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683677U - 一种微创术使用工具及使用夹持工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微创术使用工具及使用夹持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683677U
CN204683677U CN201520303685.7U CN201520303685U CN204683677U CN 204683677 U CN204683677 U CN 204683677U CN 201520303685 U CN201520303685 U CN 201520303685U CN 204683677 U CN204683677 U CN 2046836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vasive surgery
sleeve pipe
instrument
notch
ailer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30368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常丽
丁力
李湘杰
李次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Daqing biotechnology Limited by Share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DAQING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DAQING BIO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DAQING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30368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6836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6836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6836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微创术使用工具及使用夹持工具,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微创术使用工具。该微创术使用工具包括套管,及设置于套管上的定位软环及辅助翼;所述套管的一端开设有槽口,另一端与所述辅助翼连接,所述定位软环设置于所述槽口与所述辅助翼之间。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创术使用工具中通过槽口将避免了常规的折叠方法置入导致的材料折痕、毛躁、残缺等破损问题,保证材料的无损置入。使材料平整进入腔体组织,更加便于预测材料展开部位,达到定点释放的效果,利于接下来手术的顺利实施,从而进一步地为医生的手术操作节省了时间。

Description

一种微创术使用工具及使用夹持工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创术使用工具,具体的是一种能够使材料平整进入腔体组织的微创术使用工具及使用夹持工具。
背景技术
腔镜手术是一门新发展起来的微创方法,也是未来手术方法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随着工业制造技术的突飞猛进,相关学科的融合为开展新技术、新方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加上医生越来越娴熟的操作,使得许多过去的开放性手术现在已被腔内手术取而代之,大大增加了手术选择机会。腔镜手术的优点是非常明显的,首先是创伤很小,仅需1-2个小口,瘢痕很小。第二,手术为单刀直入,对周围组织的损伤降至最低,术后发生组织粘连和损伤的机会变小。第三,患者住院天数较少,从而使患者负担费用大大减少,同时医院病床周转率加快。
随着腔镜手术的飞速发展,在临床上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临床手术对于腔镜手术中使用的配套工具也提出了更加具体和细化的要求。常规的折叠方法置入导致的材料折痕、毛躁、残缺等破损问题,无法保证材料的无损置入。不利于下来手术的顺利实施,浪费了医生的手术操作时间,且释放的效果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需要提供一种能够使材料平整进入腔体组织的微创术使用工具及使用夹持工具。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折叠方法置入导致的材料折痕、毛躁、残缺等破损问题,无法保证材料的无损置入。不利于下来手术的顺利实施,浪费了医生的手术操作时间,且释放的效果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微创术使用工具,包括套管,及设置于套管上的定位软环及辅助翼;所述套管的一端开设有槽口,另一端与所述辅助翼连接,所述定位软环设置于所述槽口与所述辅助翼之间。
其中,所述辅助翼为椭圆形、圆形或矩形。
其中,所述槽口为矩形或椭圆形。
其中,所述套管的材质为金属或塑料。
其中,所述槽口与开设有所述槽口的所述套管的一端连通。
