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678595U - 基于单管塔的自然换风系统 - Google Patents

基于单管塔的自然换风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678595U
CN204678595U CN201520352045.5U CN201520352045U CN204678595U CN 204678595 U CN204678595 U CN 204678595U CN 201520352045 U CN201520352045 U CN 201520352045U CN 204678595 U CN204678595 U CN 2046785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nlet
air
temperature controller
pipe tower
airdu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35204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长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TA XINXING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ndali Iron T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ndali Iron Tow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ndali Iron T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35204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6785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6785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6785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基于单管塔的自然换风系统,包括:温度传感器、温控器、进风口、空调机以及与单管塔相连接的风管,其中,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温控器相耦接;温控器,分别与温度传感器、进风口和空调机相连接;进风口,分别与温控器、空调机和风管相连接;空调机,分别与温控器和进风口相连接;风管,与进风口相连接,风管为金属波纹管;进风口处设以进风口阀门和风量仪,其中,风量仪,与进口阀门相连接,用于测量进风口处的进风量;进风口阀门,分别与温控器和风量仪相连接,用于根据温控器的控制以及进风量调整阀门开度。本实用新型利用单管塔的气流效应,自动向上排风,带走机房热量,进风口自动进风,不需要排风扇。

Description

基于单管塔的自然换风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化控制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基于单管塔的自然换风系统。
背景技术
在每个基站内都设有若干个无人值守的网络汇聚设备机房(网络设备间)。这类机房通常相对封闭,机房建筑结构的保温性也较好,由此导致机房的网络有源设备累积发热量非常大,加之该类机房平时无人值守,如何保障网络设备的运行,保持机房的工作温度相对稳定是一个关键因素。通常对这类无人值守的网络设备机房的温度控制大都采用单一空调机制冷的方法,而传统的机房环境温度控制所采用的单一空调机制冷降温的方法存在以下问题:
1、消耗了大量的电能。
2、长时间的使用空调机缩短了空调机的使用寿命,同时增加了空调机的维护工作量,使得网络运维工作量大增。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专利CN1015763006中公开了一种网络通讯机房智能温控节能方法,该专利中采用了排风机排风,虽然解决了上述问题,但是排风机排风同样需要消耗一定的电能。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单管塔的自然换风系统,该自然换风系统包括:温度传感器、温控器、进风口、空调机以及与单管塔相连接的风管,其中,
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温控器相耦接;
所述温控器,分别与所述温度传感器、进风口和空调机相连接;
所述进风口,分别与所述温控器、空调机和风管相连接;
所述空调机,分别与所述温控器和进风口相连接;
所述风管,与所述进风口相连接,所述风管为金属波纹管;
所述进风口处设以进风口阀门和风量仪,其中,
所述风量仪,与所述进风口阀门相连接,用于测量进风口处的进风量;
所述进风口阀门,分别与所述温控器和风量仪相连接,用于根据所述温控器的控制以及进风量调整阀门开度。
优选地,所述温控器设定的温度范围为5-35℃。
优选地,所述单管塔的高度至少为20米,所述风管与所述单管塔的塔体中心的中空部分相通。
优选地,所述风量仪,进一步地,该风量仪内布设有全网格式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利用单管塔散热的原理是“烟囱效应”,所谓烟囱效应是指户内空气沿着有垂直坡度的空间向上升或下降,造成空气加强对流的现象。在有共享中庭、竖向通风(排烟)风道、楼梯间等具有类似烟囱特征-即从底部到顶部具有通畅的流通空间的建筑物、构筑物(如水塔)中,空气(包括烟气)靠密度差的作用,沿着通道很快进行扩散或排出建筑物的现象,即为烟囱效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基于单管塔的自然换风系统,达到了如下效果:
