Er1、Er2间感应交流电压。由此,能从送电装置10向受电装置20输送电力。
降压变压器T2经由受电侧电感器L2输入在一对受电电极Er1、Er2间感应出的交流电压来降压,且将降压后的交流电压施加至整流电路REC的一对输入端子间。电感器L2可以由降压变压器T2的初级绕组的励磁电感构成。
整流电路REC包含多个二极管D、以及电容器C3,将所输入的交流电压变换成直流电压,并施加至负载电路LD的一对输入端子间。
负载电路LD利用从整流电路REC施加的直流电压,来执行该负载电路LD所具有的给定的功能。
此外,在电场耦合方式的电力输送系统中,升压变压器T1以及降压变压器T2不是必须的。另外,在负载电路LD为交流负载电路的情况下,整流电路REC不是必须的。图2是表示未设置升压变压器T1和降压变压 器T2、以及整流电路REC的情况的图。在以后的谐振电路的说明等中,为了简化说明,参照图2来进行说明。此外,如图1所示的电力输送系统那样,在送电装置10设置有升压变压器T1、且在受电装置20设置有降压变压器T2的情况下,当将送电装置10的一对送电电极Et1、Et2和受电装置20的一对受电电极Er1、Er2设为给定的对置状态来进行电力输送时,能增大送电装置10的一对送电电极Et1、Et2与受电装置20的一对受电电极Er1、Er2之间的电场强度。另外,能增大送电装置10与受电装置20之间的送电电力。
2-2.谐振电路
在图2中,送电装置10的电容器C1和电感器L1构成串联谐振电路。受电装置20的电容器C2和电感器L2构成并联谐振电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送电装置10的各送电电极Et1、Et2与受电装置20的各受电电极Er1、Er2处于对置状态时,经由各送电电极Et1、Et2与各受电电极Er1、Er2之间的耦合电容Cm(合成电容),来构成包含送电装置10的串联谐振电路和受电装置20的并联谐振电路在内的复合谐振电路。此时,例如若在送电电极Et1、Et2间施加交流电压V1,则根据耦合电容Cm而在受电电极Er1、Er2间感应交流电压V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作为复合谐振电路的构成要素的电感L1的电感(阻抗),使得:在耦合电容Cm(合成电容)成为最大的给定的对置状态下将负载电路LD的输入端子间短路的状态时从信号源SG侧观察到的复合谐振电路的阻抗成为极小的谐振频率,高于在耦合电容Cm(合成电容)成为最大的给定的对置状态下将负载电路LD的输入端子间开路的状态(使负载电路LD为非连接的状态)时从信号源SG侧观察到的复合谐振电路的阻抗成为极大的谐振频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复合谐振电路的构成要素的阻抗,使得:在耦合电容Cm(合成电容)成为最大的给定的对置状态下将负载电路LD的输入端子间短路的状态时从信号源SG侧观察到的复合谐振电路的阻抗成为极小的谐振频率,高于在耦合电容Cm(合成电容)成为最大的给定的对置状态下将负载电路LD的输入端子间开路的状态时从信号源SG侧观察到的复合谐振电路的阻抗成为极大的谐振频率,并且低于在合成电容 成为最大的给定的对置状态下将负载电路LD的输入端子间开路的状态时从信号源SG侧观察到的复合谐振电路的阻抗成为极小的谐振频率当中的比所述成为极大的谐振频率高的谐振频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复合谐振电路的构成要素的阻抗,使得:当送电装置10的各送电电极Et1、Et2与受电装置20的各受电电极Er1、Er2在给定的位置范围内对置时,满足所述成为极大的谐振频率与所述成为极小的谐振频率的高低关系。
3.复合谐振电路的构成要素的阻抗的设定例
针对复合谐振电路的构成要素的阻抗的设定例进行说明。在本例中,设定送电装置10的电感器L1的电感来作为复合谐振电路的构成要素的阻抗。参照图3A、图3B来说明该例。
图3A(a1)~(c1)、图3B(d1)~(e1)示出在图2的送电装置10中,针对所输入的交流电压的频率的、从信号源SG观察受电装置20侧的输入阻抗的特性。图3A(a2)~(c2)、图3B(d2)~(e2)示出针对所输入的交流电压的频率的、电力输送效率以及可输出电力的特性。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仅称为(a1)~(e1)、(a2)~(e2)。(a1)~(e1)以及(a2)~(e2)示出了将送电装置10的电感器L1的值依次减小的情况。从送电装置10的信号源SG观察受电装置20侧的输入阻抗成为由送电装置10和受电装置20构成的复合谐振电路的输入阻抗。
(a1)~(e1)示出在将受电装置20的负载电路LD的输入端子tm1、tm2间开路的情况下,也就是将负载电路LD开路的情况下(以下,酌情称为“负载电路LD开路时”)的输入阻抗的特性、以及在将受电装置20的负载电路LD的输入端子tm1、tm2间短路的情况下(以下,酌情称为“负载电路LD短路时”)的输入阻抗的特性。
在负载电路LD短路时,仅出现基于送电装置10和受电装置20的复合谐振电路中的串联谐振,未出现受电装置20侧的并联谐振。在此情况下,谐振点的数量比负载电路LD开路时减少,在(a1)~(e1)的例子中,仅出现以标记(m12)所示的输入阻抗极小点。
在负载电路LD开路时,如前所述,产生复合谐振。故而,在较之于极大点更高的频率以及更低的频率处分别产生极小点。