其中,所述定位软环呈环状。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微创术使用夹持工具,包括如上所述的微创术使用工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夹持镊,所述套管套设于所述夹持镊上。
其中,还包括与夹持镊连接的夹持柄,所述夹持柄上设置有弹簧。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创术使用工具中套管的一端开设有槽口,另一端与辅助翼连接,定位软环设置于槽口与辅助翼之间。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创术使用工具中通过槽口将避免了常规的折叠方法置入导致的材料折痕、毛躁、残缺等破损问题,保证材料的无损置入。使材料平整进入腔体组织,更加便于预测材料展开部位,达到定点释放的效果,利于接下来手术的顺利实施,从而进一步地为医生的手术操作节省了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微创术使用工具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微创术使用夹持工具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槽口;2:套管;3:定位软环;4:辅助翼;5:夹持柄;6:弹簧;7:夹持镊。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机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微创术使用工具包括套管2,及设置于套管2上的定位软环3及辅助翼4;所述套管2的一端开设有槽口1,另一端与所述辅助翼4连接,所述定位软环3设置于所述槽口1与所述辅助翼4之间。本实施例中辅助翼4上设有标识,用于标识开槽口位置。定位软环可以是单个或多个,使用时先将套管2置入腹壁,使定位软环位于内腹壁和外腹壁,定位软环将套管2牢固地定位在腹壁孔内,手术医生可方便地将腹腔镜、手术钳等手术器械通过套道2为患者进行手术操作,具有简化手术操作,减少手术人员、操作方便、连接牢固可靠等优点。所述套管2的材质为金属或塑料,所述定位软环3呈环状。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过程中,通过槽口将避免了常规的折叠方法置入导致的材料折痕、毛躁、残缺等破损问题,保证材料的无损置入。使材料平整进入腔体组织,更加便于预测材料展开部位,达到定点释放的效果,利于接下来手术的顺利实施,从而进一步地为医生的手术操作节省了时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创术使用夹持工具,包括如上所述的微创术使用工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夹持镊7,所述套管2套设于所述夹持镊7上。还包括与夹持镊7连接的夹持柄5,所述夹持柄5上设置有弹簧6。本实施例中所述槽口1与开设有所述槽口1的所述套管2的一端连通。即左端顶端开槽方式或左侧非顶端开槽方式,本实施例中顶端开槽方式中的套管2为不锈钢材质,长15cm,外径为10mm,内径为8.6mm。采用顶端开槽方式,在其左端开槽口长5cm,开槽宽度为2mm,沿顶端的开槽角上有Φ3mm的圆角,保证整体结构圆滑。另一端为长柄夹持镊固定插口。长柄夹持镊采用有效夹持部位长度为4cm的长柄夹持镊,其整体长度为35cm。本套腔镜术中使用工具可用于输送材料边长或直径,或材料折叠后边长或直径小于5cm的置入材料。
本实施例中非顶端开槽方式中的使用时,首先将长柄夹持镊通过套管2的固定插入口一端插入套管2中,并从另一端伸出夹持部位,张开夹持镊夹住需要输入的材料一边,沿顶端开槽口将材料拉入套管2,然后旋转套管2将挂在外部的材料转入套管2内部,将套管2/材料/长柄夹持镊一起沿腔镜鞘管转入体内,到达指定部位后沿套管2慢慢伸出长柄夹持镊,用长柄夹持镊将材料夹持到指定部位后松开夹持镊,并退出。如输送过程有其他保护材料,如塑料隔膜、保护材料等,用长柄夹持镊夹住一端,沿套管2顶端开槽口将材料拉入套管2,旋转后保证其在套管2中,然后与套管2和组织夹持器一起退出腔镜通道。
本实用新型提供腔镜术中使用工具,包括套管2和长柄夹持镊两部分。其中套管2长15cm,采用顶端开槽方式,在其一端双侧开槽,开槽口长3cm,开槽宽度为2mm,沿顶端的开槽角上有Φ2mm的圆角,保证整体结构圆滑。长柄夹持镊采用有效夹持部位长度为3cm的长柄夹持镊,其整体长度为35cm。本套腔镜术中使用工具可用于输送材料边长,或直径或材料折叠后边长或直径小于3cm的置入材料。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过程中,通过将需要输送的柔性材料沿长柄夹持镊作为中心轴旋转包裹在长柄夹持镊周围,一方面避免了常规的折叠方法置入导致的材料折痕、毛躁、残缺等破损问题,保证材料的无损置入。同时通过这种旋转包裹的方法使材料平整进入腔体组织,更加便于预测材料展开部位,达到定点释放的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创术使用工具中套管的一端开设有槽口,另一端与辅助翼连接,定位软环设置于槽口与辅助翼之间。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创术使用工具中通过槽口将避免了常规的折叠方法置入导致的材料折痕、毛躁、残缺等破损问题,保证材料的无损置入。使材料平整进入腔体组织,更加便于预测材料展开部位,达到定点释放的效果,利于接下来手术的顺利实施,从而进一步地为医生的手术操作节省了时间;且采用了定位软环简化了手术操作。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8)