(1)本实用新型利用单管塔的气流效应,自动向上排风,带走机房热量,进风口自动进风。当外界环境温度大于、或小于设定温度时,温控器自动关闭进风阀门,停止换风。
(2)本实用新型不需要排风扇,20米以上的单管塔管道吸风能力远远超过风机的风量。
(3)本实用新型采用金属波纹管,避免大风摇动铁塔并将震动传递给机房。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 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实施例1的基于单管塔的自然换风系统结构图;
图2为实施例1的应用效果图;
其中:1-温度传感器        2-温控器
      3-进风口            4-空调机
      5-风管。
具体实施方式
如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名词来称呼同一个组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如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含”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大致”是指在可接收的误差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所述技术问题,基本达到所述技术效果。此外,“耦接”一词在此包含任何直接及间接的电性耦接手段。因此,若文中描述一第一装置耦接于一第二装置,则代表所述第一装置可直接电性耦接于所述第二装置,或通过其他装置或耦接手段间接地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二装置。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然所述描述乃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结合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单管塔的自然换风系统,该自然换风系统包括:温度传感器1、温控器2、进风口3、空调机4以及与单管塔相连接的风管5,其中,
所述温度传感器1,与所述温控器2相耦接;
所述温控器2,分别与所述温度传感器1、进风口3和空调机4相连接;
所述进风口3,分别与所述温控器2、空调机4和风管5相连接,本实施例中的进风口为圆形,这里不对进风口的形状做具体限定,具体依实际情况而 定。
所述空调机4,分别与所述温控器2和进风口3相连接;
所述风管5,与所述进风口3相连接,所述风管5为金属波纹管,这里采用金属波纹管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大风摇动单管塔将震动传递给机房,使用金属波纹管后有效减少了震动的传递。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创新之处就在于通过风管5与基站机房内的相通,利用单管塔的气流效应将热量带走,这样能够大大的减少空调的使用时间,从而大幅度降低电能消耗,延长空调机的使用寿命,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所述温控器2设定的温度范围为5-35℃,当然这里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设定温度范围,本申请中不对温控器的温度范围做具体限定,具体依实际情况而定。
所述进风口3处设以进风口阀门和风量仪,其中,
所述风量仪,与所述进风口阀门相连接,用于测量进风口3处的进风量;所述风量仪,进一步地,该风量仪内布设有全网格式传感器。当气流加速通过测试横截面时,会冷却其中已预热的热线传感器,传感器温度降低后令电阻值发生变化,从而改变原来流过传感器的电流值。本申请中的风量仪响应时间快速、准确度高、通风截面大(190×200mm)、全截面检测(非中心点单点测量)。
所述进风口阀门,分别与所述温控器2和风量仪相连接,用于根据所述温控器2的控制以及进风量调整阀门开度。
所述单管塔的高度至少为20米,所述风管5与所述单管塔的塔体中心的中空部分相通,由于单管塔的高度高于20米,所产生的气流效应才足够实现换热的目的。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为基于单管塔的自然换风系统的应用实施例。在基站机房内按照实施例1安装温度传感器1、温控器2、进风口3、空调机4以及风管5,风管5的另一端与单管塔的塔体的中空部分相通,空调机采用海尔KF-35GW,制冷功率1255W。
1、初始化,设定温控器2的限制,设定温度限制在5-35℃之间。
2、温度传感器1测量环境温度。
3、温度传感器1测量的温度值与温控器2的限制相比较:
若温度传感器1测量的温度值在5-35℃之间,那么根据测定值的温度调节进风口阀门控制进风量,由于进风口3与风管5相通,通过单管塔的气流效应将机房内的热量带走,实现机房内散热以达到设备稳定工作所需要的温度;
当温度传感器1测量的温度值在35℃以上时,关闭进风口阀门,启动空调机4制冷降温,以保持设备机房的温度达到设备稳定工作所需要的温度;
当温度传感器1测量的温度值在5℃以下时,关闭进风口阀门,机房墙体辐射散热以达到设备稳定工作所需要的温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基于单管塔的自然换风系统,达到了如下效果:
(1)本实用新型利用单管塔的气流效应,自动向上排风,带走机房热量,进风口自动进风。当外界环境温度大于、或小于设定温度时,温控器自动关闭进风阀门,停止换风。
(2)本实用新型不需要排风扇,20米以上的单管塔管道吸风能力远远超过风机的风量。
(3)本实用新型采用金属波纹管,避免大风摇动铁塔并将震动传递给机房。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优选实施例,但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实用新型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4)