若减小送电装置10的电感器L1的电感,则负载电路LD短路时的输入阻抗极小点的频率会变高。另外,如(a2)~(e2)所示,电力输送效率的峰值值变高,且电力输送效率的频率偏差会减少。另外,可输出电力在增加至某值后,会减少。
在电力输送中,期望能以高效率来输送大电力。在(a1)~(e1),在负载电路LD开路时输入阻抗成为极大值的频率附近进行电力输送,从而能够提高电力输送效率。通过使在负载电路LD开路时输入阻抗成为极大的频率与在负载电路LD短路时输入阻抗成为极小的频率相接近,从而能增大可输出电力。
如前所述,若送电装置10的电感器L1的电感变小,则电力输送效率的最大值变大,且其频率偏差变小。考虑到这些,在(a2)~(e2)中,在(d2)时,电力输送效率良好,且能增大可输出电力。在电场耦合方式下的基于非接触的电力输送中,在送电装置10的送电电极Et1、Et2与受电装置20的受电电极Er1、Er2的位置发生了错位等情况下,会产生谐振频率的偏离。考虑该情况,期望电力输送效率的偏差、可输出电力的偏差小。由此,从该点出发也是(d2)占优。
在(d2)时,负载电路LD短路时的阻抗极小值的频率更高。在(c2)时,负载电路LD开路时的阻抗极大值与负载电路LD短路时的阻抗极小值大致为相同频率,但负载电路LD短路时的阻抗极小值的频率要高一些。这些情况下,电力输送效率高,且将得到较大的可输出电力。此外,在(c2)时,在受电装置20向送电装置10的可设置范围大的情况下,根据耦合电容Cm的变化,如(a2)、(b2)那样,存在电力输送效率以及可输出电力易于下降的可能性。故而,在(c2)的例子中,适合受电装置20相对于送电装置10的可设置范围较窄的情况。但是,如(e2)那样,若负载电路LD短路时的阻抗极小值的频率变高,则变得难以取得可输出电力。故而,优选使负载电路LD短路时的阻抗极小值存在于负载电路LD开路时的阻抗极大值与频率比其高的一侧的负载电路LD开路时的阻抗极小值的中间的值之间。
(a1)、(a2)、(b1)、(b2)是比较例。在(a1)、(b1)时,较之于负载电路LD开路时的阻抗极大值的频率,负载电路LD短路时的 阻抗极小值的频率更小。在(a2)时,电力输送效率相对于频率的偏差较之于(c2)、(d2)、(e2)的情况更大。故而,在谐振频率发生变化时,电力输送效率易于下降。在(a2)时,电力输送效率相对于频率的偏差较之于(b2)的情况进一步变大。故而,在根据耦合电容Cm等的变化而谐振频率发生变化时,电力输送效率更易于下降。另外,可输出电力也变得趋近零。
此外,在本例中,从信号源SG输出的交流电压的频率被设定为电力输送效率成为最大的频率。这在电力输送系统中的可供应电力少于受电装置20的负载电路LD的使用电力的情况下是有效的。此外,从信号源SG输出的交流电压的频率可以被设定为电力输送系统中的可供应电力成为最大的频率。这在如受电装置20的负载电路LD的使用电力大的情况那样想要尽量增大电力输送系统中的可供应电力的情况下是有效的。
4.总结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电力输送系统是通过电场耦合方式从送电装置10向受电装置20输送电力的电力输送系统,
送电装置10包含:
至少一对送电电极Et1、Et2;
送电侧电感器L1;以及
经由送电侧电感器L1将交流信号施加至送电电极Et1、Et2的信号源SG,
形成于送电电极Et1、Et2间的电容器C1和送电侧电感器L1构成串联谐振电路,
受电装置20包含:
至少一对受电电极Er1、Er2;
受电侧电感器L2;以及
与受电侧电感器L2并联连接的负载电路LD,
形成于受电电极Er1、Er2间的电容器C2和受电侧电感器L2构成并联谐振电路,
在送电装置10的各送电电极Et1、Et2与受电装置20的各受电电极Er1、Er2处于对置状态时,经由各送电电极Et1、Et2与各受电电极Er1、 Er2之间的耦合电容Cm(合成电容)来构成包含串联谐振电路和并联谐振电路在内的复合谐振电路,
设定复合谐振电路的构成要素的阻抗,使得:在耦合电容Cm(合成电容)成为最大的给定的对置状态下将负载电路LD的输入端子间短路的状态时从信号源SG侧观察到的复合谐振电路的阻抗成为极小的谐振频率,高于在合成电容成为最大的给定的对置状态下将负载电路LD的输入端子间开路的状态时从信号源SG侧观察到的复合谐振电路的阻抗成为极大的谐振频率。
由此,即使受电装置20向送电装置10的设置位置在送电装置10上的具有一定的宽度的范围内变化,也能确保充分的电力输送效率。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受电装置20向送电装置10上设置的可设置位置不是固定位置而是处于具有一定的宽度的范围的情况下,也能确保充分的电力输送效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
设定复合谐振电路的构成要素的阻抗,使得:
在合成电容成为最大的给定的对置状态下将负载电路LD的输入端子间短路的状态时从信号源SG侧观察到的复合谐振电路的阻抗成为极小的谐振频率,高于在合成电容成为最大的给定的对置状态下将负载电路LD的输入端子间开路的状态时从信号源SG侧观察到的复合谐振电路的阻抗成为极大的谐振频率,并且低于在合成电容成为最大的给定的对置状态下将负载电路LD的输入端子间开路的状态时从信号源SG侧观察的复合谐振电路的阻抗成为极小的谐振频率当中的比所述成为极大的谐振频率高的谐振频率。