1.一种微创术使用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套管(2),及设置于套管(2)上的定位软环(3)及辅助翼(4);所述套管(2)的一端开设有槽口(1),另一端与所述辅助翼(4)连接,所述定位软环(3)设置于所述槽口(1)与所述辅助翼(4)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创术使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翼(4)为椭圆形、圆形或矩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创术使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口(1)为矩形或椭圆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创术使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2)的材质为金属或塑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创术使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口(1)与开设有所述槽口(1)的所述套管(2)的一端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创术使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软环(3)呈环状。
7.一种微创术使用夹持工具,包括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微创术使用工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夹持镊(7),所述套管(2)套设于所述夹持镊(7)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创术使用夹持工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夹持镊(7)连接的夹持柄(5),所述夹持柄(5)上设置有弹簧(6)。
CN201520303685.7U 2015-05-12 2015-05-12 一种微创术使用工具及使用夹持工具 Active CN2046836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303685.7U CN204683677U (zh) 2015-05-12 2015-05-12 一种微创术使用工具及使用夹持工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303685.7U CN204683677U (zh) 2015-05-12 2015-05-12 一种微创术使用工具及使用夹持工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683677U true CN204683677U (zh) 2015-10-07

Family

ID=542240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303685.7U Active CN204683677U (zh) 2015-05-12 2015-05-12 一种微创术使用工具及使用夹持工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68367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22673A (zh) * 2017-12-06 2018-03-23 广州科荟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医用封堵膜输送管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22673A (zh) * 2017-12-06 2018-03-23 广州科荟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医用封堵膜输送管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313536U (zh) 腹腔镜手术切割闭合荷包缝合器
JP4936828B2 (ja) 穿刺アダプタ、及び、超音波プローブ
EP2974700B1 (en) Gastric tubes and methods of use
CN206641876U (zh) 一种一次性内镜止血夹
CN204683677U (zh) 一种微创术使用工具及使用夹持工具
CN107224660A (zh) 一种用于肛肠手术的辅助器械
KR101145404B1 (ko) 혈관 문합 장치
CN207768470U (zh) 一种长度可调节的腹腔镜手术钳
CN101547654A (zh) 用于经肛门的痔疮修补术或痔疮切除术的组织夹具
CN104840228A (zh) 一种腔外吻合方法及外翻式腔外吻合器
JP2007007140A (ja) 切開鉗子
US20140142572A1 (en) Water Evacuating Tube for Washing Electric Knife
JP2014100369A (ja) 電気メス洗浄用水出しチューブ
KR102045383B1 (ko) 오버튜브
CN206198004U (zh) 一次性腹腔镜扇形钳
KR102032510B1 (ko) 의료용 트로카
KR101688019B1 (ko) 캐뉼라의 수술실 고정장치
CN205144677U (zh) 用于腔镜手术的软管穿刺器
JP2014100455A (ja) 電気メス洗浄用水出しチューブ
CN208193376U (zh) 一种用于肛肠手术的辅助器械
CN207590707U (zh) 单孔胸腔镜手术用套管
CN205831884U (zh) 一种阴囊镜穿刺套管
JP2007143743A (ja) 開創具装着補助器具
CN203564306U (zh) 微创打结钳
CN204394663U (zh) 一种用于骨科手术的穿线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100085 C, block, 3rd Street, Beijing, Haidian District, China C701

Patentee after: Beijing Daqing biotechnology Limited by Share Ltd

Address before: 100085 Beijing city Haidian District Third Street No. 9 C-701 Wah Build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Daqing Biotechnology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