1.一种基于单管塔的自然换风系统,其特征在于,该自然换风系统包括:温度传感器、温控器、进风口、空调机以及与单管塔相连接的风管,其中,
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温控器相耦接;
所述温控器,分别与所述温度传感器、进风口和空调机相连接;
所述进风口,分别与所述温控器、空调机和风管相连接;
所述空调机,分别与所述温控器和进风口相连接;
所述风管,与所述进风口相连接,所述风管为金属波纹管;
所述进风口处设有进风口阀门和风量仪,其中,
所述风量仪,与所述进风口阀门相连接,用于测量进风口处的进风量;
所述进风口阀门,分别与所述温控器和风量仪相连接,用于根据所述温控器的控制以及进风量调整阀门开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单管塔的自然换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器设定的温度范围为5-3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单管塔的自然换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管塔的高度至少为20米,所述风管与所述单管塔的塔体中心的中空部分相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单管塔的自然换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量仪,进一步地,该风量仪内布设有全网格式传感器。
CN201520352045.5U 2015-05-27 2015-05-27 基于单管塔的自然换风系统 Active CN2046785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352045.5U CN204678595U (zh) 2015-05-27 2015-05-27 基于单管塔的自然换风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352045.5U CN204678595U (zh) 2015-05-27 2015-05-27 基于单管塔的自然换风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678595U true CN204678595U (zh) 2015-09-30

Family

ID=541782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352045.5U Active CN204678595U (zh) 2015-05-27 2015-05-27 基于单管塔的自然换风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67859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185319B2 (ja) サーバ室管理用の空調システムおよび空調制御方法
US9185829B2 (en) Air-conditioning system and air-conditioning method for server room management
US9420725B2 (e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method
KR101471494B1 (ko) 자연 공기를 이용한 서버룸 냉각 장치 및 방법
CN105605753B (zh) 基于多联机与新风机复合空调系统的新风送风温控系统
CN109855265B (zh) 一种低能耗多区域精细化的变风量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5352109A (zh) 基于气候补偿的变风量空调末端温度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09556219B (zh) 变风量空调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CN105202630A (zh) 节能型空调冷却系统
US9091454B2 (en) Air change rate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WO2019033998A1 (zh) 用于调节空调室内机的蒸发温度的方法及空调
CN103109139B (zh) 服务器室管理用空气调节系统
CN102393058B (zh) 一种空调系统的末端控制系统
JP2015057576A (ja) 外気冷房機能付空調機
CN202254126U (zh) 一种变风量空调系统末端装置的节能控制系统
JP2014173826A (ja) 全熱交換型の換気装置
CN107449119B (zh) 一种适用于空调房间的气流组织诱导增强系统
CN103423839A (zh) 一种解决辐射式空调系统风水路联动控制的方法及系统
JP6219107B2 (ja) 空調方法及び当該空調方法において使用する空調システム
CN204678595U (zh) 基于单管塔的自然换风系统
CN217082868U (zh) 一种洁净室压差变工况快速平衡控制系统
CN203432034U (zh) 一种解决辐射式空调系统风水路联动控制的系统
JP2021001699A (ja) 排気グリルおよび換気システム
WO2015193950A1 (ja)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JP2003148782A (ja) 外気冷房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116

Address after: 101300 Room 1110, Building 3, No. 20 Courtyard, Beigao Road, Zhaoquanying Town, Shunyi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ZHONGTA XINXING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0160 Beijing Fengtai District South Fourth Ring West Road 128 Courtyard 4 Building 15 Floor 1512-012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XINDALI IRON TOWER TECHNOLOGY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