由此,能在确保一定程度的可输出电力的同时,确保充分的电力输送效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
设定复合谐振电路的构成要素的阻抗,使得:
当送电装置10的各送电电极Et1、Et2与受电装置20的各受电电极Er1、Er2在给定的位置范围内对置时,满足所述成为极大的谐振频率与所述成为极小的谐振频率的高低关系。
由此,即使受电装置20相对于送电装置10的位置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也满足所述成为极大的谐振频率与所述成为极小的谐振频率的高低关系,能确保充分的电力输送效率。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设定作为复合谐振电路的构成要素的电感L1的电感(阻抗)。另外,可以设定复合谐振电路中的除此以外的构成要素的阻抗。
5.电力输送系统的具体例
接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电力输送系统的具体例。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电力输送系统的具体例的图。
电力输送系统包含:充电台100、受电器件200、以及AC适配器300。
AC适配器300将交流电压变换成直流电压后提供给充电台100。AC适配器300例如将AC100V的交流电压变换成DC12V的直流电压。
充电台100与图1中的送电装置10对应。受电器件200与图1中的受电装置20对应。参照图5来说明充电台100以及受电器件200的具体构成。
图5是表示充电台100以及受电器件200的电路构成的图。此外,在图5中,针对与图1的构成要素相同或对应的构成要素赋予同一符号。针对与图1相同的内容,酌情省略说明。
本具体例的充电台100具有:信号源SG、升压变压器T1、以及一对送电电极Et1、Et2。
信号源SG由将从AC适配器300供应的直流电压变换成交流电压的逆变器电路构成。信号源SG例如生成100kHz~10MHz的交流电压。逆变器电路具有:4个场效应晶体管(FET)Q1、Q2、Q3、Q4;电阻R1、R2、R3;以及控制器CONT。
充电台100的基准电位与来自AC适配器300的接地线连接。由此,能使充电台100的基准电位等于接地电位。也就是,能确定充电台100的基准电位。
电阻R1将在4个场效应晶体管(FET)Q1、Q2、Q3、Q4中流动的电流限制为给定的电流。电阻R2、R3对从AC适配器300供应的直流电压进行分压。控制器CONT输入经电阻R2、R3分压后的直流电压,并对 场效应晶体管(FET)Q1、Q2、Q3、Q4的ON、OFF进行控制,以使从逆变器电路输出给定频率、给定电压的交流电压。由此,给定频率、给定电压的交流电压被施加至升压变压器T1的输入端子间。
升压变压器T1对由信号源SG产生的交流电压进行升压,并将升压后的交流电压经由电感L1而施加至一对送电电极Et1、Et2间。在本例中,电感器L1通过升压变压器T1的漏电感来构成。
送电电极Et1构成送电侧主动电极,送电电极Et2构成送电侧被动电极。对送电侧主动电极施加相对于送电侧被动电极更高的电位。一对送电电极Et1、Et2构成电容器C1。
本具体例的受电器件200具有:一对受电电极Er1、Er2;降压变压器T2;整流电路REC;DC-DC转换器CONV;以及负载电路LD。
受电电极Er1构成受电侧主动电极,受电电极Er2构成受电侧被动电极。在对送电侧主动电极施加了相对于送电侧被动电极更高的电位的情况下,在受电侧主动电极会感应比受电侧被动电极更高的电位。一对受电电极Er1、Er2构成电容器C2。
在送电电极(送电侧主动电极)Et1与受电电极(受电侧主动电极)Er1处于对置状态时,在送电电极(送电侧主动)电极Et1与受电电极(受电侧主动电极)Er1之间产生耦合电容Caa,在送电电极(送电侧被动电极)Et2与受电电极(受电侧被动电极)Er2之间产生耦合电容Cpp。在送电电极(送电侧主动电极)Et1与受电电极(受电侧主动电极)Er1处于对置状态时,通过在充电台100的一对送电电极Et1、Et2间施加由升压变压器T1升压后的交流电压,从而在受电器件200的一对受电电极Er1、Er2间感应交流电压。由此,能将电力从充电台100输送至受电器件200。
降压变压器T2将在一对受电电极Er1、Er2间感应出的交流电压进行降压,并将降压后的交流电压施加至整流电路REC。降压变压器T2在输入输出间具有电感L2。电感器L2可以由降压变压器T2的初级绕组的励磁电感构成。
降压变压器T2的次级侧绕组的所述一端侧经由电容Cp1而接地。因此,降压变压器T2的次级侧绕组的所述一端侧成为基准电位线。
整流电路REC包含多个二极管D、以及电容器C3,将施加至一对输 入端子间的交流电压变换成直流电压,并施加至DC-DC转换器CONV的输入端子间。
DC-DC转换器CONV将从整流电路REC输出的直流电压变换成给定的直流电压,例如适于负载电路LD的直流电压并输出。
负载电路LD利用从DC-DC转换器CONV输出的直流电压,来执行该负载电路LD所具有的给定的功能。
符号说明
10 送电装置
20 受电装置
100 充电台
200 受电器件
300 AC适配器
Et1、Et2 送电电极
Er1、Er2 受电电极
REC 整流电路
C1 电容器
C2 电容器
C3 电容器
Caa 送电侧主动电极与受电侧主动电极之间的耦合电容
Cpp 送电侧被动电极与受电侧被动电极之间的耦合电容
Cm 耦合电容
CONT 控制器
CONV DC-DC 转换器
D 极管
L1 电感器
L2 电感器
LD 负载电路
Q1、Q2、Q3、Q4 FET
R1、R2、R3 电阻
SG 信号源
T1 升压变压器 
T2 降压变压器 

Claims (2)

1.一种电力输送系统,通过电场耦合方式从送电装置向受电装置输送电力,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电装置包含:
至少一对送电电极;
送电侧电感器;以及
信号源,其经由所述送电侧电感器而将交流信号施加至所述送电电极,
形成于所述送电电极之间的电容器和所述送电侧电感器构成串联谐振电路,
所述受电装置包含:
至少一对受电电极;
受电侧电感器;以及
负载电路,其在从所述信号源观察时与所述受电侧电感器并联连接,
形成于所述受电电极之间的电容器和所述受电侧电感器构成并联谐振电路,
在所述送电装置的各送电电极与所述受电装置的各受电电极处于对置状态时,经由各送电电极与各受电电极之间的合成电容来构成包含所述串联谐振电路和所述并联谐振电路在内的复合谐振电路,
所述复合谐振电路的构成要素的阻抗,在所述合成电容成为最大的给定的对置状态下将所述负载电路的输入端短路的状态时从所述信号源侧观察到的所述复合谐振电路的阻抗成为极小的谐振频率,高于在所述合成电容成为最大的给定的对置状态下将所述负载电路的输入端开路的状态时从所述信号源侧观察到的所述复合谐振电路的阻抗成为极大的谐振频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合谐振电路的构成要素的阻抗,在所述合成电容成为最大的给定的对置状态下将所述负载电路的输入端短路的状态时从所述信号源侧观察到的所述复合谐振电路的阻抗成为极小的谐振频率,高于在所述合成 电容成为最大的给定的对置状态下将所述负载电路的输入端开路的状态时从所述信号源侧观察到的所述复合谐振电路的阻抗成为极大的谐振频率,并且低于在所述合成电容成为最大的给定的对置状态下将所述负载电路的输入端开路的状态时从所述信号源侧观察到的所述复合谐振电路的阻抗成为极小的谐振频率当中比所述成为极大的谐振频率高的谐振频率。
CN201390000856.8U 2012-12-28 2013-09-06 电力输送系统 Expired - Lifetime CN20472110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86841 2012-12-28
JP2012-286841 2012-12-28
PCT/JP2013/074100 WO2014103438A1 (ja) 2012-12-28 2013-09-06 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721100U true CN204721100U (zh) 2015-10-21

Family

ID=510205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90000856.8U Expired - Lifetime CN204721100U (zh) 2012-12-28 2013-09-06 电力输送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685794B2 (zh)
JP (1) JP5716877B2 (zh)
CN (1) CN204721100U (zh)
WO (1) WO201410343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533367B2 (en) * 2006-05-04 2017-01-03 Black & Decker Inc. Cordless welding machine and plasma cutter
JP6168254B2 (ja) * 2015-02-26 2017-07-2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圧検出回路、送電装置および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JP6618006B2 (ja) * 2015-09-29 2019-12-1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および送電装置
US10014781B2 (en) * 2016-08-02 2018-07-03 Abb Schweiz Ag Gate drive systems and methods using wide bandgap devices
KR20180085282A (ko) * 2017-01-18 2018-07-26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무선 전력 전송 장치
US11171517B2 (en) * 2018-03-28 2021-11-09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Electrode unit, power transmitting device, power receiving device, and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TWI741560B (zh) * 2020-04-15 2021-10-01 國立中興大學 交流電源供應系統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089520A (ja) 2006-10-04 2008-04-17 Toto Ltd 採尿器及び採尿器を備えた尿温度測定装置
JP2009169327A (ja) 2008-01-21 2009-07-30 Hitachi Displays Ltd 電力伝送回路
JP5170054B2 (ja) * 2009-10-07 2013-03-27 国立大学法人宇都宮大学 電力供給システム、及びそのための可動体と固定体
JP5177187B2 (ja) * 2010-08-10 2013-04-0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EP2670023A4 (en) * 2011-01-26 2016-11-02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ENERGY TRANSMISSION SYSTEM
JP5614510B2 (ja) * 2012-03-07 2014-10-29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力伝送システムおよび送電装置
WO2014103430A1 (ja) * 2012-12-27 2014-07-0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ワイヤレ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685794B2 (en) 2017-06-20
JP5716877B2 (ja) 2015-05-13
US20150270720A1 (en) 2015-09-24
JPWO2014103438A1 (ja) 2017-01-12
WO2014103438A1 (ja) 2014-07-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721100U (zh) 电力输送系统
CN102969776B (zh) 一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装置
CN106451800B (zh) 既能输出恒流也能输出恒压的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CN204517509U (zh) 无线电力传输系统
CN110429720A (zh) 一种实现恒流恒压输出切换的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CN109149736B (zh) 一种电动汽车无线充放电系统
CN106464031A (zh) 使用负载反馈的无线功率传输系统
CN104753152A (zh) 恒流-恒压复合拓扑的感应式充电系统
CN102447295A (zh) 谐振型充电装置以及使用了该谐振型充电装置的车辆
CN107579564A (zh) 一种三线圈结构的恒流恒压感应式无线充电系统
CN107069983A (zh) 一种次级变参数和变结构的感应式无线充电系统
CN104852586B (zh) 一种双向dcdc转换器
CN104377961A (zh) 转换器与降低节点电压的方法
WO2022116413A1 (zh) 一种可切换无线电能传输线圈与补偿电容的可变电路拓扑
Lovison et al. Secondary-side-only simultaneous power and efficiency control for two converters i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CN104508945A (zh) 非接触供电装置
US20180278158A1 (en) Bidirectional dc-dc converter
CN105680577A (zh) 一种宽范围功率可调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9256840A (zh) 一种发射端Buck控制的SS补偿型恒流无线充电电源以及充电方法
CN105186714A (zh) 一种低功率无线充电电路拓扑结构
CN104901403B (zh) 一种基于相控逆变器实现功率调节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及方法
CN203562976U (zh) 一种车载电源电路
CN207368884U (zh) 一种宽范围双向软开关直流变换电路
CN203691239U (zh) 具有阻抗匹配网络的无线充电系统的高频变换电路
CN205051447U (zh) 一种低功率无线充电电路拓扑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